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乾 坤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畜 履 泰 否 同人 大有 謙 豫
隨 蠱 臨 觀 噬咳 賁 剝 復
無妄 大畜 頤 大過 坎 離 鹹 恒
遯 大壯 晉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損 益 夬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根 漸 歸妹 豐 旅
巽 兌 渙 節 中孚 小過 既済 未済

 
    周易闡真序
 
    自秦焚典策,惟易以蔔筮之書,僅得不毀。漢除挾書之律,易經始置博士,而焦京田孟之屬,大多以灼揲占驗為能,遂使聖神授受三古奧奇,或與風角烏情視為小說家言,而易流為蔔筮之書。逮後伯陽魏氏,始合三易,作《參同契》壹書,抉羲、農、姬,孔之義蘊,衍河、洛圖象之精深,人勰以天察之道而愈明,物性其情,驗之身而益著。然其稱物罕譬,寄寓窅深,後賢不察。又或以私意相揣,遂致異說蜂起,爭以黃白吐納為事,而易又流為煉度之書。
    悟元道人者,金城棲雲山之肥遁士也。其生平著述《三易註略》若幹卷,余既序而傳之矣。茲復出其《周易闡真》壹編,索余為識其著書之由。蓋道人以蚤年始學隱跡黃冠,神解超超,道心夙契。後遇龕谷老人,彌分邪正之源。又值仙留丈,盡抉元真之秘,以為丹道即易道也,聖道即仙道也。
    易非蔔筮煉度之書,實皆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於是述伯陽之遺義,參神聖之蘊奇,取其龍蛇鉛汞之法,驗以爻系圖象之說,別其劣歧,歸於宗主,其辭約、其義繁、其文淺、其指深,取類極邇,而見道甚遠,其身心性命之功,殆不謬乎。吾儒之為之者,嗚呼!若道人者,庶可與言易哉!
    《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又曰:壹陰壹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今以道人之書觀之,元微香貌,與道大適,不必標奇領異而已。得易之簡能之妙,所謂茍非其人,道不虛行。彼執金堤水防之言,務熊經鳥伸之術,其於伯陽氏之書,猶未升其堂而嚌其胔也,何足以盡易之蘊乎!
    昔唐道士王遠知,著有《易總》,忽壹日,雷電晦冥,似有神物取去。今道人此書,當敏慎護持,勿盡泄造化之秘藏,致煩丁甲也。
    嘉慶庚申夏梁溪楊芳燦序
 
    易理闡真序
 
    丹經之由,始於後漢魏伯陽真人。真人成道後,憐世之學人惑於旁門邪說,不知聖賢大道,每多空空壹世,到老無成,遂準易道而作《參同契》,以明性命源流、陰陽真假、修持法則、功夫次序。托物取象,譬語多端,以性命、陰陽、剛柔謂之藥物;以修持功夫次序謂之火候;以修持功夫不缺謂之鍛煉;以勇猛精進謂之武火;以從容漸入謂之文火;以陰陽、剛柔、中正謂之結丹;以陰陽混成、剛柔悉化謂之丹熟;以無聲無臭、神化不測謂之脫丹。其寓意亦如周易,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始有金丹之名、丹法之說、修特性命之理。
    《參同》壹出,詳明其備,大露天機矣。後之了道群真,皆祖《參同》譬象,各作丹經,發《參同》所末發,詳而又詳,明而又明,性命之理無余蘊矣。其如書愈多,而人愈感,後學之人不得真傳,直以譬象為真實,或以坎離為心腎,或以震兌為肺肝,或以屯蒙為子午抽添,或以復姤為心腎氣生,或以既濟為心腎交合,甚至以陰陽為男女,以彼我為采戰,以煆煉為爐火,以金丹為服食,以有為為搬運,以無為為空寂,皆認後天有形、有象之物,不知先天無形、無象之真,以壹盲而引眾盲,埋沒古人度世之婆心矣。
    予自童子時,即知有此壹大事因緣,留心參學,所遇緇黃,皆不出上行議論,彼時亦以為然,不敢非之,後遇龕谷老人,即分邪正,復遇仙留丈人,群疑盡失,始知丹道即易道,聖道即仙道。易非蔔筮之書,乃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
    予不敢自私,爰於《三易註略》之後,體二師之旨,述伯陽之意,盡將丹法寓於周易圖卦系辭之中,略譬象而就實義,去奧語而取常言,直指何者為藥物,何者為火候,何者為進陽,何者為退陰,何者為下手,何者為止足,何者為煆煉,何者為溫養,何者為結丹,何者為脫丹,何者為先天,何者為後天,何者為有為,何者為無為,何者為逆運,何者為順行。其圖象、卦象、爻象,細為分析,通部分作二股,壹進陽,壹運陰,承上起下,壹氣貫串,使學者易於閱看。
    至於十翼,乃宣聖直言其理,學者自能推求,故余不及註,惟取大象傳、雜卦傳,略釋數語,以備參考。其中重復語,亦如周易重復象,雖有重復語,並無重復意,書成之後,名曰《易理闡真》,乃闡其修持性命之真耳。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其遠,則不禦,以言其邇,則靜而正;以言其天地之間,則備矣。所以,開物成務,通天下之誌,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無所不包,無所不該,詎可就壹事而論哉!然其歸根處,總以窮理,盡性、至命為學。
    闡真者,即闡其窮理之真,盡性之真、至命之真。先窮性命之理,後了性命之功,性命俱了,渾熱天理,復見本來面目。在儒,則謂之明善復初;在道,則謂之還原返本。再加向上功夫,陰陽混化,無聲無臭。在儒,則謂義精仁熟。至誠如神;在道,則為九還七返,形神俱妙。金丹之道盡,性命之功畢。
    予之意如是,古來群真之意亦如是,即伯陽參同之意亦無不如是也。
    時 大清嘉慶三年歲次戊午春王正月元宵節,素樸散人梧元子劉壹明自序於自在窩中。
 
 
周易闡真卷首
 
棲雲山素樸散人悟元子劉壹明體述
門人沖和張陽全校閱
後學劉蔔雲重刊
 
古河圖
先天陽五行
後天陰五行
生初陰陽五行混合
 
河圖
 
    河圖者,五行順行,自然無為之道也。伏羲時,有龍馬出孟河,其背有點,二七在前,壹六在後,三八在左,四九在右,五十在中。其位五象五行,壹六在後,象北方壬癸水;二七在前,象南方丙丁火;三八在左,象東方甲乙木;四九在右,象西方庚辛金;五十在中,象中央戊己土。中五點,又象太極含四象;中壹點,又象太極含壹氣。雖五十五點,其實二五,二五其實壹五,壹五總是中壹。因其有五行,故分五點,因其五行有陰陽,故又積為十點,因其五行各有陰陽,故又積為五十五點。
    孔傳曰:"天壹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蓋天地造化之道,不過壹個陽五行,壹個陰五行,壹生壹成而已。雖分五行,而實壹陰壹陽運用之,雖陰陽運用,而實壹氣來往運用之。故其象: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從中而始,從中而終。始之終之,無非壹氣,無非壹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即土宮中和合四象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四象在外壹氣流行也。中者,和也、壹氣也,總是太極也。惟人也,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身,身中即具此陰陽五行之氣。但此五行有先天有後天,先天五行屬陽,後天五行屬陰,壹三五七九,陽五行,先天也;二四六八十,陰五行,後天也。以先天而論,壹為元精,屬水,為壬水;三為元性,屬木,為甲木;五為元氣,屬士,為戊土;七為元神,屬火,為丙火;九為元情,屬金,為庚金,此五元也。五元既具,五德即於此而寓之。
    五德者,仁、義、禮、智、信也。
    元精者,不精之精,其體純粹,發而為智。
    無神者,不神之神,其體圓通,發而為禮。
    元性者,無性之性,其體柔慈,發而為仁。
    元情者,無情之情,其體剛烈,發而為義。
    元氣者,無氣之氣,其體純壹,發而為信。
    五元者,五行之氣。
    五德者,五行之性。
    五元、五德生於先天,藏於後天,當人在胞胎之中,混混飩飩,壹氣混淪,形跡未見,其理已具,所謂未生出者,如圖中五五點攢於壹處。
    太極之象,古人教人窮取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者,即此也。以其事在未生身以前,故謂先天。以後天而論,二為識神,屬火,為丁火;四為鬼魄,屬金,為辛金;六為濁精,屬水,為癸水;八為遊魂,屬木,為乙木;十為妄意,屬土,為己土,此五物也。五物既具,五賊即於此而寓之。
    五賊者,喜、怒、哀、樂、欲也;遊魂主生,其性善,感則生喜;鬼魂主死,其性惡,感則生怒;識神至靈,其性貪,感則生樂;濁精至浮,其性癡,感則生哀;妄意至動,其性亂,感則生欲。但後天五物、五賊,雖是五行所化,其中猶有分別,五物之中,精、神、意皆後起,雖魂、魄最先,魂更先於魄也。
    魂者,歷劫輪回之種子,為人為鬼是他,為聖為賢是他,為善為惡也是他,被毛戴角也是他,身未生時他先來,氣未絕時他先去。當人破胞出頭之時,哇的壹聲,即魂入竅之時,魂壹入竅,受後天木氣與先天元性相合,假依真存,故嬰兒落地時無聲者,不成。以其遊魂未入,雖有元性,不能獨存,假借真存,真亦借假而留也。
至於魄者,借血氣之靈,受金氣而凝結,生後七七四十九日而始全,死後七七四十九日而始滅,世俗亡人,七七四十九日之期,正為此耳。
    魂之為物,遷移不定,離此去彼,離彼來此,輪回不息,歷劫不壞,魄則隨身而有無之。識神雖受火氣而生,亦魂之所出;濁精雖受水氣而生,亦魄之所攝。
    意者,思慮動作,所以役使精神魂魄四物者也。五物、五賊,皆是生身以後所有,所謂已生出者也。以其事在生身以後,故謂後天。
    至於心、肝、脾、肺、腎,濁而有形,又不在此例矣。有生之初,後天五行與先天五行,兩而合壹,五物為五元所統攝,五賊為五德所制伏,壹舉壹動,皆先天主宰,後天不過為役從耳。故嬰兒無識無知之時,至善無惡,仁之至矣。仁即元性之見端也,人我兩忘,義之至也;義即元情之見端也,聲色不迷,智之至矣;智即元精之見端也,心氣和平,禮之至矣;禮即元神之見端也,誠壹不二,信之至矣;信即元氣之見端也。靜之則為五元,動之則為五德,動靜皆是先天用事,間有喜、怒、哀、樂之跡,俱出無心,喜而不留,怒而不遷,哀而不傷,樂而不淫。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和也,是謂無欲。無欲則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聽其先天主宰。
    先天、後天,陰陽相交,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或先天動而後天成,或後天動而先天成,真不離假,假不離真,真賴假以全,假賴真而存,渾然壹氣,無傷無損,圓成具足,如圖之五行。陰陽同居,壹氣流行之象。古人教人窮取娘生面者,即在此也。
    即其二八之年,先天氣足,陽極而陰潛生,交於後天,於是魂魄不定,識神起而精竅開,意亂心迷,五物並興,五賊相戕,五元五德,漸次剝消,日復壹日,年復壹年,陰氣純而陽氣盡,不死豈能乎?此順則生人之道也。惟聖人有先天之學,能於先天未極之時而保陽,於後天將生之時而退陰,借後天養先天,以先天化後天,行無為之道,直入聖基。
    無為之道,乃不外此河圖妙理,河圖自中而生陰陽五行,即生人順生之道也。河圖五行,陰陽相合,壹氣渾然,即生聖逆運之道也。逆運非返還之謂,乃逆藏五行,歸於中黃太極,復見父母未生以前面目耳。
    孟子曰:仁義理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現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蓋心為壹身之主,具有仁義理智之德,以壹心而運仁義禮智,純是天真,五物五賊,皆順聽其命,五行攢簇,四象和合,性即是命,命即是性,性命壹家,陰陽渾化,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根心生色,不言而喻,自然而然也.但此心,非肉團之頑心,乃天地之心,五行不到,四大不著,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無方所、無定位,擬之則失,議之則非,不可以言傳,不可以筆肖。開闔有時,動靜自如,不偏不倚,至虛至靈,強而名之,太極是也,強而圖之,這個○是也,即河圖中之壹點。因其此心為天地之根,為性命之源,後之高明者,強圖以連環樣(圖)使人自醒自悟,以神契之耳。
    是心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三千大千容不得他,釋氏五千四十八卷藏經,說不像他;儒家六經四書,論不及他;道家丹經子書,千帙萬卷,形容不盡他。以言其無,則又活活潑潑;以言其有,則又杳杳冥冥。有無不立,動靜不拘。有此心,則出死入生;失此心,則出生入死。生之死之,只在此心得失之間耳。
仁義禮智根於心,根於此心也。此心內有五行之氣,而無五行之質,藏於五行之中,而不落於五行,本於父母未生之前,現於父母既生以後,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所以主宰乎仁義禮智之德。仁義禮智,皆此心之變化也。因其能變化仁義禮智,又有信之名。信非外而言語之信,乃陰陽合壹,真實無妄之信。真實者,妙有也。無妄者,真空也。空而不空,不空而空,仁義禮智,皆在其中。
    無為之事者,以道全形之事。以道全形,即以信而統仁義禮智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壹信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壹信也。即以仁義禮智而歸於壹心也。亦即仁義禮智而歸於壹中也。信也,心也,中也,總壹氣也。壹氣流行,五元五德,凝結不散,渾然太極,不滲不漏,後天五物五賊,亦皆化而為陽。先天氣,後天氣,兩而合壹,了性即可了命,上德無為之道,河圖之理畢露矣。
 
古洛書
陰陽五行錯亂
陰陽五行蹤整
 
洛書
 
    洛書者,陰陽錯綜,五行逆運,有為變化之道也。
    大禹治水時,有神龜出洛河,其背有文,九文近頭,壹文近尾,三文近左肋,七文近右肋,四文近左肩,二文近右肩,六文近右足,八文近左足,五文在背中,其位九,象九宮,中五又象太極,中壹文又象壹氣;其形方,方象地。
    洛書,蓋取逆克之理。逆克者,以陰克陽,右行也。故中士克北方水,北方水克西方火,西方火克南方金,南方金克東方木,東方木克中央土。陰前陽後,陰靜陽動,靜以制動,以克為主,收斂成就之功也。收斂成就,乃金火之功,火以煉之,金以刑之,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宮,而萬物無不借賴,陶熔成就矣。
金火陰陽具錯,水木陽不動而陰錯者,金火克而水木生氣收斂也。克之正所以全生,逆之正所以成順,故外錯克而中綜生。錯者,錯亂也。陰陽錯亂於外而相克也。綜者,總整也。陰陽總整於中而相生也。錯中有綜,借陰復陽,後天中返先天之道,不在是乎?
    人自有生以後,陽極陰生,五行錯亂,陰陽不交,彼此戕害,真者埋沒,假者張狂,七情六欲,般般具有,五蘊八識,件件皆全,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以苦為樂,以假作真,本來面目全失,如書,陰水克陽火,陰火克陽金,陰金克陽木,陰木克陽土,陰土克陽水之象。書有五無十者,陰土錯外去克水也。
    天有好生之德,借神龜泄露返還之道。使人人歸家認祖,在性命根本上著腳耳。根本在於何處?即中五之中壹文,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這個門,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順之在此,逆之在此,五行錯亂分散亦在此,五行總整攢簇亦在此。蓋此處有天地之根,有仁義禮智之信也。因其有仁義禮智之信,錯之能以綜,散之能以合。失此信,則五元皆傷、五物皆發,仁義禮智之性,變而為喜怒哀樂之性;守此信,則五元皆生、五物皆化,喜怒哀樂之性,變而為仁義禮智之性。
    書中五者,仁義禮智,皆本於信也。外四十者,以信而運仁義禮智也。信於仁,則能仁;信於義,則能義;信於禮,則能禮;信於智,則能智。壹信而仁義禮智,無不隨心變化矣。
    變化之道,即後天中返先天之道,即書錯中有綜。三五合壹之象,五行有陰有陽,只有二五,並無三五。所謂三五者,就中五三家之數論之也。中五共五文,北第壹文為水。西第二文為火,東第三文為木,南第四文為金,中第五文為土。木生火為壹家,積數二三為壹五;金生水為壹家,積數壹四為壹五;土居中央為壹家,積數自為壹五。三家相見,是謂三五合壹。三五合壹,總是壹陰壹陽,二五之精,妙合而壹之,二五合壹,總是陰中返陽,壹五攢簇而壹之,壹五攢簇,渾渾淪淪,循環無端,無聲無臭,何有壹五,何有二五,更何有三五乎?
    後天中返先天之道,即於陰五行中返還陽五行,復歸於壹氣耳。返之之道,莫先返乎信。老子雲:"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信即先天來復之信。此信壹復,戊土發現,內有主宰,萬緣皆空,諸慮俱息,則不哀而生智,信中生智,是戊土克癸水,而水返陽矣。水返陽而智本於信,智不妄用,無貪無求,心平氣和,而樂真而有禮,智中出禮,是壬水克丁火,而火返陽矣。火返陽而禮本於智,和而不同,非禮不履,燥氣悉化,則不怒而成義。禮中出義,是丙火克辛金,而金返陽矣。金返陽而義本於禮,義不過偏,通權達變,循規蹈矩,則喜善而藏仁。義中生仁,是庚金克乙木,而木返陽矣。木返陽而仁本於義,仁不過懦,至善無惡,誠壹不二,則無欲而有信,仁中行信,是甲木克己土,而土返陽矣。土返陽而信本於仁,止於其所,而不動不搖,真土現象,假土自靜,戊己相合,喜、怒、哀、樂皆歸無欲,仁、義、禮、智皆歸壹信。
    五氣朝元,後天五物,皆聽命於五元,四象和合,五行壹氣,三五合壹,結成聖胎,渾然天理,人欲不生,還原返本,歸根復命,依然是生初本來面目。
    如書,陽五行居於正位,陰五行居於偏位,錯中有綜也。錯中有綜,陰中返陽,金丹有象。在儒,則謂明善復初;在釋,則謂摩河般若波羅密。摩河者,華言大也。般若者,華言智慧也。波羅密者,華言登彼岸也。
以大智慧登彼岸,亦明善復初,還原返本之義。三教聖人,皆不外此。
    逆運妙理,金丹有為之道,全以逆運,故曰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七為陽火之數,火居金位,火運金而入庫返真;九為陽金之數,金居火位,金遇火而生明還元。火返真而後天之氣悉化,金還元而先天之氣逆回,生生不息。仁義禮智,本於壹信,金木水火,歸於中土。五行攢簇,洛書已返成河圖矣。
    有為事畢,無為事彰,再加向上工夫,修河圖妙理,了先天為無自然之功,可以神化不測矣。
    修道者能於洛書錯綜變化處,鉆破個孔竅,於中心壹文處立定腳根,逆而修之,何患五行不能攢簇,陰陽不能和合,金丹不能凝結,性命不能俱了乎?
 
圖書合壹
 
圖書合壹
 
    河圖形圓,陰陽合壹,五行壹氣,無為順生自然之道。
    洛書形方,陰陽錯綜,五行克制,有為逆運變化之道。
    圓以象天,壹氣流行,渾然天理,無修無證,從太極中安身,所以了性。
    方以象地,兩儀變化,天人合發,有增有減,在陰陽中造作,所以了命。
    無為者,純陽未破,上德之人修之;有為者,後天已交,中下之人修之。特以上德之人,五行合壹,先天祖氣未傷,性命壹家,無待返還之功,只用天然真火以溫養之,不為後天所傷,神全氣足,誠則能明,由中達外,露出法身,永久不壞,歷劫長存,道家謂之身外有身,釋家謂之跳出輪回,儒家謂之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至於中下之人,或為氣質所拘,或為積習所累,先天破而後天用事,性命分為兩處,若無有為之道,則已失者而難返,已去者而難還。雖有誌士,不能成功,故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圖之以留世,使人深玩其義,各了性命也。
    坤卦傳曰: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者,謹固牢藏也。直者,至中至正、不偏不倚也。以敬直內,率性之謂道也。即河圖無為自然之道。義者,變化裁制也。方者,不動不搖、循規蹈矩也。以義方外,修道之謂教也。即洛書有為變化之道。
    無為以修內,有為以修外,修內者性也,修外者命也。上德者,修性而命即立,自誠而明也;下德者,須先修命而後修性,自明而誠也。自誠明謂之性,為上德者而說;自明誠謂之教,為下德者而言。今立內圓外方之圖,以明上德者修內以制外,先圓而後方;下德者修外而安內,先方而後圓。雖是如此說,下德者必以內圓為本,但不過著重處在外方耳。但方圓二字,大有妙用,圓非空寂無為,其中有防危慮險之功。方非斷絕人事,其中有依世法而修道法之功。
    知得河圖五行壹氣,中黃壹點,則圓之所以為圓,不落於寂滅著空之學矣。悟得洛書五行錯綜,克中有生,縱橫逆順,到頭總歸中黃,則方之所以為方,不落於勉強執相之學矣。方之圓之,總在中黃壹點,方亦從此而方,圓亦從此而圓,識不得中黃,方亦不是,圓亦不是。噫!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壹股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羲皇畫卦次序橫圖
無中生有圖
 
先天橫圖
 
    先天橫圖,乃伏羲畫卦之序也。當其無卦而生卦,本圖之中五,太極也。先畫壹奇,以象陽儀,次畫壹偶,以象陰儀。太極生兩儀,本圖之奇偶也。復於兩儀之上,各畫壹奇壹偶,以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兩儀生四象。本圖之奇偶,分金、木、水、火四象也。復於四象之上,各畫壹奇壹偶,以成八卦,四象生八卦。本圖之四象,各有陰陽也。
    畫四象不及於土者,太極即土也。陰陽對配相交生卦者,亦土也。因其生生不息,謂之土,因其壹氣運用,謂之太極。太,極也,土也,壹而已,故不及土,僅畫四象。四象既有陰陽,則八卦相交,彼此相蕩。
    蓋壹卦蕩於八卦之上,八卦相蕩,重而為六十四卦矣。
    壹卦六畫,下三畫按天地人三才也;上三畫相蕩因重之畫,按天地人各有陰陽也。八卦者,即四象之陰陽。六十四卦者,即四象陰陽配合之生氣。八卦成列,因而重之,則陰陽相交,生生不息,豈只六十四卦哉。
    畫卦僅以六十四卦終者,特以造化之道,不過四象之陰陽變化耳。四象陰陽,是謂八卦,壹卦行於八卦之位,八卦行於六十四卦之位,千卦萬卦,總不外乎六十四卦。
    然所以行氣者,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總是八卦,八卦總是四象,四象總是兩儀,兩儀總是太極,壹氣流行也。
    然則太極者,萬化之根本,生物之祖氣,有此太極,方有陰陽,方有四象,方有八卦,方有六十四卦。若無太極,陰陽於何而出,四象於何而生,八卦於何而列,六十四卦於何而行?
    羲皇畫卦生卦,其即河圖生數之妙乎?紫陽讀《參同契》有文雲:"壹自虛無兆質,兩儀因壹開根。四象不離二體,八卦互為子孫。萬象生乎變動,吉兇悔吝茲分。百姓日用不知,聖人能究本源。"先天生卦,奧義於此畢露矣。
    人之本來真心,空空洞洞,不掛壹絲毫,至虛至無,即太極○也。
    所謂無名天地之始,但此虛無太極,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壹點生機藏焉。壹此機名曰先天真壹之氣,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虛無中含此壹氣,不有不無,非色非空,活活潑潑的,又曰真空。
    真空者,不空而空,空而不空,所謂有名萬物之母。虛無中既有壹點生機在內,是太極含壹氣,壹自虛無兆質矣。壹氣既兆質,不能無動靜,動為陽,靜為陰,是動靜生於壹氣,兩儀因此壹氣開根也。既有動靜,動極而靜,靜極而動,性情精神,即於此而寓之,是兩儀生四象,四象不離二體也。既有性情精神之四象,四象各有動靜,是四象生八卦矣。八卦互相生克,遞為子孫,六十四卦於此而生,萬象變動於此而出矣。
    然萬本於八,八本於四,四本於兩,兩本於壹,壹本於虛。虛者,氣之始。壹者,氣之母。虛無為體,壹氣為用,體用如壹,兩也,四也,八也,萬也,皆在虛無壹氣中運用。何有吉兇悔吝乎?
    若失虛無壹氣,則動靜不時,四時不和,八卦錯亂,萬象變動,而吉兇悔吝,於茲分矣。這個秘密,迷之者,順其陰陽,有生有死,萬劫沈淪,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悟之者,逆其陰陽,出死入生,立躋聖位,故曰聖人能究本源。
    日用不知者,不知虛無壹氣也。能究本源者,能保虛無壹氣也。
    夫天地能役有形,不能役無形,能役有情,不能役無情,能役有心,不能役無心。能究本源,安心於虛無,養心於壹氣,雖兩儀、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皆在虛無根本之處運用。未曾生出,萬象皆空,惟有這個"○"。試問這個虛無壹氣的物事,吉兇何能加得,悔吝何能近得?
    羲皇生卦列卦,妙矣哉。妙者,妙其八卦成列,乾陽健於始,坤陰順於終。陰陽初生,皆在中央。乾始者,乾易知,坤終者,坤簡能。在天地為易知、簡能者,在人道為良知、良能。渾然天理,壹動壹靜,皆在當中壹點子虛白處立根基。人能於無卦生卦處究其本源,忽然見其本來面目,則知這個虛無壹氣的物事,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無形而能變化,是變化無窮,吾心自有壹羲皇,吾身自具生生不息之道也。
 
羲皇八卦方位古圖
羲皇先天六十四卦圓圖
羲皇先天六十四卦方圖
邵堯夫方圓內外合壹圖
先天陰陽混成圖
逆運先天結丹圖
煉神還虛圖
 
先天方圓圖
 
    羲皇八卦圓圖、卦位,天地列上下之位,日月行天地之中。雷動於地下,風吹於天上,澤上仰天,山下附地,天地反覆,有陰有陽,山澤通氣,有生有成,風雷相薄,有升有降,水火相射,有寒有暑,此八卦之象也。
    天地為包羅,日月行造化,日自左旋而陽氣升,故震壹陽,兌二陽,亁三陽,在左;月自右退而陰氣生,故巽壹陰,根二陰,坤三陰,在右,此八卦之氣也。氣行而六十四卦即生矣。
    六十四卦,即八卦相蕩,變化而生者,氣行於內者也,象見於外者也。但八卦氣行之序,亦逆道也。有逆方有生,不逆不能生。順生即在逆退之中。
    圖圓者,圓以象天,天之為運,壹氣上下,周而復始,循環無端,太極之象,未生出者也。未生之道不可見,可見者,生出之卦。已生逆回,則未生者,即在其中,故卦位震壹陽,在左至下;離二陽壹陰在左中,兌二陽,在右近上;乾三陽,在左至上。其序則乾壹、兌二、離三、震四,卦位自下而上,卦序自上而下,以示逆中有順,順中有逆。其乾壹、兌二、離三、震四之逆來者,即巽五、坎六、根七、坤八也。
    壹氣順上,則為震、兌、離、乾之陽;壹氣逆下,則為巽、坎、根、坤之陰。陽退即陰生,陽進即陰退,陰陽總是壹氣變化。非壹氣之外,別有陰陽。
    但壹氣生機,總在壹逆之妙,惟逆故來,逆來則陽氣收斂歸根,而仍得生,故《系辭傳》曰:"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可知先天太易,全在逆上也。
    卦位順生,卦序逆序,其意深哉。不特八卦如是,即六十四卦方圓圖,亦無不如是。圓圖即八卦相蕩之道。相蕩者,壹卦蕩而行八卦之氣,八卦相蕩,而行六十四卦之氣,非八卦之外,別有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無非八卦運用,八卦總是壹陰壹陽運用,壹陰壹陽運用,總是壹氣逆順運用耳。
    圓圖方圖,仍是八卦之氣,惟方圖乾西北,坤東南,以乾壹、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根七、坤八斜行。二圖似不相同,但圓以象天,方以象地,上者為陽,下者為陰。地,西北高而東南低,高即陽,低即陰也。方亦以亁壹、兌二序之者,易道之逆道也。千變萬化,總是壹逆,無有二理,妙哉!
    邵子移方圖於圓圖之中,大得羲皇心傳矣。蓋羲皇圓圖,仰觀於天而畫,方圖俯法於地而畫,地本無為,因受天之氣而有為。天之氣五運也,地之氣六氣也,天運入於地氣之中,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行於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位;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化而為風、寒、暑、濕、燥、火矣。
    圓以外運之,方以內生之,天氣動而地氣靜,壹氣往來,以乾坤為包羅,以六爻為變化。陽逆則陰生,陽順則陰退,四時成而百物生,先天造化之道,於此了了。但這個內方外圓、天動地靜之道,還有秘密難言處,羲皇不能明示於人,只以六十四卦列為方圓二圖而已。邵子亦不能筆書於人,只以方圓二圖,合為內方外圓壹圖而已。羲皇非不欲示也,示之不過以卦為圖,其於不可卦、不可圖者,不能示也。邵子非不欲書也,書之不過以內方外圓圖之,其於不能方圓、不拘方圓之所以然者,不能書也。
    然有卦有圖,其不能示、不能書者,可於卦圖推之。方圓八卦,交錯十六卦,十字正中處"X",即是太極,為陰陽出入之門戶,陰亦在此生,陽亦在此生,四象和合在此,五行攢簇在此,故震、巽壹陰壹陽,卦居中。如圖書中五之義,惟其有此太極,故陰陽有生有成,有分有合,有動有靜。
    陽自西北而逆退於中央,生氣在中也;陽自中央而順往於東南,陰氣在外也。陰為賓而陽為主,以陽統陰,以陰順陽,陰隨乎陽之進退以為進退,此方之義也。
    圓圖左陽升、右陰降,陰來交陽,壹陰生於天上;陽來交陰,壹陰生於地下。陽生、陰生,皆在圖之正中。圖象天之壹氣上下,上而陽,下而陰,象壹氣運陰陽。" 壹 "其中陰陽相交處,即太極壹氣也。太極即壹氣,壹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壹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壹氣活活潑潑,有無不立,開闔自然,皆在當中壹點子運用。這壹點子" 壹 ",即是造化爐、陰陽窟。羲皇不能明示者,即此。邵子不能明書者,即此。學者能於方圖十字當頭上知其根由,圓圖乾坤交代處,悟得實跡,即於十字當頭立定腳根,於當中壹點子修持性命。方以治內,圓以應外,以太極壹氣為體,以四象八卦為用。圓中有方,方外有圓,方圓不拘,吾身自有羲皇六十四卦。
    方圓二圖,不必泥文執象,可以得意忘言,活活潑潑的矣。但方圓著重處,總在能逆,逆則生,順則死,順中之生有限,逆中之生無窮,有生則不生,無生則長生,壹逆壹順,天地懸遠。羲皇序出逆數之象,宣聖釋出逆數之理,邵子註出未生之卦,其易為逆道也無疑。
    古經雲:"五行順生,法界火坑,五行顛倒,大地七寶。"世之盡性至命者,舍此先天逆道,別無他術矣。逆者何?逆即逆回於父母未生以前本真耳。
    人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天之陽氣至健,結而為命,地之陰氣至順,凝而為性。有生之初,健順相合,性命壹家,性不離命,命不離性,性即命,命即性,所謂天命之謂性。當此之時,渾然天理,流行不息,先天主事,後天未發,萬有皆空,諸塵不染,壹動壹靜,皆在太極中運用,故其性動而不至於暴燥,動而巽緩,巽而不過於懦弱,巽而果行,類動合壹,亦如雷風相薄也。
    明而不至於自用,明而似陷,陷而不至於昧真,陷而能明,明陷合壹,亦如水火不相射也。
    和而不流於偽妄,和而止所,止而不落於空寂,止而能和,和止合壹,亦如山澤通氣也。
    陽也,而有陰藏,陰也,而有陽藏,陽健陰順,陰陽渾成,空空洞洞,中懸黍米寶珠,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灑灑,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所謂率性之謂道也。
    道者何?即太乙含真氣,不假作為,從容中道,真空妙有,至善無惡之謂。至善無惡,則是善之極,無滲漏,無內外,無人我,無修證,無配對,壹靈真性,炯炯不昧,非色非空,即色即空,非有非無,即有即無,色空如壹,有無不立,純是天機,絕無人機,生氣常存,雖有仁義禮智之性,而無仁義禮智之形,不仁而至仁,不義而至義,不禮而至禮,不智而至智,即仁、即義、即禮、即智,壹善可以該四德,壹氣可以該萬法,更何有五物、五賊之滓質?此所謂未生出者也。未生出者,天真在內,未散於外,即本來面目,即聖賢種子,即仙佛懷胎。這個面目、種子、懷胎,人人具是,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聖凡同途,及其先天氣足,後天潛生,陰氣用亊,精、神、魂、魄、意俱起,聖凡即分矣。於此,而能保守此本來面目者,惟天縱之聖人能之,壹切常人未有不棄真入假,自傷其性命者。
    古來聖師,大慈大悲,以抱壹無為之道,留於後世,蓋欲人人成道,個個了真耳。壹者,先天真壹之氣,即陰陽混合不二之氣,即性命凝結不散之氣。此氣在人身中,四大不著,五行不到,無形無象,至虛至靈,活活潑潑的,號日"谷神"。此神主宰萬象,掌握陰陽,所雲谷神不死,是謂元牝。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心。抱者,持守也。抱壹者,即持守此壹氣,綿綿常存而不失.所雲"守黃庭、養谷神"也。但抱壹非空空無為之說,乃逆退先天真陽,不為後天假陰所傷也。逆退真陽,自有真陰溫養,真陰真陽相會,健順合,元牝交,動不離靜,靜不離動,自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先天漸凝,後天漸化,谷神堅固,即成無漏真人,所謂"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元牝立根基。真精既返黃金屋,壹顆靈光永不離"也。真精、靈光,皆谷神之別名。靈光不離,即谷神不死,谷神不死,則得長生矣。
    是谷也,在圓圖,則乾坤中虛處是;在方圖,則十字中分處是;在人身,則四象和合處是。是神也,在圓圖,則乾坤交代處是;在方圖,則十字交接處是;在人身,則四象動靜處是。有谷則神存,失谷則神亡,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陰生在此,陽長在此,古人號曰"生門"、"死戶"、又曰"造化爐"、"陰陽戶"。儒曰"道義之門",釋曰"不二法門",道曰"眾妙之門"。總而言之曰"這個"而已。
    若有上智者得遇明師,指示這個端的,逆而修之,聖胎現成,不使陽極生陰,直登彼岸,再加向上工夫,煉神還虛,逆於父母未生以前面目,打破虛空,跳出陰陽之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矣。
    噫!順去死,逆去活,往往教君尋不著,不遇真師,逆之壹宇,豈易知哉!
 
