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五十八

舌門

    黃帝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在竅爲舌。
  【注 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能知五味,故舌乃心之主。又心之官也,故心竅在舌。】

     診要經終論

  厥陰終者,中熱嗌幹,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注 肝合筋,筋聚陰器,絡舌本,故舌卷、卵縮而終也。】

     風論

  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爲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注 心爲火髒,風淫則火盛,故唇口焦,津液絕。風化木,木火交熾,故善爲怒嚇。心主舌,病甚則舌本強而言不快。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故診驗在口。】

     脈要精微論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注 搏堅而長者,搏擊應手有力而長,此爲太過之脈。心火太過,故當病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刺熱篇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
   【注 皮毛者肺之合,髒氣熱于內,故淅然寒栗于外而惡風寒,蓋熱甚則寒也。肺上連于喉嗌,故舌黃。】

     五常政大論

  升明之紀,其主舌。
   【注 升明,火政也,火屬心,心開竅于舌。】

     至真要大論

  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舌本強。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注 厥陰司天,已亥歲也。經脈篇舌本強等證,皆脾經病,風木淫勝,病本于脾,平者平其上而使下也。】
  厥陰司天,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
   【注 主勝則胸脅痛者,肝經之脈布胸脅也。厥陰少陽主筋,二經之筋病則舌卷,故難以言。】

    靈樞經

     經脈篇

  脾足太陰之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注 舌本,舌根也。舌本強、食則嘔等證,皆脾經之所爲病也。善噫者,脾氣上走心爲噫也。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厥逆從上下散也。身體皆重,太陰之氣逆也。】
  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幹,咽腫,上氣,嗌幹及痛,煩心,心痛。
   【注 夫腎主藏精,如主腎所生之病,則精液不能上滋而爲口熱、舌幹、嗌痛、煩心諸證,蓋水不上濟則火盛于上矣。】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脈絡于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笃辛死,金勝木也。
   【注 足厥陰之氣主筋,故氣絕則筋絕矣。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謂厥陰之氣合于肝脈,肝髒之氣合于筋也。聚于陰器者,筋氣之會于宗筋也。筋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故脈不榮于筋,則筋急而舌卷、卵縮矣。厥陰氣絕,則筋先死。庚笃辛死,金勝木而肝髒之木氣絕也。】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裏,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
   【注 手少陰之別絡,與經相幹,名曰通裏之間,去腕一寸半,別經而上行,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氣實,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虛則不能言,蓋心主言而經別絡舌本也。】

     經別篇

  足太陰之正,直者系舌本。
  足太陰之正,貫舌中。

     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別入結于舌本。
  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病舌卷。

     經水篇

  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于陽明,與別俱行上結于咽,貫舌中。

     五閱五使篇

  舌者,心之官也。
   【注 心開竅于舌,故舌爲心之官。】

     脈度篇

  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注 口能辨五谷,舌能辨五味,心脾和則口與舌俱和,而五谷五味入口即辨矣。】

     營衛生會篇

  上焦出于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
   【注 上焦出于胃上口者,上焦所歸之部署也,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出走腋下,循太陰之雲門、中府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複下于足陽明之分也。】

     衛氣篇

  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
  足太陰之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憂恚無言篇

  舌者,音聲之機也。
  足之少陰上系于舌,絡于橫骨,終于會厭。

     口問篇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注 齒者,腎氣之所生也。少陰之脈挾舌本,少陽之脈循于頰,如腎之髒生氣厥逆走上,與中焦所生之脈氣相輩而至,則齧舌。】

     腸胃篇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金匮要略 【漢 張機】

     胎黃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爲虛,痛者爲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舌萎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邪入髒則難言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爲寒,浮則爲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髒,舌即難言,口吐涎。

     幹燥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腹滿口舌幹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苈黃圓主之。
  消渴病,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病人胸滿唇委,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爲有瘀血。

    傷寒論 【漢 張機】

     幹燥

  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胎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病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沈緊,名曰髒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髒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舌論

  凡舌者,心主小腸之候也。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善用機衡,能調五味也。凡有所啖,若多食鹹,則舌脈凝而變色;多食苦,則舌皮槁而外毛焦枯;多食辛,則舌筋急而爪枯幹;多食酸,則舌肉肥而唇揭;多食甘,則舌根痛而外發落。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內合五髒之氣也。若髒熱,則舌生瘡,引唇揭赤;若腑寒,則舌本縮,口噤唇青。寒宜補之,熱宜瀉之,不寒不熱,依髒腑調之。舌縮口噤唇青,升麻煎主之。

    瘡瘍全書 【金 窦漢卿】

     木舌

  其木舌硬如穿山甲,外證憎寒壯熱,語言蹇濇,此心經受熱也。心者舌之本,因心而病,治法以小刀點紫黑處,煎藥內多加山栀。山栀,瀉火之要品也。

     重舌

  其舌下生一小舌,其色鮮紅,其外證颏下浮腫有硬核,此心經受熱,毒氣出于舌下。先用紫雪摻上,流出熱涎;急服甘桔揚,加姜、燈心煎服。

     重腭

  舌上生一瘡,其狀若楊梅,外證無寒無熱,但作事煩心。先以甘桔湯多加山栀,後服黃連解毒湯,再吹冰片散;不宜用刀。

     生瘡

  舌生瘡如黃栗,外證怯寒口張。先用蚌水,或田螺水,或苦茶繳淨,然後搽藥;次服鼠粘子解毒湯加山栀、黃連。口臭,冰片吹藥內,加人中白、枯礬、銅青、黃連末。

     蓮花舌

  舌下生三小舌,其類如蓮花狀。但舌乃心之苗,心火上炎,或思慮太過,或火氣所傷,或酒後當風取涼,以致風痰相搏而成,此證急用清涼解毒湯加減服之,再吹冰片散;如腫不散,次用小刀針出紫血爲妙。

    明理論 【金 成無己】

     胎色

  舌者,心之官,法應南方。火本紅而澤。傷寒三四日已後,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或濇,或黃,或黑,是數者熱氣淺深之謂也。邪氣在表者,舌上則無胎。及邪氣傳裏,津液結搏,則舌上生胎也。寒邪初傳,未全成熱,或在半表,或在半裏,或邪氣客于胸中者,皆舌上胎白而滑也。經曰: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邪初傳入裏者也。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是邪氣在半表半裏者也。陽明病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湯主之,是邪客于胸中者也。髒結宜若可下,舌上胎滑者,則雲不可攻也,是邪未全成,熱猶帶表寒故也。及其邪傳爲熱,則舌之胎不滑而濇也。經曰: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熱耗津液,而滑者已幹也。若熱聚于胃,則舌爲之黃,是熱已深也。《金匮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若舌上色黑者,又爲熱之極也。《黃帝針經》曰:熱病,口幹舌黑者死。以心爲君主之官,開竅于舌,黑爲腎色,見于心部。心者,火,腎者,水。邪熱已極,鬼賊相刑,故知必死。觀其口舌,亦可見其逆順矣。

    儒門事親 【元 張從政】

     舌說

  熱結于舌下,複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脹;熱結于舌中,舌爲之腫,名曰木舌脹。木者,強而不柔和也。微者可以鹹軟之,而大者以辛散之。昔嘗治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諸藥不愈,余以(釒非)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至盈鬥。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生刺

  舌燥濇如楊梅刺者,生姜切厚片,蘸蜜于舌上揩之,其刺立消,神效。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腫脹

  木舌者,舌腫硬不和軟也,百草霜、芒硝、滑石爲末,酒調敷之。
  諸般舌腫脹,取龍腦破毒散半錢,以指蘸藥擦舌上下,咽津下。

     生瘡

  舌上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如聖湯或甘桔湯加黃芩一錢,仍用柳花散摻之,或用白荷花瓣貼之。

    世醫得效方 【元 危亦林】

     口舌主五味

  心氣通于舌,能知五味;脾氣通于口,能知五谷。

     舌之病能

  舌爲心之官,主嘗五味,以布五髒焉。
  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絡脈系于舌旁,肝脈循陰器絡于舌本,腎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髒,心實主之。三經爲四氣所中,則舌卷不能言;七情氣郁,則舌腫不能語,至如心熱則舌破生瘡,肝壅則出血如湧,脾閉則白胎如雪。此舌之爲病也。
  心氣通于舌,心和故能知五味,脾氣通于口,脾和故亦能知五谷之味。

     重舌

  重舌先以涼水灌漱,次嚼生薄荷五七葉,卻用如聖勝金錠一錠同嚼極爛,井水咽下,甚者連進三服,並以一錠安患處,其病隨藥便消。

     舌爛

  舌本爛,熱不止者,逆。

    證治要訣 【明 戴思恭】

     證治

  曾有舌上病瘡,久蝕成穴,累服涼劑不效。後來有教服黑錫丹,遂得漸愈。此亦下虛,故上盛也。
  外有舌暴腫脹,名曰重舌,一味真蒲黃末摻之。
  又有舌無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風治,由心血不足,理中湯加熟附子半錢,當歸錢半。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舌屬五髒

  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絡脈系于舌兩旁,肝脈循陰器絡于舌本,腎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髒,心實主之。故曰:諸經皆會于口。

