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備要方論 清 吳硯丞
吳序
夫天有非時之氣,人即有非時之疾。禀賦強濃者,尚得以元氣勝之,惟麻痘兩症,盡人不免,每多發于嬰兒,則爲寰區通病。考先哲傳書,詳于論痘而略于論麻,蓋以麻出六腑,與痘出五髒者不同,治得其法,可以片言居要,後學不明此意,辄謂治痘難,治麻易,淺試輕嘗,多至草菅人命,良可悲也。壬子歲,自春延及夏秋,凡大村小落,小兒枉折者,不知凡幾。雖曰氣數使然,亦半由司命者未得其竅要也。硯丞彙有《麻疹備要》,皆采古人精言良法,可與明理者證活幼之心源。頃因家君代刻《神灸經綸》一書,請付梓其後,爰志數言于簡端。
時鹹豐三年歲次癸醜仲夏月雙溪吳與九書于聊且粗略之居
原始論
疹之爲病也,本乎胎毒,感時行 戾之氣而發,亦與痘同。但痘出五髒屬陰,陰主血,故有形有漿,其症有寒有熱有虛實。疹出于六腑屬陽,陽主氣,故有形無漿,其症多實,有熱而無寒。症既不同,治法亦異。世鹹知痘疹所系于人者甚重,而不知疹之系人生死者爲尤重。蓋人當有生之初,受天地之氣以成形,幹爲天陽也,故稱乎父,坤爲地陰也,故稱乎母。陰陽二氣交感,而相火即寓乎其中,所以陰中之火,伏于人之身,發而爲痘,陽中之火,伏于人之身,發而爲疹。當其未發,無形可擬,無迹可尋,如石中之火,必擊而後動。及其動也,因人之禀質爲輕重,輕者可不治而愈,重者非善治不愈,所謂先天而天不違者此也。又必因天行之時氣爲緩急,緩者外邪之來不暴疾,可輕散,可清解,隨表達而不遺;重者外邪之氣多暴疾,正氣先被其侵伐,內毒蘊結而不出,急當專力以治其標,使蘊結者乘勢而外達,所謂後天而奉天時者此也。苟能悉先天之體,明後天之用,則周旋折旋,無所往而不得其中矣。
疹脈
凡候疹脈,自初熱見形,以及收沒,但看右手一指脈洪大有力,雖有雜症,亦無大害,蓋右手一指脈,太陰肺脈也。肺主皮毛,脈氣通,自能載毒外出,是以無害。若肺脈沈小無力,大非所宜,疹發于陽經,脈反沈小,是爲陽症陰脈。司命者于此處最要留心,不得謂疹症無虛寒,而固執清熱解毒,以敗乃事也。
辨症
症者證也,證之于外,以知其內。凡病皆然,不獨疹也。疹出于脾肺二經,初必因外感而發,與傷風傷寒無異,特其症咳嗽噴嚏,面腫腮赤,目胞浮腫,眼淚汪汪,鼻流清涕,呵欠悶頓,乍涼乍熱,手足稍冷,或中指獨冷,睡時驚悸,或惡心嘔哕,或以手掐面目唇鼻,是皆出疹之候。又必發熱五六日,而後見遍身紅點,大者如蘇子,次者如芥子,小者如蠶子,而成粒成片者是也。麻則最細而碎,如蚊迹模糊,斑則無顆粒,惟成片紅紫,如雲如錦。又有遍身但紅而絕無斑點者,謂之火丹,數種亦皆疹類,大都正疹則熱至五六日而後出,則成朵成粒,非若斑疹之皮紅成片也。且斑疹之出,則不拘三日四日五日六日,出而又沒,沒而又出,俗謂一日三出,三日九出,只要出透,以遍身紅潤者爲美,最嫌黑陷,及面目胸腹稠密,纏鎖咽喉者爲逆。發不出而喘者即死。如傷寒發斑,不能透發者亦危。金鑒謂麻爲正疹,亦胎元之毒,故凡出疹,必須識各經中現症,如邪氣遏郁于脾,則泄瀉不止,擾亂于心,則煩熱不退而發驚,熏灼于肺,則嘔嗽出血,移熱于肝,則目多眵淚,歸結于腎,則牙龈爛而疳蝕。五髒受病既深,正氣日餒而不振,若非及早圖之,鮮有不敗者矣。更有不治之症,如黑黯焦枯一出即沒者,氣血兩敗也。鼻扇口張者,脾肺氣將絕也。鼻青糞黑者,脾腎垂危也。氣喘心前吸者,心氣已殆也。諺雲:走馬看麻痘,極言其變遷甚速,非比尋常內傷外感,可緩治以圖功。
初熱
天地六淫之氣感人,多致發熱,但手足稍微冷,惡寒而無汗,面色青慘不舒,左頰有青紋者,傷寒之熱也。手足稍微冷,發熱有汗,面赤而光者,傷風之熱也。目胞腫,右頰有筋,發熱時頭額肚腹更甚,或兼嘔吐腹疼者,傷食之熱也。面色青紅,額正中有紋,手掌心有汗,時作驚惕,手絡微動而發熱者,驚熱也。身熱而倍能食,唇紅頰赤,大小便秘,脅下汗者,火熱也。面色紅黃,發熱多汗,腹痛吐瀉,暑邪濕熱也。凡此症各不同,而熱則一。麻疹之熱,又何以別?大法以面赤耳冷,手中指獨冷,目含淚,鼻清涕,咳嗽噴嚏爲別耳。且麻疹發熱見點,近者五六日,遠則七八朝,甚者有十余日,不限定日數也。初起一二日內,不可即行汗解,妄用寒涼,若熱發微和,發一日退一日,可不必服藥。如熱來連日不退,嗽煩無汗,宣毒發表湯主之,或用升麻葛根湯發之。
