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张三丰,名全一,字玄玄,号三丰,辽东懿州人 。丰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处穷山,或游闹市,嬉嬉自如。旁若无人。书经目不忘.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并无虚诞祸福欺逛于人。“所以心与神通、神与道一,事事皆有先见之理也”。或三五日—餐,或两三月一食;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行住无常,“人皆异之.咸以为神仙中人”。明洪武初年入武当山.拜玄帝于天柱峰.并遍游诸山,搜奇览胜。他曾经对山中耆旧说:“吾山异日与今日大有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拾瓦砾。但粗创焉”。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在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宫”(永乐十年改建为玉虚宫);另在黄土城卜地结草庵,名曰“会仙馆”(永乐间改建为遇真宫)。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90年)。他拂袖长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公元1371—1399年)朝谒武当山天柱峰。寻张三丰不得。写有《赞张真仙诗》一首。诗云:“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这些材料足以证明,明洪武年间张三丰曾在武当山修道传教。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遣三山高道使于四方,清理道教。因闻其名,故特意叮嘱使者:“有张玄玄。可请来”。但始终未找到张三丰。
        明太宗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 。祟尚神异之说,奉祀武当玄帝。张三丰是明初武当山最有名的道士,也祟尚玄帝,因此,朱棣非常想把民间影响很大的“真仙”张三丰,“延请诣朝”,一则可以点缀升平。收揽民心,二则可求道法仙药,以养生延寿。朱棣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遣淮安王宗道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此后又多次派人寻访,如永乐五年(公元1408年)邀请真仙张三丰;次年.再命张宇清寻访;十年命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到武当山建遇真宫,并有致张三丰《御制书》云: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朕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尝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测。肤才质疏庸,然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致香奉书虔请。拱俟云车凤驾.惠然降临.以副朕拳拳之怀,敬奉书。永乐十年二月初十日同时还有《敕右正一虚玄子孙碧云》:“朕敬慕真仙张三丰老师”。据明代笔记和方志记载,永乐十五年.朱棣又命龙虎山上清宫提点吴伯理“钦奉太宗皇帝玉音赉香暨御书。入蜀之鹤鸣山天谷洞。结坛诵经,祈告山灵。迎请真仙张三丰先生”。同年.再遣宝鸡医官苏钦等斋香书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虽然成祖并未访到张三丰.但由以上记载可明显看出他渴见及仰慕张三丰的心情。

  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 封赠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武当山保存有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河南南阳府邓州信士募资铸造的《贻赐仙像》铜碑,碑首为篆额、中为英宗之制,下为张三丰像。制云:朕惟仙风道骨,得天地之真元;秘典灵文,集阴阳正气。顾长生久视之术。成超凡入世之功。旷世一逢。奇踪罕见。尔真仙张三丰,芳姿颖异,雅思孤高,存想专精,炼修坚完。得仙家之玉诀,饵金鼎之灵膏,是以名隶丹台,神游玄圃。去来倏忽,岂但烟霞之栖;隐显渺茫,实同造化之妙。兹特赠尔为通微显化真人,锡之诰命。以示褒崇。于戏!蜕形不老,永惟物外之逍遥;抱道绝伦,益动寰中之景慕。尚期指要,式惠来英。天顺三丰四月十三日。或称天顺间张三丰曾晋谒英宗。恐不足信。《颖州志》载:“至英庙封为‘通微显化真人'。益追祟之。原未召见,传召见者讹也”。封赠一事是可信的。

  清人汪锡龄(1664一1724)的《隐镜编年》谓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诏封张三封为“韬光尚志真仙”,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封为“清虚元妙真君”,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皆不知所本,可能是汪锡龄编造出来的。

