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一篇旧文)
 说起为了美丽的女人而战争,我们都知道古希腊人为了美人海伦围攻特洛伊十年。这是美人的出众之美引发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两次为了男人而引发的战争。为男人而引发的战争,自然,不是为了容貌。而是因为智慧,出众的智慧。
  无独有偶,这两个男人都是思想家,并且都是处于战乱年代。中国历史上最乱的两个乱世是春秋战国时期与魏晋六朝时期,这两个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语)。春秋战国时代是诸子百家争鸣,魏晋六朝是佛学兴盛的时期。不论是诸子百家还是佛学,对整个中国历史都有着极其长远而深厚的影响。而这两个男人,就与这有关。

 (一)
  韩非,诸子百家中法家的代表人物,战国时期韩国人,确切地说,是韩国末期的公子(国君的儿子),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荀子虽然是儒家,但他的儒学重点在帝王之术。因此韩非将他老师的帝王之术发扬光大,提出了法(法律)、术(权术),势(地位与权势)相互统合、相互作用、集为一体的法治思想,这也就法家的核心思想。韩非想利用他的学说来救当时在七国中最弱的韩国,但是未能受韩王安重用。救国无门,于是著书立说。后人将其所写的合在一起,就是<韩非子>。
  春秋战国,社会大乱,诸子百家应运而生,针对当时的政治状况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哲学。法家是最后的一家,因此它能够对之前的诸子学说进行一些选择性的传承与发展。在诸子百家中,后世的帝王多用是儒术治国。但是,对于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这样需要以武力来争霸的时期来说,法家学说却是最实用的。
  法家思想,最早源于管仲。管仲用他的法家学说协助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战国时期,秦国能在当时战国诸雄中脱颖而出,由一个相对较弱的诸候国而一变成为最强的国家。主要是因为秦孝公用了法家的主要人物之一公孙鞅进行了变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主要是“法”上作文章。严刑峻法,富国强兵,并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战国七雄中,进行了变法了也不只秦国一家,其实各国都在利用法家人物进行变法。只不过因为每个法家人物学说的局限性以及国君对变法的执行程度的不同,取得的效果也就不同。比如韩国利用专于“术”的申不害进行变法,慎到在齐国传播的“势”,还有李悝、吴起等分别在魏国、楚国主持了变法,并且都取得了一些成就。
  而到了秦王赢政时期,他用法家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李斯辅佐他进行策划统一六国的战争。我们知道,他同样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法家学说对当时的想要有所作为的国君的重要性。而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首席代表人物,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秦始皇(当时为秦王)看到了韩非写的文章,赞叹不已,非常喜欢。因为秦王赢政当时统一六国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对六国的战争已是箭在弦上。而韩非的法家学说,正好契合他的想法与需求。秦国历代有作为的国君,都很具有识别人才的慧眼,秦始皇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他看书后感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韩非的同学,当时任秦国廷尉的李斯告诉他说,写这文章的韩非是韩国人。于是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对韩国发动了战争。
  后来韩王得知这场战争的原因后,马上送韩非出使秦国。
  韩非是个爱国之人,出使前和韩王商量过阻挡秦国灭韩之计。到秦国后他上书秦王论述灭六国不应从韩国开始,而应该先灭赵,因为赵国才是秦国的敌人,而韩国是忠顺于秦国的,相当于一个臣属国,秦应当先打自己的敌人而非自己的臣国,甚至提出了如何灭赵的非常实用的具体措施。
  而李斯的建议是先灭近而弱的韩国,秦统一六国的总的思想方针也是远交近攻,因此李斯对秦王说,韩非此论是为韩国而非真心为秦国,留他对秦国没有实际用处,建议秦王把他扣留关押。尽管韩非的说法很有道理且很具实际操作性。但以赢政的睿智,自然能辨别谁才是最忠于他的,因此他同意了李斯了看法,知道韩非之心在韩,确实无法为已所用,当然他也不能将这样有才能的人放归韩国。无奈之下只好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关押了韩非。后来被李斯毒死。