文王索生八卦圖
文王後天八卦方位
後天順行造化圖
後天逆運變化圖
金木交並圖
坎離顛倒圖
乾坤顛倒圖
解脫本面
 
文王後天八卦
 
    文王後天八卦,仍是羲皇所畫之卦,不過於已成卦中,看出有此壹番道理,故變其卦之義,卦之氣,發羲皇未發,非強作也。如乾為老陽,乃諸陽之宗,為父。坤為老陰,乃群陰之主,為母。父母相配,陰陽相交,必生男女,故乾壹索坤,得坤之初爻而生巽,為長女;坤壹索乾,得乾之初爻而生震,為長男。乾再索坤,得坤之中爻而生離,為中女;坤再索乾,得乾之中爻而生坎,為中男。乾三索坤,得坤之上爻生兌,為少女;坤三索乾,得乾之上爻而生根,為少男。
    乾索坤之三陰,陽變為陰而生三女;坤索乾之三陽,陰變為陽而生三男。男女既生,於是男從父而女從母,乾統三男,居於東北;坤統三女,居於西南。
    乾老父三陽真氣,為三男所得,健德收斂,故得藏於西北寒盛之方;坤老母三陰真氣,為三女所得,順性失常,故遷於西南殺機之鄉。
    離得坤之中陰,陰麗陽中,陰借陽而生明,故居正南火旺之方。
    坎得乾之中陽,陽陷陰中,陽入陰而生潮,故居正北水旺之方。
    震得乾之初陽,初陽主生長,故居正東木旺之方。
    兌得坤之末陰,末陰主消化,故居正西金旺之方。
    根得亁之末陽,末陽主靜養,故居東北陽弱之方。
    巽得坤之初陰,初陰主潛進,故居東南陽盛之方。
    乾、坎、根、震屬陽,造生萬物;巽、離、坤、兌屬陰,化成萬物。父母男女,自相配合,以行卦氣,後天六十四卦亦於此而生。六十四卦生,造之化之,生之成之,造而又化,化而又造,生而又成,成而又生,消息盈虛,無有停息,此已生出者,故謂後天。後天者,順生之道也。而逆運之道亦在內。
    離本陽而反為女者,外陽而內陰,陰居中位,真陰也。
    坎本陰而反為男者,外陰而內陽,陽居中位,真陽也。
    外陽者,後天之陽;內陰者,先天之陰;外陰者,後天之陰,內陽者,先天之陽。先天是主,後天是賓,坎離輻輳,水火相濟,寒暑有時,故足以代乾坤而行造化。
    震,陰多陽少,而為男者,震乃陽氣方升。陽氣升而足以破陰氣。
    兌,陽多陰少,而為女者,兌為陰氣外現。陰氣現而足以滅陽氣。
    震為生機,兌為殺機,金木相併,生殺分明,故足以代乾坤而成造化。
    乾與巽交不合,坤與根交不正。乾老陽,坤老陰,不能生育,根僅交接巽陽,巽只順生其陰,故八卦方位,乾坤根巽居於四隅,坎離震兌居於四正也。此後天逆順之道。聖賢盡性至命之學,亦不外此。
    人之本來,陰陽混成,性命壹家,健順相合,純是先天,壹交後天,真中有假,假陷其真,健體有虧,順體有傷,性命分為兩處,於是健德不彰,靈明而誤用,元神昧而識神出矣。順德不真,昏暗而有險,元精藏而濁精生矣.如圖坎離居中正位,乾移西北,坤遷西南也。
    後天精神用事,動而暴燥,氣性發矣。和而同流,妄情起矣。如圖震居於正東卯地,陽變為陰,兌居於正西酉地,和變為殺也.精神性情變幻,陰氣潛入而進,陽氣衰弱而止,如圖巽居東南陽旺之地,根居東北陽暗之鄉也.
    噫!後天壹發,陰漸長,陽漸消,不至消盡其陽而不止。圖之乾遇巽而垢,坤逢根而剝,離上坎下,火水不濟。震東兌西,雷澤歸妹之所由來也。是道也,天地自然順行之道,陽極必陰,陰極必死,亦人之無可如何者。但聖人又有逆運之道,善能竊陰陽、奪造化、轉乾坤、扭氣機於後天中返先天,死裏逃生,其道何在?仍不外乎後天八卦之理。
    圖之坎、離、震、兌居於四正,乾、坤、根、巽居於四隅,此中天機,非師難知。離中壹陰,人心是也;坎中壹陽,道心是也。道心本是乾家中陽,因交後天,入於坤宮,陽陷陰內,健者不健矣。人心本是坤家中陰,因失先天,入於乾宮,陰竊陽位,順者不順矣.若能虛其心,則人心化。人心化,則陰順而仍還於坤火,返其真矣。若能實其腹,則道心生。道心生,陽則健而仍還於乾,水歸於源矣。
    兌為金,他家客氣也。震為木,我家主氣也。震本陽,其中有陰;兌本陰,其中有陽。主氣為客氣所盜,東虛而西實,若於殺中求生,殺氣變而為和氣,金情戀木慈仁,金還其元矣。木性愛金順義,木返其本矣。
    取坎填離,健復本命,借離煉坎,順還本性,以震求兌,健動而能和順;以兌求震,和順而能健動,健順如壹,乾坤相合,四象相和,五行攢簇,後天精、神、魂、魄、意歸真,五德五元,渾然圓成,還原返本,金丹有象,所謂"乾坤交構罷,壹點落黃庭"。
    壹點者,丹元也。黃庭者,中央也。丹落中央,陰陽壹氣,還我娘生本來面目,基址堅固,所謂"壹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噫!健順壹失,性命分離,五行錯亂。健順壹復,性命凝結,五行攢簇。壹失無不失,壹復無不復,後天變化有為之道大矣哉!
    但還原返本,乾坤相合,只完得前半工夫,還有後半工夫,猶未完的。蓋道至乾坤相合,是將後天已返成先天矣。既返成先天,從此再立鼎爐,別置鉗錘,用無為逆運之道,顛倒乾坤,乾逆退而坤順生,借陰以全陽,溫之養之,用天然真火烹煉,消盡壹身後天陰濁之氣,煆成壹個金剛不壞之物,從虛無中透出,入於無聲無臭之境,還我未生身以前面目,方是大解大脫,逍遙自在,無拘無束之天矣。
 
先後八卦合壹圖
 
先天八卦合壹
 
    先天八卦,壹氣循環,渾然天理,從太極中流出,乃真體未破之事;後天八卦,分陰分陽,有善有惡,在造化中變動,乃真體已虧之事。
    真體未破,是謂生出者,須當無為。無為之妙,在乎逆中行順,逆藏先天之陽,順化後天之陰,歸於父母未生以前面目,不使陰氣有傷真體也。真體有傷,是已生出者,當須有為,有為之竅,在乎順中用逆,順退後天之陰,逆返先天之陽,歸於娘生本來之面目,務使陽氣還成真體也。
    但先天未生出者,猶有分別;後天已生出者,亦有分別。當在胞胎之時,先天陰陽,五行壹氣,包含無形無跡不可見。未生出者,及其生身以後,未交後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至善無惡,雖有陰陽五行之性,而無陰陽五行之質,壹氣渾然,亦未生出者也。
    先天逆中順行者,即逆藏先天陰陽五行,而歸於胞胎壹氣之中,順化後天之陰,而保此壹氣也。當生身之初,後天陰陽五行,入於軀殼之中,與先天陰陽五行相合,先天之內,即雜後天之氣。雖後天之氣未發,而形跡已露,如嬰兒善惡剛柔,本於性成,但後天為先天所統攝,性相近耳。此已生出者也。
    及其先天陽極,交於後天,知識開而靈竅閉,其機已發,大肆張狂,亦已生出者也。後天順中用逆者,即順退已發之陰,歸於初生未發之處,返出先天之陽,以還此初生也。
    陽健陰順,復見本來面目,仍是先天後天兩而合壹之原物,從此別立乾坤,再造鼎爐,行先天逆中用順之道,即為九還七返大還丹矣。今以先天圖,移於後天圖內者,使知真體未破者,行無為自然之道,以道全形,逆中行順,以化後天之陰;真體已虧者,行有為受化之道,以術退命,順中用逆,以復先天之陽,先後合壹,有無兼用,九還七返,歸於大覺,金丹之事了了。
 
河圖洛書先天後天合壹圖
 
圖書先後天合壹
 
    何圖形圓,陰陽合壹,無為自然之道也。
    洛書形方,陰陽分位,有為變化之道也。
    先天形圓,陰陽壹氣,用逆全順,亦無為自然之道也。
    後天形方,陰陽分判,順中用逆,亦有為變化之道也。
    河圖先天,皆以道全形之事;洛書後天,皆以術延命之事。先天後天者,即河圖洛書之註釋。河圖洛書,是先天後天之數,先天後天是河圖洛書之理,數得理而始明,理得數而有本。
    河圖洛書,相為表裏,先天後天,相為表裏。無洛書,則河圖無變化,無後天,則先天不成全。河圖為洛書之體,洛書為河圖之用。先天為後天之體,後天為先天之用。體用俱備,理數兼該,性命雙修之道,無余蘊矣。
今仿邵子內方外圓之圖,移河圖於洛書之中,移先天於後天之中,河圖洛書為壹圖,先天後天為壹圖,成內圓外方二圖,以變化內圓外方之義。又以四圖合為壹圖,以示圖為活圖,理為活理,不得以圖說圖,以卦說卦也。
    以道全形者,圓成無虧,防危慮險之功,誠之者性也。以術延命者,陰陽錯綜,返本還原之道,明之者教也。內方外圓者,自誠而明,無為而抵有為也;外方內圓者,自明而誠,有為而歸無為也。無為了性,有為了命。了性所以成後天之功,了命所以復先天之氣,先天全,後天化,有無不立,性命俱了,現出父母未生以前面目,露出無始五行不到的本橡。圖書,先後八卦,壹以貫之,渾然太極,萬象歸空,陰陽混化,無聲無臭至矣。
 
中圖
 
中圖
 
    儒曰,執中;道曰,守中,釋曰,虛中。中之壹字,乃三教聖人之心法,所以修性命而成大道。千經萬典,說來說去,只說的這壹字,篆文中字從○、從|,在人即秉[ ]之良,為至善無惡,圓明不昧之物,所謂先天真壹之氣者是也。
    ○中有|,渾然天理,壹氣上下,流行不息之義,且|在O之當心。" ",左為陽,右為陰,即河圖左陽右陰。壹氣上下之象,薛道光曰:"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調。"寂寥者,即O。萬象主,即|。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故謂中。
    是中也,不偏不倚,無前無後,無背無面,無頭無尾,非有非無,非色非空,虛圓不測,無象而能主宰萬象,無形而能造化有形,生天生地生人物。在人,非四大壹身之中,非中外之中,無方所、無定位,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古人推其理而肖其形,強名之曰"十字街",曰"四會田",曰"通衢路",曰"戊己門",曰"元牝門",曰"元關竅",曰"生殺舍",曰"刑德門',曰"生死關",曰"陰陽戶",曰"性命竅",曰"天地根",曰"人獸關",曰"懸胎鼎",曰"造化爐",名號多端,總而言之,曰"中"。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亙古聖賢仙佛,皆從此中生出.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悟之者立躋聖位,迷之者萬劫沈淪。
    蓋此"中",乃性命之根,在先天,性命如壹,而為中(圖);在後天,中分而為性命(圖),其實後天中返出先夭,性了命凝,性命歸根,仍是壹中。
    老子雲:"谷神不死,是謂元牝.元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紫陽雲:"要得谷神長不死,須從元牝立根基。"谷神,即中也。元牝為陰陽,即性命也。谷神不死,中含性命,元牝之基,性命成中。守此中者,聖人也;失此中者,凡人也。聖凡之分,只在得失之間耳。
    壹切常人,為氣質所拘,為積習所染,性命分居兩處,中有虧損,日虧日損,性亂命搖,神昏氣濁,將中之原物全然失卻。中壹有失,性命無本,形雖動而神已喪,焉能長久乎?三教聖人,以中為本者;欲人執守此中,保全性命耳。
    中之壹字,為修道者始終之要著,築基在此,采藥在此,烹煉在此,溫養在此,進陽在此,退陰在此,結丹在此,脫丹在此,七返九還,無壹不在此。但這個"中",人不易見,亦不易知,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守。有心求之,則落於色相;無心守之,則入於空寂,均非中道。真正中道,非有非無,即有即無,非色非空,即色即空,不落O偏於恍惚中求,於杳冥內尋,庶乎近焉?
    天下學人。不知此中是個什麽物事,或謂黃庭穴,或謂天谷穴,或謂百會穴,或謂絳宮,或謂明堂,或謂咽喉,或謂兩腎中間,執守幻身穴竅,便謂守中抱壹,妄冀長生,不但不能長生,反而促死,哀哉!
    儒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又曰:"不偏不倚之謂中."道曰:"前弦之後後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又曰:"陰陽得類歸交感,二八相當自合親。"釋曰:"吾有壹物,上柱天、下柱地,無頭無尾,無背無面。"又曰:"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皆言中之實落處也。若人能於此等處留心,極深研幾,就正於真師,認得真正之中。將柱丈子穿在中鼻孔內,主登彼岸,絕不費力,從此直進大路,緩步而行,終有到家之日,經雲:"得其壹,萬事畢,"豈虛語哉!
 
金丹圖
 
金丹圖
 
    悟真曰:"道自虛無生壹氣,便從壹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
    所謂虛無壹氣者,乃天地之根,陰陽之宗,萬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世人不知金丹是何物事,皆於壹身有形有象處猜量,或以為金石煆煉而成,或以為男女氣血而結,或以為心腎相交而凝,或以為精神相聚而有,或以為在丹田氣海,或以為在黃庭泥丸,或以為在明堂玉枕,或以為在兩腎中間,如此等類不可枚舉,皆是拋磚弄瓦,認假作真。故學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殊不知金者,堅久不壞之義,丹者,圓明無虧之義.丹即本來先天真壹之氣,此氣經火煆煉,歷劫不壞,故謂金丹。
    是丹也,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無形無象,先天而立其體,後天而發其用,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擬之則失,證之則非,古人強圖之以○,強名之曰道,曰虛無、曰先天壹氣、曰無極、曰太極。曰道者,無名之名也。曰虛無、無極者,自未生物時言之。曰太極壹氣者,自方生物時言之。其實虛無壹氣,無極太極,總是道之壹個物事,非有二件。這個物事,即是金丹。在河圖洛書,即中五之中壹點;在先天後天,即陰陽相交之中壹竅,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只緣秉氣所拘,積習所染,順其後天之陰,迷失本宗,流蕩忘返,莫知底止矣。
    古來聖賢,慈悲度世,設金丹有為之道以覺人,蓋欲人人歸根復命,還其當初壹個原物而已.其法有二:壹有為,壹無為。無為者,即河圖陰陽相合,先天圖陰陽對交,壹氣渾然之理;有為者,即洛書陰陽錯綜,後天圖陰陽生克,兩儀變化之理。上智之人,行無為之道,以溫養這個○;中下之人,行有為之道,從無守有,以復還這個○。其實這個到復還來時,仍歸無為,無為到盡頭時,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灑灑,堅固穩定,長久不壞,跳出五行,脫出陰陽,我命由我不由天矣。
    但聖賢大道,窮理盡性至命之學,有工程,有次序,有文烹,有武煉,有急緩,有先後,有止足,毫發之差,千裏之失,欲要行得,先須知得,知得壹分事,行得壹分事,知得十分事,行得十分事,世間迷人在皮囊上強扭捏,自以為修持性命,非修性命,乃是傷性命也。
    性命且不知,妄想長生,豈不愚哉?夫命者,先天正氣。性者,先天元神,命屬陽,性屬陰,性命相合,陰陽混壹,是謂金丹。金丹者,性命之別名,乃虛無中結就,非後天壹身所產之物。不知性命,焉能修持性命?不識金丹,焉能凝結金丹?故窮理工夫,最為先著。果是窮透河圖洛書奧妙,先天後天機密,則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大地裏黃芽長遍,滿乾坤金花開綻,壹步壹趨,皆是大道,攢簇五行,和合陰陽,還我生初本來面目。
    金丹凝結,洛書後天有為之功畢,再行溫養之功了河圖先天之道,以復其父母未生以前面目。打破虛空,至於無聲無臭,大丈夫之能市畢矣。盡性由自悟命,祖師傳不得口訣,徒自猜量耳。
 
爐鼎藥物火候六十四卦全圖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爐鼎藥物火候全圖
 
    金丹有為之道,後天變易之道也。變易之道,以乾坤為體,以坎離為用,以屯蒙六十四卦為氣候,周而復始,壹氣流行也。
    金丹之道,以乾坤為鼎爐,以坎離為藥物,以屯蒙六十四卦為火候,陰而陽,陽而陰,陰陽叠運,亦壹氣流行也。
    徐從事《參同箋註》雲:"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牝牡牡,四卦以為橐籥,復冒陰陽之道。"又雲:"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日使,兼並為六十,剛柔有表裏,朔旦屯值事,至暮蒙當受,晝夜合壹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日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春夏據動體,促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戌亥,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此言金丹之道,不外乎變易之道。變易之道,不外乎天地、日月、陰陽造化之道。
    人能以剛健為鼎,柔順為爐,則乾坤鼎爐立矣。人能虛人心,靈性不昧,振道心;正氣常存,則坎離藥物得矣。鼎爐立,藥物得,法天地,效日月。當剛健而即剛健,剛健必歸於中正;當柔順而即柔順,柔順必歸於中正,仁義並行,動靜如壹,日乾夕惕,其功不缺,與時偕行,隨機應變,即是乾坤坎離四卦,以為橐籥始於屯蒙,終於既未,即是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壹部易理,在吾方寸之中,又何患乎大道不成,性命不了耶?
    紫陽翁雲:"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此詩泄盡丹法天機,而無余蘊矣。今立鼎爐、藥物、火候全圖,以乾在上為鼎,坤在下為爐,坎離居中為藥物。四卦列之於外,以象陰陽之橐籥。其余六十卦,屯蒙為始,既未為終,列之於內,以象朝暮之火候。
    屯者,陽氣動於陰中也。蒙者,陽氣陷於陰中也。既濟者,陰陽已合也。未濟者,陰陽不交也。陽氣初動即扶陽,所以進陽火,朝之功也;陽氣有陷即養陽,所以運陰符,暮之功也。既濟,陰陽已合,須當隨時而保濟,保濟者,借陰全陽也;未濟,陰陽不交,須當待時而求濟,求濟者借陽益陰也。借陽益陰,進陽火,自屯至既濟三十卦,所以致其濟也;借陰全陽,運陰符,自蒙至未濟三十卦,所以防不濟也。始於屯蒙,終於既未,其余五十六卦,俱皆陰符陽火之事,可以類推而知。然其妙用處,總在坎離、陰陽、健順,歸於中正耳。健順中正,則始而屯蒙,終而既未,皆自然而然,豈容勉強也。
 
陽火陰符六陰六陽全圖
 
陽火陰符六陰六陽全圖
 
    金丹大道,始終兩段功夫,壹進陽火,壹運陰符。進陽火者,陰中返陽,進其剛健之德,所以復先天也。運陰符者,陽中用陰,運其順柔之德,所以養先天也。進陽火,必進至於六陽純全、剛健之至,方是陽火之功盡;運陰符,必運至於六陰純全,柔順之至,方是陰符之功畢。陽火陰符,功力俱到,剛柔相當,健順兼全,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陽壹氣,渾然天理,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灑灑,聖胎完成,壹粒黍米寶珠,懸於太極空中,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常應常靜,常靜常應,本來良知良能,面目全現,所謂"壹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也。
    再加上向上工夫,煉神還虛,打破虛空,脫出真身,永久不壞,所謂"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進於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之境矣。
    今立六陽六陰,陽火陰符全圖,以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遯、否、觀、剝、坤十二卦。列之於外,其余五十二卦,列之於內。雖是六十四卦,總是十二卦統之。復之壹陽進,而凡壹陽之卦,皆在其中。臨之二陽進,而凡二陽之卦,皆在其中,至於三陽、四陽、五陽,俱皆如此。運陰亦然,左陽卦者,先進陽火以復先天也。右陰卦者,後運陰符以養先天也。先復後養,先天凝結,性命堅固,金丹有為無為之事了了。此圖與前圖相為表裏,前圖是火候之功力,此圖是火候之次序,用功力而依次序,依次序而用功力,步步腳踏實地行去,自有進益,庶不至毫發之差,千裏之失也。
 
 
卷壹
 
素樸散人悟元子劉壹明述註
門人沖和張陽全校閱
後學黃燮榳重刊

    乾上乾下(乾卦第壹)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乾者,健也。剛強不屈之義。卦體六爻皆奇,純陽之象,故謂乾。此進陽火之卦,造命之學,所以行健而用剛道也。健莫健於天,天之為道,壹氣流行,循環無端,經久不已,無物不復,無物能傷,健之至矣。
    故當春而生物者,健之元也。元者,初也。陽氣之初生,而萬物俱皆萌甲,元何其健乎?
    夏而長物者,健之亨也。亨者,通也,陽氣之通暢。陽氣通暢,而萬物俱皆發旺,亨何其健乎?
    秋而成物者,健之利也。利者,宜也,陽氣之便宜。陽氣便宜,而萬物俱皆成實,利何其健乎?
    冬而藏物者,健之貞也。貞者,靜也,陽氣之寧靜。陽氣寧靜,而萬物俱皆歸根,貞何其健乎?
    元、亨、利、貞,四時叠運,總是壹健行之,壹為體而四為用。體以施用,用以全體,體用如壹,故天道健行而不息也。
    惟人也,資天之氣而始形,即具此天之健德,即有此元亨利貞之健用。人之健德,即本來之良知、先天之正氣,名曰真陽,又曰真壹之精,又曰真壹之氣;儒曰精壹;道曰抱壹;釋曰歸壹。無非教人修此壹點剛健正氣耳。
    是氣也,本於先天,藏於後天,處聖不增,處凡不減,有生之初,不垢亦不凈,不生亦不滅,不色亦不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處於萬物之中,不為萬物所屈,本自元,本自亨,本自利,本自貞,皆在無心中運用,不待勉強,出於自然,不健而健,健而不健,健之無形跡可窺,所謂天人者是也。
    壹交後天,氣質發而外物誘,性相近而習相遠,棄真認假,良知有昧,於是元者不元,亨者不亨,利者不利,貞者不貞,健之德已虧,健之用已非,神昏氣濁,性亂命搖,身雖動而陽氣消,不死豈能之乎?
故聖人有造命之學,於後天中返先天,能以修持本來乾健之德,永久不壞耳。修持之道,仍不外此元、亨、利、貞之用。
    人能看破壹切,猛醒回頭,誌於性命,恍惚杳冥之中,便有壹點生機潛發,此健之元也。人能壹心修養,真履實踐,經久不殆,行以達其所欲,即健之亨也。人能振發精神,勇力前進,剛氣凝聚,諸緣不礙,生死如壹,即健之利也。人能格物致知,辨別是非耶正,止於其所而不遷,即健之貞也。
    元以生其健,亨以通其健,利以成其健,貞以固其健。元、亨、利、貞壹氣運用,由勉強而歸自然,渾然天理,仍是良知本來面目,可以與天同功用,與天同長久矣。
    但是道也,有藥物,有火候,有功力,有急緩,有止足。修之合法,養之隨時,方能進於佳境。倘差之毫發,失之千裏。元亨利貞,四者缺壹,則健德不成,命非我有。此進陽之火候,不可不知也。
    初九,在健之初,健德方振,如潛藏之龍,正當培養正氣之時,未可自恃其健,故曰“勿用”。
    九二,健而得中,不偏不倚,剛柔相當,如見龍在田,生氣常存,天良不昧,聖胎有象。所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曰“利見”。
    九三,浩氣充塞,剛而得正,日則勉於行,夕則察其過,日乾夕惕,健行不息,雖有危厲,故能無咎。
    九四,健德已成,聖胎完全,待時脫化,如龍或躍而起,或在於淵,審查氣候,防危慮險,故可無咎。
    九五,剛健中正,陰陽混化,身外有身,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不但成己,而且成物,如飛龍在天,隱顯不測,隨時濟物。所謂大人者,正己而正物者也。放曰“利見”。
    上九,進健太過,獨剛不柔,知進而不知退,如亢旱之龍,龍至於亢,不能生物。健至太過,必敗其事。陽極必陰,天寶得而復失,理有可決,故曰“有悔”。
    大抵行健用剛之道,貴乎隨時,隨時之健,能剛能柔,元、亨、利、貞,無往而不可健,無往而有傷健矣。
    聖人恐人不知用健之道,大書特書曰:“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此言太煞分明。九為河圖壹三五,陽生之數。用九者,即用健也。龍之為靈昭昭也,變化不測,能上能下,能大能小,能隱能顯,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修健之道,如禦龍也。用健而能隨時,如群龍之變化也。當潛而潛,當見而見,當乾而乾,當躍而躍,當飛而飛,健而不至過,高而不至亢,緩急止足,各隨其時,此無首之健,用之而未有不取吉者。但無首變化之道,須要真知灼見,若不見而猜想做作,雖天寶在望,未許我得。用之必先見之,見而後用,則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裏施功,有無不立,順逆不拘,大地裏黃芽長遍,滿世界金花開綻,信步走去,頭頭是道,取之左右逢其原,用九而不為九所用,方且進於剛健中正純粹之精,我命由我不由天,與天為徒矣。

    上坤下坤(坤卦第二)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六五,黃裳元吉。
    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用六,利永貞。

    坤者,順也。柔順卑下之義,卦體六爻皆偶,純陰之象,故謂坤。此運陰符之卦,修性之學,所以行順而用柔道也。順莫順乎地,地本至陰,無陽不能生成萬物。其所以生成萬物者,順乎天之陽氣,進退而生成之,是地本不元亨,而元亨之利,在於能貞耳。地之順天不可見,觀於牝馬之順,而地之順可知矣。
    牝者,陰柔之總名。凡物之陰者,皆屬北。馬為健行之物,牝馬順牝(疑為牡)馬而行,則牝馬所到之處,即是牝(疑為牡)馬能到之處,雖柔亦剛,地順之利貞,亦如牝馬之利貞耳。
    人受地之陰氣以成形,即具此柔順之德。柔順之德,即人生之初,秉彜之良能,此能交於後天,為氣質所拘,積習所染。順非所順,順其所欲,良能變為假能矣。
    聖人教人行順道者,由假順而變為真順,還其當日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之本面耳。故曰“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
    夫剛為柔之主,剛能統柔,柔不能統剛,亦只順承其剛而已。以柔順剛,不但無能者順有能,凡返邪歸正,改惡遷善,存誠去妄,以人心順道心之事,皆系以柔順剛之義。先迷者,人心用事,道心埋藏,順其人欲,以假傷真,由迷而失主也。後得主者,道心用事,人心安靜,順其天理,以真滅假,得主而不迷也。
    人能由迷生悟,以陰順陽,借人心復道心,以道心制人心。先失主而後得主,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何病於柔乎?
    順之道,莫大於地。順之象,莫著於月。月本純陰無陽,與日會於虛危之處,行至西南坤位,初三吐蛾眉之光,魄中生魂,是謂得朋。至於十五,光輝盈輪。十六日景自此漸錯,月光至此漸退;魂中生魄,行至東北根地,二十八余光於此全消,所謂喪朋。
    西南月光方生,陰順其陽之進也。東北月光全消,陰順其陽之退也。陽進則月明,陽退則月昏。月之昏明,亦順其日之進退耳。
    修道君子,用順而行柔道,能如月之順日,則知得知喪,進之退之,無有不利者也。利者何利?利其順之得正,尤利其安居於正。方是全始全終之吉道。
    曰安貞者,安正也。以正而安,止於其所,不順而必期其順,不正而必至於正。
    煉己持心,拔去壹切輪回種子,不使有壹點滓質留於方寸之中。虛極靜篤,人心不起,道心即生,貞下起元,柔即是剛,順即能健,元而未有不亨,亨而未有不利,利而未有不吉者。安貞之順,豈小焉哉!
    初六,在順之初,系可真可假之際,稍有不正,客氣潛入,必至壹陰生而群陰畢集,即有履霜堅冰至之象,故順之須謹於始也。
    六二,柔順中正,中則其心直而能謹慎。正則其行方而有裁制,內直外方,循規蹈矩,自能大其德業,故不習無不利也。
    六三,性柔誌剛,含藏章美,順守其正,不以外假而傷內真。即有事而不得不外順者,其必或從王事,欲順於人,不失於己,故無成而能有終也。
    六四,以柔居柔,內念不出,外念不入,順時順命,不致禍而不求福,如括結囊口,內外壹空,故無咎而亦無譽也。
    六五,柔順虛中,德足服人,不言而信,不教而化,如黃裳著體,喑然日章,美德在內,自著於外,故為順道之元吉也。
    上六,自尊自大,以柔為剛,不能順人,欲人順己,如龍戰於野,乖和失中,陰差陽錯,未得於人,早傷其已,故其血玄黃也。
    觀於六爻之順,是非不等,邪正各別,求其順之而得利於己者,其惟六二;順之而能感化人者,其惟六五乎。
    噫!順道豈易能哉?毫發之差,千裏之失,不謹於始,必敗於終。聖人大書特書曰:“用六,利永貞。”為後人開壹大道,使行順道者永於貞,方能順之得真,方能順之得利。
    夫用六之道,用順道也。六為河圖二四陰生之數,陰主順用。六者用順也,用順所以以虛求實,以無求有耳。
    古今學人,自恃聰明,依壹己之見,妄猜私議,不肯低心下氣,求人請益,以故皓首窮年,壹無所得;或亦有尋師訪友,不能辨別邪正,入於旁門曲徑,至死不悟者;或有能辨別其邪正,究明性命之理,遵道而行,又半途而廢,不永於貞者。凡此皆非用六之道,俱不能成道。若欲成道,須要知順,又須要順其正,更需要永順其正。能永順其正,柔中即有剛,不隱不瞞,至死不變,脫去後天氣質之性,露出先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之本面,性了而命亦可了,壹永貞而柔順之道至矣,盡矣。

    上坎下震(屯卦第三)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構,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構,往吉,無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兄。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屯者,前進有難之義,卦德上坎陷、下震動,動於險中,險中之動,不易出險,故謂屯。
    此進陽下手之卦,承上乾卦而來,乾為健德。進陽者即進其健,因其不健而進於健耳。健德為先天真陽本來正氣。這個氣交於後天,隱而不現,雖然不現,未嘗全泯,間有發現之時,特人為世事所迷,妄念所蔽,當面錯過,不宜認真耳。當其發現之時,即吾身中活子時也。這個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乃陰陽之門,生死之戶,性命之源,健順之根,造命之鼎,偃月之爐。先天真陽元氣在此,知之者,勤而修之,於後天中返先天,自微而著,由壹陽而漸生漸長,必至六陽純全,是屯中又有元亨之道也。
    但人為氣質所拘、積習所染,先天真陽,埋沒已深,雖有回復之時,然正氣弱而邪氣盛,正不勝邪,未能遽然增升,是在乎謹封牢藏,守此壹點生機,不為客氣所傷,以為返還之本,故曰利貞,又曰勿用,有攸往,貞。非空空無為,勿往,非絕無壹事,特以人心用事已久,道心不彰,陰中返陽,乃險中之動,若冒然下手,速欲成功,愈滋其險。欲返其陽,莫若先正其心。
    曰利建侯者,即是正心之象。侯為壹國之主,心為壹身之主。建侯則壹國之難漸可治,正心則壹身之險漸可消。心著壹正,根本堅固,元氣不散,於是隨時進火,漸采漸煉,則已失者可以得,已去者可以還。利於貞而動,動不妄動,動必以時,元而未有不亨,亨而未有不利者也。
    初九,剛居屯初,陽氣下伏,如大廈之盤桓,利於居貞,而堅固根本,如壹國之君侯,利於建侯,而培植元氣,此遇屯而須當守正於始也。
    六二,正在屯中,故屯如邅如,柔順中正,煉己待時,故乘馬班如。其乘馬班如,欲動而不動者,非以其初生之陽,有所寇傷於人,特欲待其陰陽相當,方求婚構配合耳。其待時婚構之象,如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矣。此在屯而不遽求其濟也。
    六三,無知小人,愚而自用,妄貪天寶,本險而又行險,如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亦無足怪。至於明道君子,須當知幾,不如告之以待時。若不待時,急欲成功,往而前進,必有招險之吝。此在屯而急欲求其濟也。
    六四,柔而得正,煉己待時,真陽在望,正當調和丹頭之時,不可當面錯過者,是以求婚構往吉,無不利。此在屯而隨時求其濟也。
    九五,陽剛中正,聖胎有象,已實其腹,如有膏矣。然聖胎雖結,陰氣未退,尚在險中,如屯其膏矣。當此之時,有為事畢,無為事彰,是以小貞吉,大貞兇。此大而知小,待時而能出屯也。
    上六,在屯之終,正是出屯之時,柔而無能,乘馬班如,措手無策,雖真陽在望,未許我得,泣血漣如,何益於事?此小而不能大,無屯而亦有屯也。
    大抵進陽運火之道,須要知時,知時采藥,借後天返先天,可以出屯,可以濟屯。若不知時,過與不及,真陽終為陰氣所陷,而不得出,故卦辭曰“元亨、利貞。”貞而方能利,利則元而未有不亨,利貞之元亨,其即待時出屯之義歟?