疹治合時
疹由胎毒,亦必因時令之氣而發,先宜表托,使毒盡達于肌表。若過用寒涼,遏伏熱毒,則必不能出透,多致毒瓦斯內攻,喘悶而亡。若已出透,又當清利,以解余熱,免致疹後變生諸症。且疹屬陽,熱重則陰分受傷,血爲所耗,故沒後必須養血,以保陰虧發燥,勿執泥于清利也。若病者血氣和平,素無他疾,雖感時氣,而正能勝邪,發熱必然和緩,微微汗出,神清氣爽,二便調勻,見點則透徹,收沒亦不疾不徐,此爲輕而易治,故萬氏家法,戒用藥不可太早,恐致耗散元氣,反生害患,必待見點方用,徐徐升發。然飲藥亦有次第,凡一劑分作十余次服,以疹在皮膚之間。若作一次服,則藥性催之太速,每致谵語煩躁,是可爲輕視妄藥之良箴也。若素有風寒食滯,表裏交雜,一觸邪陽,火旺之氣,內外合發,而正不能制邪,必大熱無汗,躁煩口渴,神氣不清,便閉尿澀,見點不能透徹,收散或太急速,則爲重而難治,急宜臨機審察,果犯何逆,損其有余,扶其不足,毋稍存遊移之見,此又萬氏之法不可拘守也。善治者機圓而法活,用藥必合時宜,如時值溫暖,宜發之以辛涼,用防風解毒湯。時值暄熱,宜治之以辛寒,用黃連解毒湯。若大寒之時,宜以辛溫發之,用桂枝解毒湯,或麻黃湯。當乍寒乍暖之際,宜以辛平發之,用升麻解毒湯,或荊防敗毒散。因時用藥,毋伐天和,又須看人之虛實。如大便閉結,躁煩熱重,疹發不出,屬實症者,將酒蒸大黃微利之。如大小便清利,熱不重,吐利不止,屬虛症者,可加人參、白朮之類補托之。毋實實,毋虛虛,貴得其平,中病則止。如用前藥發散,一劑而疹仍不出,再作一劑,水煎溫服,外擦以芫荽酒,又以苎麻蘸酒戛之,務使肌理疏通,疹盡透發于表,庶無腹脹喘閉之患。若再不出,則爲不治之症矣。然亦有不盡然者,當人人束手之時,細心詳察。
一初起發熱,遍身自汗,此毒從汗解,麻疹易出。若自汗過多,又是火盛內迫,致汗妄流,恐有亡陽之變,宜當歸六黃東加浮麥止之。
一發熱鼻血,亦毒從鼻衄解也,不可妄治,倘血出太多,是火盛致血妄行,以茅花湯主之。
一發熱嘔吐者,是邪火內逼,毒瓦斯上行,用竹茹石膏湯,微吐者不必用此。
一初起自利甚者,亦火邪內熾,毒瓦斯奔下大腸,宜升麻澤瀉湯。
一初熱裏急後重,毒甚而滯下也,宜黃芩芍藥湯。
一初熱咳嗽氣急,而出不快者,宜麻黃湯,春夏秋加石膏,冬加桂枝,或用羌活散,或用消毒飲,外以芫荽酒自頭至足遍擦之。
見形論治
麻出有陰陽部位多寡之分,自頭而背及四肢向外處爲陽部,宜多出起頂,向內處爲陰部,宜稀少。若見陽部稀疏而不起頂,縱陰部多出起發是陰陽相反,必有後患,當預防之。又雲:自耳後項上腰腿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勻淨者吉也,勿藥有喜。大凡疹子只要出得盡,則毒邪散,正氣自得和平。如拂拂發熱,煩悶不安,如蛇在灰,如蚓在塵,或嘔吐注瀉,皆毒邪壅遏,尚未盡出,急用托裏散表之劑,或用麻黃湯,去杏仁加蟬蛻、升麻,外用胡荽酒之類。
一疹出色白,由于脾胃氣餒,血不充肌,不可專主于清熱,宜幫助脾氣,或養營湯,或人參敗毒散主之。
一風寒外閉,欲出不出,熱重無汗,內外有不可解之勢,速用羌活內托散。若見隱影紫色,熱甚氣喘,宜清熱黃芩湯。
一麻出紫黑,晦暗不透,宜黃連解毒湯。若紫紅幹燥色晦,是火毒熾盛,宜滋陰涼血湯,或大青湯,或元參湯選用。
一麻出不透,熱極目紅,發痰作喘,此毒未盡出,氣因熱逼,宜用柴連解毒湯。
一麻出熱不退,渴不止,遍身如錦紋者,宜化斑湯,毒甚煩躁不眠,紫滯不紅活者,宜疏風解毒飲。夾痰煩渴者,宜人參白虎湯。
一麻出夾斑,無他雜症,宜小柴胡湯。若蘊毒發斑者,宜黃芩橘皮湯。疹出色黑,熱毒亢極,乃不治之症,姑用加味化斑湯,或涼血解毒湯。
一麻出紫赤,內熱極也,但得形色光潤,顆粒尖聳者可治,速宜清涼解毒,佐以清痰定喘,便得安痊。若枯燥無起色者不治。又有見暖則紅活,不暖則枯燥,是爲風寒所折,雖宜涼解,不可太過。如見疹色鮮紅,光澤有豔,頭粒離肉者輕,頭頂平塌不起者重。
一麻出如雲一片紅腫,又有細碎紅點,見于紅腫大片之上,此毒火熾盛,宜清解分利。
