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銅人針灸經-宋-佚名


提要

  《銅人針灸經》七卷,不著撰人名氏。按晁公武《讀書後志》曰:《銅人腧穴針灸圖》三卷,皇朝王惟德撰。仁宗嘗诏惟德考次針灸之法,鑄銅人爲式,分髒腑十二經,旁注腧穴所會,刻題其名,並爲圖法及主療之術,刻版傳于世。王應麟《玉海》曰:天聖五年十月壬辰,醫官院上所鑄腧穴銅人式二。诏一置醫官院,一置大相國寺仁濟殿。先是,上以針砭之法傳述不同,命尚藥奉禦王惟一考明堂氣穴經絡之會,鑄銅人式。又纂集舊問,訂正訛謬,爲《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頒行。翰林學士夏竦序所言與晁氏略同,惟王惟德作惟一,人名小異耳。此本卷數不符,而大致與二家所言合。疑或天聖之舊本而後人析爲七卷欤。周密《齊東野語》曰:嘗聞舅氏章叔恭雲,昔倅襄州日,嘗獲試針銅人全像,以精銅爲之,腑髒無一不具。其外腧穴則錯金書穴名于旁,凡背面二器相合,則渾然全身。蓋舊都用此以試醫者。其法外塗黃蠟,中實以水,俾醫工以分折寸,案穴試針。中穴則針入而水出,稍差則針不可入矣。亦奇巧之器也。後趙南仲歸之內府,叔恭嘗寫二圖,刻梓以傳焉。今宋銅人及章氏圖皆不傳,惟此書存其梗概爾。

 卷一

  夫《黃帝正經》者,是先聖之遺教,乃後人之令範。是以先明流注、孔穴,靡不指的其源,若或茍從異說,恐乖正理之言。其十三經脈者,皆有俞、原,手足陰陽之交會,血氣之流通,外營指節,內連髒腑。故經雲:“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胷(按:此處誤,依《靈樞逆順肥瘦》原文,爲“從藏走手”),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按:此處誤,依《靈樞逆順肥瘦》原文,應爲“從頭走足”),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胷(按:依《靈樞逆順肥瘦》原文爲“腹”)”,是謂日夜循環、陰陽會合。

  又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緣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是以“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沈之至腎肝之部,得氣,乃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乃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而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者也。(按:此段爲《難經七十難》原文,而與通行本有異,文句略有不通。《難經》原文爲:“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

  凡孔穴流注,所出爲井,所流(按:通作“溜”,下同。)爲營(按:應爲“荥”),所注爲俞,所過爲原,所行爲經,所入爲合,此針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營,仲夏刺俞,秋(按:據《難經七十四難》,當缺“刺經”兩字。),冬刺合也。

  營(按:應爲“肺”)出少商爲井,手太陰脈也,流于魚際爲營(按:誤,應爲“荥”,下同。),注于太泉爲俞,過于列缺爲原,行于經渠爲經,入于尺澤爲合。心出中衝爲井,手少陰脈也,流于勞宮爲營,注于大陵爲俞,過于內關爲原,行于間使爲經,入于曲澤爲合。心包絡脈手厥陰之脈也,出于少衝爲井,流于少府爲營,注于神門爲俞,過于通理爲原,行于靈道爲經,入于少海爲合。大腸出于商陽爲井,手陽明脈也,流于二間爲營,注于三間爲俞,過于合谷爲原,行于陽溪爲經,入于曲池爲合。三焦出于闗衝爲井,手少陽脈也,流于液門爲營,注于中渚爲俞,過于陽池爲原,行于支渠爲經,入于天井爲合。小腸出于少澤爲井,手太陽脈也,流于前谷爲營,注于後溪爲俞,過于腕谷爲原,行于陽谷爲經,入于少海爲合。手三陰三陽流注者。