    上根下坎(蒙卦第四)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六四,困蒙,吝。
    六五,童蒙,吉。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蒙者,昏昧無知之義。卦體上根,二陰進於壹陽之下;下坎,壹陽陷於二陰之中,皆有陰傷其陽之象,故謂蒙。
    又卦德險在止中,有險而能止,兼有止蒙之義。此運陰符下手之卦,承上坤卦而來。坤者,行順道也。運陰符者,運其不順之陰,而歸於順也。
    人自先天陽極,後天陰生,元神昧而識神用事,陷真認假,誤用聰明,巧智百出,外雖明而內實暗,此蒙之所由來也。壹入於蒙,性亂命搖,壹日千生萬死,莫知底止,險之極矣。若知有險而能止之,黜聰毀智,如愚如訥,外雖無知,內實有知,由假蒙而歸真蒙,是蒙中反有亨道矣。
    蒙之亨者,莫過於童,蒙童之蒙,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壹舉壹動,皆從本性中流出,儼然聖賢身分,天人面目。行蒙道者,必歸於童之蒙,方是返本還元之蒙。然此返本還元之蒙,匪我求重蒙,童蒙求我也。
    匪我求童蒙者,非由勉強,不著於色也。童蒙求我者,出於自然,不落於空也。不著於色,不落於空,非色非空,既非求真,又不除假,常靜常應,常應常靜,不蒙而似蒙,蒙而實不蒙。外物不得而入,內念不得而生,不求真而真即在是,但此非色非空之道,有養蒙發蒙二法,不可不知。當其陰陽混成,天真未傷,客氣未入,蒙屬於真,如初筮著策未分之時,必先告命,須當虛靜誠敬,以行無為之道。及其陰陽已判,天真有虧,客氣潛入,蒙歸於假,如筮策再三瀆亂之時,不待告命,可以變化裁制,以行有為之道。
    無為之道,養真蒙也。有為之道,化假蒙也。養真化假,有為無為,隨時而用,不失其正,或自有為而歸無為,或自無為而成有為,總以至善無惡,渾然天理,還元返本,歸於童蒙為極功。行蒙道者,可不以正哉!
    初六,在蒙之初,人心方起,急須嚴加克制,如利用刑人也。若姑息養奸,縱性為惡,如用說桎梏以往,漸入於下愚不移之地,而莫可救止,取吝必矣。此貴防陰於蒙之初也。
    九二,剛而能柔,借陰養陽,是包蒙也,蒙在包中,外暗內明,不但陽氣不傷,而且陽氣增長,如納婦之吉。而子自克家,此能養陽於蒙之時也。
    六三,陰柔不中不正,咨情縱欲,故勿用取女。勿用者,以其人心用事,貪財好色,如淫奔之女,見金夫不有躬,未得於人,早失其己,其無所利,可知此蒙,而又滋其蒙也。
    六四,性質本愚,又與小人為伍,不知親近高明之士,以擴充其識見,終困於蒙而不得出,豈只取吝而已乎?此蒙而不知其蒙也。
    六五,於止知其所止,以無能而順有能,借剛濟柔,雖蒙不蒙,正童蒙不識不知,順帝之則之吉道。此蒙而自知其蒙也。
    上九,剛而居於蒙之極,是能懲忿窒欲,猛力以退客氣,如擊蒙也。
    退陰之道,不利於人心而為寇,利於道心而禦寇,去人心,振道心,陰氣退盡,陽氣純全,復見本來面目,此蒙而終不能蒙也。
    觀於六爻之蒙,真假大別,真者用而假者去,養之退之,皆能不失其正,陰符之道盡矣。

    上坎下乾(需卦第五)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初九,需於郊,利用恒,無咎。
    九二,需於沙,小有言,終吉。
    九三,需於泥,致寇至。
    六四,需於血,出自穴。
    九五,需於酒食,貞吉。
    上六,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需者,有待之義。卦德上坎陷,下乾健,健而能處於險中,故謂需。此養健待時之卦,承上屯卦而來。屯者,動於險中,在後天中返先天,所以行健道而取坎陷之真陽也,但陽在坎中,所陷已久,不能遽然出險,必須漸次導引,待時而采,非可自恃其健,冒然下手,反招其險者。
    夫人自陽極生陰,乾中之陽,走於坤宮,坤實成坎;坤中之陰,入於乾官,乾虛成離,於是假陰假陽用事,健者不健,順者不順,意不誠而心不正,健不知險,順不知阻,行險僥幸,無所不至。今欲出險,須要知險,能知其險,是能信險,壹信其險,內有主宰,戒慎恐懼,煉己待時,壹舉壹動,止於其所,不為客氣所傷,是以需之道,有孚光亨,貞而得吉也。
    有孚光亨者,信險而能處險也。貞吉者,守正而能無險也。既信險,又守正,以健禦險,借險養健,待時進步,人於穴而探虎子,不特不為陰氣所傷,且能取坎中所陷之真陽,歸於乾宮,此利涉大川之所由來也。大川至險,即坎之象,坎為陷陽之物,其險最大,信險而正涉之,時未至而養健,時已至而進健,進之養之,不失其時,能以處險,能以出險,其健無往而不利矣。
    初九,剛而自下,有健不用,在塵而能出塵,不為名利所染,如需於郊也。然剛者,多才多能,每不樂居於人下,恐有需而不固之咎,惟利用恒,方能有始有終,而無半途更變之咎矣。此剛而堅固之需也。
    九二,稍恃其健,即便有險,如需於沙也。需沙之險,雖非大兇,其行阻滯,難免小言自悔。既能自悔,勝心即化,剛即能柔,不入險而險不來,終得以吉全之,此剛而知險之需也。
    九三,“剛強躁進,不能待時,急欲成功,本要向前,反落於後,如需於泥也。需泥之健,無險而自招險,致寇之至,理有可決,此剛而不知險之需也。
    六四,柔弱無能,本自有險,如需於血也。又柔居柔位,在昏暗之地,而不能自出,如在穴也。幸其柔而守正,以無德而順有德,借人濟己,亦能出自穴,而終不為陰氣所傷,此柔而順剛之需也。
    九五,陽剛中正,內有主宰,借假修真,雖有險而若無險,如需於酒食也。酒食為慰心實腹之物,慰心實腹,樂道忘年,時有險而道不險,外有險而內不險,貞而未有不吉者。此剛而守正之需也。
    上六,在需之終,宜出險而反行險,如入於穴矣。然入穴由於不能煉己,若能煉己,煉到無己時,則虛室生白,神明自來,始而入於穴,終而出於穴,是以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也。不速之客,乾之三陽也,即本來不死之人,有生以來走失他家,而為客矣。待其時而復之,自壹陽而漸至三陽純全,仍是我家之物,饒他為主我為賓,所當敬之,而弗敢有違者。敬之弗違,陰陽混合,金丹凝結,保命全形,其吉多矣。此煉己結丹之需也。然則進火之道,或養健,或用健,或處健,或濟健,各有其時,待時而用,不失其正,健以知險,雖涉大川,亦無不利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乾下坎(訟卦第六)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兄。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九二,不克訟,歸而埔,其邑人三百護,無眚。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九四,不克訟,復即命渝,安貞吉。
    九五,訟,元吉。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訟者,爭辯是非之義。卦德內坎險,外乾健,因險恃強,因強致險。二者俱有乖和之義,故謂訟。此陷真爭勝之卦,承上蒙卦而來。蒙者有險而能止,所以退其後天氣質之陰也。
    人受後天陰陽五行之氣而成身。受陰氣之多者,性陰險;受陽氣之多者,性暴躁。陰陽之氣雜亂者,陰險暴躁兼有之。此氣質則然,惟大聖人能化其氣質,其次中下之人,為氣質所拘,偶有觸犯,陰毒發而躁性起,爭勝好強,詭計百出,損人利己,鬥口鬥智,辨是論非等等乖和失中之事,皆名曰訟。
    修道者,須要知得氣質之性,為害最大,依世法而修道法,先將陰險暴躁之氣壹筆勾消,健於內而不健於外,境有險而心絕無險,可以漸化氣質,不在是非場中鬧矣。然身未離塵世,猶有患難相侵,我雖不陰險,而人以陰險來傷,我雖不暴躁,而人以暴躁來欺。此無故陷害,自信處心無愧,其中受屈,窒塞不通,事在不得不辯明者。但欲辯之於外,不若自訟於內,故曰訟有孚窒,惕中吉。能惕於中,邪念止而正念生,窒塞可通,陰險可化,勝心可無矣。否則不能惕中,因小忿而失大事,躁性外發,陰謀內生,未得於人,早傷其己,始不謹而終必兇。然亦有事惕於中,自訟不明,而必告訟於人,借人分辨是非邪正者。但分辨其是非邪正,惟利於見大人,若不見大人,則非所利。
    蓋大人者,正己而正物者也。能規人之過,能勸人之善,能破人之疑,能開人之慧,見之最利。否則既不能惕中,而自化氣質,又不能見大人,而擴充識見,恃壹己之陰險,爭勝好強,陷其真而從其假,訟非所訟,自招其禍,是以不利涉大川。惕中可以見大人,不惕中便是涉大川,惕中吉,不惕中兇。修道者,可不自訟於早乎?
初六,柔而自下,有訟之事,無訟之心,是以不永所事。然既在訟中,亦必辨明其事,雖小有言,終不成訟,究得以吉全之。此柔而不訟者也。
    九二,所應相敵,不克訟而即不訟,歸而埔其邑人三百戶,以避其鋒,雖有災眚,不能及之。此剛而不訟者也。
    六三,柔弱本不敢訟,是以食舊德也。食舊德而危厲自處,小心謹慎,不致訟而自無訟,終得以吉全之。然既在訟中,我不訟而人必訟,須當借高明者,分辨其是非,事明即止,是以或從王事無成,此柔能順則,不成其訟者也。
    九四,以剛遇剛,必有爭端,而能以柔處之,不克訟而即不訟,化其氣質之性,復於天命之性,以不安貞,渝變為安貞,不求吉而吉即隨之,此剛而自反,不果於訟者也。
    九五,剛健中正,以德服人,能化壹切陰險、好強之輩,皆歸於不訟,是以為訟之元吉。此正己正人,能使無訟者也。
    上九,爭勝好強,不知自反,到得訟終,外雖得勝,內實敗德,如或錫之鞶帶,終朝三褫之。壹錫而三奪,其所得於人者少,而其所自失者多,此有己無人,終敗其訟者也。然則不訟即吉,有訟即兇,不惕於始,必敗於終。訟之不可有也如是夫。

    上坤下坎(師卦第七)
    師:貞,丈人吉,無咎。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兄。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六三,師或輿屍,兄。
    六四,師左次,無咎。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兄。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師者,眾也。以壹人而統眾人之義。卦德上坤順、下坎險,順而行險,故謂師。此借陽退陰之卦,承上需卦而來。
    需者,順時進陽也,進陽所以為退陰計耳。退陰之法,以正除邪,以真滅假,猶如師貞,師者刑殺之道,須要有剛有柔,有仁有義,通權達變,方能濟事。否則,能剛而不能柔,能柔而不能剛,或獨仁而不知用義,或獨義而不知行仁,皆不得正,不得正,即不得吉,反致其咎。惟老成練達之丈人,明善惡,分邪正,知吉兇,識急緩,剛柔不拘,仁義並行,行險能順,順以濟險,借後天,返先天,依先天,化後天,不但陰氣不能陷陽,而且群陰皆順其陽,此吉而無咎之道。若非丈人,見理不明,邪正罔分,入於旁門曲徑,冒然下手,不特不能退陰,而且有以助陰,取咎必矣。何能致吉成道乎?
    夫人當先天未失之時,純是天真,如國家太平,雖有智士良將,無所用之。及交後天,六賊作禍,七情猖狂,如國家有事,群寇作亂,若無刑殺剿除之道,不能反危為安,故金丹有為之道,煆去後天壹切滓質,不使有纖微之疵,留於方寸之中,期必復見當年完完全全壹個事物而後已。此師之道,所由貴也。
    初六,在師之初,先要知其火候、層次、進退、規矩,循序而進,依法而行,能謹慎於始,自然決勝於終,如師出以律也。倘不明火候,冒然作為,如師無律否臧自招其兇耳。此退陰貴明火候也。
    九二,剛中有柔,有進有退,隨時變通,不但不當為陰氣所傷,且能點化群陰,皆歸於正,如在師中得吉,而又能無咎。然此師中之吉,系外爐加減之功,亦必內而心君誠壹不二,內外相濟,方能全吉而無咎。亦如王三錫命,君信臣而臣報君,未有不成其功者。此退陰必須內外相濟也。
    六三,不知火候進退之法,愚而自用,行險僥幸,欲求長生,反而促死,輿屍之兇,或者必有。此不知退陰而冒險者也。
    六四,柔而居柔,自知無造命之學,不敢妄作妄為,自守本分,如師左次,雖不能致吉,亦可以無咎。此不能退陰而能守正者也。
    六五,柔順得中,虛心自處,物來順應,使其客氣自消自化,如田有禽,利執言也。然理服君子,法制小人,須要有剛有柔,方能濟事。若獨柔無剛,反能敗事。長子帥師,柔以剛濟能成事。弟子輿屍,獨柔不剛能敗事,此退陰必須剛柔相濟也。
    上六,在師之終,客氣悉化,本固邦寧,心君安泰,無復用刑殺之道矣。然外邪既除,主人會穩坐中央,可以知其幾希之微。
    壹念善則存之,壹念惡則去之,有功者賞,無功者罰,亦如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必須拔去歷劫輪回種子而後已。此退陰必須內外清靜也。
    六爻俱有退陰之道,吉兇不等,惟九二有剛有柔,通機達變,能以點化群陰,而不為群陰所傷,有為之功大矣哉。

    上坎下坤(比卦第八)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兄。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六三,比之匪人。
    六四,外比之,貞吉。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上六,比之無首,兄。

    比者,彼此親比相效之義。卦體壹陽居於尊位,上下五陰,皆順從之。又卦德順以通險,故謂比。此以陰順陽之卦,承上訟卦而來。訟者,陰不順陽,而陷陽,陰陽乖戾,五行相戕,賊害其真,故終兇。若知其兇,逆而修之,陰不陷陽而順陽,陰陽相和,五行壹氣,性定命凝,此以邪比正,以假比真之道。比之吉者也。
    比正比真之吉,莫貴乎比其原本。原本者,即坎宮所陷先天壹點陽氣,此氣乃天壹所生,名曰真壹之精,又曰真壹之水,又曰真壹之氣,乃生物之元氣,在卦為原筮,在人為元仁。
    原筮者,蓍策未分之時。元仁者,陰陽混成之真。但此元氣,陷於陰中,為後天所蔽,易失難尋,非虛極靜篤、心堅誌遠,而不能復還,故原筮元永貞,方能無咎也。
    永貞則貞下起元,元氣壹復,陰氣即順,仍是當年無傷無損,渾然天理,壹無所咎,囫囫圇圇之原本也。
    《道德經》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沁園春》雲:“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永貞之道,即致虛守靜,煉己之功也。
    蓋煉己不熟,即我家真陰不現,致守不專,則他家真陽不來,欲伏西鄰之情,先降東家之性。不寧方來,正所以煉己待時,以求其復耳。
    不寧二字,其中有隨時加減、防危慮險等等工程,正解永貞之義。我不寧而彼方來,所謂將欲取之,必先與之也。先與者,順其所欲,以我而比他,所以取彼之歡心。後取者,誠能動物,他來而比我,所以盜彼之生氣,先後分明,人我共濟,還丹可結。否則,我不能先與,妄想彼來,宜先者反後,宜後者反先,顛倒其比,是名後天,所謂“凡俗欲求天上事,尋時須要世間財,若他少行多慳吝,千萬神仙不肯來”,取兇必矣。焉能致吉成道乎?
    初六,自卑自下,以柔比剛,是信於比而比之,即能無咎者。蓋信於比,即能虛心,虛心即能實腹,不但有孚無咎,方且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必將比於至善之地矣。此信比而終吉者也。
    六二,柔順得中,未比於外,先比於內,是比之自內也。自內之比,煉己持心,隨時采藥,欲取於被,不失於我,此內比之得正者也。
    六三,性質本愚,又與小人為伍,以陰比陰,是比之匪人也。匪人之比,無益有損,何貴於比,此外比之不正者也。
    六四,以柔比剛,見賢思齊焉,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此外比之得正者也。
    九五,剛健中正,陽氣足而陰氣自化,是顯然之比也。顯然之比,非有勉強,出於自然,猶如王者驅禽,四面而開壹面,用三驅失前禽也。
    用三驅者,取真收順也。失前禽者,舍假放逆也。取真舍假,真者來而假者自化。收順放逆,順者得而逆者自無。修道至於真假俱化,逆順皆無,方寸之中,湛然常寂,至善無惡,雜念不生,如邑人不誠而自化,此內外壹氣之比者也。
    上六,愚而自用,既不能內比,又不能外比,依壹己之陰,隨心造作,終無出頭之日,是比之無首也。無首之比,空空壹世,到老無成,自取其兇,此始終不知比人者也。
    夫修真之事,以無道而比有道,以無德而比有德,總要真心實意,步步著力,期必道德歸於中正而後已。道德中正,金丹入口,點化群陰,如貓捕鼠。
    噫!采藥時須用橐龠,煉己時還要真鉛。若行此道,不知原筮之物,不識永貞之元,任性作為,不落於比之匪人,即歸於比之無首,致咎取兇,勢所必有,學者可不親近真師乎?

    上巽下乾(小畜卦第九)
    小畜: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
    初九,復自道,何其咎?吉。
    九二,牽復,吉。
    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兄。

    小畜者,小其養也。卦德上巽伏下乾健,健而巽行,巽伏其健,健不自用,故謂小畜。此以小養大之卦,承上師卦而來。師之道,借陽而退陰也。借陽退陰,貴乎先養其陽,能養其陽,則以小自居,滿而不盈,剛而不躁,有若無,實若虛,其心日下,其德日高,可以漸造於聖賢之域,此小畜所以有亨道也。但小畜雖亨,若大過於小,是柔道用事,剛道退位,誌氣不振,懦弱無能,畜之小而亨之小,其行不遠,大道難成。猶如密雲不雨,自我西郊也。
    陰氣結而為雲,陽氣通而為雨,只雲不雨,陰氣盛而陽氣弱,生機將息,我家之近者,尚無濟,他家之遠者,更何求?空空壹小,入於寂滅之學,豈能還我乾元面目乎?此小畜之火候,不可不知也。
    初九,剛而居卑,韜明養晦,抱道而處,不以外假而傷內真,是能復於自道也。能復自道,雖畜之小而得其養,剛氣日增,不但無咎,而且致吉,此大而自小之畜也。
    九二,剛以柔用,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結交有道君子,彼此資益,明善復初,是為牽復也。牽復之畜,外愈虛而內愈實,小而反得其吉,此大而知小之畜也。
    九三,剛而自用,有己無人,乖和失中,終必敗剛,如輿說輻,而車不能行,又如夫妻反目,而家不能興,此大而不知小之畜也。
    六四,以無能而處於有能之中,必有血傷之咎。然柔而得正,自信壹己純陰,為害最大,而能借他家之陽,警惕勉力,煉己持心,本有害者,可以脫去其害,本有咎者,可以歸於無咎。此小而知大之畜也。
    九五,陽剛巽進於中正,真信在中,陰陽混合,金丹凝結,是有孚攣如矣。攣如之信,本固邦寧,命基堅牢,急須化其氣質之性,以歸真知之性,如富以鄰矣。此小而藏大之畜也。
    上九,剛居柔位,在小畜之終,如既雨既處矣。雨所以濟亢旱,既雨則陽氣處而不亢,既處則陽氣和而雨無用。修道所以用陰者,特以制暴躁之假陽耳。假陽既息,真陽須進,小畜之終,正當大畜之時。若終於小而不能大,陰反傷陽,如尚德載婦,女子掌權,又如月幾於望,光明漸虧。修道君子,只知小而不知大,以之孤寂守靜,無作無為則可,以之盡性至命,行道致遠,適以招兇而已。此終於小而不知大之畜也。
    觀於六爻之言,小畜原有亨道,是在人小之如何耳。小之當,則以小畜大而致吉,小之不當,則以小害大而招兇。學者可不先究其小中之火候乎?

    上乾下兌(履卦第十)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初九,素履,往,無咎。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兄,武人為於大君。
    九四,履虎尾,塑塑終吉。
    九五,夬履,貞厲。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履者,前進也。卦德上乾健下兌悅,陰悅於陽,有壹陰進而變為純陽之象,故謂履。此進陽防危之卦,承上比卦而來。比者,陰順其陽也。然欲陰順,須先進陽,進陽至於中正,而陰自順之,此進陽之道所宜先也。
    人之真陽,本來自有,不待他求,交於後天,真情昧而妄情生,於是真陽走失於外,如虎奔而寓於西,屬於他家矣。雖在他家,原是我家之物,但人不肯招攝復還耳。招攝之道,不求於乾,不求於坤,不求於離,不求於坎,專求於兌。兌為少女,代坤母而行順道,能以陰極復陽,其性和悅,和則能緩,悅則能信,緩則能漸行,信則能耐久。能緩能信,力行不怠,可以進於堅剛不壞之地,復見乾元面目,而不為假陰假陽所傷。如履虎尾不咥人,而有亨道也。
    虎為咥人之物,履之最險,若能和悅履之,而不過猛,如履虎尾也。履虎尾而瞻前顧後,不即不離,循序漸進,防危慮險,火候不差,陰者可以化而為陽,陽者可以還而為純,不但不為虎咥,而且能盜彼殺中之生氣,保命全形,此進陽無阻無滯亨通之道。和悅履健,豈小補雲哉!
    初九,心強氣壯,素信於履道者,信於履而即能履,以是往而下手修為,必將進於無咎之地矣。此誌念堅固之履也。
    九二,樂在其中,自有真悅,不戀假悅,壹切外物,不得而移之,是以履道坦坦也。坦坦之履,無貪無求,心安神靜,非始終如壹守貞之幽人,不能為樂道忘年之履也。
    六三,愚而自用,藥物不知,火候不曉,以不明為明,以不能為能,冒然行道,如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自取其兇。又如武人為於大君,自招其禍。此愚而自用之履也。
    九四,剛而不躁,以誠而入,以柔而用,防危慮險,如履虎尾,塑塑,戒慎恐懼,不但虎不能咥,終必履於純陽之地,而得吉。此剛而能柔之履也。
    九五,剛健中正,從心所欲,不逾矩。履道果決而不犯難心,然履道至於中正,金丹已有象,須當貞壹不二,以危厲自處,方無得而復失之患。此自有入無之履也。
    上九,剛居柔位,視其所履之火候,考其藥物之老嫩,循序而進,旋始旋終,終以全始,期以至於陰陽混合、圓成無虧而後已。此全始全終之履也。
然則進陽之道,必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不急不緩,和悅從容為貴乎。

    上坤下乾(泰卦第十壹)
    泰:小往大來,吉,亨。
    初九,拔茅茹,以其,征吉。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於中行。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勿恤其孚,於食有福。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上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泰者,通和之義。卦德上坤順、下乾健,陽健於內,陰順於外,健順如壹,陰陽相應,故謂泰。此陰陽相交之卦,承上小畜而來,小畜壹陰,而畜五陽,陰氣主事,陽氣不振,小於畜而不能大於畜,其行不通。通行之道,必須大小無傷,陰陽相當,陰順陽而陽統陰,陰陽和合,方能濟事,故泰之為道,小往大來,吉而得亨也。
    小者陰也,大者陽也.小往則陰順,大來則陽健。陽健於內,陰順於外,先天漸復,後天漸化,可以造於純陽無陰之地。於理得吉,於行行亨,但致泰之道有火候、有工程,進之退之,各有其時。不失其時,健而順行,以順養健,未泰者而能致,已泰者而能保,由了命而了性,自有為而無為,完成大道,理有可決也。
    初九,壹陽潛生,諸陽皆有動機,如拔茅之茹根以及匯葉也。致泰者,乘此壹陽發現,而即下手修為,漸采漸煉,由微而著,未有陽不健而陰不順者,故曰征吉。剛而乘時以致泰也。
    九二,剛健中正,通權達變,是以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也。包荒者,度量寬宏,用柔也。馮河者,誌氣勇敢,用剛也。不遐遺者,靜觀密察,柔之至。朋亡者,閑邪存誠,剛之至,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文烹武煉,左之右之,無不宜之,得尚於中行矣。此剛柔相濟以致泰也。
    九三,三陽已足,陽極必陰,泰極必否,如無平不破,無往不復。當此之時,須要知進知退,艱難守貞,防危慮險,方無得而復失之咎。既無其咎,功成人間,名標天上,且食天福,享壽無窮,何憂恤之有。此剛極守正以保泰也。
    六四,當陽極交陰之際,不能防危慮險,壹陰潛生,群陰皆動,如翩翩不富以其鄰,無待相戒而孚合,金丹已得而復失。此以柔傷剛而失泰也。
    六五,當正泰之時,以陰養陽,陽氣凝結,如帝乙歸妹,以祉及於臣下,陰戀陽而陽戀陰,陰陽同氣,自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雖在已泰而不失初泰之吉,此以柔養剛而全泰也。
    上六,在泰之終,順之極,只知泰之順,不知泰之逆,不防於早,必敗於終,如城傾而復於隍矣。當此之時,好事已去,難以為力,故曰勿用行師。兇事已臨,後悔不及,故曰自邑告命貞吝。此柔而不知早於保泰也。
然則致泰保泰,各有其時,有為無為,各有其法;隨時而行,依法而作,健所當健,順所當順,健以致泰,順以保泰,未泰者能泰,已泰者長泰,何患不吉不亨,大道不成乎。

    上乾下坤(否卦第十二)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六三,包羞。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於苞桑。
    上九,傾否,先否後喜。

    否者,窒塞之義,卦德內坤順、外乾健,順其所欲,剛強用外,陰氣主事,陽氣退避,健順各別,故謂否。此陰陽不合之卦,承上履卦而來。履者,和悅以進健,使其陰陽相合,健順如壹耳。
    蓋陰陽不交,真陰變為假陰,真陽變為假陽,先天失而邪氣入,邪氣入而正氣退,是以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也。匪人為邪氣,君子為正氣,當先天未傷,真陽在內,壹團正氣,即是君子,及先天已失,真陽散外,壹身所有,僅是邪氣,順其後天之陰,咨情縱欲,無所不至,即是匪人。匪人不利於君子,即是邪氣不利於正氣。當此之時,修道者正宜黜聰毀智,斂藏神氣,以保真陽,特以此不利之時,正大往小來,陰氣用事之時,若不知防危慮險,愈致其否,不利甚矣。
    初六,壹陰潛生,否之根已立,否之機必發,如拔茅布,以其匯矣。當斯時也,陰氣方生,陽氣未傷,若能早為致濟,猶可轉否為泰。蓋以正禦否,否即不來,於理得吉,於行得亨,此防陰於未否之先也。
    六二,陰氣漸進,殺氣將發,外君子而內小人,是謂包承。包承之陰,雖未至於傷陽,已有傷陽之勢,在小人邪氣順行則吉,在大人正氣不通則否。修道者,儉德辟難,不為陰氣所惑,亦否中得亨之壹道,此防陰於方否之時也。
    六三,陰氣結聚,順其所欲,認假為真,以為得計,實包羞而不知其羞者,此順陰而不知有否也。
    九四,在陰極交陽之際,否中藏泰,生機又現,無命者而又有命矣。人之健德,天命之良心也。此心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聖不增,處凡不減,但為氣質所拘,人欲所蔽,以苦為樂,不肯回頭耳。若肯回頭,天良發現,壹善可以解百惡,立登道岸,有咎者即可至於無咎。是道也,雖凡夫俗子,知而行之,災變為福,刑化為德,疇離祉乎。此陽生而即能不否也。
    九五,剛健中正,守道心而去人心,不求否休而自休。其休者,以其能防否於正泰之時,居三陽之內,正泰之時也。其亡其亡,系於苞桑,未亡而防亡,方泰慮不泰,陰氣焉得而入之?此防陰於正泰之時也。
    上九,在否之終,陰氣當退,陽氣當進,正當傾否之時。修道者,乘此機會,天人合發,抑陰扶陽,先否後喜,易如反掌,此進陽於否終之時也。然則不能使泰而不否者,後天循還之道。而能於否中致泰者,先天逆運之功,但須要認得藥物,知的火侯,不先不後,隨時進退耳。

    上乾下離(同人卦第十三)
    同人: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初九,同人於門,無咎。
    六二,同人於宗,吝。
    九三,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上九,同人於郊,無悔。

    同人者,人我如壹之義。卦德上乾健、下離明,明而行健,健而通明,誠中達外,成己成物,故謂同人。此混俗和光,善與人同之卦,承上泰卦而來。泰者,陰陽相當,健順如壹也。
    修道者,至陰陽相當,健順如壹,聖胎已結,可以混俗和光,以修向上事矣。但混俗和光,須要大公無私,在於無我。無我則無人,無我無人,則人我之心去。人我之心去,則人即是我,我即是人,如天之無物不覆,如日之無處不照,可以物我歸空,如同人於野,同而未有不亨者也。野為曠遠無人之處,同人如在野,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是能實心同人矣。但能同之於順,不能同之於逆,能同之於平易,不能同之於危險,則同之不是實心,而終不得亨。曰利涉大川者,以其大險大難之境。若能同去,則其無險無難之處,無往不利矣。
    世之凡夫俗子,未嘗無有同人者,但多出於私而不得其正,可同者同之,不可同者亦同之,非同人於野之旨,故涉川之利,其必利於君子之貞乎。君子者,同之以正,而不同之以心。正者,同理而已。心有變遷,理無變遷,以理而同,則無心,無心則人我之見俱化,推理是守,內可以成己,外可以成物,明以照遠,健以直行,健明兩用,剛柔相濟,內不失已,外不傷人,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灑灑,立於萬物之中,而不為萬物所屈,處於陰陽之內,而不為陽陰所拘矣。
    初九,在同人之時,剛而能明,將欲出門同人,不遽出門,先辨其是非可否,而後同。同之能以無咎者,此剛而謹始之同也。
    六二,居於內體,與二陽同處,是同人於宗,僅能同之於親,不能同之於疏,乃同人羞吝之道,此柔而不遠之同也。
    九三,剛明太過,自尊自大,問或同人出於勉強,不由自然,如伏戎於莽,升其高陵也。高陵之同,順我者能同,逆我者不能同。如此之人,雖三歲之久,終不能興同人之事,此剛而勉強之同也。
    九四,以剛乘剛,彼強我勝,彼我不能同心,如乘其墉而弗克攻矣。然剛而能柔,不能同而不強攻,亦同人之吉道,此剛而能柔之同也。
    九五,剛健中正,道全德備,先無人同,而終必有同者,是同人先號咷而後笑也。夫道高者毀來,德修者謗興,知音之少,亦無足怪。然成己之後,而欲成物,大公無私,以正而同,如大師克之,久則誠能動物,方且人人尊服,而皆同之,何患知音之不遇哉!此大公無私,利涉大川之同也。
    上九,剛以柔用,在塵而能出塵,處世而能出世,外雖同而內不同,如同人於郊。於郊之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境遇不得而移,不致悔而自無悔,此和而不流之同也。
然則同人之道,須要通權達變,量時度務,同之得正為貴,以正而同,既健且明,無往而不可同,無往而有茍同,同人於野之旨得矣。

    上離下乾(大有卦第十四)
    大有:元亨。
    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九三,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
    九四,匪其彭,無咎。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大有者,有之大也。卦德上離明、下乾健,明以行健,健中出明,愈健愈明,愈明愈健,故謂大有。此富有日新,嚴以治內之卦,承上否卦而來。否者陰氣用事,陽氣退讓,認假失真,蔽塞靈竅,日晦日暗,本來天德全無矣。若欲復還天德,無中生有,非健明之道不能。
    何謂健?壹念純真,剛強不屈者是也。何謂明?燭照萬事,虛靈不昧者是也。能健則心堅誌遠,無道不修,無德不立,而富有;能明則辨理透徹,真知確見,有善即遷,有過即改,而日新。既健且明,內有主宰,萬物難移,於是真履實踐,如天上有日,光照壹切,無物不覆,無物能瞞。大地裏黃芽長遍,滿世界金花開綻,信步走去,頭頭是道,有之大而行之遠,元而未有不亨者也。
    初九,在大有之始,所有不大,正當潛修密煉,不可因外物而傷內真者,是以無交害匪咎也。然不交於外物,倘有妄念內生,亦即是物,仍是有害有咎,惟艱以處之,煉已持心,假者去而真者來,不有者能有,方能始終壹無所咎矣。此初有須當靜養於內也。
    九二,剛健得中,已富有於內,如大車以載,能以任重,可以不為外物所傷矣。然德克於內,須驗於外,唯有攸往,事上境上,輕輕過去,不動不搖,方是大有,而內外壹無所咎矣。此已有須當驗之於外也。
    九三,剛居剛位,有之大而行之大,能以完全天德,如公用享於天子也。公用之享於天子者,剛正有為之才;修道之享於天者,剛正有為之德。以德享天,自命不凡,方且與天為配,何礙於大。
    若夫剛而不正之小人,無而為有,予聖自雄,適以違天,焉能享天?此大有,須貴剛之得正也。
    九四,剛明兼備,有健不恃,有明不用,是匪其彭也。匪彭之剛明,外示不足,內常有余,有者愈有,大者愈大,自無得而復失之咎。此大有,尤貴剛而能柔也。
    六五,柔順虛心,自信壹己之無,而知他人之有,以柔求剛,借剛濟柔,是以厥孚交如,威如吉也。五本無威,以其能交於剛,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無即能有,小即能大。此未有須當求人之有也。
    上九,在大有之終,剛柔相當,健明如壹,渾然天理,金丹凝結,我命由我不由天,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天之所以命於人者,健德。人之所以順乎天者,明德。以明保健,天命常在,天命在而天即佑之。此大有,須當全天之有也。然則大有實學,非健以治內,明以應外者不能行。既健且明,未有者而能有,已有者而能大,健明兩用,實腹虛心,富有日新之道盡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坤下根(謙卦第十五)
    謙:亨,君子有終。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鳴謙,貞吉。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六四,無不利,撝謙。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謙者,有而不居之義。卦德上坤順、下根止,剛止於內,柔順於外,內剛而外柔,故謂謙。此以陰保陽之卦,承上同人而來。同人者,混俗和光,以明用健也。以明用健,健不妄用,非涵養深厚者,不能行。涵養之功,即以陰保陽之功。以陰保陽,所以虛極靜篤,止於其所也。
    根為死我之處,坤為生我之處,未死先學死,陽之止也。不生即長生,陰之順也。陽止者,止假陽、養真陽也;陰順者,運真陰、退假陰也。假陽上而真陽存,是謂養;假陰退而真陰現,是謂順。能養能順,嚴以治己,虛以應物,心愈低而道愈高,外不足而內有余,順理順人,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此謙道之所以亨也。
    然能謙之於始,不能謙之於終,是有始無終。止之不固,順之不當,謙之假而不真,亦不得亨。惟修道君子,於止知其所止,虛其所有,示其所無,壹念純真,有始有終,尊道而行,愈久愈力,故得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凝結而成丹。若非君子無而為有,虛而為盈,自滿自足,雖外恭而內不敬,始勤終怠,必至止真陽而用假陽,順人欲而背天理,不但不吉,而且不亨,何足以為謙哉?
    初六,其性柔順,固自能謙,又居卑下,不敢先人,是謂謙而又謙之君子。如此之謙,順固能謙,逆亦能謙,用涉大川之險,無有不致吉者。此柔而自下之謙也。
    六二,柔順中正,以無能而順有能,是謂鳴其謙也。謙而至鳴,示己之無;尊人之有,虛心即能實腹,謙而即得其吉者,此柔而順剛之謙也。
    九三,以壹陽而居於群陰之中,能以謙道點化群陰,是謂勞謙也。謙而至勞,其德日大,其心日小,我謙而人自謙,非真心實意之君子不能。此剛而有終之謙也。
    六四,柔而守正,既能謙於有德,又能謙於無德,既能謙於尊上,又能謙於卑下,是謂撝謙也。謙而至撝,左之右之,隨在皆然,此柔而無不利之謙也。
    六五,柔而得中,不但自謙,亦能化人於謙,是以不富以其鄰。鄰為相近之人,又在順體,能化於近,不能化遠,非是真謙。能化於順,不能化逆,亦非真謙,利用侵伐,利用於遠逆矣。謙至逆順不拘,遠近皆通,其行無往而不利矣。此尊而能以虛心之謙也。
    上六,自尊自大,有己無人,是謂鳴謙。謙鳴於上,自不能謙,焉能化人於謙?是以利用行師,征邑國也。邑國,近我順我者也。近我順我者,且用行師征之,而後得利,何況遠我逆我者乎?此尊而不能自卑之謙也。
    謙之為道居多,或剛而能謙,或柔而能謙,或謙子柔,或謙於剛,總以謙虛自卑為貴。虛心則能實腹,自卑則能登高,借陰濟陽,不在是乎。
    噫!謙受益,滿招愆。謙之壹字,其事雖微,其功最大,學者能於謙之壹字作實落功夫,有始有終行去,則內而陰陽和,外而人我通,氣質化而天真獨露,生氣常存,何患金丹不結、大道不成哉。

