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一得集 清 心禅(釋)

  敘

  唐時有西域治疾方一卷。乃西域仙人取傳見藝文志。余小蓬萊謠有雲。煉就金丹一粟黃。不堪大衆共分嘗。待遊西域仙人到。備說人間治疾方。即謂此也。夫道家龍虎鉛汞。徒托空談。桐柏真人以大還丹。命張老沿門喚賣。

  究竟何人白日升天而去。不如王侯單方。救人疾苦。不失爲菩薩心腸。心禅和尚隱于浮屠。而精于醫。其論醫諸條。無不入微。非精研軒岐之書。不能道只字。取附諸案。尤見運用靈機。不拘死法。和尚于此道三折肱矣。庚寅初夏。余住右台仙館。和尚見訪。並出此一編乞序。余雖不知醫。而素知和尚之精于醫。辄書數語于其簡端。使知扁鵲倉公。固有隱于方外者。勿徒求之市井懸壺之輩也。曲園居士俞樾。

  敘

  醫之爲道雖小。而濟世與良相同功。古人豈欺我哉。僧心禅來杭有年。而吾杭奇難之症。賴以全活不少。醫案乃摘其尤者。僅十之一二耳。予頗耽醫書。而心禅上窺軒岐秘笈。下至漢魏六朝唐宋元明暨國初諸大家靡不殚。

  精竭神。選擇精粹。手鈔成帙。每與予譚。元元本本。如數家珍。而舌底瀾翻。辄覺靈緒紛披。頭頭是道。誠可嘉也。茲有上洋之行。袖出醫案。問序于余。余以心禅。根柢之學既深。而又能于臨症之際。神與古會。不苟下筆。是真食古而化。不拘拘于古法者。不尤可嘉也哉。自是所得益深。所詣益進。日新月盛。積成巨編。異日歸攜南海。焚香獻佛。

  迦葉當必從旁拈花微笑日。大士濟世婆心。如是如是。

  賜進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仁和李鵬飛序

  敘

  吾輩讀古人書,能闡發古人精蘊。複不沾滯古法。自成一家。以上追古人。誰謂古今不相及耶。醫道何獨不然。僧心禅多聚古名人醫案。抄錄不啻數十百本。末皆綴以評語。動中 會。楷法端潔。誠是。嘉也。君于此事。不知何日能了然。亦可謂勤且笃矣。君僑居杭垣。曆有年所。而士大夫持金帛邀求者。日踵門至。予每戲之曰。君既方外。是戋戋者。將何焉耶。君言予有三大事心願未了。HT 墓未厝。而嗣未定。本支貧乏。不能婚葬者未有應給。予聞之躍然起曰。天性人情。兩得之矣 。此有本之學。方外能然。我輩愧之多矣。且君志在必成。予見其評選各家。雖祁寒大雪。執筆呵凍。夜恒四鼓不倦。百結精誠。一團心血。靈談鬼笑。告語如聞。其案頭所置。若徐靈胎。薛一瓢、葉天士、喻嘉言。陸養愚祖孫。並江 父子。名醫彙案。魏玉衡續名醫彙案。撷其菁華。去其糟粕。補未備而集大成。洵黃岐之嫡傳。青囊之秘訣也。功余臨症。案稿寸濃。間將返棹。請爲商定。予以少禅根柢儒修。沾濡佛化。顧所詣之精如此。

  天下豈有無本者。而可以言道哉。佗日心禅了願歸山。有大力者。焉之刊刻其評本。必有巨眼者。知其致功于古。

  收效于今。又將如心禅。今日之評古人以評心禅矣。心禅年甚富。名甚盛。養生有術。

  神明算測。妙谛元機。由茲參悟南海燈傳。舍君更誰續也。其精詣將有進于此者。此特其嚆矢焉耳。心禅勉乎哉。予當拭目俟之。

  光緒十六年庚寅元月平陽徐引之淞樵甫書于錢唐青龍寺寓次

  自敘

  禮記所載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或曰。祖孫世傳。曆久效彰。或曰。黃帝三代書。當盡讀。鄙意竊謂不難。查三世者。必有夙。因前定。何則。宇宙茫茫。業醫萬計。有名滿都邑。鐵限且穿。要旨元機。毫不領會。有關尺了了。指下分明。議病處方。俱與古合。此豈非夙因與。心少斟師承。長喜讀內經、難經、傷寒、金匮、千金、外台。漢魏唐宋元明秦初諸大家。寢饋其中。十更裘葛。啓扃發微。問世未遑。玮板瑤函。多方購置。良師益HT 。極意講求。嗣遇李夢舟先生傳授針灸。其補瀉迎隨。候氣留氣諸法。皆與靈樞甲乙經。古書相符。詳勘細玩。略有寸步前聞。知者延爲延醫。何一出手。幸獲大效。世有狂妄譏予泥古。予以閉門合轍。戾古炫奇者悉。盡信無書。援古引咎者謬。予不敏。每兢兢焉以隕越古繩墨爲慮。炫奇以矜能。不敢也。引咎以速謗。尤不敢也。噫嘻。心既無家傳秘訣。而黃帝三代之書,又不能深入顯出。伐毛洗髓。憑是風因。所在望古遙集。采菁撷華。焚膏繼晷。樂此不疲。禅修用力滿腔悲憫。打包出山。由甯而杭。倏忽三載。虛名浪得。延請踵至。積稿成冊。癬等嗜痂。諸公謬賞。囑咐手民。二符之愚。以谂來者。疾我罪我。均不知焉。時

  光緒己醜余月下浣三日心禅自書于虎林紫陽山旅邸。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2 个回复

倒序浏览
 卷上諸論

  辨正徐洄溪先生醫者誤人無罪論

  客有疑徐靈胎庸醫殺人無過之說。予應之曰。先生何庸醫之問也。即當代名醫。亦惟有過無功而已。夫人偶感一疾。敦請醫師。舉室惶惶。如旱望雨。神明奉之。師保事之。偶效見功。金帛以酬謝之。萬一蹉跌。性命攸關。過將誰诿。庸醫種種作孽。其罪可擢發數哉。客請詳論之。余曰。有庸而詐者。迎合主意。百計阿順。宜補宜瀉。宜溫宜涼。

  每乘其機而利導之。全罔顧病症何因。或生或死也。有庸而妄者。自作聰明。診畢即索視前醫所批之方。無論其是與不是。必與之冰炭懸殊。炫己之長。形人之短。病或不測。則曰誤服某某之藥也。有庸而迂者。固執鮮通。一成不易。讵知病變百出。朝宜溫補。暮宜涼解。或素性本寒。病宜仍用芩連。素性本熱。病宜仍用桂附。倘必膠定成見。藥有一是。病無兩歧。遇此等朝暮變症。並病與平大相反者。其禍可立而待也。有庸而陋者。和同無主。人雲亦雲。脈理既不精審。藥性又未熟谙。一味隨聲附和。不敢別參意見。病者深喜其容順易言。處方平淡。到處推薦。婦孺知名。自謂平生不任咎責。其立心尚可問耶。或有怪僻之輩。所用之藥。辄僞托吳門葉天士一派。既不講求神農本草。而李時珍綱目。又略不一觀。惟于日用無關得失之物。隨手撮取。自诩靈妙。究竟不對藥症。贻害非淺。此蓋庸而托于高也。或有淺近之徒。習慣方藥。僅僅只十余品。人有非笑之者。彼辄借口薛立齋一代醫宗。其奏效每不出補中益氣。逍遙散。歸脾湯三方。蓋立齋神明于此。後人尚嫌其冒昧寡識。況與立齋相去倍蓰者乎。不幾爲東施之效颦乎。此蓋庸而失于偏也,或有近地文士。性頗聰明。略看方書。本無志于醫道。世人不察。以其文理素優。

  議論鋒起。家延醫者。務必邀伊芳商酌。伊芳遂于背地改換藥味。成則居功。敗則委咎。醫者將何所施其技耶。此蓋庸而取巧者也。或有遠方邪人。詭稱針灸外科。件件精能。畢竟一無所長。針灸則以人之皮肉試手。外科又必先用爛藥。使其瘡孔漸大。難以收功。令人心寒膽怯。而後可任己治之。且又不能權操必勝。因是以致斃命者。十有七八焉。此蓋庸而行險者也。甚且輕症用重藥。重症用輕藥。是非顛倒。誇張伎倆。不知醫之爲道。利在治症。有是症即有是藥。安可棄症不論。而故反其藥以治之。倒行逆施。其症不增劇者幾何。顧病家每每墮其術中。以爲立論既與尋常不同。其必九折肱可知矣。此真庸而大謬者也。甚且易病爲難治。難病爲易治。試思以難爲易。勢必以平易之藥治難病。以易爲難。勢必以奇難之藥治易病。病者如略無主意。似此藥病毫不相當。不誠難者益難。易者不易。即其錯誤。何能挽救也。此蓋庸而極壞者也。甚且貪得無厭。或遇富濃之家。明知其症已危。必不使另請高明。設法圖救。蓋遷延日久。將爲己多啖銀錢地步。直至奄奄待斃。束手無策。合家诟詈。走避不遑。此蓋庸而喪心者也。甚見攀援當路。而大官顯宦。往往成竹在胸。即遇傷寒暑濕。亦必喜用人參、附子、幹姜、熟地等峻補之品。

  以爲培養元氣斷不敢使苦寒發散之藥。以克剝之。醫者恐投其忌。一誤再誤。變症百出。噫嘻。彼雖王候將相。因己無所主持。商治于我。我仍不能主持。重其意旨。輕其性命。何不量之甚也。此蓋庸而無志者也。客聞余言。遂躍然而起曰。君爲庸醫。窮形盡相。又將何所逃罪于天地間耶。顧靈胎本朝名醫。何議論竟刺謬若是。予曰。此殆非靈胎先生之言也。靈胎著書六種。語皆精卓可傳。詞氣之間。從未稍爲庸醫寬假。其人參論。言近日之醫。殺命于人不知之地。而天之降禍。亦在于人不知之地。藥方論。言名養生。而實速死。江湖惡習。聖人之所必誅。此皆其手足爰書。何忽爲庸醫開脫哉。何又以尚有微功。縱容其殺人哉。且立說尤屬誕謾無稽。既言人生死有定數。則是若夭若壽。皆命主之。何又言命無權耶。既言必生疾病。使之不壽而死。則是生疾病者。亦命主之。豈能使其病而不能使其死耶。既言命之權于是獨重。而又必假手于醫。以令病輕者重。重者死。則是命之權反出于醫之下矣。

  而何言獨重耶。予謂是不知命。尤不知天。試思天何事不可死人。而乃使救死之醫。充此冥使鬼役。則將殺人愈多。而立功愈大乎。竊殺人有功。務如華元之殺曹吉利。浸假濟事。誠漢家一勳臣也。乃欲殺而不能殺。可見其權仍操于天命。而斷非醫者所能奪也。故張文端公言吾人一生福命。必不致誤死于醫手。藥縱錯投。亦惟多受痛苦而已。此蓋儒相持平之論。醫家萬不得以此借口。適以張庸庸者殺人之膽耳。況此論文義。自相矛盾。如上文言心術不正。害人無算。天每不降之罰。下文言立心詐欺。假藥取財。其禍又無不立至。即使靈胎爲之。亦屬遊戲筆墨。乃校刊時不一檢點。公然以誤人無罪命題。附之卷末。致乖本意。殊可怪也。心本庸愚寡學。悲憫徒懷。遇不可救者。既不能起死回生。而可救者多方療治。試辄獲效。又迫于處境。不得如靈胎之不受值也。清夜扪心。罪過簇。書以警人。並以自警。客首肯者再。爲浮一大白。

  心禅和尚。醫中高手。曆數庸醫誤人之罪。俨如鑄鼎燃犀。怪異何從躲閃。即起靈胎于九京。亦必相視而笑。拍案叫絕。至其文筆之矯健。層層駁诘。痛快淋漓。非寢饋史漢十年者不辦。(弟淞樵拜讀)

