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王弘光

佛教漫画故事稿件文字

已有 280 次阅读2019-7-10 10:39

法義問答1(我覺得自己老是念不好這句佛號。)

添加時間:2019-04-25 15:58:01   作者:常敏法師   點擊:54

    蓮友:我覺得自己老是念不好這句佛號。

    常敏法師:光明是太陽帶來的,而不是我們的眼睛帶來的;是光明照破了黑暗。南無阿彌陀佛也是這樣,不是你能念得怎麽樣,能念多少。你人老體弱,事情又多,你能念多少佛號呢?這六字名號是從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裏傳達過來。我們業力深重,輪回六道,光明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正是為我們而來,拔苦予樂,攝取不舍。我們能念一聲,兩聲,這都是很珍貴的法音,是阿彌陀佛在告訴我們:我來救度你了。

    蓮友:那是不是有空就念?

    常敏法師:就像小孩子叫媽媽,小孩是怎麽叫媽媽的?

    蓮友:發自內心的,想叫就叫。

    常敏法師:為什麽小孩會發自內心地叫?為什麽不喊別的女人媽媽呢?

    蓮友:我生的嘛。     

    常敏法師:那你不糊塗啊。阿彌陀佛也是母親啊,他也是這樣對待我們的,如母視子,甚於父母念子。你每天叫媽媽多少聲?

    蓮友:有事就會叫啊。

    常敏法師:對啊,有事才會叫。我們想到就念佛。在生死輪回中受苦受難,我們不念佛念誰呢?阿彌陀佛一直呼喚我們不要在外面流浪了,所以,我們聽聞彌陀本願呼喚,自然會念佛一聲、兩聲、乃至百千億聲。這一聲,兩聲都是很珍貴的,是媽媽在呼喚我們,呵護我們,我們獲得慈母的救度,自然感恩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蓮友:可我念佛時妄想很多,控制不了。

    常敏法師:你念媽媽時,會不會打妄想?

    蓮友:不知道啊。

    常敏法師:那孩子叫你媽媽時,你有沒有叫他們不要打妄想?

    蓮友:當然不會啦。

    常敏法師:是嘛。打妄想也是你的孩子,媽媽還是媽媽,母子關系又不會因為打妄想就不存在了。

    蓮友:我知道了,我是彌陀的孩子,那是不是我什麽也不用做了?

    常敏法師:不是什麽也不用做,是你根本就什麽也做不了。你的力量只有這麽點。我們用感恩的心念佛就

 

 

上帝被佛陀的几个问题问的哑口无言

 

上帝(实为大梵天王)创造万物之说,被世尊一系列反问后上帝承认是因为邪见妄想!

 

佛经中的大梵天王,即是被某教徒信奉的万能的上帝

 

上帝认为此世界及诸众生,都是我所作,都是我所化。

 

佛陀就顺着这个问上帝:

1、你是谁作的?你是谁化的?

2、众生作的种种梦境,也是你作的?

3、众生的种种灭绝人性杀害屠戮,也是你作的?

4、众生奸淫自己的母亲或女儿,也是你作的?

 

 

如此问了很多问题,上帝(大梵天王)被问的直冒汗,只会回答不也,世尊

 

 

最后上帝承认是自己的妄想邪见,并请教佛陀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原因,佛陀告诉他:所有世界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一切众生,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业力所生。

 

 

----------

【缘起】

 

 

《大悲经》中所说,佛即将涅槃时,三千大千世界暗澹无光、默然而住。大梵天王自恃高傲,认为此世界及一切众生都是他作的或都是他所化现的。

 

 

当时大梵天王的宫殿也是暗澹无光,以致大梵天王对自己的宫殿、床座等不生喜爱之心,当时就想是谁的神力,让我对之前如此殊胜的宫殿床座都不喜欢了呢

 

 

大梵天王运用神力,看到原来是如来将要涅槃之相,当即忧愁恐惧,急忙带领天众到佛的处所。

 

 

【大梵天王请法、世尊一系列反问】

 

 

大梵天王到后,向佛请法,问如何安住自己的心,如何修行。

 

 

佛反问大梵天王,你是不是认为你是大梵天王,你能胜过任何人,别人都不如你,你是智者,你是三千大千世界的自在主,这个世界和这些众生都是你作的,都是你化现的,对吗?

 

 

大梵天王说,是啊,世尊没错,这些都是我作的、我化的。

 

 

佛反问,那么你是谁作你谁谁化的?这个世界被劫火焚烧时也是你作的吗?三千大千世界的百亿日月是你化的吗?有时日月天子不在宫殿,也是你化的吗?春夏秋冬时节变化,也是你化的吗?众生作的种种梦境,也是你作的?众生端正丑陋或贫富差距也是你作的?众生的种种杀害种种疾病等等,是你作的吗?

 

 

有众生邪淫,甚至奸淫自己的母亲或女儿,以及众生作的种种恶事,比如杀害别人砍别人头,或用恶咒诅咒别人等等,都是你作的?

 

 

如此问了很多问题,大梵天王估计被问的直冒汗,只会回答不也,世尊

 

 

【大梵天王承认是自己的邪见和颠倒妄想】

 

 

佛又接着问他,那是什么原因,你认为这个世界和众生都是你作或你化的呢?

 

 

大梵天王说世尊,我以无智邪见未断颠倒心故,常于如来所说正法不听受故,我本曾作如是恶见、如是恶说。并请教是谁作是谁化的?