    上震下坤(豫卦第十六)
    豫:利建侯行師。
    初六,鳴豫,兄。
    六二,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六五,貞疾,恒不死。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豫者,樂也。卦德上震動、下坤順,順時而動,動而通順,故謂豫。此以陰招陽之卦,承上大有而來,大有健明兩用,富有日新之道也。富有日新,須要順時而動,方能成功。若能順時,則進健得正,用明得當,火候不差,多銖有準,急援得法,進退合節,由有為而至無為,自無得而復失之患。其順動之樂為何如?順動之象,莫如建侯行師,侯為壹國之主,將為眾軍之主,建侯順天時,則壹國治,行師順人心,則眾軍全。心為壹身之主,如侯如將也。
    順動利於建侯行師,即利於正心修身。順時而動,則利;不順時而動,則不利。利則得樂,不利則不樂。致樂之道,順而動之盡矣。
    初六,居豫之初,又在三陰之下,性質本愚,且與小人為伍,自暴自棄,以苦為樂,是謂鳴豫。豫而至鳴,無樂而自為樂,終必入於下愚不移之地,而不得樂。此匪正取兇之樂也。
    六二,無貪無求,樂天知命,如介於石,確然有守,不以外假而傷內真,至於非分之樂,不俟終日,則即去之。此守貞得吉之樂也。
    六三,舍己之樂,仰望他人之樂,是謂盱豫。豫至於盱,未得於人,先失其己,致悔之道。既知盱人無益而速悔,則可無悔。否則,不能悔速,而悔遲,終必有悔,而不得樂。此失正致悔之樂也。
    九四,以壹陽而居於群陰之中,不為群陰所惑,且能點化群陰,皆來順之,是謂由豫大有得也。大得之象,如亂發朋盍而歸於壹管簪,以壹禦紛,以定止亂,陽氣常振,陰氣自化,樂何如之,此用剛有得之樂也。
    六五,柔而不剛,孤寂守靜,空而不實,如有疾而不能樂矣。然柔而得中,即不能致樂,亦不至招兇,雖有疾而恒不死,不死不活,獨守壹貞,安於小乘,縱真陽在望,未許我有,此著於頑空無樂也。
    上六,在豫之終,只知順行其樂,不知逆運其樂,是謂冥豫。豫至於冥,執固不通,順其所欲之樂,雖樂事已成,必有渝變,樂極生悲,終必自敗,與人無咎,此隨心所好失樂也。
    然則樂之為道,總在能順。致樂之道,總在能順時而動。順時而動,陽氣舒暢,如雷出地外,奮發登天,震驚百裏,壹切邪魔魍魎,盡皆遁跡,生機不息,大地裏黃芽長遍,滿世界金花開綻,信步走去,頭頭是道,樂莫樂於此也。

    上兌下震(隨卦第十七)
    隨:元亨,利貞,無咎。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九四,隨有獲,貞兄,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五,孚於嘉,吉。
    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

    隨者,相從之義。卦德上兌悅、下震動,我動而人悅,人悅而我動,有彼此相應之義,故謂隨。此以性求情之卦,承上謙卦而來。謙者虛其所有,示其所無,所以借陰以全陽,乃陽復以後之事。當陽未復之時,若非有招攝之法,而真陽不來。招攝之法即隨道也。
    本卦震兌相合,震屬東家,為性,為我;兌屬西家,為情,為彼。有生之初,性情如壹,先天真陽,原是我家之物,交於後天,走失於外,不為我有,屬於他家矣。若欲還原返本,仍要在他家盜來,隨之為道,順其所欲,漸次導之也。
    順欲者,以我而隨彼,取彼之歡心,使彼來隨我也。彼我相隨,以性求情,以情歸性,失去故物,仍還我家,是以隨道而得以元亨也。但隨道雖能元亨,而藥物有真假,火候有次序,動靜有時節,進退有早晚,毫發之差,千裏之失,是以隨之元亨,尤利於貞耳。
    貞者,正也。以正而隨,我以正感,彼以正應,彼我皆正,假情亦化為真情,假性亦化為真性。金木交並,木性愛金順義,金情戀木慈仁,剛柔壹氣,性情相合,返樸歸醇,渾然天理,金丹凝結,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始而有咎者,終而壹無所咎矣。試明隨之是非吉兇。
    初九,在隨之初,隨是隨非。隨之官者,既為其官,必有渝變,須當辨別可否,以正而隨,方能得吉。既知其正,於是出門交物,借世法而修道法,未有不成其功者。此謹慎於始之隨也。
    六二,柔而無知,隨其後起之陰,失其元初之陽,是系於小子,失其丈夫矣。此柔而失真之隨也。
    六三,性柔誌剛,能隨他家之陽,不隨我家之陰,是系於丈夫,失其小子,隨之有求必得矣。
    然柔者,多信道不篤,易於失守,尤必居於正,而不遷移,愈久愈力,方能得他家之陽,歸於我家。此柔而居正之隨也。
    九四,剛而能隨,隨之必有所獲,但以剛隨剛,剛之大過,雖正亦兇,幸其剛以柔用,有孚在道,明於是非邪正,知進知退,不致咎而自無咎。此剛而信道之隨也。
    九五,樂在其中,隱惡揚善,隨剛隨柔,執兩用中,無壹行之不正,無壹事之不當,從心所欲、不逾矩。此信其嘉德之隨也。
    上六,愚而無知,使心用心,我不能先去隨他,即欲他來隨我,如拘系之,乃從維之,強求強合,妄想太過,猶如王用亨於西山,縱天寶在望,終在西而不歸東,究是落空事業,此懸虛不實之隨也。
    然則隨道之所以元亨者,利在於貞耳。以正而隨,將欲取之,必先與之,我能隨他,他即隨我,真陰真陽,兩而相合,恍惚中有象,杳冥內有精,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凝而為壹黍之珠,從微而著,元而未有不亨,亨而未有不利,利貞之隨,咎於何有?既無其咎,大道可成矣。

    上根下巽(蠱卦第十八)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六五,幹父之蠱,用譽。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蠱者,敗壞之義。卦德上根止、下巽入,有壹陰入而陽止之象,故曰蠱。又巽在止中,止其陰而不上進,兼有飭蠱之義。此棄假歸真之卦,承上豫卦而來。
    豫者,順而動之,順動則順時、順理,非禮不動,防其動之有蠱也。人之生初,至善無惡,渾然天理,本無可修,亦無可證,既無所傷,亦無所飭,及至二八之年,陽極生陰,性相近而習相遠,如巽之壹陰,生於二陽之下,陰氣進步,由是本來面目有蠱矣。
    然天道未有陰而不能陽,人事未有壞而不能修者,此飭蠱之道,所由貴也。飭蠱之道,如根之壹陽,止於二陰之上。不為陰氣所傷,借此壹陽,歸根復命,此務本之學。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壹念回機,如同本得此蠱中,而反得元亨者也。
    元亨不在於蠱,而在於飭蠱。飭蠱之道,不在於空寂無為,須要在大險大難中修持,龍潭虎穴裏作為,方能復我本來真體,煉成金剛不壞之物,是以蠱之元亨,又利涉大川也。大川至險而難涉,大川涉利而不傷,則其小險無險之處,不得而傷,又可知矣。但涉川之利,有作用、有火候,毫發不容有差。
    先甲三日,後甲三日,正作用火候之秘訣,人之陰陽,如月之盈虧,月白初三傍晚,陽光發現於西南庚地,在卦為震,所謂震納庚也。至於十五傍晚,現於東方甲地,在卦為乾,所謂乾納甲也。十三、十四、十五,此三日光輝方圓,即先甲三日;十六、十七、十八,此三日光輝已虧。即後甲三日。人之陽氣方純,亦先甲三日,陰氣已生,亦後甲三日,甲前是陽,甲後是陰,此先天後天陰陽之界。
    修道者,須知的事之蠱與不蠱,皆在此先甲後甲之際。當陽氣將純之時,防陰以保陽,及陰氣已生之後,退陰以復陽,防陰氣於未生之時,退陰氣於已生之後,則陽氣未益者可以保,已蠱者可以還,此去假歸真,務本之實學,貞而未有不元亨,元亨而未有不利者也。
    初六,在蠱之始,根本圓成,若防陰於未蠱之先。如幹父之蠱,有子隨之,考宜有咎者,即可無咎。但飭蠱之道,非是空空無為,必須危厲戒懼,庶乎客氣不生,根本不傷,能謹於始,自吉於終。此防陰於未蠱之先者也。
    九二,剛以柔用,柔為本而剛為幹,不過於剛,不傷其柔,剛柔如壹,通權達變,如幹母之蠱不可貞。此飭蠱不過於剛者也。
    九三,以剛幹剛,剛之太過,如父剛子剛。幹父之蠱,未免小有所悔。然在飭蠱得正,雖有小悔,可無大咎耳。此傷蠱太過於剛者也。
    六四,獨柔無剛,有蠱而不即飭,姑息養奸,如父有蠱而子裕之,以是往而修道,邊以自取羞吝耳。此飭蠱太過於柔者也。
    六五,柔順虛心,示己之無,稱人之有,如幹父蠱而用譽也。以譽而用,借他家之剛明,以破我家之昏暗,有蠱即可歸於無蠱。此飭蠱善用其柔者也。
    上九,剛居於柔,無貪無求,根本不傷,無蠱而亦不飭,是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也。不事王侯者,不圖名利之事也。高尚其事者,尚其道德之事也。尚道德而不圖名利,其居高、其事大,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俯視壹切,萬物皆空,根本堅固,不待修為,而自無蠱。此無蠱而亦不飭者也。
    然則飭蠱務本之道,總以陰陽混合,止於至善為歸著。若未到至善之地,雖無大蠱,難免小蠱,故蠱之元亨,利於涉大川。大川涉而利,自有為而入無為,性命皆了,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永為堅久不壞之物,飭蠱之道盡矣。

    上坤下兌(臨卦第十九)
    臨:元亨,利貞。至於八月有兄。
    初九,鹹臨,貞吉。
    九二,鹹臨,吉無不利。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六四,至臨,無咎。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上六,敦臨,吉,無咎。

    臨者,監察也。卦德上坤順、下兌悅,悅而順理,順行其悅,故謂臨。此臨爐采藥之卦,承上隨卦而來。
    隨者,以震家而求兌家,以兌家而歸震家,所謂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陽氣已復,從微而著,漸次增長,於是臨爐下功,扶陽抑陰,陽氣未有不長,陰氣未有不消者。此臨所以有元亨之道也。
    元者,壹陽初回。亨者,二陽增升。臨爐下手即采此二陽也。但二陽浸長,陰氣猶盛,陽氣猶弱,必須防危慮險,勿忘勿助,以和為體,以順為用,隨時而行,欲取於彼,不失於我,惟利於貞耳。
    貞者,正也。以正而臨,時未至而不強求,時已至而不錯過,火候爻銖不差,元氣不泄,生機不息,其行亨通,而無所阻矣。否則,不知藥物老嫩,不明功夫急緩,冒然下手,速欲成功,藥物不真,火候有差,其進銳者其退速,必至二陽順長者,未幾而二陽又消,臨反為觀。至於八月有兇,不貞即不利,不利則元而不亨,得而復失,大事去矣。故臨爐之道,必以和緩順時,不失火候為貴歟。
    初九,在臨爐之始,陽氣方生,而能剛以處之,壹念純真,有感即臨,以正而感,不正不感,正而未有不吉者。此謹慎於初之臨也。
    九二,陽氣浸長,剛柔如壹,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陽戀陰而陰戀陽,大小無傷,生機不息,自微而著,終必至於陽氣純全之地。此剛氣吉利之臨也。
    六三,柔而無知,口是心非,務外失內,是謂甘臨。臨至於甘,能言不能行,壹無所利可知,既無所利,甘變為苦,憂所必有。
    然既悅之,自卑自下,虛己求人,則回頭是岸,有咎者亦可以無咎。此棄假就真之臨也。
六四,柔而守正,煉己持心,以待初生之陽,是為至要之臨。臨於至要,大藥發現,自無當面錯過之咎。此乘時采藥之臨也。
    六五,柔順得中,以無求有,以虛求實,是謂能知其臨。能知其臨,則心君清泰,神明內照,彼到而我待之,陽來則陰受之,急緩止足,無不合宜,先天之氣,自虛無中結就矣。此混合陰陽之臨也。
    上六,在臨之終,自有為而入無為,返樸歸醇,至善無惡,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是謂敦臨。臨至於敦,則如如穩穩,有無不立,物我皆空,本來面目全現。此全始全終,有吉無咎之臨也。
    觀於六爻,各有臨道,惟三爻甘臨不利,其余五爻,皆隨時而行,進退急緩,俱有妙用,實為臨爐火候之指南。學者能於臨卦中鉆研出個消息,則金丹火候,可得其大半矣。

    上巽下坤(觀卦第二十)
    觀:盥而不薦,有孚颙若。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六二,窺觀,利女貞。
    六三,觀我生,進退。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觀者,覺察戒慎之義。卦德上巽入、下坤順,順時而漸進,進之而不猛,有覺察之義,故謂觀。此神明覺察之卦,承上蠱卦而來。蠱者,巽在止中,止其陰氣不能入,所以飭蠱也。飭蠱之道,非神明覺察之功不能。覺察之功全在於後天中返先天,順道中行逆道。人當陰盛陽弱之時,如本卦四陰順生,二陽漸消,陽氣勢必為陰氣所消盡。
    神明覺察者,逆此弱陽,而不為陰氣所傷也。但人氣質有拘,積習已深,陰氣不能遽然而順,是必用漸修之功,順其欲而徐緩導之,使其自消自化,自順自退耳。何則?真者來而假者自化,內能誠而客氣自無。陽漸進於上,陰順退於下,陽統陰而陰順陽,陰陽相應,內外如壹,猶如祭神盥而不薦,有孚颙若也。
    盥者,以水凈手也。薦者,以物供祭也。有孚者,誠信於中也。颙若者,溫恭於外也。凡祭神先凈手,誠信於中;後供物,溫恭於外。取其用誠漸感,以神交而不以形交,神觀之義。
    修真之道,如祭神也,先誠信於心,而後行持於身,神明默運,不疾而速,以誠而入,以柔而用,陰陽隔礙潛通,虛室生白,由神觀而至大觀,壹粒黍珠懸於太虛之中,光輝朗耀,山河大地,如在掌上,壹步壹趨,皆合妙道,更何有陰不順,而陽不還哉?
    噫!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須要知的本卦順而巽進,進本於順之妙義,知之則神觀大觀,保真除假而長生;不知則小觀近觀,認假棄真而傷生,只在觀之真假上分別耳。
    初六,昏暗至極,自暴自棄,甘居於下愚不移之地,此頑童無知之見。在衣食小人,亦無足咎,至於修道君子,所當觀大不觀小,而亦甘居於人下,適以羞吝而已。此至下之觀也。
    六二,柔而中正,處於小人之中,而不為小人所誘矣。然雖不為所誘,獨修壹己之陰,不求他家之陽,所見不遠,如門內窺觀,不敢出門,在女子守貞則利。至於丈夫修德立業,則非所利矣。此不遠之觀也。
    六三,在觀上下之際,是觀其我生之善否,而進退之也。觀我生者,果善則進,而再觀人之善,以增我之善不到處;觀我生者,不善則退,而不遽觀人之善,先去我之所不善。此知進退之觀也。
    六四,柔而得正,親近有道之士,是謂觀國之光。能觀國光,借彼之大觀,以濟我之小觀,小即能大,饒他為主我為賓,如用賓於王之利。此以小借大之觀也。
    九五,巽進於中正之位,剛柔相當,正大藥發生凝結命寶之候。觀我生者,正觀其我生之大藥,歸於中正耳。藥歸中正,藥即是火,火即是藥,壹時辰內管丹成。但此壹時之功,難得易失,必須深明火候大觀之君子,方無當面錯過之咎。此有為之大觀也。
    上九,在觀之終,是聖胎已結,可以剛居於柔,由大觀而又神觀,棄有為而入無為矣。觀其生者,正觀其陰氣潛生以退之耳。陰氣退盡,陽氣純全,真人出現,不為造化所拘,方是修道君子,成始成終,壹無所咎之觀矣。此無為之神觀也。
    然則神觀大觀,覺察之道,修道者始終不可離者也。始而有為以大觀,終而無為以神觀,神觀大觀,兩而合壹;藥物得真,火候有準,金丹焉得不成。觀之為用大矣哉。

    上離下震(噬咳卦第二十壹)
    噬咳:亨,利用獄。
    初九,屨校滅趾,無咎。
    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六三,噬蠟肉,遇毒,小吝,無咎。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上九,何校滅耳,兄。

    噬者,食也。咳者,合也。食物口合之義。卦體上下二陽象唇,三陰象齒,中壹陽象口中有物。又卦德上離明、下震動,動而必明,明而後動,有不空於動之義,故謂噬咳。此格物致知窮理之學,承上臨卦而來。臨者,二陽而臨四陰,所以進陽采藥也。但藥物有老嫩,火候有時刻,毫發之差,千裏之失,此窮理功夫不可缺也。
    蓋了性了命之學,全在窮理上定優劣,明得壹分,行得壹分,明得十分,行得十分,或知性而不知命,或知命而不知性,或知有為而不知無為,或知無為而不知有為,或知藥物而不知火候,或知下手而不知結果,凡此皆是窮理不徹,而行持必不通,惟欲動之,須先明之,先明後動,動而無不如意,是以噬咳用明中之動,有亨道也。明中之動,動必本明,其亨其利,有象治獄。天下難治之事,莫如獄,獄之真情不明,是者為非,非者為是,冒然用刑,殃及無辜,誤傷性命。
    修道如治獄也。辨別真假是非,如治獄之審斷善惡,去假存真,而保性命,如治獄之賞善、罰惡,而伸冤屈。人能以治獄之道窮究其實理,則明於心而見於行,盡性至命,未有不亨不利者也。
    初九,剛而不明,冒然前進,進必至咎,是以屢校滅趾,以戒其足,勿妄動。不變動於初,自不致咎於終。此行道先貴窮理也。
    六二,柔而不剛,見理未真,僅得其膚廓,未得其肯綮,若急欲行之,不但無補於內,而且有傷於外,如噬膚滅鼻矣。鼻所以辨香臭,口食物而鼻先臭之。口不知味,雖鼻能辨,亦屬於無用。幸其柔而中正,見理未真,不敢行持,得以無咎。此窮理未入者也。
    六三,居二之上,識見稍高於二,較二更進壹層,如噬臘肉也。肉在膚內,肉至於臘,須剛烈深入而後知味。三雖進益,猶未得真,似是而非,若有妄動,必反招兇,如噬臘肉遇毒矣。然誌剛而性柔,不能成事,亦不敗事,雖有小吝,終得無咎。此窮理漸入者也。
    九四,居於明體,在三之上,窮理較三更進壹層,如噬幹胏矣。胏為貼骨之肉,絲膜相雜,骨肉相連,又至於幹,不易剝去,若不刻入深進,而不能見真。以象取之,得金矢;以理取之,利艱貞。艱貞之利,不能辨而強辨,深造自得,如用金矢,而無微不入,似是而非之假,可以壹概剝去,而得其真。明明朗朗,明於動而動之,無有不吉者。此窮理見真者也。
    六五,居於四上,柔而虛中,窮理較四更進壹層,如噬幹肉矣。窮理至四之金矢,是非邪正,判然分明,如幹肉而噬之無味,無容再嚼矣。然雖無味,猶當溫故知新,於已明之理,更下壹層功夫,已明而益求其明,必無壹毫疑惑,而後篤行之。以象取之得黃金,以理取之為貞厲。黃金者,明而歸中。貞厲者,正而驚懼,虛中驚懼,實見得有些壹番道理。明於內而驗於外,無行不合道,無事不得吉。此窮理絕無壹疑者也。
    上九,剛而不明,不知辨別實理,誤用聰明,入於旁門,空空壹世,終歸泯滅,是以何校滅耳也。目明而耳聰,不能明理,應滅其目,何至來耳。
    蓋以迷人不明大道者,皆由亂學亂問,聽信盲師,不辨真假,著空執相,每多招兇受害,其禍根在耳。出乎爾旨反乎爾,不明於始,受傷於終,理有可決。此絕不知窮理者也。
    然則窮理功夫,須要剝去壹層又壹層,直剝到道之骨髓處,無些子疑惑,方是真知灼見。若未到道之骨髓處,猶有隔礙,未雲得真,不可妄動自招其禍。
    噫!縱識朱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大都全借修持力,毫發差殊不結丹。窮理工夫,豈小焉哉!

    上根下離(賁卦第二十二)
    賁:亨。小利有攸往。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六二,賁其須。
    九三,賁如儒如,永貞吉。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構。
    六五,賁於丘員,束帛戔戔,吝,終吉。
    上九,白賁無咎。

    賁者,文飭之義。卦德上根止、下高明,明乎其所止,止於其所明,自明明德,而止於至善,故謂賁。此潛修密煉之卦,承上觀卦而來。觀者,隨時漸進,神明覺察之道,能覺能察,回光返照,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止其明而明有養,明於止而止其所,明止相賁,明而不至於誤用,止而不落於空寂。止以明為體,明以止為用,明不傷而止得正,明之止之,未有不亨者也。
    然雖明止相賁,尤必以止明為貴。止明,非空空無為,全不用明之謂,特明於內而不明於外,止於明而不止於不明,明在止中,不輕用明,自小之義也。自小,則戒慎恐懼,黜聰毀智,神明內守,虛靈不昧,壹切外物不得而移之,其利居多。但太過於小,是止而不明,非本卦明止相合之象,如何得亨、得利乎?
    夫所謂止者,止於至善,寂然不動也。所謂明者,明其明德,感而遂通也。靜則無為,動則有作,明於止而止行明,得於心而驗於事,方謂真止,方謂真明。辭曰“利有攸往”者,所以驗此止、驗此明耳。
    凡人當無事之時,每心地明亮,知其所止,及至有事,即便昏迷,不知其所止矣。若能由明而止以養明,由止而明以通明,明止不拘,隨時而用,大火裏栽蓮,泥水中拖船,壹靈妙有,法界圓通,明於止而止其所當止矣。
    初九,剛而能明,自卑自下,抱道而居,如賁其趾也。賁趾之剛,不以外假而傷內真,是以舍其車,而甘於徒行。此剛而守正之賁也。
    六二,居於二陽之中,虛己求人,知其壹己之明有限,眾人之明無窮,必有所須,而識見始能擴充,此柔而借剛之賁也。
    九三,剛明太過,只知用明,不知虛明,明必不能達遠,是以賁如儒如也。幸其剛而得正,永久不變其所守,雖不能賁於外,而能賁於內,亦致吉之道。此剛而用明之賁也。
    六四,居於上體,柔而不明,有應初陽,不恥下問,是以賁如皤如,白馬翰如,以不明而急求其明也。但以上求下,有挾貴自尊之嫌,多不誠信。幸其柔而得正,真心實意,出於自然,不是勉強,匪有寇傷,乃欲求其婚構耳。此柔而求明之賁也。
    六五,柔而不剛,執中無權,孤寂守靜,是以賁於丘園,束帛戔戔也。丘員者,曠遠無人之處,絕無人事可知,戔戔之帛,而又束之,絕無威儀可知。無人事、無威儀,過於淡泊,不近人情,乃修道者羞吝之事。然柔而得中,雖不明乎大道,亦不失為養靜之人,終得以吉全之。此柔而自得之賁也。
    上九,剛柔相當,自明明德,而止於至善,不賁而賁,賁至於無色,是謂白賁也。賁而至白,明止如壹,氣質俱化,渾然天理,而無壹毫人欲之咎矣。此剛柔混合之賁也。
    然則,賁之為道,必以明止相需為貴,明於止而止其所,止其明而明不昧,明之止之,隨時而用,潛修密煉之功是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根下坤(剝卦第二十三)
    剝:不利有攸往。
    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兄。
    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兄。
    六三,剝之,無咎。
    六四,剝床以膚,兄。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蘆。
 
    剝者,消化也。卦德上根止、下坤順,陰順生而陽止息,且卦體五陰而消壹陽,陽氣將盡,陰氣將純。故謂剝。此後天陰消其陽之卦,承上噬咳而來。噬咳者,動而必明,所以先窮理也。窮理者,窮其陰陽消長之理耳。
    人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氣而生身,有命而即有性,性命寓於壹身之中矣。當人生之初,性命壹家,先天後天混而為壹,陰陽未分,邪正未判,圓成之象。及其成人氣足,先天陽極,交於後天,壹陰潛生,日復壹日,年復壹年,陰氣漸盛,陽氣漸弱,不至消盡其陽而不止。如卦體五陰而剝壹陽,當此之時,陽不勝陰,其所余者,幾希之陽耳。
    人若不知,而猶認假為真,有攸往而自恃其強,必至陽氣消盡,不利甚矣。至人於此,有抑陰扶陽之道,不使陰氣消陽於盡,即於此壹點陽氣未盡處,順而止之,黜聰毀智,緊閉靈竅,以為返本還元之基。
    蓋不能使陽而不陰者,天地循環之氣機;而能於陰中保陽者,聖人逆運之功力。特以聖人有先天而天弗違之道,能以奪造化、轉生殺也。至於壹切常人,順行造化,以陰剝陽,陽氣消盡化為純陰,不死豈能之乎?
    聖人於剝之壹卦,直彖曰:“不利有攸往。”凡惜性命者,可以早悟矣。
    初六,壹陰潛生,自下消陽,如剝床以足也。床足之剝,其氣雖微,其害最大,蔑貞之兇,即於此始。此陰氣方進之剝也。
    六二,陰氣浸長,自下而上,如剝床以辨也。辨不是足,辨上是床,陰氣漸升,將上於床,與陽爭權,蔑貞之兇,不旋踵而至矣。此陰氣漸盛之剝也。
    六三,在順體之上,不順陰而順陽,與陽相應,乃安靜之陰,雖在剝時可以無咎。此陰氣順止之剝也。
    六四,陰氣結聚,順升而上,六陽已剝去四陽,陰盛陽弱,上床用事,乃切近之災,如剝床以膚,兇之至矣。此陰氣用事之剝也。
    六五,在止體之中,與陽相親,乃客氣中發現之真陰。真陰現象,不但不傷於陽,而且能統群陰,皆順其陽。以物取之,如壹魚前領,而群魚貫後;以人取之,如後以眾宮人進寵於君王。知之者,借真陰以保真陽,則壹真百真。剝者不剝,吉無不利,信有然者,此陰氣順陽無剝也。
    上九,在剝之終,諸陽剝去,尚留壹陽,猶未剝盡,知之者順而止之,不為群陰所傷,如碩果不食也。果中有仁,存此壹仁則生,失此壹仁則死,生之死之,只在此壹仁得失之間。但此壹仁,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蓋君子知此壹仁為生生化化之本,保之守之,不但陰氣不能傷,而且借陰以全陽,如得其輿,安而行之。至於壹切小人,順其所欲,知進而不知退,消陽至盡,終歸大化,如剝其廬,自失所庇矣。此聖功能止其剝也。
    六交之剝,陰傷陽者兇,陰順陽者吉。修道者可不順而止之,以保其陽乎?順而止之,顛倒之間,剝即變復,人能知剝中藏復,於此壹陽未盡處下手,則後天中返先天之道得矣。噫!此天機也,知之者能有幾人哉!

    上坤下震(復卦第二十四)
    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
    初九,不遠復,無祗悔,元吉。
    六二,休復,吉。
    六三,頻復,厲,無咎。
    六四,中行獨復。
    六五,敦復,無悔。
    上六,迷復,兄;有災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兄,至於十年不克征。

    復者,還返之義。卦德上坤順、下震動,動作順心,天運轉,人事通,又卦體壹陽動於群陰之下,陽氣始回,二者均有復道,故謂復。此先天陰中復陽之卦,承上賁卦而來。賁者,明而止所以養明運火,采取先天真陽耳。采取真陽,乃陰中返陽,重整家事,別立鼎爐之道,能以奪造化、了生死,復而未有不亨者也。
    復道雖亨,但人認假棄真,多不知其復耳。若知其復,則回頭是岸,道心發現,人心自退,可以出入乎陰陽之中,而不為陰陽所疾傷矣。然雖無疾傷,須要復之知時,時未至而不可強求,時已至而不可錯過,方能得真。
    夫人當初生之時,至善無惡,及交後天,陰傷其陽,本來天真有失矣。雖是失去,未嘗全無,猶有壹息生機在內,間或發現為私欲所瞞,為世事所混,當面不識耳。復之,必乘此生機發現之時,下手急采,方能為我所有。若生機未現,空寂守靜,將何而復乎?是以朋來而復,方能無咎。朋者,二月相合,其壹為陽,其壹為陰,陰極陽生,陰中有陽,是謂朋來。陰不極,陽不生,而朋不來。若朋不來,陰陽不交,生氣自何而有?故必朋來而生機方發,生機發而不先不後,收入造化爐中,片刻之間,災變為福,刑化為德,先因真陽失而有咎者,今則真陽還而可以無咎矣。
    但復之雖能無咎,其道有功力,有次序,漸以復之,不能速復,即復之也不能堅固,必先煉己持心,待時而動,是以反復其道,七日來復也。反復者,顛倒道運之義。七日者,陽火之數。人之性情和氣,陽火也,為真;人之客氣躁性,陰火也,為假。真者全生,假者傷生。反復其道者。先返此假火復歸於真火,七日而陽火生,陰火滅,虛極靜篤,黑中有白,先天之氣,自虛無中現象,漸采漸煉,還丹可結。但是道也,非知之艱,行之維艱,知之尤貴於行之。若知而不行,猶如無知。有攸往而下手速修,必自壹陽而漸復,至於六陽純全,其復之亨利,為何如耶。
    初九,在復之初,真陽未失,稍有客氣潛入而即退之;至容且易,是不遠之復。不遠復,而人心不生,道心常存,自無祗悔,能謹於始,自吉於終,此元陽不失之復也。
    六二,知識有限,本不能明善復初者,然柔順得正,見賢思齊,與有道之君子同處,借彼之明智,以破己之昏暗,不知復者亦知復,不能復者亦能復,是謂休善之復。此柔而借剛之復也。
    六三,復善不固,旋復而旋失,是謂頻復。然性柔誌剛,壹心於復,危厲自處。人壹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始而有咎者,終而可以無咎。此困而學,勉強而行之復也。
    六四,柔而得正,居於群小之中,而不為群小所惑,借世法而修道法,獨能明善復初者,此學而知,利而行之復也。
    六五,柔順得中,循規蹈矩,素位而行,不願乎外,是謂敦厚。其復者,復於敦厚,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出於性成,既無所失,亦無可復,不致悔而自無悔,此生而知,安而行之復也。
    上六,在復之終,順其後天之陰,不知先天之陽,人心用事,道心全味,是迷於復,而終不知回頭者,招兇致災,勢所必有,如此之人,途而不悟,外而爭勝好強,內而心神大傷,如用行師,終有大敗,禍及國君。雖十年之久,必有克征,終亦必亡而已。此始終不知有復也。
    復有天時之復,有人事之復。天時之復,真陽發現,出於自然;人事之復,真陽堅固,出於功力。天時人事,兩而合壹,方能有濟。六爻除上爻迷復,其余五爻,皆有復道,或安而行,或利而行,或勉強而行。總以復於元初本來面目為極功。

    上乾下震(無妄卦第二十五)
    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初九,無妄,往,吉。
    六二,不耕獲,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六三,無妄之災,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九四,可貞,無咎。
    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
    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

    無妄者,誠壹不二之義。卦德上乾健、下震動,動而剛健,誌之所在,外即行之,故謂無妄。此勇猛進陽之卦,承上剝卦而來。剝者,順其所欲,陰剝其陽也。剝陽皆由不知進陽,而為陰所剝。若知進陽,壹念純真,十二時中,無有間斷,以性命為壹大事,外物不得而屈,漸可至於真實無妄,渾然天理地位,是無妄而即有元亨之道也。
    卦之動在內,誌於道也,誌於道而生機已振,元氣即復。健在外,篤於行也,篤於行而天德可修,元氣能通,能復能通,所以元而亨。然無妄之道,雖能元亨,尤必利於動之正、健之正。動之正,則元氣不傷。健之正,則元氣增長。
    以正無妄,道心常存,人心永滅,復見本來面目,如如穩穩,不為萬物所移矣。若無妄匪正,則動而失時,健而不當,本欲無妄,反致有妄,是謂災眚,不利有攸往矣。
    夫進陽者,以其有妄而期必於無妄。匪正之無妄,人心用事,順其所欲而行。藥物不真,火候失度,何能完成大道乎!故無妄本有元亨之道。尤利於正,方是真實無妄矣。
    初九,在無妄之始,剛而得正,是動而無敢有妄者。人事吉兇,全在起念之初,起念正則行正,起念邪則行邪,能無妄於內,自無妄於外,以是往而修道,未有不得其吉者。此能謹於初之無妄也。
    六二,柔而不剛,宜靜不宜動,如不耕獲,不菑畬也。耕獲菑畬,須有力有種者為之,柔而不剛,無力無種,何敢妄為?然柔而中正,虛心自處,能借他家之陽,以濟我家之陰。虛心即能實腹,以是用柔,則利有攸往,有妄者可以無妄。此以柔順剛之無妄也。
    六三,智小而謀大,妄冀天寶,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是無妄之災也。無妄而致災,隨心造作,固執不通,如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未取於彼,先失其己,縱真陽在望,未為我有。此順其所欲之無妄也。
    九四,由動進健,正當調和丹頭之時,稍有不謹,藥火飛揚,無妄而即有妄。然剛以柔用,可貞而即守貞,防危慮險,以靜待動,借陰養陽,自無得而復失之咎。此剛而能柔之無妄也。
    九五,剛健中正,從心所欲,不渝矩。聖胎已結,有為事畢,無為事彰,如無妄之疾,勿藥有喜也。
夫聖胎凝結,先天已復,本自無疾,其疾不過後天未化之余陰。然本固邦寧,至誠自歸無妄,此剛柔混合之無妄也。
    上九,在無妄之終,已健而猶用健,知進而不知退,持盈未已,直以壹位之無妄,而欲了性了命,必致火候有差,得而復失,是以無妄行有眚,無攸利,此不知止足之無妄也。
    然則無妄之道,總以得其中正為利,若不中正,動之健之,皆失其則,不能致福,反招其災。
    噫!月至圓,存乎口訣;時至子,妙在心傳。不得師指,枉自猜量。震之壹陽,生於陰下,即時至子也。乾之三陽,復於純全,即月至圓也。子時而進陽,月圓而運陰,進陽有時,運陰有日,知陽而不知陰,知進而不知退,縱金丹到手,必至得而復失,無妄之災,理有可決。修道者,可不急求明師口訣乎。