《道藏辑要》收有汪锡龄初编 ,李西月(约1844年前后生存)重编的《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但其中有不少内容为他人所作或“扶乩降笔”。明代及清初有关文献提到一些张三丰的著作。如嘉靖间成书的《天水冰山录》,录有《张三丰金丹节》—部.手抄本;万历四年(公无1576年)朱睦楔著《万 卷堂书目》,录有张三丰著作三部:《金丹小成》一卷,《金丹直指》一卷、《修养保身秘法》一卷;宝鸡金台观有万历九年所立《赠张三丰书制》碑.提到张三丰撰有《金丹玄要》三篇;《千顷堂书目》著录张三丰《金液还丹捷径口诀》一卷,《金丹直指》一卷、《金丹秘旨》一卷;《明史稿》有张三丰《金丹直指》一卷;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修《贵州通志》谓:张三丰“尝有《了道歌》、《无根树词》二十四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约成书于公元1700年)载:“尚书胡广言,张三丰实有道法,广具神通。录其《捷要篇》、《无根树》二十四旨(可能为“首”字之误)、《金液还丹歌》、《大道歌》、《炼铅歌》、《青羊宫留题》、《地元真仙了道歌》、《题丽春院》二阙、《琼花诗》诸作,上呈帝览之”。《仙鉴》所载的三丰著作,《张三丰全集》多已收录。这些丹经、诗文虽难以肯定都是张三丰所著.但在没有足够证据否定之前,我们可以视之谓明代张三丰一派的文献。据上述文献和地方志所载,张三丰一派的主要思想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三教合一,把三教同源一致之点归结于道。张三丰精通三教经书,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大道论》上篇中说:“予也不方,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教也”。

  其弟子孙碧云说: “教虽三分,道乃一也”;二是强调忠孝伦理实践、调和入世与出世。《山志》称张三丰“凡吐词发语。专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其思想中有和会理学的倾向。 三丰一系虽以尚高隐;远荣利为宗风.如张三丰本人即不应明帝之召。但不重形式上的出家离俗,主张“大隐市廛,积铅尘俗”;三是重视修炼内丹,且首重性功。明任自垣《山志》称:“我祖张真仙道著太微。功参玄造”。且志载三丰弟子皆修炼内丹。《大道歌》说:“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定自然丹信至,性情然后药材生”。至心空性观。“一阳初动”.即须及时采药封固.炼化精气.称“金液还丹”。其四。张三丰—系的内丹学仍从宇宙生成探索人生命之源,《大道论》以无极—一太极一一阴阳五行的宇宙生存论比附于人之生育.称“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也。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

  张三丰不仅内丹造诣甚深 。而且武功高强。兼擅拳剑,对此,明代及清初文献多有记载,《大邑县志》载有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蒋夔撰《张神仙祠堂记》云:“仙(指张三丰)自少臂力过人。善骑射”。《大岳太和山记略》载有明湖广监察御史贾大亨(1538年进士)〈题太和山》,诗曰:“山峪凌虚濒,神尊据化权……希夷丹气满.邋遢剑光妍……”。清初田雯(1635一1704)撰《古欢堂集〉有《三丰道人壁影歌》,其中“熊经乌伸诀自秘”,“长生思假六禽戏”,与导引动功有关。王夫之(1619一1692)云“拳勇之枝,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虽然黄宗羲(1610一1695)撰《王征南墓志铭》称内家拳创始人为北宋末武当道士张三丰,但此说来自于武术家口传,无法确考。宋代张三丰之说有可能是武林人士为自高声价,而把丹拳兼炼的张三丰远推到宋微宗时代.并以他为内家拳之祖师。我们认为元明间武当著名道士张三丰,既精于内丹仙学,又兼擅拳剑武艺,是道教武术的集大成者。洪武间张三丰在武当山授徒多人.永乐以后钦选的各地各派道士四百人皆以他为祖师,故其丹法拳技流传甚广。明清以后武林多称张三丰为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创始人,而重内功、尚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武当道教武术逐渐在民间传播,影响深远。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42 个回复

