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五十八

舌門

    黃帝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在竅爲舌。
  【注 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能知五味,故舌乃心之主。又心之官也,故心竅在舌。】

     診要經終論

  厥陰終者,中熱嗌幹,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矣。
   【注 肝合筋,筋聚陰器,絡舌本,故舌卷、卵縮而終也。】

     風論

  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爲心風。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注 心爲火髒,風淫則火盛,故唇口焦,津液絕。風化木,木火交熾,故善爲怒嚇。心主舌,病甚則舌本強而言不快。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故診驗在口。】

     脈要精微論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
   【注 搏堅而長者,搏擊應手有力而長,此爲太過之脈。心火太過,故當病舌卷。心主言,故不能言也。】

     刺熱篇

  肺熱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惡風寒,舌上黃,身熱。
   【注 皮毛者肺之合,髒氣熱于內,故淅然寒栗于外而惡風寒,蓋熱甚則寒也。肺上連于喉嗌,故舌黃。】

     五常政大論

  升明之紀,其主舌。
   【注 升明,火政也,火屬心,心開竅于舌。】

     至真要大論

  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舌本強。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
   【注 厥陰司天,已亥歲也。經脈篇舌本強等證,皆脾經病,風木淫勝,病本于脾,平者平其上而使下也。】
  厥陰司天,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
   【注 主勝則胸脅痛者,肝經之脈布胸脅也。厥陰少陽主筋,二經之筋病則舌卷,故難以言。】

    靈樞經

     經脈篇

  脾足太陰之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
  【注 舌本,舌根也。舌本強、食則嘔等證,皆脾經之所爲病也。善噫者,脾氣上走心爲噫也。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者,厥逆從上下散也。身體皆重,太陰之氣逆也。】
  腎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幹,咽腫,上氣,嗌幹及痛,煩心,心痛。
   【注 夫腎主藏精,如主腎所生之病,則精液不能上滋而爲口熱、舌幹、嗌痛、煩心諸證,蓋水不上濟則火盛于上矣。】
  足厥陰氣絕則筋絕。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脈絡于舌本也。故脈弗榮則筋急,筋急則引舌與卵。故唇青、舌卷、卵縮則筋先死。庚笃辛死,金勝木也。
   【注 足厥陰之氣主筋,故氣絕則筋絕矣。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謂厥陰之氣合于肝脈,肝髒之氣合于筋也。聚于陰器者,筋氣之會于宗筋也。筋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故脈不榮于筋,則筋急而舌卷、卵縮矣。厥陰氣絕,則筋先死。庚笃辛死,金勝木而肝髒之木氣絕也。】
  手少陰之別名曰通裏,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
   【注 手少陰之別絡,與經相幹,名曰通裏之間,去腕一寸半,別經而上行,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氣實,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虛則不能言,蓋心主言而經別絡舌本也。】

     經別篇

  足太陰之正,直者系舌本。
  足太陰之正,貫舌中。

     經筋篇

  足太陽之筋,其支者,別入結于舌本。
  手少陽之筋,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病舌卷。

     經水篇

  足太陰之正,上至髀,合于陽明,與別俱行上結于咽,貫舌中。

     五閱五使篇

  舌者,心之官也。
   【注 心開竅于舌,故舌爲心之官。】

     脈度篇

  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
   【注 口能辨五谷,舌能辨五味,心脾和則口與舌俱和,而五谷五味入口即辨矣。】

     營衛生會篇

  上焦出于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足陽明。
   【注 上焦出于胃上口者,上焦所歸之部署也,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出走腋下,循太陰之雲門、中府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之天鼎扶突而上至舌,複下于足陽明之分也。】

     衛氣篇

  足少陰之標,在背腧與舌下兩脈也。
  足太陰之標,在背腧與舌本也。

     憂恚無言篇

  舌者,音聲之機也。
  足之少陰上系于舌,絡于橫骨,終于會厭。

     口問篇

  黃帝曰:人之自齧舌者,何氣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脈氣輩至也。少陰氣至則齧舌,少陽氣至則齧頰,陽明氣至則齧唇矣。視主病者則補之。
   【注 齒者,腎氣之所生也。少陰之脈挾舌本,少陽之脈循于頰,如腎之髒生氣厥逆走上,與中焦所生之脈氣相輩而至,則齧舌。】

     腸胃篇

  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

    金匮要略 【漢 張機】

     胎黃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爲虛,痛者爲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舌萎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邪入髒則難言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爲寒,浮則爲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髒,舌即難言,口吐涎。

     幹燥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腹滿口舌幹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苈黃圓主之。
  消渴病,渴欲飲水,口幹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病人胸滿唇委,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爲有瘀血。

    傷寒論 【漢 張機】

     幹燥

  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白胎

  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病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沈緊,名曰髒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髒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舌論

  凡舌者,心主小腸之候也。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善用機衡,能調五味也。凡有所啖,若多食鹹,則舌脈凝而變色;多食苦,則舌皮槁而外毛焦枯;多食辛,則舌筋急而爪枯幹;多食酸,則舌肉肥而唇揭;多食甘,則舌根痛而外發落。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鹹,此五味內合五髒之氣也。若髒熱,則舌生瘡,引唇揭赤;若腑寒,則舌本縮,口噤唇青。寒宜補之,熱宜瀉之,不寒不熱,依髒腑調之。舌縮口噤唇青,升麻煎主之。

    瘡瘍全書 【金 窦漢卿】

     木舌

  其木舌硬如穿山甲,外證憎寒壯熱,語言蹇濇,此心經受熱也。心者舌之本,因心而病,治法以小刀點紫黑處,煎藥內多加山栀。山栀,瀉火之要品也。

     重舌

  其舌下生一小舌,其色鮮紅,其外證颏下浮腫有硬核,此心經受熱,毒氣出于舌下。先用紫雪摻上,流出熱涎;急服甘桔揚,加姜、燈心煎服。

     重腭

  舌上生一瘡,其狀若楊梅,外證無寒無熱,但作事煩心。先以甘桔湯多加山栀,後服黃連解毒湯,再吹冰片散;不宜用刀。

     生瘡

  舌生瘡如黃栗,外證怯寒口張。先用蚌水,或田螺水,或苦茶繳淨,然後搽藥;次服鼠粘子解毒湯加山栀、黃連。口臭,冰片吹藥內,加人中白、枯礬、銅青、黃連末。

     蓮花舌

  舌下生三小舌,其類如蓮花狀。但舌乃心之苗,心火上炎,或思慮太過,或火氣所傷,或酒後當風取涼,以致風痰相搏而成,此證急用清涼解毒湯加減服之,再吹冰片散;如腫不散,次用小刀針出紫血爲妙。

    明理論 【金 成無己】

     胎色

  舌者,心之官,法應南方。火本紅而澤。傷寒三四日已後,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或濇,或黃,或黑,是數者熱氣淺深之謂也。邪氣在表者,舌上則無胎。及邪氣傳裏,津液結搏,則舌上生胎也。寒邪初傳,未全成熱,或在半表,或在半裏,或邪氣客于胸中者,皆舌上胎白而滑也。經曰: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邪初傳入裏者也。陽明病脅下鞕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是邪氣在半表半裏者也。陽明病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湯主之,是邪客于胸中者也。髒結宜若可下,舌上胎滑者,則雲不可攻也,是邪未全成,熱猶帶表寒故也。及其邪傳爲熱,則舌之胎不滑而濇也。經曰: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裏,表裏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幹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熱耗津液,而滑者已幹也。若熱聚于胃,則舌爲之黃,是熱已深也。《金匮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若舌上色黑者,又爲熱之極也。《黃帝針經》曰:熱病,口幹舌黑者死。以心爲君主之官,開竅于舌,黑爲腎色,見于心部。心者,火,腎者,水。邪熱已極,鬼賊相刑,故知必死。觀其口舌,亦可見其逆順矣。

    儒門事親 【元 張從政】

     舌說

  熱結于舌下,複生一小舌子,名曰子舌脹;熱結于舌中,舌爲之腫,名曰木舌脹。木者,強而不柔和也。微者可以鹹軟之,而大者以辛散之。昔嘗治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諸藥不愈,余以(釒非)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至盈鬥。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生刺

  舌燥濇如楊梅刺者,生姜切厚片,蘸蜜于舌上揩之,其刺立消,神效。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腫脹

  木舌者,舌腫硬不和軟也,百草霜、芒硝、滑石爲末,酒調敷之。
  諸般舌腫脹,取龍腦破毒散半錢,以指蘸藥擦舌上下,咽津下。

     生瘡

  舌上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如聖湯或甘桔湯加黃芩一錢,仍用柳花散摻之,或用白荷花瓣貼之。

    世醫得效方 【元 危亦林】

     口舌主五味

  心氣通于舌,能知五味;脾氣通于口,能知五谷。

     舌之病能

  舌爲心之官,主嘗五味,以布五髒焉。
  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絡脈系于舌旁,肝脈循陰器絡于舌本,腎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髒,心實主之。三經爲四氣所中,則舌卷不能言;七情氣郁,則舌腫不能語,至如心熱則舌破生瘡,肝壅則出血如湧,脾閉則白胎如雪。此舌之爲病也。
  心氣通于舌,心和故能知五味,脾氣通于口,脾和故亦能知五谷之味。