  胃出于厲兌爲井,足陽明脈也,流于內庭爲營,注于陷谷爲俞,過于衝陽爲原,行于解溪爲經,入于三裏爲合。膽出于竅陰爲井,足少陽脈也,流于俠溪爲營,注于臨泣爲俞,過于丘墟爲原,行于陽輔爲經,入于陽陵泉爲合。膀胱出于至陰爲井,足大陽脈也,流于通谷爲營,注于束骨爲俞,過于京骨爲原,行于昆侖爲經,入于委中爲合。脾出于隱白爲井,足大陰脈也,流于大都爲營,注于太白爲俞,過于公孫爲原,行于商丘爲經,入于陰陵泉爲合。肝出大敦爲井,足厥陰脈也,流于行間爲營,注于太衝爲俞,過于中封爲原,行于中都爲經,入于曲泉爲合。腎出湧泉爲井,足少陰脈也,流于然谷爲營,注于太溪爲俞,過于水泉爲原,行于複溜爲經,入于陰谷爲合。足三陰三陽所流注者。

  又雲:“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氣,調氣之方者,必在陰陽。”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絡之往來也,隨其順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表裏,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也。(按:此段爲《難經七十二難》,原文爲“知其內外表裏”)

  夫用針刺,刺者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軟,以急隨緩,榮衛常行,勿失其理。故經雲“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而後瀉。“不實不虛,以經取穴”者,然:是正經目中他邪,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按:此段爲《難經六十九難》,原文爲“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

  又雲:“刺營無傷于衛,刺衛無傷于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撚按所針營(按:應爲“荥”)俞之處,候氣散乃內針,是謂“刺營無傷于衛,刺衛無傷于營”也。

  又雲:“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然:是金、水、木、火、土,當于相平也。緣東方木,西方金,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補北方”者,南方火,火者,木之子;北方水,水者,木之母。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言“不能治其虛,何問其余”,此之謂也。

  又曰:“夫言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針實者,以右手持針,左手撚按,開針穴以瀉之。虛者以左手閉針穴以補之。補瀉之時,與氣開阖相應。”是謂“針容一豆補瀉”之理也。又雲:“虛者,徐而疾;實者,疾而徐。徐即是瀉,疾即是補,補瀉之法一依此也。下針之時,搯取穴,置針于營上三十六息。以左(按:當缺“手”字)搯穴令定,法其地不動;右手持針,象其天而運轉也。于此三十六息然定得針,右手存意撚針,左手搯穴可重五兩已(按:通“以”)來計。其針如轉如不轉,徐徐下之。若覺痛,即可重二兩。若不覺,以經下之。入人營至衛至病(按:似應爲“入衛至營至病”),得氣,如鲔魚食釣,即得其病氣也,量其輕重以經取之。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氣,欲出針時,子午緩緩出而引病氣不絶,名曰徐也。旣引氣名一向無補名之曰瀉。” (按:似有缺、誤,不通)

  問曰:“凡下針時,若爲是好?”答曰:“徐徐下之,堅持爲實。凡下針,先須持針堅得安稔,不用飽食,亦不用空肚。如患人欲針針(按:疑衍)者,有乘車來者,有步行來者。如人行十裏許,須令坐息,安神定氣。乘車者,如人行三裏許。患人嘿嘿而不言,安心大坐,候氣脈安定,乃可下針。”

  又雲:“夫針之者,不胷身心口如銜索曰欲內視消息氣而(按:似有缺、誤,不通),不得妄行針。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之氣,針入三分知逆順之氣。針皮毛者無傷肌肉,針肌肉者無傷筋脈,針筋脈者無傷骨髓,針骨髓者無傷諸絡。東方甲乙木,主人筋膜;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脈;西方庚辛金,主人皮毛;北方壬癸水,主人骨髓;中央戊己土,主人肌肉。針傷筋膜者,令人愕視、失魂;針傷血脈者,令人煩亂、失神;針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魄;針傷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針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也。刺若中心,一日死;刺若中肝,五日死;刺若中腎,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膽,一日半死。”

  又雲:“無刺大醉,無刺大怒,無刺大勞,無刺大飽,無刺大饑,無刺大渴,無刺大驚,已(按:通“以”)上,古之深戒也。”

  又,黃帝問岐伯曰:“余聞九針之名,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傳于後代。”岐伯對曰:“九針者,一曰镵針,二曰圓針,三曰鍉針,四曰鋒針,五曰(按:應爲“铍”)針,六曰丸(按:應爲“員”)利針,七曰毫針,八曰長針,九曰大針,此乃九針之名。九針所應,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八風、九野。人之身形示(按:應爲“亦”)應之也,各有所宜。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四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九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立也。” (按:此段除“九針之名”引自《靈樞九針十二原》外,余皆爲《素問針解》原文,故據二篇校之)