一疹已透表而粒焦者,無分紅淡,皆屬熱重,急當清解肺胃之熱,分利小便。如大便閉者,佐以涼血潤下之品,甚則投以承氣湯,失治則變紫黑,難以救療。
一暑月出疹,發自陽明,古人治暑,以白虎湯主之。蓋以暑必兼濕,非用甘寒,不足以徹其熱。若疹毒內發,暑濕外侵,煩渴神不安者,宜卻暑丹,佐以化毒。
一咳嗽氣喘,口幹心煩者,乃毒在心肺發未盡也,宜瀉白散。
一咽喉腫痛,不能食者,乃毒火抑郁上熏,宜甘桔東加味,或以千金散少許,用竹管吹入喉中,或玉鎖匙亦可。
一疹出即沒,煩渴躁甚者,宜白虎東加桔梗,連進二三服,若疹出後,熱不退,連綿三四日不收者,此毒火太甚,外發未盡,內有余邪,宜化斑湯,或消毒飲,加元參、石膏、桔梗。倘遍身既出,而猶煩熱,頻作嘔吐,此毒邪留于肺胃,亦宜化斑湯。如大便閉結者,少加大黃微利之。
收沒論治
麻疹收沒,期以三日爲常,不疾不徐,自無後患。若未至三日而沒,肌膚暖處,絕無形影,此爲太速,必因調攝不謹,或爲風寒所襲,或爲邪穢所觸,以致毒反內攻,急宜內服荊防解毒湯,外用胡荽酒熏其衣被,使疹透出,方保無虞。有至二三日,疹雖沒而肌膚暖處還有形迹,此毒尚未盡,失治必致內攻,仍當疏托,佐以清涼。若當散不散者,內有虛熱留滯于肌表也,切不可純用寒涼之劑,以柴胡四物湯治之,使血分和暢。余熱悉除,疹即沒矣。若麻點帶白色,隱于肌表,似沒而不沒者,必因風寒外折,而不能透發,亦表虛故也,宜溫散風寒,使白變紅活,免致生變。古雲:白疹溫而自消是也。有延至五六日不沒者,此內熱未除,以致不能盡沒,宜清涼佐以利水。若加煩躁,右關脈洪數有力,此胃中伏有濕熱,宜化斑湯。若疹已沒而身猶熱,晝夜不退,此邪火伏郁皮膚之間,久則毛發焦枯,肌表幹燥,肉見消瘦,是爲骨蒸痨症,宜蘆荟肥兒丸治之,遲則不救。如疹沒後身雖不見瘦削,但時發壯熱,煩躁不安,搐掣驚悸,神昏志亂者,此陰血虛耗,余毒入肝而傳于心,宜棗麥四物湯主之。
一疹沒綿綿發熱,不知早治,則成疳症,必致腹脹,午後發熱頭痛,宜柴苓四物湯。若口渴少食煩悶,宜小柴胡湯。
一沒後潮熱,宜升麻葛根湯,煩渴用黃連解毒湯,溺赤如米泔汁宜五苓散加車前子、木通。若見便血,宜黃連解毒合犀角地黃湯。鼻血用涼膈散,加栀仁、生地童便。
一沒後日夕煩躁,谵語狂亂,是余熱在肺胃,宜辰砂益元散,燈草煎服下,或辰砂五苓散,水煎服。
一沒後飲食如常,動止如故,卒然心腹絞痛,遍身汗出如水,此元氣虛弱,失于調補,偶爲惡氣所中,謂之中惡,危在旦夕。用砂仁末二錢,浮麥煎湯衝服,或伏龍肝泡水溫飲,亦百中救一。
一沒後腹痛兼瀉利,宜連芍湯。若腹脹不食,脾胃受傷,宜柴蘇清肺飲。
一面目浮腫,此飲食內傷,或過食生冷,致陰陽不能升降,膀胱之氣不行。如見小便短少,必致氣喘,宜五苓散,加木通、滑石、腹皮。若見喘促,又宜四苓,加竹瀝、桑皮、葶苈。喘促甚急者不治。
一沒後泄瀉,用黃連解毒合導赤散。若泄瀉不止,口渴目閉,四肢厥冷者難治。加以嘔吐不食,肛門突出,或大孔直如竹筒者不治。如沒後痢疾,是熱積大腸,宜四苓加芩、連、木通、白芍,或香連丸亦可。
一沒後咳嗽,宜涼膈散,加桔梗、地骨皮。嗽不止,宜清肺飲,或四物合二陳,加桔梗、栝蒌、五味。渴加麥冬。喘加桑皮、枳殼、蘇子。嗆嗽或咳出血,此熱毒乘肺,宜麥冬清肺飲。
一胸高如龜,肩聳而喘,血從口鼻出,搖頭擺手,面色時變枯黯者不治。亦有肺氣虛,爲毒所遏,而發喘不已者,宜清肺飲,倍人參,不可拘肺熱一端,純用清涼。若聲啞喘咳,身熱不退,肺金受克,宜清金降火湯。又有麻毒內攻,喘促胸突,肚急目閉者,九死一生之症,速用防風消毒飲治之。
一沒後發癰毒,肢節疼痛者,乃熱毒留結,宜羌活散,微汗利之。或遍身生瘡,爲麻風瘡,宜大連翹飲。若生瘡發熱不退,宜解表,用疏風散,不治必每歲應時而發。
一沒後眼紅目腫,翳膜遮睛,乃麻毒上攻,久必傷目,宜芎歸飲。
一口舌生瘡腫痛,此心脾有熱,必二便結澀,宜清心脾之火,兼潤大腸,用豬苓澤瀉湯,泄去余毒,其症自愈。若滿口唇舌黃赤白爛,其症最重,速宜清胃涼血,佐以潤腸。