     重舌

  重舌先以涼水灌漱,次嚼生薄荷五七葉,卻用如聖勝金錠一錠同嚼極爛,井水咽下,甚者連進三服,並以一錠安患處,其病隨藥便消。

     舌爛

  舌本爛,熱不止者,逆。

    證治要訣 【明 戴思恭】

     證治

  曾有舌上病瘡,久蝕成穴,累服涼劑不效。後來有教服黑錫丹,遂得漸愈。此亦下虛,故上盛也。
  外有舌暴腫脹,名曰重舌,一味真蒲黃末摻之。
  又有舌無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風治,由心血不足,理中湯加熟附子半錢,當歸錢半。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舌屬五髒

  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絡脈系于舌兩旁,肝脈循陰器絡于舌本,腎之津液出于舌端,分布五髒,心實主之。故曰:諸經皆會于口。

     短強

  卒中風則舌短而強,舌卷不言者死。大概風用小續命湯,寒用理中湯,熱用甘桔湯加防風、枳殼、黃芩。風寒濕舌強者,用白礬、肉桂末等分,安舌下,或正舌藥。痰熱舌強,壅腫或短,甘露飲。

     腫長

  內因七情氣郁,腫滿不得息者,金沸草散。久不愈者,黑參丸,外用古霜鹽散。因怒者,鏽鐵粉塗之。
  舌腫滿口,氣不得吐,名木舌。用陳茶、陳白梅,入巴豆七枚,同搗膏,薄荷水調刷口中,得下咽片時,即下一二行,以粥補住。如生瘡連腮頰腫者,元參升麻湯。
  舌腫滿口,不能聲,飲食不通者,名重舌,用蒲黃頻刷舌上自退。如不能咽藥,即以黃連濃煎,時時呷之,以瀉心火。
  舌腫如豬胞者,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血出即消。切勿刺中脈,令血不止。悞刺,以火燒銅箸烙之,血再不止者死。或酢調鍋煤,敷舌上下,脫去再敷,須臾自消。不食者亦死。
  舌腫,舌下有蟲如蝼蛄、臥蠶,頭小白,有尾,可燒鐵烙,烙舌頭上即消。
  舌長過寸者,單冰片末敷之。

     破裂

  心熱,生瘡破裂,單黃連湯。脾熱,兼舌胎幹濇如雪,薄荷蜜冰蘗丸。心脾熱,升麻葛根湯加薄荷、黃芩、桔梗。

     胎色

  舌爲心苗,腎主津液,無病則舌紅而潤,偶見紅心點者,將欲發黃。如丹田邪熱,則心苗枯槁,生胎如白胎然,是以邪在表則無胎,邪初傳裏則胎白而滑,胃寒熱懊憹者,栀豉湯吐之。陽明病脅硬不大便而嘔,舌胎白者,亦不可攻,小柴胡和之。如惡寒欲嘔痰者,小柴胡加幹姜。白胎滑而下利者,爲髒結,不治。
  熱漸入深則胎白而濇,熱深入胃則胎黃,或肥光,或尖白根黃者,表多裏少也,俱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手足腋下汗出,讝語便閉,胎紫帶黑,或生芒刺,蟲碎燥裂者,承氣湯下之。但舌黑亦有數種,有四邊紅而中灰黑成路者,失下也;有黑圈者,過經未解也;有黑尖者,虛煩也;有舌見黃而中有黑,至尖或亂黑點者,熱毒深也;有弦紅心黑,或白胎中見黑點者,表未解也;有根黑尖黃,脈滑者可下,脈浮者可汗;有尖黑而有亂紋脈滑實者,急下之。脈數無力者,必發渴而死。
  凡舌黑不論多少,俱系危證。惟冷而滑,如淡黑然者,乃無根虛火,可以化痰降火藥治之。
  陰證胎白,腹痛自利者,理中湯。中濕濕痹,舌上如胎,非真胎也。丹田有熱,胃中有寒,五苓散。
  外感風寒傳經者,則舌胎自白而黃而黑者,死。

    醫學綱目 【明 樓英】

     舌屬心脾

  舌屬心脾。經雲:心主舌。又雲:在髒爲心,在竅爲舌。又雲: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是舌屬心也。又雲: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屬脾也。

     重舌

  舌根下生形如舌而小者,曰重舌;其著頰裏及上腭者,曰重腭;其著齒龈上者,曰重龈。皆刺之,去血可也。

     木舌

  木舌者,舌腫粗大,漸漸腫硬滿口,不急治,即塞殺人也。其法用紫雪二錢,竹瀝和勻,頻抹口中,自消。

    口齒類要 【明 薛己】

     論證

  經言:舌乃心之苗。此以竅言也。以部分言之,五髒皆有所屬;以證言之,五髒皆有所主。如口舌腫痛,或狀如無皮,或發熱作渴,爲中氣虛熱;若眼如煙觸,體倦少食,或午後益甚,爲陰血虛熱;若咽痛舌瘡,口幹足熱,日哺益甚,爲腎經虛火;若四肢逆冷,惡寒飲食,或痰甚眼赤,爲命門火衰;若發熱作渴,飲冷便閉,爲脾胃實火;若發熱惡寒,口幹口渴,食少體倦,爲脾經虛熱;若舌本作強,腮頰腫痛,爲脾經濕熱;若痰盛作渴,口舌腫痛,爲上焦有熱;若思慮過度,口舌生瘡,咽喉不利,爲脾經血傷火動;若恚怒過度,寒熱口苦而舌腫痛,爲肝經血傷火動。病因多端,當因時制宜。凡舌腫脹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邊旁,出血泄毒,以救其急。惟舌下廉泉穴,此屬腎經,雖宜出血,亦當禁針。

     驗證舌法

      白胎舌
  見圖
  舌見白胎滑者,邪初入裏也。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乃少陽半表半裏之證也。宜用小柴胡湯、栀子豉湯治之。

      將瘟舌
  見圖
  舌見紅色,熱蓄于內也。不問何經,宜用透頂清神散治之。

      中焙舌
  見圖
  舌見純紅,內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熱結于裏也。君火熾盛,反兼水化。宜涼隔散、大柴胡湯下之。

      生斑舌
  見圖
  舌見紅色,而有小黑點者,熱毒乘虛入胃,蓄熱則發斑矣。宜用元參升麻葛根湯、化斑湯解之。

      紅星舌
  見圖
  舌見淡紅,中有大紅星者,乃少陰君火熱之盛也,所不盛者,假火勢以侮脾土,將欲發黃之候也。宜用茵陳五苓散治之。

      黑尖舌
  見圖
  舌見紅色,尖見青黑者,水虛火實,腎熱所致。宜用竹葉石膏湯治之。

      裏圈舌
  見圖
  舌見淡紅色,而中有一紅暈,沿皆純黑,乃余毒遺于心絡之間,與邪火郁結,二火亢極,故有是證也。以承氣湯下之。

      人裂舌
  見圖
  舌見紅色,更有裂紋如人字形者,乃君火燔灼,熱毒炎上,故發裂也。宜用涼膈散。

      蟲碎舌
  見圖
  舌見紅色,更有紅點如蟲蝕之狀者,乃熱毒熾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濟故也。宜用小承氣湯下之。

      裏黑舌
  見圖
  舌見紅色,內有幹硬黑色,形如小長舌有刺者。此熱毒熾甚,堅結大腸,金受火制,不能平木故也。急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厥陰舌
  見圖
  舌見紅色,內有黑紋者,乃陰毒厥于肝經。肝主筋,故舌見如絲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湯溫之。

      死現舌
  見圖
  舌見黑色,水克火明矣。患此者,百無一治。治者審之!

      黃胎舌
  見圖
  舌見尖白根黃,其表證未罷也,須宜解表,然後方可攻之。如大便秘者,用涼膈散加硝黃泡服。小便濇者,用五苓散加木通,合益元散加姜汁少許,以白滾湯調服。

      黑心舌
  見圖
  舌見弦白心黑而脈沈微者,難治;脈浮滑者可汗,沈實者可下。始病即發此色,乃危殆之甚也,速進調胃承氣湯下之。

      十五舌
  見圖
  舌尖白胎二分,根黑一分,必有身痛惡寒,如飲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湯;下利者解毒湯。此亦危證也。

      十六舌
  見圖
  舌見白胎,中有黑小點亂生者,尚有表證。其病之來雖惡,宜涼膈散微表之,表退即當下之。下用調胃承氣湯。

      十七舌
  見圖
  舌見如灰色,中間更有黑暈兩條,此熱乘腎與命門也,宜急下之,服解毒湯下三五次,遲則難治;如初服,量加大黃酒浸泡。

      十八舌
  見圖
  舌見微黃色者,初病即得之發讝語者,由失汗表邪入裏也,必用汗下兼行。以雙解散加解毒湯兩停主之。

      十九舌
  見圖
  舌中見白胎,外有微黃者,必作泄,宜服解毒湯;惡寒者五苓散。

      二十舌
  見圖
  舌見微黃色者,表證未罷,宜用小柴胡湯合天水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湯下之,表裏雙除,臨證審用之。