倒序浏览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有一位神奇的邋遢道人,张三丰。小说中,他武功盖世,超凡脱俗,神龙见首不见尾。他开创了武当派,发明了太极拳,以死让周芷若幡然悔悟。却又起死回生,领着一帮垂髫少年云游四方,从此不知所踪。
    金庸写的是小说,可张三丰却是真有其人。历史上,留存了许多关于张三丰的记载。终南山、武当山一带,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神奇传说。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张三丰的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忘记了他的出生地。甚至有的人明明知道也装不知道,他们不想接受的是,这样一个横亘古今的大人物怎么会出生在“人也不杰地也不灵”的化外之地?
出生时神乎其神
  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村靠近101国道处,有一座占地一百多亩的“张三丰仙居”。这座仿古建筑由大殿、偏殿、钟楼、鼓楼组成,庙宇中,张三丰的铜像高高矗立,仙风道骨,令人肃然。
  塔营子村是古懿州所在地,至今还残存着一段百米长的城墙遗址。懿州当年是北方重镇,辽代时,萧太后曾把它作为陪嫁送给自己的三孙女。
张三丰就出生在这里。
  但凡名人的出生地都称之为故居,可为什么张三丰的出生地却被冠以仙居呢?
  这是因为在家乡人的眼中,张三丰不是凡人,是神,是仙。
  史书记载,张三丰的祖父自称是道教创始人之一的张陵的后人。如果此言不虚,那张三丰可说是大有渊源,因为张陵的先祖就是协助刘邦夺得天下的汉留侯张良。张陵祖籍江西龙虎山,东汉顺帝时,张陵创立“五斗米道”,人称张天师。张陵死后,其孙张鲁在汉中三十余年,传播“五斗米道”。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攻汉中,张鲁避走巴中,不久归降曹操,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五斗米道”取得合法地位,得以公开传播,影响日大。
  张三丰的祖父于宋朝末年携家迁入辽东,其父在元太宗时曾经入仕,后归隐懿州,张三丰就是在此时出生。
  张三丰的母亲姓林,早年生过四个儿子,可惜全部早夭。年过四十,林母又生了两个儿子,小儿子就是张三丰。
  关于张三丰的出生,懿州一带有很多传说,最为神奇的是这样一种说法。说1247年农历四月初九子时,将近临盆的林氏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她急忙推醒身边的丈夫张居仁。说是梦见一只仙鹤从东海飞来,落到了咱家的房顶上。张居仁听了,喜上眉梢,说:“这是个好兆啊,是不是咱们的儿子要出世啦?”话音刚落,林氏突然觉得腹中一阵剧痛。张居仁急忙喊来接生婆。约摸一顿饭工夫,一个体形硕大的男孩出生了。随着男孩嘹亮的哭声,院子里突然传来一声鹤鸣。张居仁跑出屋子,见一只仙鹤从房顶飞起,绕院子飞了三圈,长鸣一声,一飞冲天,消失在茫茫天际间。张居仁抱起刚出生的孩子,见此子大耳垂肩,两眼圆睁,炯炯有神,颇有异人之相,便给儿子取名“全一”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个完人。林氏觉得“全一”叫着拗口,便又给儿子起了个小名,叫君宝。在《倚天屠龙记》中,年少的张三丰刚刚步入江湖时,用名便是张君宝。 患眼病结下道缘
  张三丰从小聪明过人,三岁时已能看四书五经,且过目不忘。四岁时,唐诗百首倒背如流。张居仁见此子可堪造就,便延请名师,尽心教授,希望其精研儒学,考取功名,以光宗耀祖。
  万没想到的是,张三丰五岁时,突然患上了眼病。家中虽多方求医治疗均无效果,致使其双眼“积久渐昏”,几乎看不见东西。父母焦急万分,听说不远处的碧落宫有一个“方外异人”叫张云庵,治眼病有奇术,便把张三丰带到了碧落官,求张道士为其治疗眼病。张道士宣称,他的患者除了用药外,还必须修炼道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就这样,张三丰一边治病,一边开始修炼道法。
  半年之后,张三丰翳目渐明,而且对所学过的道经能“过目便晓”,“随手披阅,便会通其大意”。张云庵见张三丰如此聪明,认为其为不世之才,便将他收为徒弟。张三丰从此便开始钻研道宗、儒业,少年时就打下了道教、佛教及儒家学说的深厚基础。
  在碧落宫学习七年后,张三丰回到懿州家中。一边读书,一边苦心研读道教经典——老子的《道德经》和张陵所著《老子想尔注》,才学更加出众。
三峰挺秀得名三丰