  卷上諸論

  讀王孟英治張養之久病伏邪醫案論

  按張養之伏熱深锢。纏綿七載。罄其家資。更一百十三手之醫而莫能愈。無奈多購方書。居然自療。又誤服辛溫之藥。王孟英先生。屢谏不止。嗣因惡寒頭痛。百治罔效。遂邀孟英診之。孟英認定脈症。確系實熱內蘊。非用硝黃犀角大劑峻攻。斷不能散其久久固結之邪。且邪氣與正氣交並。與賊寇之盤踞山谷。倚恃險阻。並有莠民爲之內應。而良善亦迫于勢而從之。使非雄師大隊。具排山倒海之威。既不足奪其氣焰。一鼓而下。必將群哄以起。又何能破堅擊銳。權操必勝耶。抑使非秉鈞軸者深結主知。太阿在握。則旁撓之議,皆得而阻之矣。縱百戰百勝。精忠貫日。如宋之張、韓、劉、嶽、諸大將。又幾何不功敗垂成。徒扼腕咨嗟。而莫能挽救耶。噫嘻。醫雖小技。而用藥生死之機關。誠有與治兵相通者。譬如王孟英之于醫林。而神勇不啻四將。遇此體怯陽痿、咳嗽、痰沫、各症。直如金人久據宋之疆土。四在瘡痍。存亡系于呼吸。而內有戚友诋毀百出。外有于某揚言于族黨。是又不啻秦桧汪黃之弄權于肘腋也。使張養之暗昧不明。如宋諸君。則孟英必不能逞其伎倆。而灑淚以班師矣。雖然。孟英與養之知交有年。觀其初猶疑慮。及見方案。始出惟君憐救之言。並後伏枕恭聽。大爲感悟。則其中已搖搖如懸旌而不爲群議所撼者幾希。然當此將信未信。不有如孟英者。一腔熱血。和盤托出。獨任其咎。毫不推诿。又安得回陽春于指下哉。可見朋友交際。身命所在。剀切指陳。至于此極。尚有如喻嘉言尚論篇所雲者。雖苦口赤心。唾棄一切。往往付之東流逝水。病家豈誠不知其雄視一時耶。第當局者迷。兼以庸手裝出一副規模。似阻非阻。而愚暗者。必皆爲其所中。迨燎原之火。不可撲滅。始知不信任明師之過也。悔已晚矣。況夫君臣之間。名分凜然難犯。萬不能面罄衷曲。而大奸巨憝。又從而傾擠之。不遺余力。其較難辄什百千倍于是者。此有志之士。讀史至靖康之際。未嘗不廢書而三歎也。

  治通于兵。學涉于史。惟根柢之盤深。故枝葉之峻茂。誰謂三折肱之醫。不從天根月窟中來。(淞樵評)

  卷上諸論

  臨症必先讀書論

  俗雲。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或曰古今元氣不同。古方不可以治今病。二說誤盡後學不小。似業醫者。可不必深究古法。惟求臨症多耳。此醫道所以日趨而日下也。蓋必先讀書。而胸有成見。臨症始知用方之變化。若不讀書而徒臨症。雖多亦奚爲哉。況病有虛實。變化萬端。治有補瀉。方不執一。如同一發熱。而熱有虛實。宜溫宜補。宜涼宜瀉。不讀書何以知彼虛而此實。如大匠之無繩墨。不幾伥伥無之耶。學人務須深究古法。循其規矩。而後見病知源。得心應手。蓋古人立方之意。即是規矩所在。由規矩而生巧。方爲真巧。若眩奇以弄巧。則巧反拙矣。孟子雲。大匠使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是必先熟規矩。而乃能生巧。予謂學醫必先讀書。而後臨症。此物此志也。

  卷上諸論

  治病當悉未病論

  古雲欲知其假。先識其真。若欲治病。必先知未病爲要。蓋人之髒腑經絡氣血。原本飲食傳導。皆有一定之理。營衛之循行。晝夜有常度。憑腰之上下。而分其清濁。七竅之中。在上受清陽之灌注。在下司濁陰之傳導。呼吸應乎開阖。動靜分乎陰陽。如脈以四至五至爲常。三至二至即爲不及。不及則爲虛爲寒矣。六至七至即爲太過。太過則爲實爲熱矣。脈之鼓動應乎肌中。如按之未及于肌而動應皮膚者。即爲浮而病應在表。按之肌肉之分。而脈尚未得。必重按至骨。而脈始應者。即應沈而病應在裏。故必先知平素之脈。而後乃能識病脈。知表裏虛實之大綱。而更推之以部位時令。細切何部之獨異。則病無遁情矣。故學醫者。必須先讀內經。是以素問詳論髒腑營衛色脈常變。靡不精細。夫常者一定之理變者化機萬端。先知一定之常。而能應變化之萬端。如治絲而不紊也。否則亂緒紛紛。從何而下手耶。

  卷上諸論

  煙痢宜通不宜塞論

  痢之一症。古名滯下。以腸胃之中。先有積滯而後下也。痢乃後人之僞名。先賢論之詳矣。今則世俗通稱爲痢而治痢之法。非通即澀。方書亦複如是。近洋煙入于中國。凡食洋煙而病痢者。名曰煙痢。病患先自膽怯。必求峻補速至。醫者不知此理。每以漫補止澀而壞事。故不得不辨論之。蓋吸煙之大便。每多燥結。平日有五六日一更衣者。有十余日而始一行者。而其所食。未必不與不吸煙者等。則其腸中之積垢。年深月久。可勝道哉。故必通之而始安。余親見一門子某。素有煙癖。瘾且甚大。後因署中事忙。不暇吸食。每以煙泡過瘾。病痢數月。形如骨立。腹痛後重。一醫主以下藥。下黑糞如羊矢者甚多。視之皆未化之煙泡也。由是遂愈。而煙瘾亦不作矣。又一鮑姓者。先自吸洋煙。後因歇業。戒而不吸。二年余矣。病痢困憊甚劇。無力醫治。日求仙方。一日求得百部一兩。衆謂此物能殺虱。豈可服一兩之多。即服宜減之。病者堅信不搖。服之。腹大痛。衆駭極。少頃登廁。下黑小蟲數碗。病如失。自是縻粥調養。亦不服藥。胃氣漸旺。身體壯盛。反逾于昔。然痢之宜下。不獨食煙者爲然也。又一甯波人。客遊閩地。

  一日啖鮮荔枝百余顆。而回甯已十余年矣。患痢疾久之不愈。一醫視之。謂病雖久。腹痛拒按。尚有積滯。宜下之。乃用硝黃等藥。果下宿物甚多。視之皆鮮荔枝也。下後而病霍然。可知食積腸胃。雖十余年之久。而尚能不化。仍是原物瀉出。夫痢病古稱滯下。其命名可想見矣。以不吸煙之人。患是症者。宜通降行氣。十之八九。至有久病純虛。

  魄門不藏。而腹不痛。或便出無度而不自知者。又當別論。總之吸煙之人。腸中積宿。愈久愈堅。豈可再用止澀耶。

  或曰吸煙之體多虛。若再下之。難保不暴脫也。余曰。醫家病家之所誤者。只在此句。蓋積滯在內。脾不能爲胃行其津液。胃有陳積未去。勢必不能納新。所以肌肉日削。外現之虛象百出。若得積垢一下。胃即能納。脾即能運。何脫之有。但病家見此虛象。一聞宜下。無不吐舌。所以爲難也。而醫者當委曲開導。轉危爲安。亦是救人之一端。切勿附人意漫補以殺人耳。予再請以格物之理比例之。譬如久燃一燈。油足則燈明。油枯則燈暗。此自然之理也。

  乃久燃者油尚有余。因其上結。燈煤。如不從而揭去之。其燈必暗。使不知致暗之油。而徒添其油以望燈之明也難矣。明乎此。而內本真實。外視虛象者。或峻補耶。抑降下耶。此內經所雲。去菀陳則正氣複是也。再小兒秋患瀉痢最多。其症由于暑穢挾食滯者。十有七八。治以芳香醒脾逐穢。內清暑邪。佐以化積之品。一二劑而即愈。其若日久脾虛。則佐以健脾之品。余治是症。用是藥。無不應手而愈。方則每多相同。其食切忌溫燥。以致胃液幹枯。不能敷布于上。而爲腹硬咳嗽變成疳勞之症。如芳香則宜藿香、菖蒲、佩蘭葉、佛手柑等。清暑則宜鮮荷葉。鮮青蒿、六一散、黑山栀、條芩、川連等。苦味堅腸。且以止痢也。運氣則宜廣皮、木香、槟榔、腹皮等。消食則宜神曲、谷芽、麥芽、山楂、午時茶、五谷蟲、雞內金之類。健脾則宜西洋參、茯苓、炒麥冬、炒扁豆、甘草、粳米之類。養胃陰則宜石斛、麥冬、木瓜、烏梅之類。利小便則宜車前子、澤瀉、滑石之類。殺蟲則宜胡黃連、榧子、使君子、槟榔之類。然必佐以甘藥以誘之。使蟲喜甘而求食也。兒醫之治瀉痢。每用葛根。觀葉氏書。當知所忌。以上諸藥。平淡無奇。善用之變化無窮。秋間小兒諸病。或疳積腹硬。青筋突起。或疰夏不食。體日羸瘦。或肝強多怒多啼等症。皆可變化治之。

  而藥亦不出以上數味而已。蓋小兒之病。多在肝脾二經。飲食果餌。傷其脾胃。髒腑柔弱。運化不逮。變生諸病。古雲傷食惡食是也。又雲若要小兒身體安。常帶三分饑與寒。真至論也。

  卷上諸論

  蘿蔔纓爲治痢妙藥論

  夏秋間痢症最多。其病多由于暑穢食積而成者。蘿蔔治之最宜。務于冬至日。連根葉置于屋上。任其風雨霜雪日曬。至清明收下。其內空松如纓。名曰蘿蔔纓。性能清暑消積。又加雨雪日曬寒暑交蒸。受天之清氣。以解腸胃之濁邪。無論赤白痢。俱極效驗。而富貴之家。厭其輕賤。棄而不用。惜哉。豈知物雖賤而效至神。若能制以施送。則造福無量矣。蓋是物至賤。存心濟人者。人人可以制送。願醫者廣爲傳說。則亦造福之一端也。

  卷上諸論

  痰症隨宜施治論

  人之痰病甚多。全部內經。無一痰字。金匮又以痰飲咳嗽同列一門。以致後世治痰。專責于肺。不知古人以腎爲生痰之本。胃爲貯痰之器。理固甚精。蓋腎主五液。入肺爲涕。痰與涕。同爲津液之化。而津液又生于胃。爲水谷所歸。煉氣存精。爲之津液。上升肺而下輸脾。則又隨氣營運。痰因氣而周曆四肢巅頂。無所不到。故內傷外感。皆能生痰。治外感寒則溫之。火則清之。治內傷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壅上宜吐。滯下宜攻。此大略也。如痰因風生。則用輕劑疏其表。風爲陽邪。從皮毛而入腠理。漸漸達于肺胃。必致水谷之精液。不能上升。因郁結而化痰。仍當從肺竅咳出。肺位最高。故宜輕劑。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吳氏之銀翹散、桑菊飲、是也。如風已化熱。熱蒸胃液而成痰。宜佐以清胃之品。知母、花粉、石膏、竹葉、等是也。如感寒邪而生痰。則毛竅閉拒。肺氣逆滿。太陽之氣。

  無以發泄于外。宜杏蘇散、麻杏甘石湯之類。熱盛則佐以條芩、知母、桑皮、山栀等。如暑邪由口鼻吸受。直趨中道。

  入于胃府。積滯而爲熱痰。宜白虎湯、竹葉石膏湯之類。宣泄熱邪。如濕郁于中。脾胃不克升降。壅阻爲痰。務須運脾清胃。運脾宜濃樸、幹姜、腹皮、山楂、茯苓、蒼術、藿香、豆蔻、橘皮之類。清胃宜竹茹、條芩、知母、甘草、花粉之類。或加淡滲利水之味。如濕郁變成熱症。又宜透濕清熱。如芩、連、知、柏、豆卷、通草、滑石之類。詳見吳氏條辨。薛氏濕熱病篇。如傷秋金燥氣。消爍肺胃之津液而化痰。宜滋養肺胃之陰。喻氏主清燥救肺湯。或佐以五汁。養陰甘涼潤燥。即雪羹之類亦是。且六淫之中。火最生痰。火有君相之別。五志之分。治肝火以苦泄。治胃火以苦降。苦泄與苦降不同。

