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王弘光

夏莲居会集本错误问题大众说节录汇编缀评(一)

已有 1236 次阅读2016-10-17 16:13

夏莲居会集本错误问题大众说节录汇编缀评(一)

  (愿正信弟子能阅读全篇总58节)

                                                                                     前    叙

     
      会集本的出现,至今多年,流通且广,相遇者褒贬不一,各有所言。宏其道者,惟心大喜,暗自叹言:唯今第一善本;反其集者,闻声颦眉,吐新纳故,不以为然。就其上二所言,对于初学,莫衷一是,进退两难。多劫善根,至此几近沦丧;夙愿所追,今复何其难哉?学人旁观会集之流言善赞,当过十载。或展佛经之相策对,或与大德互为探讨,总觉宣会集本者“弃佛经之传译不易,破法流之循规蹈矩之根,”实为不当。观诸经之所说:尊法即敬佛,无正法怎可见佛,可不戒慎哉!今对以往大众集评,作一节录汇编,并稍加点评,望作者谅予之节录。提领而衣必正,登高山而日则现,定可为初学所寻之目标。如暗得灯,如盲得眼,如渴得饮,如聋得听,久旱甘霖,众生是幸,佛法是幸!为之云尔。

                                                                                                            公元2013年大正弥勒圣月下旬四天

 

1、明学法师说:对于会集佛经的问题,当年印光大师是极力反对的,他在复王子立居士的三封信中就有十分明确的论述(见《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认为会集佛经非常之难,而且易启后人杜撰之妄。明学法师认为应坚持印祖的思想,“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1997年法语、明学)

     缀评:此说确当而见正理,大师为菩萨之化现,为教界之正眼明士公推。大师一言一语,可为末后学佛者之圭臬;文钞一字一句,实为修净土者常照鉴。行为之示范,校订五经,足以说明会集佛经不可以!否则,流通康本五经者又为何事?如众生根基不得意诵学僧铠无量寿经者,大师何不以身作则,而率先会集?劝初学者共勉。


2、《净土五经》早有版本。最近黑龙江鸡西市《常随佛学》出了一本《新编净土五经》,这就是说原有的《净土五经》成了旧编,这是对净土宗制造分裂,有了新与旧之分。

全国汉传佛教寺院早晚课诵,晚课中有念诵《佛说阿弥陀经》,是秦鸠摩罗什译本,现在是否要改念《新编净土五经》中的所谓“会集本”呢?如果有的寺院中改念这种会集本,有的寺仍念原译诵本的《佛说阿弥陀经》,这就无形中有意制造派别。中国净土宗自初祖至十三祖一脉相承,从未分派。现在分出新派来了,同时把过去的十三位祖师也被否定了。即以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来说,也就无意中被否定了。

“会集本”的会集者,是否征得鸠摩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的同意,将两种译本会集成了非秦非唐。这就是有意无意对净土宗制造混乱。会集者没有看到梵文的原文,就搞会集本,这是凭个人主观意识,是不可收拾的。否则,今后中国佛教经典,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篡改,甚至伪造,这是对佛教极不利的。(1998年法语、明学)

     缀评:佛法从印度传入华夏,近两千载,高僧辈出,大德云集,天上人间,可为河沙之数。佛经之翻译,有一定规距,不可聊尔从事!译经大师之昼夜心血,为会集者一笔勾销,荡然无存,合而为一,实为大谬。正如法师所言:“将两种译本会集成了非秦非唐”,你搞个啥子事吗?愿遇此弥陀经会集本者不要依此经为准。


3、会集的理由荒唐

会集的理由,照《读本序》讲,「译文特多」,「其文互有详略,其义不无异同」,「初学遍读为艰」。那麽,产生不同的原因何在?不外乎一是说法者佛,二是佛经的结集(记录、整理)者,三是翻译者。世尊说法,应机设教。大家知道,世尊说法,常常根据听法者根基的不同,因材施教;即使是同一道理,也会从不同的角度,或详或略,加以阐明。比如说真如、四谛等,有专门讲述的地方,但更多的,则散见于各种经典之中。如果为免「初学者遍读为艰」,可以节会的话,我们是否也可以彻底打破三藏十二部经论,东拼西凑,左剪右裁,来个大分类、大会集,搞个什麽「真如经」、「四谛经」出来呢?…(评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  释思豁)

     缀评:佛所说经,是针对不同众生而说,所以教分南北,理为一归。众生之根性有别,一经何能对众机?法华云“一雨所润,而诸药草,各有差别”。问题在众生难以领受,而不是经的错误。法华五千弟子退法席,反又为别众弟子授记未来成佛又为何意?会集者为“初学遍读为艰”之说,实在荒唐!


4、宏:你说的不错,对南本《大涅槃经》知道的人可能比较少,但还有一部会集的佛经,可以说在佛门内家喻户晓,每天不知多少人在念。

愿:您说的是哪一部?

宏:《药师经》。(宏琳法师幻住问答)

     缀评:涅盘经与药师经等一切的经,就像是法师举例所言都是会集,今天的人无法对应理解,所以,此说颇为不当,有失正见。再说,古德与夏莲居会集风格迥然不同,怎么能泛泛理解为会集之例?古人之作是以一卷一品,或一大段的加入主经中而使其更完整,有时还要参照梵本;如《合部金光明经序》说“北天竺揵陀罗国三藏法师,此云志德。重寻后本,果有嘱累品,复得银主陀罗尼品,故知法典源散,派别条分,承注末流,理难全具。赖三藏法师,慧性冲明,学业优远,内外经论,多所博通。在京大兴善寺,即为翻译,并前先出,合二十四品,写为八卷。”看得出来是传译先后,佛经有散,为使其完备,循梵文译汉文参合而为一,是有规可寻,有章可依,添品合卷。

又《添品法华经序》说:“大隋仁寿元年辛酉之岁,因普曜寺沙门上行所请,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师,于大兴善寺,重勘天竺多罗叶本,……傥有披寻,幸勿疑惑,”此类合会添品,必据梵文,所以说:“重勘天竺多罗叶本”。这样的说法大藏各经序跋中即可明见,所以宋元之后大德不持异议态度。而今之夏莲居者,不见梵本,从五原译本中;几句几句!小段小段的摘录!杂揉而成,编辑而出,使得整部经译语相混,用词乖异,喪失完美统一,丢却前后相应,饱尝断章取义为会集者之病。


5、愿:今天反对《无量寿经》会集本的人说“绝对不能会集佛经”,“会集的佛经是伪经”,看来是囿于见闻,有失公允了。(宏琳法师幻住问答)

     缀评:经以上之分析,再来理解此段,可见时下拥护会集本的人理解的“会集”意义与古德之作法,东落西升,完全颠倒理解了。望明眼者纳之。


6、愿:那么会集《无量寿经》,初衷也是如此了?

宏:你说得很对!咱们多次讲到了,《无量寿经》有五译,后世念哪本好呢?五个本子瑕瑜互见,差别很大。弥陀因地发愿,两种本是四十八愿,两种是二十四愿,还有一种三十六愿,哪个对?寺院每天晚课唱赞佛偈“四十八愿度众生”,没有唱“三十六愿度众生”的,可就是有三十六愿的经文。(宏琳法师幻住问答)

     缀评:四十八愿不正是说明了四十八愿本的流行吗?否则择瑛法师也不会这样写了。再说三十六愿佛也没说错,当略愿本也行呀。会集都必据梵本,这个最重要。夏会本东摘西抄,拼凑而成,何能说是初衷也如此!


7、愿:因为莲池大师批评了这个本子,之后教内就不怎么流通了,是这样吧?

宏:莲池大师说王本“抄前着后”、“去取未尽”。清朝彭际清也批评王本“凌乱乖舛、不合圆旨”。可是莲池大师著《弥陀经疏钞》,其中引证《无量寿经》的部分,很多还是取自王本。幽溪传灯大师撰《弥陀经圆中钞》,则专取王本之文。以上二种著作加上蕅益大师的《要解》,并称《阿弥陀经》三大注解,后来学《弥陀经》的人都要参考学习的。(宏琳法师幻住问答)

     缀评:大师等取文学习,只是取经句文义,而不是赞叹会集之作法,否则,也不会说是:“抄前着后”、“去取未尽”、“ 凌乱乖舛、不合圆旨”。这正是说明会集佛经与佛旨不融,劝此行为止于智者。


8、弟子结集,圣者不改

佛经由佛所说,弟子们结集记录下来。能够参加结集的,都是圣者。即使是佛的十大弟子、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最初也差一点不能参加。为什麽?佛经是佛的智慧的流露,一字一句,都有他深邃而不可思议的道理,岂是凡夫俗子所能窥测的!所谓佛的境界,只有佛知道。因而,自古圣贤就一再告诫:离经一字即魔说。所以,对于佛经,我们只有如实记、如实流通。而凡夫俗子会集经典,受自己境界影响,难免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和好恶,妄加取捨。《四十二章经》讲:「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夏莲居是罗汉否?(评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  释思豁)

     缀评:从会集本来看,确实处处错误,颠三倒四,说能接引茅塞小机于一时,也未尝不可,但会集之本意,并非止于此。如对佛法有认识者阅之,真能发现问题之所在,会集之失敬。所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为明朗卓见,感恩佛陀!


9、大师翻译,忠实原著

佛经由古代印度梵语翻译过来。古来译经,正如印祖所言,甚为慎重。一部经典,往往数人及至上百众人,共同参与,一起译制、甚至许多佛典翻译,乃由国家主持,遍召海内高僧以及学富五车的大儒高手,认真斟酌,字字推敲,层层把关。其场面,非现代任何语言翻译可比。为何如此?以防译者不忠于原文,正如印祖所言「随心自裁」。可见,自古以来,任何人裁剪佛经,都是绝不允许的!所以,即使如莲池、藕益、印光那样有修有学的祖师,也不敢藐视前人,会集佛经。古今往来,这许多真正的法门龙象,难道不及一介夏莲居的闭门「单干」麽?(评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  释思豁)

     缀评:印光大师一生,从不对佛经作个著解,自谦说,佛经乃佛智慧之流露,若不是真修上士,如莲池、藕益等再来人,岂敢作著?著解都难上加难,会集佛经怎又不搁笔而慎之又慎哉!


10《淨土五经读本序》称讚夏氏会集本,「非前人所能及,纵后有欲踵者,使见此本,亦当搁笔。」空前一语,不免嫌狂。那麽绝后能否做到呢?请看:就在同一本书,不过相隔四十馀页,第四十八页,我们就看到这麽一句注释:「第五行『后世转剧,至成大怨』前,德森法师拟依康(僧铠)本,加入『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八字,使人益知戒惧。」真有一个「欲踵者」,跃跃欲试之势,跃然纸上— 这实在是对前面吹捧的绝大嘲讽!(评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  释思豁)

     缀评:夏莲居可以越踵前三家而扇此一举,后者难说没有不越俎代疱者,可见“使见此本,亦当搁笔”亦是猜测之词,不足为信。况,此会集本还有讹误之病。


11、夏氏将「王太子」改为「王子」,起码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夏氏不知王太子与王子的不同,缺乏最基本的历史常识。第二、夏氏会集佛经,甚不严谨认真,将本不应该溷淆的王太子与王子溷淆了;所谓「慎之又慎,不敢有只字之忽」等语,完全是虚妄不实的溢美之辞。大家知道,帝王的儿子中,只有将来能够继承王位者,也即是「储君」,方可称为王太子或曰太子,其他的只能称作王子。帝王可不是人人可作的,否则,那是要「抛头颅,洒热血」,以无数人的生命作为代价的。但是夏氏之辈,老是犯这样肤浅可笑的逻辑错误。如果纯是「技术」问题,那表明夏氏太过缺乏基本的语言逻辑知识;如果硬要称讚夏氏「深于文字」,那只能说明他动机有问题。(评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  释思 豁)

     缀评:法师之分析实出有据,就佛经而言,大乘经中处处说到,国王出家,付国与太子;太子授四大海水之灌顶,立登宝座;释迦太子越城出家,六年苦行等,足以说明太子身份。佛经中谈到佛陀的本生因缘故事描述中,诸佛为王太子时,慈济有情,导化四方的经句,每每皆是。


12、「无量寿佛」与「阿弥陀佛」,在夏本裡得不到统一,说明他根本不懂得总编、会集的最基本要求:名词术语与风格的前后一致。「阿闍世」是梵语直译,汉语的意思:未生怨,简称为「阿闍」,独夏一家。「阿闍世」可简称「阿闍」,那麽,「阿闍梨」是否也可称之为「阿闍」?阿闍世与阿闍梨不分,和尚成了王子,岂不笑话?这说明夏氏不懂梵语,更不懂作品翻译。最不能容忍的是,(评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  释思豁)

     缀评:会集本之所以为会集者,就是将不同时代的译经造编,所以夏会本中出现了: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无量清净平等觉、阿弥陀三藐三佛陀,四个称号不能完美的统一,使人读来感到穿越时空的眩晕。这就是经不同时代的圣号翻译风格,会集何其容易!


13、「长者子」改成「长者」,虽只一字之差,岂知翻天覆地,儿子变成了老子。在佛经裡,我们经常见到一个人:舍利弗。「弗」即是「子」的意思,舍利弗即是舍利子— —舍利的儿子。如果舍利与舍利子不分,一个是眼睛像舍利鸟一样美丽的女子,一个是圣者罗汉,那要相差多远!在生活中,如果儿子老子不分、妻子儿女不辨,那要出多大的乱子!真不知夏莲居「浃旬累月而不决」的,在干什麽?既然他「慎之又慎,不敢有只字之忽」,「无一语而不详参,无一字而不互校」,「详参」、「互校」的结果,以为「太」为多馀,乃至于儿子老子都分不清,只能说明夏的语言文字功底,太过欠缺。梅氏讚誉,私情可见;欺骗同修,太不应该!(评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  释思豁)

     缀评:一言以弊之,“浃旬累月而不决”,只是时间的过度,错误难免。“慎之又慎,不敢有只字之忽”,敢与不敢谁说也不算,会集者明之。


14、印祖评论魏承贯「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于龙舒」。用在夏莲居身上,更加适用!(评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  释思豁)

     缀评:法师一语道破玄机,可为初学标的。


15、比如说会集本「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其五者」段,有这麽一句话:「不信诸佛经法。」擅能「简洁」的夏氏,在这裡又将谁砍掉了呢?我们先看后汉支娄迦谶译本:「不信道德,不信有贤明先圣,不信作善为道,可得度世,不信世间有佛……。」在这裡「道德」等指「经法」,「贤明先圣」指僧宝,整句意思为:不信佛、法、僧三宝。夏氏将僧宝「开除」了。吴支谦译本又如何呢?—「不信道德,不信有贤明先圣,不信作善为道,可得度世,不信世间有佛……。」原来一模一样,一字不差。曹魏康僧铠本呢?—「不信先圣、诸佛、经法……。」这裡最简洁了,应当很合夏的品味;可以看出,夏文即脱胎于此。但他还不放手,还是将「先圣」砍了。是归于「简洁」乎?「简洁」到三宝太多,譬如手心手背,去其一面,手复存否?这个佛门的「人之初」,身为「大士」的夏莲居,不会不懂。是有所依?可原译皆为三宝具足。看来,夏氏所依,还是他的心—恰如经言:本就「不信」!(评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  释思豁)

     缀评:学佛习教,三宝为舟航;无教何以证佛,无僧何以归依?僧宝不除,难道是患哉?莲居之用心,想成臆美而反成众敌把炳。


16、读完《佛说无上圣典 岂容后人会集》,兴奋之馀,心裡沉甸甸的。省师在夏莲居《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会集本「如日中天」的时候,根据淨宗八祖莲池大师、十三祖印光大师的开示,採用曹魏康僧铠的《无量寿经》原译,另辑成符合佛教传统的淨宗课诵本,并写出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佛说无上圣典岂容后人会集》来,是需要有过人的胆识和勇气的。在反对会集本(一切会集本),主张恢复《无量寿经》原译的认识问题上,宗舜与省师是完全一致的……。(宗舜法师法语)

缀评:二师之用意,为正法而生,真为末法众生之良药,夜海中之明灯,尊佛敬祖,可为后世佛子榜样!习之,流传之!


17、我看了九华山一位法师回答这个问题(本书最后一章《幻住问答》),讲得好!这个会集的事情历朝历代都做了,不是从王龙舒开始。王龙舒是宋朝人,他不是开端的人。佛教传到中国来,第一个会集的人是谁呢?摄摩腾和竺法兰。世世代代都有这些高僧大德做会集的工作,他举出很多的例子。而且这些会集本全都收入大藏经。收入大藏经就是被这些祖师大德承认了,说明不是不可以会集。那么这个问答主要也是专对夏莲居这个本子而说的,最后的结论是完全肯定夏莲老的会集本,肯定会流传末法九千年,度无量众生。所以这一篇问答功德无量无边,不亚于夏莲老的会集、不亚于黄念祖老居士的集注,功德无量啊!救多少人呐!因为很多人听到这些传说对会集本信心动摇了,听到他的这一番分析谈话,这个疑虑化解了,信心坚定了,这个功德大!

《净土大经科注》四七六、(净空法师)

     缀评:二老法师,一前一后,为宏扬会集本所作出的用力最著,显而易见,亦算是个人功德。但观幻住问答,则失得参半。净老法师一心宣会集本,看此文后又加赞叹,可为逆风扬尘,还吹自脸,无意义也无说理。其说反应了:反对会集本的人是针对夏莲居,是对人不对事,进一步给会集本授记流传到久远的九千年。此二表义,必须引起大家的深思。


18、四、勤苦非证疑: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很专心、很辛苦地会集佛经。经云:“历劫勤苦非涅磐因。”错用了心,辛苦努力,又能代表什么、证明什么呢?佛法“宁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法是法,必须拿法的证据出来,佛陀讲:“依法不依人”,不能以“很努力”来作为法或非法的证明。(无量寿经会集本质疑、法藏法师)

     缀评:劝君莫把错心用,感得来年好收成。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为佛经明教,无善士何以行佛教,无佛教那有证大果。经云:“ ......钞略是经,分作多分,能灭正法色香美味。是诸恶人虽复诵读如是经典,灭除如来深密要义,安置世间庄严文饰无义之语,钞前著后,钞后著前,前后著中,中著前后。......杂以世语错定是经,令多众生不得正说、正写、正取、尊重赞叹,供养恭敬。《南本涅盘》卷九。


19、六、割裂经文疑:有些人同情地说,都是经文嘛,应该一样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优婆塞菩萨戒经》上讲,倒说经律,抄前著后,犯菩萨轻垢罪。更何况割裂经文?