      二十一舌
  見圖
  舌見黃色者,必初白胎而變黃色也。皆表而傳裏,熱已入胃,宜急下之。若下遲,必變黑色,爲惡證,爲亢害鬼賊,邪氣深也,不治。宜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二十二舌
  見圖
  舌左白胎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白虎湯加人參三錢服之。

      二十三舌
  見圖
  舌右白胎滑者,病在肌肉,爲邪在半表半裏,必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二十四舌
  見圖
  舌左見白胎滑,此髒結之證,邪並入髒,難治。

      二十五舌
  見圖
  舌見四圍白而中黃者,必作煩渴嘔吐之證。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須待黃盡,方可下也。

      二十六舌
  見圖
  舌見黃而有小黑點者,邪遍六腑,將入五髒也。急服調胃承氣湯下之,次進和解散,十救四五也。

      二十七舌
  見圖
  舌見黃而尖白者,表少裏多,宜天水散一服、涼膈散二服合進之;脈弦者,宜防風通聖散。

      二十八舌
  見圖
  舌見黃而濇有隔瓣者,熱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煩渴,急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身發黃者,用茵陳湯;下血用抵當湯;水在脅內十棗湯;結胸甚者大陷智胸湯;痞用大黃瀉心湯。

      二十九舌
  見圖
  舌見四邊微紅,中間灰黑色者,此由失下而致。用大承氣湯下之,熱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五次下之而不退者,不治。

      三十舌
  見圖
  舌見黃而黑點亂生者,其證必渴,讝語,脈實者生,脈濇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見黑糞,亦不治。下,宜大承氣湯。

      三十一舌
  見圖
  舌見黃中黑至尖者,熱氣已深,兩感見之十當九死,惡寒甚者亦死,不惡寒而下利者可治。宜用調胃承氣湯主之。

      三十二舌
  見圖
  舌見外淡紅心淡黑者,如惡風表未罷,用雙解加解毒湯相半微汗之,汗罷急下之。如結胸,煩躁目直視者不治。非結胸者可治。

      三十三舌
  見圖
  舌見灰色尖黃,不惡風寒脈浮者,可下之。若惡風惡寒者,用雙解散加解毒湯主之。三四下之見糞黑,不治。

      三十四舌
  見圖
  舌見灰黑色而有黑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三十五舌
  見圖
  舌根微黑尖黃,脈滑者可下之,脈浮者當養陰退陽。若惡風寒者微汗之,用雙解散。若下利,用解毒湯,十生八九也。

      三十六舌
  見圖
  舌根微黑,尖黃隱見或有一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二三。
  已上三十六舌,乃傷寒驗證之捷法,臨證用心處之,百無一失。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2 个回复

倒序浏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五十九

舌门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舌部所属

  属手少阴心经。
   【注 《素问》曰:心在窍为舌,畏寒。《内经》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病则舌卷短,颧赤,其脉搏坚而长。乔岳曰:心绝则舌不能收,及不能语。】
  又属足太阴脾经。
   【注 李东垣曰:舌者,心也,复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灵枢》曰:足太阴之正,贯舌中。《素问》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故病在舌本。《灵枢》又曰:足太阴是动则病舌本强,所生病者舌本痛。又曰: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注舌下脉,脾脉也;瘖,不能言也。又孙景思曰:舌者,心气之所主,脾脉之所通,二脏不和,风邪中之则舌强不能言,壅热攻之则舌肿不能转。更有重舌、木舌、舌肿、出血等证,皆由心脾二经风热所乘而然也。】
  又兼属足阳明胃经。
   【注 张鸡峰曰:脾胃主四肢,其脉连舌本而络于唇口。胃为水谷之海,脾气磨而消之,由是水谷之精化为营卫以养四肢。 若起居失节,饮食不时,则致脾胃之气不足,而营卫之养不周,风邪乘虚而干之,则四肢与唇口俱痹,语言蹇濇,久久不治,变为痿疾。经云:治痿独取阳明,谓足阳明也,治法宜多用脾胃药,少服去风药,则可安矣。】
  又属足少阴肾经。
   【注 《灵枢》曰:足少阴之正,直者系舌本。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元珠》曰:舌之下窍,肾之津液所朝也。注:下窍,廉泉穴也,一名舌本,在颔下结喉上 《素问》曰: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又属足厥阴肝经。
   【注 《灵枢》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

    外科正宗 【明 陈实功】

     痰包

  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如匏肿,绵软不硬,有妨言语,作痛不安,用利剪刀当包剪破,流出黄痰,若鸡子清稠粘难断,捺尽,以冰硼散搽之,内服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数服,忌煎炒火酒等件。

     重舌

  大人小儿重舌,乃心火妄动发之,当以线针点刺患上,令出恶血,内服解毒泻心汤,外以冰硼散搽之。

     木舌

  紫舌、木舌,亦由心火而发,用飞盐加冰片少许,勤搽,出涎自愈。又有痰气结于舌上,成核作痛,硬强者,用线针点破出血,用冰硼散搽之。

    医方考 【明 吴昆】

     舌病方论

  《本事方》云: 一士人夜归,其妻熟寝,士人撼之。妻问何事?不答。又撼之,其妻惊视之,舌肿已满口,不能出声。急访医,得一叟负囊而至,用药掺之,比晓复旧。问之,乃蒲黄一物。昆按《内经》曰:热胜则肿。此证必心脾之火并于舌,故令肿而满口。蒲黄性寒,能清气凉血,故愈。
  热证多舌出。有病愈而舌不能入者,以冰片分许,研末,掺其舌上,则入。所以舌出者,热实于内,而欲吐舌泄气也;所以不能入者,邪气久居,舌强而不柔和也。冰片味辛热而气清香,可以利窍,可以柔筋,可以泄气,故得之而舌入矣。
  有人舌肿,舒出口外,无敢医者。一村人云:偶有此药,归而取至,乃二纸捻,以灯烧之,取烟熏舌,随即消缩。众问其方,村人曰:吾家旧有一牛,亦舌肿胀出口,人教以蓖麻油蘸纸作捻,烧烟熏之而愈,因以治人亦验。昆谓:舌肿舒出口外,经所谓热胜则肿也。然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经络连舌本,散舌下,其热当责于心脾二经。《本草》云:蓖麻主浮肿恶气,取油涂之,叶主风肿不仁,捣蒸敷之,则其能解风肿内热也可知矣。然用其烟犹有妙义,烟乃轻清之物,一入于口,呼吸传变,可使径达心脾,匪惟治标,亦可疗本。村人用之而不达其理,斯其所以为村人。医者闻之而不察其理,则亦村人而已矣!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胎色

  舌胎舌黑,虽云火证,然实火虚火俱能为之。凡治此者,但当察脉证,以虚实为主,而再以辨色之法参之,庶可无误。盖实热之黑,必兼红紫干渴,或多芒刺;若沉黑少红而带润滑者,本非实热证也。若其六脉细弱,而形困气倦,则又最为虚候,是必寒水乘心火不归原之病,此不救本而但知治标,则万无一生矣。此之治法:凡里热未甚而表散有未解者,宜柴胡诸饮之类,以解其表;里邪热甚者,宜凉膈散、犀角地黄汤之类以清其内,此治实热之法也。若阴虚火盛,而兼有表邪未解者,宜补阴益气煎之类兼表里而治之;若形气病气俱不足,寒水乘心而虚阳不敛者,必用理阴煎、理中汤或大补元煎之类,以单救其里,自可保其无虞,此治虚火之法也。若舌有白胎,语言蹇濇者,以薄荷、白蜜同姜片,蘸而揩擦之。
  舌为心之官,本红而泽。凡伤寒三四日已后,舌上有胎必自润而燥,自滑而濇,由白而黄,由黄而黑,甚至焦干,或生芒刺,是皆邪热内传由浅入深之证也。故凡邪气在表,舌则无胎,及其传里,则津液干燥而舌胎生矣。若邪犹未深,其在半表半里之间,或邪气客于胸中者,其胎不黑不濇,止宜小柴胡之属以和之。若阳邪传里,胃中有热,则舌胎不滑而濇,宜栀子豉汤之属以清之。若烦躁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之类主之。大都舌上黄胎而焦濇者,胃腑有邪热也,或清之或微下之。《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然必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之。若微渴而脉不实,便不坚,胎不干燥芒刺者,不可下也。其有舌上黑胎而生芒刺者,则热更甚矣,宜凉膈散、承气汤、大柴胡之属酌宜下之。若胎色虽黑滑而不濇者,便非实邪,亦非火证,非惟不可下,且不可清也。此辨舌之概,虽云若此,然犹有不可概论者,仍宜详察如左。
  按伤寒诸书皆云:心为君主之官,开窍于舌。心主火,肾主水,黑为水色而见于心部,是为鬼贼相刑,故知必死。此虽据理之谈,然实有未必然者。夫五行相制,难免无克,此其所以为病,岂因克为病,便为必死?但当察其根本何如也。如黑色连地而灰黯无神,此其本源已败,死无疑矣。若舌心焦黑而质地红活,未必皆死证。阳实者清其胃火,火退自愈,何虑之有!其有元气大损而阴邪独见者,其色亦黄黑;真水涸竭者,其舌亦干焦。肾中水火俱亏,原非实热之证,欲辨此者,但察其形气脉色,自有虚实可辨,而从补从清,反如冰炭矣。故凡以焦枯干濇者,尚有非实非火之证。再若青黑少神而润滑不燥者,则无非水乘火位,虚寒证也。若认此为火,而苦寒一投,则余烬随灭矣。故凡见此者,但当详求脉证,以虚实为主,不可因其焦黑而执言清火也!伤寒固尔,诸证亦然。