  苦泄如山栀、青黛、龍膽、蘆荟、豬膽等。苦降如大黃、黃連、黃芩、知母、黃柏、枳實等。又痰郁久而化火。其升于上則怔忡眩暈。嘈雜不寐。入于經絡。則疼痛癱瘓麻木結核。入于肌腠。則凝滯而成癰疽。流于下焦。則必痿痹鶴膝骨疽。

  入于胞絡。則又痰厥癫痫癡呆昏迷。大抵怔忡眩暈。嘈雜不寐。宜清火以治肝。佐以安神之藥。如羚羊角、桑葉、丹皮、山栀、鈎藤、天竺黃、連翹、麥冬、茯神、遠志、青黛、牡蛎、石決明之屬。疼痛癱瘓麻木、則宜控涎丹、滾痰丸、及荊瀝、竹瀝之屬。蓋痰居深遠。不克吐出。不得不從下也。凝結肌腠而成癰疽。宜調和營衛。佐以芳香透絡。開腠如歸、芍、穿山甲、白芥子、桃仁、乳香、沒藥、皂角之屬。攻其瘀積而導散之。痿、痹、鶴膝、骨疽。則宜大活絡、控涎丹之屬。

  誠以下焦之痰。非峻藥不能通達也。痰、厥、癫、痫、癡、呆、昏迷。又宜運出胞絡之痰。先用藜蘆湯吐之。至症急口噤。用藜蘆爲末。

  搐入鼻內。亦能致吐。若過吐不止。用蔥湯飲之即解。次用牛黃清心丸、或白金丸、以清余邪。又次用安魂定神丸。

  以善其後。無不效驗如神。以上皆六淫外邪之治法也。至有因內傷者。形寒飲冷則傷肺。肺被傷則寒邪郁結于內。而下得出。勢必喘逆咳嗽。喉中作水雞聲。即金匮支飲、懸飲、是也。輕則蘇子降氣湯。重則小青龍湯。射幹麻黃湯。以寒邪非溫散不可耳。如飲食不調。失饑傷飽。勞倦傷脾。脾陽不升。宜補中益氣湯。小建中湯。調其中而痰自化。如暴怒傷肝。肝氣逆而犯胃。亦能生痰。又必脅痛嘔吐。口苦嗳酸。宜逍遙散加丹皮、山栀、青黛、竹茹。或越鞠丸用青黛爲衣。或加石斛、木瓜、烏梅、川連、輩以平胃氣。或用代赭、海石、蒺藜、輩以鎮肝。使土木無忤則安矣。

  如因房勞傷腎。水泛爲痰。亦必喘逆倚息不能臥。然與寒邪傷肺之喘逆有間。氣邪傷肺。其脈必弦。或沈細而寸口滑數。

  腎虛之喘逆。其脈必虛大。尺脈反浮。可按驗也。水泛爲痰。宜治溫補。輕則建中湯。重則二加龍牡湯。或八味腎氣丸作煎劑。使腎中溫暖。水不上泛。而痰喘自除矣。經雲。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必用杞子、當歸、鹿角膠、潼蒺藜、海螵蛸、杜仲、補骨脂、雄駿之物。乃克有濟。年久老痰。窠囊锢結。當遵喻氏法以運出之。又須繼以補脾。而爲填空之計。胸腹堆釀成痰癖。堅大如盂如盤。當用丸藥攻之。如大黃、三棱、莪術、歸須、桃仁、巴豆、萊菔子等爲丸。然終不可過服。以傷正氣。予因治痰古無成法。妄爲評論。尚希高明裁正。

  卷上諸論

  治喉症宜分三大綱論

  咽喉諸症。古人分七十二名目。其實三大綱統之矣。三大綱者何。一曰喉蛾。二曰喉痹。三曰喉風。喉蛾者。初起惡寒發熱。形圓高腫。色赤脈數或緊。四五日即膿成,治法于未潰時。宜刺少。商、少衝、中衝、出血。藥宜解毒消腫。

  方劑如銀花、赤芍、丹皮、黃連、黃芩、皂角、生甘草、貝母、枳殼之類。吹藥如稀涎散。開關散之類。或用桐油探吐其痰。關竅一通。即能消腫進食。如四五日後。膿已成。其色或赤或紫。脈洪大而數。須刺破患處。泄其膿毒惡血。內服解毒清火。如銀花、連翹、丹皮、山栀、黃連、黃芩、生甘草、貝母、歸地之類。外吹排膿化毒之藥。如黃連、黃芩、樸硝、冰片、硼砂。少加輕粉、牛黃。即冰硼散隨症加味可也。如潰久不愈。則名爛喉蛾。有虛實二種。虛者色白腐。脈虛數。實者色紫而脈沈緊。虛者宜人參養榮湯、生脈散之類。實者宜鮮菊葉、紫花地丁草之類。火毒盛者。仍用芩、黃、丹皮等清之。甚者加犀角、大黃。喉痹乃君相二火相並所發。形如小棋。初起無發熱惡寒之表症。十余日方成膿。內經雲。一陰一陽結而爲喉痹。一陰者。手少陰君火之脈氣也。一陽者。手少陽三焦之脈氣也。二脈共絡于喉。氣盛則內結而腫脹。脹甚則氣痹痹者閉也。故治喉痹。當以散結瀉火爲主。初起亦宜刺少商等穴出血。治與喉蛾大同小異。方中宜加桔梗、僵蠶、玉樞丹等散結之品。吹藥如呂雪、品雪、錫類散等類。惟喉風形症。與前不同。治亦迥異。其症初起漫腫不高。或外連頸腫。必發熱惡寒。而脈浮數。痰涎壅塞。初起宜普濟消毒飲、張氏六味湯、隨症加減。吹藥宜疏凡化痰順氣。如皂角、薄荷、僵蠶、人中白、黃芩、黃連、硼砂、冰片之類。潰爛色紫。必加珍珠、西牛黃、琥珀之類。

  以生肌敗毒。如虛爛日久。色白脈虛。方藥宜用溫補。吹藥亦勿過寒。如芩、連、西牛黃、冰片之類。鹹在所忌。宜用琥珀、珍珠、滴乳石、人中白、朱砂之類。生肌和血。又有弄舌喉風。啞喉風。乃毒盛于內。必重用解毒。纏喉風乃風毒上盛。主以辛涼輕散。鎖喉風真者。乃絕症不治。面青瞠目。輕者以桂附八味加玉樞丹一錠。磨衝。此須開其上而溫其下也。

  喉症之書甚多。大略不越于此。更能深思類推。則遊刃有余矣。近有時疫白喉一書。論症以足三陰爲主。蓋喉症皆在手經。不關足經。古書具在。何得經脈倒置。真是無知妄作。明者自知。姑勿深辨耳。

  卷上諸論

  喉症吹藥論

  喉症以吹藥爲外治之要。不可不深究也。蓋外科每每不知藥性。修合幾種通治之藥。若遇重症。非但不效。必至誤事。況喉症吹藥。尤當隨症制配。各味預研極細粉霜。庶藥與症對。奏功乃捷速耳。初起腫痛。牙關不開。痰涎上壅。宜用玉樞丹。茶汁磨以漱口。或用牙皂開關。或用桐油以鵝翎蘸之卷入喉中。湧去其痰。即關竅通而能飲食矣。如牙關緊急。挖之不開。可用牙皂爲末。吹入鼻內。則口即開。或以藜蘆末吹入鼻孔。亦能吐痰開關。或用生半夏擦兩頰車皆效。如膿成腫脹。于患處點破。去其膿毒、惡血。如畏刀針。以人指甲、壁錢、瓦上焙枯爲末。加冰片少許吹入患處。亦能穿破。名代刀散。如腫痛痰壅。玉樞丹、土牛膝根、萬年青根、搗汁入醋二三滴滴口最妙。硼砂、樸硝、膽礬、牛膽、硝礬。皆能消腫化毒去腐。赤腫火盛。則黃連、黃芩。青魚膽、青黛、西瓜霜。皆能清火解毒。風火上壅。宜薄荷、僵蠶、冰片、青黛等涼散之品。毒盛者。宜西牛黃、雄精、人中白、爲解毒之良藥。潰爛新肉不生。宜用珍珠、西黃、朱砂、琥珀之類以生肌。然必腐盡乃可用之。若腐肉不去。即用生肌等藥。反致毒邪內伏。不能收功。

  宜知之也。喉症應用之藥品無多。知其性以隨症配合。自然靈妙異常。起危症于須臾耳。

  卷上諸論

  推摩法論

  推摩法。乃先師之真傳秘法。按病推之。有立竿見影之效。因後世不得傳授手法。以致棄置不用。幾于失傳。蓋小兒髒腑柔脆。受風寒暑濕之邪。即便發熱。或受驚嚇。肝膽氣浮。熱發于內。血熱沸騰。醫者不能見病知源。發表清裏。用藥雜亂。則以小兒柔脆之髒腑。運化乳食。尚且不逮。何能再加猛烈之藥性。豈有不反增藥病耶。何如推摩法。既穩而又速效哉。近來是術盛行。而精者不一二觏。其法以手五指分主五髒。指尖屬髒。本節屬腑。熱清寒溫。實瀉虛補。分順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以定溫清補瀉之法。俱有下數。或三百或五百。不可亂推。又有揉以運氣。掐以定驚。面上亦各有所主之部位。肚腹手足。俱可推摩。有十大手訣做法。乃先師之秘法也。若能精是術者。廣行于世。則小兒之病。庶幾無夭劄之虞矣。

  卷上諸論

  治小兒用藥宜輕論

  小兒髒腑柔脆。藥入不能運化。是以用藥宜輕。如外感風寒之邪。解肌疏表之藥。每味幾分可矣。藥味亦不宜多。

  如藥多而重。則藥反過病。病必不能愈也。惟痘 二症。則宜重而不宜輕。輕則藥力不逮。亦不能愈也。何則。痘二症。乃先天之火毒盡發于外。是以人生每只一次。非比他病之常有也。觀葉氏案當自知之。

  卷上諸論

  方藥針灸按摩薄帖熏蒸各有所宜論

  方藥治病。始于伊芳尹。六淫之邪在表在肌在營衛在六腑者。宜用湯劑邪在表者宜汗。在肌者宜解在營衛者宜和。入于六腑。在膈上者宜吐。在腸胃者宜下。在髒則非湯劑所能盡主之知矣。如肺病多有用散者。以肺居最高用藥宜輕。心肝脾有或宜丹或宜丸者。以其地位深幽。治之宜緩。腎則多虛少實。故或宜于丸。或宜于膏。內經雲。

  腎藏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腎虛者。宜氣濁味濃之品。或血肉有情之物。爲膏爲丸。同類相感。 乃克有濟。如病在經絡。或疼痛流注。或拘攣弛縱。必用微針以調其外。更佐藥酒以和其內。則經絡和而隧道通。而疾愈矣。徒事藥餌。病必不愈。如小兒驚風。二十四種。驚病必用按摩。更用灸法以治之小兒丹毒及大人惡血留阻。須用砭法。

  砭去惡血。一切沈寒痼冷之久病痞積。以及潰瘍虛寒。年久不斂。肌肉黑陷者。非用灸法。不能回春。腫瘍疼痛瘕等病。俱宜薄貼。但症有陰陽。而藥分寒熱耳。如曆節痛風筋骨疼痛。須用熏蒸以提其毒。是以病分肌表營衛經絡筋骨氣血髒腑上中下之部署。而治法則各有所主。先聖立法。一定不易。後世醫者。不能通曉。每以方劑通治百病。治之不愈。延爲終身之疾者多矣。故爲醫者必當深考古法博覽群書。然後能操縱在手。運用如神也。