佛经一圆音说法,天如判四教,华严判五教,南山律宗判三教,净土宗判二教......这些都是为了避免佛法混滥而做的。所以不能说---都是佛法,都是经文,所以就可以一样读诵受持、为人演说!佛说:不得增减经法。所以,对于经法,我们应当明确无误地传承。(无量寿经会集本质疑、法藏法师)      

     缀评:都是经文不分别,说明了不明白分别是怎么回事!清浊难辩,慧眼未开,以盲传盲,将失正见。祖师判教即是智慧的体现,佛祖说经亦是正理的宣扬,我人人能不戒慎之!


20、八、三辈对应疑: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18愿(信)、19愿(愿)、20愿(行),三愿与三资粮了了相应。经文下卷也有三辈往生,以对应此三愿。而会集本将三愿抄前著后,完全混滥,无法与三辈往生文相对应。(无量寿经会集本质疑、法藏法师)      

     缀评:信愿行三法,正宗净土资粮,如鼎三足,少一难立;信愿如鸟翼,缺一不可高飞。净土离此十万亿刹,怎么能以无信愿之翅而高翔引达佛国?前后混乱,三法失次,可为一大损失。


21、九、三愿明确疑:弥陀摄取念佛众生的三愿,18愿以“信”为主,愿、行为辅,19愿以“愿”为主,信、行为辅,20愿以“行”为主,信、愿为辅,这样,三资粮的组织次第清晰、明了。而会集本则完全看不出此三愿各具的信、愿、行。(无量寿经会集本质疑、法藏法师) 

     缀评:三愿次第严整,结构严密,先信、以表说法门之难;二愿、表说众生具愿则可得生;三行,亦表说信、愿之外,念佛回向功德可得高品位。会集本中十念必生愿,临终怎么会行六度?澫益大师:“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念佛之深浅。”三法相应,紧紧相扣。


22、十六、有违传承疑:中日莲宗历代祖师,皆以康僧铠译本做注。而会集本一旦推行,将使祖师注解渐趋无效,也等于断了莲宗传承。(无量寿经会集本质疑、法藏法师)

     缀评:学法贵师承,传经必依梵,无师不可信,无梵不可依。会集本凌驾原译,众生之智即丧,学会集者,又不阅原译;反以原译为多事、啰索,如此去者,可见净土将来之悲。劝众以古译本为学吧!寻觅师承,善莫大焉,净空法师以多唱师承,依李炳南老师而学呢!我人何不取此精神而以佛、以祖为师。


23、十七、今人不许疑:今日有许多法师,或默默摒除会集本,将其束之高阁,或作少分说明,不应受持会集本。便如台湾性梵老法师就讲:“会集本不能当作另外的译本。”慧净法师也讲:“会集本不了弥陀三愿,混乱弥陀三愿。”(无量寿经会集本质疑、法藏法师)

     缀评:二师之评,中肯有其理,综观会集之本,我人另当别选,以古译本为准则焉,是众生之幸!佛法之幸!


24、十八、舍利非证疑:有人说会集本的作者临终后烧出舍利,证明他道德修持好,从而肯定会集佛经这件没有做错。其实,一个人稍有修行,就以为他所说、所做的一切都对,这正是泛修行论!如此将造成依人不依法的过失。这泛修行的迷信,将导致坏乱佛法,贻误众生,罪过真是大极了!弥陀法门的特异、一乘、圆顿、究竟、了义的捷径法门,居士肯修行,蒙佛接引,烧出舍利是很平常的事,常看《净土圣贤录》、《法华经持验记》等,就明了深信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会集本就是上契佛陀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无量寿经会集本质疑、法藏法师)

     缀评:舍利者,修戒、定、慧者即可得出,无论活者还是死了都会有。古来大德有修有证时,头发,身垢,都可以变成舍利,叮当作响。舍利者,有软,有硬,大小,圆润,多少都不一样,从戒定慧深厚分别。会集者,行为不可取,佛说的经,不容许类似抓中药式的会集。这样会如前面说的:“将导致坏乱佛法,贻误众生”。


25、察:五种原译本(《佛说无量寿经》、《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不计空格约十万零五千二百零八个字(105,208);
 夏会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不计空格约二万零三百一十四个字(20,314)。
       105,208-20,314=84894。
        结论:
        1、会集本共计改掉原译本84894个字,改掉部分占五种原译本总字数约八成。改掉即删减这么多都是什么字,恐怕连夏老居士本人也记不清了。
       2、会集的原因是:原译本“没有善本”。
       3、删减的原因是:内容不善、有瑕疵。
        4、按照删减的比例与逻辑可知,佛祖说的经文法要,十个字里竟有八个字是“瑕疵”,十句话里竟有八句“不善”。
        5、在删掉八万四千多字的情况下,仍能够达到“没有改动一个字”的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境界,不能不让人佩服:这是“淨宗第一经、最圆满的本子”啊,连佛祖都要自愧不如了!

     缀评:印光老人:“胆大心粗,不足为训,”此时正合适。想想何必费哪工夫,把原译本印一起,流通念诵不也很好吗?一举五得,各不遗失,何乐而不为!偏偏作个会集本,让后人来费笔墨,饶口舌,真是想不通,等我们想了,也差不多可能开悟了!


26、印光大师指出:“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

在我国古代翻译佛经,大多由朝廷设置译经院以完成译事。此类译经,称为“奉诏译”,故现存经中,很少有未题为“奉诏译”的。译经院等翻译佛经的处所称为译场。在译场中,职位一般设有九位,各各分掌特殊的任务,组织非常完备。以《佛祖统纪》所载为例,九种职位如下(6):

  1、译主:坐於正面宣述梵文,由通达显密二教者担任。为宣读经典原本,并讲解其意义者。这是译场的核心人物。

  2、证义:坐在译主左侧,评量(审查)梵文,或判断译文正确与否,证已译出之文所诠之义。这是审查经典内容,判定其意义有无错误的工作,此职通常由多数人担任。

  3、证文:也称证梵本。坐在译主右侧,审查译主所读梵文之正误。这是审核所翻译的语句是否契合梵文原语意义的工作,只有精通梵汉两语者方能胜任。

  4、书字梵学僧:为听受梵文而将梵音如实写成汉字者。

  5、笔受:将梵音翻译成汉文者。笔受者要求能精通华梵,学综空有。

  6、缀文:连缀文字以成句。这是将梵语意义写成汉文者,人员多时有好几名。

  7、参译:对照梵文与汉文之正误者,称为参译,或称证梵语。

  8、刊定:削删冗长之文以定句义。

9、润文:坐於南面,为润饰译文者。因为翻译如果仅能正确传达真意,还不能称为完美。只有译文典雅庄丽,才能令读者欢喜受持。所以任此职者,必须擅长修辞属文。人数不定。(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宗舜)

     缀评:从以上种种规定来理解,佛祖言教的准确定位,需要多人来完成,所以印光大师说:“流通佛法,大非易事”。观今之众争说会集本事者,亦是事出有因,无风不起浪。


27、印光大师如此痛斥王子立,还有一层深意在里面,即对古代译经大德及其译作的肯定。比如,赞同会集本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无量寿经》曹魏原译本不好。但是,不好在哪里?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王龙舒和魏承贯的会集理由,下面要谈到,这里不分析。黄子超也只是说:“此五本中,互有详略。初心学者,遍读为难。”(14)好象会集本是专为接引初发心学净土者的。梅光羲说得比较具体:“虽曹魏康僧铠师所译,号为详瞻,而汉吴唐宋四本中义旨亦有康本所无者。如四十八愿中最重要者,厥为莲花化生,与国无妇女两愿,而汉吴本有之,曹魏本所无。”(15)这个理由实在勉强得很。四十八愿中最重要的怎么会是“莲花化生”和“国无妇女”?古往今来,大家公认的根本大愿即是第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就算按黄念祖极为推重的日本净土真宗的说法,“王本愿”乃是第十八愿,怎么排也轮不到“莲花化生”和“国无妇女”。而且,魏译本虽然没有这两愿,却明明白白有“转女成男”愿,其第三十五愿说:“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其有女人闻我名字,欢喜信乐,发菩提心,厌恶女身。寿终之后,复为女像者,不取正觉。”(16)连女人都不“复”了,极乐世界的妇女从哪里来?没有妇女,不化生又该如何生?至於各本的差异,根源在所据底本(梵本)不同。而底本之所以不同,根源在於释尊多次宣讲。既然要会集,就一定要在不同的文字和义理间有取捨。那么,又根据什么判定当取此而捨彼呢?进而言之,取,当然是肯定它可取。而捨,当然是肯定它不可取。但是,这不可取的却偏偏有着原来的梵本作为翻译依据,现在认定它不可取,是不是可以证明不可取的部分梵本不可信呢?再进而言之,如果梵本乃是据佛的说法记载而成,那么,现在有取有捨,是不是说佛的某次说法可取,某次说法不可取呢?仅从这一点来看,主张会集者就已经陷入一个怪圈之中去了!(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宗舜)

     缀评:此短文反应几项事情:一,康本无量寿经不好,道底是哪儿不好?与会集本持诵相比有损失吗?二、康本如无莲花化生与国无妇女二愿者,为此经义理不全!是对全经没有深刻的认知。三、梵本种类多,正好说明了此净土法门难信之法,与娑婆世界有缘,多次宣讲,以开众慧,信愿求生。四、会集作者会集本经,以何为准而加以取舍?此点最与古德合会流通,大相径庭,发人深省。


28、综合印光大师在前面几封信中的观点,反对会集本的理由有五点:
  一,古代译经极为慎重:古代翻译佛经是一件很慎重的事情,所译经典都是经过集体推敲印证的,不能“随自心裁,传布佛经。”
  二,会集佛经极难无误:会集佛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王龙舒在佛学上的造诣,尚且不能避免谬误,其他人就更难保证质量。
  三,会集导致妄改佛经:会集佛经会开后人随意妄改佛经的先例。
  四,古德不流通会集本:古代大德如莲池大师,都不流通会集本,所以今天也不能流通其他会集本。
  五,会集本授辟佛者柄:会集佛经会导致反对佛教的人有“佛经乃是后人编造,并非从印度翻译而来”的借口。(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宗舜)

     缀评:法师持反对无梵本而一人聊尔会集佛经,流通会集本之态度,简明扼要,深印经义,中肯理显,确当正准。


29、印光大师认为,会集本对上等根基的“真修上士”是有益的,因为会集本“直捷专精”,上士能自己知道取其长、去其短,不会为其流弊所染。但是,如果是下士,由於不知取捨,则会“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但是,现在的会集本不是向上士弘传而是向下士推广,那么,教契不契机?药对不对证?“敢以一二可取,而遂普令流通,以贻下士之罪愆”,实在不能不令人警惕。(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宗舜)

     缀评:观今天流通会集本者,正是“未得其益,先受其损”,为什么?以理不全,教不明之会集本,奉为至宝而学习,不得无量寿佛之全义,反以原译本为多事,眄而不敬,如古糟粕。更甚者吐其怪言,谓太深,不合当下从生,会集本易明,而习学者方便。如此言者,当下部分众生,还是以会集本为难、数十年、百年、数百年千年后之众生又将如何?“非前人所能及,纵后有欲踵者,使见此本,亦当搁笔”之说,亦是不可成立。更有更甚者,为护会集本而焚原译本於火,如无会集本之流通,何来如此之放肆行为。


30、从“《佛说无量寿经诠释》序”来看,李逸尘居士对于会集本的认识,和莲池大师、印光大师完全一致。而且,她花了相当多的篇幅对夏莲居会集本进行了分析和批评。在时间过去近五十年的今天,重读李逸尘居士的“序”,有很多发人深思的内容。对于“两会一节”,李逸尘居士是这样评价的:

  一、王龙舒会集本:莲池大师谓龙舒汇本“抄前著后,未顺译法”。

  二、魏源会集本:默深汇本,文字简率,远过龙舒,徒增乖舛之弊。

  三、彭际清删节本:际清节改原译,罪过尤深。

  对于夏莲居会集本,李逸尘居士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夏会本“全篇凡于曹魏本有增减处,皆有画蛇添足之病。”

  第二、对于不同之各译,“只要不加改动,至心奉行,任持何本,皆可生西。”

  第三、“曹魏本尤为完备,世法佛法,罄无不尽,易于观想。”

  第四、“不习梵文,不据梵本,岂可妄事更动!”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学佛以证果为要,如已证悟,所说的法即是经,不必改前人之经。不然,惟有依教奉行,以期明心见性。古德云:离经一字,即同魔说。”(李逸尘居士“《佛说无量寿经诠释》序”引言、宗舜)

     缀评:居士护教之心天地可鉴,诚为大善行。印光大师曾有说:学经读诵,如面佛天,一分恭敬得一分福报,消一分罪业:十分恭敬得十分福报,消十分罪业。会集佛经,改头换面,对此说句,又将如何理解。


                                                             本文太长,接(二)
路过
路过
雷人
雷人
握手
握手
鲜花
鲜花
鸡蛋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王弘光 2016-10-17 16:19
夏莲居会集本错误问题大众说节录汇编缀评(下)

34、《弥陀疏钞》说:“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
按:这是对王会本的两点肯定:一是简易明显,这是从文字的角度说的。二是利益甚大,这是从弘化的角度说的。
《疏钞》接着说:“但其不繇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
按:这是对王会本的最重要的否定,即:未顺译法。这四个字看起来似乎很简单,要是结合古代对译经的慎重态度,甚至唐代以后译经绝大多数都是国家行为,就会知道这个指责的严重性。关于这点,在我写的《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中已经解说得很详尽。所以,莲池大师也好,印光大师也好,首先都是从翻译的角度说。其暗含的前提,是对古代译师的尊重和对梵本的绝对信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对会集本违背梵本的批评。
《疏钞》后面说:“又其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按: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中已经作了分析,这里不重复。需要指出的是,错解经义,暴露了会集者在佛学见地上的不足。也从根本上证明了自己的水平,无论如何都达不到佛陀的高度。用这样的水平去会集,不可能不犯错误!
《疏钞》还说:“今疏钞所引,义则兼收五译,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余五间取,而概以大本标之,故上六种皆名大本。今此经者,名为小本。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判属同部。”
按:这里其实已经将莲池大师引用王会本的原因说得十分清楚,就是世间通行王会本,王会本常见(习见)罢了。(与某某居士谈会集本、宗舜)
缀评:以上弥陀疏钞四点摘文说明,足以见莲池大师对会集本之取舍态度。“但其不繇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正是对会集佛经持反对态度。“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为顺应众生,大师引而用之,并非支持会集佛经。

35、××居士对此有个疑问:
如果说二大师采用王龙舒会集本是因为“人习见故”,那么,莲池大师指出王本之失数十年后,原译康本已成为净宗正印,清初藕益大师总不会仍以“人习见故”而作《刻校正大阿弥陀经后序》吧?至少应该另有原因。
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居士可能过于简单化和理想化了。首先,莲池大师和蕅益大师之间的相距时间不是很久,莲池大师长于蕅益大师64岁,两人卒年相距不过40年。蕅益大师在莲池大师塔前自受戒时,莲池大师去世不过才11年。《疏钞》的写作年代不详,不过莲池大师在外参访回到杭州,是在隆庆五年(1571),而《疏钞》署名“云栖寺沙门袾宏”,也就是说,《疏钞》的写作时间,最早也在1571年。从《诸经日诵》前的序来看,时间是明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年。这说明莲池大师推广康译本在此前后,距蕅益大师降生不过一年,距他去世,也不过56年。《后序》写作时间同样不详,但也就是这四五十年间的事情。相对于王会本流传五百多年的巨大影响来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怎么可能莲池大师一经提倡,天下立刻风从?(与某某居士谈会集本、宗舜)
缀评:一种经典的流行,短时间之内真是无法天下皆从,中国这么大,有人还不一定听到莲池反对王本这事呢!所以,蕅益大师校刻大经,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相去大师如果远点,康本慢慢流行普遍时,不可能再校刻大经。就像今天的夏会本,一下子也不可能砍断,要慢慢的传染正见,慢慢的转变,这是一件长期宏扬的工作。

36、××居士认为“莲池大师指出王本之失数十年后,原译康本已成为净宗正印,”这不过是想当然。××居士读书甚勤,在我的印象中,《后序》是××居士首先公布出来作为支持会集本的证据的。那么,《灵峰宗论》想必是读过的。蕅益大师也重新编定刻印过《诸经日诵》,在《刻重订诸经日诵自序》中,蕅益大师明确说:“云栖和尚,较刻定本,古杭诸处,多分遵行,而留都积弊,分毫未革。”(见卷六之一,金陵刻经处本第六册第二十一页)可见此时莲池大师影响所及,最大不过浙江,而留都南京(江苏),却是积弊“分毫未革”。既然如此,显然此时南京各地的《诸经日诵》,仍然念诵的是王龙舒会集本的四十八愿。同样,王会本确实还是“人习见”! (与某某居士谈会集本、宗舜)
缀评:可以想到莲池大师之说王龙舒之错,这种思想当时流传不是很普遍的,所以说:古杭诸处,多分遵行,而在南京一带却是积弊“分毫未革”,还是照就习王本。中国这么大,其它地方的修学者又何曾想变,一想便知。蕅益大师校刻王龙舒之作,亦是无奈中事!