     重舌木舌

  重舌木舌:以舌下肿出如舌,故曰重舌,又谓之子舌;忽肿木而硬者,谓之木舌,皆上焦热壅故也。惟宜砭针刺去其血为上策,及内服清胃降火之剂自愈。若舌忽肿起如猪胞,或硬如木石,不能出声,胀满塞口则闭闷杀人,但看舌下有如蝼蛄,或如卧蚕者,急于肿突处砭去其血,仍用釜底煤不拘多少,以盐酢调厚敷之,或用井华水调敷亦可。脱去更敷。如不甚者,单以此敷之亦愈。

    石室秘箓 【清 陈土铎】

     生疮

  人口中忽生疮于舌上,吐出在外寸余,上结成黄靥,难以食物,人以为病在心也,心热故生此疮,此亦近理之谈而不知非也。亦有祟以凭之也。方用冰片一分入在蚌口内,立化为水,乃以鹅翎敷扫其上,立刻收入其舌,便可饮食矣。蚌乃至阴之物,攻至阴之邪,则邪自退走;况又加以冰片之辛温,逐邪不遗余力,自然手到功成也。
  口舌生疮,乃心火郁热,而舌乃心苗,故先见比证。法用黄连三钱,菖蒲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愈,神方也。此方不奇在黄连,而奇在菖蒲。菖蒲引心经之药,黄连虽亦入心经,然未免肝脾亦入,未若菖蒲之单入心也。况不杂之以各经之品,孤军深入,又何疑哉!此所以奏功如响也。倘不知用药神机,轻混之以肝脾之药,虽亦奏功,终不能捷如桴鼓。此治热之法也。
  口舌生疮者,乃心经热也,宜用黄连、黄芩之类凉散之自愈。今不用而用黄蘗、僵蚕各一钱,枳壳烧灰、炙甘草、薄荷、山豆根各五分,为细末,冰片三厘研匀,掺上,一日掺三次,第一日即少快,明日痊愈。

     黑色

  阴寒而直中肾经,舌黑眼闭,下身尽黑,上身尽青,大便出,小便遗,此更危急之证,虽有仙方,恐难全活。而予必欲生之,因定一方,虽不敢曰人尽可救,亦庶几于十人中而救一二人乎?方名心救汤。人参五两,附子一个,白朮半斤,肉桂一两,菖蒲五分,良姜三钱,水煎服。此方参、朮多用者,恐少则力量不能胜任,以驾御夫桂、附之热药也。故必多加而后可望其通达上下,以尽祛周身之寒毒。倘得大便止而小便不遗,便有生机。再进一剂,则眼开而舌黑可去,身黑身青俱可尽解也。苟服药后仍前大小便之不禁,不必再服药,听其身死而已矣。大约此方救此病,十人中亦可救三四人。

     生刺

  人有火盛之极,舌如芒刺,唇口开裂,大渴呼饮,虽非伤寒之证所得,而人患此病,即不身热,亦去死不久也。白虎汤亦可救,但过于太凉,恐伤胃气,往往有热退而生变,仍归于亡,故白虎汤不可轻投也。我有一方,名曰清凉散,元参二两,麦冬一两,甘菊花、青蒿各五钱,白芥子、生地、车前子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妙在元参为君,以解上焦之焰;麦冬为臣,以解肺中之热;甘菊、青蒿为佐,以消胃中之火;尤妙车前子、白芥、生地为使,或化痰,或凉血,尽从膀胱以下泻其大热之气。是上下之间无非清凉而火热自散,又不损胃,故能扶危而不至生变也。

     燥裂

  亡血之后,口舌燥裂不能饮食者,死。盖亡血自然无血以生精,精涸则津亦涸,必然之势也。欲使口舌之干者重润,必须使精血之竭者重生。补精之方,六味丸最妙,然而六味丸单补肾中之精,而不能上补口舌之津也。虽补肾于下,亦能通津于上,然终觉缓不济急。我今定一奇方,上下兼补,名上下相资汤,熟地、麦冬各一两,山茱萸、沙参、当归、牛膝、葳蕤各五钱,人参、元参各三钱,北五味二钱,车前子一钱,水煎服。此方补肾为君,而兼以补肺之药,子母相资,上下兼润,精生而液亦生,血生而津亦生矣,安在危亡之证不可庆再生耶?

     干肿

  燥证舌干肿大,溺血,大便又便血不止,亦是死证。盖感暑热之毒,至秋而燥极,肺金清肃之令不行,大小便热极而齐便血也。论理见血宜治血矣,然而治血,血偏不止,反至燥添而不可救。吾不治血,专治燥,方用兼润丸,熟地、当归、白芍各一两,元参、麦冬、沙参各二两,车前子、生地各五钱,地榆三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血止,便有生机也。此方纯是补血妙品,惟用地榆以清火,车前子以利水,火清水利,不必治血,血自治也。

     吐出

  如人舌吐出,不肯收进,乃阳火盛强之故,以冰片少许点之,即收。后用黄连、人参、白芍各三钱,菖蒲、柴胡各一钱,水煎服,二剂可也。

     缩入

  如人舌缩入喉咙,不能语言,乃寒气结于胸腹之故,急用人参三钱,白朮五钱,肉桂、附子、干姜各一钱治之,则舌自舒矣。

     断者可续

  凡人有被人咬落舌尖,或连根咬断者,或一日,或二日,或半月,俱可接之。速用狗舌一条,观其人舌之大小切正如人舌光景,将病人舌根伸出,病人坐在椅上,仰面头放在椅背上,以自己手拿住喉咙,则舌自伸出,急将狗舌蘸药末,接在人舌上,一交接永不落矣。末药方开后:龙齿、人参俱透明者,生地各三钱,冰片三分,象皮一钱,土狗三个去头翅,地虱二十个。先将人参各项俱研末,后用地虱、土狗捣烂入前药末内,捣之,佩身上三日,干为末,盛在瓶内。遇有此等病为之医治可也。此药末接骨最奇,服下神效。骨断者服一钱即愈,神方也。

     绝者可长

  闻人说咬落舌头者,以酢漱之,可以重长,此说甚谬。夫肉逢酸则缩,岂有反伸出之理?当用人参一两,煎汤含漱半日,以一两参汤漱完,然后已。再用龙齿末、血竭末各三分,人参未、麦冬末各一钱,冰片二分,土狗一个,地虱十个,各火焙为末,放在土地上一刻,出火气,将此末乘人参漱口完时,即以此末自己用舌蘸之,使令遍,不可将舌即缩入口中,放在外者半刻,至不能忍然后缩入可也。三次,则舌伸长矣。