  卷上諸論

  補藥不宜輕服論

  內經四氣調神爲攝生之本。五谷爲養。五菜爲充。五果爲助。五畜爲益。飲食有節。不可過也。過食即有偏勝之患。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落。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KT 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而人之所賴以生者谷也。萬物之性。中正和平者。亦莫如谷。故人雖百年而不厭其常食也。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則調養以谷味。未嘗病後而峻補之者。張仲景爲立方之祖。觀傷寒論及金匮二書。其方皆是治病。補劑之方甚少。後賢惟張子和得之。病去則教人以糜粥調養。與內經之旨不相違悖。而補方之盛行者。則始于張景嶽、趙養葵。動辄參 歸地。而薜立齋宗之。後世徒震其名。以爲信然。效之者誤人無算。

  觀其治案中。無不以補中益氣。逍遙散、歸脾湯三方。通治百病。其余采用之方甚少。即此便可知矣。蓋風寒暑濕四時之氣。其中于人也。則曰邪氣。人在氣交之中。其能免乎。而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暑則傷氣。濕則傷人皮肉筋骨。內傷于脾胃。是四氣之傷人也。在表則惡寒發熱。在裏則四肢困倦。類乎內傷之虛象。即燈結煤而暗之義。前已詳論之矣。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盡。誤投補劑。必至邪與正爲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終身之疾。

  可慨也。識者鑒及于此。是以有不服藥爲中醫之說。甯使五谷調養。既可省費。亦無弊窦也。

  卷上諸論

  德以治身藥以治病論

  有客論曰。人生之得失。必關乎時運之順逆。古來英雄。其運未至。饔飧尚屬不繼。及其至也。則爲將爲相。別具一番經天緯地大手段。何其前後相去如天淵也。余曰。此理甚明。客請詳之。余曰。汝曷觀四時之序乎。百卉秋則凋零。冬則枯落。春信一至。齊開競放。至夏則又盛長矣。此即得時失時之征也。況人與天地參。尤爲萬物之靈。日星河嶽。其來有自。榮辱屈伸豈盡人事。有天運。有氣運。有在人之五運。天運關乎時數。氣運系乎國家。在人之五運。

  則主人之一身。亦名經氣。晝夜營運。出入應乎時刻。可定病之進退。傷寒論雲。太陽病欲解。從午至未上。又雲病發于陽者夜半愈。發于陰者明日日中愈。又雲傷寒六日。六經已周。七日當解。是藥之治病也。不過隨其偏而調之。亦待經盡而始愈也。曰。然則五運之盛衰。可用藥以調之。如運之失時。則何法以治之耶。余曰。安得無法。病以藥勝。運以德勝。曰。雖然。不如藥之速乎。余曰。德較藥而有速曰。何所見耶。余曰。昔有一貴人。馬上揚鞭而過。

  一相士視之。見其印堂黑暗。法當暴卒。且主惡死。去至半路。見礙石當道。必害人。乃下馬去石而返。則相士複見之。面上已轉紅潤。非但不死。且主富貴。相士拉馬驚問其過。曰。適見君去。色現黑暗。必主暴卒惡死。君今返駕。不但不死。且主富貴矣。不有大德。焉能挽天心于頃刻哉。乃告以故。曰。此即救人以自救也。其余如孫叔敖之埋蛇。裴晉公之還帶。皆能轉禍爲福。履險如夷。古書所載。斑斑可考。豈非較藥而更速乎。客遂唯唯而去。

  卷上諸論

  辨術者太素脈論

  愚往歲僑寓紫陽山時。有以太素脈能驗人之富貴貧賤壽夭。來將一月。就診者概弗納焉。細诘其故。則曰擇吉開張。其實托人。密向城內訪雇隨丁。打聽其素在紳宦之家。往來而熟悉者。雖辛工稍昂。不與計較。其術已可知矣。診費重。奔走踵相接也。今曰弗合。則囑其明日來。明日弗合。則囑其教日來。後來終必無不合者。人皆稱其奇中。迷惑而墮其術中。不數月所獲不下千余金。愚謂太素脈內經不載。即有其事。不過按脈而約略計之。如氣緩脈長。必壽之征。氣急脈薄必夭之征。清而有神。則知其貴。濁而無神。則知其賤。斷不能預決其何年何月得失禍福也。愚在杭閱人多矣。薦紳先生。辄蒙不棄。華貴如朱敏生侍郎。丁松生太守。皆得六陰脈。清要如金苕臣。桑春元二觀察。李梅生詞林。壽考如趙忠甫封翁。陸點青汪良甫諸前輩。皆六陽脈。惟陸點翁六陰脈耳。大都肥盛者多六陰、清 者多六陽。今春二月。同善堂董事邀診。適應敏齋方伯在座。乘便診脈。愚素不識面。按而起曰。此必富濃福澤人也。旁觀駭然。疑余何以知之。是亦六陰坤濃之脈耳。敏翁不覺大笑。至術者以富貴貧賤壽夭。決其年月。而有前知之明。則非余所敢悉也。徐靈胎謂其必別有術。余以其術亦必若是已矣。

  自世相傳有太素脈之說。亦惟于清濁緩急。有神無神。辨其窮達壽夭而已。術者附會穿鑿。竊茲名目。相天下士。欺弄詭谲。舉國若狂。心禅以冷眼觑破之。又能將其心計。曲曲如繪。筆墨之妙。迥非凡手所及。(淞樵評)

  卷上諸論

  脈有可憑不可憑論

  四診之法。惟脈最難。然亦惟脈爲最可憑也。務必究明夫人迎氣口。而求四經十二從。以通貫乎十二原。以達夫三百六十五氣穴。三百六十五孫絡。則凡經所謂肝脈弦。心脈鈎。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與夫四時之春弦夏鈎秋毛冬營者。庶乎其得之矣。或曰如君言。若生若死。指下可立決也。余曰。是何難欤。沈微爲裏寒。浮數爲表熱。芤脈爲失血。真藏爲不治。皆確可憑信者也。客又曰。庸手俗術。固無論矣。至有當代稱爲名宿而邀求者。履滿戶外。

  往往不能決生死于數日之間。脈豈有時不足憑耶。余曰。此又不然。譬如虛勞久病。脈本弦數無神。乃一旦回光返照。俗謂還陽。脈象反有起色、其實乃燈盡複明之征。倘前此一手延醫。豈有不知之理。此古人所以必再參之于望聞問也。至于痛極而厥。脈細且沈。傷寒戰汗。肢冷脈伏。室女經閉成幹血勞。類乎胎脈。怪憑邪祟。脈必屢更。

  又有素常之脈。別有一體。陰脈反陽。陽脈反陰。苟非悉其素體。雖十全上工。亦不得初診而即知也。大抵應病之脈。按之即知。不應病之脈。又必詳晰體認。不可失之毫厘也。或以余言爲然耶否耶。

  卷上諸論

  答何勉亭孝廉書附論令正血蠱痰喘危症因由

  衲 昧斟識。于醫道略涉崖本。無一長可恃。乃謬荷諸大人先生。格外垂青。殷殷咨詢。衲惟殚竭底蘊。聊效土壤細流之助去爾。蓋平日既不能于黃帝岐伯諸書。窺見隱奧。使臨症仍複苟且從事。是辄以人之身命爲兒戲。匪特負人。實以負己。衲自祝發後。心懷悲憫。斷不敢草草塞責。每遇奇難病症。百計圖維。夜以繼日。必細繹其所以受病之故。與夫髒腑之虛實。脈理之平逆。服何藥而相宜。服何藥而不合。一一詳悉。始敢斟酌方劑。今尊壺玉體違和。荏苒三載。痰壅于上。血蠱于下。根深蒂固。藥非瞑眩。恐難奏功。今據實條辨以聞。

  凡人之一身。吸食水谷之精華。髒腑受之以生氣血通十二經脈。達乎毛竅。運用于四肢百骸。而各有所主心焉皇極居中。肺如華蓋。其位最高。肺之葉下有竅。以受諸髒之氣。心之下。左有肝。右有肺。爲一升一降之道路。而所以司此升降者。權又操于脾腎。故人以腎爲先天之根。胃納水谷。五髒六腑。皆禀氣于胃。故又以胃爲後天之本。

  水谷入胃。得脾陽之蒸動。清者爲津液。濁者爲糞溺。其氣化而上升。先至于肺。下乃灌注奉心化赤而爲血。複由胃之大絡通于衝任。衝任實爲血海。而其脈又肝之所主。故雲肝主藏血。究竟藏血並不在肝。而在衝任二脈也。

  男子之血。營運于周身。女子之血。停貯于衝任。其血一月而一下。不愆其期。名爲月信。至生産之後。胃中所升之津液不複化血。而歸衝任。即于胃之大絡通于兩乳。是以乳婦月信不來。其義甚明。現按尊夫人之病。始于風溫發疹夫風溫之邪。首先犯肺。由肺而傳于胃。發疹由于風邪內郁。肺胃熱盛。傷其血分。血熱于肌膚。則爲疹。血熱內溢。則爲衄。此所以先發疹而後吐血也。發疹吐血。本無二致疹發未透。邪熱蘊結于中。則吐血。肝胃有熱。津液得火煎煉。則又生痰。故氣升而痰亦升。氣即火也。火與元氣不兩立。邪火進一分。正氣即退一分。迨邪火充斥。正氣日就衰耗。全身經絡無處非痰。直與血氣混而爲一。所以上則氣急痰壅。下則血蠱脹滿耳。或者謂邪火既極盛如此。火能化物。理應易饑。何以不能食。經雲。邪熱不殺谷。病當不能食而脹滿也。且此病數更寒暑。脈象甚虛。

  聲音已啞。而面目神氣。宛如盛怒。謂非痰火充塞。痰脈類虛之明征耶。何子翁所定之方。 乎其 。原無可議。但根本已傷。諸邪蟠據。譬諸治軍者。賊蹤蔓延山野。孤城失援。危如累卵。四向糧饷。無所接濟。而猶日坐堂皇。與士卒等講求大學三章。理雖甚正。其如勢所不及何。可知此症痰氣塞滿經絡。血蠱腹脹。其由來者漸。必非一朝一夕之故。使不有斬關奪隘之大將。多領精銳而能操必勝之權。以凱旋者。吾不信也。考之古人治痰成法。多用攻下鄙意藥中擬用巴豆未知有當萬一否並請高明裁奪。

  心禅與當代士大夫。往來手紮甚多。予概不采錄。惟此書論病論脈。體會入細。實與內經相發明。洵足津逮後學。謂之痰壅血蠱治案誰曰不宜。(淞樵評)徐淞樵曰。統觀諸作。大有根柢之學。故能元元本本。傾笥而出。其知病也由于博涉。其識脈也由于多診。其達藥也由于屢用。是以論痰不拘拘于喻氏痰飲。獨出機杼。自我作古。論痢主通不主澀。挽瀾既倒。砥柱中流。至論推摩、針灸。熏蒸、薄貼各法。又皆出自心得。因時制宜。不落前人窠臼。予于虎林僧廬。與之合並數月。其指下活人多矣。且性甚謙和。虛懷若谷。日有延醫。歸必質正于予。賞奇析疑。相得甚歡。臨行不勝怅悒。因乞詩留別。

  率成長句二律。以志雪泥鴻爪之印雲爾。

  有僧把臂最相宜。況是清譚玉屑時。南海林泉君久住。西湖風月我深知。竺幹學淺慚留發。靈素功多易察眉。

  更喜能傳元化術。金針要度世人述。

  心燈炯炯洛伽懸。普照群迷世大千。學道只今隨意試。逃禅自古藉醫傳。姓名不落徐王後。謦咳應通孔孟前。

  老我此肱慚未折。校雠卻爲疲丹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卷中醫案

  鄭姓子哮吼症治驗

  甯人鄭姓子。甫七歲。患哮吼症。脈形俱實。結喉兩旁。青筋突起如筆管。喉中作牛馬聲。此系果餌雜進。痰濁壅塞。

  始用蘇子降氣湯加減。服六七劑。不效。余思病重藥輕。遂以蘇梗八錢。易本方之蘇子。余藥分量加重。連服三劑。

  青筋隱而不露。脈亦和軟。鳴聲不作矣。凡治病。雖用藥不誤。而分量不足。藥不及病。往往不效。

  卷中醫案

  陳姓婦虛喘暴脫症治驗

  定海陳姓婦。年四十許。患氣喘倚息不得臥。延余診之。面色光亮。兩顴發赤。舌上無胎。其脈浮部空大。沈部細如蛛絲。尋之若失。余出謂其女曰。此症甚危。決不能治。因再三求方。遂勉寫醫案曰。陰虛于下。格陽于上。面色戴陽。