一沒後牙疳,乃心脾二經爲毒火所攻,若不早治,漸有穿腮落齒之患,甚至痰喘,救無及矣。又麻後血液傷耗,早食甜物,及感風生蟲侵蝕筋骨,口鼻壞爛,先以米泔溫洗淨,急用勝金散敷之,或搽牙散亦好,仍以消毒飲煎服,合四物東加甘草五味更妙。若爛喉者,以小竹筒裝藥吹之。如山根發紅點者,便不可治。若牙疳肉爛,鼻血橫行,並爲失血之症,用四物加山楂、茵陳、木通、犀角治之。如疳及舌苔白色者,則胃已爛,亦不可治。又有麻毒入胃,結而不散,致成牙龈黑爛出血,是爲走馬牙疳,久則穿腮破爛,缺唇崩鼻,遂成危症。外用文蛤散吹之,或雄黃散,先以艾煎湯洗淨搽之,再服蘆荟黃連丸,以清胃火。大抵牙疳一症,初見紅腫,俱宜清胃散主之。
分論麻疹始終雜症
發熱
麻疹非熱不出,然有微熱,有壯熱,有乍熱潮熱複熱之不同。微熱者熱輕而不壯,惟初起爲宜。正出之時,熱不可微,微則不能透表,將沒及沒後見此,爲疹毒已盡,不須服藥。壯熱者經日不退,正出時是爲正候。若初起壯熱,直至已出不少減,其症必重。沒時壯熱不退,尤爲不宜,急當用藥清解,熱退神安,方可無慮。然亦有沒後壯熱,口幹唇燥,昏睡沈沈,服清涼解毒之藥,熱退身冷如冰,少時又複大熱,再投以芩、連之類,全無應效。而且面色青慘,喉作雞聲,頭搖目泛,氣喘神昏,此爲中氣虛寒,浮陽外越,有不得終日之勢。非大辛大熱之品,不足以衝開寒痰反真陽于內府,速用熟附湯,或加肉桂、胡椒、炮姜之類,接用附子理中湯,合六味丸料,去澤瀉、丹皮,加枸杞子、破故紙,庶使寒消陽複,風熄痰平,再加棗仁、白芍、五味子,以斂其陰,所謂甘溫能除大熱,正此意也。有熱數日止,過數日又熱,或一日間早熱午涼,中熱暮止,均爲乍熱,未出時見之,毒邪難透,宜疏散,正出時見之,恐毒攻內,宜疏托。若沒後乍熱,毒邪未盡,當涼解分利。又有一日一度,如潮水之信,來不失期曰潮熱。初時必無此症,出盡及沒後,氣血兩虛,營衛之行,失其常度,故熱應時而作,宜益陰退陽,乃爲正治。複熱者熱已退而複發,亦沒後有之,是余毒未盡,治宜涼解總之疹子出透,其熱當減。倘仍大熱者,宜化毒清表湯,疹已收沒而身熱者,宜柴胡清熱飲。
身冷
麻疹屬火,身宜溫暖,今反身冷如冰,未出正出時見之,最爲逆候。正沒及沒後有此,屬氣血大虧,脾胃將壞,當行溫補,或可得生。
咳嗽
疹喜咳嗽,咳多則毛竅開而易出,故先時以嗽爲吉,若初熱三日中咳,至四五日仍不見咳,便非疹候,初時咳少,則腠理秘密,而疹不出,當于發散藥中加半夏,以助其咳。
又有幹咳,連咳不斷者,此爲火旺,肺金受克,必須清肺降火,佐以升發,初起升麻葛根湯,加前胡、桔梗、蘇梗、杏仁,沒後用清金甯嗽湯。但疹後旬日內,尚宜有嗽,所遺余毒,須假嗽而散,此頓出頓入之勢,切不可見嗽多而治嗽也。
氣喘
喘爲惡候,麻疹濃爲不宜,喘者開口而作,胸肋高叠,起止不定是也。當分虛實施治,虛者小便清利,大便溏瀉,唇白身不甚熱,絕無火證又非外邪,必皆氣脫之候。此非六氣,煎貞元飲,必不可也。實者大便堅結,小便赤澀,熱重不退,初出未透無汗,用麻杏石甘湯,已出用清氣化毒飲,或如神定喘湯亦佳。大抵未出而喘者可治,已出並沒後喘者,多不可救。
氣促
氣來急迫,呼吸緊而不和,是屬肺病。蓋肺爲五髒華蓋,主氣出入,一經毒火熏灼,失其清肅之權,則氣不清,因致急促,見于未出正出之時,治宜疏托,甚至 聲鳴,速爲清痰降火,十中可救二三。若見于正沒,沒後亦宜清火保金。倘見風沒早,毒火內攻,並見 ,可不必治。
嘔吐
麻疹嘔吐,是胃中毒火,不能發泄,郁而上攻,須以竹茹石膏湯,和中清熱,其吐自止。若吐清涎白沫,亦胃火內逼,津液上泛,又有吐出如藥者,有吐出成塊者,皆宜降火消痰,用花粉、貝母、甘桔、芩連、杏仁、桑皮、麥冬之類,南星、半夏等燥藥,又不可妄用。
吐下蛔蟲
蟲之吐下,見于將出正出之間,因胃中有熱,膈上有痰,蟲不能安,所以吐而下也。
正沒沒後犯此,是熱重不納食,蟲無所養,思食而出,若過十余條,則有蟲厥之變。初熱吐蟲者,是脾胃虧虛,疹必難出,大非所宜。沒後下蟲,乃胃熱未清,熱退自愈。
煩渴
凡麻疹煩渴者,乃毒火壅甚也,心爲熱擾,神志不得安然,故嘈雜而煩,胃因熱郁,津液被火爍耗,故口幹而渴。初出用升麻葛根湯,加麥冬、花粉,已出用白虎湯,沒後用竹葉石膏湯。若煩至幹燥,渴無已時,則亦難矣。
谵妄