  中统元年(1260年),元朝实行“举茂才异”的政策,张三丰时年十三岁,便以文学才识出众,被当地官府列名为奇才上报朝廷。 1264年秋,张三丰游燕京,正赶上忽必烈下诏延揽人才。于是,张三丰被任命为中山博陵(今河北定县)令。张三丰在任中山博陵令期间,得知当地有一道观,庙观中有一道教名家葛洪山。于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丰恩师便利用闲暇之时经常到葛洪山庙观修炼处,探访流连。与葛道人共同探究道教真谛。此间,张三丰在葛洪山道观中阅览了《玉函方》、《抱补子内篇》、《抱补子外篇》、《神仙传》、《隐逸传》等医、道类书籍,对天地万物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第二年,张三丰因父母染病先后故亡.于是,便辞官返乡,亲自将双亲的灵柩送回辽东卫(今辽宁辽阳市)安葬,并在故里为双亲戴孝守墓数年。其间,张三丰在家每日诵读道经。
  有一天,一位姓邱的道人,慕名来访。邱道人同张三丰一起谈论道教理论,使他思路顿开。遂产生了出家修道断绝一切尘缘的意念。正如他在诗中所云:“此间好觅长生路,人世休言出世难。一念无生即自由,心头无物即仙佛”。邱道人离去之后,张三丰决定束装起程,云游天下,参访道教名师。于是,他将家中田产交付给族人,嘱咐代其管理经营,并代已为双亲扫墓祀祭。之后,他便带着银两及衣物,身披道服离家,遍游南北名山大川,进行拜师、学道、修炼。行至宝鸡金台观时,见此地山泽清幽,松涛苍润,又有三尖山,三峰挺秀,实为仙境之地,他便在此住下,也因此他自号三丰居士。
  自言当死棺中却鼾声如雷
  1314年,67岁的张三丰离开金台观入终南山,遇道教大师、火龙真人陈抟。陈抟早年举进士不第,开始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后来到华山云台观隐居,与隐士李琪、吕洞宾为友。陈抟向张三丰传授了《无极图》、《先天图》和六十四卦图式,又向其传授了“天下第一玄”睡功,使张三丰大道豁然贯通。于是,更名玄素,自号玄玄子。张三丰跟陈抟学道、修炼、研读道宗经书四年之后,奉陈抟之命,南行到武当山继续进行修炼。
  1324年春,张三丰踄山涉水南行到武当山,结茅舍而居,在武当山苦心修炼了九载。所谓“九年无事又无诗,默默昏昏不自知”。他在不自知之中却达到了化境,使其道法始成。此时的张三丰,相貌奇绝,史书记载:“风姿魁伟,龟形鹤骨,大耳圆目,须髯如戟,顶作一髻”。“手执刀尺,寒暑惟衣一衲”。据传他饮食惊人,“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其行踪神秘不可测,有人说他“能一日千里”,登山如飞,或隆冬卧雪中,鼾声如雷。
  1341年,张三丰从武当山还辽阳故里为父母扫墓。之后,他复至元大都(今北京),又游历秦蜀荆楚吴越诸地。一日,他“阳神出游”,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当县人为其备棺收敛,正在临葬之际,众人忽然听到棺中鼾声如雷。于是急忙将棺开启,发现张三丰又活了。当地人都认为他是真神修炼之身,逐惊叹不已。
  开创武当道教一派
  明洪武初年(1368年),张三丰返武当山。他在武当山广招门徒,阐扬全真道教。武当山峰峦叠翠,景色奇绝,气象万千。他对门徒们说:“此山他日必大兴”。遂同诸徒一起“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草庐宫观建成后,他让弟子邱元靖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登住紫宵,而张三丰自己则“结草庐于展旗峰北居住,此处曰遇真宫。张三丰和弟子筑草庵于土城,曰会仙馆,令弟子周真得守之”。于此,他的后生专心精研道法,为进一步推动道教理论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张三丰思路深邃,一生著作甚多。他的《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扁》、《道言浅近说》、《天口扁》诸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引经据典,深入浅出,阐发道义。书中提出的见解,可谓旗帜鲜明,开创了武当道教一派。他提出以真武大帝为武当派的祖师加以崇祀,他讲孝行、讲忠恕、讲穷达、讲人品毁誉。他说:“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他揭露并批判一切邪道:“至于旁门邪经,御女采阴,服炼三黄,烧耳八石,是旁门无动也”。他注重修炼内丹,即内功。“万念俱泯,一灵独存,谓之正念”。他提倡练功时要坚持做到“凝神调息”,也就是说,要排除杂念,一心练功,方能达到目的。 鹊蛇争斗悟出内家拳