  脈象無根。真元將絕。若大汗一出。頃刻陰陽脫離矣。姑擬二加龍骨湯。婉辭而去。他醫辄謂不妨。進旋複代赭湯。

  下咽即斃。

  卷中醫案

  虛喘治驗

  廣東鹽大使汪公。回杭途次。偶感微邪。又加忿怒。遂致喘逆倚息不臥。余因治桑觀察之症。乘便召診。其息甚促。

  音不接續。面色黧黑。中有油光。脈浮部豁大。中部空芤。沈部細弱。不相聯貫。余曰。此症邪少虛多。勿誤用表散。

  進二加龍牡湯二劑而安。

  卷中醫案

  陳信良肺虛喘咳治驗

  甯波蓬萊宮羽士陳信良。患虛喘。咳逆無痰。動喘乏力。脈虛自汗。症屬肺脾兩虛。與西洋參、冬蟲夏草、川貝、青鹽陳皮、阿膠、當歸、杞子、枇杷葉、蒺藜、牡蛎等。土金相生。服二十余劑而愈。

  卷中醫案

  尹季藩風熱咳喘治驗

  尹季藩素好豪飲。癸未春患風溫咳嗽。氣喘。微有寒熱。脈浮而數。此溫邪犯肺。肺失清肅之令。與連翹、杏仁、牛蒡子、條芩、桔梗、枳殼、竹茹、羚羊角等。一劑而愈。

  卷中醫案

  寒邪挾飲喘咳治驗

  郭姓年四十許。素有痰飲。每值嚴寒。病必舉發。喘咳不臥。十余年來。大爲所苦。甲申冬。因感寒而病複作。背上覺冷者如掌大。喉間作水雞聲。寸口脈浮而緊。與小青龍湯。二劑即安。至冬乃灸肺俞大椎中脘等穴。以後不複發矣。凡飲邪深伏髒腑之俞。逢病發作。用灸法必能除根。惜人多不信。致延終身之疾。可慨也。

  卷中醫案

  馬姓婦暑熱氣喘治驗

  馬姓婦。夏月患氣喘嘔吐。頭汗如雨。粒食不進。已二日矣。乃邀余診。其脈大而數。舌苔微白。中心黃而四旁帶赤。余曰此暑邪充斥肺胃氣失肅降成喘乃以葶苈子知母南花粉枇杷葉碧玉散川連一劑而愈。

  卷中醫案

  虛傷風治驗

  郭紹翁年四十許。經營米業。勞頓實甚。癸酉秋。患傷風咳嗽。就診于余。脈浮部虛大。寸口澀小。自汗淋漓。余曰。傷風症也。但脈象極虛。寸口脈應大反小。是內傷而微有外感。若服發散之藥。汗必漏而不止。虛陽浮越矣。法宜補益。與玉屏風散二劑而瘳。

  卷中醫案

  元虛受暑治驗

  馮某年四十許。素質本虛。更患暑邪。脈極虛大而數。近人至。舌绛目赤。面色戴陽。頭汗淋漓。目直視而昏。余曰。病原暑邪未透。但真元虛極。醫甚棘手。當先固其元。急用四逆加人參湯。益以龍骨、牡蛎。佐以膽汁、童溺。用地漿水一杯爲引。濃煎候冷。徐徐投之。服下一時許。口斂神定。目能轉動。但大渴舌燥。暑象畢呈。令食西瓜。神氣頓覺清。

  爽。次日再診。脈象稍斂。有根而數。減去一至。爲立竹葉石膏湯。服二劑。身能起而口能言。但覺困倦少食。此由胃津已耗。余燼未熄之故。乃以沙參、麥冬、石斛、知母、生甘草、銀花、生扁豆、等滋養肺胃。而清余熱。數劑即安。

  徐洄溪慣用此法。用之頗不易也。蓋此症象白虎。開手即用白虎。用則必死。何以辨之。全在脈之虛實而已。

  卷中醫案

  翁姓子暑毒發頤治驗

  定海東山下翁姓子。年十二。丙戌夏患暑熱病。內挾穢濁。身熱如熾。十余日不解。乃邀余診。脈極洪大。面色老黃。

  唇焦舌黑。舌本短縮。牙根舌心。鮮血盈口。渴飲不止。兩目直視。不能出聲。閱前方系正氣散。余曰。症已至此。何能爲也。病家再三請方。余思木被火焚。杯水車薪。終歸無益。乃擬大劑辛甘鹹寒之法。于是以西瓜汁、蘆根汁、金汁水、銀花露、蔗漿、藕汁、各一茶鍾。合置一甑。方用生石膏二兩。連翹五錢。鮮竹葉一握。黑山栀四錢。細生地一兩。

  犀角一錢。磨汁。羚羊角三錢。西洋參。鮮石斛。丹皮。各三錢。滑石四錢。囑其用大罐煎成。去渣。和入諸汁。候冷恣飲。如再口渴。西瓜任食可也。第一日服藥盡。又啖西瓜一枚。次日複診。脈症如故。仍用前法。石膏再加一兩。第三日再診。熱仍未退。津液略見濡潤。而在旁之頤發赤。腫大如卵而痛甚。余曰。暑毒之邪。結聚于此。內恐爛穿。敷藥無濟。

  仍用前法。石膏又加一兩。至四兩。又加元參、麥冬、生地。至五劑而熱方退。更下黑矢數枚。諸恙盡解。胃亦漸動。

  此症轉危爲安。全賴病家之堅信不搖。而余得以一盡其技。否則難矣。

  卷中醫案

  張義幹濕溫陽明實結食複再愈治驗

  甯波張義幹。秋間患濕熱症。發熱十余日不解。大肉脫盡肌膚甲錯。右腳不能伸動。小腹右旁。突起一塊。大如拳。

  倍極疼痛。大便已十四五日不解。延醫治之。皆謂腸內生癰。伊芳親胡寶翁乃商治于余。余謂腸癰脹急。金匮以敗。

  漿散主治。今此草罕有。伊芳于第三日覓得。乃問余服法。余曰果爾。須同去診視。瞑眩之藥。豈堪懸擬因同至張家。

  見張倚于床褥。張目搖頭。病苦萬狀。面色青慘而枯。脈極堅實。沈部如彈石。尺愈有力。時或一快。余曰。此非腸癰也。腸癰脈洪數。爲膿已成。脈弦緊爲膿未成。今浮部不洪數。而沈部實大。腹筋突起。目有赤縷。乃濕熱之邪。結于陽明。腹旁之塊。乃燥矢之積聚也。但得大便一通。塊即消散。而腹亦不痛矣。病者問之曰。曾與前醫商論下法。醫雲人已虛極。豈可妄下。余思脹痛不下。病何由除。今先生爲我用下法。死且不怨。余遂書大承氣方。大黃五錢。芒硝三錢。旁視者惶徨未決。余曰。不下必死。下之或可望生。于是煎成置于幾上。病患力疾起坐。一飲而盡。不超時腹中大響。旋複登廁。先下結糞如彈丸者三四枚。既而溏瀉半桶。塊消。明日腳伸而脹痛俱失。繼進增液湯二劑。

  而熱先退。再與益胃湯法。胃納漸旺。津液漸濡。余便上郡。病者欲食羊肉。以問近地之醫士雲。病後胃氣當複。羊肉最能補胃。由是病者坦然無疑。恣意飽餐。次日身不發熱。舌苔又濃濁。而脈又數。複來召余。余曰。濕熱症初愈。

  以慎口味爲第一要務。何如是蒙蒙耶。乃與平胃散加神曲、焦查、谷芽。而分量降序。以胃氣久虛。不任消耗之故也果服二劑而安。按是症初則失于清解。至熱已日久。津液枯涸。胃土燥烈。而猶日服運氣之藥。愈益其燥。迨至結糞成塊。腹旁突起。筋脈不能濡潤。而腳攣急。醫又誤認爲縮腳腸癰。或誤投以敗漿散。攻伐無功之血分。又將何如耶。士君子涉獵醫書。大忌懸擬開方。藥不對症。生死反掌。可不慎哉。

  卷中醫案

  張姓婦産後暑熱症不服涼藥致死之由

  張姓婦。盛夏生産半月。患暑熱症。口渴目赤。頭面身體。暑瘍栉比。幾無孔隙。召余診之。脈一息七八至。浮沈皆洪滑。爲立竹葉石膏湯。婦翁村學究也。執産後宜溫之說。見余。方用石膏一兩。以爲孟浪。余知其意。以金匮用竹皮大丸之法。曲爲詳解。並以石膏質重而氣清。最能清熱。乃彼格不能入。另延他醫。迎合疏方。三日而畢命。聞死後有鮮血從口鼻出。不終朝而皮肉腐矣。

  卷中醫案

  周子章室人濕溫類瘧治驗

  甯波石 周子章先生室人吳氏。仲秋患濕熱症。遷延月余。每日晡時必先微寒。旋即發熱。至天明而熱始退。胸悶不食。前醫固執小柴胡湯出入加減。愈治愈劇。乃延余診。診畢告曰。瘧脈自弦。今脈不弦而濡小。其爲脾胃虛弱濕邪阻遏募原。而發此潮熱。當從太陰陽明兩經主治。且令阃體肥痰盛之質。外盛中空。中者陰所守也。中虛即是陰虛。是以治法又與尋常濕熱不同。若用風藥勝濕。虛火易于上僭。淡滲利水。陰津易于脫亡。專于燥濕。必致真陰耗竭。純用滋陰。反助痰濕上壅。必須潤燥合宜。剛柔相濟。始克有效。乃以沙參、石斛、麥冬、芡實、牡蛎、仙半夏、竹茹、陳皮、薏仁、黃芩、等調理數劑。潮熱除而胃漸開。余因上郡。彼就鄰近之醫治之。方中仍用柴胡。服一劑而寒熱又作。複來邀余。仍仿前法。以桑葉、川貝、苓、澤、谷芽等。互相出入調理而愈。葉天士雲。柴胡動肝陰。

  非正瘧不可用之觀此益信。

  卷中醫案

  樂姓女受暑嘔逆胸腹脹痛治驗

  甯郡樂姓女。年方及笄。夏秋之交。患腹脹痛。瞀悶嘔逆。水谷不入。肢冷汗出。身熱口渴。脈之浮部洪數。沈部弦勁。

  是爲暑穢之邪。從口鼻吸受。直趨中道。入于募原。挾少陽膽火而上衝。故胸腹痛而嘔逆也。方用荸荠、藕汁、西瓜汁、萊菔汁、各一杯。磨郁金、枳實、木香、槟榔各五分。投七而瘳。

  卷中醫案

  吳姓女暑閉卒厥治驗

  武林吳子翁女。陸點翁孫媳也。丁亥冬患伏暑症。卒然厥逆。目瞪神昏。點翁急柬召余。余往診之。脈沈數有力。

  確系暑邪內閉。以夜分不能用針。急刺十指出血。及曲池。人中。方用石菖蒲、郁金、竹瀝、石膏、藿香、槟榔等。先調紫雪丹八分。次早複診。症複如前。乃用針從印堂刺入。沿皮透兩率谷。開目知痛。余即告以無妨。凡治卒厥。及小兒急驚風症。全視此穴。針入得氣。與不得氣。以及頂門入針之知痛與否。決其生死。如印堂針入無氣。針下空虛。如插豆腐。及頂門針入不知痛苦。雖華扁亦難再生。此症針畢。即能開言。而方則仍主芳香利竅通神之品。數劑即愈。