     伤寒相舌秘法

  凡见舌系白胎,邪火未甚也,用小柴胡汤解之。舌系黄色者,心热也,可用黄连、栀子以凉之。凡见黄而带灰色者,系胃热也,可用石膏、知母以凉之。凡见黄而带红者,乃小肠膀胱热也,可用栀子以清之。见舌红而白者,乃肺热也,用黄芩、苏叶以解之。见舌黑而带红者,乃肾虚而挟邪也,用生地、元参,又入柴胡以和解之。见舌红而有黑星者,乃胃热极也,宜用石膏以治之;元参、干葛亦可,终不若石膏之妙。见舌红而有白点者,乃心中有邪也,宜用柴胡、黄连以解之,心肝同治也。见舌红而有大红点者,乃胃热而带湿也,须茵陈五苓散以利之。盖水湿必归膀胱以散邪,非肉桂不能引入膀胱,但止可用一二分,不可多入。见舌白胎而带黑点,亦胃热也,宜用石膏以凉之。见舌黄而有黑者,乃肝经实热也,用柴胡、栀子以解之。见舌白而黄者,邪将入里也,急用柴胡、栀子以解之,不使入里,柴胡乃半表半里不可不用之药也。见舌中白而外黄者,乃邪入大肠也,必须五苓散以分水,水分则泄止矣。见舌中黄而外白者,乃邪在内而非外,邪在上而非下,止可加柴胡、枳壳以和解,不可骤用大黄以轻下也;天水加五苓亦可,终不若柴胡、枳壳直中病原;少加天水则更妥,或不加用天水,加五苓散亦可也。见根黄而光白者,亦胃热而带湿也,亦须用石膏为君,而少加天水之品,如猪苓、泽泻之味也。见舌黄而隔一瓣一瓣者,乃邪湿已入大肠,急用大黄茵陈下之,不必用抵当、十枣汤也。若下之迟,则不得而用之。然须辨水与血之分,下水用十枣,下血用抵当也。见舌有红中如虫蚀者,乃水未升而火来乘也,亦须用黄连、柴胡以和解之。见舌红而开裂如人字者,乃邪初入心,宜用石膏、黄连以解之。见舌有根黑而尖带红者,乃肾中有邪未散,宜用柴胡、栀子以解之。见舌根黑而舌尖白者,乃胃火乘肾,宜用石膏、知母、元参以解之,不必论其渴与不渴,不必问其下利也。舌根黑而舌尖黄者,亦邪将入肾,须急用大黄下之。然须辨其腹痛与不痛,按之腹痛而手不可近者,急下之,否则只用柴胡栀子以和解之。见舌纯红而独尖黑者,乃肾虚而邪火来乘也,不可用石膏汤。肾既虚而又用石膏,是速之死也。当用元参一两或二两以救之,多有能生者。见舌有中心红晕而四围边旁纯黑者,乃君相二火炎腾,急用大黄加生地两许,下而救之,十人中亦可救五六人。见舌有中央灰黑而四边微红者,乃邪结于大肠也,下之则愈,不应则死。以肾水枯槁不能润之推送,此时又不可竟用熟地补肾之药,盖邪未散不可补,补则愈加胀急,适所以害之也。必邪下而后以生地滋之则可,然亦不可多用也。见舌有纯灰色中间独两晕黑者,亦邪将入肾也,急用元参两许,少加柴胡治之。见舌有外红而内黑者,此火极似水也,急用柴胡、栀子、大黄、枳实以和利之。若舌又见刺,则火亢热之极矣,尤须多加前药。总之内黑而外白,内黑而外黄,皆前证也,与上同治,十中亦可得半生也。惟舌中淡黑而外或淡红,外或淡白,内或淡黄者,较前稍轻,俱可以前法治之,十人中可得八人生也。见舌有纯红而露黑纹数条者,此水来乘火,乃阴证也,其舌胎必滑,必恶寒、恶水,下咽必吐。倘现纯黑之舌,乃死证也,不须治之。水极似火,火极似水,一带纯黑,俱不可治。伤寒知舌之验法便有把握,庶不至临证差悞耳。

    方

  升麻煎 【《千金方》,下同】  治心脏热,舌生疮裂破,引唇揭赤,服之泻热。
  升麻 射干各三两 柏叶切,一升 大青二两 生元参汁三合 苦竹叶切 地黄汁 生芦根 蔷薇根白皮各五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下元参汁,令两沸;次下地黄汁,两沸;次下蜜,煎取一升七合。绵染取汁,安舌上含,细细咽之。
  又方 治舌上疮,不得食,舌本强,颈两边痛,此是心虚热所致。
  柴胡 升麻 芍药 栀子仁 通草各二两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两半 生姜 石膏各四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九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滓可重煎服之。

  黑参丸 【丹溪,下同】  治口舌生疮,久不愈。
  黑参 天门冬 麦门冬去心,各炒一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绵裹,噙化咽津。

  柳花散 治口舌生疮。
  延胡索一两 黄蘗 黄连各半两 密陀僧 青黛各二钱
  右为末,敷贴口内,有津即吐。

  增损如圣散 治上焦热壅,口舌生疮。
  桔梗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枳壳去瓤,二钱半 防风半两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煎,食后服。

  甘桔汤 治前证。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
  右水煎,食后温服。

  理中汤 【仲景】  治口舌生疮,服凉药不愈,此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也。
  白朮土炒,二两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各一两
  右銼,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薄荷煎 【《三因》】  治舌上生疮,或白胎干濇如雪,语话不真。
  薄荷自然汁 白蜜各等分
  右二味调匀。先以生姜厚片蘸蜜水揩洗后,敷此药。

  得效方 治前证。
  朱砂 雄黄 硼砂 龙脑 麝香各少许
  右为末,先以蜜水揩洗后,以此敷之良。

  冰蘗丸 【《入门》】  治口舌生疮粟。
  黄蘗 薄荷 硼砂各等分 龙脑减半
  右为末,蜜丸,弹子大,噙化。

  兼金散 【《三因》】  治口舌疮。
  黄连 细辛各等分
  右为末,先以布巾蘸水,拭净患处,乃掺药,吐涎即愈。

  碧雪 【《得效》】  治口舌生疮,舌强腮肿喉痹。
  蒲黄 青黛 硼砂 焰硝 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以手指掺于口中,咽津下。

  香砂六君子汤 治口舌生疮,服凉药过多,以致食少作呕,或中气虚热所致。
  人参 白朮土炒 茯苓 半夏 陈皮各一钱 藿香八分 甘草炒,六分 缩砂仁炒,八分
  右姜水煎。

  人参安胃散 治胃经虚热,口舌生疮,喜热饮食。
  人参 白茯苓各一钱 黄芩二钱 甘草炙 陈皮各五分 黄连三分 芍药七分
  右水煎服。

  七味白朮散 治虚热口舌生疮,不喜饮冷,吐泻口干。
  干葛一钱 人参 白朮炒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炙 藿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四君子汤 治口舌生疮,脾胃虚弱,饮食少思,肚腹不利。
  人参 白朮 茯苓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右姜枣水煎服。

  六君子汤 治胃气虚热,口舌生疮,或寒凉克伐,食少吐泻。
  人参 白朮 茯苓各一钱半 陈皮 半夏 甘草各一钱
  右姜枣水煎服。

  二陈汤 治脾胃虚弱,口舌生疮,或中脘停痰,呕吐恶心,饮食少思等证。
  陈皮 茯苓 半夏各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右姜枣水煎服。

  葛花解酲汤 治酒积,口舌生疮,或呕吐泄泻。
  白豆蔻 缩砂仁 葛花各五分 陈皮 猪苓 白茯苓 人参 白朮土炒 神曲炒 泽泻 干姜各三分 木香 青皮各二分
  右水煎服,得微汗,酒病去矣。

  栀子清肝散 治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口舌生疮。
  茯苓 川芎 芍药 牛蒡子炒 当归各七分 柴胡 山栀 丹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水煎服。

  三黄丸 治实热,口舌生疮,作渴喜冷。
  黄芩 黄连 黄蘗各等分
  右为末,水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汤下。

  清心莲子饮 治口舌生疮,烦躁作渴,小便赤濇,夜静昼发。
  黄芩 石莲肉 白茯苓 黄芪蜜炙 柴胡 人参各一钱 麦门冬 地骨皮 车前子炒 甘草各一钱半
  右水煎服。

  十全大捕汤 治气血俱虚,牙齿肿痛,口舌生疮。
  人参 茯苓 当归 白朮炒 黄芪炙 川芎 熟地 白芍药炒 甘草炙,各一钱 肉桂五分
  右枣姜水煎服。

  四物汤 治血虚发热,口舌生疮。
  当归 熟地黄各三钱 芍药 川芎各一钱
  右水煎服。

  当归补血汤 治血气俱虚,口舌生疮
  黄芪炙,一两 当归酒制,二钱
  右水煎服。

  元戎四物二连汤 治血虚发热,口舌生疮,或昼寒夜热。
  当归身 生地黄 白芍药 川芎 胡黄连 川黄连各一钱
  右水煎服。

  逍遥散 治血虚有热,口舌生疮。
  甘草炙 当归 白芍药炒 白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一钱
  右水煎服。

  黄连汤 【《回春》,下同】  治心火,舌上生疮,或舌上肿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
  黄连酒炒 栀子炒 生地黄酒洗 麦门冬 当归酒洗 赤芍药各一钱 犀角镑 薄荷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食后服。

  清热如圣散 治舌下肿如核桃,破出黄痰后复发者。
  连翘一钱半 恶实 黄连各一钱 天花粉 栀子仁炒黑,各七分 枳壳 柴胡 荆芥穗 薄荷叶各五分 甘草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灯心一团,水煎,稍冷服。

  琥珀犀角膏 【《入门》】  治咽喉口舌生疮如菌,其效如神。
  酸枣仁 茯神 人参各二钱 犀角 琥珀 朱砂各一钱 龙脑少许
  右为细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以麦门冬煎汤化服,一日用三五丸。

  霜盐散 治舌忽肿大。
  百草霜 青盐 等分为末,井水调涂舌上。无青盐,则白盐亦可。

  青黛散 治重舌。
  黄连 黄蘗各三钱 青黛 马牙硝 朱砂水飞,各六分 雄黄 牛黄 硼砂各三分 龙脑一分
  右为末,先以薄荷汁拭口中,以药末掺之。咽疮肿亦佳。

  小续命汤 治中风,舌短而强。
  防风一钱二分 桂枝 麻黄 人参 炙甘草 杏仁去皮尖,炒研 芎藭酒洗 白芍药酒炒 黄芩酒炒 防己各八分 附子四分 每服三钱,加枣姜煎。

  升麻散 【《济生》】  治热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升麻 人参 桔梗 干葛 赤芍药 甘草
  右(口父)咀,姜煎温服。一方有黄连、大黄、黄芩、元参、麦门冬。