  张三丰不仅创建了武当派道教的一系列理论,还创立了武当内功、武当剑术。关于张三丰创建武当内家拳有一个传说,说张三丰在武当山“邋遢崖”修炼时,看见一只喜鹊与一条蛇在打架。喜鹊上下飞击,而蛇避其锋芒,轻身闪躲。相持时久,喜鹊筋疲力尽,蛇瞅准机会,一击而中。张三丰见了,大受启发,悟通了太极妙理。最后经反复研练,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的武当内家拳。此拳术酷似蛇在攻防时采取的姿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辨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最为可贵的是,张三丰在创造拳法时,将道家理论和道教修炼融会贯通,使内家拳的定名、路数、打法和特征无不打上了道教的烙印。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张三丰所创立的拳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内功和阴阳变化,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的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三宝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相吻合,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可以说是留给后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享誉有明一代
  由于张三丰武功盖世,对道家学说影响之大,不能不为当时尊崇道学的明朝皇帝所瞩目。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请张三丰赴京师传道讲经。
  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平息蒙古叛军后,挥师回朝返回南京。此时的朱棣,由于徐皇后故去,蒙古军叛乱等一系列烦心之事,心情极差。侍读学士胡广奏言,称武当山道人张三丰“深有道法,广具神通”,不如请他赴京讲道论经,可解圣上不悦之情。于是,朱棣即命给事中胡滢偕内侍朱详“赍玺书香币往访”。已经饱阅人世沧桑的张三丰,当然清楚“伴君如伴虎”,便避身出游。胡滢和朱详遍历山野,“积数年不遇三丰”。
  永乐十年(1412)二月,明成祖朱棣下诏,命道士元虚子往武当山见张三丰,并以御制诗赐之,其中有“若遇真仙张有道,为言伫俟长相思”之句,向其表示渴慕之情,但张三丰还是避而不见。永乐十四年(1416年),朱棣对张三丰始终不露面大失所望,怒谓胡广说:“朕屡次三番相邀,张三丰缘何拒而不见?”胡广见皇帝真生气了,星夜赶赴武当山,焚香泣祷,请张三丰现身。张三丰“见胡广情切,乃许以陛见入朝”,并以七律《答永乐皇帝并书》相赠。其诗中云“臣居草莽原无用,帝问刍荛若有情。敢把微言劳圣听,澄心寡欲是长生”。朝见之后,张三丰便飘然而去。 后来,朱棣为表达对张三丰及武当道教的重视,在北京兴建徐皇后寿陵和北京新都紫禁城的同时,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等,督率丁夫三十余万人于武当山大兴土木,“费以百万计”,先后重建和新建了净乐、遇真、玉虞、紫霄、南岩、朝天、太和等九宫九观、七十二岩庙、三十六座庵堂,总建筑面积达一百多万平方米。武当山的宫观庙庵建成后,朱棣特赐名为“太和太岳山”,并“设官铸印以守”。可以说,武当山现存的主要宫、观、庙、庵建筑,都是永乐帝兴建的。其中的金殿,乃是在北京用铜铸好镀金后运抵武当安装而成的。
  武当山宫观庙庵兴建竣工后,张三丰便开始云游四方。正如他在《琼花诗》中所云:“琼枝玉树属仙家,未知人间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标长带古烟霞。历年既久何曾老,举世无双莫浪夸。几欲载回天上去,似从博望借灵槎”。此诗堪称张三丰隐论遁世、洁身高蹈的自况。
  此后二百多年间,明朝历代皇帝都对张三丰崇敬有加。1459年,明英宗天顺三年朱祁镇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1486年,明宪宗朱见深封张三丰为“韬光尚志真仙”;1563年,明世宗朱厚聪封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1623年,明熹宗朱由校封张三丰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其时,张三丰早已“莫测其存否”了。
  张三丰不仅是个道学大师、武学大师,还是一位成就卓然的文学家,一生留下许多诗文佳作。他仙隐后,他的门人编有《三丰文集》、《三丰诗集》和《三丰炼丹集》等书,流传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顶礼张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问候老师!看到“混元拳”,俺想起了“混圆桩”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水清如许 发表于 2012-8-4 14:34
问候老师!看到“混元拳”,俺想起了“混圆桩”哈