  黃帝問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爲九野,分爲四時,月有小大,日有長短。長(按:此爲衍文)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絶,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其(按:應爲“共”)余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爲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衆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按:當缺“獨來”)獨往。“黃帝曰:“願聞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髒已定,九候已備,乃後存針。衆脈不見,衆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于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逺,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岐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也。留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逺近如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衆物。”(按:此段爲《素問寶命全角論》原文,均據之校)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2 个回复

倒序浏览
卷二

  今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上星一穴,在額顱上直鼻中央,入髪際一寸、陷容豆是穴。督脈氣所發。主療頭風,頭腫皮腫而虛(按:據《針灸大成督脈考正穴法》所引《銅人》原文,應爲“頭皮腫,面虛”,應是。)鼻塞,頭痛。針入二分,留十呼,瀉五吸。針下氣盡,更停針引之,得氣即瀉。灸亦得,然不及針。日灸三壯,至百五壯罷,不宜多灸。須停十余日,然後更灸。若頻灸,恐拔氣大上,令人眼暗,故不用相續加。灸滿五十壯,即以細三棱針刺頭上,令宣通熱氣者,熱不止,熱氣上衝頭痛也。戒酒、面、荞麥。

  顖會一穴,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穴。督脈氣所發。主療鼻塞。日灸二七壯,至七日停。初灸之時痛,五十壯即不痛,至七十壯或痛,即停灸。其鼻塞,若灸至四日,便當漸可,至七日即差。針入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主療頭風痛,白屑起,多睡。針之彌佳。針訖,可用末鹽、生麻油相和,以揩發根下。 頭悉塗,數數用此,即末無頭風。八歲以上,方可針。顖門未合,若針,不幸令人死。忌荞麥、熱食、豬肉。

  前頂一穴,在顖會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甄權《針經》雲“一寸”是穴,今依《素問》“一寸五分”爲定。督脈氣所發。主療頭風熱痛,頭腫,風癎。針入三分,留七呼,瀉五吸。大腫極,即以三棱針刺之遶四方一寸以下,其頭痛、腫立差,複以鹽末、生麻油揩發際下。灸亦得。

  百會一穴,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心。督脈、足大(按:應爲“太”)陽之會。主療脫肛,風癎,青風,心風,弓角反張、羊鳴多哭、言語不擇、發時即死、吐沫、心中熱悶,頭風,多睡,心煩,驚悸,無心力,志(按:據《針灸大成督脈考正穴法》所引《銅人》原文,應爲“忘”,亦通。)前失後,吃食無味,頭重,飲酒面赤,鼻塞。針入二分,得氣即瀉。如灸,數至百五,即停三五日。訖,繞四畔以三棱針刺令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氣宣通。不得一向火灸,恐拔氣上,令人眼暗。忌酒、面、豬、魚、荞麥、蒜韭等。

  天突一穴,在結喉下陷者中宛宛。是陰維、任脈之會。針入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主欬嗽上氣,噎,胷中氣(按:疑缺字),喉內狀如水雞聲,肺壅唾膿血,氣壅不通,喉中熱瘡、不得下食。灸亦得,然不及針。其下針,直橫下,不得低手,即五髒之氣傷,令人短壽。慎加藥法及辛、酸、滑等。

  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者中,仰頭取之是穴。任脈氣所發。主胷(按:當缺“脅”字)支滿、痛,喉痹,咽癰,水漿不下。灸五壯,針入三分。

  華蓋一穴,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任脈氣所發。主胷脅支滿、痛引胸中,欬逆,上氣,喘不能言。灸五壯,針入三分。

  紫宮一穴,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任脈氣所發。主胷脅支滿、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也。灸五壯,針入三分。

  玉堂一穴,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一名“玉英”。任脈氣所發。主胸滿不得喘息、痹痛、骨疼,嘔逆,上氣,煩心。灸五壯,針入三分。

  亶(按:通作“膻”)中一穴,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陷者中。任脈氣所發。宜灸,至七七止。主肺癰咳嗽、上氣、唾膿,不得下食,胷中氣滿如塞。禁穴,不可針。針,不幸令人死。

  中庭一穴,在亶(按:通作“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任脈氣所發。主胷脅支滿,心下滿,食飲不下,嘔逆吐食還出。灸五壯,針入三分。