谵妄一症,乃真氣昏昧,神識不清所致。夫心藏神而主火,病則熱氣歸焉。麻疹胃中熱甚,上乘于心,心爲熱冒,則神明昏亂,而言無倫次,遂成谵妄之語。未出宜三黃石膏湯治之,已出用黃連解毒湯治之。
發搐
麻症發搐,不可以急驚風同論。初熱見形之時,熱勢勃勃,周身氣擾動筋絡,遂抽搐,無甚大害,只宜疏散,加以清涼。若沒後壯熱不除,忽作搐者,宜導赤散,加人參、麥冬,送七味安神丸。小便清者可治,短少者難治。如見多痰,或用抱龍丸,或以四物湯,加麥冬、棗仁、淡竹葉、龍膽草、甘草、黃連、茯苓、辰砂、石菖蒲之類。
飲食
凡出疹不思飲食,此胃爲邪氣所侵,或三四日,或五六日,亦無妨。切不可因其不食,著意治之,只宜清胃火,疹子出盡,自能漸進谷食。若麻後血虛脾弱,不思食者,宜四物湯,加麥芽、神曲治之。如欲飲水者,可少少與之,則毒瓦斯隨之漸解。蓋疹爲實熱,自初至末,必皆喜飲涼水,此不必禁。
目疾
凡疹初熱未出,眼光如水,此爲正候。若眼多眵淚,乃肝脾有火,無分前後,總宜清熱。未出時白珠赤肺有熱也,疹出自解。沒後白珠仍赤,亦肺火未盡,宜清肺瀉火。若沒後不避風寒,以致眼眶紅爛流淚,速宜疏風解毒。若延遲不治,則有終身之患。若沒後余毒入目,翳膜遮睛,或成珠目蟹眼,用孫氏洗肝散。又斑瘡入目生翳障,用通神散。
余毒壞目,用明目方。
鼻症
鼻爲肺竅,肺氣清則疹易出。若鼻幹無涕,髒腑熱極,塞而不通,前後見之,皆爲重症,或暫涕暫無,或先無涕,熱退清涕即來。或因熱鼻眵幹結,似無涕者,此皆熱毒閉塞,速爲清熱解毒,得嚏涕鼻通,毒即解矣。若毒火上衝,肺氣載血上行,則爲鼻衄。
然衄中有發散之義,以毒從衄解,不須止,但不可太過,過則血脫而陰亡也。如衄甚者,外用發灰散吹入鼻中,內服犀角地黃湯,其血可止。又有鼻扇者,肺將絕也,一見喘滿痰鳴,便不能治,若咽清不喘,精神如故,治以潤肺清痰,庶危者猶可望其生也。
口舌牙喉病
凡麻症口臭,是火毒積于腸胃,若其人平日已然,又不以此論,只清胃降火,口臭自平。若見唇口破裂,知爲心脾二經熱毒上衝,初起色紅血活,用清涼加以疏托,尚可解散。如見紫黑枯燥,血已凝滯,遂不易治。
沒後見此,則心脾已敗,必不免于危亡。若唇生瘡,亦屬胃熱,每日用米泔水溫洗十余次,漸次消解。至于舌乃心之苗,舌苔薄熱亦輕,舌苔濃熱亦重,或生瘡蕈,白屑腫痛,皆心火炎灼,懼宜清涼疏利治之。惟黑苔枯燥起刺,火亢而兼水化,則胃敗矣。凡出疹之先,或有胃火,及出疹之後,余毒不散,熱毒積聚于牙龈,若不知早爲解毒,多變走馬疳症。又有熱重切牙者,此陽隱于陰,必多渴而手足俱熱,喜飲冷水,宜滋陰降火。如食辛辣助熱之物,必致下血,咽痛痰響而死。蓋熱毒上攻咽喉,輕則腫痛,重則湯水難下,最爲可慮。表邪郁遏疹毒,不能發舒于外,而咽喉腫痛者,元參升麻湯主之。裏熱壅盛,疹已發于外,而咽喉作痛者,涼膈消毒飲主之。若熱毒閉塞肺竅,以致失音,初出用元參升麻湯,已出用加減涼膈散,沒後宜兒茶散主之。
論汗
凡出疹最喜有汗,有汗則腠理開通,毒從汗解,但不可太過。如汗太多,用人參白虎湯,或合黃連解毒湯治之。若皮膚幹燥無汗,閉而難出,或致內攻,爲腹脹氣急等症。
此外爲風寒所折,夏秋用輕劑宣發肌表,春冬用重劑升散寒邪。如果屬火熱,閉郁無汗,必唇紅破裂,二便結澀,渾身脹痛,多致喘促, 痰鳴,速用寒涼,清肺降火,俾肌表透達而有汗,疹即隨汗而盡出于外,後可無余毒,不然即成敗症,故麻症始終以微汗爲吉。
腹痛
麻症腹痛,由于食滯凝結,熱毒不能宣發于外,故有時曲腰啼叫,兩眉頻蹙,須用加味平胃散治之。若不因食積,全是熱毒內結,治宜疏托,使疹子盡出,痛自止矣。沒後見此,又宜清涼解毒,使毒內消,痛亦隨減。
泄瀉
麻本火候,大便溏瀉,黃褐色爲正。初熱正出時,下利數次,毒瓦斯得泄,但不宜多,久久則脾氣下陷。毒難發越,後恐變痢,初起作瀉者,以升麻葛根湯,加赤苓、豬苓、澤瀉主之。已出作瀉者,以黃連解毒湯主之。若水瀉黃色有沫,小便赤,唇燥口幹,乃毒熱移入腸胃,傳化失常,亦宜清涼利水,俱不可用溫熱之劑。如自利不止,水瀉頻數,最爲惡候。若疹子稠密,或紫紅色,則又無妨。蓋以毒在大腸,非瀉不解,宜平胃散加黃連、葛根、連翹以解之。疹子發透,自然瀉止。有沒後仍不止者,此未出盡,再用前藥,倍連翹、黃連,加木通,澤瀉、牛蒡子分利之,切勿治以固澀,致腹脹痞滿,喘急不治。景嶽以爲瀉利一症,果由疹毒,固不可以溫補,若其人脾氣本弱,或過用寒涼之藥,或誤食生冷,致傷脾胃,而爲泄瀉者,雖曰由疹而發,而實非疹毒之病矣。但察其無熱症熱脈,而兼色白氣餒者,便宜溫胃飲、五君子煎、胃關煎之類主之。若執謂疹毒不可溫,則無不危矣。