    上根下乾(大畜卦第二十六)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初九,有厲,利已。
    九二,輿說輹。
    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
    六五,豮豕之牙,吉。
    上九,何天之衢,亨。

    大畜者,大養之義。卦德上根止、下乾健,有健而能止,故謂大畜。此溫養聖胎之卦,承上復卦而來。復者,復其先天之氣也。當先天之氣來復,於內自微而著,還其乾元面目,命基已固,聖胎已結,自有為而入無為,可以謹封牢藏,防危慮險,溫養沐浴,期於大化神妙不測之地,為金剛不壞之物。
    是道也,利於止健,不利於用健,故曰利貞。貞者,靜也。止健者,養健也。養健之功,即守中抱壹之功。守中抱壹,宜靜而不宜動,靜則保健,動則傷健。止非絕世離塵,靜非空寂無為,其中有抽添加減,內外兼修之道,故必不家食,方能大畜而致吉。不家食者,是外爐加減,內運真火,止於內而又止於外,綿綿若存,勿忘勿助,即遇大險大難之境,不動不搖,方是真畜,方是畜之大。是以又利於涉大川也。大川之涉,所以養於內而驗於外,即九年面壁之功。面壁者,如壁列萬仞,離種種邊,止於不識不知,打破虛空地位也。打破虛空,聖胎脫化,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畜之大而成之大,與天為徒矣。
    初九,在大畜之始,進健則兇,止健則吉,有厲利己,正當棄有為而入無為之時。此養健於初也。
    九二,剛以柔用,保惜聖胎,待時脫化,如輿說輹,則車不行矣。修道者,剛健歸中,聖胎已結,急須住火停輪,不可更進其健,有傷元氣者。此養健得中也。
    九三,養健已到氣足神全,誠於中而將達於外,如良馬逐而欲行矣。雖然聖胎完成,猶有壹身陰氣未嘗化盡,全在艱辛守貞,壹意不散,如日閉輿衛,時時防跌,十月功完,自然脫化,則利有攸往矣。此養健防危也。
    六四,應於初陽,健德方生,而即養之。如童牛之牿也。牛性馴順,其健在角,牛在於童,其角方生,方生能養,元氣不散,漸長斯養,終必養至於純全之處,其吉已在於方健之養。此養健而堅固元氣也。
    六五,正當大畜之時,以陰養陽,如豮豕也。豕之去勢曰豮。豕去其勢,則氣質俱化,虛心而全實腹,如豮豕之牙也。豕柔牙剛,以柔養剛,剛得柔養而無傷。此養健而混合陰陽也。
    上九,在大畜之終,功完行滿,霹靂壹聲,真人現出,驚愚駭俗;始於有作無人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何天之衢,誰不稱哉。
    修道者,而至於脫胎成真,身外有身,超出乎天地之外,不但成已,而且成物,畜之大而顯之大,其亨為何如乎。此養健而歸於神化也。
    然則,溫養聖胎之道,總要知得大畜健而止。既健又止,始則有為,終則無為,健而止於至善無惡,渾然太極,壹氣流行,有無俱不立,物我悉歸空,性命雙修之道盡矣。

    上根下震(頤卦第二十七)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兄。
    六二,顛頤,拂經,於丘頤,征兄。
    六三,拂頤,貞兄,十年勿用,無攸利。
    六四,顛頤,吉;虎視耽耽,其欲逐逐,無咎。
    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頤者,腮頷。凡口食物則動,取其有養人之義。卦德上根止。下震動。動不離止,止以養動,動不妄動,止不空止,動止如壹,故謂頤。此擇善固執,虛以求實之卦,承上無妄而來。
    無妄者,動而健行,若非有涵養之功。則動之健之,皆不得當。無妄而即有妄,此養之道所由貴。養者,養其正,而去其不正也。正則有益於身心,不正則有害於身心,是以頤之道必貞,而始能得吉。
    然欲養之正,必先觀其養道之真假,觀非眼觀之謂,乃心中辨別是非,以窮理也。理明則真知灼見,動而修正,靜而養正,動靜皆得其所養,可以自求口實矣。不曰求口食,而曰求口實,不曰求口實,而曰自求口實,是所求者正,所實者大,不在膏梁厚味,而在仁義道德。然其所以飽仁義而味道德,總在自求,而不由人,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自求口實,則得實,是在自求何如耳。口者,虛中之物。實者,充實之謂。虛其心,實其腹,虛實相應,時動則動,動而進陽;時靜則靜,靜而運陰,動以修外,靜以養內,動靜不拘,內外合道。止固養,動亦養,動止皆不失其正,終得完成大道,以吉全之矣。
    彼壹切以饑渴之害為心害者,養其小而失其大,謂之自求口食則可,謂之自求口實,則失之遠矣。既失其實,何得謂養乎?
    初九,剛而妄動,不養於內,求養於外,棄真認假,如舍爾靈龜。觀我朵頤矣。此養口失實,不謹於始之養也。
    六二,以無德而欲養有德,自高自大,無而為有,虛而為盈,是顛倒其養,拂其借剛養柔之經,常於丘頤矣。此愚而自用,不知求實之養也。
    六三,居於動而順其所欲,只在衣食上打點,不在性命上留心,養其小體為小人,是拂其養實之頤。即口食得正,亦是兇道。如此之人,雖終身而不知有德可修,豈僅十年勿用,無攸利乎?此愚而無知,終於不實之養也。
    六四,有應於陽,以尊屈卑,不恥下問,借他人之剛明,以破己之柔暗,是謂顛頤。但以尊屈卑,恐有挾貴而問,其心不誠之嫌,幸其柔而得正,如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目專壹而心真切,出於自然,絕無勉強,未取於人,先求其己。求實即得實,始而有咎者,終可無咎。此不實求實,以上求下之養也。
    六五,虛心自處,只知養內,不知養外,是拂其養實之常經矣。然雖不能養實,而能養虛,居於貞而不遷移,亦致吉之道。但不可涉大川,以成金丹有為之功。此虛而不實、孤寂守靜之養也。
    上九,則居於柔,止於其所,動靜如壹,既能養內,又能養外,既能養己,又能養人。其所養者大,乃養道所由,得以全始全終者,是謂由頤。
    然全始全終之養,須要在危厲之處做出,方能得吉。故又利涉於大川。大川至險之地,逆境也。逆境能養,則順境能養,自不待言。養而至於逆順不拘,險易無礙,則氣質俱化,陰陽混合,止於至善而不遷,聖胎凝結,大道完成矣。此虛實兼該、有始有終之養也。
    六爻各有所養,邪正不同,是非不等。求其剛柔相當,順逆不拘,有為無為,全始全終,其推上九之壹爻乎?修道者急須靜觀密察,以虛求實,養其正而歸於至善無惡之地而後可。

    上兌下巽(大過卦第二十八)
    大過:棟橈,利有攸往,亨。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九二,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九三,棟橈,兄。
    九四,棟隆,吉,有它吝。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上六,過涉滅頂,兄,無咎。

    大過者,陽氣有過也。卦德上兌悅、下巽入;巽於內而悅於外,順其所欲,樂極生悲,卦體內四陽而外二陰,陽過於陰,陰不及陽,故謂大過。此調和藥物,實必用虛之卦,承上大畜而來。
    大畜者,健而能止,止健正,所以養健,不使陽氣太過耳。金丹之道,取二八兩弦之氣,凝結成胎,須要大小無傷,兩國俱全,若陽氣太盛,陰氣太弱,陰陽不調,失其生生之道。陰極必敗,陽極必虧,棟橈摧折之患,勢所必有,棟至摧折,大廈盡傾。
    修道者,進陽太過,不知止足,能大而不能小,神室有傷,亦如此類。若能巽進而不至於過猛,和緩而不至於固執,通權達變,防危慮險,則剛柔相應,陰陽相濟,雖大而能不過,可以利有攸往,盡性至命,亨通而無阻滯矣。
    初六,性質本柔,又居卑下,柔之太過,謹慎之至,如借用自茅,而不敢先人,傲氣悉化,自無過大之時。此小而不妨太過者也。
    九二,剛而能柔,陽太過而借陰之濟也,過而不過,如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陰陽相當,生機常存,剛而不傷,自無不利。此用柔而剛不過者也。
    九三,以剛用剛,只知前進,不知後退,金丹得而復失,棟橈之兇,所不能免。此用剛而太於過者也。
    九四,大而能小,心平氣和,如棟隆不敗,動與吉會矣。修道至於大而能小,已是陰陽相合,再不可過於用柔,若用柔太過,又傷於剛,大道難成,遺笑於大方,適以取吝而己。此剛而用柔不可過者也。
    九五,剛於悅而不能柔以悅,如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過於淫奢,自滿自足,陽極生陰,真為假傷,理有可決,幸其剛而得中,內有主宰,不為客氣所惑,得以無咎。既已實腹,不能虛心中道而止,卻亦無譽。此剛而持盈之大過者也。
    上六,在大過之終,愚而自用,不知藥物火候,任心造作,迷而不返,升之高,傷之甚,過涉滅頂,自招其兇,與人無咎。此柔而妄想之大過者也。
    觀於六爻之義,大過者兇,不過者吉。大過之中,亦有不過之道。是在人善於調和陰陽,歸於中正,不偏不倚為貴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坎下坎(習坎卦第二十九)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初六,習坎,入於坎窞,兄。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於坎窞,勿用。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
    九五,坎不盈,只既平,無咎。
    上六,系用徽纆,寘於叢棘,三歲不得,兄。
 
    坎者,險也,陷也。習坎者,通險也。卦德上坎險、下坎險,由此險而達彼險,險而能通,故謂習坎。此黑中有白,陰中返陽之卦,承上頤卦而來。頤者,以虛求實,求其坎陷之真陽也。
    人自乾坤相交之後,壹點元陽,走於坤宮,坤實而成坎,乾變而成離,於是陰陷其陽,天根昧而心交物,性相近而習相遠,日習日下,陷於下愚不移之地,而莫知底止矣。
    然習惡則惡,習善則善,是在人習之如何耳。習惡者,入險之道;習善者,出險之道,出險須要能信其險。信者,心之主宰,若能信險,則不為外物所惑,習於善而即能善,所謂壹念回機如同本得,是以習坎有孚,維心亨也。
    有孚即心亨,不孚心不亨。有孚之心,即是道心,道心發現,人心不起,正氣增長,邪氣漸退,可以出入乎陰陽之中,而不為陰陽所拘矣。但信其有險,須要習而出險,信而不習,如不信也。既能信又能習,不隱不瞞,真履實踐,日習日善,自卑登高,由下而上,漸習於高明之境,盡性至命,還元復初而無難,故日“行有尚”。尚者,上也。行之能上,不行不上,知之尤貴於行之耳。
    初六,性質本愚,又習於愚,日習日下,是謂習坎。在下之習,如在坎坑,又鉆窞孔,入於下流之處,而莫知所止,不兇而自致兇,此愚而又習於愚者也。
    九二,居於二陰之中,日與小人為伍,不知親近有道之士,終陷於下而為愚人,如在坎坑之中而有險也。幸其剛而得中,陷之不深,雖不能出險,內有主宰,亦不為下流所惑。但嫌其信險而不習出險,僅小有得,不能明善復初,大有得耳。此剛而不知習善者也。
    六三,性質本險,又愚而自用以行險,險而又險,是來之坎坎矣。且近上險,前進上險,後退亦險,是險且枕矣。如此之人,不信有險,俞習俞險,習之者久,陷之者深。如入於坎窞,終在險地,永為勿用之人矣。此柔而只知習惡者也。
    六四,在上剛下柔之際,性質在中人之列,習於善則能善,習於惡則即惡,可善可惡,如壹樽酒而用二簋盛之也。然四與五同居,信於善者,信於善而虛心下賢,借他人之明智,以破己之昏暗,如用缶納約,自牖以通其明。不能善者亦能善,始有咎者,終可無咎,此柔而能習其善者也。
    九五,居二陰之間,陽剛中正,把柄在手,既能不滿不盈,不見惡於小人,又能不遷不流,大有異於小人,如坎水不盈,只既平。不滿於內,亦不流外,實腹而能虛心,出於性成,是以無咎。此上智不移,不待習而自善者也。
    上六,雖系小人,本性未嘗不善,但性善而不知習善,自縛自束。系於不善,自暴自棄,居於險地,如系用徽纆,寘於叢棘,終亦必亡而已。豈僅三歲不得出險哉!此下愚不移,終不習而終惡者也。然則,修道者,當自醒自悟。急須拜求真師,尋個出頭之路,以了性命,甚勿以福緣淺薄、自暴自棄,為世間無用之物。
蓋身心性命之學,人人有份。回頭是岸,立登聖基,是在人之能信能習耳。果能信之習之,日習日善,必將習於至善無惡,渾然天理地位矣。人何樂而不習善者哉!

    上離下離(離卦第三十)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六二,黃離,元吉。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兄。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

    離者,麗也,明也。卦體壹陰附麗於二陽之中,虛中能明之象。卦德上離明、下離明,由此明而及彼明,由彼明而達此明,明內而又明外,內明而又外明。千明萬明,總是兩明,內明外明,總是壹明,故謂離。此雄裏懷雌、陽中有陰之卦,承上大過而來。
    大過者,陽剛太過,雄而不雌,任心造化,誤用其明矣。明者,離宮虛靈之氣,為人之神,心之主。心虛則靈,元神主事,明而得正,能以濟陽。心亂則迷,識神主事,明而不當,足以傷陽,是以離利於貞而亨也。然雖離利於貞而亨,若只知用明,不知養明,亦不得亨。
    夫用明者,外明也。養明者,內明也。外明必本於內明,用明須當先養明,是以又畜牝牛吉也。
    畜者,養也。牛者,順象。牛至於牝,絕不用剛,其性至順,人能以柔順養明,雌而不雄,回光反照,閑邪存誠,先明內而後明外,內外俱明,虛靈不昧,無壹物能瞞,無壹物能移,自明明德而止於至善,其吉為何如乎?
    但明而致吉之道,有火候、有工程,稍有不謹,明而不亨,故明必至於內外無壹不明、無壹不正,方是明之利、明之亨、明之吉也。
    初九,在明之初,不知養明,而即用明,履必錯然也。錯然之履,不但不能進明,而且有以傷明,惟敬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自始自終,了然於心,而後篤行之,方無錯然之咎矣。此用明須當先求明者也。
    六二,自知不明,而能虛心下賢求人之明,是謂黃離也。黃為中色,明而歸中,示己之無,尊人之有,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不失其柔順之本質,其吉在於能虛心矣。此不明而求人之明者也。
    九三,獨剛不柔,只知用明,不知養明,剛明太過,如日昃過缶之明,高極必下,明極必暗,是不能鼓缶而歌,則有大耋之嗟,不中不和,適以取兇而已。此用明而自敗其明者也。
    九四,剛而不正,不能明內,即欲明外,是突如其來如也。突來之明,躐等而求,性躁行偏,妄作招兇,焚如、死如、棄如,欲求長生,反而傷命。此不明而自以為明者也。
    六五,居外明之中,所當明內而又明外者,乃懦弱無能,或見理不真,或力有不及,是以出涕沱若、戚嗟若也。然涕沱戚嗟,不敢妄作妄為,自守本分,亦致吉之道。此明而知己不明者也。
    上九,居重明之上,剛而有為,既能明內,又能明外,既能明順,又能明逆,取象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也。
    人之真心,如王明明德,如出征,明德而德即明,如有嘉功,除去人心,如折首惡,不強制雜念,如不獲從醜,用明而至折首之明,則後天壹切客氣,不退而自化,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內外光明,而無壹毫根塵之咎矣。此明而至善無惡者也。
    然則,用明之道,須要知雄守雌,剛中有柔,明而得正為貴乎。倘有剛無柔,不落於突如其來,即歸於日昃之離,不但不能增明,反而有以傷明。修道者,欲用其明,可不先養其明乎。


卷三


    上兌下根(鹹卦第三十壹)
    鹹:亨,利貞。取女吉。
    初六,鹹其拇。
    六二,鹹其肺,兄,居吉。
    九三,鹹其股,執其隨,往吝。
    九四,貞吉,悔亡。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九五,鹹其脢,無悔。
    上六,鹹其輔、頰、舌。

    鹹者,感也。卦德上兌悅、下根止,剛止於內,柔悅於外,悅以止為體,止以悅為用,有陰陽相應之義。故謂鹹。此調和陰陽之卦,承上坎卦而來。坎者,陰陷其陽,陽不健而陰不順,陰陽不交,此調和之功不可缺。但調和陰陽,貴乎自然,不貴乎勉強。自然者,無心之感也。勉強者,有心之感也。無心之感,陰陽相和,鹹無不感;有心之感,陰陽各別,感之有限,故鹹有亨道也。鹹道雖亨,然無心有無心之是非;有心有有心之是非,不得以枯木寒灰之無心,即謂鹹之亨通。枯木寒灰,純陰無陽,何得謂感。所謂感者,陰陽潛通之義,如卦象少男少女同處,彼此無心,及至陰陽氣足,彼此情動,自然相感,此不感之感,何得以蠢然無心為感乎?
    所謂無心者,無人心也。無人心即有道心,道心是心非心。所謂有心者,有人心也。有人心即無道心,人心非心是心。道心為真,人心為假。用假心,則感之不正,陰陽兩離。用真心則感之得正,陰陽相通,或陰感而陽應,或陽感而陰應,均以道心為主。以正而感,感以正,而不感以心,何物不可感,何感不能利乎。
    天下感之以正者,莫如貞女,女德主乎貞靜,不輕失身於人,必待其佳配而有感。此感之不以心而以正。卦德先止後悅,悅本於止之所由來也。
    修道者,調和陰陽,使陰陽感通,能取貞女之德以為感,則所感皆正,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止於其所,逆之、順之,無不遂心如意而得其吉矣。
    初六,性愚誌劣,不能煉己持心,妄想大事,如鹹其拇矣。拇為足大趾,能動不能行之物,不能行而感之,感不得其正。此動人心之感也。
    六二,柔而無剛,內無道心,為人心所感,如感其肺矣。肺為足肚,宜靜不宜動之物。不宜動而妄動,動必招兇。然柔順得中,雖有人心感動,能居於正,不為人心所感,亦兇中致吉之道。此無道心之感也。
    九三,陽剛宜守道心,不可因外物而動。人心者,乃剛而不中,見景生情,如感其股矣。感之於股,不能止於其所,隨風起塵,執守不專,有道心而又生人心,以是往而行道,未免見羞於大方。此失道心之感也。
    九四,陽剛本有道心,似乎貞而得吉,又剛而能柔,無感亦無所害,似乎有悔可亡,乃有應。初陰,為私欲所牽,道心中又來人心,外無感而內有感,故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也。朋從之思,因人心而昧道心,性亂情迷,壹身皆為人心所搖動。此起人心又昧道心之感也。
    九五,在上陰下陽之際,執兩用中,道心常存,人心不生,因物付物,皆出無心,如感其脢矣。脢為背肉,在心之上,近心而離心。道心人心所隔者,毫發之間,感之於脢,雖近於心,而實非心,非心之心,是謂真心。真心非色非空,無方無所,虛靈不昧,是謂無心。以無心感有心,雖有心亦歸於無心,無心無悔,渾然天理,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矣。此守道心而無人心之感也。
    上六,在鹹之終,又在悅之極,順其所欲,務外失內,巧言令色,壹切是假,是謂鹹其輔頰舌也。凡口、言、笑三者皆動,口動而心未有不動者。此絕無道心全用人心之感也。
    六爻皆有感道,或以人心感,或以道心感,或有道心而又感於人心,或背人心而只感以道心,是非不等,惟止於至善而感之,則道心常存,人心永滅,真陰真陽,隔礙潛通,如磁石吸鐵,金丹自虛無中結就矣。

    上震下巽(恒卦第三十二)
    恒: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初六,浚恒,貞兄;無攸利。
    九二,悔亡。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
    九四,田無禽。
    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兄。
    上六,振恒,兄。

    恒者,久也。卦德上震動、下巽入,巽緩而動,動而從容,不即不離,心堅誌遠,故謂恒。此真履實踐之卦,承上離卦而來。離者,明內而又明外,期於深造自得,明無不通也。
    但通明之道,非有恒心者不能。恒則專心致誌,愈久愈力,不生懈怠,可以了性,可以了命,此恒有亨道,而又能無咎矣。但恒雖亨而無咎,尤利於恒之得正。若不得正,棄真入假,仍是不亨而有咎。彼世間盲修瞎煉之徒,入於旁門外道,以非為是,予聖自雄,負修養虛名,碌碌壹生,至死不悟者,何嘗不能恒?但恒於邪道,不恒於正道,欲求長生,反而促死,及至年滿月盡,自無出路,咎且不免,安能得吉?故恒亨無咎之道,惟利於貞耳。雖然,利於恒之正,尤利於恒行之正。
    曰利有攸往者,利在於恒,行其正耳。貞者,正也,理也。理者,身心性命之道。是道也,盜陰陽、竊造化,脫生死、出輪回,乃恒久之大事,非壹朝壹夕之功能成,必須柔巽漸進,由卑登高,由淺及深,壹步步腳踏實地行去,方能奏效。
    蓋經久不易之大事,必經久不已之大功而後成,利貞之恒,利有攸往之恒也。但欲行其正,先要知其正,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盡性至命之功,全在窮理透徹耳。
    初六,在恒之初,不辨是非,而即深入,妄想久遠之事,是浚恒也。浚者,深也。不明理而深入,雖欲求正,反招其兇。此無攸利之恒也。
    九二,剛而得中,深明火候,通權達變,恒於時而不恒以心,恒於道而不恒於事,恒之無形跡者,此悔亡之恒也。
    九三,剛而居正,亦有誌修道者。但剛而不中,急欲成功,其進銳者其退速,是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也。羞者,何羞?羞其誌於德,而不能恒於德,誌於正而不能恒行其正,遵道而行,又半途而廢,雖正亦吝。此有始無終之恒也。
    九四,剛居動體,時在有為,如有田可耕矣。乃居於柔位,誌氣不振,恒久抱道,不能行持,如空田而無禽相顧,何貴於剛?此無壹為之恒也。
    六五,柔而得中,無思無為,安常守分,誌誠專密,可謂恒其壹德矣。然貞壹不二,以之避世養靜則可,以之盡性至命則難,故為婦人之吉,夫子之兇。此寂滅孤修之恒也。
上六,無而為有,虛而為盈,自尊自大,有己無人,是謂振起之仁。振起之恒,大極自敗,高極必下,終歸空亡。此自欺招兇之恒也。
    然則,修道者,貴乎恒於正道,尤貴乎恒行於正道,方能有往有利,盡性至命,作世間恒久不易之大事,但須要識得藥物,知得火候,進退急緩,不失其正耳。

    上乾下根(遯卦第三十三)
    遯:亨,小利貞。
    初六,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六二,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九三,系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九四,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九五,嘉遯,貞吉。
    上九,肥遯,無不利。

    遯者,斂藏之義。卦德上乾健、下根止,健本於止,以止用健,有健而不輕自用,故謂遯。此藏陽伏氣之卦,承上鹹卦而來。鹹者,由止致悅,調和陰陽之道。調和陰陽,莫先貴乎伏氣。伏氣者,不恃健而止健也。
人之健德,系先天正氣,及其壹陰來姤之後,陰氣浸長,陽氣當退,至人於此,知其陰氣承天而動,難與力爭,不去退陰,先欲保陽。保陽者,收斂精神,止於其所,所以伏先天之氣也。能伏其氣,陽氣不傷,陰氣自化,是遯中而有亨道也。
    但遯之為道,非避其陰,亦非坐觀成敗,乃借陰全陽之謂。借陰全陽,尤貴遯之於早。蓋早則陽氣盛而陰氣弱,易於遯;遲則陽氣弱而陰氣盛,難於遯。二陰四陽,陰氣猶順乎陽氣,於此而遯,遯之在先,是以遯之亨道,在於小利貞之時也。小利貞者,陰氣未至傷陽氣,若至三陰生,陰氣不利不貞,大肆張狂,遯之不及矣。故止健伏氣之亨道,須在二陰方進之時乎。二陰方進,彼此無傷,陰順其陽之遯,小利貞,亦大利貞也。
    初六,居於卑下,如遯之於尾也。在尾之遯,客氣難傷,遯之最利。然以陰柔無能者居之,未免遯之不固,為物移轉,自招危厲。若勿用有攸往,遯之堅固,何厲之有?此遯之宜謹始者也。
    六二,柔順中正,止於其所,客氣難入,如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也。牛革之執,致虛守靜,外緣不入,內念不出,不遯而遯,此遯之不失守者也。
    九三,下近二陰,剛為柔牽,不知早遯,是遯有私系,其疾甚厲。夫人之正氣如主人,客氣如奴仆,系於陰而以假傷真,是養奴仆而失主人,故畜臣妾吉,此遯之有私系者也。
    九四,剛以柔用,能藏真陽於陰氣方生之時,是好於遯也。好於遯而無私系,惜命如惜寶,不使有壹毫陰氣潛生於方寸之中,是以為君子之吉。若夫小人剛強自用,不知伏氣,認假傷真,則不吉矣。此遯之宜去私系者也。
    九五,剛健中正,所親者陽,所遠者陰,擇善固執,是調嘉美之遯也。遯之嘉美,不以假傷真,貞而未有不吉者,此遯之歸於中正者也。
    上九,在遯之上,剛柔混合,萬物不能移,造化不能拘,自由自專,是謂肥遯也。遯至於肥,內無所傷,外無所損,不伏氣而氣自伏,此遯之無有不利者也。
    六爻惟上爻真體未傷,乃無為保健之功,其余皆陰陽相雜,真體已虧,故必先伏其氣,而後不為客氣所侵。
    修道者,當真體未傷,須行無為之道以養陽。及真體稍虧,須行伏氣之功以防陰。其體不壹,其用亦有異,是貴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上震下乾(大壯卦第三十四)
    大壯:利貞。
    初九,壯於趾,征兄,有孚。
    九二,貞吉。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
    九四,貞吉,悔亡。藩抉不羸,壯於大輿之輹。
    六五,喪羊於易,無悔。
    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

    大壯者,陽氣強壯之義。卦德上震動、下乾健,健於內而果於行,健行不息,故為大壯。此進陽壯氣之卦,承上恒卦而來。恒者,久於其道之功。久於其道,則身體力行,心堅誌遠,壹念不回,深造自得,是非大壯之人不能也。
    益大壯之人,自命不凡,俯視壹切,放得下,提得起。有大壯之誌,即能行大壯之事,作人之所不能作,為人之所不能為,超凡入聖,為天下希有之事,如雷之壹動,自地升天,驚愚駭俗,震動壹切矣。
    但大壯之道,尤貴壯之得正,若不得正,則壯之不大,其行不利。彼世間旁門外道之徒,著空執相,認假為真,水火不避,患難不懼,有至死不變者,何嘗不是壯?其如壯之不正,不但壯不能大,而且因壯傷生,何貴於壯?特以大壯之道,惟利於貞耳。
    貞者,正也,理也。以理而壯,則內有主宰而誌正,外無妄動而行正。誌正則剛強不屈,萬物難移而內壯;行正則果決有斷,諸事能成而外壯。誌以固其行,行以全其誌,內外兼修,不壯者能壯,已壯者能大。已正而壯,其利寧有限量乎。
    初九,在大壯之始,正當虛己求人,究明性命之理而後用。壯者,乃以剛自居,冒然進步,妄想高登,速欲成功,是壯於其趾矣。壯趾之壯,其進銳者,其退速,遠行必兇,可於理信之。此不謹於始之壯也。
    九二,剛以治內,柔以應外,外不足而內有余,不壯而壯,壯之有得於中,中而未有不正,正而未有不吉者。此嚴以治己之壯也。
    九三,躁進無忌,不壯於內而壯於外,小人以是而貪圖名利可也。至於修道君子,所當萬有皆空,而亦用壯於外,其壯罔用,不特壯不得正,即得其正,未取於彼,先傷於我,亦是危厲之道。如羝羊觸藩,必羸敗其角。此剛而務外之壯也。
    九四,剛而能柔,陰陽混合,金丹已結,所當正己之後、正人之時,是以貞吉而又悔亡也。貞吉者,正己之吉。悔亡者,正人之悔亡。又近六五虛心下賢之知音,不但不敗其己之壯,而且能大人之壯,如藩抉不羸,壯於大輿之輹。此正己正人之壯也。
    六五,居於動體,柔而無剛,時在可壯,人不能壯,如喪羊於平易之地矣。然雖人不能壯,幸其柔順虛心,借他人之知識,以開自己之茅塞。虛心即能實腹,不壯者能壯,既壯者能大,可無喪羊之悔矣。此己不壯而借人之壯也。
    上六,愚而自用,妄猜私議,入於旁門,到得年滿月盡,生平所學,俱歸無用,如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矣。居動之極,禍已釀成,如何能退?在事之終,後悔不及,如何能遂?退之不能,遂之不得,空空壹世,有何利乎?然則柔而無能者,與其自己用壯而受害,不若及早虛心求師,困而學之,勉強而行之,從艱難處下壹番死功夫,不患不到大壯之地。此本不壯,而歸正即壯也。
    六爻皆有壯道,吉兇不壹,求其壯於內,而能正己者,其惟九二。壯於外而能正人者,其惟九四乎。
然則修道者,當未了道,必先正己,既已了道,又須正人。正己者,修道也;正人者,立德也。修道立德,方是壯之正、壯之大。大壯之利貞,必以道全德備為極功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離下坤(晉卦第三十五)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於其王母。
    六三,眾允,悔亡。
    九四,晉如鼫鼠,貞厲。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不利。
    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吉,無咎,貞吝。
 
    晉者,進也。卦德上離明、下坤順,由順而生明,用明而行順,順時順理,其明日增,故謂晉。此自誠而明,進火之卦,承上遯卦而來。遯者,止其健,而不輕用健也。不輕用健則心虛,心虛則燭照覺察,戒慎恐懼,不為物欲所瞞,黑中有白,神明自來矣。
    人之本來良知良能之性,炯炯不昧,其德本明,因交後天,識神用事,人心起而道心藏,良知之健,變為不良之健,良能之順,變為不良之順。心與物交,錮閉靈竅,神明有昧矣。
    聖人教人進火者,由不明而復進於明耳。進明之功,非順道不能。順者,順時順理,常存道心,不生人心,知之能之,無壹不良。天之賦人者良,人之順天者亦良。天人合發,元神不昧,自誠而明,其明日增,由小而大,自微而著,漸進於高明遠見之處,有象於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也。
    康侯者,安泰寧靜之侯。馬在午,屬於離明之象。蕃庶者,地所生,屬於坤順之象。晝日者,日之明,明在上也。三接者,地之順,順在下也。
    人之良知良能之真心,為壹身之主,如壹國之有康侯也。真心不背於天良,用明用順,如康侯用錫馬蕃庶也。
    由順而生明,以明而行順,如晝日三接也。三接者,乃再三之順,不順而必至於順,其中有閑邪存誠之功。閑邪存誠,人心順、道心彰,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明兼該,明明德而止於止善,進火之功盡矣。
    初六,在明之初,大理未明,宜靜不宜動,是以晉如摧如,守貞而吉也。夫守貞而吉者,以其未能至信,先須窮理,充裕於內,運火自無差錯之咎矣。此未進明,先求其明也。
    六二,處於三陰昏暗之中,不但不能增明,而且有以蔽明,是以晉如愁如也。然柔而守正,不為假陰所惑,不進而亦不愁,是以貞而得吉。蓋能貞則致虛守靜,真陰現象,假陰自化,如受茲介福於其王母矣。此處不明,不遽進明也。
    六三,不能自下而順,乃自上而順,似乎不正而致悔。然性柔誌剛,不順陰而順陽,借他家之明,以濟我家之暗,我順他而他即順我,是以眾允其進,有悔可亡。此己不明,順人之明也。
    九四,居於明體,已進於明矣。但在二陰之內。明藏暗中,又應初陰,明而有私,邪正不分,是非相雜,以是進明如鼫鼠夜行,所見不大,其行不遠。雖用明得正,終有危厲。此剛而有私之明也。
    六五,居於二陽之內,既明其我家不明,又明其他家有明,借剛濟柔,本有悔者而悔可亡。悔由於心之不虛,若知虛心,則以己求人,即能實腹,既實其腹,則吉兇止足,如在掌上,可以失得勿恤,直行無疑,往而進火下功。吉無不利者。此虛以招實之明也。
    上九,剛強自勝,只知進明,不知虛明,是以維用伐邑也。邑為私邑,伐邑即克己之功。克己之功,虛人心也。若不虛心,獨恃其剛,強制強伏,必危厲而後得吉,得無咎,以是用明,雖克己得正,亦屬勉強,不由自然,未免取吝於大方。此剛而高亢之明也。
    然則,進明運火之道,未明必先求其明,既明又當虛其明,虛實並用,剛柔相當;自誠而明,明本於誠,其明日進日高,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大地裏黃芽長遍,滿世界金花開綻,無處不可用明,無處能傷其明矣。

    上坤下離(明夷卦第三十六)
    明夷:利艱貞。
    初九,明夷於飛,垂其翼;君子於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於左股,用拯馬壯,吉。
    九三,明夷於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六四,入於左腹,獲明夷之心,於出門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上六,不明,晦;初登於天,後入於地。

    明夷有二義。壹夷者,藏也。壹夷者,傷也。卦德上坤順、下離明,明在順中,明而順時,以順養明,故謂明夷。又明在暗中,明而有傷,亦謂明夷。此自明而誠,退火之卦,承上大壯而來。大壯者,健於動也。健於動,須要知其進退,若有進無退,壯之太過,必傷其明,明傷而壯,未有不敗者,此退火之功所由貴。
    退火者,藏明於至幽至密之處,而不輕自用也。修道之所以進火用明者,以其不明而進至於明耳。既進至於明,內外不昧,可以韜明養晦,必至於至善無惡之地,使明無壹點有傷,方謂火返其本,有氣無質,壹團和氣,良知良能,元神不昧,非色非空,即色即空,色空不拘,如日在地上能照外,日在地下能照內。內之外之,無壹不明,不明之明,勝於用明,明而無形跡可窺矣。無形跡可窺,方是火退,而火返本。但此火退、返本之道,亦逆道也。
    逆者何逆?逆其所生之明於內,有明而不自用也。有明不用,非空空無為便能了事,其中有防危慮險之功,隨時收斂之道,要在於艱難不能自由處返來,若返於順,而不能返於逆,則火不歸元,明不入真,終必有傷,故明夷利於艱貞也。艱難守正,順時而退,明不受傷,丹元無滲漏之患,所謂“縱識殊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大都全借修持力,毫發差殊不結丹”。
    蓋以修丹之道,全要以火為準則,少於火而丹不成,過於火而丹即傷,及丹已成,急須住火停輪,沐浴溫養,守中抱壹,深藏其明於無聲無臭之地,不使有壹點火氣耳。
    初九,在明夷之初,雖無傷之形,已有傷之幾,急須退火,以免其害。以象取之,如明夷於飛垂其翼;以人取之,如君子於行,三日不食,有攸往。垂翼之飛,不食而往,明於退而急退者。然主人有言者,退火乃聖胎凝結以後之事。聖胎凝結,自有真火,不用假火,如愚如訥。人所嫌忌,有言毀謗,必不能免。然雖有毀有謗,外傷而內不傷。此退火於未傷之前也。
    六二,退火稍遲,而即見傷,如明夷於左股也。然柔順虛心,見傷即知。用壯馬急拯其不能早退之失,可不至於大傷其明,亦致吉之道。此退火於見傷之時也。
    九三,剛明兼備,運天然真火,煆去人心之首惡,人心壹去,邪火自化,如明夷於南狩,得其大首也。但人心有識神居之,為歷劫輪回之種子,不易去之,若去太猛,反激邪火妄動。真人有傷,惟不可疾貞,漸次化之,人心終有消滅之時。此運真火而明不傷也。
    六四,養明於幽深至密之處,如入於左腹矣。左腹之明,視之不見,不識不知,可獲明夷之心,於出門庭,出有心而入無心,壹切邪火,焉得而發之。此退假火而明不傷也。
    六五,守中抱壹,絕不用明,而明常存,所謂內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如箕子之明夷,利在於貞也。利貞之明夷,外不足而內有余。此養真火而明不傷也。
    上六,不明火候,只知順用其明,不知逆退其明,是不明而反晦也。不明反晦,無益有損,自招其災,如初登於天而進明,後入於地而傷明,金丹得而復失,前功俱廢矣。此不知退火而明終傷也。
    噫!養火即養明。退火即藏明,明藏於內,火返其真,虛靈不昧,期其神化,歸於無形無色而後已。但須要知得養明、退火之火候耳。若不知火候,不特不能養明,而且有以昧明,是亦明夷而已,何能濟事乎!

