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牟钟鉴谈儒道互补:不同年龄要过不同的生活

2016年08月22日 10:28
来源:凤凰网综合 作者:牟钟鉴








24人参与 4评论


牟钟鉴先生(资料图)
一、不同情状和不同年岁应各有侧重
儒道互补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人生阶段上各有侧重。譬如一些人在朝用儒家做贤相清官,不仅懂得儒家四书五经,在治国理政中能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而不局限在导之以政、齐之以刑。古代仁人志士在朝的时候得有点儒家的精神,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在国家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能够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那么当他不做官了,便多一点道家情怀,在野为民,做一个清静自在的民间文人。如果他还是为官的心态,就很痛苦了。
我有一个朋友,他的父亲是一位部长。这位部长没有业余爱好,他每天早上一起来就等车来接他去开会,坐主席台,在办公室批文件,或下去视察;退休以后,他不知道怎么过这日子,坐在那儿,还是等车接他。他的孩子说:爸,你退休了,不会有车了。 人要有业余爱好,要赶快地转换调整,然后适应你退休的生活。你可以画点画、写点字,多一点道家的自我意识和山水情趣,安排好老年退休的生活。
人在青壮年时期应以儒为主,用儒家情志尽社会责任,同时也需要一点道家精神来调节心理,因为你会遇到挫折,遇到困难,所以要儒道互补,而以儒为主,道为辅。人在中心舞台上多一点儒家的心态,在边缘地带多一点道家的心态,这样比较好。最早提出退休哲学的是谁? 是老子。老子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功遂”就是你该做的社会工作做完了,你赶快从岗位上退下来吧,你别老觉得事情离不开你、地球离了你不行,看不上青年人,老不放心,还要去指点,这让大家很讨厌的。现在就业多困难,老的不退就腾不出岗位。职称评审,老的不退就腾不出名额来,年轻人上不去,真的是这样。所以我觉得不同年龄段要过不同的生活。
二、退休后的道家式生活
一个人从退休到特别衰老这一段,如果基本健康,便是人生一个黄金段,因为没有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最自由自在,可以在养生保健的同时做一点自己最有兴趣的事情,又不让它累着,没有人来督促结项,大部分时间自己支配,过一种道家式的生活。
我退休后的生活方式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不要硬学、不要都学,只作参考。一共四条:
第一,去体制化,做社会人。我现在在体制以外了,体制以内的事来找我,对不起,我不能做了,年轻人做去,做社会人。
第二,去项目化,做自由人。《文汇报》上有一篇文章叫《知识分子项目化生存》,说现在什么状态呢? 不拿项目,你就几乎在岗位上无法生存,你评不了职称,得不了奖,你什么都没有,你必须不断地拿项目,越多越好。至于说你这个项目做得怎么样,少有人关心,反正大都可以结项过关。在岗的人十分关心拿到国家项目没有,拿到教育部项目没有,拿到部委项目没有,拿到学校项目没有,还有拿了有多少钱的项目,得了什么奖,你的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多少,被引用多少次,现在都是硬件的东西,整天地疲于奔命,这叫项目化生存。从老子的观点看,人被异化了,成为项目的附属品,没有了自我。按照今天的职称标准老子连个助理研究员都评不上,他才有五千言。我们学校曾经有规定,在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必须在五千字以上,老子刚刚够发表一篇文章的资格,孔子的《论语》才一万多字,还不是自己写的,也不合格。最近我看到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在西方一个大学里面,九年没出成果,但学校相信他,最后出了一本书,世界闻名了,解决了重大数学问题。所以你不能年年评成果,搞短平快,这样难有好成果。科研工作尤其文科研究,好成果需要时间。就好比说,万米赛跑,每一百米都得冲刺,可能吗? 所以这个项目化生存,我现在可以解脱了,去项目化,做自由人。
资料图
第三,去集体化,做个体人。什么意思啊? 因为文科研究大多是个体劳动,不是个体劳动难有创造性,精神创新是个性化的劳动。当然也应有集体项目,像编字典、编大型丛书,那没办法。但是真正能够传世的作品都是个人的,没有个性的东西,它就不会有创造性。而集体的项目还得互相协调,观点协调。 但我现在不需要了,所以我去集体化,做个体人。