  碧雪 【《和剂》】  治积热,口舌生疮,心烦喉闭。
  芒硝 青黛 寒水石飞 石膏煅飞 (石卜)硝 硝石 马牙硝各等分 甘草煎汤二升,入诸药再煎,用柳枝不住搅令熔,方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冷即成霜,研药。每用少许,以津含化;如喉闭,以竹管吹入喉中。

  本事方 治虚热上攻,口舌生疮。
  草乌一个 南星一个 生姜一块 为末,临卧,酢调作掩子,贴手足心。

  龙石散 【《三因》】  治上膈蕴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寒水石煅,三两 朱砂二钱半,另研 龙脑一字 为末,每用少许掺患处。小儿疹毒攻口,用五福化毒丹后用此。

  清热补气汤 治中气虚热,口舌如无皮状,或发热作渴。
  升麻 元参 五味子 麦冬 炙甘草各五分 人参 白朮 茯苓 当归酒洗 芍药炒,各一钱
  右水煎服。如不应,加炮姜;更不应,加附子。

  清热补血汤 治口舌生疮,体倦少食,日晡益甚,或目濇热痛。
  当归酒洗 川芎 芍药 熟地黄酒洗,各一钱 元参七分 知母 黄蘗 柴胡 麦门冬去心 五味子 牡丹皮各五钱
  右水煎服。如不应,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治之。

  六味丸 治水衰火盛,口舌生疮。
  熟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 山萸肉酒润 山药各四两 茯苓乳拌 丹皮 泽泻各三两
  右为细末,蜜丸,空心服。

  八味丸 治虚火上炎,口舌生疮。
  熟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 山萸肉酒润 山药各四两 茯苓乳拌 丹皮 泽泻各三两 附子 肉桂各一两
  右为细末,蜜丸,空心盐汤下。

  加味归脾汤 治思虑动火,口舌生疮。
  人参 白朮土炒 茯神 枣仁炒 龙眼肉各二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柴胡六分 远志 丹皮 当归酒洗,各一钱黄芪蜜炙,一钱半 山栀八分 姜枣煎服。

  元参升麻汤 治心脾壅热,舌上生疮,木舌舌肿,或连颊两项肿痛。
  元参 升麻 犀角 桔梗 贯众 赤芍药 黄芩 甘草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

  清热化痰汤 治上焦有热,痰盛作渴,口舌肿痛。
  贝母 天花粉 枳实炒 桔梗各一钱 黄芩 川黄连各一钱二分 元参 川升麻各七分 甘草五分
  右水煎服。

  八珍汤 治气血俱虚,口舌生疮。
  人参 白朮土炒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生地 当归酒洗 芍药炒,各二钱 川芎一钱半
  右水煎服。

  金沸草散 世医用此发散伤寒伤风,及加杏仁五味子治咳嗽,皆效。独未知用之治舌肿牙疼。辛未年,有人患舌肿满塞,粥药不入,其势危甚,煎此一剂,乘热以纸笼气熏之,遂愈。
  前胡 旋覆花各一两 赤芍炒 甘草各一钱 荆芥穗一两半 赤茯苓六钱半 炙半夏五钱
  右水煎服。

  黄药汤 治舌肿及重舌。
  黄药 炙甘草各一两
  右(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温服。

  马牙硝丸 治木舌。
  马牙硝研,七钱五分 铅白霜 太阴元精石 寒水石 麝香细研 大黄炒,各半两 枯白矾一钱二分 炙甘草二钱半
  右为细末,研匀,炼蜜和丸,如弹子大,含一丸咽津。

  牛黄散 治舌肿强。
  牛黄研 汉防己各七钱半 犀角屑,二钱五分 生地黄 羚羊角屑 人参 桂心 牛蒡子炒 炙甘草各半两
  右为细末,研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拘时,连滓温服。

  飞矾散 治木舌。
  白矾飞 百草霜各等分
  右研细末,捻糟茄自然汁调。若口噤,挑开灌之妙。

  (上庶下虫)虫散 治前证。
  (上庶下虫)虫五枚,炙 盐半两
  右研细末,以水二盏,煎十沸去滓,热含吐去,以瘥为度

  百草霜散 治舌肿起如猪胞,忽然硬肿,逡巡塞闷杀人。
  百草霜不拘多少
  右一味,以酢调厚敷舌上下,脱去更傅,须臾即消。若先决去血汁再敷之,尤佳。

  乌犀膏 治重舌木舌。
  皂荚两条,捶碎,水三升浸一时久,挼汁去滓,入瓦器内熬成膏 焰硝 百草霜研 人参末,各一钱 好酒一合 白霜梅 硼砂各少许,并研入膏中
  右拌和令匀,先以粗布蘸水,揩舌冷;次用生姜片擦之;然后用鹅毛点药少许于舌上下,以出尽顽涎为度;却嚼甘草二寸,咽汁吞津。

  牛黄散 治重舌。
  牛黄研 人参 大黄炒 麝香研 甘草炙,各半两 白茯苓去皮,七钱半 丹砂研 当归切焙,各二钱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沸汤调下,甚者加一钱。

  矾石散 治风寒湿,舌强不能言语。
  枯矾 桂心各等分
  右为末,每用一钱安舌下。

  甘露饮 治口舌生疮,牙宣心热。
  枇杷叶 石斛 黄芩 生地黄 麦门冬去心 炙甘草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锺,煎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艹舌)蒌根散 治风热口中干燥,舌裂生疮。
  (艹舌)蒌根 胡黄连 黄芩各七钱半 白僵蚕炒 白藓皮 大黄銼炒,各半两 牛黄研 滑石研,各二钱半
  右为细末,研匀,每服二钱,不拘时,竹叶汤调服。

  甘露丸 治口舌干燥,解壅毒,退风热。
  寒水石二斤,烧令赤,摊于地上一宿,以出火毒 铅霜细研 龙齿细研 甘草炙赤,各七钱半 马牙硝三两,细研
  右为细末,研匀,以糯米饭和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食后用新汲水磨化服。

  芦荟散 治口舌生疮。
  芦荟 青蒿 蟾酥 羊蹄花各半两 麝香研 白矾煅研 牛黄研,各一钱二分 干蜗牛三枚 瓜蒂二十枚 细辛 丁香 丹砂研,各二钱半 马牙硝研,七钱半 熊胆研,一钱
  右为细末,研匀,先以头发裹指于温水内蘸揩之,软帛挹却脓水,取少许药末掺疮上。或轻,可即去蟾酥、芦荟。看病大小,以意加减用之。

  元参散 治口舌生疮,连齿龂烂痛。
  元参 升麻 独活 黄芩 黄蘗 大黄炒 前胡 犀角 麦冬 栀子仁 炙甘草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五分,不拘时温服。

  绿云散 治舌上生疮。
  铜绿 铅白霜各等分
  右同研极细,每用少许掺舌上。

  神龟滋阴丸 治足痿舌纵。
  龟板炙,四两 知母酒炒 黄蘗炒赤,各二两 锁阳酒洗 枸杞 五味子各一两 干姜炮,半两
  右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

  通天愈风汤 治前证。
  桔梗三钱 人参 南星 贝母去心,各一钱 连翘 甘草 防风 葳灵仙 荆芥穗各五分 (艹舌)蒌仁十五粒 白朮一钱半 生姜三片 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入荆沥一呷,姜汁些少,半饥时服,吞下清心导痰丸五十粒,日一服。

  清心导痰丸 治前证。
  南星姜制 半夏姜制,各二两 天花粉 白附子各一两 黄连炒 郁金各七钱半 川乌盐制,二钱 白僵蚕炒,去丝嘴 天麻 羌活各半两
  右为末,姜汁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通天愈风汤吞下。

  理阴煎 【《景岳全书》,下同】  治形气病气俱不足,寒水乘心,虚阳不敛,舌黑者。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或加肉桂一二钱。

  大补元煎 治前证。
  人参一二钱,多则一二两 山药 杜仲各二钱 熟地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当归二三钱,泄泻者去之 山萸一钱,畏酸吞酸去之 枸杞二三钱 炙草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补阴益气煎 治舌胎阴虚火盛,表邪未解者。
  人参一二三钱 当归身 山药酒炒,各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二两 升麻三五分,火浮于上者不用 陈皮 炙甘草各一钱 柴胡一二钱,无表邪者不用 水二锺 加生姜三五七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六十

舌門

    單方

  舌胎白而滑:生姜蘸蜜擦之,或以生姜蜜水洗之。若舌胎黃赤燥濇者,取新青布裹指蘸冷水頻頻擦之,輕者易脫,重者難脫,必須大下之,津液還而胎自退矣。【《入門》】

  舌上生瘡,或白胎幹濇如雪,語話不真:薄荷自然汁與白蜜等分,調勻敷之,良。先以生姜厚片蘸蜜水揩洗,後敷藥。【《三因》】
  又方:生姜蜜水揩洗,後用朱砂、雄黃、硼砂、腦麝各少許爲末敷,亦良。 【《得效》】

  補舌斷方:治大人小兒偶含刀在口,割斷舌頭,已垂落而未斷。用雞子白軟皮袋了舌頭,用破血丹蜜調塗舌根斷處,卻以蜜調蠟,稀稠得所,敷在雞子皮上,蓋惟軟能透藥性故也。常勤添敷,三日舌接住,方去雞子皮,只用蜜蠟勤敷,七日痊安。【《醫林》】