 

 

【世尊告诉大梵天王一切都是业力,并开示十二因缘流转门和还灭门】

 

 

佛最后告诉大梵天王所有世界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一切众生,是业所作,是业所化,业力所生,并给大梵天王讲解十二因缘的流转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以及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梵天,无明灭乃至忧悲苦恼灭,更无作者、使作者、安置者,唯有业、有法,和合因缘故有众生。若能离此业法和合,当知是人则能远离生死流转。

 

 

 

寓言小故事《小和尚剃头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出家后,老和尚就安排他学习剃头。在开始学剃头时,老和尚先让他在冬瓜上练习,小和尚每次练习完剃头后,习惯性的将剃刀随手插在冬瓜上,而寺内所有的和尚们却没有一个出来及时纠正他,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有什么不妥,就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先天性习。于是后来在给老和尚剃完头时,也将剃刀随手插在了老和尚的头上。

读了这个故事,不知道您有什么感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和想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养成好习惯可以受益终生,坏习惯却可能毁掉人的一生,不要以为一个小小的习惯无关紧要,许多成就或祸患其实就是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形成的。

在安全生产操作中,好习惯能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安全,坏习惯则会害人害己。我们应该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吸取教训,坚决杜绝不良习惯养成。从自身做起,将麻痹赶出我们的思想,将习惯性违章赶出我们的工作,让严守规程、遵章守纪的思想和行为深深根植在我们的心中,我们企业安全的天空将是一片明朗。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出家后,开始学剃头……

老和尚先让他在冬瓜上练习。

小和尚每次练习完剃头后,将剃头刀随手就插在冬瓜上

一开始老和尚看见后,就批评小和尚,说他动作不规范,剃完头后应将剃刀放回工具盒,不能将剃刀插在冬瓜上……

小和尚争辩说:那有什么关系,反正是冬瓜……

我怎么可能往人的头上插呢?

师傅你就放一百个心吧。

老和尚听了徒弟这番话,想了想也有一定的道理,就默许了。

有一天,小和尚终于可以为老和尚剃头了……

刚剃完了头,老和尚还没来及夸奖小和尚,只听到扑哧一声,脸上溅满鲜血,原来小和尚将剃刀随手插在了老和尚的头上。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ducation/xzob9xq.html

 

----------------------------------------------------

Hs12夢參法師:如何才能有清凈心?

 

問:老和尚慈悲,本人聽到法師說,必須清凈心念佛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請問什麽才是清凈心?

 

  答:法師跟你說的是不錯的,你必須以清凈心念佛,才能生極樂世界。我們請問諸位道友,如果你心已經清凈了,已經是佛,還須要念佛嗎?因為我們的心不清凈,假念阿彌陀佛使我們心能夠清凈下來,這是對治的方法,如果我們心已經清凈了,修行就不要了,已經成了,我們就是不清凈,假念阿彌陀佛聖號,來使你心能夠清凈下來。

 

  什麽是清凈心?這個我跟你解釋一下。什麽是清凈心?你自己問你看你心起什麽念頭?你坐這兒想,什麽念頭都沒起,因為你一念它,他什麽念頭都不起了;但是有個問題,看著這兒,唉!這個杯子不錯,我也去買一個,這是貪!看見那一個也想得到,看見那個你又生煩惱、想棄舍,這樣就不是清凈心。

 

  你先搞清楚什麽是清凈心,清凈心,心到了什麽程度才是清凈心?你發菩提心,這一念,行菩薩道很長的,你看過《華嚴經》五十三位大菩薩,每一位的心都是通的。要到達什麽地方才叫真正清凈心啊!成了佛了,成了佛才達到心清凈,釋迦牟尼佛得到清凈心才知道,原來的,什麽都沒有,不假修煉,何假修證,清凈心原來本來就是清凈的。

 

  從這個道理上講,應該是我們心不清凈,才有佛說這些法,都是對治我們那個不清凈的心,來達到清凈心,清凈心是我們的目的,佛所說的法都是方便手段,用這些手段,來達到你清凈目的。現在我們都不是清凈心,你的心裏頭有煩惱、有見惑、有思惑、還有無明惑,一旦達到什麽惑都沒什麽了,這就是清凈心了。

 

 

 

什麽是無明

 

一個禪師在講禪:“禪可以斷除人的無明煩惱。”

  這時有一個人出來反駁說:“我真不知道自己有煩惱。請問禪師,什麽叫無明?無明是怎麽產生的?

禪師說:“這麽簡單愚蠢的問題你也能提出來?

這個人立刻惱怒起來,理直氣壯地質問:“你不回答也就算了,為什麽要侮辱我呢?

禪師笑著說:“這就是無明,無明就是這樣產生的。”

 

什麽是無明?無明產生於愚昧,它是對佛法真理的錯誤認知,也是誘發“貪嗔癡”的根源。我們往往被憤怒、抑郁、煩擾等不良外力所壓迫,如“無明之火”等就源於無明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做禪事用禪心

 

 

  有位女施主家境很富裕,無論其財富、地位、能力、權力,還是漂亮的外表,都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她。

 

  她在人前也自視甚高,但回到家中卻郁郁寡歡,因為心中孤寂,連個說知心話的人也沒有。於是她就去請教無德禪師如何才能使自己具有贏得別人喜愛的魅力。

 

  無德禪師告訴她:“你能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胸懷,講些禪話,聽些禪意,做些禪事,用些禪心,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

 

  女施主聽後,不解地問:“禪話怎麼講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話,就是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利人的話。”

 

禪理小故事《做禪事用禪心》

 

  女施主聽了,說:“這我能做到。”之後,又問:“請問禪音怎麼聽呢?不是用耳朵嗎?

 

  無德禪師回答:“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化一切聲音為微妙的聲音,把辱罵的聲音轉為慈悲的聲音,把毀謗的聲音轉為幫助的聲音。哭聲鬧聲,粗聲醜聲,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禪音了。”

 

  女施主聽完,思考了一會兒,又問:“那請問禪事怎麼做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善的事,服務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爽快地說:“這我能做到啊!我也是這麼做的。”接下來她又問最後一個問題:“大師,禪心是怎麼用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心就是包容一切的心。你能做到嗎?