  巨骨一穴,在心脾骨頭 (按:據《針灸甲乙經》作“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者中”。《針灸資生經卷一》雲“《銅人》雲‘巨骨二穴,在肩端上兩叉骨間’,《明堂經下經》亦同。但《明堂經上經》雲‘巨骨一穴,在心脾骨頭’,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頭’,亦異。豈其所謂‘一穴在心脾骨頭’者,非巨骨耶。不然、即是誤寫二字、作一字。肩胛、爲心脾也。”)。不可(按:疑衍)日灸三壯至七壯。主驚癎,破心吐血。禁針。針,則倒懸一食頃,然後乃可下針。針入四分,瀉之勿補,針出始得正坐。忌酒、面、熱食、豬、魚、生冷物。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氣戶兩傍,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山晀經(按:未詳)雲“在人迎下第二骨間,相去二寸三分”。足太陰脈氣所發。治嘔逆氣上,胷脅徹背痛。通灸,禁針,理肺同藥療之。針深令人氣逆。

  少商(按:當缺“二穴”兩字)者,木也。在手大指端側,去爪甲角如韮葉,白肉際,宛宛中。手大(按:應爲“太”)陰脈之爲井也。針入一分。主不能食,腹中氣滿,吃食無味。宜針不宜灸。以三棱針刺之,血出勝氣,之所以勝氣針者,此脈脹腮之腮中有氣,人不能食,故刺出血(按:似難解。《針灸資生經卷一》作:“以三棱針刺之令血出,勝氣針。所以勝氣針者,此脈脹腮之。候腮中有氣,人不能食。故刺出血。”),以宣諸藏暌也。忌冷、熱食。

  魚際二穴者,火也。在手大指節後,內側散脈中。手太陰之所流(按:通作“溜”)爲營(按:誤,應爲“荥”)也。主虛熱,灑灑毛豎,惡風寒,舌上黃,身熱,咳嗽,喘痹走背胷、不得息,頭痛甚、汗不出,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息,陰癢,腹痛、不下食,時攣,支滿,喉中焦、幹渴,痙,上氣,熱病寒栗,鼓颔,腹滿,陰瘘色不變,肺心痛牽引尻、溺出,膈中虛,食飲嘔,身熱汗出,重嘔吐血,日(按:疑爲“目”)泣出,短氣,心痹,悲怒逆氣,任惕,胃氣逆也。針入二分。

 卷三

  神庭一穴,在髪際直鼻上督脈,上一寸髪際是也。足太陽、陽明之會。主治腫氣,風癎、顛風不識人、羊鳴、角弓反張、披髪而上歌下哭、多學人言語,驚悸不得安寢。禁不可針。日灸七壯至百壯。若針,即發于其病在舉火之時(按:似有缺、誤)。忌豬、羊、魚肉、酒、面、熱食。

  曲差二穴,在神庭傍一寸半,(按:應缺“入” 字)髪際。足太陽脈氣所發。主心中煩滿,汗不出、頭項痛、身熱,目視不明。針入三分,灸三壯。

  臨泣二穴,在目上直入髪際五分,陷者中。足太陽、少陽之會。主卒不識人,風癎,鼻塞。針入三分,留七呼。

  眉衝二穴,一名“小竹”,在當兩眉頭直上,入髪際(按:似有缺。未言寸數,亦未言所屬經脈。另,據《針灸大成足太陽膀胱考證穴法》,應爲足太陽脈氣所發,穴在“神庭、曲差之間”。)理目,五般癎,頭痛,鼻塞。不宜灸,針入三分。(按:據《針灸資生經卷一》“明堂上経、有眉衝穴。而銅人経、無之。理、目、五般痫、頭痛、鼻塞等疾所。不可廃者”)

  水溝一穴,在鼻柱下人中(按:據《針灸資生經卷一》作“一名人中”)。督脈、手陽明之會。主療消渴、飲水無多少、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顛癎、語不識人、乍喜乍哭,牙關不開,面腫唇動葉葉肺風狀如蟲行(按:似有缺、誤,難解。據《針灸大成督脈考正穴法》作“面腫唇動,狀如蟲行”)。針入四分,徐徐出之。灸亦得,然不如針。若是水氣,唯有此穴可針,若針他穴,水盡即死。