  自行被跌仆穿斷舌心,血出不止:以鵝翎蘸米酢頻刷斷處,其血即止。仍用蒲黃、杏仁、硼砂少許爲末,蜜調成膏噙化而安。【《入門》】

  舌頭被人咬去:取諸瘡門治下疳瘡藥,先以乳香、沒藥煎水噙口中,止痛後,抹上藥,即長全有效。下疳瘡藥,即黑鉛、水銀、寒水石、輕粉、硼砂五味方也。【《回春》】

  舌腫脹出口:蓖麻子取油,蘸紙撚燒煙熏之。 【《綱目》】

  重舌:取馬牙硝爲末,敷舌下,日三。 【《本草》,下同】

  重舌及舌生瘡:蒲黃微炒,摻之即瘥。

  舌腫大滿口:真蒲黃頻摻舌上,且呷黃連湯瀉心火,即瘥。 【《正傳》】

  舌塞語吃:川椒以生面包丸,每服十粒,酢湯下。 【《救急》】

  口舌生瘡:用黃蘗含之,良。

  舌腫滿口不得語:鹽一升,(上庶下蟲)蟲三十枚,水三升,煮三沸,含之,稍稍咽之,日三。【《千金》】

  舌腫脹出口:硼砂爲末,生姜片蘸藥,揩腫處,即退。 【《綱目》】

  舌頭生瘡:黃蘗、幹姜等分,亦良。

  口舌瘡爛: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飲。 【《肘後》】

  重舌腫脹:取鐵鏽鎖燒紅,打下鏽研末,水調一錢,噙咽。 【《生生編》】

  重舌木舌:僵蠶爲末吹之,吐痰甚妙。
  又方:僵蠶一錢,黃連蜜炒二錢爲末,摻之涎出爲愈。 【《陸氏積德》】

  木舌腫脹:川烏尖、巴豆細研,酢調塗刷。 【《集簡》】

  重舌木舌,脹大塞口:半夏酢煎,含漱之。
  又方:半夏二十枚,水煮過再泡片時,乘熱以酒一升浸之,密封良久,熱漱含吐之。

  重舌涎出,水漿不入:太陰元精石二兩,牛黃、朱砂、龍腦各一分爲末,以針刺舌上去血,鹽湯漱口,摻末,咽津,神效。【《聖惠》,下同】

  懸癰舌腫咽,生瘜肉:羊蹄草煮汁,熱含冷吐之。

  木舌腫強:糖酢時時含漱。 【《普濟》】

  傷寒舌出過寸者:梅花片腦半分爲細末,摻之,隨手即愈。 【《夷堅志》】

  重舌鵝口:赤小豆末酢和塗之。 【《普濟》】

  口舌生瘡,胸膈疼痛者:用焦豉末含一宿,即瘥。 【《聖惠》】

  口舌生瘡:(石蔔)硝含之,良。 【《千金》】

  口舌生瘡,下虛上壅:用白礬泡湯濯足。
  又方:白礬末,黃丹水飛,朱砂等分,研,擦之。

  重舌木舌:皂礬二錢,鐵上燒紅研,摻之。 【《積德堂方》】

  舌腫塞口,不治則能殺人,用甘草煎濃湯。熱漱頻吐。 【《聖濟總錄》】

  重舌鵝口:白芨末乳汁調,塗足心。 【《聖惠》】

  口舌生瘡:用黃連浸酒,時呷之。 【《肘後》】

  口舌生瘡:升麻一兩,黃連三分爲末,綿裹含咽。 【《本事》】

  飛絲入口,致舌間生泡:取蘇葉細嚼,白湯送下立效。 【丹溪】

  木舌腫滿,塞口殺人:紅芍藥、甘草煎水,熱漱。 【《聖濟總錄》】

  舌卒腫大,如豬脬狀,滿口,不治殺人,取釜下墨和酒塗之。 【《千金》】

  舌縮口噤:以生艾搗敷之,幹艾浸濕亦可。 【《聖濟總錄》】

  舌硬出血不止:取刺薊搗汁,和酒服;幹者爲末,冷水服。 【《普濟》】

  舌硬出血:木賊煎湯,漱之即止。 【《聖惠》】

  口舌生瘡:膽礬半兩,入銀鍋內火煅赤,出毒一夜,細研,每以少許敷之,吐去酸涎水二三次,瘥。【《勝金方》】

  木舌塞脹,不治殺人:用蛇膽一枚,焙幹爲末,敷舌上,有涎吐去。

  重舌腫痛:蜂房炙,研,酒和敷之,日三四次。

  舌上腫硬出血:海螵蛸、蒲黃各等分,研細末,井華水調敷。

  重舌:用皂角刺、煅(石蔔)硝少許,研勻,先以手蘸水擦口內,並舌上下,將藥摻之,涎出自消。
  又方:五靈脂一兩,去砂石研末,米酢一大碗煎,逐旋噙漱口。
  又方:用皂角要不蛀者四五梃,去皮弦,炙令幹,荊芥穗少許,研細末,以米酢調塗腫處。
  又方:蛇蛻燒灰,研極細,少許敷之。

  重舌出涎:特牛乳飲之。

  舌腫出血如泉:鰞鲗骨、蒲黃各等分,炒,爲細末,每用塗之。 【《簡易》】

  舌上生瘡:羊胫骨中髓和胡粉塗之,妙。 【《聖惠》】

  重舌塞痛:地鼈蟲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撚舌下腫處,一名地蜱蟲也。 【鮑氏】

  木舌腫滿,不治殺人:蚯蚓一條,以鹽化水塗之,良久漸消。 【《聖惠》】

  舌腫大塞口,不通飲食:經驗方用真蒲黃一味,頻刷舌上,其腫自退。若能咽藥,即以黃連一味煎濃汁,細細呷之,以瀉心經之火,即愈。【《正傳》】

  舌腫滿口,諸藥不效:以梅花冰片,研爲細末,敷之即消。 【《醫統》】

  舌腫脹出口:外用硼砂爲末,生姜片蘸藥,揩腫處即退。 【《綱目》】

  口舌生瘡,爛久不瘥:用薔薇根濃煎汁,稍稍含漱,溫含冷吐,即效。冬取根,夏取莖葉用。【《本草》】

    針灸

  《素問》曰: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則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內筋爲二痏,在內踝上,大筋前,太陰後,上踝二寸所。
  刺足少陰脈,重虛出血,爲舌難以言。
  《靈樞》曰:熱病不可刺者,舌本爛,熱不已者死。
  《甲乙經》曰:舌下腫難言,舌縱喎戾不端,通谷主之。
  舌緩涎下煩悶,取足少陰。
  重舌,刺舌柱以(金非)針。
  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頰腫惡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
  舌縱涎下煩悶,陰交主之。
  《千金方》曰:廉泉、然谷主舌下腫難言。
  陰谷主舌下腫難言,舌縱涎出。
  風府主舌緩喑不能言,舌急語難。
  扶突、大锺、竅陰主舌本出血。
  魚際主舌上黃,身熱。
  尺澤主舌幹脅痛。
  關衝主舌卷,口幹,心煩悶。
  中衝主舌本痛。
  天突主俠舌縫脈青。
  複溜主舌卷不能言。
  舌卒腫,滿口溢出,如吹豬胞,氣息不得通,須臾不治,殺人。急以指刮破舌兩邊,去汁即愈。亦可以铍刀決兩邊破之,以瘡膏敷之。
  又方:刺舌下兩邊大脈血出。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脈,血出不止,殺人。如上治不愈,或血出數升,則燒鐵篦令赤,熨瘡數過,以絕血也。
  《濟生方》曰:舌急取痖門,舌緩取風府。
  《三因方》曰:凡舌腫舌下必有禁蟲,狀如蝼蛄、臥蠶,有頭有尾,頭少白。可燒鐵烙烙頭上,即消。
  《東垣十書》曰: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颔下結喉上,治舌下腫難言,縱涎出,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刺瘧論雲:舌下兩脈者,廉泉也。刺禁論雲:刺舌下脈太過,血不止爲喑。刺節真邪論雲:取廉泉穴血變而止。以明宜出血,禁用針。或問取廉泉穴二說不同,一說取颔下結喉上,一說取舌下兩脈,何者爲當?答曰:舌本者,乃舌根蒂也。若取舌下兩脈,是取舌梢也,舌標也,此法悞也。當取颔下者爲當,此舌根也。況足陽明之脈,根于厲兌,結于廉泉。颔下,乃足陽明之所行也。若取舌下兩脈,非足陽明經也。戊與癸合,廉泉,足少陰也,治涎下。解雲:胃中熱上溢,廉泉開,故涎下,當出血瀉胃中熱。又知非舌下兩脈也,颔下結喉上者爲准矣。脹論曰:廉泉、玉液者,津液之道路也。按《針經》雲:少陽結于廉泉。今曰陽明者,悞也。
  《得效方》曰:舌腫如豬胞,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血出即消。切勿刺中央脈,血不止則死。若悞刺,以銅箸火燒烙之,或酢調百草霜塗之,須臾自消。此患,人多不識,失治則死。
  《醫學綱目》曰:治重舌、木舌、紫舌等疾,腫脹疼痛,硬強不語,又兼舌根並兩齒合經盡處作腫,瘀肉塗塞,口噤難開,俱用此法刺之。用粗綿針紮在箸頭上,在患處點刺出血。紅紫毒輕,紫黑毒重。患甚者數十點皆可,血盡,溫湯漱之。甚者金鎖匙,輕者冰硼散,搽患上,流去熱涎。內服涼膈散、清涼飲,俱可選用。
  舌腫難言:取廉泉、金津、玉液,各以三棱出血。又取天突、少商、然谷、風府。
  舌卷:取液門、二間。
  舌縱涎下:取陰谷。
  舌下腫難言,口瘡舌縱涎出,及舌根急縮:廉泉三分,得氣即瀉,灸三壯
  舌腫:廉泉三分灸之,金津、玉液,各用三棱針出血;又取天突、少商。
  又法:取廉泉、然谷、風府、天突、關元。
  針灸舌卷,獨取手少陽絡與筋。經雲:邪客手少陽之絡,飲人喉痹舌卷,口幹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痏。又雲:手陽明之筋,其病支痛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爲度,以痛爲腧,是也。
  《萬病回春》曰:凡舌腫脹甚,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舌旁出血。唯舌下廉泉穴,禁針。

