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中医诊断学是由四诊 辨证 辨病病案书写四大部分组成。其中四诊和辨证为重点,辨病的内容主要见于临床各科,而病案书写则需要结合临床实习来掌握。
(一)四诊就是我们熟知的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四种诊察手段,简称四诊,是临床用以检查病人,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望闻问切的定义大家可以想见,这里就不赘述。
(二)辨证是诊断疾病过程的核心,如华佗给倪寻和李延两人治病的故事,两人都患头痛发热。华佗给倪寻吃泻药,给李延吃发汗药,结果治好了。为了弄清辨证的含义,首先要掌握症 证 病等概念。即证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应,它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如肝胆湿热证,脾气虚弱症。即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具有自己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历代医家创造了许多辩证方法,如八纲辨证 病因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气血营卫辨证 三焦辨证 等。这些辨证方法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各种疾病证候演变的规律,各有侧重点和特点,又相互联系补充
(三)辨病  辨病,亦称识病,是对疾病的病种进行判断,即做出病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病案又称病例,古称医案,诊籍,是关于病人诊疗情况的书面记录。


下面介绍下中医诊断学的发展file:///i:/360xiazai/360se6/User Data/temp/u=2657072491,2278276915&fm=23&gp=0.jpg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脉经》,是中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滑伯仁的《诊家枢要》专论诊法。戴起宗的《脉诀刊误集解》对脉学极为有益。金元四大家对诊断学的论述各有特色,如刘河间辨证重视病机,张子和重视症状鉴别。李东垣重视外感内伤的征候的异同,朱丹溪重视气血痰郁的辨证。
明清时期,对四诊和辨证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四诊的研究,以脉诊和舌诊的发展尤为突出。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濒湖脉学》,摘取诸家脉学精华,详分27种脉,编成歌诀,便于诵习。清代李延星《脉诀汇辨》、贺升平《脉要图注详解》等把脉学与生理、病理及证候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舌诊方面,继元代杜清碧增补敖氏《伤寒金镜录》后,明代申斗垣的《伤寒观舌心法》,清代张登的《伤寒舌鉴》,傅松元的《舌胎统志》等对察舌辨证多有研究。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以四言歌诀简要地介绍四诊理论和方法,便于实用。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明清时期对辨证的研究更为深入,尤以伤寒、温病的诊断与辨证最为突出。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特别是清代程钟龄《知觉心悟》,都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大法。明清重《伤寒论》,致力于六经辨证研究的约百余家,各有精避见解。如明初王初道的《医经溯洄集》、清代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等等。明清创温病的辨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三焦辨证,分别开创了对温热病病变表坎特征与转变规律的研究。近代,诊断学的发展较慢。1917年,曹炳章著《彩图辨舌指南》,把辨舌诊断与治法并提,内容翔实,多为经验之谈。中国建国以来,中医诊断学受到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研究,获得了新的苗头与成就。例如:运用电子仪器描记脉图研究脉学,以微型电子计算机输入常见病辨证论治系统研究辩证学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