     短強

  卒中風則舌短而強,舌卷不言者死。大概風用小續命湯,寒用理中湯,熱用甘桔湯加防風、枳殼、黃芩。風寒濕舌強者,用白礬、肉桂末等分,安舌下,或正舌藥。痰熱舌強,壅腫或短,甘露飲。

     腫長

  內因七情氣郁,腫滿不得息者,金沸草散。久不愈者,黑參丸,外用古霜鹽散。因怒者,鏽鐵粉塗之。
  舌腫滿口,氣不得吐,名木舌。用陳茶、陳白梅,入巴豆七枚,同搗膏,薄荷水調刷口中,得下咽片時,即下一二行,以粥補住。如生瘡連腮頰腫者,元參升麻湯。
  舌腫滿口,不能聲,飲食不通者,名重舌,用蒲黃頻刷舌上自退。如不能咽藥,即以黃連濃煎,時時呷之,以瀉心火。
  舌腫如豬胞者,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血出即消。切勿刺中脈,令血不止。悞刺,以火燒銅箸烙之,血再不止者死。或酢調鍋煤,敷舌上下,脫去再敷,須臾自消。不食者亦死。
  舌腫,舌下有蟲如蝼蛄、臥蠶,頭小白,有尾,可燒鐵烙,烙舌頭上即消。
  舌長過寸者,單冰片末敷之。

     破裂

  心熱,生瘡破裂,單黃連湯。脾熱,兼舌胎幹濇如雪,薄荷蜜冰蘗丸。心脾熱,升麻葛根湯加薄荷、黃芩、桔梗。

     胎色

  舌爲心苗,腎主津液,無病則舌紅而潤,偶見紅心點者,將欲發黃。如丹田邪熱,則心苗枯槁,生胎如白胎然,是以邪在表則無胎,邪初傳裏則胎白而滑,胃寒熱懊憹者,栀豉湯吐之。陽明病脅硬不大便而嘔,舌胎白者,亦不可攻,小柴胡和之。如惡寒欲嘔痰者,小柴胡加幹姜。白胎滑而下利者,爲髒結,不治。
  熱漸入深則胎白而濇,熱深入胃則胎黃,或肥光,或尖白根黃者,表多裏少也,俱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手足腋下汗出,讝語便閉,胎紫帶黑,或生芒刺,蟲碎燥裂者,承氣湯下之。但舌黑亦有數種,有四邊紅而中灰黑成路者,失下也;有黑圈者,過經未解也;有黑尖者,虛煩也;有舌見黃而中有黑,至尖或亂黑點者,熱毒深也;有弦紅心黑,或白胎中見黑點者,表未解也;有根黑尖黃,脈滑者可下,脈浮者可汗;有尖黑而有亂紋脈滑實者,急下之。脈數無力者,必發渴而死。
  凡舌黑不論多少,俱系危證。惟冷而滑,如淡黑然者,乃無根虛火,可以化痰降火藥治之。
  陰證胎白,腹痛自利者,理中湯。中濕濕痹,舌上如胎,非真胎也。丹田有熱,胃中有寒,五苓散。
  外感風寒傳經者,則舌胎自白而黃而黑者,死。

    醫學綱目 【明 樓英】

     舌屬心脾

  舌屬心脾。經雲:心主舌。又雲:在髒爲心,在竅爲舌。又雲: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是舌屬心也。又雲: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屬脾也。

     重舌

  舌根下生形如舌而小者,曰重舌;其著頰裏及上腭者,曰重腭;其著齒龈上者,曰重龈。皆刺之,去血可也。

     木舌

  木舌者,舌腫粗大,漸漸腫硬滿口,不急治,即塞殺人也。其法用紫雪二錢,竹瀝和勻,頻抹口中,自消。

    口齒類要 【明 薛己】

     論證

  經言:舌乃心之苗。此以竅言也。以部分言之,五髒皆有所屬;以證言之,五髒皆有所主。如口舌腫痛,或狀如無皮,或發熱作渴,爲中氣虛熱;若眼如煙觸,體倦少食,或午後益甚,爲陰血虛熱;若咽痛舌瘡,口幹足熱,日哺益甚,爲腎經虛火;若四肢逆冷,惡寒飲食,或痰甚眼赤,爲命門火衰;若發熱作渴,飲冷便閉,爲脾胃實火;若發熱惡寒,口幹口渴,食少體倦,爲脾經虛熱;若舌本作強,腮頰腫痛,爲脾經濕熱;若痰盛作渴,口舌腫痛,爲上焦有熱;若思慮過度,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爲脾經血傷火動;若恚怒過度,寒熱口苦而舌腫痛,爲肝經血傷火動。病因多端,當因時制宜。凡舌腫脹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邊旁,出血泄毒,以救其急。惟舌下廉泉穴,此屬腎經,雖宜出血,亦當禁針。

     驗證舌法

      白胎舌
  見圖
  舌見白胎滑者,邪初入裏也。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乃少陽半表半裏之證也。宜用小柴胡湯、栀子豉湯治之。

      將瘟舌
  見圖
  舌見紅色,熱蓄于內也。不問何經,宜用透頂清神散治之。

      中焙舌
  見圖
  舌見純紅,內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熱結于裏也。君火熾盛,反兼水化。宜涼隔散、大柴胡湯下之。

      生斑舌
  見圖
  舌見紅色,而有小黑點者,熱毒乘虛入胃,蓄熱則發斑矣。宜用元參升麻葛根湯、化斑湯解之。

      紅星舌
  見圖
  舌見淡紅,中有大紅星者,乃少陰君火熱之盛也,所不盛者,假火勢以侮脾土,將欲發黃之候也。宜用茵陳五苓散治之。

      黑尖舌
  見圖
  舌見紅色,尖見青黑者,水虛火實,腎熱所致。宜用竹葉石膏湯治之。

      裏圈舌
  見圖
  舌見淡紅色,而中有一紅暈,沿皆純黑,乃余毒遺于心絡之間,與邪火郁結,二火亢極,故有是證也。以承氣湯下之。

      人裂舌
  見圖
  舌見紅色,更有裂紋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熱毒炎上,故發裂也。宜用涼膈散。

      蟲碎舌
  見圖
  舌見紅色,更有紅點如蟲蝕之狀者,乃熱毒熾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濟故也。宜用小承氣湯下之。

      裏黑舌
  見圖
  舌見紅色,內有幹硬黑色,形如小長舌有刺者。此熱毒熾甚,堅結大腸,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厥陰舌
  見圖
  舌見紅色,內有黑紋者,乃陰毒厥于肝經。肝主筋,故舌見如絲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湯溫之。

      死現舌
  見圖
  舌見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無一治。治者審之!

      黃胎舌
  見圖
  舌見尖白根黃,其表證未罷也,須宜解表,然後方可攻之。如大便秘者,用涼膈散加硝黃泡服。小便濇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許,以白滾湯調服。

      黑心舌
  見圖
  舌見弦白心黑而脈沈微者,難治;脈浮滑者可汗,沈實者可下。始病即發此色,乃危殆之甚也,速進調胃承氣湯下之。

      十五舌
  見圖
  舌尖白胎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惡寒,如飲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湯;下利者解毒湯。此亦危證也。

      十六舌
  見圖
  舌見白胎,中有黑小點亂生者,尚有表證。其病之來雖惡,宜涼膈散微表之,表退即當下之。下用調胃承氣湯。

      十七舌
  見圖
  舌見如灰色,中間更有黑暈兩條,此熱乘腎與命門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湯下三五次,遲則難治;如初服,量加大黃酒浸泡。

      十八舌
  見圖
  舌見微黃色者,初病即得之發讝語者,由失汗表邪入裏也,必用汗下兼行。以雙解散加解毒湯兩停主之。

      十九舌
  見圖
  舌中見白胎,外有微黃者,必作泄,宜服解毒湯;惡寒者五苓散。

      二十舌
  見圖
  舌見微黃色者,表證未罷,宜用小柴胡湯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湯下之,表裏雙除,臨證審用之。

      二十一舌
  見圖
  舌見黃色者,必初白胎而變黃色也。皆表而傳裏,熱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遲,必變黑色,爲惡證,爲亢害鬼賊,邪氣深也,不治。宜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二十二舌
  見圖
  舌左白胎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湯加人參三錢服之。

      二十三舌
  見圖
  舌右白胎滑者,病在肌肉,爲邪在半表半裏,必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二十四舌
  見圖
  舌左見白胎滑,此髒結之證,邪並入髒,難治。

      二十五舌
  見圖
  舌見四圍白而中黃者,必作煩渴嘔吐之證。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須待黃盡,方可下也。

      二十六舌
  見圖
  舌見黃而有小黑點者,邪遍六腑,將入五髒也。急服調胃承氣湯下之,次進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二十七舌
  見圖
  舌見黃而尖白者,表少裏多,宜天水散一服、涼膈散二服合進之;脈弦者,宜防風通聖散。

      二十八舌
  見圖
  舌見黃而濇有隔瓣者,熱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煩渴,急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身發黃者,用茵陳湯;下血用抵當湯;水在脅內十棗湯;結胸甚者大陷智胸湯;痞用大黃瀉心湯。