    導引

  《得效方》:重舌擦法,重舌急證,用指去爪,先于舌下筋上,擦至根,漸深深擦入,如此三次;又用指蘸水,取項後燕窠小坑中筋,自上趕下,至小屈,深深擦入,亦三次。小兒若飲乳勝前,則病去矣。
  《保生秘要》曰:舌下重舌,先于患處推散腎水,升至舌下洗之,推開肺經,呵而吸之。

    醫案

  《儒門事親》曰:南鄰朱老翁年六十余歲。身熱數日不已,舌根腫起,和舌尖亦腫,腫至滿口,比元舌大二倍。一外科以燔針刺其舌兩旁下廉泉穴,病勢轉凶,將至顛巇。戴人曰:血實者,宜決之以(金非)針。磨令鋒極尖輕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約一二盞,如此者三次,漸而血少痛減腫消。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故血出則愈。又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燔針艾火,是何義也?

  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諸藥不愈,余用(金非)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至盈鬥。

  《本事方》曰:一士人夜歸,其妻熟寢,士人撼之,妻問何事,不答,又撼之,其妻驚視之,舌腫已滿口,不能出聲。急訪醫,得一叟負囊而至,用藥摻之,比曉複舊。問之,乃蒲黃一物。

  《薛己醫案》曰:一婦人善怒,舌本強,手臂淋。余曰:舌本屬脾土,肝木克之故耳。治以六君子加柴胡、芍藥而愈。

  先兄口舌糜爛,痰涎上壅,飲食如常,遇大風欲仆地,用補中益氣湯及八味丸即愈。間藥數日仍作,每勞苦則痰盛目赤,漱以冷水,舌稍愈,頃間舌益甚,用附子片噙之即愈。服前二藥,諸證方痊。

  弘治辛酉,金台姜夢輝患傷寒,舌見全黑,手足厥冷,吃逆不止。衆醫猶作火治,幾致危殆。判院吳仁齋用附子理中湯而愈。夫醫之爲道,有是病必用是藥。附子療寒,其效可數。奈何世皆以爲必不可用之藥,甯視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凡用藥得宜,效應不異,不可便謂爲百無一治而棄之也。

  余在留都時,地官主事鄭汝東妹婿患傷寒,舌見全黑,院內醫士曾禧曰:當用附子理中湯,人鹹驚駭而止。及其困甚治棺,曾與其鄰複往視之,謂用前藥猶有生意。其家既待以死,  棄而從之,數劑而愈。大抵舌黑之證,有火極似水者,即杜學士所謂薪爲黑炭之意也,宜涼膈散之類,以瀉其陽。有水來克火者,即曾醫士所療者是也,宜理中湯以消陰翳。又須以老生姜切平擦其舌,色稍退者可治,堅不退者不可治。

  一男子不慎酒色,冬喜飲冷,舌作痛,小便頻數,舌裂痰盛,此腎水枯涸,陰火無制,名下消,用加減八味丸而愈。若寸脈洪數有力,多飲少食,大便如常,口舌生瘡,大渴引飲者,名上消,是心移熱于肺,用白虎湯加人參治之。若關脈洪數有力,喜飲冷,小便黃,大便鞕而自汗者,名中消,調胃承氣湯下之。

  學士吳北川過飲,舌本強,言語不清,痰氣湧盛,肢體不遂。余作脾經濕痰治之而愈。

  秋官鄭君過飲,舌本強腫,言語不清。此脾虛濕熱,用補中益氣加神曲、麥芽、幹葛、澤瀉而愈。

  一膏粱之人,患舌痛,敷、服皆消毒之藥,舌腫勢急。余刺舌尖及兩旁出紫血杯許,腫消一二;更服犀角地黃湯一劑,翌早複腫脹;仍刺出紫血杯許,亦消一二;仍服前湯,良久舌大腫;又刺出黑血二杯許,腫漸消。忽寒熱作嘔,頭痛作運,脈浮洪而數,此邪雖去而真氣愈傷,與補中益氣,倍用參、芪、歸、朮,四劑而安,又數劑而愈。

  一婦人善怒,舌腫煩熱。用降火化痰等藥,前證益甚,兩脅作脹,服流氣飲,肚腹亦脹,經行不止。此肝虛不能藏血,脾虛不能統血。用加味歸脾加麥門、五味而愈。若因暴怒而患前證,用小柴胡加丹皮、山栀。血虛者,用八珍加參、朮、柴胡、山栀、丹皮,虛甚須加炮姜。

  一男子舌下牽強,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秘結,或皮膚赤暈,此大腸血虛風熱,用逍遙散加槐角、秦艽而愈。

  一婦人冬患腦疽,腫痛熱渴,脈洪數實,余用清涼消毒散潰之而愈。次年三月,其舌腫大,遍身患紫疔如葡萄,不計其數,手足尤多,各刺出黑血,服達命丹七粒,出臭汗,瘡熱益甚,便閉二日,與大黃、芩、連各三錢,升麻、白芷、山栀、薄荷、連翹各二錢,生甘草一錢,水煎三五沸服,大小便出臭血甚多,下體稍退;乃磨入犀角汁再服,舌本及齒縫出臭血,諸毒乃消;更與犀角地黃湯而愈。

  工部徐檢齋口舌生瘡,喜冷飲食,或咽喉作痛,大便秘結,此實熱也,用清涼飲治之而愈。

  仲侍禦多思慮,舌作痛,用苦寒降火藥,發熱便血,盜汗口幹,肢體日瘦,此脾氣虧損血虛之熱,用加味歸脾湯而愈。

  《醫學入門》曰:一婦人因産子,舌出不能收,以朱砂敷其舌,周真見之,令作産子狀,以兩女扶掖之,乃于壁外置瓦盆,墮地作聲,聲聞而舌收矣。

  《古今醫統》曰:王況治一大賈,因失驚伸舌出,遂不能收,經旬食不下咽,尪羸已甚,國醫不能療。其家榜于市曰:有能治者酬千金。況醫名未著,學且未精,因檢《針經》,有針法治此疾,遂往治之。用針舌之底,抽針出,舌遂伸縮如平時。

  《醫方考》曰:有人舌腫,舒出口外,無敢醫者。一村人雲,偶有此藥,歸而取至,乃二紙撚,以燈燒之,取煙熏舌,隨即消縮。衆問其方,村人曰:吾家舊有一牛,亦舌腫脹出口,人教以蓖麻油蘸紙作撚,燒煙熏之而愈,因以治人亦驗。

  《景嶽全書》曰:余在燕都,嘗治一王生,患陰虛傷寒,年出三旬,而舌黑之甚,其芒刺幹裂,焦黑如炭,身熱便結,大渴喜冷,而脈則無力,神則昏沈。群醫謂陽證陰脈,必死無疑。余察其形氣未脫,遂以甘溫壯水等藥大劑進之,以救其本,仍間用涼水以滋其標。蓋水爲天一之精,涼能解熱,甘可助陰,非若苦寒傷氣者之比,故于津液幹燥,陰虛便結,而熱渴火盛之證,亦所不忌。由是水藥並進,前後凡用人參、熟地輩各一二斤,附子、肉桂各數兩,冷水亦一二鬥,然後諸證漸退,飲食漸進,神氣俱複矣。但察其舌,黑則分毫不減。余甚疑之,莫得其解。再數日,舌上脫一黑殼,而內則新肉燦然,始知其膚腠焦枯,死而複活。使非大爲滋補,安望再生?此一證特舉其甚者紀之。此外,凡舌黑用補,而得以保全者,不可枚舉。所以凡診傷寒者,當以舌色辨表裏寒熱。若以之辨虛實,則不能無誤。蓋實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虛亦能黑,以水虧而枯也。若以舌黃、舌黑,悉認爲實熱,則陰虛證萬無一生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