37、莲池大师在《诸经日诵》之“《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后说的一段话,表明反对会集本的态度极为明显,而恰好是××居士始终不肯引用的:
居士之会四译也,言简而义周,辞顺而理显,诚哉大有功于净土矣。按:这也是对王会本对于净土宗贡献的肯定。但莲池大师接着话锋一转:
惜其中颇有未安。如四十八愿,汉译止开二十有四。四十八者,肇始于魏译,而法贤、流志二师因之。吴译从汉,亦二十四。然四十八愿,今古流通,自应宗祖魏译,奈何居士叙愿,较之魏译,或前着后,或后着前,次第紊乱。以参三译,亦各不协。(与某某居士谈会集本、宗舜)
缀评:大师之评王本,公平在理,褒贬各异,但反对会集佛经之不当,是肯定的。所以说:“奈何居士叙愿,较之魏译,或前着后,或后着前,次第紊乱。”

38、于《无量寿经》会集本当如何处之,观二祖师(莲池,印光)言自当知之,本无须多言。若于祖师之言尚不从之,实非净宗子弟。今有一些净宗学人,印《净土五经》之时,以会集本替代原译本印之,实为不当之极。会集本虽大有功于净宗学人,但欲以会集本而替代原译本,实是大不善之念。人谓今之会集本,较各《无量寿经》译本之文法为更好,故可取而代之,此语亦为不当。如净宗中兴莲池大师云“(王氏所会)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译,即无议矣。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会集本既不可言译,又何可于原译本同时而语,又何有资格代替原译本佛经。故无量寿经当以原译为正,以会本助之。如此则善矣!既会集可助之,也无须灭之毁之。见有人睹会集本即想灭之,余思之亦感不善。
上之数语,为不慧之拙见,如有不当,尚请明眼大善知识见谅。 (天台寄食僧本幻)
缀评:法师之用心,可为苦口良药,利于愈病。望支持会集本而替原译本者,愿以此为劝为鉴。

39、我们净土宗难就难在信,因为不能真信,祖师大德除外,其他的,王龙舒居士,他是站着往生的。他著的《大弥陀经》(会集本)还入藏过的,莲池大师一批评他,这个《大弥陀经》就不流通了,
可见得他这个位子很高了,站着往生的啊。他做的还是不应该做的事情,虽然他是有心利益众生的,就跟夏莲居一样,但是他犯了佛教根本的规矩,释迦牟尼佛在《大涅槃经》上讲的,有记录的,具体在多少卷数我记不得了。释迦牟尼佛就说,在末法时代,我的弟子把我的经典抄前摘后,把后面的摆到前面来,有的时候把两头摆到中间,有的把中间摆到两头,这都犯错误的,违反佛的教诫,所以佛在《大涅槃经》上说的事,我敢说,夏莲居都没有看到《大涅槃经》啊,他的文化虽然好,修行也很好,灵感也很多,所以,老鼠在他念佛的地方往生了。这个也是真的,他自己说的,不会假的。凡是修行人都不会打妄语的。可见得,这么深的工夫,就连老鼠都能得度,《弥陀经》说得不假,十六观经一点没有谎话,尤其是《无量寿经》,说的是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不取正觉”,说它横超在哪里,就在这儿,就是佛亲自说的话,没有假话。所以,在《大般若经》上,释迦牟尼佛就讲,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逛语者,不异语者”,五语,不容易的啊。所以说,三部净土经书是铁的证明。佛的五语一点不假。(道安法师)
缀语:道安老法师,九十四岁,苏州灵岩山寺讲师,以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为主修。讲经多年,学修并进,对佛法的理解有一定的高度。曾讲过楞严,法华,无量寿,弥陀要解等级经论,光盘流通于世。法师对会集者评说,也是功过各异,一针见血。

40、印光大师书王子立三信有针对性警策
三封信、是有先后针对性的说明会集之举不可以。有佛陀四谛法的示、劝、证意境,来告诫王子立。
三信中:
第一封信:开示、译经之难,不是懂了外文就能译经的。“人贵自知,不可妄说大话”。
第二封信:结劝、以对古五经的分析后,劝“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第三封信:例证、证明会集之难。“王氏(龙舒)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
现在拥护会集本的人理解三信后说:“三封信是谈无量寿经与观经三辈九品的事,译经之难事,没说会集佛经不可以!”如果你这样理解也行!是的,为什么说三辈九品吗?就是让问者明白会集之难才说的呀!目的很清楚,还是反对会集,愿遇三信者三思之!
缀评:大师一生之言行,可为明镜,愿遇者三思之。

41、本人虽然数次观阅夏本,因我初信佛法,始自印公(印光大师)老人的《嘉言录》而入门,由不懂而浅入,随着认识的提高,对夏本也有不以为然处。我认为,夏有搞个人崇拜之嫌,自以为高人一筹。再加上淨空法师之夸夸其谈,彷彿大藏经也没有用了。国家化大力,编印《中华大藏经》,成了多事。佛学院也当停办……。(幻真法师)
缀评:印公法师文钞,确实可以为学佛者,入手之要,特别是三编,慢慢品老人之造诣。

42、关予佛经会集,印光大师曾对王龙舒、魏源等作过批评……凭个人有限智慧,随心所欲,难免出错。所谓:「割裂经文,罪当堕地狱。」夏莲居搞「会编」,当时并未引起注意。因黄念祖着《无量寿经白话解》,採用此本,并由台湾淨空法师出资大量印送,因此风靡一时。弟曾于1991年 月出版的《台州佛教》上发表《关于无量寿经会集》一文,表示异议。但因人微言轻,未能引起重视。时过六年馀,各地又重提此事,确有开展讨论的必要。
淨空法师毕竟是台湾人,他提倡的,未必与我们的观点相同。他的《无量寿经》讲记,经过核对,出错的竟有十几处之多。居士林(指上海)就将此书封存,不予代送。
八正道以正见为先导,正定为目的。贵地善信大德发起摧邪显正,弟表示衷心拥护。并非「有财就有理」,佛法还是以释尊教说为检验准绳,切不可自居功高,自以为是,以盲引盲,相牵入火……。(蔡惠明)
缀评:居士所言,特具金刚道眼,一句:“佛法还是以释尊教说为检验准绳……”之警语,可见居士法眼圆明。

43、试问:你有什么资格去改动经典?我们只是以事论事 从修学的基础出发 大家最好还是去找原文来学习吧净空法师其人如何 我们没有兴趣知道 但救度众生 成无上智是一时也不能忘却的根本……少谈他如何如何 ,对错终究会有定论的。别人如何没必要过多评论, 我们的原则是传承佛陀的教化哪怕赔上生命。这无上佛法绝不能在我们手中遗失。希望能让更多同修明白这点 ,受持这部会集本的因果不是谁可以承担的。(净宗法师)
缀评:护法之心,正信弟子有责,愿遇此文者三思而行!

44、如何会集
梅光羲在“序”中说:“于是三人共同参祥,又复拈阄佛前,始行定仪。”(于是三人共同参照推敲,又在佛前抓阄,才定下哪句应留哪一句应删……)
——拈阄即抽签的一种,是“抓取物具以决胜负或书纸为团拈取以卜吉凶的行为”,这和“算卦”“看相”同被佛戒所禁。
——请问仁者:通过抽签而会集的“佛经”“于汝意云何?”(你认为如何呢?)(会集本过失、乞愚法师)
缀评:会集本的出现就是这样子,等同于外道的拈阄而决定的,这与所谓的扶乩所说经文有什么不同?深思真是寒心。今天大赞会集本者又有何感想?居士知此缘起者又有几人?

45、为了存真,哪怕有错别字,都保持原样。历史上学术态度是很严肃的,你原来搞错了,你不能改。你可以注解,说这个字错了。这是治学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集本不符合原来的经本。
但是会集本把各方面的意义融合完整,他这个经文没有,这个经文多一点,这个经文缺一点,互相补充的,他就觉得很圆满了,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是好的。从信徒来说是好的,从学者研究来说,是不足取的。从信仰上看,没有大的妨碍。从信仰上看,不管汇集本,不汇集本,都没有关系。不去分别它。从研究上来看,不提倡会集本,要保持原来的原貌。
会集本有汇集本的故事,你老搞这些干啥呢?(老法师笑着指了一下提问者说)。(传印法师)
缀评:会集者的用心,只是以利初机,把完整信解行证隔离了,失去了治学谨严的态度。所以法师说是:“从学者研究来说,是不足取的。”执着会集本者怎么能明白这一点,否则,就不会如获至宝,弃明投暗了。希望会集本的故事早点唤醒迷者。

46、民国廿几年,又有夏莲居居士,亦会辑五译而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一卷。如上所说四种会辑而成的,以不顺译法与不合译经通例,只能作为研读参考,不可视为本经的异译。(无量寿经讲义、性梵法师)
缀评:会集本怎么比得上原译,愿老法师的心声传之久远。

47、有些人现在是非不明,一味指责反对会集本是“诽谤大德”、“制造混乱”、“动摇信众对净土法门的信心”。这些话看起来冠冕堂皇,其实经不起推敲。所谓“诽谤”是指“以不实之词毁人”,那么,就应该对我们的指出的会集本的大量错误作出正面的回应和反驳,指出我们“不实之词”是些什么,而不是一味攻击谩骂,闪烁其辞。否则,这些人倒是真正地在诽谤我们。所谓“制造混乱”,请问在会集本出现之前净土宗有没有这种混乱?混乱是会集本造成的还是反对会集本造成的? “无事生事” 的会集本才是混乱的根源。所谓“动摇信心”,请问崇拜会集本的人,究竟信仰的是佛陀还是某些名居士、某个名法师?只要还承认自己不是圆满的佛陀,怎么会没有缺点?怎么可能不犯错误?不把信仰建立在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上,而是建立在对某些人的个人崇拜上,已经背离佛教的根本原则,落入迷信之中去了。任何企图在佛教内建立一个绝对权威作法,都是对佛教最大的破坏。佛陀在入灭的时候,僧团的领导权连大迦叶也没有交给,今天更不可能会出现某个可以凌驾在佛陀之上权威,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尽管我们依据圣言量拿出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这个工作做得还不够深入。(当前净土宗弘传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宗舜)
缀评:学习佛法贵在明理,盲目的崇拜和追求,只会带来自已智慧的闭塞,畅开心胸接受正见人士的劝告,是一件开心的事儿。学佛以依法为主,法师居士讲经,附合佛法的教说就依存,否则,敬而远之即可,不必进退两难。

48、灵岩山寺不赞成,也不流通,所谓的“会集本”
苏州灵岩山寺是印光大师创办的十方传修净土道场,遵照“信仰佛祖,以古为师”的教导,则以曹魏康僧铠译的《佛说无量寿经》为准焉。老实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不赞成,也不流通,所谓的“会集本” (明学法语)
缀评:灵岩乃印光大师创办的十方从林,天下学子,莫不归仰,禀宗印光老人之教诲,而宏阐正宗净土法门。时下流行会集本,正走乡串户,明学和尚发起:“不赞成,也不流通”会集本,实属祖印有规,以祖为师,以佛之言教为准。正信佛子三思!

49、6、这样说来,我们常听净空法师讲的就是这个会集本了?
答:是的,正是这个,夏莲居会集的本子,最初的经名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会集本》。因为在流通中,净空法师特意删除了后面三个字“会集本”,很多人都当正经来诵读了。我有证据呢,我拿来你看:看这是“李炳南老居士全集佛学类第八”,这是全集中的一本,我打开你们看,红色的字标著的清清楚楚,经名:“末三字删”,下面还有“净空、徐业鸿”的二个红色印章。徐业鸿是净空法师的俗名。李炳南老居士全集,在我这的是十七册,95年台湾台中莲社印送结缘的,我当时在苏州。
缀评:净空法师对净土法门的弘扬,对一般信众来说,有缘相遇,功德可赞。但学习佛法以真经为准,就是以佛为师。如果会集本真好,何不印行前三家之所会者,流通教界?

50、佛经中有没有说经不能乱改,乱编?改编经会落恶道吗?
答:说了呀!很多经都有说,顺佛之教敕。整部《乾隆大藏经》,大乘小乘经律论都有说,我举几个例经,如《大悲经》卷一:“佛告梵天:“此三千大千世界是我佛土,我今以此付嘱于汝,汝当顺我,勿使真道善眼令有断绝,无上佛眼、法眼、僧眼令有断绝,莫作末后灭法人也。……梵天,我已教敕,汝应随顺,莫作末后灭法人也。”《佛般泥洹经》卷上:“其有他比丘,妄增减佛经戒者,阿难若当言:‘我不从佛闻是经法,若何以妄增减佛经戒?’比丘有不解佛经者,当问尊老比丘阿难,所见佛经戒,所从佛口闻者,为比丘僧说之,勿增减。其有欲增减经戒者,阿难若当正处,非法者弃勿用。《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语阿难阿逸多菩萨等……我持是经以累汝曹。汝曹当坚持之。无得为妄增减是经法。”《金光明最胜王经序》:“翻经三藏法师义净者,……幼挺明晤,夙彰聪敏,才俞辩李之岁,心乐出家,甫过游洛之年,志寻西国,业该经史,学洞古今。……又古来翻译之者,莫不先出梵文,后资汉译。摭词方凭於学者,诠义别禀於僧徒。今兹法师不如是矣。既闲五天竺语,又详二谛幽宗。”
  所举前三者,是顺佛之教,不得妄改,随意自作。后者是说译经必具梵本,会集佛经,哪有梵本吗!
译经都这么慎重,会集可想而知。康僧铠《无量寿佛经》也说:“佛告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佛经),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经义非常清楚,稀有难得的法宝,应当信顺,如法修行即可。不必别出心裁,任意杜撰。
乱改编经文必定落恶道,除了知错忏悔。出曜经.卷十四中,有个故事说:佛堂弟提婆达多,违背了佛陀,订五邪法,毁谤三宝,意作新佛,山石压佛,醉象践佛等,堕入地狱受罪一劫,很多经都有记载,包括他的同党俱伽梨等。虽说狱中受三禅天的快乐,但因果一点不假。还有中国公案“不落因果”的故事,一字之差,因果概念颠三倒四了,果报仅是五百生孤生。还有其他故事,一时想不起来了。总之来说,经文不能乱编,谨慎态度最好,依教奉行最妙。
    缀评:以法为师,以佛为师,以戒为师,生活在以佛法僧为主的光环中,沾染慈悲,摒弃杜撰。

51、会本妄删圣号立名乖谬
所谓“名以召德”(蕅祖语)、儒家亦言“名正而言顺”、“必也正名乎”,可见经中立名,皆有其重要之意义,绝不可任意师心自裁。然夏氏会本中,至少就在处理法藏菩萨、尊者名号及阿阇世王太子名称等三处,犯下了极其明显而令人错愕的谬误︰
首先是序分中代表声闻常随众之尊者名号,夏氏不但以五译皆无的手法,大大地删除了尊者的代表数,使本来各原译至少亦有二十五位之多的尊者名号,如今却删到了只剩下五位!如此自作主张地大删僧宝之尊名,除了颇有轻视僧宝之嫌外,更令人怀疑彼人在会集取舍之间的合理性根据为何?而且,本来以迦叶为姓的尊者,在原译中共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及摩诃迦叶等四位,如今会本在仅保留的五位尊者中,却出现了一位仅以“尊者迦叶”为名的尊者。我们知道,“迦叶”其实只是迦叶族人的“种姓”共名,若要分辨彼此,还须要冠以各别的名称方可,如今由于尊号不全,只有种姓共名而无别名,则使我们完全不知所指的,究竟是那一位“尊者迦叶” ?如此的处理手法,其会集方式之难以信任,可想而知。(康本无量寿经劝持修订序、法藏)
缀评:大乘经中六种成就说到迦葉时,必具四人:三迦葉兄弟师弟一千人,是佛在毒龙窟所度者;摩诃迦葉,为禅宗之祖,灵山等弥勒传授衣钵者是也。会集本中只取迦葉,有混乱不清之嫌。

52、徒以感应不足以论真伪
亦有谓今日流通之会本,有某某大德、法师给予印证、讲说,乃至有人诵此亦得感应云云。岂不知若一、二人之讲说、印证,即可证明此本为可行,则千多年来,以康译之广泛流传的事实来看,其“印证”岂非更加确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彼说自破明矣!
又如感应录载,虔诵《华严》觉林菩萨四句偈即可破地狱,何况今日诵有多句?所谓有诚则灵,这是无关法门如何的。又如六字大明咒之感应记载中,有一老太婆将“吽”字念成“牛”音,亦能得计数豆子自动跳入盒内的殊胜之感应云。然彼老太婆念吽为“牛”音既有如是感应,则今后大众何不皆改六字大明咒之“吽”字为“牛”字,如此岂不更干脆?实则不然!何以故?盖教理贵在得其真实,而感应则随人根器与宿缘之不同而有差别。自来外道亦颇有各类“感应”,可见感应之事乃是通于外道亦有的,智信佛弟子岂能就此而论其解脱之真伪哉?同理,如今岂可徒以感应之有无,而证明会本之可行、不可行?(康本无量寿经劝持修订序、法藏)
缀评:感应出自于诚心,非关教理,教理的通达必须有一番的洗炼熏修,而后大成,与教说相应,名为开悟,烦恼断绝,名为证果。经是佛说的,不必印证,结集之时,早已作好了,且康本流通千年,祖师早定为准,原译总比会集强。

53、“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②大师一生,匡正时弊,弘法慈悲,具足正法智眼,看人、看事、看世界透彻明了,言辞锋利,不讲情面。当他老人家听说当时有人认为无量寿经译本欠善,有人要完善会集一本的事情,很不赞成。屡欢在书信中举例说明,苦口婆心地劝止搞会集。如在六复永嘉某居士书中③,指出:弥陀衷论、若经若论,皆有功干净业行人。亦有启后人妄作排古之端,其过殊非浅浅。又云: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可是,当年有些人对于祖训,置若罔闻。还是要继王日休、魏承贯之后,要搞会集本。为此,印公深感痛惜,借有人传话来请求支持,题写序言之机,写下三复王子立居士书,一针见血地斥责:人贵自知,不可妄说过分大语。并且再次告诫:以故译经场中,许多通家。有译文者,有证义者,其预译场之人,均非全不通佛法之人。
夏莲居无论在学问、道德、修养、年龄上,都是印公的下辈。他不懂外国文(梵语),岂能分别梵本文义,他不是佛,岂能断定译本圆满与否?据持译本欠善观点的人说:译文“文字古拙”④,经文“脱漏”⑤。若真要会集,就难免要更改译本文字,补充译本经文。若真要这样,就难免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鞠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⑥
有人说,夏氏会集本“仍采用原文,未更改一字”⑦。请问,“未更改一字”,岂能将“古拙文字”“使之爽朗简洁”呢?有入说会集本“无一语而不详参,无一字而不互校,务使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⑧事实真的如此吗?今举一般信士易懂的三种简例,请予明察。……(缪留根)
缀评:自古流通佛法,高僧大德间就以谨慎的态度为劝。印光老人离我们最近,一言一行,为今人之楷模,为尚为准。对会集本的态度,明载史册。只是学者执着心太重,理不明了所限,争先恐后,一拥而上,对会集本情有独钟。

54、康译【无量壽经】倡印序
流通佛法,大非易事。佛教自东从印度来华,两千年间,递嬗流变。以佛经而言,译文之精粗,译撰之真伪,版本之拣别乃至弘传之机宜,皆大须仔细,非可率尔从事者也。【无量壽经】,古有十二译,现存五译。并宋王龙舒、清魏承贯及近代夏莲居之会集本,共有八种。今倡印曹魏天竺国三藏沙门康僧铠所译【佛说无量壽经】者,乃承近代净宗祖师印光大师之遗意,“仍以康僧铠之无量壽经为准则焉”。经典之撰择,亦法义之所在,关乎一代净土法门之兴衰。愿诸净土行人,慎思而恭行,见闻而随喜也。(真慈)
缀评:法流东渐,垂两千余载,无量寿经原译五种,今天观来,则以康僧铠之译本最完善。法师倡印此原本,流通于世,愿遇者读诵学习,深会弥陀本意,得生净土,莲花化生,可不幸哉!愿天下学人共勉!