第四,去中心化,做边缘人。大家都希望在中心舞台上生活,成了风气。现在一个小机构动不动挂个牌子,叫什么环球中心、什么广场,都想当中心。中心好不好? 也好,但责任大,比较累,而且要有水平有精力并形成巨大吸引力和辐射力,不是想进就能进的。边缘好不好? 也不见得不好,因为这个社会有很多中心圈,在这些圈之间是边缘地带,很自由啊,所以我很早就说做边缘人不见得就不好,看你怎么想。
我这四句话:去体制化,做社会人;去项目化,做自由人;去集体化,做个体人;去中心化,做边缘人。这适合我啊,并不适合现在的年轻人,这里面道家的成分居多。以上是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人群对儒道互补应该有所侧重,要灵活运用。
三、儒道互补代表人物的启示
下面说说儒道互补的代表人物。
儒道互补的典型代表人物古往今来很多。汉代的司马迁崇信黄老,就是儒道互补。魏晋玄学家何晏、王弼、郭象讲名教与自然关系,把二者统一起来,就是儒道互补。张载有几句话:“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什么意思呢? 就是条件好的时候,我要做我应该做的,因为我遇到顺境,应把事业做好,丰富我的人生;环境恶劣,对我是心性的磨练,逆境使我成熟。我活着的时候做我本分应该做的事。“没,吾宁也”,死了以后我就安息了。生死顺其自然,他是儒道互补的。还有邵雍、周敦颐,兼综儒道,开出宋代道学。南宋朱熹是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无疑是大儒,可是他时时流露出道家情怀,故追求“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四书章句集注·论语注》)。至于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一派学者,更是兼综孔老,并会通佛教了。
资料图
当代有冯友兰先生,他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受批判最多的一个哲学家,批冯的文章不计其数啊,但是冯先生泰然处之,只要有机会,还要讲、还要写,差一点划成“右派”,还不搁笔,继续“阐旧邦以辅新命”,这是儒家式的历史使命感。他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学生又培养出一大批学生,现在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队伍里有相当多的人都是冯门弟子,这就是儒家的精神。但是冯先生又不是那种好像必须挺在风口浪尖上的人,我认为他不是,而是避其锋芒。当条件好的时候,就“达则兼济天下”;条件不好,“穷则独善其身”,我不能发挥更大作用,但是我可以管住我自己,过一种道家式的生活。冯友兰,我觉得是儒道互补的。
还有费孝通先生,是最早打成“右派”的五大名教授之一,早年从英国学习回来,一心报效国家,结果没想到被打成“右派”,这样的生活怎么过啊? 在费孝通后来的文章里,可以看到道家的东西在支撑他,故能够在逆境中磨练自己。改革开放以后,平反了,他又开始调研和写作了,由道家式生活复转为儒家式生活。费老的贡献可以说巨大,在民族学上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深刻解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五十六个民族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处理民族关系、文明关系的十六字真言,开头已提过。在费先生身上体现着儒道交替为用。当代中国社会参与全球化进程,面临着三大文化的相互交织,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传统文化(儒道佛是核心)为根基,以西方和其他外国文化为营养,在综合创新中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用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人生处事态度上,中国人还是离不开儒道互补。我们已经抛弃了“文革”“以斗为本”的“极左”思维,也尝到了市场经济带来的“以物为本”的负面痛楚,而明确了“以人为本”的正确方向。在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推动“以德治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倡导“回归自然”,这说明儒家和道家的智慧没有过时,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两者互补而用之,有益于社会的进步,也有助于成就健康的人生。
(本文选自中华书局《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0 个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