 

  女施主聽了之後,低下頭。從此,她一改從前的驕氣,在人前不再誇耀自己的財富,不再自恃年輕美麗,對人總謙恭有禮、體恤關懷,不久就被誇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自己也感覺生活得很愉快幸福。

 

  財富、地位、能力、權力和漂亮的外表,只是一個人的外在東西,如果心胸狹窄,總是炫耀自己,排斥別人,即使擁有這一切,身邊的人還是會逐漸離去。要想成為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就要擁有一顆慈悲的心,一顆包容一切的心

和尚和屠夫的小故事

從前有一個和尚跟一個屠夫是好朋友。和尚天天早上要起來念經,而屠夫天天要起來殺豬。

但是他們都愛睡懶覺,經常睡過了頭。

為了不耽誤早上的工作,他們約定互相叫對方起床。

多年以後,和尚與屠夫相繼去世了。

屠夫去上天堂了,而和尚卻下地獄了。

為什麽?因為屠夫天天作善事,叫和尚起來念經。相反地,和尚天天叫屠夫起來殺生……

小哲理:做了你認為對的事情,卻不一定是對的。

禪宗故事:一生要銘記的四句話

編輯:看故事網   來源:gs.kankanmi.com    點擊:次       評論

 

  從前有一位少年,正處於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總是有很多困惑都無法參透,便去找一位得道禪師尋經問道。

  他問:“一個人,怎樣才能變成一個自己快樂、又能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呢?

 

  禪師看著他稚氣未脫的臉,心中暗想:“汝子可教,慧根不淺。”便認真地回答說:“依你的年紀,有這樣的覺悟,很是難得。許多比你年長得多的成年人,尚不曾達到你之境界,甚至不管給他們多少解釋,都不可能讓他們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

 

  少年一臉虔誠地聽著,並沒有任何得意之色。

 

  禪師在心裏又稱讚少年一通,接著說:“如果你想做到你心裏希望的,牢記四句話就可以。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你可否說說你對這句話的參悟?

 

  少年回答說:“是不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這樣痛苦就自然減輕;當我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這樣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中正一些?

 

  禪師微微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說完便頓住,靜等少年道出自己的理解。

 

  少年沈思一會兒,說:“是不是把別人當自己,就可以感同身受別人身上經歷的歡樂或苦楚,理解別人的需求,並在別人需要的時候賦予恰當的幫助?

 

  禪師心中暗暗讚嘆,只是不動聲色地繼續說道:“第三句話,把別人當別人。”

 

  少年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讓我們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侵犯他人的空間?

 

  禪師聽完,手撚佛珠:“阿彌托佛,你與佛門真是有緣。我想告訴你的最後一句話是:把自己當自己。”

 

  少年聽完立即回答:“這句話的意思是不是要尊重自己的內心,不要受外界環境或是他人的約束和成見,沒有幹擾才能活出真我,落得更灑脫自在?

 

\

 

  禪師哈哈大笑:“果然是一個聰明的奇少年,為師參悟了一生才凝練的幾句話,被你三言兩語就破解了。只是,這幾句話,雖然理解起來容易,但你還是要用一生的時間去付諸實踐啊。”

 

  少年沈默了許久,叩首起身告別,從此就把這四句貌似自相矛盾的話當做修行的箴言,從少年到青年,從青年到中年,又從中年到老年,在命運的盡頭用坐化的方式離開人世間。在他離開這個世界很久以後,人們還時常提起他的名字,有人說他是一個智者,有人說他是一個仁者,有人說他是一個愉快的人,因為他不僅給自己,也給每一個身邊的人帶來了快樂。

 

  少年用一顆虔誠的心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是因為他撥開了心中的迷霧,參透了佛的最高境界。出自《嘉泰普燈錄》中的“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則是表達佛家至高境界的偈語。這句詩,充盈凝縮了萬物的自悟自省,顫動了浩瀚的寧靜,展示出一種蒼溟之氣,在靜斂內藏中流淌著的是“天地與共”的深情大願。

 

這個故事中的少年,他可以成為佛,是因為他不僅具有第一句話的條件,更達到了第二句話的境界。一心向佛的人,心是沒有界限的,悟道也是沒有界限的,智慧開發更沒有界限。要達到“萬裏無雲萬裏天”這個境界很需要智慧,這就需要有緣人慢慢去參悟了。

向石頭道歉

編輯:看故事網   來源:gs.kankanmi.com    點擊:次       評論

 

  聽說過有人向石頭道歉的故事嗎?

 

  一個小沙彌在化緣的時候與一位農婦吵了起來,最後發展到動手打人。他扯破了農婦的衣服,農婦抓破了他的臉。後被趕來的其他和尚勸開,並把小沙彌送回了寺院。

 

  老法師了解情況後,對小沙彌一句教訓的話也沒有,就張羅著在供品裏找出些布料並親自帶著小沙彌去給那農婦賠禮道歉。

 

  當然,面對專程來賠不是的師徒二人,農婦也變得通情達理了,她還在老法師面前說都怨她本人,她不該嘲笑和辱罵前來化緣的小沙彌的。

 

  回來的時候,天已經黑了。在半路的山坡上,老法師被一塊石頭絆倒了,腿上也摔得出了血,小沙彌扶起法師後,狠狠地朝地上的石頭踢了幾腳,還想抱起來摔它。

 

【向石頭道歉】的哲理小故事

 

  老法師先是念聲阿彌陀佛,然後對小沙彌說:“石頭本來就在原地,它又沒動,是我不小心踢到它的,一點也不怪它啊,這次磕絆是我自找的,理應向石頭道歉的。”

 

  小和尚楞怔了一陣,終於明白了師父的開導自責而歉疚地說:“對不起,師父,是我錯了,今後一定註重個人修養,學會尊重他人,感化他人,不再犯錯或少犯錯。”

 

  是啊,石頭本無意,何必自生怨?由石頭到人,由人到人,我們都需要寬容和諒解,如此一來,煩惱不再,快樂永恒。

愛抱怨的弟子

編輯:看故事網   來源:gs.kankanmi.com    點擊:次       評論

 

  一位老和尚有個愛抱怨的弟子,老和尚決定要開導他一番。

  有一天,老和尚派這個弟子去集市買一袋鹽。弟子回來後,老和尚吩咐他抓一把鹽放入一杯水中,待鹽溶化後,喝上一大口。

 

  弟子喝完後,老和尚問:“味道如何?”弟子皺著眉頭答道:“鹹得發苦。”

 

  隨後,老和尚又帶著弟子來到湖邊,吩咐他把剩下的鹽撒進湖裏,然後說:“再嘗嘗湖水。”

 

  弟子彎腰捧起湖水嘗了嘗,老和尚問:“什麽味道?