  承漿一穴,在頤前,下唇下。足陽明(按:據《針灸甲乙經》,當缺“任脈” 兩字)之會。主偏風口喎,面腫,消渴,面風口不開,口中生瘡。針入三分半,然後徐徐引氣而出。灸,亦任日灸七七壯。若頻灸,恐足陽明脈斷,令風不差。若停息、複灸,令其風通宣,應時立愈。其艾炷,依小竹筋頭大作之。但令當脈灸之雀糞大,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脈內疝、瘕、痃、癖塊、伏梁氣之徒,唯須大艾炷。故《小品》曰:“腹背爛,燒四支,則但除風邪而已。如鸠尾以至頭,皆不可多灸、及不可用大艾炷。”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按:此處誤。據《針灸甲乙經》,當爲“足少陰脈氣所發”)主欬逆,上氣,喘,嘔吐,胷滿不得食。仰臥取之。灸五壯,針入三分。

  彧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臥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胷脅支滿,欬喘、不得息,嘔吐,胷滿不能食。灸五壯,針入三分。

  神藏二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陽(按:應爲“陰”)脈氣所發。主胷脅支滿,咳逆不得食。針入三分,灸五壯。

  靈虛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陽(按:應爲“陰”)脈所發。主胷脅支滿、引胷不得息,嘔吐,胷滿不得食。針入三分,灸五壯。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一寸六分(按:似有缺。據《針灸甲乙經》,有“陷者中,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胷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浙惡寒。灸五壯,針入三分。

  步郎(按:通作“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仰取之。足少陰脈氣所發。主胷脅支滿,鼻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針入三分,灸五壯。

  五處二穴,足太陽脈氣所發。在頭上督脈傍,去上星二寸半(按:據《針灸甲乙經》,及《針灸大成足太陽膀胱考證穴法》俱作“一寸五分”)。主目不明,頭 眩風痹悶。針入三分,灸五壯。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寸半(按:據《針灸甲乙經》作“二寸”,《針灸大成足太陽膀胱考證穴法》作“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風眩頭痛,欲嘔吐,心煩。針入三分,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後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項痛、暫起僵仆。針入三分,灸三壯。

  攅竹二穴,在兩眉頭陷中。足太陽脈氣所發。主目視,視物不明,眼中熱、疼及眼眶。針入三分,不宜灸。

  晴明二穴,在目內眦頭上,畔(按:疑爲“襻”)者中(按:據《針灸甲乙經》作“一名淚孔,在目眦外。”《針灸大成足太陽膀胱考證穴法》作“一名淚孔,目內眦。明堂雲‘內眦頭外一寸、宛宛中’”)。手、足太陽陽明之會(按:據《針灸甲乙經》並有“氣府論注雲‘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蹻,五脈之會” 《針灸大成足太陽膀胱考證穴法》同)。主膚翳(按:應有缺字。《針灸大成足太陽膀胱考證穴法》作“淫膚白翳”)白膜覆瞳子,眼暗、雀目,冷淚,眼視物不明、努肉。針入一分半,不宜灸。

  迎香二穴,在禾上一寸、鼻下孔傍。手、足陽明之會。針入三分。主鼻息不聞香臭,偏風,面癢及面浮腫、風葉葉動、狀如蟲行。刺或在唇動(按:似有缺、誤,不通)。不宜灸。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中。(按:應有缺字。據《針灸甲乙經》有“陽”字)蹻脈、任脈、足陽明之會。主療眼喎、目不正,口喎,目瞤,面動葉葉然、牽口眼熱疼、赤痛,目視,冷淚,眼睑赤。針入四分半,不宜灸。若灸,無問多少,三日以後,眼下大如拳息肉,日加長如桃許,至一月日,如五升大。

  鸠尾一穴,在臆前,巨(按:《針灸甲乙經》作“蔽”,《針灸資生經卷一》同)骨下五分。(按:《針灸甲乙經》此處尚有“任脈之別”。)主心驚、煩,發狀如烏烏,破心、吐血,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心痛,腹脹。宜針,雖然,此處最難針,須是大好手。方可下針。如不然,取氣多,不幸令人死。針入三分。

  巨阙一穴,心之募。在鸠尾下一寸。任脈氣所發。主療心中煩悶,熱風風癎,浪言或作鳥聲,不能食,無心力。凡心痛有數種,冷、痛、蛔蟲、毒、霍亂,不識人,針入六分,得氣即差。灸亦良。