55、“三个现象”(会集本现象、本愿法门现象、净空法师现象)从表面来看有着各自的差别,但也有内在的联系,对这一点,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这“三个现象”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背离了印光大师关于净土宗的教导。我们发现,在有《印光法师文钞》和印光大师净土思想流行的地方,这“三个现象”都没有市场。而凡是表面上号称遵循印光大师的教导,表面上自称以《印光法师文钞》为依归,而实质上只是把印光大师教导当作“外包装”的地方,“三个现象”就非常突出。比如,有些人一直以印光大师为宣传的旗号,到处宣称自己是跟印光大师学习的,可是为什么不印送《印光法师文钞》?为什么不宣讲《印光法师文钞》?为什么不弘扬印光大师精神?这是一个很微妙的现象。(当前净土宗弘传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宗舜法师)
     缀评:三个现象的发展,形成今天强弱的态式,实在有前后因缘,不得不引起正信人士的关注。印光大师文钞者,正法眼藏,读之令人烦消智开,正见突立,多读必大益于修道。“我们发现,在有《印光法师文钞》和印光大师净土思想流行的地方,这“三个现象”都没有市场。”此说正应了一句老百姓的话,货比三家,明眼人自然会清楚谁是谁非,近而量风使舵。
56、这二三年来更是夏会本的“多事之秋”。仅从内地来看,苏州灵岩山明学法师率先在《台州佛教》1997年第1期上撰文提出“异议”反对会集,宁波张秉全老居士在第6期上撰文讨论会译佛经的得失,宗舜在第7期上通过指摘佛龙居士对魏会本的错误评价,对会集本现象敲响了反思的警钟。其后,蔡惠明居士对会集本的意见和宗舜研究夏会本《阿弥陀经》的论文相继发表,而靖江孤山寺常省法师等则明确以提倡原译的实际行动来向会集本宣战。现在,上海缪留根居士更是将评论会集本的文章汇集成《狮子吼》一书出版,标志着反对会集本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正信之士的重视。(会集本现象的反思、宗舜法师)
     缀评:“越来越多的正信之士的重视”此说颇合我意,亦是此地近年来转化的真实说明,从最初的盲信崇敬中,回到了佛陀智慧光环中,居士们都是法喜充满,欢喜难以自胜。学佛以正信为主,明理悟入,佛之知见,正是我们每个学佛居士所走所行所选所持之道。寺院中住持有正见,提倡原译,周边居士必奉行之。

57、一些居士告知,很多佛教论坛上,对于夏会本和净空法师的问题争论很多。对于净空法师,我也曾批评过他一些不如法、甚至是错解经论的观点,但对于其人,不想过多置评。倒是上海已故大居士、大护法郑颂英老,看他看得十分透彻。郑老有给我的亲笔信,揭之甚详。只是郑老,是只反净空法师,不反会集本,观点很有代表性。从论坛上发布的一些帖子来看,很多居士因为资料看得比较少,加之理解往往先入为主,所以往往不能抓住要领。(会集本现象的反思、宗舜法师)
      缀评:众生认识有深浅的不同,但在正见上必须下一番功夫,方能入道。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必须有正见的熏陶,方能合法味。否则,也只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人云亦云,自无定见。

58、第三,当年就有人质疑夏会本的质量,所以律航法师才有“其内容如何,似不必过于计较”的话,也就是说,从上面所说的读诵利益来看会集本就可以了,不要计较其中的内容问题。既然请大家不要计较其中的内容问题,则已经明示夏会本是有问题的,证明律航法师起码对夏会本的“内容”(也就是会集质量)评价不是那么高。这和某些人所说的什么是“唯一善本”大相径庭。而且,只要“唯求其义理清晰,便了知要旨斯可矣”,这和印光大师肯定的会集本有利于上根者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印祖说:“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会集本现象的反思、宗舜法师)
     缀评:律航法师的观点其实非常肯定,是反对会集本,否则,就依此经为准而大赞会集行为了。质量就决定了法的准确性,内容有讹,依此修行者又如
回复 王弘光 2016-10-17 16:25
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引起的五十四问答