  卷中醫案

  某妪濕邪內蘊悶嘔便閉治驗

  某妪年五十許。從石門抵杭。時當仲秋。途次勞頓。感受風露。微有寒熱。胸悶嘔惡。大便秘結。脹痛不食。乃陽明濕郁化火。津液不能濡布。腸胃傳導失職。治以宣化通府。方用桔梗、杏仁、黃芩、藿香、郁金、蔻殼、山栀、生枳實、元明粉、加白蜜。一劑而諸恙皆愈。

  卷中醫案

  顧小兒暑穢積食泄瀉治驗

  顧姓七月嬰孩。患暑穢食積。泄瀉身熱。用鮮藿香、鮮荷葉、西洋參、木香、川連、條芩、谷芽、花粉、雞內金、澤瀉。益元散、五谷蟲等出入爲方。調理而愈。凡夏秋之間、小兒之患泄瀉者甚多、由于暑穢食積者十居七八。余悉主是法。莫不應手取效。如脾虛而傷于生冷瓜果者。則又不當以此爲例也。

  卷中醫案

  陳姓小兒泄瀉慢脾危而複安治驗

  武林吉祥巷陳維和四歲小兒。仲秋患泄瀉。已近一月。粒米不進。蓋五六日矣。腹痛口渴。泄瀉無度。身熱咳嗽。

  將成慢脾暑瘵。病已垂危。乃召余診。方用清暑化積之品。以鮮荷葉、鮮蘆根、黃連、黃芩、木香汁、甘草、橘紅、萊菔子、雞內金、車前子、益元散等。服兩劑而諸症大減。一日僅瀉兩三次。胃得安谷。嬉笑遂爾如常。惟食後猶患完谷不化。遂改用通補脾胃之方。如西洋參、荷葉蒂、茯苓、焦甘草、橘皮、木香、冬術、炒扁豆、石斛、谷芽、澤瀉、五谷蟲等。養胃陰而升脾陽。調理數劑。諸症悉愈。越數日又重感暑邪。泄瀉複作。身複發熱。咳嗽氣促。乃專清暑邪。以荷葉、蘆根、扁豆花、香連、谷芽、澤瀉、益元散、綠豆皮等。調理數劑即愈。

  卷中醫案

  某暑熱泄瀉危症治驗

  定海西門外某。從滬上來。感受暑邪。熱毒蘊結。身熱如熾。大渴引飲。脈象洪數實大。舌苔黃濃濁膩。泄瀉日百余次。粒米不進。症已垂危。就診于余。余謂暑熱毒邪。結于陽明。幸而大瀉。邪有出路。不然腸腐胃爛。早已死矣。

  症雖危而無妨。但不可用止截之藥。乃遵喻氏通因通用之法。方用黃連五錢。黃芩四錢。生甘草三錢。銀花五錢、鮮竹葉一握。鮮荷葉一片。生大黃五錢。元明粉三錢。花粉四錢。作地漿水煎服。一劑而瀉大減。次日僅瀉數次。熱勢亦緩。再進原方。減去大黃、元明粉。如此危症。止兩劑而熱退瀉止。後以糜粥自養。不勞余藥而瘳。

  卷中醫案

  暑熱症誤服溫燥藥致劇治驗

  甯波提標湖南弁勇。患暑熱症。初微惡寒。旋即發熱。彼地醫士。喜用溫藥。以桂枝、吳萸、蒼術、濃樸等燥熱之藥服之。身熱如熾。口大渴。喜飲涼水。小便涓滴俱無。邀余診之。脈洪大而數。曰。此暑熱症。誤服溫燥之所致也。乃用白虎湯加蘆根、花粉、麥冬、銀花、鮮石斛、鮮竹葉、金汁水、滑石。大劑煎成。候冷凍飲料之。一劑即瘥。次日扶行至寓。

  診之熱勢甚微。小便已通。脈象已和。口舌濡潤。諸恙均瘥。乃照前方增減之。去金汁、知母、鮮斛。加西洋參、荷葉、川斛。

  服兩劑而愈。蓋省分雖分南北。而六淫之邪。感人則一。總須審體質之強弱。辨脈症之寒熱。不可固執成見以施治耳。

  卷中醫案

  詳論俞姓咳嗽誤治致劇原因

  武林豐樂橋華光巷俞姓者。年五十余。患濕邪內蘊。初冬微感風寒。咳嗽氣逆。延湖南醫士治之。重用麻黃、幹姜、石膏三味。連服六七劑。而腹脹甚。改用商陸、甘遂。大戟、牽牛硬下。初服似稍寬快。久之其脹愈甚。至新正乃邀余診。脈已離根。面色灰滯。氣逆音啞。所吐之痰。狀如腐肉。小便點滴不通。化原已絕。一誤再誤。無藥挽救。真所謂殺人不以刃也。按是症初起。本屬小恙。投以杏蘇散一二劑。便可奏效。乃用辛溫重藥。以致風寒濕之邪。內外湊合。

  結于太陰陽明之分。而爲 脹。病本非水。而硬下之。使水道反閉。而小便不通。危迫至此。雖神聖亦無所施其技也。徐靈胎雲。不死于病。而死于醫。非斯之謂而誰謂耶。噫。

  卷中醫案

  霍亂症治驗八條

  丙戌秋。定海霍亂盛行。有用雷公散納臍灸者。百有一活。鮑姓婦年三十許。亦患是症。瀉五六次。即目眶陷而大肉脫。大渴索飲。頻飲頻吐。煩躁反複。肢厥脈伏。舌苔微白而燥。舌尖有小紅點。余曰。此暑穢之邪。伏于募原。乃霍亂之熱者。勿誤作寒治。而灸以雷公散等藥也。蓋暑穢之邪。從口鼻吸受。直趨中道。伏于募原。髒腑經絡皆爲壅塞。故上下格拒。而上吐下瀉。如分兩截。此即誤。又可所雲疫毒伏于募原也。夫募原乃人身之脂募。內近胃腑。外通經脈。熱毒之邪。壅塞于裏。則外之經絡血脈皆爲凝塞。故肢冷脈伏。內真熱而外假寒也。當先用針按入法流注之刺法。以開其外之關竅。其頭面之印堂人中。手彎之曲池。腳彎之委中。及十指少商、商陽、中衝、少衝。皆刺出血。以宣泄其毒。服以芳香通神利竅之湯丸。方用黃連、黃芩、藿香、郁金、石菖蒲、花粉、竹茹、陳皮、枳實、木瓜、木香汁、蠶矢等。調服紫雪丹。一劑而吐瀉止。肢和脈起。諸恙皆安。

  又丁姓妪患是症。脈濡數虛大。以藿香、芩、連、半夏、竹茹、木瓜、陳皮、薏苡、滑石爲劑。此乃暑邪挾濕。而脈未伏。肢未厥。故治法略有區別耳。

  又項姓子年十二。脈伏肢冷。舌白不渴。目直神昏。此內伏暑邪。外感寒涼。而本元又虛。若驟用芳香開達。必至元氣暴脫。乃參、附茯苓、白芍、藿香、冬術。九制倭硫黃、木瓜等。先爲扶脾固元。吐瀉果止。而肢溫脈起。次日舌旁及尖現紅點。目赤口渴。此元陽已複。外寒去而內熱乃現。改用知母、石膏、竹葉、花粉、木瓜、藿香、郁金、陳皮、銀花、滑石等。

  服兩劑而脈象漸和。惟覺憊甚。而胃少納食。乃余熱未清。胃絡不和。以輕清之劑清養胃陰。如西洋參、石斛、竹茹、荷葉、麥冬、茯苓、生扁豆、西瓜皮、烏梅、山栀、木瓜、綠豆衣等。出入爲方。調理數劑而愈。

  又一婦。舌苔灰滑。肢冷脈伏。面色青慘。口不渴飲。身亦安靜。此真太陰中寒。用附子理中湯。加藿香、半夏、陳皮。一劑而愈。

  又一人。腹痛如絞。上吐下瀉。面目俱赤。舌苔老黃。舌尖赤而起刺。肢冷脈伏。煩躁如狂。飲不解渴。吐瀉之物。

  酸臭不可近。此暑穢之毒。深入于裏。仿涼膈散法加石膏、銀花。化其在裏之暑毒。一劑而吐瀉定。舌苔轉爲鮮赤。略帶紫色。脈出洪大。此爲熱轉血分。以竹葉石膏湯加細生地、丹皮、銀花、山栀一劑而愈。此等症不概見。必須審症明確。方可用之。一或稍誤。禍不旋踵。

  又一婦轉筋四肢厥冷。筋抽則足肚堅硬。痛苦欲絕。診之浮中二部無脈。重按至骨。細如蛛絲。然其往來之勢。堅勁搏指。先以三棱針刺委中出血。血黑不流。用力擠之。血出甚少。再針昆侖、承山。針刺畢。腿筋覺松。再用食鹽艾絨炒熱。用布包裹。熨摩委中及足肚上下。方用三棱、莪術、歸須、紅花、桃仁、僵蠶、山甲、地龍、牛膝、薏苡、木瓜。服下一時許。筋乃不抽。而吐瀉亦止。次日改用絲瓜絡、萊菔子、桃仁、竹茹、薏苡、滑石、蠶砂、木瓜、刺蒺藜、山栀皮等清暑濕而宣通脈絡。後以西洋參、麥冬、石斛、橘皮、竹茹、薏苡、絲瓜絡、茯苓等出入加減。調理旬余始痊。

  又一農夫史姓。年四十許。偶入城患幹霍亂。腹痛如絞。不吐不瀉。倒地欲絕。四肢厥冷而脈伏。與立生二服不效。

  又急制獨勝散。用熱酒衝服。仍不效。唇面青慘。鼻尖寒冷。痛益劇。其勢甚危。不得已與外台走馬湯。巴豆霜用五分。服下半時許。腹中大鳴而大便乃下。臭穢難聞。痛乃稍緩。扶至城內親戚家將息。次日竟能緩行歸家矣。

  卷中醫案

  霍亂絕症三條

  定邑狀元橋恒三油坊夥友。家在慈 北鄉。相去三百余裏。舟楫往返。須三日。予因其肢厥脈伏。舌白苔濃。上如膩粉。目瞪神昏。面色黧黑。且多油汗。辭不與治。他醫以參、附、幹姜、倭硫黃、吳萸、術、草、茯苓等治之。次日肢漸溫。目能動轉。群以爲慶。余曰。此乃回光返照。余燼易滅。不如急令歸家爲是。後果如余言。而殁于途。悲哉。

  西門將軍橋吳姓。年逾古稀。亦患是症。目瞪神昏。身強而牙關緊急。呼吸之氣。有出無入。舌苔光滑淡紅。中心青色。余曰。此內挾風邪。風痰阻竅。真元又虛。詢之果宿有風痹。亦辭不治。越二日而逝。

  又一台州人。流寓在定之南門外。以挑泥度日。延余往診。舌苔如宿豬肝。面青神昏。脅痛煩躁。脈伏肢冷。亦辭不治。至日晡而死。此三症者。即內經所雲大邪入髒。必卒死之候。錄此以見不治之疾。非人力所能爲也。

  按是年霍亂甚廣。治不得法。朝發夕死。故俗有子午症之名。經余治愈者五十余人。而死者僅此三人又皆不治之症。其余如前鮑姓婦者最多。所以不概錄者。因彼此有同異耳。

  卷中醫案

  中風癱瘓治驗

  楊慎齋年四十許。素鸠酒。一日正午飲。忽杯落于地。家人急扶進床。急召余診。目合神昏。面赤如朱。牙關緊閉。

  鼻息如雷。痰涎上壅。脈洪大而數。急用針刺百會。及眉心。頰車。挖開牙關。連灌以至寶丹三粒。方用羚羊角、石菖蒲、膽南星、天竺黃、橘紅、鈎藤、桑葉、僵蠶、菊花、薄荷、郁金、全蠍等。至酉刻而稍蘇。次日複診。脈仍數大。

  仿資壽解語湯例。服三劑而始能言。舌本仍硬。大便不通。脈仍洪大。以防風通聖散每服五錢。更加大黃三錢。百沸湯和服。一日三次。至次日而便通。二足痿軟無力。兩手關節皆痛。如曆節白虎風症。乃遵古法針、灸、熨、摩、熏、蒸、湯、丸、諸法並施。調理月余始痊。