    上巽下離(家人卦第三十七)
    家人:利女貞。
    初九,閑有家,悔亡。
    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
    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六四,富家,大吉。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上九,有孚威如,終吉。

    家人者,家中有人,治內之道。卦德上巽入、下離明。明則可以巽行其道,巽則能以漸通其明,巽明相需,如以風吹火,火隨風生。有治家之道,故謂家人。此煉己持心、回光返照之卦,承上晉卦而來。晉者,明由順生,進火用明之功。進火用明,須先明內,明內者煉己也。煉己者,煉我家之陰耳。我家之陰為何陰?人心是也。人身精、神、魂、魄、意,皆屬陰,聽命於人心,人心靜而五者皆靜,人心動而五者皆動,煉己即煉此人心耳。煉去人心,道心自現,道心現而心明,則精、神、魂、魄、意,皆化而為護法神矣。
    人之身,如家也。人之精、神、魂、魄、意,如壹家之人也。煉人心而生道心,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各伺其事,喜、怒、哀、樂,皆和而中節,如壹家治也。取象利女貞,女以守貞為貴,煉己如女之守貞不字,則我家之真陰現象。真陰現象,則心虛靈不昧,外物不得而入,可以循序漸進,以求他家之陽,無有不利者。卦體二虛於下,五實於上。虛心即能以實腹,利女貞,正所以致虛守靜,以為成家立業計耳。故修道者,戒慎恐懼,於不睹不聞之內,不使有壹毫陰氣潛藏於方寸之中也。
    初九,在家人之初,剛於煉己,如閑有家也。有己即能防閑克制,方寸之中,空空洞洞,內念不生,外物不入,本有悔而悔可亡。此煉已於有己之初者也。
    六二,柔而中正,返觀內照,心清意靜,不專遂於外,而謹慎於內,以靜制動,以壹禦紛,外物不納,客氣難入,如婦人在中饋而居貞,未有不得吉者。此煉己而用柔道者也。
    九三,煉己功勤,雜念不生,如家人嗃嗃,悔厲驚懼,不敢為惡,自然得吉。否則有念不去,姑息養奸,咨情縱欲,如婦子嘻嘻,略無家法,焉能到得無己之時?如此修道,終不成道,取吝而已。此煉己當用剛道者也。
    六四,以柔求剛,借剛濟柔,不即不離,漸次導引。虛心即能實腹,富有日新,方且積法財、聚天寶,其吉之大,不僅無己而已。此煉己柔而用剛者也。
    九五,陽剛得中,心正而身修,如王者假家施治,而天下自平,其吉出於自然,非有勉強,何憂恤之有?此煉己而剛柔如壹者也。
    上九,剛而居於巽體之上,可信其煉己有威如矣。煉己威如,嚴之於初,自能吉之於終,此煉己而有始有終者也。
    子書雲:煉己不熟,還丹不結。還丹頭壹步功夫,先要煉己,煉己煉到無己時,虛室生白,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凝結而成黍米之珠,其光通天徹地,壹切魍魎邪魔,焉得而近之,煉己之功豈小焉哉!

    上離下兌(睽卦第三十八)
    睽:小事吉。
    初九,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
    九二,遇主於巷,無咎。
    六三,見輿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無初有終。
    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厲無咎。
    六五,悔亡,厥宗噬膚,往何咎?
    上九,睽孤,見豕負塗,載鬼壹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構,往遇雨則吉。

    睽者,彼此相違之義。卦德上離明、下兌悅,悅生於內,明用於外,悅非所悅,明非所明,悅明不當,故謂睽。此陰陽相隔,和緩調理之卦,承上明夷而來。明夷者,真明有昧之義。真明有昧,假明即出,識神用事,順其所欲,明於外而不明於內,性亂命搖,與道相隔,此睽之所由來也。然睽則睽矣。又有致合之道,特以明雖在外,若能虛其心,可以返明於內。欲雖起內,若能實其腹,可以掃欲於外。明返欲掃,神定情忘,則陰陽隔礙潛通,睽者亦可以致合,故小事吉也。小事者,陰之事。人心用事已久,道心埋沒,大事已去,今欲致合,必先去人心而後生道心,道心復後,大事方吉。正在睽中,求其人心不壞,其事足矣。安敢望其大事之吉乎。試就小事吉者論之。
    初九,在睽之初,道心方去,人心方來,若能剛而守正,不為人心所惑,道心自復,有悔者可以悔亡,如喪馬勿逐自復也。
    然必見惡人無咎者,惡人即人心,人心俱有五賊,足以敗道,不見人心,不知五賊作禍,見人心而順其所欲,漸次導引,五賊不得張狂,所以避害耳。此濟睽於方睽之時也。
    九二,當陰陽正睽之時,邪氣盛而正氣弱,道心未易相遇。然剛以柔用,從小道中進步,借人心生道心,如遇主於巷,本有咎者,即能無咎。此濟睽於正盛之時也。
    六三,愚而自用,順其所欲,如輿曳而牛掣也。不悅於內而悅於外,未得於彼,早失於己,如天頭而劓鼻也。如此之人,務外傷內,認假失真,到頭壹著,窮無所歸,始悔自錯,故無初有終也。但不能悔於初,而悔於終,悔之無益。此不睽而自致其睽也。
    九四,陽在陰中,道心為人心所陷,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孤陽無依,是睽孤也。然道心雖微,若能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交孚抱道之君子,彼此資益,人心日去,道心日增,久之人心化,道心存。陰陽混合,孤者可以不孤,有咎者可以無咎。此以尊交卑,能濟其睽也。
    大五,柔順虛心,居二陽之中。既明其我家純陰,又明其他家有陽,虛人心而求道心,本有悔者,而悔可以亡矣。
    夫道心者,人心之宗,厥取道心之宗,點化人心之假,如噬膚之易,以是往而行道,有何睽之咎乎?此以虛求實,能濟其睽也。
    上九,處睽之極,道心埋沒已久,人不反顧,是睽孤也。道心埋沒,人心用事,習染成性,疑慮百出,如豕負塗,載鬼壹車矣。若欲復道心,須先明人心,但明之貴於見之,見豕見鬼,實見的人心為害甚大。既能見得,即能明得,先不明而用心,如先張之弧也。後能明而復道心,如後說之弧也。無人心而不見道心,無道心而難知人心,借人心復道心。
    人心雖罪之魁,亦功之首,匪寇而實婚構也。人心既見,道心即復,於是虛人心,振道心,往而濟睽,則陰陽和合,如遇其雨,洗去壹切舊染之汙,仍是當年圓成無虧之物,其吉為何如乎。此睽終必合,乘時而濟睽也。
    六爻俱有睽而致合之道,僅得免其陰陽不睽,而不能陰陽有濟,故彖曰:“小事吉。”然小事能吉,大事即能吉,睽終而合,陰陽相通,至此而求,大事未有不致吉者。修道者,可不先求其小事之吉乎。

    上坎下根(蹇卦第三十九)
    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初六,往蹇,來譽。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九三,往蹇,來反。
    六四,往蹇,來連。
    九五,大蹇,朋來。
    上六,往蹇,來碩,吉。利見大人。

    蹇者,前進屯難之義。卦德上坎險、下根止,止於險中,故謂蹇。此後天中保先天之卦,承上家人而來。家人者,明不外用,煉己之功也。煉己者,煉其後天之陰耳。
    人自先天失散,後天用事,人心惟危,如坎卦二陰在於壹陽之外也。道心惟微,如坎卦壹陽陷於二陰之中也。陽陷陰中,道心為人心所累,而不能振發,全是人心用事,險之極矣。但有險須要能止於險。能止於險,則人心漸消,道心漸生,可以處險,可以出險,而不為後天陰氣所傷矣。
    辭曰:“賽利西南,不利東北”者,正處險出險之訣。西南屬坤,虛極靜篤之鄉,虛極招實,靜篤則動,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道心發現,人心自退,乃生我之處,故利。東北為根,陰氣剝陽將盡之方,陰氣剝陽,順其所欲,人心用事,道心將亡,乃死我之處,故不利。
    利於生道心而退人心,不利於起人心而傷道心。生道心即能處險,退人心即能出險。然必利見大人,貞吉者,特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不識不知,無貪無求,即是道心。有道心即為大人,無道心即為小人,去人心,非見道心不能。見得道心,方能去得人心。
    利見大人者,即利見於道心耳。道心壹見,邪正即分,穩穩當當,性定情忘,不為人心所誘,止則能以禦險,動則能以濟險。止之動之,皆是道心運用,以正遇險,險中守正,終必出險解險,完成大道,以吉全之矣。
初六,在蹇之初,與物未交,人心未起之時,若往而交物,即起人心而有蹇,不往而來,人心不起,道心常存,而美譽之德在是矣。此柔而謹慎於未蹇者也。
    六二,與五相應,五為坎中真陽,如王。二為根中真陰,如臣。真陽有險,即真陰有險,如王臣蹇蹇也。有蹇而能止於其所,虛人心、求道心,不以艱難困苦移其誌,所謂匪躬之故歟?此柔而能處於蹇者也。
    九三,剛躁太過,與險為鄰,往即有蹇,幸其剛而得正,見險能止,不往來反,掃去人心,把持道心,遇蹇而無蹇。此剛而不入於蹇者也。
    六四,獨柔不剛,本自有險,強欲出險,往必有蹇,幸其屈己求人,不恥下問,來連有道之士,擴充其識見,道心漸生,人心漸去,終必出險而無蹇,此柔而借剛濟蹇者也。
    九五,陽陷於陰中,道心為人心所蔽,是謂大蹇。然剛中而正,借人心修道心,道心壹來,人心即化,剛柔混合,先天之氣,從虛無中凝結成丹,大蹇而能大濟。此剛柔壹氣,而無蹇者也。
    上六,在蹇之終,正當人心安靜,道心發現之時,若不明火候,強制人心,反昧道心,往有蹇矣。不制人心,來養道心,而碩大之德在是矣。然必利見大人者,大人為了道成真,出險之人,從險地壹壹經歷過來,藥物火候,無不通曉。蹇終之時,正是生門死戶,可言可兇之處,須要真師大人口傳心授,方能殺裏求生,出蹇濟蹇,而不為陰陽所拘矣。此求師口訣,而濟蹇者也。
    然則,出蹇濟蹇之道,須要真師訣破生門死戶,方能濟事。不知生門死戶,不但道心識不得,即人心亦識不得。識不得道心,焉能生得道心?認不得人心,焉能去得人心?道心不生,人心不去,縱然弄盡旁門,不蹇而自致蹇,無益於性命,反傷於性命,可不畏哉!

    上震下坎(解卦第四十)
    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初六,無咎。
    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九四,解而拇,朋至斯孚。
    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於小人。
    上六,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解者,脫散之義。卦德上震動、下坎險,陽氣動而出險,險外之動,動之遂心。故謂解。此乘時采藥之卦,承上睽卦而來。睽者,陰陽不和,悅明不當,陰氣用事,陽氣有陷,此解脫陽氣之功不可缺。解脫陽氣者,采藥也。采藥貴乎知時,若不知時,當面錯過,陰氣仍在,陽氣又去。雖藥在咫尺,未許我得。
    悟真雲:“鉛遇癸生須急采,金逢望後不堪嘗”。當其壹陽生於坤地,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天地之心回轉,所謂西南得朋,正鉛遇癸生,大藥發現,道心震動,人心安靜之時,此自然之解,吉之先見者也。是以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無所往而來復,非人所勉強而然,乃壹時自然之現露,出之於天。但天時已到,尤賴人力,急須下手扶陽抑陰,天人合發,借此壹點陽氣,復而又復,復於純陽無陰之地,道心常存,人心永滅,方是解去危難,縱橫逆順,無不如意,是以有攸往夙吉也。
    夙者,早也。早則藥氣方生,屬於先天;遲則藥氣已過,屬於後天。藥氣方生而急采,則先天堅固而得吉;藥氣已過而始采,則後天又發而不吉。夙吉二字,大有深意,有不得不早者,所謂“若到壹陽才動處,便宜進火莫延遲”者是也。
    初六,居於至險之地,柔弱無能,不能自出,而知親近有道之士,借他人之智慧,以解自己之昏暗,有咎者亦能無咎。此柔而借剛解險者也。
    九二,以壹陽而居於二陰之內,剛而能柔,惟精惟壹,允執厥中,既不使人心為惡,如田中獲狐,而不縱放其狐,又不求人心強滅,如得黃矢,而不傷害其狐。不縱不傷,順其所欲,漸次導之,使其自消自化,不解而解,解之而最吉者。此剛而用柔解險者也。
    六三,愚而自用,妄想天寶,無道心而強制人心,以心制心,不但不能去人心,而且有以招人心。如負物者欲乘車,自致寇傷,雖解事屬正,然恃壹己之陰,不求他家之陽,亦修道者取吝之事。此柔而強欲解險者也。
九四,剛而不正,又應初陰,道心中人心相雜,解陰而不果,如解而拇矣。
夫解散人心,所以振道心也。人心解去於道心來至,信之解之,在拇能動不能行,可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矣。此剛為柔牽不解險者也。
    六五,虛人心而求道心,是君子維有解也。道心為君子之心,人心為小人之心。道心之解與未解,可於人心驗之,人心化盡,方是道心之難解,若稍有壹點人心,而道心之難猶未解去,故修道者必使宥密之中,而無絲毫滓質為極功。此點化群陰之解險者也。
    上六,在解之終,壹切客氣盡消,只有人心未死,此壹點人心,貪圖無比,即罪之魁,如隼鳥棲於高墉,所當急須解去者。幸在解終,正氣盛而邪氣弱,以道心而解人心,直下斷絕,無不利者。此大公無私之解險者也。
    然則,解難出險之道,貴於知時,尤貴於剛柔相當,不先不後,不急不緩,乘時下手,未有不獲利者。然所以獲利處,總要知的西南坤位耳。
    噫!藥出西南是坤位,欲尋坤位豈離人,分明說破君須記,只恐相逢認不真。西南坤位,豈易知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根下兌(損卦第四十壹)
    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喝之用?二簋可用享。
    初九,已事揣往,無咎,酌損之。
    九二,利貞,征兄。弗損益之。
    六三,三人行則損壹人,壹人行則得其友。
    六四,損其疾,使揣有喜,無咎。
    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元吉。
    上九,弗損益之,無咎,貞吉。利有攸往,得臣無家。
 
    損者,減其有余也。卦德上根止、下兌悅,有所說而即止之,止其悅而無妄念。卦體二五,剛柔得中,虛實相應,剛而不至於躁,柔而不至於懦,減其有余,增其不足,故謂損。此損中有益之卦,承上蹇卦而來。蹇者,有險能止,後天中保先天之道。然欲保先天,非去後天不能。去後天者,行損道也。
    但損之為道,是不順其欲而止其欲。人多不能誠信於中,不能誠信,有始無終,不但不得吉,而且致其咎。若能誠信,則起念即真,信之於心,自能見之於行,不致吉而吉即在,不致咎而咎自無。雖然信於損固吉,固無咎,尤貴於信之得正,損之得正。世間觀空守靜,忘物忘形,至死不變之輩,何嘗不是信於損?但信非所信,損非所損,有損無益,仍是不吉,仍是有咎。是以可貞於信,辨其是非,分其邪正,明於心而驗於事,有攸往而無不利矣。但有往之利,雖利於信之正、損之正,尤貴乎真履實踐,有始有終。若未到從容中道之地,而功不可歇,必須為道日損,為功日益,損之又損,益之又益,直至損無可損,益無可益,剛柔相應,內外合道,至善無惡,渾然天理,而損益之功,方無所用矣。故曰喝之用二簋,可用享。
    簋為虛圓之物,二簋即二五剛柔之中。剛柔歸中,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如壹,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還原反本,聖胎有象,由是享自在無為之樂,我命由我不由天,信乎損而損中有益,豈小焉哉!
    初九,剛決勇猛,信於損而即欲行其損,是以已事揣往,損之必能無咎矣。但損之在初,恐其勇猛太過,有損而不正之失,必酌其是非可否,而後損之,方是損中有益,而無壹咎之損。此損之須謹於初者也。
    九二,剛而有得於中,道心常存,人心不生,陰陽和合,金丹有象,正宜謹固牢藏之時,若不知止足而又損益,反起人心,有昧道心,不利且兇。蓋以剛氣歸中,不偏不倚,弗可損益矣。此不損而亦不益者也。
    六三,愚而無知,見景生情,不能損人心,而反用人心,求益而反有損,如三人行,則損壹人矣。若知益中有損,而能損去人心之二心,益其道心之壹心,陰陽相當,損中有益,如壹人行,則得其友矣。此求益而必用損者也。
    六四,純陰無陽,其疾已深,幸其柔而得正,以陰順陽,誠求他家不死之方,以損我家之沈屙。不能損者亦能損,不速損者亦速損。損中有益,不但有喜,而且無咎。此損柔而求剛益者也。
    六五,柔而得中,止於其所,虛心即能實腹,虛實相應,剛柔相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或益之十朋之龜矣。
或益者,不求益而益,益出自然,非有勉強,乃返本還原之吉道,所謂“敲竹喚龜吞玉芝,鼓琴招鳳飲刀圭”者在是。此損柔而剛自益者也。
    上九,在損之終,是損之於無可損,益之於無可益,由明明德而止於至善。弗損益之,已是無壹行之有咎,無壹事之不正,全始全終,而得其吉矣。
    修道至於止至善,道心常存,金丹凝結,以是往而點化人心,無有不利者。
    蓋道心者主人,人心者奴仆,道心用事,壹步壹趨,皆是天理,私欲不生,雖人心亦化為道心,得臣無家,滓質俱消,“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凡籠壽萬年。”此損益而歸於至善者也。
    損之功用,至精至微,不拘成規,隨時變通,總以剛柔如壹,止於至善無惡之地為極功。行損道者,可不誠信於損,全始全終乎。

    上巽下震(益卦第四十二)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初九,利用為大作,元吉,無咎。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
    六三,益之用兄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六四,中行,告公從,利用為依遷國。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上九,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兄。

    益者,增加其不足也。卦德上巽入、下震動,動而漸入,不急不緩而入之,故謂益。此益中用損之卦,承上解卦而來。解者,陽氣動而出險,漸生漸長,增益善之不足也。但益善非損不善,不能益其善,而損其不善,至於益之又益,損之又損,直至益無可益,損無可損,至於至善無惡之地而後已。是以利有攸往也。
    人自無始劫以來,千生萬死,罪積如山,孽深似海,輪回種子,愈久愈深,今欲行有益性命之事,非先拔去輪回種子不能濟事。輪回種子豈能遽去哉?其事有火候、有工程,非可懸虛不實,須要循序漸進,步步出力,益道心、損人心,益正氣、損邪氣,益中有損,方能有濟,利有攸在,利在於行出有益之事耳。但行有益之事,貴乎有始有終,若有始無終,仍是行而不利,無益有損。故有益、利行之道,惟在專心致誌,下壹番死工夫,從艱難困苦中做出,消盡歷劫輪回種子,方能復我本來原物,是以又利涉大川也。大川至險,性命所關,若於至險之地能行去,則凡無險之處,自無不利矣。
    卦德動而巽進,徐徐下功,不急不緩,其即隨時增減之道乎。
    初九,在益之初,即能勇猛直行,大作大用,是初念已真。能益於初,自能無咎於終。此用剛而決於益者也。
    六二,柔順中正,識急緩、知吉兇,煉已持心,損之又損,先天之氣,自虛無中來,陰陽相合,如或益之十朋之龜矣。
    十朋之益,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如龜之蟄神藏氣,聖胎有象,當斯時也,正宜守貞不二,沐浴溫養,至於十月功完,脫胎成真,積功累行,護國佑民,受皇王之封號;用享於帝,天爵修成,而人爵即從之,其吉為何如乎?此用柔而自然益者也。
    六三,不中不正,咎過極多,不可益以吉事,須用兇事磨礪,自能戒懼修省,有孚於中行也。有孚則心誠,中行則行謹,心誠行謹,公而無私,事無不可告於人者,如用圭通信,損中有益,兇事亦可化為吉事,始而有咎者,終可無咎。此用柔而勉強益者也。
    六四,居於上巽之體,正當益己之後、益人之時,故中之於行,或因人指點,或借事開導,告其為人,人有益之公事,使學者心悅誠服,樂於從之耳。
    然道高者毀來,德修者謗興,必須依有大力者而為之,方能現身說法,使人遷善改過,是以利用為依遷國也。遷國之利,大行其道,如大顛之依文公,長春之依元帝。此無位者必借人力而益人者也。
    九五,陽剛中正,大道完成,渾然天理,可信其惠心在內,而即有元善之吉矣。
    夫惠心者,天之心也。天良之心常存,視萬物為壹體,視人我如壹家,壹言壹行,俱有益於世道人心,又可信其有惠德矣。既有惠心,又有惠德,猶如風吹物,莫不鼓舞而興起,如許遜令於旌陽,梅福官於南昌,皆能存惠心而行惠德。此有位者,不借人力而益人者也。
    上九,剛而誤用,不能益已,強欲益人,不但莫益於人,而且為人擊責矣。
    夫益人之道,先要能損己過,己過損去,而益於善矣。己善,而後可以善人。此循序漸進,恒久之心。若立心不恒,未益於己,即欲益人,無益有損,自取其兇,此好強者,未益己而即欲益人者也。
    然則,益之為道,當道未成,必先益己,及道已成,再去益人。益己益人,各有其時,如未到已益之後,不可益人。然益己益人,總要先能損己之過耳。能損已過而至於無過,可以益己,可以益人,無往不利矣。

    上兌下乾(夬卦第四十三)
    夬:揚於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初九,壯於前趾,往不勝為咎。
    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九三,壯於頄,有兄。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儒,有慍無咎。
    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九五,莧六夬夬,中行,無咎。
    上六,無號,終有兄。

    夬者,決也。卦體壹陰居於五陽之上,陽將純而陰將盡,卦德健而和,和以行健,健而不猛,均有以陽去陰之義,故謂夬。此以陽退陰之卦,承上損卦而來。損者,止其悅而不妄悅,所以進陽退陰,以正氣而退客氣也。客氣者,識神所招,欲退客氣,莫若先去識神。人自交於後天,識神用事,酒色迷真,財氣亂性,情欲俱發,思慮紛生,心君迷惑,習於性成,非壹朝壹夕之故,豈能斬然決去哉!不能斬然決去,必須從容行事,隨時下手,終必識滅,滅而元神復,人心化而道心全,重見本來乾元面目矣。但此識神為人心所戀,欲去識神,莫若先明其心。心若壹明,則道心現,而識神易去,故夬揚於王庭也。
    王庭者,心君所居之處,乃分辨邪正之地。心明邪正,則心不為識神所迷,易於去之。但識神用事已久,根深權大,非可冒然下手,必須急緩得法,方能濟事。
    曰孚號者,真心實意,以聚正氣也。曰有厲者,戒慎恐懼,以防邪氣也。曰告自邑者,煉己也。曰不利即戎者,待時也。
    既能聚正氣,又能防邪氣,更能煉己待時,萬緣皆空,只壹識神,乘時而決之,未有不利者也。
卦德健而和,從容不迫,待時下手,其即決陰之妙訣乎?
    初九,在決陰之初,獨剛不柔,冒然前進,是壯於前趾矣。前趾之壯,不但不能決陰,而反有以助陰,陽不勝陰,無咎而自致咎。此剛而不謹於決陰者也。
    九二,剛而能柔,儆惕自號,戒備嚴密,雖莫夜有戎,已伺於未發之先矣。何憂恤之有?此剛而能緩於決陰者也。
    九三,剛躁太過,急欲成功,壯氣現之於頄,宜有兇道,幸其以正去邪,為君子夬夬之決,但嫌其獨剛不柔,其行遇雨,若儒不能遽遂其誌而有慍。然行既遇儒,始雖不能剛決,終必和決之,亦可無壯頄之咎矣。此剛而速於決陰者也。
    九四,剛居不正,道心為人心所累,如臀無膚,其行次且而決陰不果。幸其道心未抿,能以牽引陽氣而增長,本有悔而悔可亡。但嫌其不信決陰之言,道心中猶雜人心耳。此剛為柔傷,不知決陰者也。
    九五,切近上陰,陰尊陽卑,道心為人心所瞞,貪戀識神,或決或不決,如莧六夬夬。壹時不能決斷其根然。
    夫道心人心所爭者,毫發之間,這邊是道心,那邊是人心,果於決陰,便是道心,不果於決陰,便是人心。心者,神之室,識神與人心相連,故夬夬不定,幸其陽將純、陰將盡之時,理終勝欲,雖決之不能自然,亦必勉強而能決,是以中於行,而可無咎。此剛為柔牽,勉強決陰者也。
    上六,在決之終,群陰退盡,只有識神壹陰未消,其時當決,其勢必滅,陽氣壹進,陰氣即化,是以無號終有兇。陰氣之無號,即陽氣之孚號,陰氣之終兇,即陽氣之終吉。此陽氣純全,陰氣悉化之決者也。
    然則,決陰之道,不可太剛,不可太柔,必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漸次而決,進壹分陽,退壹分明,陽氣進全,陰氣自化。若不知急緩運用,速欲成功,反助陰氣,有傷陽氣,陰氣終不能退,故退陰之道,須要深明火候耳。

    上乾下巽(姤卦第四十四)
    姤:女壯,勿用取女。
    初六,系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兄,羸豕孚蹢躅。
    九二,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九四,包無魚,起兄。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上九,姤其角,吝,無咎。

    姤者,遇也。不期而相遇之義。卦體壹陰而入於五陽之下,五陽而遇壹陰,故謂姤。此防陰保陽之卦,承上益卦而來。益者,增其陽之不足也。增其不足,必自壹陽增至於六陽,陽純全而後已。然陽極必生陰,壹陰潛生,陽氣即傷,故彖辭所以直謂姤,女壯也。但陽極必陰者,造化順行後天之道,而能借陰全陽者。
    聖人逆運先天之學,如本卦二五,剛而得中,通權達變,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可以出入乎陰陽之中,而不為陰陽所拘,用六而不為六所用,如遇女不取,陰氣雖壯,終聽命於陽氣,不但陽氣不傷,而且陰氣亦漸消化,此防陰之功所由貴也。
    初六,壹陰潛生,其力足以敵五陽,如金柅能以止車於不行。修道者,守貞不失,防患於早,為吉。若有妄動,自招其陰,則兇。特以壹陰進而群陰皆動,如壹羸豕,能以引群豕而蹢躅,其機雖微,為害最大。此陰氣之始生也。
    九二,剛以柔用,戒慎恐懼,能防始生之陰,如魚在包中不能為害,其利在主不在賓,蓋已伺之於早矣。此防陰於未發也。
    九三,剛而自恃,不能防閑於早,陰氣已發,制伏甚難,道心中人心相雜,如臀無膚,其行次且,主宰不定矣。幸其剛而守正,日乾夕惕,危厲自處,可無以陰傷陽之咎矣。此防陰於已發也。
    九四,剛而失守,不能防陰而縱陰,坐觀成敗,道心有昧,人心亂生,禍起蕭墻,如魚出包中,無所不至矣。此不知防陰而見傷也。
    九五,剛健中正,天人混合,以道心而制人心,如以杞之陽,包瓜之明,黜聰毀智,光華內含,陰氣不得而近之,以是處姤,人力可以回天,陽氣不傷,陰氣自化矣。此以陽防陰而無傷也。
    上九,剛而高亢,不能防陰於早,陽極必陰,剛極必敗,金丹得而復失,自取其咎,與陰無咎。此防陰不早而終傷也。
    六爻或知防陰,或不知防陰,或防陰於早,或防陰於遲,求其防於早,而陰不能生,其惟九二,以陽統陰,使其自消自化,得其中正者,其惟九五乎。防陰得其中正,用六而不為六所用,借陰保陽,不在是乎。

    上兌下坤(萃卦第四十五)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壹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六三,萃如嗟如,無攸利,往無咎,小吝。
    九四,大吉,無咎。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上六,賫咨涕洟,無咎。

    萃者,聚也。卦德上兌悅、下坤順,我順人而人即悅,故謂萃。此攢簇藥物之卦,承上夬卦而來。夬者,以陽而決陰也。決陰之道,乃丹頭到手以後之事。當丹頭未得,若無攢簇藥物之功,而丹頭不結。但人自有生以後,性相近而習相遠,忘其本真,逐於外假,心神不定,精氣耗散,非可遽能收攝,是貴乎以順為體,以和為用,循序漸進,火候不差,專心致誌,愈久愈力,自然已失者而可還,已去者而可返,猶如王者假神有廟也。
    祖先為人之根本,忘其根本,則不孝而非人,王者假神在廟,所以使人人皆知有根本之當報耳。人之本來天真,如祖先之根本也。人之棄真認假,如忘祖先之根本也。人能收斂神氣,修持性命,復還本來天真,如不忘祖先之根本也。王者之不忘根本,能以聚天下之人心。修道者之不忘根本,能以攢性命之大藥。但此不忘根本之事,須要大人行之,非壹切不知性命之小人所能行,是以利見於大人亨也。
    蓋大人者,正己而正物者也。正己則無我,神氣不散,以正為己也。正物則無人,氣質俱化,以正為物也。正己正物,內念不生,外物不入,內外壹正,仁義禮智,皆本於信,金木水火,俱歸於土,先天聚,後天化,性定命凝,聚正之亨利,豈小焉哉!
    夫天之所以命於人者,正耳。人之所以報於天者,亦正耳。以正報天,不忘根本,如用大牲,上亨於天,未有不致其吉者。然用大牲致吉之道,非空空壹念便能了事,須要腳踏實地,壹步步行去,方能成功。若知而不行,猶如不知,何能得吉?利有攸往,知之貴於行之耳。
    初六,陰柔無斷,不辨是非,或信此,或信彼,乃亂乃萃,信非所當信,聚非所當聚矣。幸應四陽,若知亂萃無益,自悔悲號,親近真師,壹經握引,暗中指點,當亦會得,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先號後笑,直下承當,不必憂恤,即時往而攢簇五行,和合四象,何患不到無咎之地哉!此改邪歸正之萃也。
    六二,居於三陰皆暗之中,壹身純陰,而能順其所欲,漸次導引,化其氣質之性,聚其真如之性,其利如用禴祭神,以誠感通。始而有咎者,終而可以無咎。此柔而守正之萃也。
    六三,愚而自用,執著壹己之陰,妄想成道,空而不實,是萃如必終嗟如,其無所利可知。幸其賢士在望,若能往而相聚,借剛濟柔,亦可以免嗟如之咎。但不能聚正人於早,及至受其害而後聚,難免小吝矣。此柔而借剛之萃也。
    九四,剛而能柔,陰陽相當,還丹凝結,大丹有望,不但聚之如意而大吉,必將聚於壹無所咎之地矣。此凝結還丹之萃也。
    九五,剛而中正,上智不移,正位凝命,無修無證,不待作為,五行壹氣,本自無咎。雖然無咎,嫌其居於悅體,自滿自盈,信非所信,後悔必有。若知實腹而又虛心,行無為之事,溫養聖胎,永於貞壹,用天然真火,鍛盡後天余陰,號曰無漏真人,何悔之不亡乎?此溫養聖胎之萃也。
    上六,愚而無知,誤入旁門,以假為真,雖天寶在望,未許我聚,空空壹世,臨死方悔,賫咨涕洟,自致其傷,與人無咎。此始不謹而終因之萃也。
    六爻各有所萃,是非邪正不同,求其陰陽相當,剛柔如壹之萃,其惟九四。以虛養實,了命了性,其惟九五乎?
    噫!金蝦基,玉老鴉,認得真的是作家。