  上管(按:通作“脘”,下同。)一穴,在巨阙下一寸、去巨(按:《針灸甲乙經》作“蔽”,《針灸資生經卷一》同)骨三寸。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主心中熱煩,贲豚氣,脹滿不 能食,霍亂,心痛不可眠臥,吐利,心風,驚、悸不能食,心中悶,發哕,伏梁氣、狀如覆杯。針入八分,得氣,先補而後瀉之,可爲神驗。若是風癎、熱痛,宣瀉之後補,可爲應其病。灸亦良。

  中管一穴,一名“太倉”。是胃之募。在上管下(按:應有缺字。據《針灸甲乙經》有“一寸” 兩字)。手太陽、少陽、足陽明所生,任脈之會。主治心匿不 能食反胃,霍亂,心痛熱,溫虐,痎虐,天行傷寒,因讀書得奔豚氣,心悶,伏梁氣如覆杯,冷結氣。針入八分。灸亦良。

  建裏一穴,在中管下一寸。治腸中疼痛,嘔逆,上氣,心痛,身腫。針入一寸三分。灸亦良。

  下管一穴,在建裏下一寸。足太陰、任脈之會。主腹胃不調,腹內痛、不 能食,小便赤,腹堅硬、癖瑰、脈厥厥動。針入八分,灸亦佳。

  神聰四穴,在百會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癎。左手如花,右手如果(按:《針灸資生經卷一》作“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針入三分。

  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髪際一寸。理頭風,多鼻涕,鼻塞。三日一報,針入三分。(按:《針灸資生經卷一》“按《銅人》、《明堂》及諸家針灸經,鼻直上、入髪際一寸,皆雲上星穴。明堂經于此、複雲明堂穴。不知何所處、且附入于此。所謂疑以存疑也。”)

  當陽二穴,在當瞳人直上,入髪際一寸。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入針三分。(按:《針灸資生經卷一》“《銅人》無當陽穴。而明堂下經、有之。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廢者。”)

  前關二穴,在目後半寸。亦名“太陽”之穴。理風赤眼痛,頭目眩,目澀。針入三分。(按:《針灸資生經卷一》“《銅人》有上關、下關各二穴。《素問》亦同。但《明堂》上、下經,有上關而無下關。惟上經有前關穴。又不與下關穴。同在上關之下。恐別自是。前關穴一名太陽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澀等疾,不可廢。)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主頭痛目眩。針入三分。灸七壯。

  巨阙(按:應爲或)二穴,在鼻孔下,俠水溝傍(按:《針灸甲乙經》作“在俠鼻孔傍八分、直瞳子”,《針灸資生經卷一》同)。陽蹻脈、足陽明之會。主治面風寒鼻頻 音 凖 上腫癰痛招搖視占(按:有缺、誤,不通),瘈瘲,口噼。針入三分,灸七壯止。

  地倉二穴,在俠口傍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動者是。陽蹻脈、手足陽明之交。主療大患風者,其脈亦有動時,亦有不動時。多主偏風、口喎,失音不言、不得飲水、漿食漏落、脈(按:《針灸大成足陽明胃考證穴法》作“眼” ,應是。)瞤動,患左針右,患右針左。針入三分半。灸亦得,日二七壯,其艾壯如粗钗腳。忌毒物及行房事。

  廉泉一穴,在颔下、結喉上、舌本間。陰維、任脈之會。主舌下腫、難言,舌瘲設多(按:《針灸大成足陽明胃考證穴法》作“涎出” ,應是。),咳嗽,少氣,喘息,嘔沫禁斷。灸三壯,針入三分。

  陰交一穴,在臍下一寸。任脈氣所發。主臍下熱、小便赤,氣痛狀如刀攪、作塊狀如覆杯,婦人斷緒,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産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針入八分,得氣即瀉,後宜補。灸亦得,然不及針。

  水分一穴,在管(按:通作“脘”,下同。)下,臍上一寸。任脈氣所發。主腹痛不能食,腸堅腹痛,胃管不調、堅硬。針入八分。若是水病,灸之大良。

  巨阙一穴,《甲乙經》雲“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在臍下二寸。是三焦之募。任脈氣所發。針入八分。主腹痛、堅硬,婦人因産、惡露不止、遂成結塊,崩中,斷緒。灸亦良。