      二十九舌
  見圖
  舌見四邊微紅,中間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氣湯下之,熱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三十舌
  見圖
  舌見黃而黑點亂生者,其證必渴,讝語,脈實者生,脈濇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見黑糞,亦不治。下,宜大承氣湯。

      三十一舌
  見圖
  舌見黃中黑至尖者,熱氣已深,兩感見之十當九死,惡寒甚者亦死,不惡寒而下利者可治。宜用調胃承氣湯主之。

      三十二舌
  見圖
  舌見外淡紅心淡黑者,如惡風表未罷,用雙解加解毒湯相半微汗之,汗罷急下之。如結胸,煩躁目直視者不治。非結胸者可治。

      三十三舌
  見圖
  舌見灰色尖黃,不惡風寒脈浮者,可下之。若惡風惡寒者,用雙解散加解毒湯主之。三四下之見糞黑,不治。

      三十四舌
  見圖
  舌見灰黑色而有黑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三十五舌
  見圖
  舌根微黑尖黃,脈滑者可下之,脈浮者當養陰退陽。若惡風寒者微汗之,用雙解散。若下利,用解毒湯,十生八九也。

      三十六舌
  見圖
  舌根微黑,尖黃隱見或有一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二三。
  已上三十六舌,乃傷寒驗證之捷法,臨證用心處之,百無一失。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2 个回复

倒序浏览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五十九

舌門

    證治准繩 【明 王肯堂】

     舌部所屬

  屬手少陰心經。
   【注 《素問》曰:心在竅爲舌,畏寒。《內經》曰: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病則舌卷短,顴赤,其脈搏堅而長。喬嶽曰:心絕則舌不能收,及不能語。】
  又屬足太陰脾經。
   【注 李東垣曰:舌者,心也,複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靈樞》曰:足太陰之正,貫舌中。《素問》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故病在舌本。《靈樞》又曰:足太陰是動則病舌本強,所生病者舌本痛。又曰:刺舌下中脈太過,血出不止爲喑。注舌下脈,脾脈也;瘖,不能言也。又孫景思曰:舌者,心氣之所主,脾脈之所通,二髒不和,風邪中之則舌強不能言,壅熱攻之則舌腫不能轉。更有重舌、木舌、舌腫、出血等證,皆由心脾二經風熱所乘而然也。】
  又兼屬足陽明胃經。
   【注 張雞峰曰:脾胃主四肢,其脈連舌本而絡于唇口。胃爲水谷之海,脾氣磨而消之,由是水谷之精化爲營衛以養四肢。 若起居失節,飲食不時,則致脾胃之氣不足,而營衛之養不周,風邪乘虛而幹之,則四肢與唇口俱痹,語言蹇濇,久久不治,變爲痿疾。經雲:治痿獨取陽明,謂足陽明也,治法宜多用脾胃藥,少服去風藥,則可安矣。】
  又屬足少陰腎經。
   【注 《靈樞》曰:足少陰之正,直者系舌本。舌縱涎下煩悗,取足少陰。《元珠》曰:舌之下竅,腎之津液所朝也。注:下竅,廉泉穴也,一名舌本,在颔下結喉上 《素問》曰: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爲舌難以言。】
  又屬足厥陰肝經。
   【注 《靈樞》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脈絡于舌本。】

    外科正宗 【明 陳實功】

     痰包

  痰包乃痰飲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結如匏腫,綿軟不硬,有妨言語,作痛不安,用利剪刀當包剪破,流出黃痰,若雞子清稠粘難斷,捺盡,以冰硼散搽之,內服二陳湯加黃芩、黃連、薄荷數服,忌煎炒火酒等件。

     重舌

  大人小兒重舌,乃心火妄動發之,當以線針點刺患上,令出惡血,內服解毒瀉心湯,外以冰硼散搽之。

     木舌

  紫舌、木舌,亦由心火而發,用飛鹽加冰片少許,勤搽,出涎自愈。又有痰氣結于舌上,成核作痛,硬強者,用線針點破出血,用冰硼散搽之。

    醫方考 【明 吳昆】

     舌病方論

  《本事方》雲: 一士人夜歸,其妻熟寢,士人撼之。妻問何事?不答。又撼之,其妻驚視之,舌腫已滿口,不能出聲。急訪醫,得一叟負囊而至,用藥摻之,比曉複舊。問之,乃蒲黃一物。昆按《內經》曰:熱勝則腫。此證必心脾之火並于舌,故令腫而滿口。蒲黃性寒,能清氣涼血,故愈。
  熱證多舌出。有病愈而舌不能入者,以冰片分許,研末,摻其舌上,則入。所以舌出者,熱實于內,而欲吐舌泄氣也;所以不能入者,邪氣久居,舌強而不柔和也。冰片味辛熱而氣清香,可以利竅,可以柔筋,可以泄氣,故得之而舌入矣。
  有人舌腫,舒出口外,無敢醫者。一村人雲:偶有此藥,歸而取至,乃二紙撚,以燈燒之,取煙熏舌,隨即消縮。衆問其方,村人曰:吾家舊有一牛,亦舌腫脹出口,人教以蓖麻油蘸紙作撚,燒煙熏之而愈,因以治人亦驗。昆謂:舌腫舒出口外,經所謂熱勝則腫也。然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經絡連舌本,散舌下,其熱當責于心脾二經。《本草》雲:蓖麻主浮腫惡氣,取油塗之,葉主風腫不仁,搗蒸敷之,則其能解風腫內熱也可知矣。然用其煙猶有妙義,煙乃輕清之物,一入于口,呼吸傳變,可使徑達心脾,匪惟治標,亦可療本。村人用之而不達其理,斯其所以爲村人。醫者聞之而不察其理,則亦村人而已矣!

    景嶽全書 【明 張介賓】

     論胎色

  舌胎舌黑,雖雲火證,然實火虛火俱能爲之。凡治此者,但當察脈證,以虛實爲主,而再以辨色之法參之,庶可無誤。蓋實熱之黑,必兼紅紫幹渴,或多芒刺;若沈黑少紅而帶潤滑者,本非實熱證也。若其六脈細弱,而形困氣倦,則又最爲虛候,是必寒水乘心火不歸原之病,此不救本而但知治標,則萬無一生矣。此之治法:凡裏熱未甚而表散有未解者,宜柴胡諸飲之類,以解其表;裏邪熱甚者,宜涼膈散、犀角地黃湯之類以清其內,此治實熱之法也。若陰虛火盛,而兼有表邪未解者,宜補陰益氣煎之類兼表裏而治之;若形氣病氣俱不足,寒水乘心而虛陽不斂者,必用理陰煎、理中湯或大補元煎之類,以單救其裏,自可保其無虞,此治虛火之法也。若舌有白胎,語言蹇濇者,以薄荷、白蜜同姜片,蘸而揩擦之。
  舌爲心之官,本紅而澤。凡傷寒三四日已後,舌上有胎必自潤而燥,自滑而濇,由白而黃,由黃而黑,甚至焦幹,或生芒刺,是皆邪熱內傳由淺入深之證也。故凡邪氣在表,舌則無胎,及其傳裏,則津液幹燥而舌胎生矣。若邪猶未深,其在半表半裏之間,或邪氣客于胸中者,其胎不黑不濇,止宜小柴胡之屬以和之。若陽邪傳裏,胃中有熱,則舌胎不滑而濇,宜栀子豉湯之屬以清之。若煩躁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之類主之。大都舌上黃胎而焦濇者,胃腑有邪熱也,或清之或微下之。《金匮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然必大便燥實,脈沈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之。若微渴而脈不實,便不堅,胎不幹燥芒刺者,不可下也。其有舌上黑胎而生芒刺者,則熱更甚矣,宜涼膈散、承氣湯、大柴胡之屬酌宜下之。若胎色雖黑滑而不濇者,便非實邪,亦非火證,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此辨舌之概,雖雲若此,然猶有不可概論者,仍宜詳察如左。
  按傷寒諸書皆雲:心爲君主之官,開竅于舌。心主火,腎主水,黑爲水色而見于心部,是爲鬼賊相刑,故知必死。此雖據理之談,然實有未必然者。夫五行相制,難免無克,此其所以爲病,豈因克爲病,便爲必死?但當察其根本何如也。如黑色連地而灰黯無神,此其本源已敗,死無疑矣。若舌心焦黑而質地紅活,未必皆死證。陽實者清其胃火,火退自愈,何慮之有!其有元氣大損而陰邪獨見者,其色亦黃黑;真水涸竭者,其舌亦幹焦。腎中水火俱虧,原非實熱之證,欲辨此者,但察其形氣脈色,自有虛實可辨,而從補從清,反如冰炭矣。故凡以焦枯幹濇者,尚有非實非火之證。再若青黑少神而潤滑不燥者,則無非水乘火位,虛寒證也。若認此爲火,而苦寒一投,則余燼隨滅矣。故凡見此者,但當詳求脈證,以虛實爲主,不可因其焦黑而執言清火也!傷寒固爾,諸證亦然。