  秦始皇要韩非的本意是要韩非的才能为秦国所用,可惜他却没能达到目的。但是他依然是采用了他的学说,并用了法家仅次于韩非的代表人物李斯来统一六国、统治后来的大秦帝国。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二)
  鸠摩罗什,天竺(印度)人,佛学天才。为中国的佛教传播,尤其是佛经的翻译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翻译的佛学经典,佛理与文采并重,至今人们读佛学经典,仍然以他的译本为主。
  他父亲是相门之后,于佛学界就很有名,母亲是龟兹国的公主,对他父亲一见倾心,因此他已出家的父亲被逼娶了他母亲。鸠摩罗什童年,母亲也出家了,他母亲修习佛法也是专精不懈,并最终证得初果。因为这样的家学渊源,鸠摩罗什从小就习佛,甚至说他在娘胎里就是一个佛种。鸠摩罗什的一生,是极具传奇的一生,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还有他的婚姻,组合成了一则清睿哀婉的故事。
  他从小师从名师,经过游历学习。十二岁时,就声名远播。罽宾国王听说了,曾请鸠摩罗什进宫,同时召集许多法师一同问难鸠摩罗什,结果全被折服。因此,得到罽宾国王的衷心敬重,并以上宾之礼供养他。当时,曾经有一位阿罗汉见到鸠摩罗什,惊异于他的特异智颖,告诉罗什的母亲:“如果他能到三十五岁而不破戒,那么将会大兴佛法,度无数众生。”
  二十岁时,他已经名满天下,崇尚佛教的各国都争相延聘。龟兹国王还亲自前往温宿国,迎请鸠摩罗什回国讲习大乘佛法。特别为他建造金制狮子座,上面铺著锦绣坐褥。
  当时每年都举行公开讲经,西域诸王云集前来听法。当鸠摩罗什升座讲法之时,所有的国王都匍匐于地,年轻的鸠摩罗什一步一步地踏着他们的背脊,走向法坛……
  此时,在中国,正是魏晋六朝的战乱时期。和战国时期一样,君王们都在争取人才。佛教于东汉传入中国,此时正是最兴盛时期,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苻秦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中土僧人僧纯、昙充等游学龟兹归来,赞述龟兹佛教盛况,特别推崇法师鸠摩罗什才智过人,精通大乘佛法,劝苻坚迎他前来。
  早在这之前两年,就有太史上奏:“在外国边野,出现一颗闪亮的明星,未来当有一位大德智人,将来到我国”。
  因为鸠摩罗什在西域的拥有极高的威信,得到鸠摩罗什,对于控制西域各国有着极大的好处。综合这一切信息,后秦王苻坚决定出兵西域。建元十八年,苻坚用大将吕光,出兵西域,临出兵前苻坚对吕光说:“帝王应顺应天道而治国,爱民如子,哪有贪取国土而征伐的道理呢?只因为怀念远方的大德智人罢了!我听说西域有一位鸠摩罗什大师,他深解佛法,是后学的宗师。我非常想念他。贤哲的人,是国家的大宝,如果你战胜龟兹国,要赶快护送他回国。”
  吕光攻下了龟兹,得到了鸠摩罗什。可这位不懂佛学的将领看到鸠摩罗什那么年轻,所以对他很不以为然,非但没有听取苻坚的命令马上送他回国,反而对他百般戏弄,逼他娶了龟兹的公主为妻,新婚之时,将他灌醉酒,使他破戒。又让他骑猛牛和恶马,看他狼狈状况而取乐。
  吕光带着鸠摩罗什率军返国,途中有一次安营过夜,鸠摩罗什告诉他这个地方不宜过夜,吕光不听。结果晚上大雨,山洪暴发。将士因之死伤无数。吕光这才对他的才智有所领悟。此后听他的建议,总能化险为夷。
  苻坚没能等到他所仰慕的大师就死了,淝水之战,后秦大败,苻坚也被姚苌所杀。吕光在返回的途中听到这个消息,就不回国了,在凉州停下来,自立为王。鸠摩罗什也跟随留在了凉州。
  姚苌继苻坚称帝,也曾派人迎请罗什。吕光自然不会放行,他虽然得知罗什确有才智,但他仍然不谙佛学,因此,罗什留在凉州的近二十年,韬光隐晦,他在此其间潜心佛学,并学习汉语及汉文化。为他以后的译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吕光的凉国后来又经过战争,权力几经易手。到后秦姚兴(姚苌之子)弘始三年,此时后凉国主是吕隆。秦王姚兴再次敦请罗什入关,仍末成功。为了得到罗什秦王再次发兵,攻打后凉,吕隆兵败投降。秦王终得以迎回罗什。此时,罗什已经58岁了。
  弘始三年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抵达长安。秦王姚兴极为高兴,以国师之礼待他。让他弘扬佛法,以佛法为国教来教化民心。后来又请他到西明阁和逍遥园翻译佛经,遴选佛家弟子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参加译场。
  罗什的妻子在他来中国的途中死了,并没有生育孩子。姚兴对他说:你聪慧超卓,又没有儿子,如果你死了,你的法种就没人继承了。硬是赐了10个女子给他为妾,鸠摩罗什因此而再破法身。
  他的一生,因为自己的破戒而未能达到他心目中理想的佛禅境界而痛苦。然而他的译注对中国的佛学却有着首屈一指的贡献。
  罗什天生聪颖,对汉语的精通胜过土生土长的中国文士,“罗什尝为《维摩经》译文作注,出言成章,不待删改;所作赠法和慧远偈文,都辞理婉约,韵味深长。”他孜孜不倦地译注佛经直到死为止。在中国译注的佛经据《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共35部,494卷,另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74部,384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