有本地众居士诵读夏莲居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长达二十年,十年,三、五年的。近来看到流通康本《无量寿佛经》,个别居士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并听到一些关于会集本的异议,产生了内心的不安与纠结。就一些问题来请教我,做了回答。今就其众居士几次的问题,作个总例表如下,供正信初学弟子参考学习为至盼。
1、我们读的会集本,是怎么回事?
答:恩,你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此本是一个叫夏莲居的居士1932年在天津闭关三年,着手会集,定稿在1935年。初次印刷流通是1936年。最初流通时还有一些法师与居士印证、作序呢,现在大多数的居士还是念这个会集本。这个本子的来源是从古代的五个原译佛经中摘录出来的经句,揉合到一起的。是从以下五本中摘录:
1、《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后汉支娄迦识译
2、《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吴支谦译
3、《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4、《无量寿如来会》 唐菩提流志译
5、《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赵宋法贤译
在念诵上没有任何问题,只要认字就行,关键是会集者的用意,不只是让简单的读诵,还要进一步使此经流通未来九千年呢。这是对净土宗的一种颠覆行为,从菩萨道来说,会造成除信之外的“解、行、证”上的缺失。
对了,夏莲居还有一个《阿弥陀经》会集本,其本是把鸠摩罗什《佛说阿弥陀经》,就是我们晚课念诵的哪个,与玄奘法师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会集成了一个新的阿弥陀经。这个会集本知道的人不算太多,在十多年前,灵岩山明学和尚就提出了以下的言论:“会集本”的会集者,是否征得鸠摩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的同意,将两种译本会集成了非秦非唐。这就是有意无意对净土宗制造混乱。会集者没有看到梵文的原文,就搞会集本,这是凭个人主观意识,是不可收拾的。否则,今后中国佛教经典,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篡改,甚至伪造,这是对佛教极不利的。
     我认为要弘传唐译本也可以,将秦译与唐译两种译本,同印在一本书上,称为合订本,让阅读者去全面领会,根本不需要搞会集本。”
这个本子流通量不大,你们遇到了希望也不要念诵,了解一下结构可以,看看夏莲居的用心,念诵学习罗什法师《佛说阿弥陀经》为主。
2、夏莲居是什么时候的人?
答:夏莲居是山东郓城人,1884年生于新疆于阗,曾在日本期间名叫夏继泉,归国后改名莲居。1965年寿终,享年82,与罗祖教的创教者——罗梦鸿,是同一地方人。
3、会集是什么意思?我们都不懂?
答:会集是对经典揉合组合的一种叫法,随心自作,任意改经,拿印光法师的话说就是:“慧业文人的增上慢”习气行为。这样说吧:如果是一部流行的经,它的思想、归旨、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都完整的保留在此经中,没有任何的遗文、串经、缺义、颠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随心自意,编造、辑会一个新的版本,想使其凌驾越上原来的流行经本,就是“会集”。夏莲居会集此经时,中国有流行的本了,就是印光大师说的那个曹魏康僧铠翻译的《佛说无量寿佛经》,此经在中国1700年了,古来大德作注解多以此经为主。
望你们三思为好!
4、其他人有作会集本吗?夏居士为什么作个会集本?
答:从记载看来:算是会集范围的经,宋代有个王龙舒居士作过一个叫《大阿弥陀经》校辑本:清代有个叫彭际清居士作过一个叫《无量寿经》会本:魏承贯居士作过一个叫《无量寿经》会译,以上三者皆是与无量寿经会集本有关。就王龙舒所作的大阿弥陀经,流通数百年,莲池祖师曾有评:“三辈九品有误,未顺译法、高下失次”,单行流通慢慢淹没了。只于彭际清、魏承贯二会集本,命运不长,时人多不流通。印光大师也曾有评:“王(龙舒)氏尚有此失”、“ 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僧铠译。”、“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等言论,看得出对会集本持反对态度。并且印光大师编订“五经合刊”流行于世,足以说明大师反对会集佛经的立场。以身作则的行为,值得我们深思。夏莲居为什么作这个会集本呢?用传印法师对提问者的一句话说就是:“会集本有汇集本的故事,你老搞这些干啥呢?”只于什么故事,在此不便多说。
5、夏莲居会集本最初有没有人反对吗?还能流通到现在?
答:要是说反对的话,佛经中早有经句说明,会集行为是不允许的。如我前些时间看的《南本涅盘经》卷九中就说:“......尔时是经于阎浮提当广流布。是时当有诸恶比丘,钞略是经,分作多分,能灭正法色香美味。是诸恶人虽复诵读如是经典,灭除如来深密要义,安置世间庄严文饰无义之语,钞前著后,钞后著前,前后著中,中著前后。......诸恶比丘亦复如是,杂以世语错定是经,令多众生不得正说、正写、正取、尊重赞叹、供养恭敬。......如彼牧牛贫穷女人展转卖乳,乃至作糜而无乳味;......   ”此经虽是涅盘部经,但经义是通所有经而言的。“比丘”是指出家人,但经义也通于在家居士。
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都是不允许“钞前著后,钞后著前,前后著中,中著前后”等不敬行为。佛经中类似的临终教诫语,大乘经中处处都是。就夏莲居的会集本来说,最初也有人赞叹流通,但不知他们看过多少经,对佛法的恭敬心,信仰心,敬畏心,感恩心到底有多深,都是值得深思的。用上面传印法师的话对比:会集本真有会集本的故事,一时很难说清楚!经能流通到现在,有种多原因:一、文革时期佛教的暂停;二、对印光大师言行的误判;三、净空法师宣讲的因缘;四、佛弟子盲目的崇拜;五、执着心的作祟;六、不听正信人士劝告;七、会集本经句的通俗;八、曹魏《无量寿经的》流通不广,等等。
6、这样说来,我们常听净空法师讲的就是这个会集本了?
答:是的,正是这个,夏莲居会集的本子,最初的经名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会集本》。因为在流通中,净空法师特意删除了后面三个字“会集本”,很多人都当正经来诵读了。我有证据呢,我拿来你看:看这是“李炳南老居士全集佛学类第八”,这是全集中的一本,我打开你们看,红色的字标著的清清楚楚,经名:“末三字删”,下面还有“净空、徐业鸿”的二个红色印章。徐业鸿是净空法师的俗名。李炳南老居士全集,在我这的是十七册,95年台湾台中莲社印送结缘的,我当时在苏州。
7、净空法师选择讲这个经有错吗?
答:要说是错的话,也不能这样认为,这是他的选择。他常说是老师李炳南传给他的本子,他要尊师,不能背师。但传是什么意思,是给个本子,还是说此生必讲此经呢?都是一个问号。问题的来源是:我们从李炳南亲近印光大师,报国寺叩关相遇,以及目前现有的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上与三编补中,印光大师与李炳南(法号:德明)八封书信的频繁往来,可见师弟之间的友谊。信中也提到了净土五经、净土十要等法宝,说明李炳南是以康本无量寿经为修学准则的。
   虽然说他1950年前后讲过夏会本一次,我想也不会授记此会集本流通到未来九千年,也只是一种方便教说的讲演,所以一讲便暂停,其中肯定有特别的缘因。
8、这个经本身的错误在哪儿吗?
答:错就错在会集的行为,断章取义,删节佛名,罗汉名,以及弥陀大愿等。佛法僧三宝是佛法住世的根本,然在会集本中,就其前面“法会圣众第一”中,就删除了二十多位阿罗汉,僧宝何在?僧宝都嫌多呢,还归依三宝作什么?其二、佛与佛之间,是有师承关系的。就贤动千佛来说,过去迦葉佛授记于释迦牟尼佛,再有释迦佛陀嘱弟子大加葉灵山待弥勒出世,衣钵相传,都说明了佛与佛之间的传承关系,令人深信。从康本无量寿佛经中来看,世自在王佛的师承关系完美无缺,(其它原译经也一样)从过去锭光佛到世自在王佛时漫长的劫数中,遥相互应,才引发法藏比丘四十八愿的圆满成就。会集本中删除了五十多尊佛名号,断裂了世自在王佛与古佛的师承关系,是一种罪过的事情。净空法师还讲与李老的师承呢!就以上删节两点来看,佛宝、僧宝已不全见,加上会集本本身的错误多处,整个三宝——佛、法、僧的影子,磨擦的几乎没有了加持力。而且大乘经典说到佛的示现八相成道时,多是非常细化的,表达着佛是示现人间,而非与凡人一样的出生。就这么重要的记录,在会集本中把“八相成道”搞的是破碎简单,前后颠倒。以上几点,只读会集本不读康本无量寿经的弟子,永远无法体会,无法明白。康本无量寿佛经大众学习持诵,没有任何问题。无论是前后说理,信愿行三法,四十八愿,劝善进修,结叹生西,都是紧紧相抱,一气合成,环环相扣,没有断层、断章,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本子,所以印光大师订为“净土五经”。但会集本一流行,持诵会集本者,就无法体会到应该有的法味、法乐,都自以为良好、不错,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除此外,还有加字减义的,所说的:“未擅自增减一字一句”之话,完全是大妄语。明眼人一想便知。在时间跨越上千的,五种不同时代的版本,文风标义,译经所依的标准等都不一样,怎么能融合的哪么恰当吗!五个版本都是为夏莲居会集本而提前准备的吗?说未增减字句,能说的通吗?
为了宣扬会集本,对佛法正见的认识都丢失了!
9、为什么称会集本而不直接称为经呢?有区别吗?
答:有,这个有区别:佛法是讲三藏的——经藏、律藏、论藏,经与律是佛说的,也通除佛之外的四人说——天、仙、弟子、化人,但必须经佛的印证。佛在世佛印证,佛涅盘后,通天眼,或定中请佛印证,才称为经。论呢、是祖师所说的,对经律的著解,钞释。所以,会集本不能直接称为经,所以夏莲居居士称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会集本》,就这一点说,有先见之明。如果会集本称为是论书的范围,很多人就不可能每天去读诵了,只能作为修行的助学,参考本了,如此者,也会像以前三家王、彭、魏一样,只能留给后人作为参研论本,才会流通到久远。今天的问题是后三字已经没有了,当真经流通了,想代替原译本,一切的争论才出来了,把不该有的争论无形中扩大化了。这是净空法师办了一件自己想不到的发展结果,随之带来了人身攻击。
现在不明事的人说:不要说会集本了,学哪个都一样,随个人爱好。这是什么话呀!作会集本带来了今天的批评,根本错在夏莲居;没有会集本,何来今天的人说三道四。再说,我们是正信的佛弟子,为什么不说?凭什么不说?你能作我们不能说!奇怪了。
10、你刚说“会集本”三字,是净空法师删除的,有证据吗?
答:刚已经说过了,李炳南老居士全集.佛学类第八,经名:“末三字删”,下面还有“净空、徐业鸿”的二个红色印章。
11、净土宗的十三代祖师,有没有会集过佛经吗?
答:不可能的,会集佛经是一种错误的行为,高僧不会做这事儿!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到宋元朝时,一切的经差不多都传来了,高僧译师把所有传到中国的佛经,已经翻译的很好了。同时,印度的佛法也差不多灭绝了,现在印度流行的佛法又是从其他地方传回去的。印度有个“中华寺”,那寺就是中国佛法传入印度的标志。以前人讲,佛法产生于印度,发扬广大在中国,一点不假。
12、佛经中有没有说经不能乱改,乱编?改编经会落恶道吗?
答:说了呀!很多经都有说,顺佛之教敕。整部《乾隆大藏经》,大乘小乘经律论都有说,我举几个例经,如《大悲经》卷一:“佛告梵天:“此三千大千世界是我佛土,我今以此付嘱于汝,汝当顺我,勿使真道善眼令有断绝,无上佛眼、法眼、僧眼令有断绝,莫作末后灭法人也。……梵天,我已教敕,汝应随顺,莫作末后灭法人也。”《佛般泥洹经》卷上:“其有他比丘,妄增减佛经戒者,阿难若当言:‘我不从佛闻是经法,若何以妄增减佛经戒?’比丘有不解佛经者,当问尊老比丘阿难,所见佛经戒,所从佛口闻者,为比丘僧说之,勿增减。其有欲增减经戒者,阿难若当正处,非法者弃勿用。《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佛语阿难阿逸多菩萨等……我持是经以累汝曹。汝曹当坚持之。无得为妄增减是经法。”《金光明最胜王经序》:“翻经三藏法师义净者,……幼挺明晤,夙彰聪敏,才俞辩李之岁,心乐出家,甫过游洛之年,志寻西国,业该经史,学洞古今。……又古来翻译之者,莫不先出梵文,后资汉译。摭词方凭於学者,诠义别禀於僧徒。今兹法师不如是矣。既闲五天竺语,又详二谛幽宗。”
  所举前三者,是顺佛之教,不得妄改,随意自作。后者是说译经必具梵本,会集佛经,哪有梵本吗!
译经都这么慎重,会集可想而知。康僧铠《无量寿佛经》也说:“佛告弥勒,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故我法(佛经),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经义非常清楚,稀有难得的法宝,应当信顺,如法修行即可。不必别出心裁,任意杜撰。
乱改编经文必定落恶道,除了知错忏悔。出曜经.卷十四中,有个故事说:佛堂弟提婆达多,违背了佛陀,订五邪法,毁谤三宝,意作新佛,山石压佛,醉象践佛等,堕入地狱受罪一劫,很多经都有记载,包括他的同党俱伽梨等。虽说狱中受三禅天的快乐,但因果一点不假。还有中国公案“不落因果”的故事,一字之差,因果概念颠三倒四了,果报仅是五百生孤生。还有其他故事,一时想不起来了。总之来说,经文不能乱编,谨慎态度最好,依教奉行最妙。
13、你有没有印光大师说的《无量寿经》,我们看看?
答:有,是折合本的,我拿你看,这是苏州弘法社寄来的,我还有十多本呢,前两年寄来给居士们发剩的。字大,印光大师说过:“字大老年人看方便”。这个本子就是印光大师提倡的,净土五经所选经,内容非常好,读时感觉非常紧扣,说理很连贯。而且用词也很美。我最近又要了五十本,过些天就寄来了。这个本子对你们来说难字会多一些,我都打印标示出来了,到时配上给你们就行了。说真的,经的持诵不在难易,是时间用了多少去念诵,有的居士也都背会了。净土法门的根本是信、愿、行,看经只是明理,助修,能学多少就学多少,能念多少遍就多少遍,没人强求你,经中也没有规定念经达到多少部才能往生的经文,没有。
14、这个本子印的真好,字大。
答:大字好,念时不伤眼,而且是折本的,拿着放着念都行,随自已,但不要躺下身来拿着念就行了,对法宝要尊重。
15、这个佛经与刚说的会集本,有什么不一样,不都是经吗?
答:不一样,这是从印度传来的真经,原译本,没有人为的增减,是个善本。会集本不一样,刚不说了吗!会集本是五原译本中,每个本子中摘一短,每个本子中摘一短,摘录出来的经句揉合到一起,组成的一个本子,把原译本的经文隔裂了,断章取义,是有问题的。把会集本称“疑似经”也能免强说的通,因为会集本把六种成就变动了——信、闻、时,住、处、众。会集本中对这六项完全出自会集者本人的大妄语:“不闻言闻,见言不见,”。为什么:五个原译本中,每部经每次的听众都不一样多,在会集本中就一下概括了。
想这样的本子,代替原译,流通世间,将会是什么感受。
16、印光大师听说是菩萨化现人间,我们都不太清楚?
答:恩,印光大师晚年时,去上海过息灾法会,一天晚上,有个叫杨信芳的人,女的,不是居士,作个梦,梦到观音菩萨对她说:“大势至菩萨上海教化众生,你为什么还这样昏迷,不去闻法呢?”过一会,菩萨又说:“印光和尚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四年后圆寂”。她很奇怪,后来问了个居士,才知道有个印光大师,但不知是不是来上海讲经,再一天,报纸上都登出了印光大师来上海的事情。就这样,这女的把这梦告诉了印光大师,被大师呵斥了一顿:“不要乱说!你要向外人说,就不是我的弟子!”大师四年后果真圆寂了。圆寂后,杨居士回忆当年的梦景,写文告天下,才被后人尊为净土十三祖师的。大概是这样的。这个事情,不能单纯的以梦来理解,有特殊的内涵呢。
17、我们学习净土法门,对印光大师的一生,知道的不多。
答:印光大师1860年,出生在陕西,21岁出家的,年青时在终南山隐修念佛,后来去北京参学,普陀山闭关阅藏三十多年,报国寺闭关静修,我前面说的李炳南居士就是这个时候见的印光大师。后来1937年,为避战事,弟子执意请上灵岩山,也是闭关静修。1940年预知时至,坐化生西,世寿80岁,与佛陀年龄一样的。生前归依弟子多的难以估量。大师一生不收出家弟子,但有几位最得力,常帮着校订经版,流通经书。有德森和尚、真达和尚、了然法师、妙真法师四位。灵岩山祖堂中供的就是他们的遗像,关于他们的生平历史以后有因缘慢慢给你们说。
印光大师著作就是《印光法师文钞》现在流通十一卷。内容多是以写信的方式回答问题的作品,可以说是众生的问题全在文钞中,你们有条件都必须看文钞,弘化社大量赠送呢,你们记着。
18、报国寺,我们也有报国寺寄来的经呢?地藏经。
答:是吗,报国寺不大,但很有名,印光大师生前住的时候,很多的经就是那儿弘化社印的。除子净土五经、金刚、药师经外,还有几十种关于修行处世的小册子。而且每次印刷都是几万册,上十万册的印刷呢,可以想得到,印光大师弘法的心力。同时也给我们一个信息,就是学习净土法门的人,也还是要多多的看经,只是把一切功德回向西方就好。印光大师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把大意说出来:一门深入,只念一句佛号这个行为,打佛七时可以,平时如果有这种想法,不看经,不学教,慢慢就养成了懈怠、傲慢的习气,最终自以为是,你们都是杂修,唯我一个是专修。因为凡夫不是大菩萨,烦恼缠身,时间长了,会生远离大乘法宝的心理。
19、印光大师离我们好几十年了,夏莲居老居士不知道有个印光大师吗?
答:这个你问的好,印光大师1940圆寂到现在72年了,前两年过七十周法会,我想去参加,但没有时间去。夏莲居居士是1965年往生的,82岁。两个人是同一个时代,印光大师是当时著名的净土宗高僧,弟子遍及全中国,看文钞就看的出来这点。夏莲居知道印光大师。
20、印光大师提倡的佛说无量寿佛经,印的多吗?我是说印光大师活的时候?
答:你这人,活呀死的!应该很多,净土五经合订,是大师圆寂前五年左右订的。当时初印就一万册。可以想到,无量寿经单行本应该也很多。
21、印光大师文钞是怎么回事,我们听过都没见到过?
答:说到文钞,你们很多人都没见过,见过的也是文钞中节录出来的单行本。像是《嘉言录》、《撷录集》、《法语集》、《菁华录》这一类的。
文钞全集以前是总十卷,我搬来你们见一下:看、分为《文钞续编》、《文钞增广》、《文钞三编》;近年来又从民国年间的一些报刊上,又搜集了一些当年大师的信稿等,集为一册,题为《文钞三编补》,所以,现在的文钞算是十一卷了。三编补我还没有时间认真看过,但里面有67篇上堂法语,让我耳目一新,大概看了一下,以前的文钞中少有,这与禅宗的上堂法语是一个风格。除文钞外还有《全集》,全集是除了文钞的内容外,还有一些弟子们写的赞语,悼文,纪念记录等,现在都有流通,我以前有,送我师兄了。
22、净空法师讲经时,说会集本是李炳南老师传给他的,是吗?