     重舌木舌

  重舌木舌:以舌下腫出如舌,故曰重舌,又謂之子舌;忽腫木而硬者,謂之木舌,皆上焦熱壅故也。惟宜砭針刺去其血爲上策,及內服清胃降火之劑自愈。若舌忽腫起如豬胞,或硬如木石,不能出聲,脹滿塞口則閉悶殺人,但看舌下有如蝼蛄,或如臥蠶者,急于腫突處砭去其血,仍用釜底煤不拘多少,以鹽酢調厚敷之,或用井華水調敷亦可。脫去更敷。如不甚者,單以此敷之亦愈。

    石室秘箓 【清 陳土铎】

     生瘡

  人口中忽生瘡于舌上,吐出在外寸余,上結成黃靥,難以食物,人以爲病在心也,心熱故生此瘡,此亦近理之談而不知非也。亦有祟以憑之也。方用冰片一分入在蚌口內,立化爲水,乃以鵝翎敷掃其上,立刻收入其舌,便可飲食矣。蚌乃至陰之物,攻至陰之邪,則邪自退走;況又加以冰片之辛溫,逐邪不遺余力,自然手到功成也。
  口舌生瘡,乃心火郁熱,而舌乃心苗,故先見比證。法用黃連三錢,菖蒲一錢,水煎服一劑而愈,神方也。此方不奇在黃連,而奇在菖蒲。菖蒲引心經之藥,黃連雖亦入心經,然未免肝脾亦入,未若菖蒲之單入心也。況不雜之以各經之品,孤軍深入,又何疑哉!此所以奏功如響也。倘不知用藥神機,輕混之以肝脾之藥,雖亦奏功,終不能捷如桴鼓。此治熱之法也。
  口舌生瘡者,乃心經熱也,宜用黃連、黃芩之類涼散之自愈。今不用而用黃蘗、僵蠶各一錢,枳殼燒灰、炙甘草、薄荷、山豆根各五分,爲細末,冰片三厘研勻,摻上,一日摻三次,第一日即少快,明日痊愈。

     黑色

  陰寒而直中腎經,舌黑眼閉,下身盡黑,上身盡青,大便出,小便遺,此更危急之證,雖有仙方,恐難全活。而予必欲生之,因定一方,雖不敢曰人盡可救,亦庶幾于十人中而救一二人乎?方名心救湯。人參五兩,附子一個,白朮半斤,肉桂一兩,菖蒲五分,良姜三錢,水煎服。此方參、朮多用者,恐少則力量不能勝任,以駕禦夫桂、附之熱藥也。故必多加而後可望其通達上下,以盡祛周身之寒毒。倘得大便止而小便不遺,便有生機。再進一劑,則眼開而舌黑可去,身黑身青俱可盡解也。苟服藥後仍前大小便之不禁,不必再服藥,聽其身死而已矣。大約此方救此病,十人中亦可救三四人。

     生刺

  人有火盛之極,舌如芒刺,唇口開裂,大渴呼飲,雖非傷寒之證所得,而人患此病,即不身熱,亦去死不久也。白虎湯亦可救,但過于太涼,恐傷胃氣,往往有熱退而生變,仍歸于亡,故白虎湯不可輕投也。我有一方,名曰清涼散,元參二兩,麥冬一兩,甘菊花、青蒿各五錢,白芥子、生地、車前子各三錢,水煎服。此方妙在元參爲君,以解上焦之焰;麥冬爲臣,以解肺中之熱;甘菊、青蒿爲佐,以消胃中之火;尤妙車前子、白芥、生地爲使,或化痰,或涼血,盡從膀胱以下瀉其大熱之氣。是上下之間無非清涼而火熱自散,又不損胃,故能扶危而不至生變也。

     燥裂

  亡血之後,口舌燥裂不能飲食者,死。蓋亡血自然無血以生精,精涸則津亦涸,必然之勢也。欲使口舌之幹者重潤,必須使精血之竭者重生。補精之方,六味丸最妙,然而六味丸單補腎中之精,而不能上補口舌之津也。雖補腎于下,亦能通津于上,然終覺緩不濟急。我今定一奇方,上下兼補,名上下相資湯,熟地、麥冬各一兩,山茱萸、沙參、當歸、牛膝、葳蕤各五錢,人參、元參各三錢,北五味二錢,車前子一錢,水煎服。此方補腎爲君,而兼以補肺之藥,子母相資,上下兼潤,精生而液亦生,血生而津亦生矣,安在危亡之證不可慶再生耶?

     幹腫

  燥證舌幹腫大,溺血,大便又便血不止,亦是死證。蓋感暑熱之毒,至秋而燥極,肺金清肅之令不行,大小便熱極而齊便血也。論理見血宜治血矣,然而治血,血偏不止,反至燥添而不可救。吾不治血,專治燥,方用兼潤丸,熟地、當歸、白芍各一兩,元參、麥冬、沙參各二兩,車前子、生地各五錢,地榆三錢,水煎服。一劑輕,二劑血止,便有生機也。此方純是補血妙品,惟用地榆以清火,車前子以利水,火清水利,不必治血,血自治也。

     吐出

  如人舌吐出,不肯收進,乃陽火盛強之故,以冰片少許點之,即收。後用黃連、人參、白芍各三錢,菖蒲、柴胡各一錢,水煎服,二劑可也。

     縮入

  如人舌縮入喉嚨,不能語言,乃寒氣結于胸腹之故,急用人參三錢,白朮五錢,肉桂、附子、幹姜各一錢治之,則舌自舒矣。

     斷者可續

  凡人有被人咬落舌尖,或連根咬斷者,或一日,或二日,或半月,俱可接之。速用狗舌一條,觀其人舌之大小切正如人舌光景,將病人舌根伸出,病人坐在椅上,仰面頭放在椅背上,以自己手拿住喉嚨,則舌自伸出,急將狗舌蘸藥末,接在人舌上,一交接永不落矣。末藥方開後:龍齒、人參俱透明者,生地各三錢,冰片三分,象皮一錢,土狗三個去頭翅,地虱二十個。先將人參各項俱研末,後用地虱、土狗搗爛入前藥末內,搗之,佩身上三日,幹爲末,盛在瓶內。遇有此等病爲之醫治可也。此藥末接骨最奇,服下神效。骨斷者服一錢即愈,神方也。

     絕者可長

  聞人說咬落舌頭者,以酢漱之,可以重長,此說甚謬。夫肉逢酸則縮,豈有反伸出之理?當用人參一兩,煎湯含漱半日,以一兩參湯漱完,然後已。再用龍齒末、血竭末各三分,人參未、麥冬末各一錢,冰片二分,土狗一個,地虱十個,各火焙爲末,放在土地上一刻,出火氣,將此末乘人參漱口完時,即以此末自己用舌蘸之,使令遍,不可將舌即縮入口中,放在外者半刻,至不能忍然後縮入可也。三次,則舌伸長矣。

     傷寒相舌秘法

  凡見舌系白胎,邪火未甚也,用小柴胡湯解之。舌系黃色者,心熱也,可用黃連、栀子以涼之。凡見黃而帶灰色者,系胃熱也,可用石膏、知母以涼之。凡見黃而帶紅者,乃小腸膀胱熱也,可用栀子以清之。見舌紅而白者,乃肺熱也,用黃芩、蘇葉以解之。見舌黑而帶紅者,乃腎虛而挾邪也,用生地、元參,又入柴胡以和解之。見舌紅而有黑星者,乃胃熱極也,宜用石膏以治之;元參、幹葛亦可,終不若石膏之妙。見舌紅而有白點者,乃心中有邪也,宜用柴胡、黃連以解之,心肝同治也。見舌紅而有大紅點者,乃胃熱而帶濕也,須茵陳五苓散以利之。蓋水濕必歸膀胱以散邪,非肉桂不能引入膀胱,但止可用一二分,不可多入。見舌白胎而帶黑點,亦胃熱也,宜用石膏以涼之。見舌黃而有黑者,乃肝經實熱也,用柴胡、栀子以解之。見舌白而黃者,邪將入裏也,急用柴胡、栀子以解之,不使入裏,柴胡乃半表半裏不可不用之藥也。見舌中白而外黃者,乃邪入大腸也,必須五苓散以分水,水分則泄止矣。見舌中黃而外白者,乃邪在內而非外,邪在上而非下,止可加柴胡、枳殼以和解,不可驟用大黃以輕下也;天水加五苓亦可,終不若柴胡、枳殼直中病原;少加天水則更妥,或不加用天水,加五苓散亦可也。見根黃而光白者,亦胃熱而帶濕也,亦須用石膏爲君,而少加天水之品,如豬苓、澤瀉之味也。見舌黃而隔一瓣一瓣者,乃邪濕已入大腸,急用大黃茵陳下之,不必用抵當、十棗湯也。若下之遲,則不得而用之。然須辨水與血之分,下水用十棗,下血用抵當也。見舌有紅中如蟲蝕者,乃水未升而火來乘也,亦須用黃連、柴胡以和解之。見舌紅而開裂如人字者,乃邪初入心,宜用石膏、黃連以解之。見舌有根黑而尖帶紅者,乃腎中有邪未散,宜用柴胡、栀子以解之。見舌根黑而舌尖白者,乃胃火乘腎,宜用石膏、知母、元參以解之,不必論其渴與不渴,不必問其下利也。舌根黑而舌尖黃者,亦邪將入腎,須急用大黃下之。然須辨其腹痛與不痛,按之腹痛而手不可近者,急下之,否則只用柴胡栀子以和解之。見舌純紅而獨尖黑者,乃腎虛而邪火來乘也,不可用石膏湯。腎既虛而又用石膏,是速之死也。當用元參一兩或二兩以救之,多有能生者。見舌有中心紅暈而四圍邊旁純黑者,乃君相二火炎騰,急用大黃加生地兩許,下而救之,十人中亦可救五六人。見舌有中央灰黑而四邊微紅者,乃邪結于大腸也,下之則愈,不應則死。以腎水枯槁不能潤之推送,此時又不可竟用熟地補腎之藥,蓋邪未散不可補,補則愈加脹急,適所以害之也。必邪下而後以生地滋之則可,然亦不可多用也。見舌有純灰色中間獨兩暈黑者,亦邪將入腎也,急用元參兩許,少加柴胡治之。見舌有外紅而內黑者,此火極似水也,急用柴胡、栀子、大黃、枳實以和利之。若舌又見刺,則火亢熱之極矣,尤須多加前藥。總之內黑而外白,內黑而外黃,皆前證也,與上同治,十中亦可得半生也。惟舌中淡黑而外或淡紅,外或淡白,內或淡黃者,較前稍輕,俱可以前法治之,十人中可得八人生也。見舌有純紅而露黑紋數條者,此水來乘火,乃陰證也,其舌胎必滑,必惡寒、惡水,下咽必吐。倘現純黑之舌,乃死證也,不須治之。水極似火,火極似水,一帶純黑,俱不可治。傷寒知舌之驗法便有把握,庶不至臨證差悞耳。