    上坤下巽(升卦第四十六)
    升: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初六,允升,大吉。
    九二,孚,乃利用禴,無咎。
    九三,升虛邑。
    六四,王用亨於岐山,吉,無咎。
    六五,貞吉,升階。
    上六,冥升,利於不息之貞。

    升者,自卑登高之義。卦德上坤順、下巽入,徐緩進步,順時而行,不即不離,漸入真常,故謂升。此謹慎火候之卦,承上姤卦而來。姤者,巽入於健,陽極陰生,邪氣日進,正氣日退,習染成性,漸入下愚不移之地矣。所以者何?因其陽失其健,陰亦不順耳。
    金丹大道,未復其陽,先順其陰,陰若壹順,則人欲不生,正念常存,循序漸進,可以自無而至有,自虛而至實,下學上達,明善復初而無難,故升有元亨之道也。但此元亨之升,乃竊陰陽、奪造化,超凡入聖之事,其中火侯細微,工程攸遠,非壹切妄猜私議,盲修瞎煉者所能行,必須真師口傳心授,真知確見,方能壹直前行,無阻無擋,是以用升之道,利於見大人也。大人,即完成大道之聖人。蓋大人成己成物,壹言壹語,俱有道理。如風之無物不入,能以開人之智慧;如地之無物不長,能以救人之災殃。見大人而後用之,則藥物得真,火候有準,可以勿恤,向明遠行,壹步有壹步之益,壹日有壹日之功,自卑登高,由淺及深,終必進於聖賢之域,其吉為何如乎?
    初六,性柔誌剛,虛心自下,親近有道之士,而高明者,未有不允其升,不授其真者。此柔而順剛之升也。
    九二,剛而有得於中,深明藥物火候,以誠而入,以柔而用,漸次下功,如以禴祭神,用誠感通,必升於壹無所咎之地矣。此剛而用柔之升也。
    九三,予聖自雄,不知尋師訪友,妄猜私議,冒然前進,欲向其前,反落於後,如升於虛邑,何能進於高明之地?此不知求師之升也。
    六四,柔而守正,順時進步,煉己持心,自卑登高,漸入佳境,如王用亨於岐山,未有不升於上者。此吉而無咎之升也。
    六五,虛人心而求道心,虛心即能實腹,所謂壹念回機,如同本得,其增益道德,如升階之易,此柔而虛心之升也。
    上六,愚而自用,執著壹己之陰,妄想增升道德,了命了性,升之不息,冥之不息,愈升愈冥,焉能出晦暗而進於高明?若欲升之不冥,必須求師口訣,利於不息之貞,懲忿窒欲,閑邪存誠,愈久愈力,亦可升於明善復初之地。此柔而歸正之升也。
    升之為道,以剛道而行柔道也。卦德巽而順行,外柔內剛,循序漸進,不急不緩。深造自得,未有不升於聖賢之堂奧者。然火候之秘,總要真師口傳心授。彖曰:“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可以知矣。

    上兌下坎(困卦第四十七)
    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初六,臀困於株,入於幽穀,三歲不覿。
    九二,困於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兄,無咎。
    六三,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兄。
    九四,來徐徐,困於金車,吝,有終。
    九五,劓刖,困於赤紱,乃徐有說。利用祭祀。
    上六,困於葛藟,於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

    困者,窮難也。卦體下坎,壹陽陷於二陰之中,上兌,壹陰居於二陽之上,均系陰浸其陽,陽氣不通之象,故謂困。卦德險中出悅,悅出於險,兼有濟困之義。此磨礪身心之卦,承上萃卦而來。萃者,由順得悅,所以攢簇藥物,返本還原也。但能攢簇於平易,不能攢簇於艱險,仍是不能順、不能悅。特以修道者平易之境,皆能有守,艱險之地,每多變誌,或為衣食逼迫改念,或因疾病纏綿墮誌,或因年老灰心,或因魔障歇功,諸如此類,皆是道心不力,為困所拘,終不成道。若果身困而心不困,境困而道不困,處險能悅,困中反有亨道矣。
    雖然處險能悅,因為人所不及,亦必困所當困,若困所不當困,亦不得亨。蓋困之亨道,在於得其正耳。以正處困,以正而亨,困而與時偕行也。與時偕行,惟俱中正之德之大人能之。特以大人者,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諸念不生,遇境難遷,素位而行,不願乎外,不但所處得其吉,而且順命能無咎。至於壹切衣食之徒,不信於困,行險僥幸,稍不如意,形於辭色,怨天尤人,咎即隨之,何能致吉?以正處困,險而能悅,則為大人;困而不信,悅以行險,則為小人。同壹險也,同壹悅也,而大人小人分之。修道者,遇困可不守其正乎?
    初六,在困之初,其困不大,又近二陽,不宜受困,乃柔弱無剛,自暴自棄,甘居人下,如臀困於株、木入於幽谷矣。如此之人,不當困而困,雖三歲之久,終不能出險。此小困而自致大困者也。
    九二,陽陷陰中,正在衣祿不足之時,如困於酒食也。幸其剛而得中,為道忘軀,身困而心不困,壹日苦盡甜生,大道完成,方且服天衣、食天祿,如朱紱方來,修天爵而人爵即從之,先困後亨,理有可必。
    先困後亨之象,其利如用亨祀,以誠格天,久而見功,若正在困中,急欲出困,反招其兇,亦無咎,其困而不亨矣。此先困而後得亨者也。
    六三,愚而自用,不知尊師敬友,為正人君子所嫌惡,如困於石,據於蒺藜,自入於困矣。如此之人,本無實學,自負有道,務外失內,亦如人於其宮,不見其妻,終亦必亡而已。此無困而自致困者也。
    九四,出險地而居悅體,正當濟困之時,乃剛居於柔,不能速濟,似乎以柔傷剛,來徐徐如困於金章,而有吝道矣。然在困已久,不能直行其道,徐徐而來,終有如意之時。此有困而漸濟困者也。
    九五,陽剛中正,遇合不偶,有大作之道,而無大作之時,難行法財兩用之事,不能隨心所欲,如劓鼻刖足,赤紱受困,此抱道者之大困也。
    既在困中,未可強求於外,須當被褐懷玉,自苦自力,乃徐有悅也。徐悅之利,如用祭祀,以誠而入,日久功深,自有完成大道之時,此信困而漸出困者也。
    上六,昏愚無知,自作聰明,妄清私議,如葛藟抑扯,穿鑿聖道,自謂得真,即便扭捏,日久受害,向前不得,退後不能,臲卼困危,是曰動悔,與其動而有悔,不若及早自悔,尋師訪友,明而後行,始雖入於旁門,而受困致悔,終必聞乎大道,而征往得吉,此有悔而終出困者也。
    六爻之用,有大人之困,有小人之困。大人之困,處險能悅,信其困而終無咎,小人之困,悅以行險,不信困而終有悔。困而致亨之道,險而能悅,待時守正,盡之矣。

    上坎下巽(井卦第四十八)
    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兄。
    初六,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九二,井穀射鮒,甕敝漏。
    九三,井碟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
    六四,井甃,無咎。
    九五,井洌,寒泉食。
    上六,井收勿幕,有孚,元吉。

    井者,有本之水,養人不窮,取其養義。卦德上坎險、下巽入,漸進以通險,有險而能出,如木下水而出水,故謂井。此積功修德之卦,承上升卦而來。升者,巽進而順行,所以增益其道德耳。道德增益,已巽進於無險之地,根本堅固,己無險而可以濟人之險,於是積功修德,以己所養,養人之養,誠中達外,有益於彼,無傷於我,如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也。
    夫修道者,養己已足,如井有水也。養己之後而養人,如改邑也。以自養者養人,如不改井也。養人必本於自養,養己如是,養人如是,如井無喪無得也。以養己者養人,人己皆得其所養,如往來井井也。若未到成道以後,強欲化人,則謂無本,無本之養,內無主宰,隨人使用,逐風揚塵,未益於人,先失其己,亦如井中取水,汔至於井,繘猶未至,井水羸其瓶,自取其兇。蓋開導後學之事,在大道完成之後。大道完成,性命由我不由天,承先啟後,可以有益於人,無傷於我。故六爻皆以自養為主也。
    初六,性質本愚,不知求人以養已,乃無而為有,亦欲效高明者以養人,如舊井有泥無水,積汙百端,禽亦不顧,焉能養人乎?此絕不知自養者也。
    九二,正在養己之時,自養未足,即欲養人,無益於彼,先傷於我,如井谷外射,僅能養鮒,甕敝水漏,浸潤有限,其所以益於人者少,而其所自失者多,此養己未足者也。
    九三,進於下體之上,養己已到可以養人之時,但近於險,未遇知音,限於不得養,如井水碟泛而無人食之也。然雖無人食,其道德崇高,望之者默相感化,是以為我心惻也。心惻者何?以其可用汲,望其有明眼王公大人信而取用,則人人皆得法範,而受福無窮矣。此養己已足者也。
    九四,居於險體,雖無養人之德,幸其柔而守正,能知自養,如井之甃以防險,內不傷而外不損,可無陷人之咎矣。此自知養己者也。
    九五,陽居陰內,外虛內實,虛實如壹,剛柔混合,大道完成,是謂有本之水,如井冽寒泉,所養深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此養己足而可養人者也。
    上六,養己已到,如井功已收,可以勿幕井口,因人開導,自能有益於人,無傷於我。特以其吉已在於養己之初矣。此養人必本於養己者也。
    然則,養人之事,在成道以後,若未成道,未可養人,強欲養人,即有羸瓶之兇,養人者可不知先自養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卷四
 

    上兌下離(革卦第四十九)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無咎。
    九三,征兄,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兄,居貞吉。

    革者,去而不用之義,所以去舊也。卦德上兌悅、下離明,悅本於明,以明制悅,悅而不得有妄,明而不得有昧,明中出悅,悅中有明,故謂革。
    卦象兌為西方金,離為南方火,以火煉金,金遇火而生明返陽,火遇金而入庫返本,亦革之義。此煆煉陰氣之卦,承上困卦而來。困者,險中出悅,所以取坎中真陽以出險也。然能取坎中真陽,而不能復離中真陰,金丹不結,仍不得悅,此明中出悅之道,不可缺也。明中出悅,鍛煉陰氣之功也。鍛煉陰氣,是鍛煉己之私欲,無我之謂也。
    人為萬物之靈,秉天地陰陽五行之正氣而生,當有生之初,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至善無惡,真性炯炯,虛靈不昧,喜怒哀樂,不著於心,富貴窮通,不動其意,虎[上凹下兒]不能傷,刀兵不能加,水火不能浸,生死不能累,饑只食,寒只衣,無思無慮,德本明也。及至二八,陽極生陰,後天用事,氣質之性發,知識之竅開。當斯時也,惟天縱上智之聖人,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能保先天之真,而不為後天所傷。其次,中下之人,鮮有不為後天所規弄者。
    自此而後,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認假為真,棄正入邪,日復壹日,年復壹年,性相近而習相遠,明德有傷,新者積而成舊,凈者染而有垢,此舊染之汙,所由來也。原其有舊染之汙者,皆由有己,壹有其己,則道心昧而人心生,明非所明,悅非所悅,順其所欲,無所不至矣。
    革者,即革其己之不明,以復於明耳。然欲革其己之不明,須要己先能明,己既能明,則信於革,而己之不明可革矣。是以革之道,已日乃孚也。
    日者,明之象。孚者,信之謂。不明不信,能明乃信,明之信之,初念已真,未有不能革己者。是以革有元亨之道也。但革雖有元亨之道,又須革之得正,若是非不分,真假罔辨,壹概革之,入於頑空寂滅之學,不正即不利,不利仍是不元亨,惟以正而革,克己復禮,去妄存誠,煆去後天壹切滓質,現出先天壹靈真性。到此地位,還原返本,渾然天理,純白無玷,有己之悔可亡矣。是道也,非知之艱,行之維艱,是在人之能信於革耳。
    初九,剛而不明,不能逆革其內,乃順革於外,如鞏用黃牛之革,顧外失內,固執不通。此舍本逐末之革也。
    六二,虛心自處,明於革而先能去其私欲,私欲能去,則無己,無己則有人,有人則以己求人,即能實腹,實腹而己愈明,是以征吉,而且無咎。此虛心求明之革也。
    九三,剛而太過,只知革人,不知革己,雖革事得正,亦有兇屬。蓋以不能革己,即欲革人,不但人不受我革,且將有言來革我,雖欲不自革而不能。是以革言三就也。三就之革,可信其終於不能革己矣。此自大自尊之革也。
    九四,有剛不用,是以有悔可亡,悔出於不信革己。若信革己,剛即能柔,可以變化氣質,而不為陰陽所拘,豈僅有己之悔可亡,方且有改命之吉。此剛以柔用之革也。
    九五,陽剛中正,主宰在內,扶陽抑陰,開生門、閉死戶,留人道、塞鬼路,壹切客氣,自消自化,如虎威常在,不變之變,無容占信其已革矣。此大人用剛有為之革也。
    上六,在革之終。柔而得正,煉己功勤,虛極靜篤,如豹不威之變,誠中達外,氣質俱化,根塵全消,凈倮倮、赤灑灑,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矣。此君子用柔無為之革也。然用柔無為之革,惟有信心之君子能之,壹切不信心之小人,則不能。蓋小人者,革面不革心,誌念不堅,有始無終,必落空亡而致兇。君子者,永居於貞,誌念良久,愈久愈力,終必成道而得吉。此邪正結果之革也。
    六爻俱有革道,是非不等,總以無己為歸著,若稍有壹點己在,革去而又來,陰氣不盡,陽氣不純,古經所謂“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者,正欲其革去壹切舊染之行,不使有絲毫之疵,留於方寸之中也。

    上離下巽(鼎卦第五十)
    鼎:元吉,亨。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稚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兄。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鼎者,烹煎鍛煉之器,所以取新也。卦德上離明、下巽入,累進而生明,其心日下,其明日增,下而又下,增而又增。且卦體二五,虛實相應,明中能虛,巽中能實。虛明,則明無不照,而富貴窮通不能動其心。實巽,則德無不修,而吉兇禍福不能亂其性。巽進而生明,虛明而巽進,虛實相濟,如火得木而光華倍增,如木遇火而濁氣悉化,有煆煉烹煎之義,故謂鼎。此煆煉大藥之卦,承上井卦而來。井者,巽進而通險,險通則後天所陷之真陽已出,大藥已生,可以巽進其明,運火煆煉矣。鍛煉之功,所以消化陰氣、堅固陽氣,使生者而熟,舊者而新,能以明心,能以凝命,是以鼎本元吉,而又有亨道也。
    元者,善之長生之機。鼎之烹煎大藥,即烹煎此生機不壞,萬劫長存耳。但是道也,有火候,有次序,毫毛差殊,金丹不成,是在人先須窮究實理耳。
    初六,在鼎之下,為下德之人,性質昏愚,其趾多顛而不正,欲立其鼎,不利於取新,利於去舊,能去其舊,則否出而趾不顛,周周正正,止於其所而不遷,如妾本下賤,生子則貴,亦可無咎,其初之有顛矣。此煉己之事,為立鼎之初功也。
    九二,剛而得中,真陽返回,已實其腹矣。腹既能實,道心常存,人心不生,如我仇有疾,不我能即矣。此養道心,自無人心也。
    九三,獨剛無柔,實腹之後,不知虛心,是革去鼎耳,雖能了命,未能了性,其行塞窒,不能通前達後,壽同天地壹愚夫,如不食稚膏也。幸其剛而守正,方雨行塞,有虧即悔,悔則自能虛心,既能虛心,其行不塞,由了命而又了性,終得以吉全之。此有道心,又虛人心也。
    九四,由巽入明,金丹有象,正當防危慮險,用天然真火,煆盡後天群陰之時,乃剛為柔牽,鼎足又折,起人心而傷道心,如公餗覆傾命寶,得而復失,形雖存而神已喪,其兇不可言矣。此起人心,有昧道心也。
    六五,柔順得中,虛人心而用道心,如鼎黃耳、金鉉也。黃耳者,鼎耳之中虛。金鉉者,鼎扃之中實,鼎耳貫鼎扃,剛柔相濟,虛實相應,火即是藥,藥即是火。當此之時,利於貞壹不二,防危慮險,不必分外增減矣。此虛人心而養道心也。
    上九,在鼎之終,鼎新之功已盡,有無俱不立,物我悉歸空,靜則無為,動則自然,剛即是柔,柔即是剛,不用剛而剛全,不用明而明通,已到至誠可以前知地位,如鼎之玉鉉也。鉉而至玉,剛柔如壹,氣質俱化,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乃修道之極功,聖賢之全能,超出乎陰陽之外,而不為陰陽所拘,是以大吉無不利。此道心人心俱皆混化也。
    修鼎之功,有剛有柔,有進有退,有增有減,不到有無不立,神化不測之地,不為極功。若不知剛柔、進退、增減之法,不落於三之鼎耳革,即歸於四之覆公餗,毫發之差,千裏之失。修道者,可不巽緩進明、謹慎火候乎。

    上震下震(震卦第五十壹)
    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裏,不喪匕鬯。
    初九,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吉。
    六二,震來厲,億喪貝,躋於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三,震蘇蘇,震行無眚。
    九四,震遂泥。
    六五,震往來厲,億無喪,有事。
    上六,震索索,視矍矍,征兄。震不於其躬,於其鄰,無咎,婚構有言。

    震者,動也。取象為雷,卦體壹陽生於二陰之下,靜中有動,二震相合,由此動而達彼動,由彼動而生此動,千動萬動,總是壹動,故謂震。此動而行道,恐懼修省之卦,承上革卦而來。革者,由明得悅,以火煉金,革去舊染也。革去舊染,非是忘物忘形,灰心息念之謂,須要在動中革去,方能濟事。
    蓋大道活活潑潑,不色不空,依世法而修道法,借人事而修天德,有為無為,了性了命,無窮事業,盡要在動中做出,是以震有亨道也。但動有內動、有外動。內動者,內念之動;外動者,物來之動。內動屬我,外動屬彼。內動真,則外動亦真;內動假,則外動亦假。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乎其內動也。恐懼乎其所不聞,恐懼乎其內動也。
    內無妄動,自有真動,真動之動,終日動未嘗動,以是而應外來之動,皆以無心應之,是以震來虩虩、笑言啞啞也。震來者,靜中忽有動來也。虩虩者,懼貌。啞啞者,笑聲。人之壹念之善,道心發現,便是天堂;壹念之惡,人心做作,便是地獄。地獄天堂,非世間所有,皆在人心生出,念之善惡,邪正分之,生死關之,有念而能修省之。
    惡念漸去,善念漸生,久之念念相續,皆歸於正,則道心常存,人心不起,浩氣充塞,主人公穩坐中央,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壹切事物之來,言笑自若,啞啞應之,付於無心而已。雷震驚百裏,亦不喪匕鬯矣。匕者,箸也。鬯者,美酒也。雷震百裏,其聲至大,易足驚人,遇此而能不喪匕鬯,則其聲色貨利,富貴窮通,壹切逆順境遇,必不能動於中矣。
    蓋君子懼內動,不懼外動。懼內動者,養其氣也。不懼外動者,不動其氣也。內能養氣,外不動氣,時動則動,時不動則不動,與雷同道,與時偕行,千動萬動,懼是真動,何礙於動。震之亨者,正在此也。
    初九,在動之初,而能戒慎恐懼,於不睹不聞之中,是以震來虩虩,後笑言啞啞也。先虩虩者,辨別是非,謹之於始也。後啞啞者,得心應手,全之於終也。先懼後喜,動之而最吉者。此剛而得正之動者也。
    六二,以柔乘剛,妄想太高,行其所不能行,是有失主意,動其危厲之億,如喪貝登躋於九陵之上矣。幸其柔而守正,雖億而不敢妄行,即此便是生意,不必再尋生意,而危厲可無,是以勿逐七日得。此柔而恐懼於內動者也。
    六三,柔居剛位,既懼己之無能,又懼事之犯難,內外壹懼,蘇蘇戰傈,身心不能自主矣。然性柔誌剛,能親有道之士,借剛濟柔,不能行者亦能行,是以震行而得無眚。此柔而恐懼求人者也。
    九四,剛居不正,又在二陰之間,日與小人為伍,有行道之力,而無行道之誌,是遂泥之動,壹步不能前進矣。此剛而不知恐懼者也。
    六五,獨柔無剛,有動之時,無動之德,往億來億,億而不果,恐懼危厲之億,何濟於事?幸其柔而得中,不敢妄為,無喪行於外,有懼事於內,亦不失其柔之本質。此柔而恐懼謹外者也。
    上六,在重震之上,內外壹懼,而無實行,是以震索索,視矍矍也。索索矍矍,懦弱無能,以壹懼而終其事,不能遠達,無兇而亦有兇。然在外動之極,震不於其躬,於其鄰,本有咎者,亦可無咎。無咎者,以其懼人,不敢為惡。則賢人君子,必將導引為善,是以婚構有言矣。此柔而恐懼於人者也。
    六爻皆有懼道,或內懼,或外懼,或致兇,或無咎,皆為修省得吉之道。求其懼於內,而不懼於外,謹於始而能全於終者。其惟初九之壹爻乎?
    然則,修省之道,必以內懼外不懼為貴。內懼者,謹之於內也。外不懼者,見之於行也。先恐懼而後修持,壹切外物,不得而動之,可以盡性,可以至命,順之逆之,無可無不可矣。

    上根下根(根卦第五十二)
    根:根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
    初六,根其趾,無咎,利永貞。
    六二,根其肺,不拯其隨,其心不快。
    九三,根其限,列其寅,厲薰心。
    六四,根其身,無咎。
    六五,根其輔,言有序,悔亡。
    上九,敦根,吉。

    根者,止也。取象為山,卦體壹陽止於二陰之上,陽尊陰卑,陽統陰而陰順陽,陽不為陰所傷,內止外止,止於內而又止於外,壹止而內外貫之,故謂根。此靜以養氣,擇善固執之卦,承上鼎卦而來。鼎者,巽進而生明,明出於巽,明而無處不通,無處有傷,烹煉大丹之功。然欲烹煉大丹,非擇善固執,止於其所者不能。止於其所,非空空無為,其道有行有止,行之止之,皆止於其所也。卦德內止者,止而止於其所也。外止者,行而止於其所也。止以養所止,行以驗所止,以此止而通彼止,以彼止而達此止,行止皆歸於壹止。止而又止,如以此止背彼止,故謂根其背。以止背止,是由止而行,行以驗止,行止相連,止而不入於空寂,行而不涉於放蕩,行即是止,止即是行,止固止,行亦止,內外壹止,止於其所而不遷,是以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也。不獲其身者,無我也。行庭不見人者,無人也。凡人有人我之分,內外之別者,由於有心,有心則有我,有我則有人,有我有人,不知其所止矣。能根其背,則人我之心俱化,無人我之心,則人心去而道心生,只有壹理,以理行止。
    靜則守正,以理而止,不由身而止,止其所,內不知有身也。動則行正,以理而行,不順人而行,止其所,外不知有人也。無我無人,既能止內,又能止外,動靜隨時,內外合道,行之止之,皆出無心,壹理而已。更何有咎之不無乎?
    學者能於根其背上用功夫,止於其所,不動不搖,則得其壹而萬事畢,何患金丹不結、大道不成乎?
    初六,自卑自下,不敢妄動,如根其趾也。止之於趾,非禮不履,初念已真,止而即能無咎。然柔者多無主宰,恐有止而不固之嫌,惟利於永貞,久於其道,方能始終而無壹咎矣。此恒久守正之止也。
    六二,柔而無剛,止之不固,稍進於上,如根其肺也。肺不自行,隨足而行,止之於肺,由於無則明者以拯援,是以其心不快,不得不止耳。此柔而勉強之止也。
    九三,剛而不柔,躁動無忌,如腰寅也。知進而不知退,必敗其剛,有限而止,如列其寅也。列寅之止,其厲在於熏心好勝,急欲成功耳。此剛而勉強之止也。
    六四,柔而守正,雖動而不易其方,如根其身也。能止於身,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是以無咎。此柔而治己之止也。
    六五,柔而得中,止於內,而又止於外,如根其輔也。輔口開即動,止之於輔,口不妄開,必言不妄發。即或有言,是有序之言,或言而益於世道人心,或言而關乎身心性命,自不能行、引人於善,亦積功立德之事,本有悔而悔可亡。此柔而益人之止也。
    上九,在重根之上,既能內止,又能外止,內外壹止,是謂敦根。止而至敦,剛柔悉化,性定情忘,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無生無滅,如崇高大山,與天地同長久。此全始全終之止也。
    然則,止於其所之道,必須有為無為,行止如壹,陰陽混化,止於至善無惡之地,方為極功。若不到至善無惡之地,未雲全吉。修道者,可不知其所止之地乎?

    上巽下根(漸卦第五十三)
    漸:女歸吉,利貞。
    初六,鴻漸於幹,小子厲,有言,無咎。
    六二,鴻漸於磐,飲食衎衎,吉。
    九三,鴻漸於六,夫征不復,婦孕不育,兄。利禦寇。
    六四,鴻漸於木,或得其桷,無咎。
    九五,鴻漸於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上九,鴻漸於六,其羽可用為儀,吉。

    漸者,徐緩不速之義。卦德上巽入、下根止,止於其所而徐入,故謂漸。此循序漸修之卦,承上震卦而來。震者,動而修省,不妄動也。不妄動,則戒慎恐懼,剛氣在內,心堅誌遠,可以修金丹有為之道矣。有為之道,乃後天中返先天之道。返先天,所以使無者而復有,去者而仍還也。無者使有,去者仍還,非壹朝壹夕之功,其中火候細微,工程攸遠,必須循序漸進,方能深造自得。
    卦之剛止於內,柔巽於外,以剛用柔,借柔養剛,實以虛用,虛以實行,剛柔相當,虛實兼該,如二五陰陽相應,真陰真陽,自然匹配,非若假陰假陽;強求之合。是道也,如女歸之道也。凡女歸男,男先求女,用媒妁以通信,兩家無嫌,然後女歸男家,男貪女愛,生子生孫,夫妻偕老,此女歸之吉,即男子之吉。若男不求女,女先求男,不用媒妁,私通茍合,急欲速成,不但女不吉,即男亦不吉,男女俱皆不吉,不過遂壹時之樂,久必敗事。故修道者,用漸修之功,不求速成,剛以柔用,如以男求女也。不急不緩,循序而進,愈久愈力,如用媒妁以禮通信也。功夫到日,由勉強而歸自然,陰陽相合,剛柔混成,壹粒靈丹,自虛無中凝結成象,如女歸男,男女匹配,而自生育,是以漸修之道,如女歸則吉也。
    但漸道雖吉,尤利於漸之得正,若不得正,亦不得吉。彼世之爐火閨丹,著空執相之徒,有終身行之不休不歇者,何嘗不雲漸。但漸之不得其正,空空壹世,到老無成,其吉安在?故必以正而漸,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自有為而入無為,由勉強而抵自然,未有大道不成者也。
    初六,在漸之至下,如鴻漸於幹也。幹為水涯下流之地,漸之於幹,失其高飛之序。始不謹而終必兇,及至年滿月盡,反怨丹經之謬,是小子危厲而有言矣。有言之厲,自取之耳,與人無咎。此柔而不正之漸也。
    六二,止而得中,如鴻漸於磐矣。磐為平穩之石,磐亦非鴻止之處,漸之於磐,煉己待時,虛心即能實腹,是以飲食衎衎,樂在其中,其吉可知。此柔而得中之漸也。
    九三,剛而不中,漸之太高,如鴻漸於陸矣。陸為平頂之大山,漸之於陸,失其自卑登高之序,急欲成功,陰陽不和,涉假傷真,如夫征不復,貪戀外妻,婦孕不育,私通奸夫,適以取兇而已。
兇之者,以其剛道貴於止所而禦寇,不貴於自用而為寇。此剛而失守之漸也。
    六四,以柔居柔,如鴻漸於木,或得其桷矣。桷為屋角之平,木亦非鴻止之處,漸之於桷,或可暫時休歇,虛極靜篤,以待陽復,自無當面錯過之咎矣。此柔而守正之漸也。
    九五,陽剛中正,如鴻漸於陵矣。陵為山之高而得中者,剛漸於中,燥氣俱化,真陰真陽,性情和合,不復為假陰假陽所隔,如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也。真復假化,真陰真陽,兩弦之氣,結而為丹,不孕者亦孕,所謂“壹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其吉為何如乎?此剛柔混合之漸也。
    上九,在漸之終,剛柔悉化,自卑登高,漸無可漸,聖胎完成,如鴻漸於陸,棲於平穩之處矣。漸於平穩,正當休歇罷功,修德修行,接引方來之時,是以其羽可用為儀吉。此全始全終之漸也。
    六爻俱有漸道,惟初之太弱,三之太剛,非漸之吉道,其余四爻,皆循序漸進之功,或柔或剛,各隨時而行,漸進之全體,大用畢露矣。

    上震下兌(歸妹卦第五十四)
    歸妹:征兄,無攸利。
    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
    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歸妹者,交合不正之義。卦德上震動、下兌悅,內悅而外動,以動而遂說,順悅之動,如以女求男,陰先陽後,交合不正,故謂歸妹。此假中求真之卦,承上根卦而來。根者,止於其所,去其不正之悅,非禮之動耳。
   人當先天未破,後天未交之時,陰陽合壹,陽統陰而陰順陽,壹氣流行,生機不息,渾然天理,不待人力而自交者也。及其後天用事,先天真陽走失於外,識神借靈生妄,陰差陽錯,五行相戕,欲動情生,心與物交,由內以悅外,因外以動內,我家之陽,皆為他家所消矣。
    我家者,東家,屬震。他家者,西家,屬兌。東家為主,性也。西家為客,情也。以兌求震,是以情亂性,客氣賊害主氣矣。且兌為金,主刑殺。震為木,主生德。以刑殺而克生德,陽氣日消,陰氣日長,消而又消,長而又長,陰純陽盡,雖欲不死而不能。是以歸妹征兇,無攸利也。然歸妹以兌求震,雖交合不正,聖人有後天中返先天之道,若以震家而求兌家,不但不為兌金所克,而且能盜兌中攝去之真陽,復還於震,情來歸性,刑化為德,木性愛金順義,金情戀木慈仁,金木交並,性情相合,由不正而仍歸正,還元返本,聖胎凝結,逢兇化吉,無攸利者,而亦無不利矣。試明不正中之正。
    初九,剛而居下,如歸妹以娣,娣為從嫁之妻,妹以娣自屈,時不正而德正,非禮不履,又如跛而能履,外物不得點染,以是往而修道,悅所當悅,未有不致其吉者。此時不正而能守正者也。
    九二,剛以柔用,外暗內明,如眇而能視,抱道幽居,守貞不二,以性命為壹大事,自有真樂,不戀假樂,無時不貞,無事不利。此能守正而不入不正者也。
    六三,柔而不正,務外失內,認假傷真,自取下賤,如歸妹以須矣。若能反而悔悟,以須歸娣,親近賢人,雖不能入於聖賢大道,亦可免其不正之愆。此反不正而就於正者也。
    九四,剛居於柔,煉己待時,如歸妹愆期,遲歸有時也。愆期者,壹非時不動,去人心也。遲歸者,動必有時,復道心也。去人心,復道心,所謂“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者在是。此由不正而待時復正者也。
    六五,柔順虛心,屈尊下賢,由不正而求其正,如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借人濟己,雖愚必明,雖柔必強,亦如月與日交,得以生明,而幾望其光之吉,不可限量。此本不正借人歸正者也。
    上六,昏愚無知,誤入旁門,在後天陰陽中作活計,強求強合,妄冀長生,反而促死。如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私通茍合,壹旦事敗,性命有傷,其無攸利可知,此終歸不正,不知反正者也。
    然則,順其後天陰陽者,終落空亡,逆其先天陰陽者,必歸實濟。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逆運之道,豈易知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上震下離(豐卦第五十五)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六二,豐其部,日中見鬥,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抹;折其右肱,無咎。
    九四,豐其部,日中見鬥,遇其夷主,吉。
    六五,來章,有慶譽,吉。
    上六,豐其屋,部其家,闚其護,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兄。
 
    豐者,盛大也。卦德上震動,下離明。明以運動,動本於明。明動相濟,明大而動大,故謂豐。此運火防危之卦,承上漸卦而來。漸者,止而巽行,所以循序漸進,不使火候有差耳。火者,明之象,運火即運明也。明為覺察之德,能覺則有道心而神知,能察則無人心而心明。神知心明,潛修密煉,明於動而動必明,其明日增,其動日大,明動並行,修道最易,此豐之所以有亨道也。
    然明動之豐雖亨,須要知進知退,能大能小,防危慮險,方能豐者長豐,亨者長亨,如王假之有勿憂之道也。假者,大也。王者,當治道豐盛之時,諸事易於尚大,大而知保,何憂其大,勿憂之道為何道?宜日中之道也。
    日為離明之象。中者,無偏無倚之謂。進明豐足,火候已到,藥物已成,急宜竈底抽薪,住火停輪,當止即止,明不過用也。明不過用,進退隨時,剛柔相當,不偏不倚,未豐者能以致,已豐者能以保,更何憂其豐而又不豐乎?
    初九,在豐之初,其明不大,正當致豐之時,有應同德之賢,是遇其配主矣。遇配主而彼此資益,以增其明,雖在旬初,可以無咎,其用剛往而有尚,其理可決。此剛而致豐於始也。
    六二,所應非人,不但不能增明,反蔽其明,如豐其部,日中見鬥矣。鬥見、日中,日光不勝鬥光,其明障蔽不通,以是往而運火行符,是非罔辨,其行犯難,必得疑疾矣。幸其真師在望,若知己不明,誠求他家之明,借剛濟柔,奮發精神,勇猛前進,不但無疑,而且致吉。此柔而借剛致豐也。
    九三,用明太過,欲豐其明,反昧其明,如日中見沫矣。沫見日中,日光不勝星光,明傷極矣。原其故,只知用剛,不知用柔,只知用明,不知養明。其進銳者,其退速,如拆其右肱,自取其敗,與人無咎。此剛而不能柔之豐也。
    九四,剛居動體,有近於陰,不但不能豐明,而且有以豐部,如日中見鬥矣。然剛而能柔,不用其明,能養其明,是以遇其夷,主吉。
    夷者,視而不見,隱藏之謂。大凡真正修道之士,被褐懷玉,多隱於卑下之處,人不能識,四能遇之,彼此勸勉,養明而不用明,明自不傷,剛自不敗。此剛而能柔之豐也。
    六五,柔順得中,虛心即能實腹,是以來章有慶譽也。來章者,虛實生白,神明自來也。有慶譽者,始於有作無人見,及至無為眾始知也。
    五在正豐之時,虛實相應。明動自然,金丹已結,正宜行無為之道,用文火以混養。此柔而無為之豐也。
上六,柔而無知,不明大道,孤寂守靜,自滿自足,虛裝門面,入於黑暗不明之地,如有屋無人,不明於始,見兇於終,豐之極,兇之極,所謂巍巍佛堂,其中無佛者即是。此柔而頑空之豐也。
    然則,豐之為道,未豐須當先明後行而致豐;已豐須當住火停輪而保豐。致豐保豐,各隨其時,防危虛險,用明運火,不失之太過,不失之不及,得其中為吉歟。