答:前面已经说过了,你刚来没听到。净空法师是有这个说法,但传是什么意思?是指此生必须宏扬此会集本,还是只是给个本子让法师学习呢。这个我们不多说了。但有一篇印光大师圆寂十周年,李炳南的回忆记说:“老人在日,度人多在身教,是以读文钞,或见其一面,莫不倾心佩服!几至远近闻风而化,不独出世法拔人苦海,其淑世牖民之功,亦非浅鲜!今日纪念老人,区区以为不在香花诔辞典型,尚在希望吾等同学,要接受老人之遗教。以身作则,将净土法门努力弘扬。”其接受老人之遗教,以身作则之语,值得人人深思!
23、李炳南是印光大师归依弟子吗?
答:是的,法名:“德明”,1930左右归依的。1933年苏州报国寺关房拜见印光大师,相谈时间很长。印光大师归依一般是,有人要归依,给取好法名后,写信说明仪式,让你自已在佛前自誓三归,
李炳南居士的归依也是如此。
24、李居士真了不起?
答:是的,是一位有修有证的在家大德。无论是世法佛法,都非常精通。能说出:“接受老人(印光)之遗教,以身作则”之语,可以看出尊师重道之心。
25、会集本我都会背了,我现在怎么办吗?
答:佛法是以正见为生的教化,净土有关的经典很多,你选择一种原译佛经,读诵就好。会集本你很熟悉了,现在读印光大师倡导的康本《无量寿佛经》,你也很快就念熟了,会集本中也有从这个本子中摘录出去的经句。为什么让你学原译本呢!原译本经句非常连贯,说理细化,紧紧相扣,上下句法互相摄受,没有断句,整部经前后一气,明明白白。你读了之后一下子就分别出与会集本的不同了。说实话,我看了会集本中有些句法,我都看不懂了!主要是上下文无法连接起来,说理不圆融了,有断章取义之嫌。希望你好好念诵原译本,正信,发愿,念佛,以无量寿经义观想助修。
26、我们这里的居士全是念会集本的,会集本影响力真大,净空法师功德无量!
答:恩,大多数的居士都是念会集本的,全国都一样,我以前对佛法没有认识,也是念会集本,这是一个时代的造就,因缘所成,想起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暂停就知道了。现在各地印原译经的寺院多了,正见的师父,居士也多了,必定佛教从八零年宗教政策开放至今,三十年中培养了一些僧众。人人学佛都是想走正见之路,慢慢就会转变了。净空法师讲经的带子流通量大,加上这些年网络化的宣传,很多居士也是随师而教,依教奉行,缘分二字就足以说明此现象。
27、对了,年前我在网上看有个叫,宏琳法师?说会集本全在大藏经中,我看了不全明白,说的有点深?
答:你说宏琳法师,是有一篇叫《幻住问答》的文章,在网络上流行,也有印成书发行的。我看过了,那是对古德高僧行为示范的一种误解。说是藏经中不少的经都是会集所出。译经有三不译,四翻五不翻,直译,义译等规矩,会集也应当有。我以前写过一篇叫《补遗与会集别说》,就说明了会集佛经的错误。如果按宏琳法师的说法,不少的经都是会集而出的,宋代之后至今天的高僧法师们,为什么不说以前的经是会集所成呢?因为,以前所谓会集都有梵本酌情搜集,组合,补遗完成的,循规蹈矩,有板有眼,是一项正常的工作,所以无人反对。宋代后的会集三家,祖师言评,可见会集不依梵本,是不能成立的。总然说的是冠冕堂皇,但实质上不尽然。那个文章你看一下,了解一下法师的心境就行了,不必作为正见之说。大藏经中很多的也有组合成分,但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这样合集的。打个通俗譬喻,就像是去药店抓药一样的,每种药按量抓成一包带回家煎熬,夏莲居会集本就是类似这样。所以不要为了弘扬会集本丧失了自己的正见思惟,进一步在错上加错的解释,会集本如何的好,如何的好,披着会集本的外衣,最终使得自已对佛法的正见思惟越走越远,越远越小,死钻牛角,深而不通,无法回头。
    我们现在理解的会集与古人的作法,意境完全不一样。切记!
  补录:                     补遗与会集别说
     补遗——分两个方面说:一、缺义、就是流行的经本,完完整整的是一部,为了使此经更加完备,而做的经义增补。或加入一个咒,或者一尊佛名,或者一个本生故事等、使学人更加得到佛力加持,就是“增义补遗”。二、缺卷、就是此经在流传中,已经不完整了,或者缺少一卷、两卷、一半、一大半。或者是串经,就是指不是同一系的经,串门入户,搬家入住之义;或者是倒经,就是同一部同一系的经,前半部与后半部颠倒了,或者中间与前后颠倒了,而经行的补遗工作,就是“卷缺补遗”。卷缺补遗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得找到同一系的“所有经典”。以卷最多的那个为底本,或者以最流行的哪个为底本,或者……其他为次本、次卷,进行校正补遗。主了是以重为先,以轻为次;以大为主,以小为后。
     会集——是一个方便称呼,动作内容是本来有一个完整的版本在流传,学习,此外又集出一个新的版本,想替换时下流行的哪个,让更多的人来学习,持诵。其中或是用一部、二部、多部同一系经,经行删繁、补缺、会集、校正等而完成,就是“会集”本。从发心来说是好的,但是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就是:没有以时下最流行的那个版本做为底本。反而把这一版本的经文,转移到自认的哪个底本中去集汇了,使得原来最完整的流行本子最终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这个行为就是“会集”之举。
     通俗譬喻说就是,本来是让大人牵着小孩,现在反而是小孩牵着大人的手走了。
     换位说,要是以时下最流行的经本为底本,做类似缺义的补遗工作,这种行为又变成了“补遗”,不在会集范畴之内了。因为保留了以重为先,以主为先的原则(大人牵着小孩手前行了)。除了迫不得意的情况下,古德都不会去作,如果,最流行的哪个版本缺卷了,脱页了,才可以做这工作。
     古人已经在宋元以前就完完整整的给我们把补遗的工作一切都做好了,不必我们今天在操心,受持就行了。所以,会集一事是 “动笔即错”的行为。要是把补遗理解为会集,就认为祖师大德同意会集本,是个人错误的认识。所有传入中国的经本都在宋元之前高僧们已经就作完整了,不完整的时候再举行就是补遗范围了,现在根本没这些必要,一切经正常存世。
    会集之举是佛教发展史上宋元之后一个禁止的动作。
28、我还有书呢,叫《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大概看了
一下,只是说净空法师,很多人都在赞叹,也有你刚说的哪个法师的文章,在后面,字太小了。
答:出书是好事呀!值得赞叹,但其中的内容你们要有取舍,不能盲目的崇敬。净空法师在多人眼中是一代高僧,一生中肯定有很多人亲近,学习呢。但反会集本的人,不是反对信仰,这个你们的明白!是对法的一种尊重心,佛法僧三宝的护持心。想一想,两百年间出了三个会集本,以后还会出来多少?所以说,会集本的反对,是一项长期的教内斗争,必须要有高度的认识,与对佛法正见上的宣扬。
29、听了半天,算是明白了一些,谢谢法师!
答:谢个什么!每个人都一样,只要多看佛经,古来大德的论书,你们也会明白正见与邪见的不同。在个人修学的道路上,关键是看佛经上是怎么说的,作为我们的引导方向。
30、法师你静修快完了吧?还要多少时间?
答:快完了,差不多再有十个月吧,希望你们平时多念经,礼佛,敬仰佛法僧三宝,以三宝为舟航、明灯,不要学某些人那样,看不起和尚,看不起寺院,见出家人都不合掌,问好,像个仇人一样。
31、有人说:说出家人有罪过呢,我们现在不读会集本,变
念印光大师说的经,会不会罪过,我们以前都听净空法师的?
答:说出家人,看你怎么说呢吗!说他的为人不好呢,还是说他讲经不好呢?如果是说为人不好,这个你们不要说了,有罪过,会破失你的三归戒体,你是以三宝为师的。如果是说讲经不合法,这个要看佛经上是怎么说的,要是法师说的离经很远了,你讨论一下也可以的。总之,货比三家,多听听其他法师怎么讲。
从会集本走向原译本,是一种大丈夫气概,值得赞叹,没有罪过,我们就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的。学习佛说的经,理所应当,好好学吧!
32、净空法师是当今很多人尊重的高僧,我们怕变了经会有罪过,什么办法最好,能学经,还没罪过?
答:我也尊重净空法师,这是好事。变了经学习,本身没有罪过,放心吧!净空法师选择会集本,我们选择原译本,各有立场,人人自由,各走各道。
33、你说净空法师,他还是我启蒙老师,最初就是听他的经,后来才归依三宝的。
答:我没有让你背叛老师,只是让你选择原译经读诵,是正见的成立。再说,净空法师也说过吗,原译本还在,谁愿意学就去学好了。但多念佛,发愿,听经只是明理。
34、无量寿经版本有几种?
答:历史记载上有十二种,因种多种原因,现在仅存五本原译,四会集本。我把经名录例如下:
存五:
1、《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
2、《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
                           一 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3、《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4、《无量寿如来会》、唐菩提流志译
5、《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
失七
1、《无量寿经》二卷、后汉安世高译
2、《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曹魏沙门帛延译
3、《无量寿经》二卷、晋沙门竺昙摩罗密译
4、《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一名《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
                                    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译
5、《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沙门佛陀跋陀罗译
6、《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凉州沙门宝云译于道场寺
7《新无量寿经》二卷、宋罽宾国沙门昙摩罗密多译
四会集
1、《大阿弥陀经》校辑、王龙舒
2、《摩诃阿弥陀经》会译、魏承贯
         原名:无量寿经,后经王荫福校订,改今名
3、《无量寿经》会本、彭际清
4、《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会集本、夏莲居
35、夏莲居这个会集本是哪里作出来的?
答:说是天津闭关三年,此三年中作的。要说只是作两个会集本的话,根本用不了三年时间,他在关中还有其它的事情呢。古人翻经,一、两卷的小部经,也就几个月就翻译出来的,上十卷的经,也就一年左右完整翻译。夏莲居闭关三年,作两个会集本,一想便知,不能以三年的时间来衡量经的准确性。三年是闭关时间,会经的时间我想用不了三年就基本上定稿了,只是出关之后才印刷流通的。
36、法师你去过灵岩山吗,就是苏州的,印光大师往生的寺院?
答:我在那儿住了六年时间,当时大和尚就反对会集本,只要是台湾华藏图书馆寄来的CD片,录影带,磁带,书,都在库房中积压着,一、二百箱呢,印刷非常精美,现在还压着。对了,山上还出版了一本《狮子吼》小册子,我们都知道,而且当时有个法师叫超界,是净空法师净宗学院的学生,毕业后来灵岩山,给我们就讲的是康本《无量寿经》与《摩诃止观》等,他是净空法师门下的学生。我有与超界法师的合影相片,我拿来你们看。他给我们讲:净空法师自已说走的是印光大师的路线,结果呢?还讲个会集本!与祖师没有传承,口口声声还说。所以,他给我们讲经,就是选择康本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一生差不多就在住山,闭关,阅藏经,圆寂前三年,是住灵岩山的,临终如入禅定,坐化生西。
37、你刚说的明学大和尚也反对会集本?
答:他可以说是文革后比较早的一个反对者,他这种精神,我们要学习,以祖师言行,祖师遗教而行,是好事情,我们是佛教弟子,为什么不说会集本的错!明学大和尚是印光大师道场的方丈,当然必定护持祖师的立场了。大和尚还在84年,86年、88年,这三年中来过我们这儿讲过经,当时,就是我们这儿的居士对净土宗的认识上分派了,宗教局、佛协无法调节,最终请来了明学和尚,说理分析,以祖师言教对比,使一大部分佛教弟子,对净土有了新的认识。主要是我们所说的二宝与三宝的分派,他们看不起出家人。
当时我还没有出家呢,后来听我师父说的,我才知道。再到后来我去了灵岩山,有一天我问大和尚这方面的情况。大和尚真是认真,从抽屉中找到了一个破旧的记事本,翻到了当年来宁夏的一些记录。就这样,我才知道有这档子事。对了,前两天王居士还说,他见过明学和尚来这儿讲经,具体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他说他学佛二十多年了,我想可能是1988这一次吧。
38、明学大和尚还来过我们这儿呢?没听人说过?
答:你学佛时间短,在说这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你还没学佛呢!知道这事的人也不一定能谈到这方面的情况,没人问。
39、会集本念起来顺口,通俗,好念一些。
答:是的,最大的长处,但是原译本读熟了也是一样的。看现在净土宗的发展,学习会集本内心会不安与纠结;读诵原译本,明正言顺,不会有不安的感受,法喜充满。
40、经是从印度传来的,经过宁夏不?你尽乱说?
答:她没有乱说,你想乱了,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走的路线有两种:一、是水路,从印度坐船到达广州上岸;二、陆路,从新疆,经河西甘肃的武威、进古浪峡,经兰州到长安。还有一路就是必经我们这儿!是从新疆经酒泉到武威、古浪,然后经中卫,中宁,度黄河,过六盘山,到达长安。这也是一条河西丝绸之路。
宋高僧传中新罗国无漏大师,当时就是走这个路线准备去印度,到新疆时,有人劝他,你的缘分在贺兰山,不要去印度了,他又返回来了。他生前肃宗皇帝曾请入宫中供养,圆寂后当时真身供养在现在贺兰山附近。他是金刚不坏身,现在真身也不知去哪了!传记中有这样的话:“……丧至此,神座不可辄举,众议移入,构别堂宇安之,则上元三年(762)也。至今,真体端然,曾无变坏,所卧中禁止户扇,乃当时之现瑞者,存焉。”
41、现在学习印光大师说过的无量寿经的人多吗?
答:应该多,不过暂时还没有读诵会集本的人多,我想这是个时间的问题,慢慢就会转变过来,以前的会集本就是最好的说明。只是众生的执著心要慢慢的淡化。人多人少,你管这些作什么,又不是做生意!
42、讲这个经的法师在中国有吗?没听到有光盘什么流通。
答:有,那是你没有接触到,大安法师、道安老法师、梦参老法师、性梵法师等,在网上也有音频视频。但流通的光盘少。
43、东林寺在哪儿吗?你真笨!
答:他是初学,你别说他。在江西九江,是净土宗第一代祖师慧远大师曾驻过的道场,我以前也去住过半年。现在也有无量寿经流通结缘,大安法师就在那个寺院中住。
44、他们有网站呢,还有短期闭关修行的居士,大安法师带领的。
答:是有,居士们真发心,我去年听过一个视频,打佛七时参加人数四千多人,真是殊胜至极!
45、慧远大师是净土宗初祖,他看到过无量寿经吗?
答:慧远大师是东晋时人,在他之前无量寿经有七、八种的译本呢,应该看到过。
46、中国有十三个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离我们最近?
答:是的,所以,我们听印光大师说的就对了,有净土思想上的传承,必定是祖师,大家公认的,言出必准,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7、对了法师;你有药师经吗?结缘我一本。
答:有,我也常念,给你一本念诵。念药师经对生西方有很大的帮助,临终八菩萨会加持,经中有说,你看了就明白了,不要把药师经当作是杂修,大乘经多念有好处,功德回向西方就行了。
48、在中国反对会集本的法师、居士多吗?
答:多,出家的,在家的居士们,都有反对,现在的形式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道。对于会集本来说,出家人读诵的很少,居士站多数。出家人一般都选择康本无量寿佛经念诵。
49、要是印光大师在是不是就没人念会集本了?
答:只要是流通的本子,都会有人去念,世界太大了,不可能一下子就给砍断了,这要慢慢的互相传染正见,最终不在念诵流通会集本。我想印光大师在的话,也会有人念,现在的人执著心强,对法的认识力度不够,多的都是以讹传讹,自以为是。现在文钞也在流通,不就是大师说的话吗!在说大师生前的行为足以说明会集本不可以,如果佛经中允许会集的话,大师自已就会集了。合订五经,已经清楚的告诉我们立场了。
现在人强词夺理,目中无大师,主要还是对佛法生不起恭敬心,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明了。只能一切随缘。
50、印光大师去了极乐世界也不来示现个神通,说说会集本?
答:示现都没人信,现在有人讲经乱讲呢,听经的人都跟着错解了。菩萨来了,还当他是魔来对待,打他都嫌晚了,还听他的呢?如果让菩萨来示现说会集本的不是,只是痴心妄想。印光大师说过这样的话:“至于某某外道,所伪造之书,吾人只好任彼所为,各行各道。若与彼盲无目者辨别黑白,彼何能自知其非,反惹彼生谤讟耳。譬如狗子吃屎,彼自谓香美。若与彼说是臭恶,彼决不肯信,反谓说者不知好恶。当今之世,大家完全在黑暗中,越学问大,越糊涂。”
                          —— 续编卷上·复许慧舫居士书(1933年)
    这短话的意思虽然不是说会集本,但已经点出了众生的毛病。
51、我今天有个很要紧的问题,问你:净空法师近年来提倡一经一佛的思想,无量寿经是第一流,法华、楞严、华严为二流、三流?我想了好长时间想不通?
答:是的,是你境界不高,我觉的这话不完全对,但作为一种方便摄受也免强说的过去。要是站在整个佛法来看,就有问题。为什么?无量寿就是讲往生的事,华严经文殊菩萨教善财南参,最终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就是无量寿经的本意,所以无量寿经与华严是平等,无所为是一流、二流。学习佛法要站在全体佛法看净土法门,不能站在净土法门看整个佛法;净土法门摄受只是一部分众生,就像是片云点太清里。
52、我有一次听净空法师讲,通灵的人给他说:“夏莲居身体是透明的。”净空法师总结说,天人身体是透明的,夏莲居不是等觉菩萨的话,也是初地以上的菩萨再来?大意是这样的。请法师指点迷津?
答:你的程度比其他居士要高一些。这个说法无从考证,只有得天眼的人才能明白其真相,净空法师有没有天眼,这我不知道,但是,不是等觉菩萨,也是初地以上的菩萨,也是猜着说的,没有经典依据,否则,不可能让通灵的人告诉他了,他自已就知道了。
53、法师你平时都诵什么经?
答:这说来你们根本想不到,我是无量寿经,药师经,弥勒三经,同时诵的,一部接一部。除外还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每天必诵。
54、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吧?
答:是的,你刚学佛,不太明白,慢慢就懂了。阿弥陀佛不同的称号数百种之多呢。
               2013年正月二十二  四天
回复 王弘光 2016-10-17 16:27
会集本篡改尊名删除僧宝 混乱弥陀大愿
                       