痢疾
麻疹作痢,謂之夾疹痢,因毒熱未解,移于大腸所致。有腹痛欲解,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者,悉用清熱導滯湯主之。若見痢色紫黯,或如癰膿,屋漏水,雞肝色,黑豆汁,氣喘燥渴,發呃不食,皆不可治。若麻出之時,曾作瀉痢,未經清解,至沒後變成休息痢,裏急後重,晝夜無度,此余毒留于大腸,須分虛實用藥。實者三黃丸利之,虛者香連丸和之,再以黃芩湯養血行氣,血和則便膿自愈,氣行則後重自除,正此謂也。
大小便閉
麻疹大便閉者,乃火邪留結大腸,結而不解,致毒內攻,故無論前後,即與潤利無妨。小水赤澀者,初起正出時爲正候,若見于正沒及沒後,爲遺毒不散,宜用導赤散治之。如仍不通,或因大便閉結所致,通其大便,小便自利。
沈睡
凡麻疹熱輕,神安氣安,醒睡如常吉也。設當發熱正出之時,昏昏沈睡,必是火邪內郁,未透于表,速宜勝藥宣發,佐以清熱,免致後患。若正沒及沒後見此,又是熱退神清,多睡以養元複元氣,不爲害也。倘昏睡不省人事,不知痛癢,或似睡非睡等症,皆在不治。又有一等面腫目閉者,乃脾經火旺,治以瀉黃利水,火退,目閉自開。
麻疳
麻後發熱成疳,初時夜間身熱自汗即退,或日晡時面紅神倦嗜臥,微熱得汗稍解,日複如是,宜早爲施治,用黃連解毒湯主之。倘延遲失治,或四五十日、或百日、或一二年,形體日瘦,腹膨泄瀉,不可救藥。
妊娠出疹
凡婦人懷胎出疹,不可與尋常同論,須以安胎清熱爲主,使胎無犯,而麻易沒也,宜四物湯,加條芩、白朮、艾葉、砂仁。如胎氣上衝,急用苎根、艾葉煎湯,磨槟榔少許,服之即安。
蓋痘疹
凡小兒出痘方愈,隨即出疹,名蓋痘疹。因痘後余毒未盡,更兼不戒口腹,外感風寒,以致遍身出疹,色赤作癢,如如粟米,漸成雲片,宜加味消毒飲,疏風清熱,疹即愈矣。
瘾疹
瘾疹者,發必多癢,色則紅赤,隱隱于皮膚之間,乃心火灼于肺金,又兼外感風濕,先用加減羌活散,疏風散濕,繼以加味消毒飲,清熱解毒,表裏清而疹自愈。
禁忌
凡麻疹初出,切戒風寒生冷,如一犯之,則皮膚閉密,毒瓦斯壅滯,遂變渾身青紫,而毒反內攻,煩躁腹痛,氣喘悶亂,諸症作矣。欲出不出,危亡立至,首宜慎之。至于飲食,尤宜戒忌,雞魚炙 ,鹽醋五辛之類,須過七七之後,方宜食之。惟宜食淡,不可縱口,致生他疾。若誤食雞魚,則終身粟起如雞皮之狀,誤食豬肉,則每歲出疹之月,多致下利,誤食鹽醋,必致咳嗽,亦遇出疹時必發,誤食五辛,則不時多生驚熱。此皆出疹之家,不可略意,而遺小兒終身之患也。戒之慎之。
麻疹備用諸方
宣毒發表湯
升麻 葛根 荊芥 防風 薄荷葉 枳殼 桔梗 前胡 連翹 牛蒡子 木通 生甘草 淡竹葉引加芫荽,水煎。外感寒邪,加麻黃,夏月勿用。食滯加南山楂。內熱加黃芩。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葛根 赤芍 生甘草引加芫荽。水煎。
防風解毒湯
荊芥 防風 連翹 枳殼 牛蒡子 桔梗 石膏 知母 木通 生甘草 淡竹葉引加燈心,水煎溫服。
加味黃連解毒湯
黃芩 黃連 黃柏 元參 山栀仁 桔梗 石膏 荊芥 防風 牛蒡子 知母 木通生甘草水煎服。
桂枝解毒湯
麻黃 桂枝 赤芍 甘草 荊芥 防風 川芎 羌活 桔梗 人參 牛蒡子生姜引,水煎。
升麻解毒湯
升麻 葛根 荊芥 防風 柴胡 前胡 甘草 桔梗 羌活 牛蒡子 連翹 赤芍引用竹葉,水煎。
荊防敗毒散
羌活 荊芥 獨活 防風 茯苓 生甘草 枳殼 柴胡 前胡 川芎 桔梗引用生姜,水煎服。
當歸六黃湯
當歸 黃連 黃芩 黃柏 黃 山栀仁 生地 熟地引加浮小麥,水煎服。
茅花湯
生地 丹皮 歸身 甘草 茅花 元參 百草霜水煎服。
犀角地黃湯
犀角 丹皮 生地 白芍水煎服。
竹茹石膏湯
半夏(姜制) 赤苓 石膏( ) 陳皮 生甘草 竹茹引用生姜,水煎服。