  卷中醫案

  丁世兄風熱喉癰治驗

  武林丁松翁三世兄。患風熱喉癰。初起覺微寒。旋即發熱。閱三日喉關之內小舌兩旁。如有物梗塞。至五六日膿成痛甚。始患喉內兩旁。雙發喉癰。先延他醫治之。處以辛涼疏風輕劑。至七八日乃召余診。脈之寸關二部浮數。

  兩尺虛軟無力。余謂症屬風熱上壅。須以清火解毒爲主。幸前方無誤。脈象清爽。症雖危而可安。但勿求速效。走入歧路。致增跋涉耳。松翁深以爲然。乃用羚羊角、石膏、知母、銀花、僵蠶、薄荷、竹茹、青黛、山栀等清化上焦之風熱。大便閉結。則用大黃、芩、連、元明粉等以通利之。吹以消腫解毒拔膿之藥。至二十余日。膿腐未盡。人益困憊。

  舉家惶惑。乃用斑蝥等外治之藥。欲提其毒從外而出。余至急令揭去。用甘草湯洗淨。誠以腐膿已化斷無外提之理。

  徒使毒瓦斯散漫。遷延難愈。至念余日膿腐方盡。脈亦平靜。而腫痛依然。方信余言不謬也。乃用生甘草六錢。生綠豆一盞。煎湯再加化毒清火養陰之藥。次日腫痛果瘥。後以養胃安神之劑。出入加減。月余始痊。

  卷中醫案

  詳論金姓喉症症脈相反終歸不治

  金姓子。年二十。患時毒喉痹。初起微寒。繼即壯熱神昏。兩手搐搦。至六七日。醫用普濟消毒飲法。不效。後聞丁姓喉症。爲余治愈。來延余診。脈左右六部俱渾渾然。軟而無力。至數模糊。神識不清。喉痹腫連上 。其色鮮赤。

  舌苔赤而起刺。余曰。此症甚危。恐難奏效。姑且按病施治。然或有變端。莫以余言之不預也。蓋脈本不治。閉脫之象已見。乃處大劑清火解毒之方。如犀角、羚羊角、連翹、山栀、石膏、銀花、鮮石斛、蘆根、金汁、人中黃、元參、丹皮、紫雪丹、至寶丹之類。出入更易。服二劑而熱瘥。神識稍清。痙厥不作。群以爲慶。脈仍躁動模糊。兩尺虛軟。余曰。外象雖瘥。脈無轉機。慮有變端。須得熱淨神清。脈象安靜。至數清楚。雖膚冷困憊。不足憂也。仍照前法互相出入。次日果複壯熱神昏。胸間發出白 數點。余曰。白 發而未透。汗出而熱不衰。其爲危候明矣。辭以不治。病家力懇疏方。余見其堅信不疑。只得勉盡人力。前方分量加重。至第十三日白 渾身發出。舌燥唇焦。齒縫出血。面目俱赤。

  煩躁狂越。汗出如浴。熱愈熾。脈洪大而數。余曰。生死之機。只在今晚。倘得熱退。便得生機。若仍如是。恐華扁亦難挽回矣。次日熱複不退。牙關緊急。至第七日而殁。或問余曰。此症始見尚輕。何君便言死候。丁姓之症。已經危險。

  何君力言無妨。余曰。見之于脈耳、外症雖險。而脈尚順。可保無虞。外症雖輕。而脈已逆。終歸不治。如丁姓之症。

  風火上壅。其脈浮數。浮則爲風。數則爲火。症脈相應。至數並分明也。此症亦屬風火。寸口之脈。不鼓至數。渾渾不清。

  兩尺虛軟無力。是少陰之精血內虛。風熱之邪從口鼻吸受。伏于募原。得少陽陽熱之化。三焦遊行之火。內外充斥。不能從募原達出。而成閉脫之症。況溫病多死下元虛弱之人。少陰不藏。精血內虛。肝陽素旺。痙厥立至。葉天士論溫熱甚詳。法本內經。經雲。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溫病之脈。最忌渾渾模糊。內經雲。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敝。

  是病內經名曰陰陽交。素問評熱病論。帝曰有病溫汗出而辄複熱。而脈躁疾不爲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爲何。岐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複熱複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辄複熱者邪氣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

  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見三死。雖愈必死也。是內經有必死之文。其能治之以生乎。

  卷中醫案

  喉蛾治驗

  正紅旗滿洲人。年三十許。患喉蛾腫痛未破。三日湯水不能下咽。脈洪大而數。先刺兩曲池少商穴出血。喉間即覺寬松。吹以開關散。稀涎散。吐出膠痰碗許。食能下咽矣。方用皂角、牛蒡、僵蠶、貝母、白芷、薄荷、甘草、桔梗、馬勃、元參、青黛、山栀、條芩。投七而瘳。

  卷中醫案

  虛爛喉風治驗

  畢佐廷甲申。冬患傷風。誤服辛熱表藥。遂病咳嗽。纏綿不愈。至次年二三月。燥咳無痰。音啞色夭。喉中漸爛。

  色白不腫。至夏六月。不起床矣。方延余診。曆閱前方。寒熱溫燥雜投。脈象弦細而數。身發潮熱。面色時赤時白。余曰。病本可治。但誤于藥太甚耳。此症初起。本屬傷風小恙、誤服麻、桂、幹姜。大辛大熱之品。風火益熾。肺金受燥。

  至春令發升之際。少陽之木火上升。是以津枯音啞。而更助之以燥藥。則火土躁烈。夏令火旺而金益受制。治當金水兩滋。以助肺之化原。但須久服緩效。欲求速愈。則余謝不敏矣。方用二冬、石斛、桑葉、貝母、蜜炙紫菀、蜜炙款冬花、生地、龜板、青蒿、鼈甲、阿膠、山栀、丹皮、五味子、蒺藜等出入爲方。服三十余劑。方能起床。飲食漸進。聲音漸出。繼以十味地黃湯加減。又二十余劑而爛孔漸平。後以人參養榮湯加阿膠、牡蛎、石斛、百合等。前後服百劑而始痊。

  卷中醫案

  結毒爛喉治驗

  甯波一妓。年三十余。患黃瘡。外科始用升藥。瘡雖愈而毒聚于咽喉。腐潰綿延。小舌爛盡。通于鼻孔。服寒冷藥數百劑。以至面色 白。同于枯骨。聲啞膚寒。連唇舌俱呆白色。腹脹便溏。脈象沈細。虛軟萦萦如蛛絲。延余診之。

  余曰。寒涼過度。脾胃傷敗。陽氣消滅。將登鬼錄。先保命根。休議其病。遂用附、桂、茯苓、于術。參、 、姜、草等溫補之。服十余劑。漸有起色。飲食腹脹便溏悉愈。乃以人參養榮湯朝吞五寶丹。以化其毒。吹以珠黃散。始終用溫補藥加化毒之品。至月余而諸恙皆愈。爛孔平滿。但爛去小舌。不複生耳。

  卷中醫案

  傷寒太陽症用蒸法取汗治驗

  一柴客體本強壯。只手能舉百鈞。冬月得傷寒太陽症。惡寒無汗。頭痛項強。毛孔痛如針刺。氣急脈緊。余用麻黃湯治之。一劑未汗。再劑又未汗。乃取彼舟中造飯缸竈。左右前後各置其一鍋。內盛水納以麻黃、羌、防等氣性雄烈發表之藥燒之。令滾。去其鍋蓋。再燒半時許。窗門皆令密閉。使病患口鼻皆受其氣。蒸之既久。始得汗出甚臭。

  病遂霍然。蓋其邪入既深。腠理固密。故湯藥不能發汗。必用蒸法始效。此古人之巧妙。非余之杜撰也。觀名醫類案及本事方釋義自知。

  卷中醫案

  劉姓子泄瀉危症治驗

  舟子劉某。年十四。風餐露宿。日以爲常。夏秋之交。食少乏力。肌黃腹脹。其母以爲虛也。與食桂圓數日。人益困憊。

  胃口愈閉。腹痛泄瀉。然猶勉力操舟。迨至泄瀉無度。魄門不禁。肢冷脈伏。目直神昏。始延余診。至則其母對余而泣。以爲無生理也。余谛審之。舌苔白滑。口不渴飲。人不躁動。確系太陰寒濕。即慰之曰。病雖危險。尚屬可救。書附子理中湯與之。用生附子三錢。持方至藥鋪撮藥。而司櫃者。謂附子多則不過一錢。從未見生附可用三錢。囑其再來問余。余曰。我曾用六七錢而應手取效者。三錢尚是中劑。何雲多也。嫌多不服。我亦不能相強。且必濃煎方效。

  其母以病極危笃。姑進一劑。以冀萬一。于是申刻服藥。至酉戌時腹中作響。漸能開言識人。

  至亥子時。複大瀉一次。腹覺暢甚。起居自如。知饑索食。進鍋巴湯半盂。次日問以病狀。囑其原方再服一劑。竟不瀉。

  亦不服藥。三日即能負物以行。群以爲奇。不知古法轉危爲安者甚多。何奇之有。然是症幸在鄉僻窮民。故能速愈。若在富貴之家。延醫多人。各執己見。反多阻隔。不能愈矣。

  卷中醫案

  某妪血痢危症治驗

  定海東山甲下某妪。前翁姓之鄰居也。年四十余歲。患血痢日數十行。裏急後重。腹如絞痛。粒米不入者十余日矣。身大熱。口大渴。症在垂危。呻吟欲絕。余因治翁姓子之症。乘便邀余診脈。兩關尺俱沈弦而數。按之抟指。余曰。

  症屬暑挾食積。遂與大劑黃連、黃芩、荊芥炭、銀花炭、槟榔、木香汁、醋制大黃、歸尾、紅曲、貫衆炭、地榆、槐花、白芷、焦山楂等一劑而病減半。乃去大黃。加甘草、再劑而十愈七八。腹亦不痛。稍能進食。複去槟榔、貫衆、白芷、槐花。而加西洋參、石斛、炒麥冬、鮮荷葉、辰砂、益元散。又三劑而全愈。其四歲孫亦患是症。但稍能食。與芍藥湯去桂。加荷葉、益元散、焦山楂、五谷蟲之類而愈。余治此三症。轉危爲安。群以爲神。其實不過按症施治耳。

  卷中醫案

  靜修庵尼濕熱痢治驗

  郭通圓靜修庵尼。秋季患痢如魚腦。腹與脅牽引而痛。氣時下墮。肛門腫痛。纏綿月余。面黃肌瘦。裏急後重。脈象虛大。余曰。濕熱郁蒸爲痢。法宜透化。香燥耗液。反助火邪。與病不合。故不能愈。乃與大豆黃卷、鮮藿香、黃連、黃芩、防風、木香、佛手柑、蘿蔔子、茅術、車前、薏苡、澤瀉、白芷、荷葉、青蒿腦、滑石等。服兩劑而病減半。乃去白芷、豆卷、茅術。加石斛、茯苓。又四劑而病去其七八。後以調胃和中化濕之劑而愈。

  卷中醫案

  腸癰治驗

  又靜修庵一老尼。年五十許。患腹痛。自作痧治。刺刮不效。乃延余治。診之右關脈洪大搏指。余部浮數。余問腹旁痛處。有無微腫。腳攣屈否。曰腹之右旁一塊。堅硬拒按。右足屈不能伸。余曰。此乃大腸生癰。非痧症也。彼大駭。

  余曰無妨。腸癰初起。醫治不誤。十可痊十。大忌外科開刀。腐腸穿膜。爲不治耳。乃用銀花、當歸、大黃、桃仁、丹皮、乳香、沒藥、穿山甲、焦楂肉、蒲公英等。服兩劑而膿血從大便下。臭穢難聞。腫消腳伸。腹亦不痛。但續續下痢膿血。複排膿消毒之品。如銀花、生甘草、桃仁、歸芍、丹參、丹皮、薏苡、乳香、沒藥、白芷、貝母等數劑而愈。凡診脈如一部獨異。須當深究根源。痛處拒按。微腫。非損傷血瘀。定是內癰。須平日留心臨症。方能知之。