                       印光大师极为反对会集本
                                   ——重读印公三复王子立居士书
                            缪留根
    今年,是净土宗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生西六十周年。我们最好的纪念,不仅是歌颂他老人家弘场净土宗的巍巍功德,更重要的是继承他老人家信仰佛祖,以古为师①的净宗遗风。目前,面对着夏莲居《无量寿经》会集本在某些地区的流行,很有必要重读一下当年印光大师为了捍卫佛经尊严,反对会集本而亲自写下的复王子立居士三封信,这三封信编入《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二》(苏州灵岩山寺版本524页始)。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复王子立居士书一

    人贵自知,不可妄说过分大话。观汝之疑议,看得译经绝无其难,只要识得外国文,就好做译人。译人若教他译经,还是同不懂外国话的一样。你要据梵本,梵本不是铁铸的。须有能分别梵本文义,或的确,或传久讹谬之智眼,方可译经。然非一人所能。以故译经场中,许多通家。有译文者,有证义者。其预译场之人,均非全不通佛法之人。汝完全认做为外国人译话,正如读书人识字,圣人深奥之文,了不知其是何意义。此种妄语,切勿再说。再说虽令无知识者误佩服,难免有正见者深痛惜。光一向不以为悦人耳目而误人。若不以光言为非。则守分修持。否则不妨各行各道。他日陌路相逢。交臂而去,不须问你是何人,我是谁。

复王子立居士书二

  一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於後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於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径,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後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国名)僧铠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壮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於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後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竞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於死执三辈即九品也。书此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後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胆大心粗,不足为训。                             民国廿九年八月廿日
  “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②大师一生,匡正时弊,弘法慈悲,具足正法智眼,看人、看事、看世界透彻明了,言辞锋利,不讲情面。当他老人家听说当时有人认为无量寿经译本欠善,有人要完善会集一本的事情,很不赞成。屡欢在书信中举例说明,苦口婆心地劝止搞会集。如在六复永嘉某居士书中③,指出:弥陀衷论、若经若论,皆有功干净业行人。亦有启后人妄作排古之端,其过殊非浅浅。又云:流通佛法,大非易事。翻译经论,皆非聊尔从事。故译场之中,有主译者,译语者,证义者,润文者,岂敢随自心裁,传布佛经。可是,当年有些人对于祖训,置若罔闻。还是要继王日休、魏承贯之后,要搞会集本。为此,印公深感痛惜,借有人传话来请求支持,题写序言之机,写下三复王子立居士书,一针见血地斥责:人贵自知,不可妄说过分大语。并且再次告诫:以故译经场中,许多通家。有译文者,有证义者,其预译场之人,均非全不通佛法之人。
    夏莲居无论在学问、道德、修养、年龄上,都是印公的下辈。他不懂外国文(梵语),岂能分别梵本文义,他不是佛,岂能断定译本圆满与否?据持译本欠善观点的人说:译文“文字古拙”④,经文“脱漏”⑤。若真要会集,就难免要更改译本文字,补充译本经文。若真要这样,就难免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及鞠佛之流,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⑥。
    有人说,夏氏会集本“仍采用原文,未更改一字”⑦。请问,“未更改一字”,岂能将“古拙文字”“使之爽朗简洁”呢?有入说会集本“无一语而不详参,无一字而不互校,务使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⑧事实真的如此吗?今举一般信士易懂的三种简例,请予明察。
篡改尊名
    原五种译本中经首都有三兄弟:“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和禅宗第一代祖师“尊者摩诃迦叶”,共有四名尊者。在夏氏会集本(法会圣众第一)中被篡改为不明身份的“尊者迦叶”一尊名。这是破尊者身!
    后汉支娄迦谶和吴支谦的原译本中都是:“阿阁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闻阿弥陀佛二十四愿,皆大欢喜踊跃……”,在夏氏会集本(皆愿作佛第十)中被篡改为:“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阁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王太子”改为“王子”,皇帝的王位到底由谁来继承!夏氏有资格来选定吗?“阿阁世”,梵音人名,意为“未生怨”。将“阿闍世”改为“阿闍”,成了何意?其父王母后能同意吗?再则,“阿阁世”人名,在佛经中曾以
“阁世王”出现,从未以“阿阁王”人名出现过。“长者子”改为“大长者”,众儿子变成了众父亲,这行得通吗?如此不慎又不慎,因一字之差,误事理不分的“大手笔”,难道就是“善本”之处吗?
删除僧宝
    在五种译本经首:赵宋法贤本中,比丘众有三万二千人俱。列代表三十一位。后汉支娄迦谶本中,听法僧众亿万千人以上,列代表三十五位。唐菩提流志本中,大比丘僧众万二千人俱,列代表二十五位。吴支谦奉与曹魏康僧铠本中,均有万二千人俱,列代表三十一位。可见几十位的僧众代表亿万千、万千的僧众,实实在在不算多呵,何况佛经中的僧名有其特殊的法意,岂能随便删改呢?可是,夏莲居对此很为反感,狠心删改为五位代表,其中有一位身份不明代表,这是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某法师解释为:“出家人不如在家人。……现在学佛有成就的,排名是在家女众第一,在家男众第二,出家女众第三,出家男众排在末尾。”⑨所以,在佛说无量寿经中,僧宝代表越少越好,僧宝地位越低越好,最好没有。夏莲居这样妄想,也是这样妄改。请看,后汉支娄迦谶和吴支谦的译本上都是:“不信道德,不信有贤明先圣,不信作善为道,可得度世,不信世间有佛……”。曹魏康僧铠译本上简洁为“不信先圣诸种佛经法……”(先圣,指僧宝)。可见,在异译本中,佛、法、僧三宝住持俱全,可是,夏氏在会集本(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其五段)中,胆大妄为地将三位一体的佛、法、僧砍断为:“不信诸佛经法……”,僧宝被删除,成了二宝。
混乱弥陀大愿
   弥陀大愿,在五种译本中互有详略。原因“诸译皆据梵本,梵本不同,则多者不能损,少者不能增”⑩。康僧铠译本中四十八愿,愿愿分明,词畅理圆,明朗爽口,易持易记,历来得到佛教界一致公认而普遍流通。根本没有必要会集。夏莲居以自己“渊博精深”的“大智慧”,将康僧铠译本的四十八愿改为二十四愿,再东拼西凑四十八愿文字附在二十四愿文句下面,代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如此行为,于法于理有据吗?康僧铠译本中四十八愿,愿愿表有殊胜的法义。尤其是十八、十九、二十愿文,愿愿相应,摄取众生信、愿、行的根性。是引导众生念佛修行,往生西方所不可缺少的净土三资粮,在佛教界代代相传。对照一下夏氏会集本第十愿(十八文字)和第十一愿(十九、二十文字),不难看出,其文繁杂,愿意混滥,难辩信、愿、行三愿相应的关系。今列表如下,以便明了。
康僧铠译本中摄取众生之三愿


    夏氏会集本第十一愿(十九、二十文字)文中,将“发菩提心”与“奉行六波罗密”合并一意。查阅四种译本,均无“奉行六波罗密”愿意。在吴支谦的译本第七愿,有“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密经”愿意。若夏氏剪用此愿语词,缝在会集本第十一愿(十九、闻心发心愿)中,为什么要漏掉“经”字?删经其过,众所周知。再则,发菩提心,凡夫亦可发。行六波罗密,乃菩萨所行。因此,发菩提心是一层意,行六波罗密是高一层意,岂能合二为—.
    无量寿经五种译本均是古德们根据梵本翻译过来的,其文字是千年前的白话文字,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们都没有因此更改一字。祖师们明白,无论是梵本佛经,还是译本佛经,经文的每一字都含有“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们只有领会、弘扬的资格,没有更正、修改的理由。若以凡夫智力去附会佛说,会集佛经,势必以凡滥圣,罪在不原”⑩佛在讲《无量寿经》时,为杜后人会集,在经中明白指出:“无得为妄,增减是经法。”而夏莲居等人竟然在“增减是经法”。请问他们想干什么?难道要人为地早灭佛经吗?
    由于历史原因,佛经的流传,可能有脱漏。好在无量寿经至今还保存五种译本,我们可以相互参照,全面领会。根本没有必要采取会集的形式去冥符佛意,左剪右裁地动用五种译本(好在古德译本没有版权,没有侵权之嫌)。宋朝王龙舒居士当年是位德高望重的大德,他弘法心切,为了方便众生敬诵无量寿经,会集一本《大阿弥陀经》,很受信众敬佩,一时大兴,流传百年。后来,当人们将王氏会集本同译本加以对照,尤其是莲池大师亲自加以分析,发现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以此便无人受持者。这种历史教训,我们应该要借鉴。为此,印公在复王子立书中,忠告说: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意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夏莲居会榘本是否是“千百年来之最善本”,只有对照五种译本,示出其善处何在的证据,才能定论。不能凭会集者当年在北方的名气而定论。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有人认真对照过五种译本,示出其会集善处何在的证据。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人竭力赞叹,他人盲目附和的论调。然而,示出其会集本严重错误的证据,日益被国内外法师和居士所发现。对此,作为每一个佛弟子,应该要依法不依人地予以关注和纠正。
注:
    ①、③、⑥印公语,见《印光大师文钞增广上>38页始
    ②梁启超语,录于《印光大师文钞增广上·题词并序》
    ④黄念祖语。见《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经题》3页
    ⑤郑颂英语。见《广东佛教>99年第2期:《关于一经异译会集本的正确认识》
    ⑦刘承符语。讲于一九九六年元月三日美国西雅图
    ⑧梅光羲语。
    ⑨见《净空法师讲述(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平等觉经)讲记》四册
    ⑩王永元语。见明学长老题词《狮子吼——评夏莲居会集本》70页
    ⑩印公语,见《印光大师文钞增广上》5页
编辑后语:
    本书在编辑中-有些人劝阻,理由:近年来,凭借某人的演讲口才和经济实力,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已流传世间,被部分信众所接受、所固执。若要评论夏氏会集本,将会在净土宗内制造混乱,反损佛教事业,其果严重,还是默许为好。 回答:某人的演讲口才代替不了佛陀法音。正法是客观、永常的,不是用钱财所能转移的。目前,部分信众所接受、固执的是夏氏会集本,不是佛经原译本。这本身就有意无意对净土宗制造混乱。其严重后果应归属会集本的制造者、弘扬者。如果我们现在默许这种状况-就等于“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印光大师警语)我们这一代的佛弟子将成为佛教的历史罪人!
    有些人反对,其理由:夏莲居居士是八地以上菩萨。在会集过程中,到过极乐世界与莲池大师讨论过二次。《无量寿经》异译本都有欠善之处,夏氏代佛修正、会集完善一本,功德巍巍。
    回答:授记菩萨果位,唯佛可以。任何人都不能代佛所为。夏氏与莲池大师是否真实为会集本讨论过,唯佛知道,若凡夫知道,纯属妄想。说异译本有错误,你看过梵本-懂得梵本文义、参加过译经组织吗?若无,凭何资格,依何证据说异译本有错呢?
    有些人威胁,理由:夏莲居大德会集本《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千古之“最善本”。若反对会集本,就是诽谤佛法,坑害众生念佛修行之缘,断绝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之路。因此,会集本送无数人生极乐世界,也送无数人下阿鼻地狱。
    回答:曹魏译本《佛说无量寿经》是历代净土宗祖师一致赞叹的流通本,化度了一代又一代的修行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夏氏不搞会集本,大家都依照曹魏译本而念佛修行,大家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何有“无数人下阿鼻地狱”?有些人不理解,其理由:夏莲居居士生前由密归净,修到念佛三昧,生后遗留舍利无数。这样一个有功夫的大德会集佛经,我们若怀疑有错,其责任之重、风险之大,何必为之呢?有这点精力,若用到自己的修持上去,不是很好吗?
    回答:行持岂能替代见地。宋朝王龙舒大德会集佛经,犯下错误,但也能站立往生,刻《龙舒净土文》,刀下又感得舍利,同样受到莲池大师和印光大师的斥责而废止其会集本的流通。夏氏生前有不平凡的修行功夫,这证明他能成为佛的弟子,不能证明他能成为佛的老师。故他会集、篡改佛经译本,造成目前净土宗如此复杂、混乱、严重的局面,理应受到四众佛弟子的评论。
    本书编辑原则是:一、依法不依人。二、平等性讲道理。三、论证、论据服人。因事务繁忙、精力有限,本书文章观点难免欠金:文字校对难免有错,敬请同仁指摘,以便修正。
                                                   —— 戒定
回复 王弘光 2016-10-17 16:36
会集不顺译法经有明禁
   