    方

  升麻煎 【《千金方》,下同】  治心髒熱,舌生瘡裂破,引唇揭赤,服之瀉熱。
  升麻 射幹各三兩 柏葉切,一升 大青二兩 生元參汁三合 苦竹葉切 地黃汁 生蘆根 薔薇根白皮各五兩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下元參汁,令兩沸;次下地黃汁,兩沸;次下蜜,煎取一升七合。綿染取汁,安舌上含,細細咽之。
  又方 治舌上瘡,不得食,舌本強,頸兩邊痛,此是心虛熱所致。
  柴胡 升麻 芍藥 栀子仁 通草各二兩 黃芩 大青 杏仁各兩半 生姜 石膏各四兩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鬥九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滓可重煎服之。

  黑參丸 【丹溪,下同】  治口舌生瘡,久不愈。
  黑參 天門冬 麥門冬去心,各炒一兩
  右爲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用一丸,綿裹,噙化咽津。

  柳花散 治口舌生瘡。
  延胡索一兩 黃蘗 黃連各半兩 密陀僧 青黛各二錢
  右爲末,敷貼口內,有津即吐。

  增損如聖散 治上焦熱壅,口舌生瘡。
  桔梗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枳殼去瓤,二錢半 防風半兩
  右爲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

  甘桔湯 治前證。
  桔梗二兩 甘草一兩
  右水煎,食後溫服。

  理中湯 【仲景】  治口舌生瘡,服涼藥不愈,此中焦土虛,且不能食,相火衝上無制也。
  白朮土炒,二兩 人參 幹姜炮 甘草炙,各一兩
  右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薄荷煎 【《三因》】  治舌上生瘡,或白胎幹濇如雪,語話不真。
  薄荷自然汁 白蜜各等分
  右二味調勻。先以生姜厚片蘸蜜水揩洗後,敷此藥。

  得效方 治前證。
  朱砂 雄黃 硼砂 龍腦 麝香各少許
  右爲末,先以蜜水揩洗後,以此敷之良。

  冰蘗丸 【《入門》】  治口舌生瘡粟。
  黃蘗 薄荷 硼砂各等分 龍腦減半
  右爲末,蜜丸,彈子大,噙化。

  兼金散 【《三因》】  治口舌瘡。
  黃連 細辛各等分
  右爲末,先以布巾蘸水,拭淨患處,乃摻藥,吐涎即愈。

  碧雪 【《得效》】  治口舌生瘡,舌強腮腫喉痹。
  蒲黃 青黛 硼砂 焰硝 甘草各等分
  右爲末,以手指摻于口中,咽津下。

  香砂六君子湯 治口舌生瘡,服涼藥過多,以致食少作嘔,或中氣虛熱所致。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 半夏 陳皮各一錢 藿香八分 甘草炒,六分 縮砂仁炒,八分
  右姜水煎。

  人參安胃散 治胃經虛熱,口舌生瘡,喜熱飲食。
  人參 白茯苓各一錢 黃芩二錢 甘草炙 陳皮各五分 黃連三分 芍藥七分
  右水煎服。

  七味白朮散 治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冷,吐瀉口幹。
  幹葛一錢 人參 白朮炒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四君子湯 治口舌生瘡,脾胃虛弱,飲食少思,肚腹不利。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右姜棗水煎服。

  六君子湯 治胃氣虛熱,口舌生瘡,或寒涼克伐,食少吐瀉。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半 陳皮 半夏 甘草各一錢
  右姜棗水煎服。

  二陳湯 治脾胃虛弱,口舌生瘡,或中脘停痰,嘔吐惡心,飲食少思等證。
  陳皮 茯苓 半夏各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右姜棗水煎服。

  葛花解酲湯 治酒積,口舌生瘡,或嘔吐泄瀉。
  白豆蔻 縮砂仁 葛花各五分 陳皮 豬苓 白茯苓 人參 白朮土炒 神曲炒 澤瀉 幹姜各三分 木香 青皮各二分
  右水煎服,得微汗,酒病去矣。

  栀子清肝散 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口舌生瘡。
  茯苓 川芎 芍藥 牛蒡子炒 當歸各七分 柴胡 山栀 丹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右水煎服。

  三黃丸 治實熱,口舌生瘡,作渴喜冷。
  黃芩 黃連 黃蘗各等分
  右爲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清心蓮子飲 治口舌生瘡,煩躁作渴,小便赤濇,夜靜晝發。
  黃芩 石蓮肉 白茯苓 黃芪蜜炙 柴胡 人參各一錢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炒 甘草各一錢半
  右水煎服。

  十全大捕湯 治氣血俱虛,牙齒腫痛,口舌生瘡。
  人參 茯苓 當歸 白朮炒 黃芪炙 川芎 熟地 白芍藥炒 甘草炙,各一錢 肉桂五分
  右棗姜水煎服。

  四物湯 治血虛發熱,口舌生瘡。
  當歸 熟地黃各三錢 芍藥 川芎各一錢
  右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 治血氣俱虛,口舌生瘡
  黃芪炙,一兩 當歸酒制,二錢
  右水煎服。

  元戎四物二連湯 治血虛發熱,口舌生瘡,或晝寒夜熱。
  當歸身 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胡黃連 川黃連各一錢
  右水煎服。

  逍遙散 治血虛有熱,口舌生瘡。
  甘草炙 當歸 白芍藥炒 白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一錢
  右水煎服。

  黃連湯 【《回春》,下同】  治心火,舌上生瘡,或舌上腫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
  黃連酒炒 栀子炒 生地黃酒洗 麥門冬 當歸酒洗 赤芍藥各一錢 犀角鎊 薄荷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貼,水煎,食後服。

  清熱如聖散 治舌下腫如核桃,破出黃痰後複發者。
  連翹一錢半 惡實 黃連各一錢 天花粉 栀子仁炒黑,各七分 枳殼 柴胡 荊芥穗 薄荷葉各五分 甘草三分
  右銼,作一貼,入燈心一團,水煎,稍冷服。

  琥珀犀角膏 【《入門》】  治咽喉口舌生瘡如菌,其效如神。
  酸棗仁 茯神 人參各二錢 犀角 琥珀 朱砂各一錢 龍腦少許
  右爲細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以麥門冬煎湯化服,一日用三五丸。

  霜鹽散 治舌忽腫大。
  百草霜 青鹽 等分爲末,井水調塗舌上。無青鹽,則白鹽亦可。

  青黛散 治重舌。
  黃連 黃蘗各三錢 青黛 馬牙硝 朱砂水飛,各六分 雄黃 牛黃 硼砂各三分 龍腦一分
  右爲末,先以薄荷汁拭口中,以藥末摻之。咽瘡腫亦佳。

  小續命湯 治中風,舌短而強。
  防風一錢二分 桂枝 麻黃 人參 炙甘草 杏仁去皮尖,炒研 芎藭酒洗 白芍藥酒炒 黃芩酒炒 防己各八分 附子四分 每服三錢,加棗姜煎。

  升麻散 【《濟生》】  治熱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升麻 人參 桔梗 幹葛 赤芍藥 甘草
  右(口父)咀,姜煎溫服。一方有黃連、大黃、黃芩、元參、麥門冬。

  碧雪 【《和劑》】  治積熱,口舌生瘡,心煩喉閉。
  芒硝 青黛 寒水石飛 石膏煅飛 (石蔔)硝 硝石 馬牙硝各等分 甘草煎湯二升,入諸藥再煎,用柳枝不住攪令熔,方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冷即成霜,研藥。每用少許,以津含化;如喉閉,以竹管吹入喉中。