  卷中醫案

  陳鉻甫痿症治驗

  牛羊司巷陳鉻甫世兄。年十三。身長如二十余。十二歲而陽已發動。是以骨力不堅。試觀草木易于榮長者。而枝幹必嬌嫩。其理一也。丁亥春患咳嗽痰多食少體倦。兩足痿弱。不能起立。目合則遺精。甚至日間心有所思。夜則夢寐不安。乃延余治。診脈左關弦數。右關虛大。兩寸兩尺。俱虛軟無力。余曰。症屬木強土虛。腎氣不堅。心火刑克肺金。治當先保肺胃之陰。取土金相生之義。且胃爲後天之本。土能生化萬物。經雲。納谷者昌。待胃氣漸旺。然後可用血肉有情。同類相感。補精益血。病自漸愈。于是先用桑葉、沙參、钗斛、炒麥冬、枇杷葉、白蒺藜、仙半夏、橘紅、竹茹、谷芽、茯苓、茯神、紫菀、百合、毛燕屑、女貞子、蓮子、淮山、芡實等清淡之品。出入爲方。服二三十劑。

  而痰漸少。胃氣開。乃用舒養筋脈。滋血和肝之藥、如歸芍、金櫻子、钗斛、山藥、山萸、續斷、杜仲、麥冬、西洋參、五味子、阿膠、沙苑蒺藜、參貝、陳皮、人乳蒸茯神、龍骨、牡蛎、芡實、丹參等又三十余劑。遺精夢寐等皆愈。但足仍無力。後用血肉有情之品。收合成膏。如吳鞠通天根月窟膏法。每服五六錢。一日早晚兩次。至戊子春。步履如常。

  強壯逾于平昔。可見補益之藥。必久服乃效。

  卷中醫案

  李封翁痰火症治驗

  李荔翁年近花甲。宿患痰火。累年醫治。不能除根。去歲余用輕清之品。治之而愈。今春晚膳畢。正與諸孫嬉戲。

  忽覺右半身麻木不仁。少頃舌本連頭俱麻。急來召余診之。右三部脈俱洪大而數。左關尺脈勁滑利。余謂痰火上升。阻遏脈絡所致。先刺兩手曲池、少商、出血。方用羚羊角、桑葉、釣藤、橘紅、川貝、石菖蒲、郁金、天竺黃、遠志、神砂、茯神、竹茹、竹瀝等一劑而愈。次日再診。脈平人安。乃用甯神和中略佐化痰。以善其後。乃郎今年北上。高捷翰苑。諸孫皆眉目清秀。俊雅能文。其濃福正方興而未艾也。

  先甫與心禅交有年矣。每遇急症。延師延醫。無不應手而愈。去秋感冒微寒。師一下指。即有疑難之色。予心知爲不祥。至季冬時果遭大變。心禅師可謂神明其技。而予則永爲無父之人矣。悲哉。(棘人李鵬飛泣血書于苫次。)

  卷中醫案

  桑觀察痰火上攻上實下虛治案

  金衢嚴桑觀察。過于勞頓。虛陽上冒。更挾痰火。上阻清空。下流足膝。年逾古稀。體質偏陽。頭暈腳弱。患此數年。退歸靜養。醫治罔效。召余治之脈浮滑數大。溢上魚際正脈法所雲高章之脈也。余曰高年亢陽爲患甚多。徐洄溪雲。凡年高福濃之人。必有獨盛之處。症似不足。其實有余也。夫頭面諸竅。乃清空之地。六陽經脈之所會聚。上竅皆奇。尤爲陽中之陽。厥陰風火內旋。蒸騰津液。如雲霧之上升。清陽不利。則爲眩暈。且痰之爲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氣有余即是火。其衝于上也。則爲眩暈。流于下也。則成痿痹。入于肢節。則如癱瘓。藏于胞絡。則爲痫厥。陰不足而陽有余。所謂上實下虛是也。治以清痰火爲先。次熄肝風。終以養血潛陽。徐圖奏效。方用鮮橄榄數斤。敲碎煮汁。人乳蒸西洋參、川貝母。钗石斛、桑椹子、白蒺藜、麥冬、山栀皮、竹瀝。少佐姜汁同熬膏。入生礬末。每清晨用開水衝服三四錢。服之頗安。再診改用茯神、人乳蒸西洋參、石斛、山栀皮、桑椹子、蒺藜、生牡蛎、甜杏仁、川貝母、麥冬、石菖蒲、竹瀝、姜汁等。調理兩月。漸能步履。而頭暈終不能瘥。總須慎陰爲是。

  卷中醫案

  高太太痰火喘逆治驗

  祖廟巷高太太。年三十余。平素肝陽極旺。而質瘦弱。患痰火氣逆。每日吐痰一兩碗。喉間咯咯有聲。面赤煩躁。

  舌苔中心赤陷無苔。脈弦細虛數。乃感受風邪。少陽木火偏旺。風得火而愈橫。風火相扇。肺金受制。陽明所生之津液被火灼而成痰。旋去旋生。是以吐之不盡。痰吐多而腎液立傷。故內熱。素問雲。大顴發赤者。其熱內連腎也。痰隨氣以升降。氣升痰亦升。治當用釜底抽薪法。先以清火降氣爲主。火降氣降。而痰自瘥矣。方書治心肝之火以苦寒。治肺腎之火以鹹寒。古有成法。方用鹹苦寒降法、丹皮、山栀、青黛、竹茹、竹瀝、杏仁、黃連、黃芩、羚羊角、石決明、川貝母、旋複花、海浮石。加指迷茯苓丸三錢。連服三劑。氣平熱退。痰喘俱瘥。安臥如常。後用清肺降火化痰之藥。如沙參、麥冬、石斛、竹茹、青黛、山栀、牡蛎、鼈甲、阿膠、川貝母、海石、茯苓、仙半夏、橘紅、首烏、雪羹等。出入爲方。調理數劑而愈。

  卷中醫案

  陳姓子痰痫宿病治驗

  甯波西郊陳姓子年十七。患痫症三四載矣。初則數月病作。後乃漸近。甚至一日數發。口角流涎。乃求余治。脈右三部洪滑流利。左關弦而抟指。左寸上溢魚際。余謂症屬痰火充斥。上蒙胞絡。閉塞神明之府。故昏厥卒倒。不省人事。先以牛黃清心丸用竹瀝一杯。入生姜汁二三滴化服。複以鮮石菖蒲、郁金、膽南星、羚羊角、桑葉、鈎藤、橘紅等宣絡道而清疏之。繼則用甯神安魂。佐以金石。堵其痰火複入之路。每清晨以橄榄膏入礬末少許。用開水衝服四錢。服月余而病不複作矣。

  卷中醫案

  來某痰火症治驗

  蕭山來某。素病痰火。作時言語謇澀。手顫足疲。頻年醫治罔效。就診于余。脈洪大而滑。溢出寸口。大便常秘。

  而胃口頗旺。余曰。是痰火爲患也。以羚羊角、石菖蒲、郁金、竹瀝。少加姜汁、麥冬、遠志、石斛、黃連、竹茹、茯神、生地、川貝母等爲劑。並令吞白金丸三錢。接服數日。脈斂音清。手亦不顫。諸恙降序。乃去羚羊、竹瀝、黃連、白金丸。加牡蛎、西洋參、生棗仁、龜版、阿膠、杞子、白蒺藜、天王補心丸。調理數劑而愈。至次年新正。因縱酒而痰火又升。聲音又澀。又就余治。余曰。痰爲易生之物。若舊症複發。仍用前方常服。當以西洋參、辰砂、茯神、麥冬、淮山、菊花、杞子、蒺藜、石斛、遠志、石菖蒲、橘紅、牡蛎、川貝母、龍骨、竹瀝爲劑。青果膏入礬末少許。每早開水衝服四錢。惟酒宜少飲爲妙。從此相安年余。後因不戒酒。且食濃味。而病又作。勸其行倒倉法吐去其痰。以清胃府。複疑懼交集。致病終不脫體。

  卷中醫案

  氣血兩虛半身不遂治驗

  一徽州客。年五十許。忽一日右半身如癱瘓。臥床不能轉動。筋脈不拘急。亦無痛苦。召余診之。右脈沈細如絲。

  虛軟無力。左脈和緩無病。細審毫無風象。體肥肌豐。又非痰火。乃氣血兩虛。歸並一偏之病也。仿王清任補陰還陽五湯法。用黃 四兩。當歸五錢。赤芍二錢。幹地龍、川芎各一錢。續斷、忍冬藤各三錢。紅花一錢。丹參三錢。服三劑。而右脈漸大。手足略能展動。八劑而起居如常矣。方信歸並之說爲不謬。後以歸、芍、參、 、苓、草、丹參、桂枝、木瓜、紅花、川芎、牛膝、續斷、狗脊等養血補氣。舒經活絡。囑其浸酒常服。

  卷中醫案

  沈某神虛痫病治驗

  山陰沈某年四十許。偶一煩勞。則痫病即發。神不自主。谵言妄語。不省人事。或語鬼狀。診之兩寸空大無倫。兩關弦緊。舌中心陷有裂紋。余謂病屬虛症。神不守舍。神虛則驚。非有鬼祟。神氣浮越。故妄見妄言。用桂枝龍牡湯加龍眼肉膏。囑其守服三十劑。服二十劑。而病已不複發矣。按此症與前陳姓案。乃一虛一實之對症。總須審症的確。指下分明。庶所投辄效。病症萬端。治不執一。要不外乎虛實寒熱四字。桂枝龍牡湯。有旋轉乾坤之妙用。非熟讀金匮者不知也。

  卷中醫案

  金彩眉百合病治驗

  定庠生金彩眉。其夫人丙戌秋病霍亂卒。渠亦患濕熱症。是年定海之霍亂。經余治愈者甚多。及彩眉之遇余也。

  則在仲冬時矣。蓋渠自秋間患濕溫之後。失于清解。留邪在絡。且喪偶悲郁。再有煙癖。耗傷精血。煩躁不寐。目不交睫者匝月。日間坐臥不安。百感交集。欲食而不能食。欲臥而不能臥。飲食或宜或不宜。神識似癡。脈之空大。指下極亂。余曰。此正金匮所雲百合病也。再兼痰上衝。遂與百合地黃湯。加清痰降火之藥。兩劑稍能寐。而神志仍似癡呆。乃專清其痰火。而加甯神定志之品。出入加減。至丁亥春始痊。

  卷中醫案

  趙忠翁頭風抽掣治驗

  趙忠翁。年近八旬。前任鎮海教谕。常患頭風。發則日夜無度。左頰上額及巅。經絡不時抽掣。自覺如放煙火衝狀。

  通夜不能寐。脈虛滑流利。有時弦勁而大。余謂風陽上擾。陽明少陽之火挾痰而逆衝于上。額旁及耳前後兩頰。

  現青絡甚多。法當盡刺出血。靈樞雲。諸絡現者盡瀉之。乃刺兩頰及眉心出血。複針頰車、地倉、承漿、率谷、百合、迎香等穴。行六陰數。凡針四次。筋不抽掣矣。方用僵蠶、桑葉、麥冬、山栀、石斛、丹皮、竹茹、青黛、絲瓜絡、牡蛎、阿膠等品。養血和絡。調理數劑而安。次年立春後複發。但不如前之甚也。時值六出紛飛。不能用針。改用推法。

  以指代針。推後痛稍緩。雪消天霁。複針率谷、風府。方藥如前法。服數劑而又愈。以後每少發。投前方辄效。徐洄溪雲。凡經絡之病。不用針而徒用藥。多不見效。其信然矣。

  卷中醫案

  又趙孫媳血虛頭痛治驗

  忠翁孫媳。亦患頭痛。囑余診之。其脈浮取頗大。而沈按無力。兩尺尤甚。左關略兼弦數。余曰。此屬肝血內虛。

  奇經失榮養之司。病雖在上。而根源實在于下。其所以頭痛者。督脈上循于巅頂也。藥須補下。即內經上病治下之法也。用四物加杞子、山藥、杜仲、續斷、苁蓉、阿膠、鹿角霜、金櫻子、石斛、菊花等數劑而愈。此兩症亦一虛一實之對證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