 

\

 

  “純凈甜美。”

 

  “嘗到鹹味了嗎?

 

  “沒有。”

 

  老和尚點了點頭,微笑著對弟子說:“你懂了嗎?

 

  弟子若有所悟,自此再也不抱怨了。

 

  禪的智慧:

 

  當心胸寬闊的時候,憂愁也就淡了。

三道门的启示

编辑:看故事网   来源:gs.kankanmi.com    点击:次       评论

从前有一位王子,他在踏上人生旅途之前,问他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我未来的人生之路将会是怎样的呢?”

  佛陀回答说:“你在人生之路上,将会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你看了就明白了。我会在第三道门的里面等你。”

  于是王子上路了。不久,他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于是,王子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看不惯的事情统统都改掉。

  几年之后,王子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改变别人。”王子便开始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

  又过了几年,他遇到了第三道门,上面写着:“改变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后来,王子见到了释迦牟尼佛,他对佛陀说:“我已经经过了我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也看到门上写的启示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改变我自己。”

  佛陀听了微微一笑,说:“也许你现在应该往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

  王子将信将疑地往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从这个方向看过去,他看到门上写的是“接纳你自己”。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时,为什么总是处在自责和苦恼中: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他做不到的事情上,而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于是,他开始学习欣赏自己、接纳自己。

  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他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是满腹牢骚,怨声载道: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的差别,总是不愿意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

  最后,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连连失败: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他总要强人所难,控制别人,而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于是,他开始学习以一颗宽广的心去包容世界。

  这时,释迦牟尼佛已经等在那里了,他对王子说:“我想,现在你已经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

人生最大的不幸

編輯:看故事網   來源:gs.kankanmi.com    點擊:次       評論

 

  山上的寺院裏有一頭驢,每天都在磨房裏辛苦拉磨,天長日久,驢漸漸厭倦了這種平淡的生活。

  它每天都在想:要是能出去見見外面的世界,不用拉磨,那該有多好啊!

 

  不久,機會終於來了,有個僧人帶著驢下山去馱東西,驢興奮不已。來到山下,僧人把東西放在驢背上,然後返回寺院。

 

  沒想到,路上行人看到驢時,都虔誠地跪在兩旁,對它頂禮膜拜。

 

  一開始,驢大惑不解,還慌忙躲閃,可一路上都是如此,驢不禁飄飄然起來:原來人們如此崇拜我。

 

  當它再看見有人路過時,就會趾高氣揚地停在路中間,心安理得地接受人們的跪拜。

 

  回到寺院裏,驢認為自己身份高貴,死活也不肯拉磨了。僧人無奈,只好放它下山。

 

\

 

  驢剛下山,就遠遠看見一夥人敲鑼打鼓迎面而來,心想,一定是人們前來歡迎我,於是大搖大擺地站在馬路中間。

 

  那是一隊迎親的隊伍,卻被一頭驢攔住了去路,人們憤怒不已,棍棒交加……

 

  驢倉皇逃回寺裏,已經奄奄一息,臨死前,它憤憤地告訴僧人:“原來人心險惡啊,第一次下山時,人們對我頂禮膜拜,可是今天他們竟對我狠下毒手。”

 

  僧人嘆息一聲:“果真是一頭蠢驢!那天,人們跪拜的,是你背上馱的佛像啊!

 

  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一輩子不認識自己。

 

 

 

 

 

 

 

将军与禅

 

从前有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怎么也不明白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他心想,附近寺院里有一高僧,不妨去请教。这天,大将军打扮成平民模样,只是腰间佩剑,像是武士。

白隐大师见有施主光临,照例在山门前恭候,合掌迎入。大将军劈头就问:“大师,听说你修道功夫很深,一定知道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请赐教。”紧接着又问:“果真有天堂、地狱吗?”

“怎么没有呢,当然有呀!不然人世间怎么会有天堂、地狱之说呢?”白隐大师从容不迫地回答。

“说说罢了,那天堂、地狱究竟在什么地方,怎么会看不见呢?你能带我去见识见识吗?”大将军连珠炮似地发问。白隐大师两眼望着大将军,从头望到脚,又从脚望到头,问道:“你是干哪一行的?”

大将军随口说:“我只不过是一个武将。不像吗?”

“真是让人笑掉牙齿,你这样子看来不过是一个武乞丐,怎么自吹是一个武将?”

大将军听了这话,火冒三丈,心想我诚心诚意来向他请教,他却如此贬损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大将军于是怒拔佩剑,准备向白隐大师刺去。

白隐大师立即收敛笑容,指向大将军说:“看,地狱大门就在你眼前,你想打开地狱大门是不是?”

顿时,大将军猛地意识到自己险些是在犯地狱重罪,眼前出现的不正是地狱大门吗?他感到惭愧之至,把佩剑插入鞘中,带着悔恨的语气向大师道歉赔罪:“我冒犯了大师,实在罪该万死,还望大师见谅!”