升麻澤瀉湯
赤苓 豬苓 澤瀉 甘草 滑石 升麻用引燈芯,水煎服。
黃芩芍藥湯
黃芩 黃連 當歸 白芍 升麻 甘草 生地 木通 枳殼或加大黃。水煎服。
羌活散
羌活 防風 川芎 前胡 枳殼 桔梗 薄荷 甘草引用生姜,水煎服。加連翹、蟬蛻、茯苓,名加味羌活散。
消毒飲
荊芥 防風 桔梗 枳殼 牛蒡子 升麻 蘇葉 甘草 石膏引用生姜,水煎服。
本方去枳殼、桔梗、蘇葉、石膏,加連翹、赤芍、山楂,名加減消毒飲。
養營湯
人參 當歸 赤芍 紅花 甘草水煎服。
羌防內托散
羌活 防風 葛根 桔梗 楂肉 地骨皮 蟬蛻 僵蠶 連翹 甘草引用姜、棗,水煎服。
清熱黃芩湯
黃芩 赤芍 木通 防風 葛根 桔梗 楂肉 元參 連翹 蟬蛻 僵蠶 花粉 石膏 地骨皮引用燈芯,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黑山栀水煎服。
滋陰涼血湯
當歸 白芍 川芎 柴胡 葛根 牛蒡子 黃芩 連翹 紅花水煎服。
大青湯
大青草 元參 桔梗 石膏 知母 人中黃 栀子仁 木通 升麻水煎服。
元參解毒湯
元參 甘草 桔梗 山栀 黃芩 葛根 荊芥 生地水煎服。
柴連解毒湯
柴胡 黃芩 黃連 元參 知母 貝母 防風 赤芍 連翹 牛蒡子 陳皮 甘草水煎服。
化斑湯
人參 知母 石膏 牛蒡子 連翹 升麻 地骨皮 竹葉 甘草 粳米水煎服。
人參白虎湯
人參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水煎服。去人參即白虎湯。
疏風解毒飲
荊芥 牛蒡子 丹皮 元參 貝母 蘇葉 黃連 甘草 麥冬水煎服。
小柴胡湯
人參 半夏 甘草 黃芩 柴胡引用生姜,水煎。
黃芩橘皮湯
黃芩 陳皮 幹葛 杏仁 枳實 麻黃 濃樸 甘草水煎服。
涼血解毒湯
當歸 生地 紫草 紅花 丹皮 連翹 白芷 川連 甘草 桔梗引用燈芯,水煎服。
小承氣湯
大黃 濃樸 枳實水煎服。
卻暑丹
黃芩 甘草(各五錢) 朱砂(二錢)
研末蜜丸,麥冬湯下。
瀉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粳米水煎服。
甘桔湯
甘草 桔梗 連翹 元參 防風 牛蒡子水煎服。
千金散
黃柏(錢半,酒炒) 黃芩(二錢) 元參(五分) 硼砂(三分) 乳香(二分) 兒茶(四分)
雄黃(五分)
共研細末,每用少許吹之。
玉鎖匙
硼砂(一錢) 樸硝(五分) 僵蠶(二條) 冰片(五厘)
共爲細末,用竹管吹之。
荊防解毒湯
荊芥 薄荷 黃連 防風 大青草 黃芩 犀角 人中黃 連翹 牛蒡子引用燈芯、蘆根,水煎。
四物湯
生地 白芍 當歸 川芎水煎服。
柴胡四物湯
即四物加人參 柴胡 淡竹葉 地骨皮 知母 黃芩 麥冬引用姜、棗,水煎。
棗麥四物湯
即四物加麥冬 棗仁 黃連 石菖蒲 淡竹葉 龍膽草 茯神 甘草引用燈芯,水煎。
柴苓四物湯
即四物加茯苓 黃芩 陳皮 甘草 柴胡 黑山栀 木通水煎服。
蘆荟肥兒丸
蘆荟 龍膽草 木香 蟬蛻 人參 胡黃連 川黃連 槟榔 芫荑 使君子肉 麥芽當歸 連翹各制爲末,豬膽汁丸黍米大,每服五六十丸,米飲下。
五苓散
白朮 澤瀉 茯苓 豬苓 官桂水煎服。本方除桂,即四苓散。本方加辰砂,即辰砂五苓散。
涼膈散
大黃 樸硝 黑山栀 連翹 黃芩 薄荷 甘草水煎服。
辰砂益元散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辰砂(三分)
共爲細末,每服三錢,燈芯煎湯調服。
連芍湯
當歸 白芍 黃芩 黃連 甘草 枳殼 葛根 陳皮 蒼朮 烏梅水煎服。
清肺飲
知母 貝母 甘草 桔梗 杏仁 牛蒡子 石膏 馬兜鈴 粳米水煎服。
麥冬清肺飲
即前清肺飲加麥冬 連翹水煎服。
紫蘇清脾飲
防風 柴胡 蘇葉 濃樸 腹皮 當歸 山楂 香附 神曲 麥芽 陳皮 甘草 砂仁水煎服。
導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葉水煎服。
香連丸
黃連(一兩,吳茱萸一兩水拌蓋定,坐滾水內半日許,炒揀去萸) 廣木香(三錢,不見火)