    上離下根(旅卦第五十六)
    旅:小亨,旅貞吉。
    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
    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仆,貞。
    九三,旅焚其次,喪其童仆,貞厲。
    九四,旅於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六五,射稚,壹矢亡,終以譽命。
    上九,鳥梵其巢,旅人先笑後號咷;喪牛於易,兄。

    旅者,過而不留之義。卦德上離明、下根止,止以用明,明本於止,止其明而不輕用,故謂旅。此養火出塵之卦,承上歸妹而來。歸妹者,悅而妄動,順其後天之陰,埋沒先天之陽,以假為真,以苦為樂。
    修道者,先須看破世事,壹切萬緣萬有,以旅視之,不悅假傷真,不因外動內,明於止而止其所,止其明而明不傷,明止兼用,可以在塵出塵矣。是以旅小而得亨,旅貞而得吉也。
    小亨者,以止行明,明不妄用也。貞吉者,明本於止,止於至善也。以止行明,對景而忘情,明本於止,黜聰而毀智,不動不搖,如山之穩定地上,不昏不迷,如日之光照天中,內無所動,外無所昧,有事明以應之,無事明以止之,無貪無求,不迎不隨,不留不滯。
    蓋以旅之為道,壹過而已,非可久戀他鄉,顧其外而忘其內,逐於末而棄其本,可明則明,雖明亦止,當止即止,雖止亦明,明止如壹,有何不亨,有何不吉乎?
    初六,柔而不明,不能看破世事,於止不知其所止,或旅於此,或旅於彼,瑣瑣不休,自取其災。此柔而不正之旅也。
    六二,柔順得中,止於其所,如旅人即之於次,內懷資本也。有資本而和光混合,與下流同居,可以不為下流所惑,所謂“圓即圓兮方即方,教人爭得見行藏”者即此。此柔而中正之旅也。
    九三,剛而不柔,不能止內,強欲止外,斷絕人事,驚愚駭俗,如旅焚其次,喪其童仆矣。焚次之旅,雖旅事得正,起人嫌疑,亦招災取厲之道。此剛而太過之旅也。
    九四,剛而且明,如在處之旅,把柄在手,成己之後,又當成物,可以隨方結緣,積功累行而無難矣。然此應皆陰,雖有資斧,而無知音,不能如願,是以我心不快。自古有資斧而不能大行其道者,比比皆然。此剛而不得時之旅也。
    六五,柔順虛中,如射稚壹矢亡也。射稚者,不用明也。矢亡者,不用剛也。不用明而明足,不用剛而剛全,剛明俱皆不用,氣質悉化,因物付物,既不失乎己,又不背乎人,德足服眾,終得以譽名命之,此柔順而能和光之旅也。
    上九,侍剛用明,自尊自大,明於責人,暗於責已,無益於彼,有傷於我,如鳥焚其巢之旅,失笑後號咷,始而用明,終而敗明,喪牛於易之兇,豈能免諸。此明而誤用之旅也。
    六爻之旅,或旅於內,或旅於外,或剛於旅,或柔於旅,求其止於內而旅於外者,其惟六二,虛於己而旅於人者,其惟六五乎?知此者,可以處世不滅世,可以在世能出世矣。

    上巽下巽(巽卦第五十七)
    巽: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初六,進退,利武人之貞。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九三,頻巽,吝。
    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九五,貞吉,悔亡,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
    上九,巽在床下,喪其資斧,貞兄。

    巽者,進入也,伏下也,柔順漸進之謂。取象為風,卦體壹陰伏於二陽之下,以柔道而行剛道,不急不緩,漸次而進,既內巽而又外巽,既下巽而又上巽,由近達遠,自卑登高,如風漸吹漸遠,漸吹漸高,無處不到。故謂巽。此柔巽進道之卦,承上豐卦而來。
    豐者,明動合壹,曲直應物,潛躍隨心,性命由我不由天矣。然明動合壹之道,豈易成哉,茍非柔巽漸進之功不能。柔巽則耐久,漸進則能入,柔巽漸進,愈久愈力,工夫不缺,終必至於深造自得,是以巽小而有亨道也。但能巽雖是亨道,或知其巽而不能行其巽者有矣;或能巽下,不能巽上者有矣;或能巽上,不能巽下者有矣;或巽於順,不能勇於逆者有矣;或巽於始,不能巽於終者有矣。凡此皆不能實行巽進之道。巽而不通,求其知行兼能,剛柔並用,能上能下、能順能逆,能內能外,始終如壹之巽,惟具中正之大人能之,是以利有攸往,利見大人也。
    夫大人者,以性命為重,以道德為貴,視幻身如枯木,視富貴如浮雲,內常有余,外若不足,真履實踐,漸次進步,心堅誌遠,不到大道完成之後,絕不休歇,故利。若非大人,執於壹偏,巽而不中不正,何能有往有利?此有往之利,必歸於大人耳。
    初六,柔而無剛,梭畏不力,方進即退,終難深造。然大道人人有分,特患無誌耳。果若有誌,親近真師,叩求口訣,勇猛精進,如武人之貞,未有入道不利者。此柔而借剛之巽也。
    九二,剛以柔用,不滿不盈,屈己下人,如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不但治己得吉,而且應人亦無咎。此剛而能柔之巽也。
    九三,自滿自盈,有己無人,不能虛心請益,由下而上巽,乃自用聰明,由上而上巽,本欲向前,反成落後,是謂頻巽。巽至於頻,順者能巽,逆者不巽,或巽或不巽,適以取吝而已。此剛而不能柔之巽也。
    六四,獨柔無剛,似乎柔之太過,不能深造而有悔。然柔之得正,上近五剛,巽順於上,而得上之濟,是獲上之壹品也。下近三剛,巽順於下,而得下之濟,是獲下之壹品也。陰居陽中,順之逆之,皆不失其正,是獲中之壹品也。上、中、下三品大藥。歸於中央,陰陽混合,金丹有象,純是生機,如田中種物,無有不告成者,有何悔之不亡乎?此柔而中正之巽也。
    九五,剛而能巽,惟精推壹,允執厥中,是以有悔可亡,而修道無不利矣。其利者,蓋以剛而能柔之大人,能下能上,始而巽以自下,似乎用柔傷剛,是無初也。既而巽進於上,反能借柔全剛,是有終也。無初有終之象,如月之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先庚三日在於二十八,後庚在於初三,二十八微陽消於根地,至三十光輝全隱,自二十八至三十,方三日,所謂“先庚三日”也。晦朔之半,月沾日光,陰中藏陽,至初三,現蛾眉之光於庚方,自初壹至初三,方三日,所謂“後庚三日”也。先庚三日,巽藏其陽,後庚三日,巽進其陽。金丹之道先巽下而深造用其柔,後巽上而自得全其剛。陰中含陽,陽中用陰,大小無傷,至中至正,金丹凝結,剛巽之利,其吉莫大焉。此剛柔兩用之巽也。
    上九,在巽之終,巽下之功已畢,柔道宜退,剛道宜進,可以點化群陰之時,不必下巽,須當上巽,居於床上矣。若固執不通,宜在床上者,終在床下。柔過於剛,陰氣不化,必致大藥得而復失,前功俱廢,貞而有兇,可於理決之,此柔過於剛之巽也。
    然則,巽進漸入之道,須要識急緩、辨吉兇、知止足,可剛則剛,可柔則柔,隨時而用,巽進於剛柔中正為極功也。

    上兌下兌(兌卦第五十八)
    兌:亨,利貞。
    初九,和兌,吉。
    九二,孚兌,吉,悔亡。
    六三,來兌,兄。
    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九五,孚於剝,有厲。
    上六,引兌。

    兌者,悅也。卦體二陽在下,壹陰在上,虛於外而實於內,取象為澤,其德為悅,澤之為物,所以浸潤萬物,悅成萬物者,內悅外悅,自內而達外,由外以通內,內外相合,彼此無間,故謂兌。此悅於修道之卦,承上旅卦而來。旅者,以上行明,明不妄用,有誌於道,而壹切外物不得移之。
    夫誌於道,悅於道者也。悅於道,即能行其道,是以兌有亨道也。然悅於道雖亨,尤利於貞,貞則利,而遂其悅,不貞則不利,而敗其悅,如卦象上兌下兌,六爻相並。
    下兌者,內悅也,上兌者,外悅也。內悅實,則外悅亦實,內悅虛,則外悅亦虛。實者悅之真,虛者悅之假,真者悅之久遠,假者悅之不長,利於貞者,正在於此。真正修道之人,不悅於聲色貨利,而悅於仁義道德,自有真悅,不務假悅,壹步壹趨。皆從身心性命上用工夫,悅於始自能全於終,悅而未有不亨,亨而未有不利者也。
    初九,剛而居正,悅出自然,絕無勉強,是謂和兌。悅至於和,能大能小,不傷其剛,自致其吉,此剛而有守之悅也。
    九二,誠實於中,內有主宰,悅於真而不悅假,壹切虛幻之事,不得而動之,其吉在內,有何悔之不亡乎?此剛而得中之悅也。
    六三,柔而不中不正,不悅於內,而悅於外,舍其真而逐於假,為修道者之障礙,終於不能入道,其兇可知,此柔而務外之悅也。
    九四,剛以柔用,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是謂商兌。兌至於商,不敢順悅,戒慎恐懼,不寧於處,非禮不履,如得介疾,終必有喜而遂其悅矣,此剛而能柔之悅也。
    九五,自滿自盈,能剛悅而不能柔悅,終必敗。剛而不悅,是孚於剝,必有厲矣。
    大凡天資聰明之人,全在虛心下氣,親近有道之士,方能受益。若挾貴挾才,直奉承而惡直言,親小人而遠君子,過日增而善日減,惡漸長而德漸消,不厲而自致厲,所謂“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此剛而自滿之悅也。
    上六,悅之見外,巧言令色,人不悅而引人以悅之,此等之輩,無而為有,虛而為盈,不肯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終於不能悅人,終於人不悅我,此柔而務外之悅也。
    然則,悅有真假,是非不同,吉兇悔吝不壹,總以悅之得正為貴,正則亨,不正則不亨,修道者,可不以正而悅哉!

    上巽下坎(渙卦第五十九)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初六,用拯馬壯,吉。
    九二,渙奔其機,悔亡。
    六三,渙其躬,無悔。
    六四,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九五,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渙者,散亂不整之義。卦體下坎壹陽藏於二陰之中,陽為陰所陷,上巽壹陰入於二陽之下,陽為陰所傷,陰陽不交,性情各別,故謂渙。此陰陽喪亂重整之卦,承上巽卦而來。巽者,漸入真常,以其陰陽散亂,巽進以致濟耳。
    人自陰陽散亂,性情遷移,道心昧而人心生,正氣傷而邪氣盛,如坎中壹陽,為陰氣所陷,先天藏於後天之中矣。先天既藏,浩氣不振,陰氣用事,為善不足,為惡有余,不至喪盡天良而不止,如巽之壹陰潛生於至陽之下,暗中消陽矣。此渙之所以為渙也。
    然雖已渙,聖人有濟煥之道,能使渙者而重整,濟渙之道為何道?仍不離巽進之道。所爭者順而消陽,逆則扶陽耳。能逆其巽,於後天中返先天,漸次進步,不急不緩,閑邪存誠,克己復禮,散者能聚,亂者能整,依然當日原物,始渙而終不渙,是渙中而反有亨道矣。
    亨之者,事有險而心不險,外有險而內不險,借柔道而行剛道,以陽氣而化陰氣,如王假有廟。用誠格神,而神可格,亦如木順水性,利涉大川,而險可濟也。
    夫人之陰陽散渙者,皆由用人心而棄道心,壹行壹步,俱在險地,果其用道心而去人心,在虎穴中討命寶,於龍潭裏探明珠,巽進於險而通險。逆之順之,因事制宜,道心常存,人心永滅,五行攢簇,四象和合,何渙之有?但濟渙之道,有火候、有工程、有緩急、有止足,毫發之差,千裏之失,惟利於正耳。以正而濟,急緩得法,進退合時,何不亨,何不利乎?
    初六,在渙之初,道心去之未遠,人心生之末盛,若能勇猛拯濟,則回頭是岸,真寶現前,順手可得。吉即在於用壯速拯矣。此濟渙於渙初者也。
    九二,陽陷陰中,人心用事,已居於渙,宜有悔者,因其剛而得中,人心雖起,道心穩定,如渙奔其機,雖有悔而悔可亡。此處渙而安於渙者也。
    六三,居於險極之地,是行險而有悔者。然有應於陽,順道心而不順人心,如渙其躬矣。悔出於有人心,有人心則有身。渙其躬,是無身而無人心,無人心而道心不昧,不致悔而自無悔。此遇渙而能出渙者也。。
    六四,柔而守正,煉己持心,虛極靜篤,渙散其群陰,以待陽復之時,其吉莫大焉。吉之者,以其能渙散假陰,即能復還真陽。真陽真陰,兩而相合,五行攢簇,四象和合,已散者而又聚,已亂者而仍整,大渙而仍大合,如渙有丘,匪夷所思矣。此有渙而歸不渙者也。
    九五,陽剛中正,識急緩,明吉兇,去假復真,能以濟換,是以渙汗其大號,渙王居無咎也。
    人之所以致渙而有咎者,以其誤認後天有形之假物,棄先天無形之真空,若能看破後天之假,不為後天所累,如渙其汗矣。既渙其汗而後大號其令,以正除邪,直行濟渙之道,則克己可以復禮,復禮可以為仁,心君安靜,渾然天理,止於至善壹無所咎之地矣。此渙假而能全真者也。
    上九,在渙之終,剛柔混合,是渙其血去逖出也。渙其血者,人心不能傷道心也。去逖出者,道心能以退人心也。道心存,人心去,即人心亦化為道心,金丹凝結,聖胎有象,始而陰陽散渙而有咎者,終而陰陽混合而無咎,此渙終而仍得合者也。
    然則,人心生而道心即去,道心生而人心即去,人心足以渙陰陽,道心能以合陰陽,渙中能合,還原返本,復見本來面目,濟渙之道盡矣。

    上坎下兌(節卦第六十)
    節:亨。苦節不可貞。
    初九,不出護庭,無咎。
    九二,不出門庭,兄。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六四,安節,亨。
    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上六,苦節,貞兄,悔亡。

    節者,有限而不可過之義,卦德上坎陷、下兌悅,險中解悅,悅以禦險,故謂節。此逆中行順,變通守道之卦,承上兌卦而來。兌者,悅而達外,能悅道而行道者也。但順處能悅,逆處不能悅。悅之不真,終難出險,而不得悅。故修真樂道之士,不以艱難動其心,不以危厄移其誌,境險而心不險,時險而道不險,樂天知命,隨地而安,借險養悅,悅以禦險,境遇在彼,造命在我,陰陽不能限,造化不能拘,逆之順之,而不失其所守,此節之所以有亨道也。
    但節雖能亨,若不知通權達變,固執壹節,反為節困,名曰苦節。節至於苦,不險而自致險,獨受勞碌,有損無益。不但不為節,而且失其節,非險中之悅,乃悅以行險,是以不可貞也。
    夫君子修道立德,非禮不動,非道不立,非義不行,壹步壹趨,循規蹈矩,壹言壹語,隨時順理,其體常靜,如澤之無波無浪,其用則動,如水之可此可彼,靜而不至於失心,動而不至於迷性,動靜有常,因事制宜,不拘壹節,時當塞而塞,遇險而能處險;時當通而通,出險而不致險,與時偕行,皆以無心處之,故能超出乎陰陽之外,不為陰陽所拘。
    蓋天地能役有形,不能役無形,能役有心,不能役無心,節不以心而以時,是謂隨時之節。節而隨時,如竹之節,節節有限,節節能通,有何不亨乎?
    初九,在節之初,剛而守正,先能辨別其是非而後行,是不出戶庭之節。不出戶庭,能謹慎於始,自無咎於終。此剛而能正之節也。
    九二,剛為柔牽,僅能節內,不能節外,窮居獨處,孤寂守靜,是謂不出門庭之節。不出門庭,節而不通,不兇亦兇,此剛而固執之節也。
    六三,不中不正,務外失內,不知有節,欲求其悅,反致不悅,嗟若之傷,自取之耳,與人無咎。此柔而不知有節也。
    六四,柔順得正,借剛濟柔,不能節者亦能節,是謂安然之節。節到於安,出於自然,不由勉強,此柔而借人以節也。
    九五,居於險地,內有主宰,苦中能甘。能甘於險,則凡不險之處,無不能節,又可知往而有尚,順之逆之,方且節節相通,進於至中至正,神化不測之地矣。此剛而變通之節也。
    上六,在節之終,柔而不剛,是謂苦節。節至於苦,苦中無甘,節於此而不能達於彼,如忘物忘形,止念灰心,存神入定之類,雖雲有節,行險僥幸,無益於性命,乃節道中之兇事。但在於節,執壹而終,不為人情世事所累,又得悔亡,所謂“不踐跡,亦不入於室”者。此柔而不通之節也。
    六爻惟三爻不知有節,其余三爻皆有節,或太過、或不及,是非不等。求其節之能謹於始者,其推初九,節之中正,不貞而亨者,其惟九五乎?修道者,可不先辨其節之之所以為節哉。

    上巽下兌(中孚卦第六十壹)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初九,虞吉,有它不燕。
    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六四,月幾望,馬匹亡,無咎。
    九五,有孚攣如,無咎。
    上九,翰音登於天,貞兄。

    孚者,信也。中孚者,信在內也。卦體外四陽,而內二陰,虛於內而實於外,虛實相當,內外相應,且卦德內悅而外巽,悅而巽行,不即不離而行道,故謂中孚。此虛以求實之卦,承上渙卦而來。渙者,陽為陰陷,陰潛入而陽漸消,若欲陰不陷陽而順陽,使陰陽相合,非篤信於道者不能。
    夫人之不能入道者,皆由心不信道。心不信道,則懸虛不實,行持不力,必至有始而無終。若果心信,壹念純真,萬慮俱息,誠中達外,即能真履實踐,自卑登高,由淺及深,漸可至於深造自得之地矣。
    夫金丹之道,以黃婆為陰陽之媒聘。中孚者,中信也。信屬土,即黃婆也。黃婆在中,可以調陰陽、通人我、應萬事,無壹物不可感通,是以中孚豚魚吉也。豚魚為無知之物,信能感之,則無知者且能順其我,而況有知者乎。
    修道者,能以感豚魚之信,用之修性命,未有不致其吉者。但信能行之於順,不能行之於逆,其信不真,終必敗。信猶不為吉,人之信於道者有矣,信道而在平易之境,順順序序行去者亦有矣。若遇大難大困,大魔大障,顛沛流離,難堪之處,為道忘軀,不失所守者,萬中無壹,能於難堪之處,不動不搖,過得去、打得出,方是感豚魚之信。
    中孚之吉,是以又利涉大川也。大川至險之地,逆境也。逆境能涉,則順境能涉,自不待言,順之逆之,俱皆過去得,其信無往不利,無往不吉矣。雖然旁門三千六百,曲徑七十二家,俱皆著空執相,非盡性至命之學,假足以亂真,邪足以混正。若不分真假邪正,而即信之,則信之不正,不正即不利,不利仍不吉,是以尤利於貞耳,以正而信,以正而行,動與吉會,逆順無礙,自有為而入無為,由了命而至了性,全始全終,可於理決之也。
    初九,在信之初,虞度其可信而方信,能謹於始,自吉於終,倘不能虞度其是非,忽信此,又信彼,反覆無常,難以全信,是有他而不得燕樂矣。此信道必謹於始也。
    九二,真信在中,知自守黑,陰陽隔礙潛通,神明自來,如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不期然而然者。此潛修密煉之信也。
    六三,入於旁門,執著壹身,強扭強捏,如得敵之信,信至於敵,久必有變,始而信此,既而信彼,這條不成,又作那條,或鼓或罷,或泣或歌,虛而不實,所謂“同類易施功,非種難為巧”,信非所信,終必敗信,此認假為真之信也。
    六四,居上陽下陰之間,柔而守正,順其陽而不順陰,如月幾望馬匹亡也。人身純陰無陽,如月本無光也。必借他家之陽,然後生丹者,如月借日光也。月於晦朔之半,與日相交,初三,光輝方生,十五與日對望,光輝圓滿,陰順其陽也。十六壹陰潛生,漸至三十,與日相背,光輝全無,陰違其陽也。
    金丹之道,始而以陰求陽,復於純乾,如月幾望也。既可借陽退陰,以化其氣質,如馬匹亡也。順其陽而絕其陰,壹粒寶珠,懸於太虛空中,圓陀陀、光灼灼、凈倮倮、赤灑灑,無物不照,無物能瞞,更何有咎之不無乎?此柔而求剛之信也。
    九五,剛而中正,陰陽混合,性情精神,皆歸中央,仁、義、禮、智,皆歸於心,五行攢簇,誠壹不二,是信之攣,如固結而不可解,所謂“壹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工夫到此,渾然天理,萬緣俱空,自然無咎。此剛柔如壹之信也。
    上九,自用聰明,妄猜私議,不能巽下求人,窮究實理,冒然修為,其進銳者,其退速,本欲登高,反而落下,是亦翰音而已,何能沖舉登天,以成天下稀有之事乎?此誤用聰明之信也。
    然則,中孚之道,貴乎信而得中,尤貴乎信而得正。信而得中,則誌念堅固,經久不變,信而得正,則是非分明,修道最易。能中能正,信於道,即能行其道。行其道,即能成其道,壹信而未有不吉,未有不利者也。

    上震下根(小過卦第六十二)
    小過:亨,利貞。可小事,不可大事。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初六,飛鳥以兄。
    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無咎。
    九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兄。
    九四,無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六五,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兄,是謂災眚。

    小過者,陰過於陽,小的過也。卦德上震動、下根止,止以運動,動本於止,止之堅固,動而不大,且卦體二陽在於四陰之中,內實外虛,內剛外柔,以小養大,故謂小過。此實以用虛之卦,承上節卦而來。節者,有險面能悅,內有主宰,借世法而修道法,依人事而復天德,命基堅固,可以自有為而入無為矣。
    金丹之道,當先天真陽未復,須虛心而求實腹。及先天真陽已復,須實腹而又虛心,虛心之功,所以運天然真火,煆盡後天陰氣,以期脫化耳。是以小過而有亨道也。小過雖亨,尤利於貞,若不貞,而亦不亨。蓋小過之貞道,動不離靜,靜以運動,動靜如壹,真人潛深淵,浮遊守規中,勿忘勿助,綿綿若存,可小事不可大事也。
    小事者,無為之事。大事者,有為之事。有為者,所以采陽。無為者,所以養陽。既已實腹,宜小過而養陽之事。若大而不能小,不但不能保陽,而且有以傷陽,小過之利於貞,利於小動,不利於大動,利於小止,不利於大止,動而能止,止中有動,止於其所而動之,雖動而不出其位,如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鳥雖上飛,其音下遺,動不離止也。動不離上,不宜上,宜下,小過而養大,抽鉛添汞,溫養十月,聖胎成全,霹靂壹聲,嬰兒出現,養之足,而吉之大,小過而大吉,利貞之小過,神哉!妙哉!
    初六,當小過之初,正宜止於其所,煉己持心,乃柔而止之不固,急欲沖舉飛升,如鳥飛而不止,懸虛不實,欲向其前,反成落後,不吉而兇,理有可必。此小過而妄想大過者也。
    六二,性質本陰,若舍陽應陰,如過祖遇妣,陰太過陽矣。然柔而得正,不用過高之陰,而就卑下之陽,如不及其君,遇其臣,陰不過陽,而及至陰陽相當,剛柔壹氣,內念不出,外物不入,不使有壹毫客氣雜於鼎爐之中,自無得而復失之咎。此小過而不大過者也。
    九三,陽氣充足,正當防危慮險之時,乃剛而不中,知大而不知小,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天寶得而復失。此大過而不知小過者也。
    九四,剛而能柔,已是陰陽合壹,五行混化,正當待時超脫,有無不立之時,再弗可過通其柔者,若不知止足,猶用柔道以前往,是小之太過,反招客氣,必有危厲,此其所當戒者。戒之者,須要隨時通變,勿用永貞,可止則止,休歇罷功,可動則動,脫胎神化,由養而脫,打破虛空,方為了當。此小過而不可太過者也。
    六五,純陰無陽,如密雲不雨,自我西郊矣。修真之道,取真陰真陽兩弦之氣而結丹,只密雲而不能致雨,自我郊而不及彼郊,彼我相隔,亦如公弋取彼在穴矣。五近於四,賢士在望,不能屈已以求人,或靜坐觀空,或忘物忘形,是欲壹空而了大事,以空射空,彼空我空,取彼在穴,內外壹空,空而不實,焉能濟事?此小過而不知求大者也。
    上六,愚而無知,已小過矣。再弗可遇,過者乃愚而自用,聽信盲師,動作於上,或搬精補腦,或運氣天谷,或存眉間之思,或守泥丸之神,或默朝上帝,或鑒形出殼,知進而不知退,如鳥飛極,上不能自止,終有災眚而莫可救。此本小過而又遇過者也。
    然則,小過之道,當丹未得,須以陰而求陽,及丹已得,須借陰以養陽,總要小之得正,不可小之太過,不可小之不及,方能亨,方能利,小過而大吉矣。

    上坎下離(既濟卦第六十三)
    既濟: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初九,曳其輪,儒其尾,無咎。
    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上六,儒其首,厲。

    濟者,陰陽相濟之義。既濟者,陰陽相濟之極也。卦德上坎陷、下離明,借險以養明,以明而禦險,明由險生,險因明通,明險相濟,故謂既濟。此防危慮險、固濟丹元之卦,承上中孚而來。中孚者,悅而巽行,深造自得,陰陽不濟者,終必能濟矣。但不濟須求濟,既濟須保濟。保濟者,固濟丹元之功。固濟丹元,在乎以明禦險,防險養明耳。養明者,藏明於內,有智不用,有才不使,明其明德,止於至善也。防險者,謹慎於外,非禮不履,非義不行,素位而行,不願乎外也。內既能養明,外又能防險,明有養而明不傷,險遇明而險即消。
    明為離德,位於南,為火,即神也。險為坎德,位於北,為水,即精也。神好動而火上炎,以精養神。火得水而燥氣悉化,精易泄而水下流,以神攝精,水得火而欲念自消。燥氣化而神安,則心虛;欲念消而精壹,則腹實。心虛則人心無而真陰現;腹實則道心發而真陽生,以真陰順真陽,以真陽統真陰,真陰真陽,兩而相合,恍惚有象,杳冥有精,結成壹粒黍米寶珠,吞而服之,延壽無窮,是既濟固有亨道也。
    但陰陽既濟則明盛。明盛,易於恃明自用,若不謹慎,少有疏失,明極反暗,道心又昧,人心又起,濟中即有不濟,是既濟之亨又小也。
    蓋以事在未濟,人多戒懼修省,用明以防險;事在既濟,人每晏在自殆,昧明而招險,亨小不大,得而復失,皆在於此,是以既濟亨道,惟利於守正耳。以正養明,以正防險,自然明不傷而險不生。但以明防險,尤利於既濟之初。初則吉,而終則亂也。
    初吉者,養明於早,有險無險。終亂者,用明太過,無險招險,總此壹明,總此壹險,能養其明則無險,過用其明則有險。修道者,可不於既濟之初,早防其險乎?
    初九,在既濟之初,剛而守正,如車曳其輪而不前,人儒其尾而退後,能敬謹於始,自無咎於終。此方濟,即防其不濟也。
    六二,柔而無剛,陰陽不濟,大道難修,如婦喪其茀而有險矣。然柔而中正,煉己待時,虛室生白,神明自來,是以勿逐七日得也。
    七日者,火之數,煉己而火返真,以明破險,借險生明,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水火相濟,不待勉強,自然而然,此以陰而求陽相濟也。
    九三,居明之極,有近於險,如有鬼方也。不能戒備於早,既濟將不濟,雖剛而得正者,若欲不為險傷,亦必盡其力而方保濟,如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剛而得正者,且如此,而況不正之剛乎?故曰小人勿用。此既濟而不能豫防不濟也。
    六四,當既濟之時,黜聰毀智,防危慮險,如舟有儒,先備衣袽,終日戒之。此既濟而能時防不濟也。
    九五,當既濟之時,滿盈自居,腹實而不知虛心,既濟中即藏不濟,如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也。
    蓋未濟之時,方致濟,以虛求實而能濟,既濟之時濟已極,實而不虛,仍不濟。虛能實,滿招愆,理所必然。此既濟而又招不濟也。
    上六,火候不明,持盈未已,不能防險於既濟之時,自然致險於既濟之終,如儒及於首,全身失陷,陰陽散渙,前功俱廢,危厲所不能免。此既濟而終歸不濟也。
    修道者,至於取坎填離,水火相濟,不知費過多少苦功,幸而得之,及早封藏,防危慮險,以修向上事業。否則晏安自息,休歇罷功,火候有差,既濟又不濟,成而復敗,可不惜乎?故有為無為之道,隨時而用,必以有無壹致,虛實兼該,了性了命為極功也。

    上離下坎(未濟卦第六十四)
    未濟:亨。小狐汔濟,儒其尾,無攸利。
    初六,儒其尾,吝。
    九二,曳其輪,貞吉。
    六三,未濟,征兄,利涉大川。
    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
    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上九,有孚於飲酒,無咎;儒其首,有孚失是。

    未濟者,陰陽猶未濟也。卦德下坎陷、上離明,明於外而暗於內,因明致陷,因險生明,陰差陽錯,兩不相應,故謂未濟。此煉己退陰,待時返陽之卦,承上小過而來。小過者,動止如壹,以小養大,無為之道,乃陰陽相濟以後之事,當其未濟,必先煉去壹切陷陽之陰,而後真陰現象,真陽來還,陰陽相濟,金丹凝結,此煉己待時有為之功,所以貴也。人自二八數足,乾坤相交,乾中之陽入於坤宮,坤實成坎。坤中之陰入於乾宮,乾虛成離。離中壹陰,受乾陽之氣,陰陽團聚而變為火;坎中壹陽,受坤陰之氣,陰陽熏蒸而變為水。此水此火,在後天中陰陽相雜,真假相混,日生夜長,溫和之火,化而為暴燥之火,真壹之水,化而為淫欲之水。火性壹發,識神用事,元神退讓;水性壹動,濁精作禍,元精消耗,於是爭名奪利,比勝好強,損人利己,聰明外用矣。咨情縱欲,迷於聲色,自暴自棄,陰險在內矣。
    明用於外,而暗於內。陷其真而認其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性亂命搖,陰陽不和,五行相傷,七情六欲,般般懼全,千謀百智,件件皆有,此未濟之所以為未濟也。
    然曰未濟,是未至於濟,非絕不能濟,特人未求其濟耳。若求其濟,亦終能濟,是以未濟而有亨道也。未濟雖有亨道,但後天陰氣,用事已久,先天真陽,陷溺已深,未能遽然有濟,必須煉己之功,方能見效。煉己者,煉人心也。人心為群陰之祖,人心壹去,群陰亦化,虛室生白,真陽漸有可復之幾。但未到煉己純熟之時,則心不虛而明不真,陰氣猶未退盡,不可急求其濟,倘不知火候,急欲濟之,是人心用事,假明做作,未濟終不濟,如小狐汔濟,儒其尾,無攸利矣。狐屬陰,多疑之物,小狐雖疑少,不能無疑。
    人心不去,道心不彰,亦小狐之類,雖有濟之幾,未至濟之時,幾於濟而煉己未熟,雖欲向前,反成落後,儒尾不利,如何能濟?故修道者,煉己必至於虛極靜篤,陷陽之陰退盡,方能先天至陽之氣,自虛無中來。真陰真陽,兩而合壹,未濟者而能濟。經雲:“煉己不熟,還丹不結。”可知煉已為修真第壹著,煉已待時,豈小補雲哉!
    初六,在深險之處,為下德之人。修道須先煉己持心,由漸而頓,未可遽求其濟,乃愚而自用,亦欲效高明者之致濟,身未動而險即隨之,如儒其尾而不能前,適以取吝而已。此未濟而強求其濟者也。
    九二,剛以柔用,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煉己待時,如車曳其輪。暫時養剛,雖在未濟之時,而有暗濟之吉。此未濟而待時致濟者也。
    六三,在未濟之極,將有可濟之幾,不知藥物火候,依壹己之陰,妄想有濟,行險僥幸,未濟終不濟,征遠而未有不兇者。幸其居於二陽之間,能順有道之士,借人濟已,陰可化而陽可復,雖涉大川之險,亦吉無不利矣。此未濟而求師致濟者也。
    九四,剛居柔位,似乎失正,不吉而致悔。然其所以貞吉而悔可亡者,特以勇猛精進,用剛道震起,伐鬼方而除後天之陰,潛修密煉,用柔道,三年有賞於大國,以復先天之陽。然必三年有賞者,真陽為假陰所陷已久,真者固不易復,假者亦所難除,必須功深日遠,方能有濟,此未濟而漸次致濟者也。
    六五,虛人心而求道心,不為假明所誤,是以貞吉也。下應二陽,取彼坎中之實,以填我離中之虛,虛心而能實腹,是以無悔也。貞吉,無悔,陰陽相合,假明去而真明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感而遂通,寂然不動。是謂君子之光,始而未濟者,終而大濟,其致吉已於虛心信之矣。此未濟而能虛心致濟者也。
    上九,在未濟之終,正是有濟之時,可信其陰陽相濟,出於自然,不待勉強,飲酒宴樂,可以無咎。然天時雖有濟,亦人事不可廢,盡人事以扶天道,則天人合發,信於濟而信之是矣。否則,天時有濟,不過偶然間耳。若無調理水火之功,則先天至寶,來而又去,濟之不固,終歸不濟,如儒其首,有孚失是矣。此乘時而用人力致濟者也。
    然則,未濟致濟之道,當陽氣有陷,須煉己待時以防險。當陽氣出陷,又當借明破暗以化陰,急緩進退,不失其時,方是陰陽相濟、性命雙修之道。學者欲修大道,可不以煉己為先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宝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