“啊!天堂大门就在你眼前,你看,敞开了,敞开了!”白隐大师笑着说。

大将军恍然大悟,终于亲身体验到天堂、地狱就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一念之间。

 

 

 

秃鹰唱歌

有只秃鹰飞到宫中,看见鹦鹉特别受到宠爱,就问鹦鹉说:

「为什么你特别受到宠爱与照顾呢?」

鹦鹉回答:「我来到宫中之后,因为我的叫声悦耳动听,国王特别喜欢我,常把我放在身旁,还用五彩缤纷的珠宝打扮我。」

秃鹰听了十分妒忌,心想:「我的叫声也不比鹦鹉差,国王一定也会赏赐我的。」

正好国王在睡觉,秃鹰叫了起来,国王立刻被惊醒,觉得毛骨悚然,令人畏惧。于是问左右说:

「这是什么声音,如此令人害怕?」

侍者回答:「这是一只秃鹰发出来的怪声。」

「马上派人去把这怪鸟抓起来!」国王生气地说。

不久?鹰就被抓到国王面前,国王下令说:「把这怪鸟的羽毛都给我拔掉!」

不一会儿秃鹰被拔得全身精光,全身也痛得要命。它走到野外,其它鸟类看见了就问:

「你怎么变成这样呢?」

秃鹰不反省自己,还恼羞成怒地说:「这都是鹦鹉惹的祸!」

总结:不要总是将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应该反省自己是否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况且没有具备真正的才能,盲目效法,只会令人发笑而

路过
路过
雷人
雷人
握手
握手
鲜花
鲜花
鸡蛋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王弘光 2019-7-12 10:32
1 、【 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這是禪宗的解釋而不是淨土宗的解釋。他念阿彌陀佛,是為了掃除妄想雜念,是為了開悟,以念佛作為一個方便手段,讓我們的心能夠悟得本源心地。他沒有完全站在我們淨土宗的立場上,沒有站在凡夫根機的立場上來說話,所以,在契理和契機這方面略有欠缺。這就是印光大師所講的“拿橫超法門,作豎出之用。”還是自力的法門,帶有自力的因素,不是阿彌陀佛佛力救度的法門。這樣你聽信了,你覺得往生沒有把握,就打退堂鼓了。



《阿彌陀經》裡的“一心不亂”是“專修念佛不雜亂”的意思。念佛無論一心、散心,就怕信願行三者發心不真。此心如長江水,種種雜念如水上波。往生如同江流入海。豈有江流入海之時,波不消散,而反能阻礙長流乎?



須知妄念原是凡夫本體,妄念之外,別無心也。直至臨終,猶是一向妄念凡夫(泥人不管怎麼去洗它,裡面都是泥的;黑炭不管怎麼去刮它,裡邊都是黑的。我們這個凡夫,你怎麼洗、怎麼刮,你都是妄念,徹徹底底、內內外外全是妄念,洗不干淨的)。知此念佛。即蒙來迎。乘蓮台時,能翻妄念,成為覺心。從妄念中,所出念佛,猶如蓮花,不染污泥,決定往生,不可有疑。莫厭妄念多,應嘆信心淺,故以深信心,常稱彌陀名。



2 、【不念經咒消業障,念佛也不能往生】



往生靠的是信願持名念佛,不靠消業往生,即使消業也是靠佛號的力量。



即使消業障,念佛也比念經念咒的力量大。居士們常念誦的經咒有《心經》、《金剛經》、《地藏經》、《法華經普門品》、《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楞嚴經勢至念佛章》、《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大悲咒》、《往生咒》、《金剛薩埵心咒》等等。念誦它們都有功德,都能消業障,但是都沒有念佛的功德大,消的業障多,《觀經》說:聞經十二部,但除千劫罪;稱佛一聲,即除罪五十億劫。



念佛之外再誦別的經咒,或者覺得念佛不穩當,覺得念佛還有所不足,認為多讀誦能夠增加這句名號的功德,這也是錯誤認識。須知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貫通天地的、無量光、無量壽的名號,連諸佛都不能增加,這個名號裡面什麼經咒都有,如果覺得“可能還有所不足”的話,這樣,我們的心就是雜。有雜、不專、不純一,就是信仰不深入,就是不了解,就是懷疑心,這樣往生不定。



我們淨土法門或說“帶業往生”,或說“消業往生”。如果依善導大師的思想是“滅罪往生”。《觀經》裡邊就講: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夠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阿彌陀佛顯現出來就跟他說:“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所以是“滅罪往生”。



印光大師他也有解釋,很好懂,他說:我們的罪業像一片雪花,阿彌陀佛極樂淨土像一個大冶洪爐。我們的罪業、這片雪花的罪業,還沒有接近這個洪爐,當下在空中就化掉、沒有了。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一旦到達淨土,所有的罪業沒有了、消失掉了──這跟善導大師的解釋也是一樣的。



不管是“帶業往生”,還是“消業往生”,這個都是阿彌陀佛的事情,如果講“帶業”,也是阿彌陀佛為我們帶,我們帶不動。如果講“消業”,也不是我們自己做到沒有貪嗔癡了、業障消除了,還是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光明名號,消除我們的罪業。



3 、【不行善積德,光念佛怎麼能往生】



這種想法還是偏重自力修行,不了解佛號的功德妙用。



阿彌陀佛他是經過了五劫思維和兆載永劫、不可思議長時間的難行苦行、種種的修行,圓滿修成了一切功德,就把它濃縮在六字名號裡面,交給你,說:“這個就是我為你修成的無上功德,你拿到之後,就可以免除三界六道的輪迴,可以直證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



”就好像父母千辛萬苦掙了一筆萬貫家產,把它濃縮在一張小支票裡邊說:“兒啊,這個就是父母的一份愛心給你,你好好地保存、好好地受用。”這個孩子得到父母的支票,他就擁有了父母幾十年的心血、血汗,都在這裡面。