  本事方 治虛熱上攻,口舌生瘡。
  草烏一個 南星一個 生姜一塊 爲末,臨臥,酢調作掩子,貼手足心。

  龍石散 【《三因》】  治上膈蘊熱,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寒水石煅,三兩 朱砂二錢半,另研 龍腦一字 爲末,每用少許摻患處。小兒疹毒攻口,用五福化毒丹後用此。

  清熱補氣湯 治中氣虛熱,口舌如無皮狀,或發熱作渴。
  升麻 元參 五味子 麥冬 炙甘草各五分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酒洗 芍藥炒,各一錢
  右水煎服。如不應,加炮姜;更不應,加附子。

  清熱補血湯 治口舌生瘡,體倦少食,日晡益甚,或目濇熱痛。
  當歸酒洗 川芎 芍藥 熟地黃酒洗,各一錢 元參七分 知母 黃蘗 柴胡 麥門冬去心 五味子 牡丹皮各五錢
  右水煎服。如不應,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治之。

  六味丸 治水衰火盛,口舌生瘡。
  熟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曬,八兩 山萸肉酒潤 山藥各四兩 茯苓乳拌 丹皮 澤瀉各三兩
  右爲細末,蜜丸,空心服。

  八味丸 治虛火上炎,口舌生瘡。
  熟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曬,八兩 山萸肉酒潤 山藥各四兩 茯苓乳拌 丹皮 澤瀉各三兩 附子 肉桂各一兩
  右爲細末,蜜丸,空心鹽湯下。

  加味歸脾湯 治思慮動火,口舌生瘡。
  人參 白朮土炒 茯神 棗仁炒 龍眼肉各二錢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柴胡六分 遠志 丹皮 當歸酒洗,各一錢黃芪蜜炙,一錢半 山栀八分 姜棗煎服。

  元參升麻湯 治心脾壅熱,舌上生瘡,木舌舌腫,或連頰兩項腫痛。
  元參 升麻 犀角 桔梗 貫衆 赤芍藥 黃芩 甘草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服。

  清熱化痰湯 治上焦有熱,痰盛作渴,口舌腫痛。
  貝母 天花粉 枳實炒 桔梗各一錢 黃芩 川黃連各一錢二分 元參 川升麻各七分 甘草五分
  右水煎服。

  八珍湯 治氣血俱虛,口舌生瘡。
  人參 白朮土炒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生地 當歸酒洗 芍藥炒,各二錢 川芎一錢半
  右水煎服。

  金沸草散 世醫用此發散傷寒傷風,及加杏仁五味子治咳嗽,皆效。獨未知用之治舌腫牙疼。辛未年,有人患舌腫滿塞,粥藥不入,其勢危甚,煎此一劑,乘熱以紙籠氣熏之,遂愈。
  前胡 旋覆花各一兩 赤芍炒 甘草各一錢 荊芥穗一兩半 赤茯苓六錢半 炙半夏五錢
  右水煎服。

  黃藥湯 治舌腫及重舌。
  黃藥 炙甘草各一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溫服。

  馬牙硝丸 治木舌。
  馬牙硝研,七錢五分 鉛白霜 太陰元精石 寒水石 麝香細研 大黃炒,各半兩 枯白礬一錢二分 炙甘草二錢半
  右爲細末,研勻,煉蜜和丸,如彈子大,含一丸咽津。

  牛黃散 治舌腫強。
  牛黃研 漢防己各七錢半 犀角屑,二錢五分 生地黃 羚羊角屑 人參 桂心 牛蒡子炒 炙甘草各半兩
  右爲細末,研勻,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不拘時,連滓溫服。

  飛礬散 治木舌。
  白礬飛 百草霜各等分
  右研細末,撚糟茄自然汁調。若口噤,挑開灌之妙。

  (上庶下蟲)蟲散 治前證。
  (上庶下蟲)蟲五枚,炙 鹽半兩
  右研細末,以水二盞,煎十沸去滓,熱含吐去,以瘥爲度

  百草霜散 治舌腫起如豬胞,忽然硬腫,逡巡塞悶殺人。
  百草霜不拘多少
  右一味,以酢調厚敷舌上下,脫去更傅,須臾即消。若先決去血汁再敷之,尤佳。

  烏犀膏 治重舌木舌。
  皂莢兩條,捶碎,水三升浸一時久,挼汁去滓,入瓦器內熬成膏 焰硝 百草霜研 人參末,各一錢 好酒一合 白霜梅 硼砂各少許,並研入膏中
  右拌和令勻,先以粗布蘸水,揩舌冷;次用生姜片擦之;然後用鵝毛點藥少許于舌上下,以出盡頑涎爲度;卻嚼甘草二寸,咽汁吞津。

  牛黃散 治重舌。
  牛黃研 人參 大黃炒 麝香研 甘草炙,各半兩 白茯苓去皮,七錢半 丹砂研 當歸切焙,各二錢五分
  右爲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沸湯調下,甚者加一錢。

  礬石散 治風寒濕,舌強不能言語。
  枯礬 桂心各等分
  右爲末,每用一錢安舌下。

  甘露飲 治口舌生瘡,牙宣心熱。
  枇杷葉 石斛 黃芩 生地黃 麥門冬去心 炙甘草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二锺,煎八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艹舌)蒌根散 治風熱口中幹燥,舌裂生瘡。
  (艹舌)蒌根 胡黃連 黃芩各七錢半 白僵蠶炒 白藓皮 大黃銼炒,各半兩 牛黃研 滑石研,各二錢半
  右爲細末,研勻,每服二錢,不拘時,竹葉湯調服。

  甘露丸 治口舌幹燥,解壅毒,退風熱。
  寒水石二斤,燒令赤,攤于地上一宿,以出火毒 鉛霜細研 龍齒細研 甘草炙赤,各七錢半 馬牙硝三兩,細研
  右爲細末,研勻,以糯米飯和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食後用新汲水磨化服。

  蘆荟散 治口舌生瘡。
  蘆荟 青蒿 蟾酥 羊蹄花各半兩 麝香研 白礬煅研 牛黃研,各一錢二分 幹蝸牛三枚 瓜蒂二十枚 細辛 丁香 丹砂研,各二錢半 馬牙硝研,七錢半 熊膽研,一錢
  右爲細末,研勻,先以頭發裹指于溫水內蘸揩之,軟帛挹卻膿水,取少許藥末摻瘡上。或輕,可即去蟾酥、蘆荟。看病大小,以意加減用之。

  元參散 治口舌生瘡,連齒龂爛痛。
  元參 升麻 獨活 黃芩 黃蘗 大黃炒 前胡 犀角 麥冬 栀子仁 炙甘草各等分
  右爲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五分,不拘時溫服。

  綠雲散 治舌上生瘡。
  銅綠 鉛白霜各等分
  右同研極細,每用少許摻舌上。

  神龜滋陰丸 治足痿舌縱。
  龜板炙,四兩 知母酒炒 黃蘗炒赤,各二兩 鎖陽酒洗 枸杞 五味子各一兩 幹姜炮,半兩
  右爲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通天愈風湯 治前證。
  桔梗三錢 人參 南星 貝母去心,各一錢 連翹 甘草 防風 葳靈仙 荊芥穗各五分 (艹舌)蒌仁十五粒 白朮一錢半 生姜三片 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入荊瀝一呷,姜汁些少,半饑時服,吞下清心導痰丸五十粒,日一服。

  清心導痰丸 治前證。
  南星姜制 半夏姜制,各二兩 天花粉 白附子各一兩 黃連炒 郁金各七錢半 川烏鹽制,二錢 白僵蠶炒,去絲嘴 天麻 羌活各半兩
  右爲末,姜汁糊爲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通天愈風湯吞下。

  理陰煎 【《景嶽全書》,下同】  治形氣病氣俱不足,寒水乘心,虛陽不斂,舌黑者。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幹姜炒黃色,一二三錢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锺,煎七八分,熱服。或加肉桂一二錢。

  大補元煎 治前證。
  人參一二錢,多則一二兩 山藥 杜仲各二錢 熟地二三錢,多則二三兩 當歸二三錢,泄瀉者去之 山萸一錢,畏酸吞酸去之 枸杞二三錢 炙草一二錢 水二锺,煎七分,食遠溫服。

  補陰益氣煎 治舌胎陰虛火盛,表邪未解者。
  人參一二三錢 當歸身 山藥酒炒,各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二兩 升麻三五分,火浮于上者不用 陳皮 炙甘草各一錢 柴胡一二錢,無表邪者不用 水二锺 加生姜三五七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六十

舌門

    單方

  舌胎白而滑:生姜蘸蜜擦之,或以生姜蜜水洗之。若舌胎黃赤燥濇者,取新青布裹指蘸冷水頻頻擦之,輕者易脫,重者難脫,必須大下之,津液還而胎自退矣。【《入門》】

  舌上生瘡,或白胎幹濇如雪,語話不真:薄荷自然汁與白蜜等分,調勻敷之,良。先以生姜厚片蘸蜜水揩洗,後敷藥。【《三因》】
  又方:生姜蜜水揩洗,後用朱砂、雄黃、硼砂、腦麝各少許爲末敷,亦良。 【《得效》】