同研末。醋糊丸。每服一錢,米飲湯化服。
清金降火湯
生地 當歸 白芍 陳皮 栝蒌子 貝母 天冬 杏仁 甘草 石膏 黃連 黑山栀桑皮 茯苓 元參 蘇梗 黃芩水煎,加姜汁、竹瀝服。
防風消毒飲
荊芥 防風 牛蒡子 甘草 枳殼 桔梗 石膏 蘇葉 百部 馬兜鈴 葶苈 桑皮水煎服。
大連翹飲
當歸 赤芍 荊芥 防風 黑山栀 黃芩 柴胡 甘草 蟬蛻 淡竹葉水煎服。
疏風散
羌活 當歸 白芍 連翹 升麻 蒼朮 幹葛 生地 柴胡 甘草水煎服。
芎歸飲
升麻 幹葛 蔓荊子 連翹 荊芥 防風 木賊 白蒺藜 石膏 白菊花 黃芩黃柏 黑山栀 甘草 燈心水煎服。
豬苓澤瀉散
荊芥 防風 薄荷 連翹 當歸 白芍 川芎 白朮 白芷 陳皮 桔梗 豬苓 澤瀉水煎服。
清胃散
升麻 黃連 當歸 生地 牡丹皮水煎服。
勝金散
青黛 明礬 雄黃 文蛤 皂莢 栀子 血余 冰片制爲細末。瓷瓶收貯。
文蛤散
雄黃(五錢) 五倍子(二錢) 枯礬(八分) 麝香(五厘)
共爲末,用吹牙疳甚效。
雄黃散
雄黃(一錢) 黃柏(二分) 麝香(五厘)
合爲末,用治牙疳,先以艾煎湯,洗淨搽之。
蘆荟黃連丸
蘆荟 龍膽草 黃連 五靈脂 使君子肉 人中白蒸餅爲丸,開水下。
熟附湯
熟地 制附子水煎服。
附子理中湯
人參 制附子 白朮 炙甘草 炮黑幹姜水煎冷服。
六味丸
熟地 丹皮 澤瀉 山萸肉 山藥 茯苓制末蜜丸,或照料煎服亦可。
化毒清表湯
葛根 薄荷 地骨皮 牛蒡子 荊芥 防風 黃芩 黃連 元參 知母 甘草 桔梗引生姜、燈草,水煎。
柴胡清熱飲
生地 白芍 柴胡 黃芩 麥冬 地骨皮 知母 甘草引生姜、燈草,水煎。
清金甯嗽湯
前胡 桔梗 栝蒌仁 杏仁 川連 貝母 橘紅 炙桑皮 甘草引生姜、紅棗,水煎。
麻杏石甘湯
麻黃 杏仁 石膏 甘草水煎服。
清氣化毒飲
前胡 桔梗 栝蒌仁 杏仁 川連 黃芩 連翹 桑皮 元參 麥冬 甘草引蘆根,水煎。
如神定喘湯
黃芩 川連 栀子仁 桔梗 花粉 赤苓 貝母 牛蒡子 栝蒌仁 杏仁 麥冬 生石膏水煎,衝竹瀝一杯服。
三黃石膏湯
麻黃 石膏 淡豆豉 黃柏 黃連 栀子仁 黃芩水煎。
七味安神丸
川連 麥冬 當歸 茯苓 甘草(各五錢) 朱砂(一兩) 冰片(二分半)
上爲末,蒸餅,用 豬心血搗,丸黍米大,每服十丸,燈芯湯下。
抱龍丸
天竺黃 水飛辰砂 生甘草 炒枳殼 白茯神 姜炒膽星 白硼砂(各一兩) 懷山藥(二兩) 琥珀(七錢) 沈香 雄黃(各五錢) 麝香(三分)
蒸餅爲丸,芡實大,金箔爲衣,陰幹收貯,薄荷湯下。
孫氏洗肝散
全蛇脫(一條) 馬勃(一兩) 皂角子(十四枚)
共入瓷罐內,鹽泥封固,燒存性,退火研末,白湯調下。
通神散
甘菊 綠豆皮 谷精草上等分爲粗末,同柿餅用粟米泔慢火熬幹,去藥渣,食柿餅,不過十余個立效。
發灰散
取少壯無病患發,煮皂角水洗淨,焙幹填滿新瓦罐內,用新瓦片蓋定,鹽泥封固,用炭火圍罐之半, 一炷香,取出候冷,研極細末,吹入鼻中。或發灰二分,童便七分,酒三分調服,止血如神。
加減涼膈散
苦桔梗 山栀仁 黃芩 生甘草 元參 牛蒡子 薄荷 連翹 麥冬水煎服。
兒茶散
硼砂(二錢) 孩兒茶(五錢)
共爲細末,涼水一盞調服。
加味平胃散
升麻 防風 枳殼 葛根 南山楂 麥芽 蒼朮 濃樸 陳皮 生甘草引生姜、燈芯,水煎。
五君子煎
人參 茯苓 白朮 炙草 炮姜水煎服。
溫胃飲
人參 當歸 扁豆 白朮 炙草 陳皮 幹姜水煎服。
胃關煎
熟地 山藥 扁豆 炙甘草 淡吳萸 白朮 炮姜水煎服。
清熱導滯湯
當歸 白芍 連翹 牛蒡子 小青皮 炒枳殼 黃芩 川連 山楂 濃樸 槟榔 甘草引生姜,水煎。
三黃丸
黃芩(酒炒) 川連(吳萸拌炒) 蒸大黃上各等爲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
黃芩湯
黃芩 黃連 當歸 川芎 人參 木香 青皮 枳殼 槟榔 甘草水煎服。
貞元飲
熟地 當歸 甘草水煎服。
六氣煎
人參 黃 當歸 肉桂 白朮 炙草水煎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