這個名號裡包括了無窮無盡的功德妙用,自力行善積德的有漏福德總是微乎其微的,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那種認為“多多在世間行善積德,能增加念佛的功德,從而往生更有把握。”的認識是錯誤的,是不符合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的。



五戒十善滯三途,聲聞緣覺非大乘,菩薩萬行未圓滿,較之六字皆少德。



4 、【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聚會的地方,你不是善人念佛也不能去】



這是錯解經義。《阿彌陀經》裡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即是念佛之人。



善導大師說: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也(五種嘉譽)。



阿彌陀佛說只要你信願持名念佛,就能到極樂世界來。如果我們再增加一個“五戒十善”的條件,就是和阿彌陀佛唱對台戲。如果必須是善人才可以去,那麼《觀經》下品三生就成了無稽之談。這種認識違背了釋迦牟尼佛的本意和阿彌陀佛的本願。



末法時代,持戒行善者少,如果增加五戒十善的條件才可以往生,就有很多人排除在阿彌陀佛的救度之外,就不是最容易的法門。五戒十善是人天道法,來生做人升天者少如鳳角,墮落三途者多如牛毛,就是因為人多不能持戒行善。而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比來世做人容易,



所以印光大師就說:這個世界有兩件事最容易,一個是生西方,一個是墮地獄。



5 、【消業障就念地藏王菩薩,消災免難、求子念觀音,開智慧念文殊菩薩,治病、求延壽念藥師佛……阿彌陀佛只管往生】



這個對於專修念佛的人來講,都不必如此。



我們專修念佛,就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其它所有一切都包含在這句名號當中。如果一方面念南無阿彌陀佛,另一方面為了求這個念這個、求那個念那個,一方面說明你不懂得佛法圓融的教義,另一方面,對淨土宗來講,行持上沒有把握住它的根本。



所以,你只管念佛就好了,通通在這裡邊都有了:



消業的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光明的佛,就能消無邊的罪業、黑暗;如果求開智慧的話,阿彌陀佛是無量光佛,十方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文殊菩薩的光明也就不能比了,那麼,我們念阿彌陀佛無量光的名號,就可以開無邊的智慧;



如果求延壽的話,阿彌陀佛是無量壽,那自然就可以愈病,自然可以延壽;如果要求消災免難,阿彌陀佛名號是無量功德,有功德才可以消災免難,是自自然然這些都有了;如果要求子,念阿彌陀佛也可以。



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護念”即是守護憶念,令其安穩,無諸障難。故知: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十方諸佛名號。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自然相隨;並有其他大菩薩,共二十五位,不請自來,二六時中,歡喜擁護,令念佛人,離諸惱亂,常得安穩。故知:但念彌陀,即已通念諸大菩薩,觀音勢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其他菩薩。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當然超勝任何咒語;何況一句彌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他咒語。



6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性本來就是佛,何必再念阿彌陀佛;心淨則土淨,還求生什麼西方淨土】

  

這叫“執理廢事”:執著自心之理,廢棄念佛求生之事。這就完全靠自力了。



靠自力成佛談何容易,今生今世又虛過了,所以我們不能只談“口頭禪”而不念佛。當年(民國二十五年十月十七),印光大師在由上海回至靈巖的開示中,專門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原文如下。



又有人說:“ 我們各人的自性,本來是一塵不染,清淨湛然,就是淨土。自性本來不生不滅,亙古亙今,不遷不變,就是無量壽。自性本來具有大智慧光明,照天照地,就是無量光。如果離了這個本有的自性,另外要有個淨土可生,阿彌陀佛可見,那就是頭上安頭,無有是處。”並且認為這就是“禪淨雙修”的道理,亦是錯的。因為這樣的話,完全是偏於禪宗,對淨宗是完全不適用的。



何以見得?因為禪宗是不教人生信發願,也不教人念佛,只教人參究話頭,求明心見性。就說是離了自性,沒有淨土可生、彌陀可見。話雖不錯,但終是偏於理性的見解,不能和事相融通,亦就和事理無礙的淨宗隔別,所以說不是禪淨雙修。修淨土人,專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大家要明白的。



7 、【我現在念佛還不能往生,現在念這一句佛號哪能往生?一定要積累到每天三萬五萬,然後再積累三十年五十年,到最後要臨終了,那個時候才能往生】



如果抱這種觀點的人,也可以講叫“別時意”。



就是:現在念佛,當念不能往生,要累積到某種程度,才可以往生。這個“別”,就是不在當下、不在“即時”,認為當下、即時念佛不能往生,這是錯誤的。



按照善導大師的解釋:我們念佛,念念之間,具足願行。念念、聲聲,每一聲名號的當下本體,就具足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功德。所以上面那種認識是錯誤的。



8、【既然信願念佛就可以往生,那麼就不必持戒,造點罪業也沒有關係】

  

這個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專門作了批判:此等之人,猶在問罪福之中,以修福為非,造罪為是。



執此邪見,自謂信心決定,是淨土之因。亦有稱自身是罪惡凡夫故,放縱三業,任情為惡,都無慚愧。放言:“我實他力行人,乘佛願力,定得往生。”如此等輩,與彌陀本願不相應,可謂“欲求超升,反更沉淪”。學本願之人,既知自己是罪惡凡夫,則生慚愧懺悔,心存謙卑柔軟,而思棄惡行善。



我們不能因為有了能令“破鏡重合”的神醫存在,而故意砸斷自己的腿,去讓神醫再接。佛法是中道法,不能走極端,說念佛可以不問罪福往生,不是鼓勵人去造罪作惡,我們凡夫之人就喜歡從反面去思考,落入二元對立中。



9、【念佛要念到心不顛倒,阿彌陀佛才來接我,我才能往生】

  