  補舌斷方:治大人小兒偶含刀在口,割斷舌頭,已垂落而未斷。用雞子白軟皮袋了舌頭,用破血丹蜜調塗舌根斷處,卻以蜜調蠟,稀稠得所,敷在雞子皮上,蓋惟軟能透藥性故也。常勤添敷,三日舌接住,方去雞子皮,只用蜜蠟勤敷,七日痊安。【《醫林》】

  自行被跌仆穿斷舌心,血出不止:以鵝翎蘸米酢頻刷斷處,其血即止。仍用蒲黃、杏仁、硼砂少許爲末,蜜調成膏噙化而安。【《入門》】

  舌頭被人咬去:取諸瘡門治下疳瘡藥,先以乳香、沒藥煎水噙口中,止痛後,抹上藥,即長全有效。下疳瘡藥,即黑鉛、水銀、寒水石、輕粉、硼砂五味方也。【《回春》】

  舌腫脹出口:蓖麻子取油,蘸紙撚燒煙熏之。 【《綱目》】

  重舌:取馬牙硝爲末,敷舌下,日三。 【《本草》,下同】

  重舌及舌生瘡:蒲黃微炒,摻之即瘥。

  舌腫大滿口:真蒲黃頻摻舌上,且呷黃連湯瀉心火,即瘥。 【《正傳》】

  舌塞語吃:川椒以生面包丸,每服十粒,酢湯下。 【《救急》】

  口舌生瘡:用黃蘗含之,良。

  舌腫滿口不得語:鹽一升,(上庶下蟲)蟲三十枚,水三升,煮三沸,含之,稍稍咽之,日三。【《千金》】

  舌腫脹出口:硼砂爲末,生姜片蘸藥,揩腫處,即退。 【《綱目》】

  舌頭生瘡:黃蘗、幹姜等分,亦良。

  口舌瘡爛: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飲。 【《肘後》】

  重舌腫脹:取鐵鏽鎖燒紅,打下鏽研末,水調一錢,噙咽。 【《生生編》】

  重舌木舌:僵蠶爲末吹之,吐痰甚妙。
  又方:僵蠶一錢,黃連蜜炒二錢爲末,摻之涎出爲愈。 【《陸氏積德》】

  木舌腫脹:川烏尖、巴豆細研,酢調塗刷。 【《集簡》】

  重舌木舌,脹大塞口:半夏酢煎,含漱之。
  又方:半夏二十枚,水煮過再泡片時,乘熱以酒一升浸之,密封良久,熱漱含吐之。

  重舌涎出,水漿不入:太陰元精石二兩,牛黃、朱砂、龍腦各一分爲末,以針刺舌上去血,鹽湯漱口,摻末,咽津,神效。【《聖惠》,下同】

  懸癰舌腫咽,生瘜肉:羊蹄草煮汁,熱含冷吐之。

  木舌腫強:糖酢時時含漱。 【《普濟》】

  傷寒舌出過寸者:梅花片腦半分爲細末,摻之,隨手即愈。 【《夷堅志》】

  重舌鵝口:赤小豆末酢和塗之。 【《普濟》】

  口舌生瘡,胸膈疼痛者:用焦豉末含一宿,即瘥。 【《聖惠》】

  口舌生瘡:(石蔔)硝含之,良。 【《千金》】

  口舌生瘡,下虛上壅:用白礬泡湯濯足。
  又方:白礬末,黃丹水飛,朱砂等分,研,擦之。

  重舌木舌:皂礬二錢,鐵上燒紅研,摻之。 【《積德堂方》】

  舌腫塞口,不治則能殺人,用甘草煎濃湯。熱漱頻吐。 【《聖濟總錄》】

  重舌鵝口:白芨末乳汁調,塗足心。 【《聖惠》】

  口舌生瘡:用黃連浸酒,時呷之。 【《肘後》】

  口舌生瘡:升麻一兩,黃連三分爲末,綿裹含咽。 【《本事》】

  飛絲入口,致舌間生泡:取蘇葉細嚼,白湯送下立效。 【丹溪】

  木舌腫滿,塞口殺人:紅芍藥、甘草煎水,熱漱。 【《聖濟總錄》】

  舌卒腫大,如豬脬狀,滿口,不治殺人,取釜下墨和酒塗之。 【《千金》】

  舌縮口噤:以生艾搗敷之,幹艾浸濕亦可。 【《聖濟總錄》】

  舌硬出血不止:取刺薊搗汁,和酒服;幹者爲末,冷水服。 【《普濟》】

  舌硬出血:木賊煎湯,漱之即止。 【《聖惠》】

  口舌生瘡:膽礬半兩,入銀鍋內火煅赤,出毒一夜,細研,每以少許敷之,吐去酸涎水二三次,瘥。【《勝金方》】

  木舌塞脹,不治殺人:用蛇膽一枚,焙幹爲末,敷舌上,有涎吐去。

  重舌腫痛:蜂房炙,研,酒和敷之,日三四次。

  舌上腫硬出血:海螵蛸、蒲黃各等分,研細末,井華水調敷。

  重舌:用皂角刺、煅(石蔔)硝少許,研勻,先以手蘸水擦口內,並舌上下,將藥摻之,涎出自消。
  又方:五靈脂一兩,去砂石研末,米酢一大碗煎,逐旋噙漱口。
  又方:用皂角要不蛀者四五梃,去皮弦,炙令幹,荊芥穗少許,研細末,以米酢調塗腫處。
  又方:蛇蛻燒灰,研極細,少許敷之。

  重舌出涎:特牛乳飲之。

  舌腫出血如泉:鰞鲗骨、蒲黃各等分,炒,爲細末,每用塗之。 【《簡易》】

  舌上生瘡:羊胫骨中髓和胡粉塗之,妙。 【《聖惠》】

  重舌塞痛:地鼈蟲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撚舌下腫處,一名地蜱蟲也。 【鮑氏】

  木舌腫滿,不治殺人:蚯蚓一條,以鹽化水塗之,良久漸消。 【《聖惠》】

  舌腫大塞口,不通飲食:經驗方用真蒲黃一味,頻刷舌上,其腫自退。若能咽藥,即以黃連一味煎濃汁,細細呷之,以瀉心經之火,即愈。【《正傳》】

  舌腫滿口,諸藥不效:以梅花冰片,研爲細末,敷之即消。 【《醫統》】

  舌腫脹出口:外用硼砂爲末,生姜片蘸藥,揩腫處即退。 【《綱目》】

  口舌生瘡,爛久不瘥:用薔薇根濃煎汁,稍稍含漱,溫含冷吐,即效。冬取根,夏取莖葉用。【《本草》】

    針灸

  《素問》曰: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爲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爲舌難以言。
  《靈樞》曰:熱病不可刺者,舌本爛,熱不已者死。
  《甲乙經》曰:舌下腫難言,舌縱喎戾不端,通谷主之。
  舌緩涎下煩悶,取足少陰。
  重舌,刺舌柱以(金非)針。
  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頰腫惡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
  舌縱涎下煩悶,陰交主之。
  《千金方》曰:廉泉、然谷主舌下腫難言。
  陰谷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
  風府主舌緩喑不能言,舌急語難。
  扶突、大锺、竅陰主舌本出血。
  魚際主舌上黃,身熱。
  尺澤主舌幹脅痛。
  關衝主舌卷,口幹,心煩悶。
  中衝主舌本痛。
  天突主俠舌縫脈青。
  複溜主舌卷不能言。
  舌卒腫,滿口溢出,如吹豬胞,氣息不得通,須臾不治,殺人。急以指刮破舌兩邊,去汁即愈。亦可以铍刀決兩邊破之,以瘡膏敷之。
  又方:刺舌下兩邊大脈血出。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脈,血出不止,殺人。如上治不愈,或血出數升,則燒鐵篦令赤,熨瘡數過,以絕血也。
  《濟生方》曰:舌急取痖門,舌緩取風府。
  《三因方》曰:凡舌腫舌下必有禁蟲,狀如蝼蛄、臥蠶,有頭有尾,頭少白。可燒鐵烙烙頭上,即消。
  《東垣十書》曰: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颔下結喉上,治舌下腫難言,縱涎出,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刺瘧論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刺禁論雲:刺舌下脈太過,血不止爲喑。刺節真邪論雲:取廉泉穴血變而止。以明宜出血,禁用針。或問取廉泉穴二說不同,一說取颔下結喉上,一說取舌下兩脈,何者爲當?答曰:舌本者,乃舌根蒂也。若取舌下兩脈,是取舌梢也,舌標也,此法悞也。當取颔下者爲當,此舌根也。況足陽明之脈,根于厲兌,結于廉泉。颔下,乃足陽明之所行也。若取舌下兩脈,非足陽明經也。戊與癸合,廉泉,足少陰也,治涎下。解雲:胃中熱上溢,廉泉開,故涎下,當出血瀉胃中熱。又知非舌下兩脈也,颔下結喉上者爲准矣。脹論曰:廉泉、玉液者,津液之道路也。按《針經》雲:少陽結于廉泉。今曰陽明者,悞也。
  《得效方》曰:舌腫如豬胞,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血出即消。切勿刺中央脈,血不止則死。若悞刺,以銅箸火燒烙之,或酢調百草霜塗之,須臾自消。此患,人多不識,失治則死。
  《醫學綱目》曰:治重舌、木舌、紫舌等疾,腫脹疼痛,硬強不語,又兼舌根並兩齒合經盡處作腫,瘀肉塗塞,口噤難開,俱用此法刺之。用粗綿針紮在箸頭上,在患處點刺出血。紅紫毒輕,紫黑毒重。患甚者數十點皆可,血盡,溫湯漱之。甚者金鎖匙,輕者冰硼散,搽患上,流去熱涎。內服涼膈散、清涼飲,俱可選用。
  舌腫難言:取廉泉、金津、玉液,各以三棱出血。又取天突、少商、然谷、風府。
  舌卷:取液門、二間。
  舌縱涎下:取陰谷。
  舌下腫難言,口瘡舌縱涎出,及舌根急縮:廉泉三分,得氣即瀉,灸三壯
  舌腫:廉泉三分灸之,金津、玉液,各用三棱針出血;又取天突、少商。
  又法:取廉泉、然谷、風府、天突、關元。
  針灸舌卷,獨取手少陽絡與筋。經雲:邪客手少陽之絡,飲人喉痹舌卷,口幹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又雲:手陽明之筋,其病支痛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爲度,以痛爲腧,是也。
  《萬病回春》曰:凡舌腫脹甚,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舌旁出血。唯舌下廉泉穴,禁針。