     然而近年来,迭有所谓“会集本”的出现,一些缁素大德,不察所谓的会本,其实是依会集者之见解为基础,个别抄截五种(或四种)译本之经文,再以凡夫的分别识见将之裁剪缀集而成的,并非梵本中真有此“会本”。然而以凡夫识见任意抄截经文着于前后所成之文本,既非佛陀金口所亲宣,岂能如理如量地彰显净土之深义?自来会本以王日休居士为始,民初则有夏莲居居士在后(本文以下对“会本”之讨论,主要即以夏氏本为主),所谓“无事生事”(印光大师复王子立居士书三),正凡夫之通病也。弘法之热忱固然可佳,唯不顺译法,师心自用之嫌则迥然不可免!若会本必可为,则此经何须绵亘八百余年,一译再译?岂不一会了事?隋、唐以降,净宗门中人才辈出,又岂无具眼宗匠进行此事,何须留待末法众生代庖?
    现存五译本,梵文原典既已有异,复又翻译者思想、风格,及其所处之时代、与用语用辞等皆迥异,勉强裁剪缀集,不但会有思想、语法不一贯的缺失。而且个人的意见、佛法的认知及对净土法门的立场态度等,毕竟仍有其局限性,甚至偏颇性,如何能真正取舍得宜而无过失?这就无怪乎当年夏氏会集时,必须借诸拈阄(见梅氏序文)来决定取舍了。试问︰大众慧命与正法之抉择,古来岂有依此为凭者?同时,净土法门乃是所谓的“难信之法”,为佛陀正知所“无问自说”的法门,我等凡夫岂能尽解其深义及密义?既不能尽解净土法门的深密之义,又不能代表各类众生对净土法门的见解及立场,则依个人私见所会集的文字,如何能称之为“佛所说经”,并取信于他人?又如何能符合各种根性之众生对净土法门的需要与理解?
    再者从师心裁接之角度看,即使是不改一字,不同的前后文相接,将会产生文意不同于各译本之原意的结果,也是非常明显的,此时当如何取舍?这又岂是以一人之见、一人之力就能完成,而保证无有过失(下文“会集裁接失旨”一节将有实例可知)?印祖就此在〈复王子立居士书一〉中,有一段明确的开示云︰“人贵自知,不可妄说过分大话……看得译经绝无其难。……须有能分别梵本文义,或的确,或传久讹谬之智眼,方可译经。然非一人所能。以故译经场中,许多通家,有译文者,有证义者。”有梵本为根据的译经事业,尚且这般地慎重,要集众人之力方能如法完成,何况是没有梵本为根据的会集?其取舍缀集之复杂性又高过何止千万?想来乃至诸方贤哲齐聚一堂,亦难有统一之见解。何况“抄前着后,前后着中”等倒置经文之行为,正是佛陀所明禁(见《佛说佛名经》卷二十四)!既吃力不讨好,又有违犯佛陀所教之咎,则会集之事不可行,于此至为明白矣!
    此外如本经之另外两种异译本,《大阿弥陀经》及《清净平等觉经》,亦皆于流通分中明明白白地提到︰“我持是经以累汝曹,汝曹当坚持之,无得为妄增减是经法”(《大正》十二卷三一七页下,二九九页下)!如今会本以一己对净土法门之见解,任意抄此删彼裁接文字,不正是“为妄增减经法”?原来佛陀大圣,早已预知未来之世,必会发生抄截经文、妄增减经法之事,故于经中即预先明白地如此告诫吾等。今日之净宗行者于此,实不可不加以重视而明辨之。
    会集杜撰经句不符诚信
    夏氏会本在其文前黄超子所作的序文中言︰“夫会集与译文不同,译经须见梵本,会集须照原文,无征不信,儒籍尚然。原译所无,征与何有?”又梅光羲序亦云︰“无一语而不详参,无一字而不互校,务使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言下之意似乎夏氏会本颇能符合经典原义,而其用辞似亦皆出于原译?事实则不然,例如《会本》第十八愿,其所集之文为︰“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观此段文之文义,乃是指极乐世界众生,能随己之意愿自然得到饮食、衣服等等供养之具。并持此种种供养具,只要发心欲供养“十方诸佛”,则十方诸佛即会“应”彼等之心“念”,而来“受其供养”。此段文中值得注意的是︰极乐世界众生并非持此供具往十方诸佛所供养诸佛,而是诸佛应其供养之念,“主动”来受其供养的。此文的关键,即在应念受其供养中的“应念”二字,因为是诸佛的主动应念而非极乐世界的众生“承佛神力”(见下引文)亲往至诸佛所而修供养,所以可以确定所指的是诸佛主动来受供养。然而,五译本中相关的愿文却皆无此“应念”二字,当说到持种种供养具供养十方诸佛时,各译所说的都是承弥陀佛的愿力或神力加持,而令欲供养的菩萨得以“亲自”到达十方诸佛前,或令供具能自至诸佛前而行供养,从无一译是说十方诸佛“自己主动”应念来受供的。事实上,此“应念受其供养”句,纯是会集者私自杜撰的结果!即使在法贤本第二十愿中有提到弥陀“以宿愿力,令彼他方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刹中,受是供养”,但这仍是指由于欲供养的菩萨因己身“不能往”,所以才藉由弥陀“宿愿力”加持,使得十方诸佛舒手至极乐世界受供,这是弥陀佛的神力所致,亦非十方诸佛“主动”如此的,但会集本中却连弥陀神力加持的文句也删除,而形成了诸佛自行来受供的局面。
    当知诸佛来受供与菩萨往送供两者,在恭敬功德的修持上是大大不同的,例如法贤本第二十愿续云︰“又复思惟,如佛展臂至此受供,劬劳诸佛令我无益。作是念时,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诸佛面前,一一供养。”既云“劬劳诸佛令我无益”,可见本经是强调菩萨持供具亲往至诸佛所而修供养的。因此康本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方云︰“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量无数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唐译二十三愿亦云︰“以佛威力,即以食前,还到本国”。汉、吴二译第二十二及十三愿则云︰“欲共供养八方上下无数诸佛,皆令飞行,欲得万种自然之物,则皆在前,持用供养诸佛。”总之,在此一“供养诸佛”之愿上,本来五译都是明示了菩萨“承佛神力”之加持,持种种供具而“亲往供养”十方诸佛的。但在夏氏个人的大胆删略杜撰之下,却主、从互换地成了弥陀佛发愿要令十方诸佛,应彼世界菩萨的供养心念,而主动劬劳来“受其供养”了。此中不但无法凸显菩萨亲往十方送供的虔诚功德,同时也抹煞了弥陀佛以大威神力加持彼世界之众生,使彼等皆能于“一食之顷”供养十方诸佛的不可思议神通力用!这正是会集本表面看来似乎言之成理,其实内在则隐含着诸多私撰经文、偏离经义之文句的例证。
    此外,再如本经序分“现瑞发起”段中,会本有一段集文为︰“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诸根悦豫清净,光颜巍巍,宝刹庄严,从昔以来所未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之后才接另一段集文为“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今日入大寂定住奇特法,住诸佛所住导师之行”。依此文义了解,则阿难尊者乃是先于心中自行思惟︰“今日世尊,诸根悦豫”等,然后才从座起,向佛请示的。然而考诸五译本之经文,所谓的“诸根悦豫”等句,皆是经文直接对佛陀的侧面描述,而非指阿难尊者所自行思惟的内容。事实上五种译本的经文之中,根本无所谓的“尊者阿难即自思惟”之句,此句很明显亦是会集者所私自编造加入的!固然此处所举之例子,于文义似未产生如前例般的严重偏离,但在描述上已绝不同于五种译本之原文,则是非常确定的。透过这两个实例,则会集者私撰经句失于诚信的心态已昭然若揭矣。可见前引会集序文所谓的“会集须照原文”也者,“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也者,根本是子乌虚有之事,岂能相信?
    会集混淆文义失其条理
    会集之工作,往往要以个人的一己之理解为基础,而对经文从事抄前补后的工作。殊不知佛陀大圣,智慧高深莫测,金口所宣自然条理清晰,文义圆备。但经过吾等凡夫任意地以个人私见,于经文中抄补合辑的结果,破坏各译原有的思想一贯性、圆满性,几乎是无可避免的事,这也正是会集不可任意而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康译四十八愿中,专谈众生往生条件的,为第十八、十九、二十之摄生三愿,其中第十八愿以“信心”为主,愿、行为辅;十九愿以“愿心”为主,信、行为辅;二十愿则以“念佛行”为主,信、愿为辅。如此信、愿、行三恰恰严整地配于三愿之中,从康本中的译文可以轻易地判读出来,而这也正是古德一向所倡议之净土三资粮,康本译文之精当巧妙与圆彰佛意于此可见。今夏氏会本中之对应三愿,则各依五译本之文,而交错汇集,结果已使得此三愿文,信、愿、行各有所主互为辅助,文理井然、辞义明显互不重复等等优点荡然无存!所谓破坏原译思想的一贯性与圆满性,正是指此。
再者,将四十八愿改为二十四愿,本来就极为勉强与不妥,然梅氏在序文中为此则辩称︰“拈阄佛前,始行定议。……举其纲既与汉、吴相同,数其目则较魏、唐为备,千斟万酌会成此章。问者不识之无,则莫如何。”云云。可叹攸关法门大事之四十八愿经文,竟然以“拈阄”的方式来决定,本已令人至为惊讶与不能苟同,而彼人竟还大言不惭一副倚老卖老的口气,训人“不识之无”?今不妨更引会本十八愿之例再为剖析︰盖此愿所言“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者,依其前后文义看,此处的“饮食、衣服”,指的乃是供佛之“供具”,而非极乐世界众生所自受用的饮食、衣服。如此一来,则四十八愿中有关衣、食等,极乐众生皆受用自然之愿(如康、唐二译中的三十八愿;汉、吴二译的二十三愿及三、十四愿等)将付之阙如。果真如此,又怎可说此会本是“数其目则较魏、唐为备”呢?或有谓文中的“饮食、衣服”指的乃是众生的自受用之物而非供具?但如此则自受用与十方佛受用两者即混在同一愿之中,此与五种译本自、佛二种受用皆分别安立的愿文原则即有违背!何况若全愿文一气读来,要说衣服、饮食是“别指”极乐世界众生的自受用而言,唯有种种供具才是下文“应念受供”的供养物,就语气来看,则未免太迁强?五种译本之中,正是为了避免这种自、他受用的混淆,所以才都分别以不同的愿文来表达,其中当说到自受用衣时,则明确地有“应法妙服自然在身”(康、唐译本第三十八愿),若说到自受用食时,则有“食已皆自然去”(汉、吴二十三及十四愿)等描述文句,以表示其自受用的具体情况,如此方不令愿文在自受用或佛受用上,有所混滥及模棱两可的情形发生。如今夏氏自作主张,硬是将自受用与他方佛受用的两种愿文合并,不但反而造成了文义的浑沌不清,同时也缺乏了具体描述众生在极乐世界受用衣、食的情况,如此一来吾人将不清楚极乐世界中,天人、菩萨衣、食受用的具体方式,从而失去了净土行者在忆念极乐世界时的真实感与亲切感,这对于促进修学净土法门的好乐之心,是有很大不利影响的。所谓会集混淆文义失其条理,此又一例耳。会集者对净土法门之理解不深,对经文中所内含之深义条理不明,于此二例中可以确知矣。依此对净土法门的理解程度,而欲行会集之难事,印祖所谓“学识不及龙舒,其自任过于龙舒”者,所斥正是指此。
    会集裁接失旨违于教行
    更进一步说,今之会本既改四十八愿为二十四愿,此举不但与传统所知全然相违,而且亦与良耶舍所译《观无量寿经》,中品下生文所示“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大正》十二卷三四五页下)之经文不一致,从而造成了净土经典互相间之矛盾,这不也是会集时考虑不周与个人师心自裁所造成的结果?违于教法行相这是明显之例。
最重要的是,佛陀金口所亲宣的文句,自有其前后一贯的深、密义理在,这是不可以个人识见任意裁接的。即使裁接过程中不改一字,但以凡夫的妄知妄觉为所依,仍然会裁接出完全不同于原经意,甚至违教、违行失去原译经旨的文句来,也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事。例如会集本在第十一愿之愿文为︰“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康本为十九愿),在此一至为重要愿文的会集上,即因为会集者对经文教相的未能细加分别而任意裁接,从而改变了原译所示众生“往生条件”的标准,而这却正是牵涉净土法门修持最为重要的事,我们岂可轻忽而不加以指出?关于此愿,虽然在法贤本相对应的第十三愿文中,有“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句,而支谦本在第七愿的对应愿文中,亦有“奉行六波罗蜜”句,但遍观五译本之文,皆未有于此愿中要求行者必须“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的。今夏氏会本,却截抄法贤本“坚固不退”四字,着于谦本“奉行六波罗蜜”之后。结果本来依于法贤本而言,是要求行者必须于“持名及志诚心”上要坚固不退的,如今却被会集本改为要求行者必须于“奉行六波罗蜜”上,要坚固不退了!此中相差又何止千万?
    拥护“会本”者一向宣称,夏氏会本全依经文会入云,即便此说属实(实际上此说不符事实已如前二节所述),然而移花接木的结果,那怕皆是佛语不改一字,亦将产生违背经旨的结果,在此例中我们将看到非常明显的证据︰吾人皆知净土法门深广难测,尤其往生条件之确立,更关乎一切众生得生之因缘,凡夫实不可(亦不能)任意增减其条件之强弱!试问︰五浊恶世之凡夫,能行六波罗蜜而又坚固不退者几希?固然谦译中亦提及“奉行六波罗蜜”,但观其前后文意,却绝无要求行者“必须”于此坚固不退之意。盖初学之菩萨,发心随学六波罗蜜固为通途,但若说必得到了“坚固不退”的地位才得往生,则别教八地菩萨方至不退,岂是一般初心菩萨所能为?又若真是八地菩萨,则彼已能随愿自在往生矣,何须此愿来摄?如此则第十九愿岂非虚设?更何况五译本中皆无此义。如此的会集内容不但与五种译文之教相皆大有违异,同时于净土教之行法,亦产生了很大的混淆。由此吾人可以确见,会集之做法实在牵涉教相、教理和教行甚广,无论任何人来从事皆不恰当,也无法真正做到圆满无过之结果。
    再就此会集的愿文来分析,首先我们应了解︰欲求生净土则平时的信愿增上及六波罗蜜等功德固然重要,但最为关键的,仍然是以“临终时的往生正念必须明白、坚固”为重点。然而此一正念的保证,正是法贤本中所强调的“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于此,康译中则谓“系念我国”,小本《弥陀经》亦云:“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盖依法贤本原经文之旨,必须“念吾名号”至“坚固不退”(条件较强),才能保证临终往生正念的确立,这是弥陀佛在法贤本中,金口所亲宣的往生条件!今夏氏会本擅将法贤本中“坚固不退”四字移往支谦本的“奉行六波罗蜜”(条件较弱)句下,则弥陀佛本来要众生加强的往生条件被删除了,而非弥陀佛本意的、八地菩萨以下都难以做到的条件(更何况一般凡夫?),却反而被强调了。如此将从“根本上”,改变了诸译所共许的“净土法门之修行基础”,从而去建立一种新的,为夏氏个人所认知的往生条件。问题是,净土法门是“佛与佛乃能知之究竟”的法门,它容许由凡夫之我见而另立新的往生条件吗?若依此会本而修,则今后净土行者将不知道该努力于念佛名号,以臻坚固不退(此正善导大师所谓的“一向专念”之正行),反而会分心去做那凡夫根本不可能达到坚固不退的六波罗蜜行了(此正善导大师所谓的“散善杂行”)。这就无怪乎今日多有净宗行者,对于往生之事,总难生起坚固而如法之信行了。
类似的情况,亦发生在康本的第二十愿上(夏氏会本则为第十二愿),彼会本之文为︰“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盖法贤本中虽有“闻吾名号,发菩提心,种诸善根,随意往生”之句,但遍观五译相对应之愿文,甚至连“坚固不退”之句亦无,何况还要求须“发菩提心,坚固不退”?然会本第十二愿中却凭空出现了如是的条件!我们知道众生在凡夫位上发菩提心,事实上是可能进进退退的,然而只要曾经有少分发起,即成佛种,即是“种诸善根”,即可藉此善根回向而“求生”。如今会本却又明文要求必须发菩提心到“坚固不退”的地步才能往生,则以个人师见另立新的往生条件此又一例矣。民初有拥护者梅光羲氏谓此会本为“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者(见其〈会本序〉),如今视之,根本是缺乏事实根据的溢美之辞。无怪乎印祖斥之为“胆大心粗,不足为训!”(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会本另立正因本末难分
    另外又如夏氏会本于三辈往生文后,更依宋译法贤本上卷末三辈往生之相应经文(但无“三辈”之名,其内容与唐译本大体相类似),将之间杂加入汉、唐二译前后之文并略事删补,再续之于会本的三辈往生文之后。其内容除了往生三辈文中所提之德目外,大体又有书写供养、劝修十善、忆念极乐及信佛经语等德目,由于原译各经之文义大抵相近,而会集重复采用各译所举之德目,颇给人有重轻难分、杂沓重复之感。本来所谓的会集,就是私自裁剪接续,因此这样的结果早在预料之中。但夏氏又依个人之见对全经加以分立小标题,如此将个人私见强加于经文段落之中,从而影响了他人各自之认识与解读的做法本已不当,甚者夏氏更别出心裁地,竟于此段之前另立一标题曰“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如此画蛇添足则又大坏净土教法之根本矣!
试问︰摄生三愿为极乐教主弥陀佛,于四十八愿中所亲立,乃一切众生得以往生之根本依据所在,亦弥陀净土超胜十方的究竟本源,此之三愿犹如宝轮王之正印,即使十方诸佛也只能出广长舌而齐赞,乃至不能为之擅改一字,此非真正往生之“正因”而何?若说十善、供养等通途泛善方名往生正因,则摄生三愿中各别只提及“至心信乐”、“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植众德本,至心回向”等,乃至上辈往生中的“舍家弃欲、发菩提心”等等,其往生的条件如此简洁、明确与肯定,却又当名之为何?岂非这些都不是往生之“正因”?要知“正因”二字何其重要?岂是依个人私见,以经中所提的各类往生助缘会集一处,即可将之立名为往生之正因?固然十善、供养等助行,亦可为往生之资粮(《观经》下品下生,造五逆十恶众生,尚有临终十念往生之机会,何况今已修于十善及供养?),但会本却特别将之立科,并谓之为往生之正因,其确切之根据为何呢?遍查五译皆无所谓的往生正因之提出,而夏氏竟自做主张妄立正因之条件,其自以为是之心态已至为明显。此举不但不合净土教典之经旨,而且也会将众生往生之关键,过度地膨胀与复杂化,从而失去了重点,混乱了经旨,使净土行者失去了修行的本末之分。
    再者,强调通于世间的“泛善”为往生之正因,亦隐然地有朝向“异质化、白衣化净土教”倾斜的嫌疑,而此异质化与白衣化净土教倾斜的终极目标,正是日本净土真宗的“以恶人为往生之正机”、“舍教理而但依本愿回向”和“废众行而执取绝对他力”之极端净土信仰!这就无怪乎为何力弘会本的黄念祖居士,在其《大经解》中,会处处援引日本净土真宗着作了。黄氏为随侍夏莲居二十年之入室弟子,亦梅光羲之外甥,其在七十五岁时甚至还说到︰“在家人比出家人容易成就”、“出家人甚至比在家人更困难修行”等等之类的话(见《心声录》附录一)其自傲慢僧之心态,与部份净土真宗人的心态,可说如出一辄。因此其《大经解》中的异质化、白衣化倾向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谓发乎上得乎中,固然异质化或白衣化净土教,乃至日本净土真宗立场,也有导引有缘众生往生之功能,但是净土法门毕竟仍是立基于大乘通途共见之上,而开出的特异方便法门。就众生的受用上说,固然只要能得其法门之利益(依坚固之信愿而往生),并不一定要了解其法门内在之大乘深义。但这是就一己的解脱利益而说的,若就净土法门的广泛弘扬、长久住世,以及与其他宗派的交融互补,乃至欲度化另类理行人根器的众生等需要看,则光谈“绝对他力”信仰的净土教相与教行,是极为不足而且易造成误解与恶用的(如此最终也会反过来妨碍了净土教法的弘扬)。同时完全只强调绝对他力的弥陀救济之“事”行,而不谈通途大乘佛法中,之所以能生、佛相感相摄,乃至忆佛、念佛之所以可以成佛的内在实相之“理”观,将极易造成信仰净土者执事废理的偏激化及非理性化宗教狂热与傲慢。部份净土真宗教徒,甚至偏激地认为,四十八愿中只有阐述绝对他力信仰的十八愿才是“真实”之愿,其他各愿皆是假愿、方便愿。只有一心仰赖、信心决定,才是弥陀实报净土之上品生者,举凡持戒修福,发菩提心、一心不乱等,皆是信心不定的众生才需要的,皆非往生正因之举,都只是极乐下品之人。此宗之人虽然极力地引经据典,拟自圆其依绝对他力信仰所衍生而出的其他教理推论之合理性,然而其对于经文的解释,多依劝信的“事”说为主,而完全不解大乘所共依的实相“理”体之内涵。因此在引用及解释经文或中国古德之教示时,往往执事昧理以偏概全,而不能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诸如信心往生,乃至恶人往生之类事相的真实之义。虽说弥陀大慈,但能执持名号即是具诸善根亦可往生,然此又何妨随缘广修众善,如幻净化世间,更以此如幻之善根而回向往生?彼宗认为︰必须先舍自力而后才能依他力,必先废众善而后方得受拔济,必先弃己能而后才足显信心等。然而彼等却不知实相之理中,全自即他、全事即理、自他不二,何必定言舍自力才名依他力?又善恶本空,不垢不净,知空之人,善尚不造,何况造恶,何必定言恶人才是往生之正机?又生佛不二,其体无别,功德宝藏本自圆成,何必定言己之无能,方显己之信心坚固?
    又彼宗自诩依“决定信心”往生者,乃是“实报庄严上品”之宾,然而彼诸人等,既全不了大乘实相,生佛不二、自他不异之理,乃至不信自有善根,而言废一切自力善行等,方是第十八真实愿的本意。此不正是本经下卷所说︰“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的众生所摄?唐译更就此而谓︰“于自善根不能生信,以此因缘,于五百岁住宫殿中。不见佛、不闻法、不见菩萨及声闻众。”由此经证可知,彼宗人之人死执善导大师所谓“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死生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大正藏》三十七卷二七一页上)的劝信之文,而于自己之善根不敢生起一念信心,以此因心所往生的,正是边地化城的“胎生”之类,已然经据确凿!其所往生的品位岂真如彼宗所自言的实报净土?再者,小本《阿弥陀经》有谓“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蕅祖教学天台,乃依此句而判定凡夫生彼国土,正是以凡夫位而“横生上三土”(见《要解》五重玄义)。净土真宗学者认为,天台判凡夫生彼,为居“最卑浅”之凡圣同居土,从而批评天台净土教如此的判定为“错误,非弥陀本意”者,显然是不知道“横生上三土”之真义所使然。
    依这种倾向偏激的本愿信仰,吾人将会从根本上否定了佛教自创教以来,所立以人天善法为基,以恭敬三宝、三学增上等的出世之行为方便,达到一切众生皆能自致作佛的共同教旨!此种倾向狂邪的净土信仰,虽有使少数有缘人,依凡夫的宗教激情而往生的少分利益,但却有以像似佛法而灭毁佛法正义的极大危机在。因此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太虚大师、杨仁山老居士等,于此宗皆有严厉之破斥,例如︰印光大师对于此类不努力求一心不乱的见解,直斥之为“见理多偏”、“全体背谬”;而杨老居士则直谓此宗“暗藏灭教之机”等,其道理亦正是在此。如今事隔近百年,彼宗诸人正以各种方式及途径,准备在中国佛教的化区中卷土重来,吾等弘护正法之佛子,岂可不慎思严辨以对之?当然只以妄立正因一事并不能就此即认定夏居士与净土真宗为同一心态,但特意另立通于世间的十善业等德目为往生正因,而非依经典的愿文等所示作为往生的重要关键,则颇有世俗化净土教的可能,或者这并非夏氏之本意,然而此一倾向却隐然地为异质化了的日本净土真宗,提供了发芽的温床。在此意义下,则会本的另立往生正因,正是一个非常值得慎重以对的现象。
    会本妄删圣号立名乖谬
    所谓“名以召德”(蕅祖语)、儒家亦言“名正而言顺”、“必也正名乎”,可见经中立名,皆有其重要之意义,绝不可任意师心自裁。然夏氏会本中,至少就在处理法藏菩萨、尊者名号及阿阇世王太子名称等三处,犯下了极其明显而令人错愕的谬误︰
首先是序分中代表声闻常随众之尊者名号,夏氏不但以五译皆无的手法,大大地删除了尊者的代表数,使本来各原译至少亦有二十五位之多的尊者名号,如今却删到了只剩下五位!如此自作主张地大删僧宝之尊名,除了颇有轻视僧宝之嫌外,更令人怀疑彼人在会集取舍之间的合理性根据为何?而且,本来以迦叶为姓的尊者,在原译中共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及摩诃迦叶等四位,如今会本在仅保留的五位尊者中,却出现了一位仅以“尊者迦叶”为名的尊者。我们知道,“迦叶”其实只是迦叶族人的“种姓”共名,若要分辨彼此,还须要冠以各别的名称方可,如今由于尊号不全,只有种姓共名而无别名,则使我们完全不知所指的,究竟是那一位“尊者迦叶” ?如此的处理手法,其会集方式之难以信任,可想而知。
    其次于法藏菩萨述其本愿之后,原后汉本及吴译本,皆有“阿阇世王太子及五百长者子,闻阿弥陀佛二十四愿,皆大欢喜踊跃。”之句,然会本竟将“阿阇世”删为“阿阇”、“王太子”略为“王子”、“五百长者子”改为“五百大长者”等(见会本“皆愿作佛第十”)。岂不知“阿阇世”乃是梵文Ajatasatru的音译,其中“世”乃satru的尾音,如今妄自删去,则不顺译法可知。若此删为合理,那么律中常提到的“阿阇梨”(轨范师之谓),是否也可删成“阿阇”呢?如此则两个阿阇又该如何分别?再者,将具有王储身份的“王太子”,竟一改而为通于庶子的“王子”之名。我们知道,王子是可以有很多位的,而其中唯有具继承王位的唯一一位王子(常常是长子),才可以称之为“王太子”,如今夏氏完全不察此中常识性的差别,竟私自将阿阇世王太子降格为王子,其任意“增减是经法”之会集行径,至此可谓证据确凿矣!尤有进者,竟又将“五百长者子”一改而为“五百大长者”。众所周知,“长者子”乃是长者之“子”的意思,而“大长者”则正恰恰是长者子之“父”的意思,如今竟易子为父!会集而至此,怎不教人叹息?
    最后更令人无法接受的,则是在法藏菩萨未出家前的一段,谈及菩萨当时身为国王,拜见世自在王如来听闻经法之事的经文。该段文中除了后汉译外,其余康译及吴译皆未言及该“国王”之名号(唐译及宋译则未有此段本缘事之记载),而后汉译本虽赫然有“世饶王闻经道,欢喜开解”之句,但《大正藏》中明明白白地于此处有明代之批注云︰“谨按《无量寿经》云︰﹃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可以互证本经王闻经道(之)“王”字,不应与“世饶”连读。此世饶是世饶王如来,此王是国王,即昙摩迦留(比丘),后更名法宝藏比丘者”。又该经紧接着,即有“便弃国位,行作比丘……到世饶王佛所,稽首为礼”乃至“法宝藏比丘,说此唱赞世饶王如来至真等正觉已。”等句,由此皆可证明“世饶王如来”即是“世自在王如来”之异译,并非指当时的国王名为“世饶王”,汉译本之所以会有“世饶王闻经道”之句,乃是文句“脱误”(见前明代之注)的结果已至为明白。但夏氏不察此中之误,竟贸然地会集成︰“有大国王,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结果把佛陀之尊号,张冠李戴成国王之名矣。印光大师在(复王子立书一)中有谓︰“梵本不是铁铸的,须有能(力)分别梵本文义或的确,或传久讹谬之智眼”,梵本如是,译本之运用亦如是。夏氏自无此“智眼”,而妄言会集各译,如今既已张冠李戴而不自知,可悯一般白衣、俗人又不暇细察真伪,只是听从拥护者︰“此为最善本”之类未经细思之言,就盲信盲从地蔚然成风。《大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难不成以今日会本为始?思之令人心痛!
梅光羲氏于会集本序文中,赞夏氏为“深于文字,专功久习”,并言其于编造会集本时,乃“慎之又慎,不敢有只字之忽”、“无一语而不详参,无一字而不互校,务使精当明确,凿然有据”乃至“往往因一字之求安,浃旬累日而不决,日日祷于佛前,时时萦诸梦寐”等。如今观之,所谓“慎之又慎”、所谓“无一语不详参”、所谓“凿然有据”等语,何有其真实可信之处?
    会集断绝传承开启恶例
    众所周知,千多年来,中、日、韩三国之净土教理,率以康译为所依,如今会本流行,而其拥护者又处处盛赞、推广此本,虽未明言取代,但观其组织化长期之作为,其欲以此本取代五译之意图,已是明显不过之事实。如此一来,不但五译于未来有渐失之虞,甚至千多年来古德依康本而确立净土教法之智慧结晶与传承等,恐亦将渐入高阁而隐没,善学诸仁者于此何得不生警惕?
    或有谓会本之集,乃是因为各译皆“瑕瑜互见,彼此差别甚大”因此“五种译文苦无善本”,所以才要出而会集之以求其善云。然而本文要指出的是,五译是否真的“苦无善本”?乃是见仁见智之事,即便真有此憾,此亦娑婆众生之业报如是,会集之举既有如上诸失,则吾等凡夫佛子,岂能因此而昧于理事,强为古德祖师所未敢为之事?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其过失反而更大矣!亦有云会本只是夏居士个人之“读经心得”,吾人可为参考云。当知,若真如所说,则纯属个人私下之行为,吾人自然无权干涉。但事实上此会本已在全球一切有华人之处,大量而广泛的公开发行、推广,并以取代五译本的态势而被包装、推崇。如将会本辑入《净土五经读本》之中,而反将康译等五译列为“附录”;或印行各种版式的会本,大量四处流通等,这些长期的动作,已不能再将之视为只是少数个人私下的参考行为耳。尤有进者,即便只是五译本之外的“参考”用途,然其会集之内容有不同于五译原来文义之事实,亦必须被广泛的告知!否则广大的净宗行者,将因参考此会集本,而逐渐产生偏离五译原文之知见与修行,从而造成了以凡夫见取代佛见的严重后果。
    又若会集为可行,则此例一开,今后只要有人认为不满意,即可以一人之见(此则大不同于古代译经,乃是由多人分别担任主译、译语、证义、润文等工作,经由众人共同认证、修润,不敢个人随意自裁的做法。其轻率与严谨的天壤之别至为明显!),而任意“再会集 ”一本(其实早在会本流通之初,即有此迹象)。长此以往,则众生之依凭、教法之根本亦将大乱,此又惑乱净土法门之教相与行法的另一端也。印祖云︰“启人妄改佛经之端,谓佛经皆后人编造,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钞》正篇卷一,覆永嘉某居士书三),今日有人甚至把佛经之成立,等同为《梁皇忏》之编纂一般,谓皆是后人依各人之见所师心结集而成者,此见解之错误,不正是上面引文中印祖所呵斥的?望有识之士能于此慎思明辨之!
    徒以感应不足以论真伪
    亦有谓今日流通之会本,有某某大德、法师给予印证、讲说,乃至有人诵此亦得感应云云。岂不知若一、二人之讲说、印证,即可证明此本为可行,则千多年来,以康译之广泛流传的事实来看,其“印证”岂非更加确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彼说自破明矣!
    又如感应录载,虔诵《华严》觉林菩萨四句偈即可破地狱,何况今日诵有多句?所谓有诚则灵,这是无关法门如何的。又如六字大明咒之感应记载中,有一老太婆将“吽”字念成“牛”音,亦能得计数豆子自动跳入盒内的殊胜之感应云。然彼老太婆念吽为“牛”音既有如是感应,则今后大众何不皆改六字大明咒之“吽”字为“牛”字,如此岂不更干脆?实则不然!何以故?盖教理贵在得其真实,而感应则随人根器与宿缘之不同而有差别。自来外道亦颇有各类“感应”,可见感应之事乃是通于外道亦有的,智信佛弟子岂能就此而论其解脱之真伪哉?同理,如今岂可徒以感应之有无,而证明会本之可行、不可行?
    会集作法古德今师皆不许
    当然,亦有不少会本的拥护者常常会宣称:若印光大师见到夏氏会本亦会认同云。姑不论彼等为后代之人,亦未曾亲炙大师,何以能如此代替古德发言?然而事实上,不但早在莲池大师时代,即对王龙舒的会集本,做过了明白的批评与禁止(大师评云︰“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绝不因王氏个人修行的感应,而改变其不许之立场。同样的,民国初年的印光大师也早已在回复王子立居士的信中,明白地表示了“书此(信)一以见会集之难,一以杜后人之妄”(复王子立居士书三)的意思。可见莲池大师与印祖不但都认为会集有相当的困难不可轻易从事,而且也通泛地否定了一切后来人“妄充通家”(复王子立居士书三),再从事所谓“会集”的行为,那些欲藉古德之同意,以遂会本流通之愿的大德们当可休矣。
    以上不过举其明显不当处而析论之,若又细说,则会本作法之不当恐不止于此,例如︰会集理由的不当、五十三佛名的尽删无余,乃至八相成道之文任意删减而使八相不全……等等缺失。本文碍于篇幅,不过略举其明显且大者而析论之,若句句细论寻讨此一会本的内容,实在令人有千疮百孔、惨不卒睹之感。有鉴于此,所以近年来分别已有大陆灵岩山的明学方丈、戒幢寺宗舜法师、孤山寺思豁法师、上海王永元、缪留根居士、慧光居士及台湾的道光法师、何炳仪居士等长老、法师及居士,或于教学中,或于开示上,或演说、或着文,都表示了一切会本皆不可行,尤其不可视同译本而取代之的意思。诸位修学净土法门的同参道友们,希望亦能依法不依人地明察此中道理,而知所取舍。
    结劝
    近来有人认为,只要夏氏会本能老实地标明“会集本”三字于经首,不使人产生误认及混淆即可,从而倡言“会本”亦有可取,并呼吁提倡原译者亦不应“毁谤”会集本云。其实由以上的诸多评析可知,作此说的人乃是因为不了解会集做法为佛所明禁的事实,而且亦不明白会本具有混淆正法、误导众生、开启恶例及断绝传承等等的过失,才会有如此乡愿的想法。当知“会集本”存在的本身,就已经代表着不当的示范作用了,更遑论其内容的错谬及误导认知。除了极少数对净土教典极为熟悉且研究深入的法师、大德外,一般人稍一不慎,就有被错导的可能!今后吾人为了净土法门的长久正确传持之计,务必认清会本危害教法的真相,而严于佛法原则的真伪之辨,望勿再以模糊且冬烘的心态,而坏了佛法的根本。
    法义所在,关涉一代净土教法之兴衰甚钜,尤其净土法门,允称难信之法,又岂吾等凡夫可随意增减者?非学人不修随喜之行也,实于不可不辨处,则舍我而其谁,此一代代佛法,所以兴替不失者。希望全球华人佛弟子,能体会依法不依人之训,平心静气就理、事二方面,理性地思惟会本之所以不可行的道理。千万不可含混笼统,妄谓会本易读而枉顾其违失经旨、混淆知见、妨碍正法的事实,继续乡愿而用。如此则自误修持事小,混淆现在及未来净土教法之眼目则事大矣。
    最后,本文所举诸多会本之失,参考于台湾及大陆诸法师、居士之大作者不少;另外在校订各种版本的过程中,此地僧伽林比丘僧团之法师们亦提供不少协助,以上由于人多不及一一备载,谨能在此一并表示学人深刻的谢意!再者,美国般若讲堂上智下海长老的慈悲题字,方使得经典的印制能更加地显其光彩,学人亦致上深深的感谢之忱。今以康译《无量寿经》依各种不同版本重校出版之缘,作序普劝受持如上,祈诸长老、大德,见闻随喜、护法共弘,则净土法门解行之再兴可期!
时维
佛历二五四○年季夏
沙门释法藏初稿
佛历二五四五年冬至
二改于四重溪青龙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