不是這回事情,這個是把經文的次第關係就顛倒了。



《阿彌陀經》裡說的臨終心不顛倒是因聖眾現前。

即:平生專持佛名是因,臨終佛聖現前是果;臨終佛聖現前是因,命終心不顛倒是果。專修念佛的人,不要怕“心不顛倒”,阿彌陀佛有辦法讓我們心不顛倒。



10 、【念佛人臨終昏迷,提不起佛號,往生不定】

  

神識是不受我們器官的影響的。



第六意識是腦器官的作用,腦器官壞掉了,沒有意識作用,但神識不會壞;眼睛壞了,神識也沒有壞,神識還是很清楚明朗。



貴陽有位蓮友是一個瞎子,得腦溢血突然死過去了,他是平常專修念佛的人。死過去到醫院搶救,經過一天一夜,醒過來第一句就念“南無阿彌陀佛”,然後說在這段時間,他看見極樂淨土阿彌陀佛了。後來往生的很殊勝。這就說明:臨終人雖然在外相看起來昏迷、迷惑,其實他的神識,佛來接引看得很清楚,不昏昧的。



所以,你只要平時專修念佛,不必擔心臨終阿彌陀佛不來接,或者“佛來接,我不知道、看不見”,你根本不用擔心。阿彌陀佛之所以發這個“臨終現前接引願”,就是憐憫我們臨終四大分離、業緣相纏而不能做主。他知道我們有這樣的倒亂的苦惱,才要加持我們說:“我臨終現前接引,就是為了保證你命終之時能夠正念、心不顛倒的。”專修念佛不會有閃失的,不然就不能稱為“正定之業”。



11 、【臨終來接引的佛可能是魔或冤親債主變現的】



專修念佛,臨終的時候,來接的佛都一定是真佛,沒有假佛,不會有魔在這個時候變現來障礙我們。所以講:“臨終之時,非致魔之時。”元照律師就講,根據經典講臨終的時候不是致魔的時候。



專修念佛的人,西方三聖是我們的本尊,臨終時他們現的像你決定認識,決不會把他們認錯的。魔或冤親債主可以變成其他的佛菩薩來誘惑你,但是決不會變本尊,這是規矩,不然護法神也不會繞過他們,本尊之外的佛菩薩變相,護法神不干涉。



12 、【臨終要靠人助念往生才有把握】



善導大師以念佛作為往生“正定之業”,你只要平時專修念佛,即使臨終沒人助念,也肯定可以往生!



印光大師談到助念法時說:“此法乃唐善導和尚所發明,謂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願見聞,咸生正信;輾轉勸導,功德無量。勿道向來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臨終果能聞善知識開導,及他人助念,自己隨之念,左右眷屬善巧將護,不使其起情愛及瞋恨心,皆可往生。”



臨終助念法,對於兩種人有必要:一是平時不念佛的。二是平時雖然念佛,但是又不專門念佛雜行雜修的人,一定是要助念的。



13 、【沒有瑞相他就沒有往生】

  

不可以依外表之相來判斷,還是以內心裡邊跟教理相吻合作為依據。



根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的教理,平時是信願專修念佛的,那麼他一定往生。比如說他走得很平淡,也沒有什麼殊勝、了不起的瑞相──這個也不敢講他一定沒有往生。



石家莊有老夫妻兩個人念佛,老太婆走的時候,骨節都是硬的,只有老頭兒一個人給她弄,老頭兒一個人也沒有力氣,就說了:“某某人,你都往生西方了,我現在也搬不動你,你身體這麼硬,我也沒辦法給你穿衣服,你看看,你能不能軟一點?我好給你穿衣服。”這個話一說完,身體馬上就軟下來了。如果你要以身體柔軟判斷她有沒有往生的話,她先身體不軟,你說沒有往生;後來馬上就軟了,又說往生了。其實,先前就往生了,只是沒有現這個相,結果她家的老頭兒懇求她,馬上就改軟了。這個也是有的。



至於說這個人到底是不是信願專修念佛?外表可能看起來他很精進、很勇猛,也在專修,他內心裡邊是不是信願呢?是不是真的願往生呢?我們不知道。只有他才知道。所以,到底有沒有往生,只有這個人他自己才知道,我們只能是看外表瑞相。大體說起來,這個人如果平時確實有願往生的心,也在專修念佛,走的時候也很安詳,甚至面貌喜悅、身體柔軟,頭頂溫熱,那麼,這樣判斷他應該是往生的,應該沒有問題的──教理也明確,瑞相也鮮明。



如果說到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蓮花來接引、佛光來接引,那更是證據,這是臨終的證據。或者說這個人已經往生之後,又託夢來告訴他的兒女,一次、二次、三次地托同樣的夢,或者跟幾個兒女都托同樣的夢,那也毫無疑問他是往生了。



-------------------

★ 淨宗法師《阿彌陀經核心講記》摘錄:



《阿彌陀經》核心: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一段經文,總共不足區區一百個字,說明往生極樂的正確方法,是整部《阿彌陀經》的核心,非常重要,但也經常被誤解,一旦被誤解,整部《阿彌陀經》的意思就全變了,往生就成為泡影了。



一、關於“多善根福德”

二、關於“一心不亂”

三、關於“心不顛倒”

四、關於“善男子、善女人”

五、關於“若一日……若七日”



這五點一般人往往容易望文生義而產生誤解,如果依據善導大師解釋,我們心中就會很明朗;心中明朗,信心就會穩固、堅定,行持起來就有力量。



善導大師怎麼解釋?善導大師的解釋就是一個“專”——專稱佛名。

專稱佛名,就是“ 多善根”。

專稱佛名,多善根故,稱為“ 善男子、善女人”。

專稱佛名,隨其壽命,長短不限,就是“ 若一日、若七日”。

專稱佛名,無二無雜,就是“ 一心不亂”。

專稱佛名,臨終佛自來迎,佛力護祐,自然“心不顛倒”,正念往生。



所以“專”是核心的核心,重點的重點,關鍵的關鍵。
回复 王弘光 2019-7-16 09:42
现在有人说《弟子规》就是佛的戒律,不学《弟子规》,往生净土就会落空。这种说法正确吗?


