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景公患了重病,向秦国求医,秦桓公派医缓(一个叫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疗。医缓还没到达晋国时,晋景公梦见病邪变成了两个儿童,一个说:“他是一位良医,会伤害我们的,我们该往哪儿躲呢?”另一个说:“躲到肓的上边、膏的下边,他能把我们怎么样?”
医缓到了晋国,诊断后说:“这病没法治了。病因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用艾灸治起不到作用,用针刺治效力够不着,服药的药力也不能到达那里,所以不能治疗了。” 晋景公叹道:“良医啊!”给医缓置办了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国了。(故事出自《左传.成公十年》)
医缓总结了三种治法,灸、针、药,可见春秋时期的治病之法已经颇具规模,只是因为晋公已经病入膏肓,才导致良医束手。
(这个病到现代是否能治,在金针室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何有中医生点评:现代科技的发展,加上金针门历代医师对古医学典籍及临床针灸的潜心钻研,传承至今,治病方法已经要比二千多年前成熟得多,也曾经屡起沉疴。所以到今天,如果医师功力足够的话,以特殊的针法,配合艾灸,这种病还是有治愈的可能的。)



艾灸文化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孟子》有曰:“……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意思是说,七年的病,要用三年的陈艾来治,如果自己不储备艾草,事到临头就来不及了。
虽然孟子此语只是顺手拈来的一个比喻,用来劝诫国君要行仁如同储艾,也足可看出二千多年前,古人对艾灸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且已经广为人知。
艾灸治病之法如同一条河,蜿蜒在历史的原野上,从古代流传至今。它曾经是那样的波涛滚滚,蔚为大观,自汉代始,艾灸的专著层出不穷,如曹翕《曹氏灸方》、西方子的《备急灸法》、吴亦鼎的《神灸经论》等等。对各种艾条制法、配穴灸法讨论之深广,今人读了唯有膜拜。虽然到了近代,这条大河已经缩减成一条小溪,但艾灸却从未消失,其精髓流传下来隐入民间,少有人了解信服了。



艾灸不仅行之有效,而且简便易行,是人类文明的一大瑰宝。精通艾灸的专业中医人士,可以用艾灸治疗很多重病以及所谓的绝症。古医书中经常提到艾灸的功效,有诸如“保命之法”、“大有奇功”、“百余年寿”之类的字眼,但是普通百姓不懂经络,不懂穴位,不懂五行,没学过中医知识,是不是就不能用了呢?其实一样可用。一根艾条在手,哪里灸着有感觉、有反应,就灸哪里;哪里痛、不舒服就灸哪里,这是艾灸最基本的原则。艾灸操作简便,上手快,效果好,是很多人跨进中医的门槛的第一步。
践行古法制艾,使艾灸能让更多人受益,是现代中医的一个重要使命。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生命贵重,在疾患横行的今天,每个人都要小心地呵护自己和身边的人。爱,从艾做起。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0 个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