这次夏令营我们学了三丰祖师所创的“浑园桩”,很给力!很殊胜!

感谢三丰师爷和何师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感恩的心 发表于 2012-8-7 16:41
这次夏令营我们学了三丰祖师所创的“浑园桩”,很给力!很殊胜!

感谢三丰师爷和何师父! ...

浑圆桩!!!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水清如许 发表于 2012-8-4 14:34
问候老师!看到“混元拳”,俺想起了“混圆桩”哈

亲切更正;不是混元桩而是是浑圆桩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顶礼三丰祖师!感恩何师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金针何 发表于 2012-8-7 18:38
浑圆桩!!!浑圆桩!!

三丰恩师渾圆椿  人间离岸上仙山
洞穿天人脚实地    几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帖最后由 子非宝宝 于 2012-8-7 20:11 编辑

顶礼张真人!
感恩老师传授浑圆桩。

请教老师,三丰真人和重阳祖师有什么样的渊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哎,原来是浑圆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学习!顶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子非宝宝 发表于 2012-8-7 20:10
顶礼张真人!
感恩老师传授浑圆桩。

王重阳祖师是全真教始祖.三丰恩师是武当派祖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三丰恩师传奇:
     元定宗二年(公元1247年)四月初九半夜子时,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县东北)塔子营村的进士张居仁家,已经身怀有孕的林夫人从睡梦中一觉惊醒,急忙摇醒了身边的张居仁,说是自己梦见一只仙鹤从东海飞来,落到了自家的屋顶上。
  张居仁抚摸着她隆起的肚皮,笑着说这梦是个吉兆,该是我们的儿子要生了吧!张居仁话音刚落,林夫人的肚子忽然疼痛起来,不一会儿,一个男婴便降生了。
  传说,这时一只仙鹤在张府绕屋三周,一声长鸣,冲天飞去。张家阖府上下,跑出大门,仰望鹤鸣九天,兴高采烈。