    導引

  《得效方》:重舌擦法,重舌急證,用指去爪,先于舌下筋上,擦至根,漸深深擦入,如此三次;又用指蘸水,取項後燕窠小坑中筋,自上趕下,至小屈,深深擦入,亦三次。小兒若飲乳勝前,則病去矣。
  《保生秘要》曰:舌下重舌,先于患處推散腎水,升至舌下洗之,推開肺經,呵而吸之。

    醫案

  《儒門事親》曰:南鄰朱老翁年六十余歲。身熱數日不已,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元舌大二倍。一外科以燔針刺其舌兩旁下廉泉穴,病勢轉凶,將至顛巇。戴人曰:血實者,宜決之以(金非)針。磨令鋒極尖輕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約一二盞,如此者三次,漸而血少痛減腫消。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故血出則愈。又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燔針艾火,是何義也?

  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諸藥不愈,余用(金非)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至盈鬥。

  《本事方》曰:一士人夜歸,其妻熟寢,士人撼之,妻問何事,不答,又撼之,其妻驚視之,舌腫已滿口,不能出聲。急訪醫,得一叟負囊而至,用藥摻之,比曉複舊。問之,乃蒲黃一物。

  《薛己醫案》曰:一婦人善怒,舌本強,手臂淋。余曰:舌本屬脾土,肝木克之故耳。治以六君子加柴胡、芍藥而愈。

  先兄口舌糜爛,痰涎上壅,飲食如常,遇大風欲仆地,用補中益氣湯及八味丸即愈。間藥數日仍作,每勞苦則痰盛目赤,漱以冷水,舌稍愈,頃間舌益甚,用附子片噙之即愈。服前二藥,諸證方痊。

  弘治辛酉,金台姜夢輝患傷寒,舌見全黑,手足厥冷,吃逆不止。衆醫猶作火治,幾致危殆。判院吳仁齋用附子理中湯而愈。夫醫之爲道,有是病必用是藥。附子療寒,其效可數。奈何世皆以爲必不可用之藥,甯視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凡用藥得宜,效應不異,不可便謂爲百無一治而棄之也。

  余在留都時,地官主事鄭汝東妹婿患傷寒,舌見全黑,院內醫士曾禧曰:當用附子理中湯,人鹹驚駭而止。及其困甚治棺,曾與其鄰複往視之,謂用前藥猶有生意。其家既待以死,  棄而從之,數劑而愈。大抵舌黑之證,有火極似水者,即杜學士所謂薪爲黑炭之意也,宜涼膈散之類,以瀉其陽。有水來克火者,即曾醫士所療者是也,宜理中湯以消陰翳。又須以老生姜切平擦其舌,色稍退者可治,堅不退者不可治。

  一男子不慎酒色,冬喜飲冷,舌作痛,小便頻數,舌裂痰盛,此腎水枯涸,陰火無制,名下消,用加減八味丸而愈。若寸脈洪數有力,多飲少食,大便如常,口舌生瘡,大渴引飲者,名上消,是心移熱于肺,用白虎湯加人參治之。若關脈洪數有力,喜飲冷,小便黃,大便鞕而自汗者,名中消,調胃承氣湯下之。

  學士吳北川過飲,舌本強,言語不清,痰氣湧盛,肢體不遂。余作脾經濕痰治之而愈。

  秋官鄭君過飲,舌本強腫,言語不清。此脾虛濕熱,用補中益氣加神曲、麥芽、幹葛、澤瀉而愈。

  一膏粱之人,患舌痛,敷、服皆消毒之藥,舌腫勢急。余刺舌尖及兩旁出紫血杯許,腫消一二;更服犀角地黃湯一劑,翌早複腫脹;仍刺出紫血杯許,亦消一二;仍服前湯,良久舌大腫;又刺出黑血二杯許,腫漸消。忽寒熱作嘔,頭痛作運,脈浮洪而數,此邪雖去而真氣愈傷,與補中益氣,倍用參、芪、歸、朮,四劑而安,又數劑而愈。

  一婦人善怒,舌腫煩熱。用降火化痰等藥,前證益甚,兩脅作脹,服流氣飲,肚腹亦脹,經行不止。此肝虛不能藏血,脾虛不能統血。用加味歸脾加麥門、五味而愈。若因暴怒而患前證,用小柴胡加丹皮、山栀。血虛者,用八珍加參、朮、柴胡、山栀、丹皮,虛甚須加炮姜。

  一男子舌下牽強,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秘結,或皮膚赤暈,此大腸血虛風熱,用逍遙散加槐角、秦艽而愈。

  一婦人冬患腦疽,腫痛熱渴,脈洪數實,余用清涼消毒散潰之而愈。次年三月,其舌腫大,遍身患紫疔如葡萄,不計其數,手足尤多,各刺出黑血,服達命丹七粒,出臭汗,瘡熱益甚,便閉二日,與大黃、芩、連各三錢,升麻、白芷、山栀、薄荷、連翹各二錢,生甘草一錢,水煎三五沸服,大小便出臭血甚多,下體稍退;乃磨入犀角汁再服,舌本及齒縫出臭血,諸毒乃消;更與犀角地黃湯而愈。

  工部徐檢齋口舌生瘡,喜冷飲食,或咽喉作痛,大便秘結,此實熱也,用清涼飲治之而愈。

  仲侍禦多思慮,舌作痛,用苦寒降火藥,發熱便血,盜汗口幹,肢體日瘦,此脾氣虧損血虛之熱,用加味歸脾湯而愈。

  《醫學入門》曰:一婦人因産子,舌出不能收,以朱砂敷其舌,周真見之,令作産子狀,以兩女扶掖之,乃于壁外置瓦盆,墮地作聲,聲聞而舌收矣。

  《古今醫統》曰:王況治一大賈,因失驚伸舌出,遂不能收,經旬食不下咽,尪羸已甚,國醫不能療。其家榜于市曰:有能治者酬千金。況醫名未著,學且未精,因檢《針經》,有針法治此疾,遂往治之。用針舌之底,抽針出,舌遂伸縮如平時。

  《醫方考》曰:有人舌腫,舒出口外,無敢醫者。一村人雲,偶有此藥,歸而取至,乃二紙撚,以燈燒之,取煙熏舌,隨即消縮。衆問其方,村人曰:吾家舊有一牛,亦舌腫脹出口,人教以蓖麻油蘸紙作撚,燒煙熏之而愈,因以治人亦驗。

  《景嶽全書》曰:余在燕都,嘗治一王生,患陰虛傷寒,年出三旬,而舌黑之甚,其芒刺幹裂,焦黑如炭,身熱便結,大渴喜冷,而脈則無力,神則昏沈。群醫謂陽證陰脈,必死無疑。余察其形氣未脫,遂以甘溫壯水等藥大劑進之,以救其本,仍間用涼水以滋其標。蓋水爲天一之精,涼能解熱,甘可助陰,非若苦寒傷氣者之比,故于津液幹燥,陰虛便結,而熱渴火盛之證,亦所不忌。由是水藥並進,前後凡用人參、熟地輩各一二斤,附子、肉桂各數兩,冷水亦一二鬥,然後諸證漸退,飲食漸進,神氣俱複矣。但察其舌,黑則分毫不減。余甚疑之,莫得其解。再數日,舌上脫一黑殼,而內則新肉燦然,始知其膚腠焦枯,死而複活。使非大爲滋補,安望再生?此一證特舉其甚者紀之。此外,凡舌黑用補,而得以保全者,不可枚舉。所以凡診傷寒者,當以舌色辨表裏寒熱。若以之辨虛實,則不能無誤。蓋實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虛亦能黑,以水虧而枯也。若以舌黃、舌黑,悉認爲實熱,則陰虛證萬無一生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