《弟子规》是世间的善法——世间的行为规范,不是出世间法。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至于说不学《弟子规》,往生净土就会落空,这更是无稽之谈了。往生净土的条件在信愿持名,于读不读《弟子规》没有关联。没有学过《弟子规》的人,只要具足信愿持名,绝对能感通阿弥陀佛慈慈愿力,带业往生。反之将《弟子规》娴熟于胸,行履踏实,然不具足信愿,照样不能往生。所以,那种认为“不学《弟子规》,往生净土就会落空”的说法,是与净土教理不相应的。
回复 王弘光 2019-7-16 10:29
由于各宗立场不一样,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不同,效果就不一样,描述也不一样。比如说,站在天台的立场,就判西方净土有所谓“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夫只能往生最低的凡圣同居土。

可是,善导大师站在阿弥陀佛本愿急救造罪凡夫的立场,判极乐唯是报土,凡夫乘佛愿力与大菩萨平等往生极乐报土。

这两种判释,可说天壤之别。

学习净土宗,选修善导大师的净土教法。
回复 王弘光 2019-7-17 10:28
師父,阿彌陀經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不是我們趕緊去做慈善事業,趕緊去積累福德,以免往生因緣不具足呢?

《佛說阿彌陀經》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叫多福德?不是說我們自己修行就能修到多福德,多福德是你能夠信願執持名號,就是多福德。因為阿彌陀佛把他的福德凝聚在名號裏面。我們去念佛,就把阿彌陀佛的福德轉為我們自己的,這是福中之福。多善根,是我們要發廣大心,深信切願就是廣大心。於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就是我們多善根的因。阿彌陀佛的菩薩六度萬行的多福德的行就是我們多福德之緣。因此信願稱名,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回复 王弘光 2019-9-26 09:45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難」的問題,他每天反覆思考著這些問題,卻無法找出答案,這令他寢食難安。有一天,比丘終於忍不住了,帶著自己的衣缽走到佛陀的住處,跟佛陀說:「佛陀,請為我解答十四難的問題,如果我明白了,就繼續留在僧團。如果您無法為我解答,我就要離開您,另尋名師了。」

佛陀看著這位比丘,感慨地說:「你真愚癡啊!我一生說法度眾,幫助所有眾生解脫老病死的煩惱。此老病死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至於你問的十四難,只是無意義的辯論而已,對於實際的解脫煩惱而言,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解釋給你聽,既非真實道之理,對修行、解脫又有何助益。」

接著佛陀又舉了一個譬喻繼續說道:「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親人急著幫他找醫生取出毒箭治療,但是這個人卻說不行。他要先知道醫生姓什麼?住那裏?父母是誰?今年幾歲?還要問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麼樹木造的?用什麼羽毛當箭翎?什麼人製作的?射箭的弓是什麼材質做的?箭上的毒藥出自何地?藥名是什麼?……這位中箭受傷的人,非要等到問清全部的問題才肯接受治療。」這時,佛陀停頓了一下,反問比丘:「這個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問題問完了,了解了,才拔箭上藥啊?」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毒發身亡,命喪黃泉了。」

聽到比丘的回答,佛陀慈悲地笑了笑繼續說:「你現在的處境就是如此。被邪見的毒箭射中了,不趕快求醫治病,非得要等到世間是常、無常、有邊、無邊等十四難問題解答了,才願意拔箭療傷。如果等到那個時候,早就喪失法身慧命,墮入三塗惡道的黑暗深淵了。」

比丘聽了佛陀的開示,心生慚愧。誠心領受佛陀的教導,晝夜依循佛法精進用功,最後證得阿羅漢果。


註:《大智度論》中記載「十四難」為:「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對於此類問題,佛陀一概不答,原因為: (一)此等皆為虛妄無實之事。(二)諸法既非「有常」,亦非「斷滅」。(三)此十四難乃鬥諍法、無益之戲論,對修行無有用處,故不答。

省思

我們就如同佛陀譬喻裏那位中箭的人,中了「邪見」之毒,隨時可能毒發身亡。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反而執意等待;等到自己所想的、所等的順意了,才願意正視自己的毒傷,這將因此錯失治癒的良機,錯失修習佛法的因緣,一次又一次沉淪生死苦海,無法出離。

唯有正視我執、我見的毒傷,跟隨佛陀的教導,及時拔箭療傷,才能永脫生死大苦,時時安樂、自在。
回复 王弘光 2019-9-26 09:47
在佛陀时代,类似于婆蹉种这样的游方者不乏其人,他们在和别人讨论时,为了辩论而辩论,时常用形而上学方面的问题来同别人争辩。其中十个有名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是:

一、有关宇宙的问题

1.宇宙是永恒的吗?

2.宇宙不是永恒的吗?

3.宇宙是有限的吗?

4.宇宙是无限的吗?

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

5.身与心是同一物吗?

6.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

三、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

7.如来死后继续存在吗?

8.如来死后不再继续存在吗?

9.如来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吗?

10.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亦同时非不存在吗?
佛陀时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静坐时,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十个问题你从来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解释。每当人们向您问起这些问题时,您总是将之搁置一边,沉默不语。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释清楚这十个问题,我将继续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对这些问题保持沉默,我便会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间是永恒的,就请照这样给我解释。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为什么?如果您对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就直接说:‘我不知道。’”

佛陀说:“你这愚蠢的人啊!你当初出家修行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吗?你跟随我修梵行时我答应过你将会回答这些问题吗?”曼童子回答说:“世尊,没有。”佛陀说:“在你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还是首陀罗种姓;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色、白色、棕色还是金黄色;他来自哪一个城市或乡村。我不愿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曼童子,这人在未弄清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样,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跟随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