  张居仁抱着自己的儿子,感到十分惊奇,此子丰神异彩,龟形鹤骨,大耳圆睛,非常人也!遂取名“全一”,全者,意为完全,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位“完人”;又取字“君实”,意为君子诚实,希望儿子成为“完人君子”。
  张全一聪明过人,三岁读书,过目不忘,四岁就能横流倒背唐诗百首。张三丰的父亲张居仁,字子安,号北山,出生书香门第,传为汉留侯张良后裔。元太宗广招天下人才,开科取士,张居仁中了进士,可他却淡泊仕途,钟情林下,在家和爱妻林夫人过着恬淡生活。
  父母一心寄厚望与他,希望他精研儒学,将来求个一官半职,光宗耀祖。没想到,在他五岁时,染上了眼疾,白翳满目,越来越严重,眼看即将失明。

  正当他的父母焦躁不安的时候,这天,一位云游道人不期而至。此人名叫张云庵,自称通晓阴阳,预知未来,可以持咒祈福,掐诀禳灾。张居仁自然请张云庵给儿子瞧瞧眼疾。
  张云庵端详了一会儿张全一,忽然惊讶得瞠目结舌,半天才叫出声来:“呜呀!此子仙风道骨,自非凡器,日后高福高寿,贵不可言!”张居仁请求这位不速之客给儿子治好眼疾。

  张云庵拈须有顷,才郑重地说:“此子目遭魔障,乃尘缘孽根所致。须拜吾为师,方能了脱尘翳,慧珠复朗。”他见张居仁面有难色,就哈哈一笑,“施主不必担心,此子拜吾门下,贫道自然细心照料,待到翳去眼明,自当奉还府上。吾观此子尚有数十年官运,待他慧珠复明,即刻习修儒学。”
  听说张云庵要带走儿子去学道,张全一的母亲哭着紧紧抱住儿子,说什么也不放手。张云庵笑了笑,打着圆场:“以贫道看来,父母疼爱子女乃天伦人情,不过此子的眼睛是要治的,眼睛长在他身上,得听听他怎么说。”
  张云庵话音刚落,张全一从母亲怀里仰起脸来,望着母亲问:“娘,你是要个瞎眼儿子守在身边,还是要个明眼儿子飞黄腾达?”

  语惊四座,这哪像五岁孩提说的话!林夫人和张居仁都怔怔地望着儿子,听他继续说:“娘,师父带孩儿去治好了眼疾,孩儿一定发奋读书,像爹一样皇榜高中,为朝廷效力。”林夫人亲了亲爱子,望着张云庵领着他走了。
  谁知这一去便杳无音信,张居仁怀疑道人张云庵设下骗局,把儿子拐走了,整日长吁短叹,忧郁成疾,卧床不起。林夫人更是见天眼泪不干,天一亮就端把椅子坐到门口苦等儿子归来。

  七年后,长成少年的张全一终于回来了。
  原来,张云庵带着张全一从关外进入关内,住到了河北顺天路清苑县(今保定市)的真武观。治疗半年,白翳消退,双眼复明。接着,张云庵教他读道经。他聪颖灵慧,过目便晓,有暇兼读儒释两家之书。七年来,他已经通读了道教十三经的道学经典、四书五经的儒学经典和诸多佛学经典,而且,随手披阅,领会要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从此,张居仁又请名师,教授张全一专习儒学。
  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13岁的张全一考中秀才。之后多年,却屡试不第。不是他的文章不好,实在是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致。

  元蒙入主中原后,把各族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意为各色名目,包括西域各少数民族),三等汉人,四等南人(指南宋的汉人,因征服较晚,地位最低)。张全一身为汉人,位列三等,自然在考试上的待遇、录取上的标准也就不同了。可他并不灰心,继续苦读。这期间,他除了研读儒学,也研读道学和佛学。
  由于他幼年入道,研读之余,还打坐养生,练剑健身。因此,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身体健康。身材高大魁梧,背圆似龟,腿长似鹤,耳大垂肩,目圆如炬,须髯如戟,是一位高福高寿的伟丈夫。他还立下誓愿,不考取功名,决不娶亲。父母对儿子的大志宏愿,十分赞许,张全一越发苦读不辍。

张全一45岁时,父亲一病不起,临终他把张全一叫到床前,说古论今鼓励儿子发奋攻读,入朝为官,以补自己一生恬淡无为的缺憾。他说全一如今才四十多岁,刚届不惑之年,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候。说得张全一热泪噙眶,跪到父亲面前指天发誓,一定要进京殿试,蟾宫折桂,仕途长进,不虚此生。

  父亲去世不久,母亲相继去世。他在家一面为父母守孝,一面读书,十年后终于考中进士,由于不事权贵,被放到顺天路的清苑县当县令。
  张全一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真武观,拜谒他的师父张云庵。
  此时的张云庵已经须发如雪,可精神矍铄,和他秉烛彻夜长谈,他都洗耳恭听。师父对他说:“纵观天下,官分三等,一等清官,二等昏官,三等贪官。清官为民,昏官欺民,贪官害民;清官兴国,昏官误国,贪官亡国。因此,清官流芳千古,贪官遗臭万年,昏官万人嘲笑。为师希望你当一等清官,兴国为民,造福一方。”张全一点点头:“弟子记下了。”张云庵又说:“当贪官险,当昏官闲,当清官难。你要当清官,就要吃苦受难。”张全一当着师父立下誓言:“再苦再难,弟子也要做清官,决不做万人嘲笑的昏官,更不做遗臭万年的贪官!”

  元代,天下买卖人口成风。先是元军在战场上抓获的俘虏,可以为奴隶,进行买卖;继而元军将领抓获的南宋儒生,也当奴隶买卖;后来,把良家女子当奴隶买卖,更成了风气。遍及全国的“人市”,买卖的大多是女子。清苑县的城隍庙前有个大场子,场子一边是“畜市”,买卖骡、马、牛、羊、猪、驴;一边是“人市”,买卖读书人、青壮汉子、青年女子、少年儿童。畜市人市,一路之隔,叫卖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争吵声,混杂穿插,此起彼伏,屎臭尿臊,乌烟瘴气。

  一天,张全一到人市微服私访,看到那头上插着草标,扎跪在地的男女,一个个衣裳褴褛,面黄肌瘦,悲悲切切,不由暗暗慨叹,一定要改变这种把人当牛马畜生一样对待的现状。在人市上,他看到一位衣衫破烂的老汉因为要救卧病在床、无医无药的老伴,无奈贱价出卖自己的女儿。张全一看不过去,解囊相助,没有留名就走了。
  张全一回到县衙,就给朝廷写奏折,义正词严历数“人市”的弊端,请求在全国禁止人口买卖。后来,果然朝廷对“人市”下了禁令。

  朝廷虽然明令禁止人口买卖,可由于当时元蒙贵族在中原大肆圈地霸产,造成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卖儿卖女的现象不断发生,因此买卖奴隶的“人市”屡禁不止。就是在这种气候下,清苑县的一位富绅找到了张全一。
  这位富绅叫林少坤,和张全一的师父张云庵交往很深。他膝下有个女儿,刚满15岁,爱如掌上明珠。听说朝廷要在民间搜罗未婚女子,交给蒙古贵族当奴隶,连忙找到张云庵请他指点出路。张云庵拈着雪白的胡须,掐着干枯的指头,虚蒙着的眼睛半天才睁开,笑呵呵地说:“何该我的弟子和你的女儿有姻缘。他立志取仕做官才娶亲,刚好他上任不久,尚未婚配。”林少坤问是谁,张云庵说是现任的清苑县县令张全一。把女儿嫁给县太爷,林少坤自然情愿,就是不知县太爷愿意不愿意。于是,林少坤请张云庵,写了一封信成全此事。

  就这样,张全一和林少坤的女儿成了亲。张全一和林氏婚后,恩爱如蜜,多年后生下一个女儿,十分聪颖,三岁就能读书识字,四岁就能背诵唐诗宋词,张全一晚年得子,更是爱如掌上明珠,享受不尽的天伦之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多谢老师指教,浑圆桩,浑圆桩,这次一定记住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