  關元一穴,是小腸募。一名“次門”在臍下三寸。足三陰、任脈之會。臍下絞痛,小便赤淋、不覺遺瀝、小便處痛狀如散火,尿如血色,臍下結血、狀如覆杯,婦人帶下,因産、露不止,並婦人斷緒,産道冷。針入八分。若懐胎,必不針,若針必落胎胎多不出,而針外昆侖即出。灸亦良,然不及針。

  中極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闗元下一寸。是膀胱募。任脈足三陰之會。主婦人斷緒,四度針、針即有子,故卻時任針也。主淋,小便赤、尿道痛,臍下結塊如覆杯,或因産、得惡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調、血結成塊。針入八分。灸亦得,然不及針。

卷四

  後頂一穴,在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是督脈氣所發。針入四分,灸五壯。主風眩,目視,額顱上痛。

  強間一穴,在後頂後一寸半,一名“大羽”。是督脈氣所發。主頭如針刺、不可以動,項如抜,不可左右顧視。灸五壯。針入二分。

  腦戶一穴,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一名“仰風”一名“合顱”。是督脈足太陽之會。主目痛不能視,面赤腫,頭痛。不得灸,灸令人失音。針入三分。

  瘖門一穴,一名“舌厭”。在項後,入髪際宛宛中,入系舌本。是督脈、陽維之會。仰而取之。主頭風、腦疼,失音不能言,舌急,項強不能回頭。針入八分,徐徐出之。不宜灸,灸即令人啞,忌如前法。問曰“舌急不言,如何治?”答曰:“急針瘖門,舌緩、針風府,得氣即瀉。可小繞針,入八分。忌灸。”

  大椎一穴,第一椎上,陷者中、宛宛是。三陽督脈之會。主療五勞、七傷,溫瘧疰 疠悶,項強不得四顧。針入五分,灸亦得。

  陶道一穴,在大椎節下間,俛而取之。督脈足太陽之會。主頭重,目瞑,灑浙寒熱、脊強、以頭汗不出也。灸五壯。針入五分。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癫疾,瘈瘲,怒欲殺人、身熱狂走、讝言見鬼。針入五分。

  神道一穴,督脈氣所發。在第五椎節下間,俛而取之。主寒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灸三壯。針入五分。

  至陽一穴,在第七椎節下間,俛而取之。督脈氣所發。主寒熱,解爛(按:《針灸大成督脈考正穴法》作“懈” ,應是。)淫樂(按:《針灸大成督脈考正穴法》作“淫” ,應是。)胫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灸三壯。針入五分。

  筋縮一穴,在第九椎節下間,俛而取之。督脈氣所發。主驚、癎,狂走癫疾,脊急強、目轉上垂。灸三壯。針入五分。

  脊俞一穴,一名“神宗”,一名“脊中”。在第十一椎中中央。督脈氣所發。治風、癎、癫,邪溫病,積聚,下利。忌灸。針入五分。

  懸樞一穴,在第十二椎下節間是穴。督脈氣所發。主腰脊強,腹中上下積氣。針入三分。灸三壯。

  命門一穴,一名“屬累”。在第十四椎下節。俛而取之。督脈氣所發。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瘈瘲,裏急、腰腹相引痛。針五分。

  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屍”。在第二十一椎節下,陷者宛宛中是。挺腹地(按:《針灸大成督脈考正穴法》作“挺身,伏地” ,應是。),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然後乃取其穴。是督脈氣所發也。主腰髋疼痛,腰脊強強、而不得回轉,溫瘧痎瘧。針入八分。灸亦得。慎房事,不得擎重物。《甲乙經》雲“針入五分,灸三壯”。

  長強一穴,一名“氣之陰郄”。督脈別絡。在窮骨下宛宛中是。《甲乙經》“穴在脊骶端,少陰所結”。主下漏,五痔,疳蝕下部。慝針入三分,然針之以痛爲度。其穴伏地取之乃得。灸亦得,然不及針。慎房事,此痔,根本是冷,慎冷。

  天柱二穴,在俠項後髪際,大筋外亷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二分。主頭風、目如脫,項如抜、項疼、急、重。先瀉而後補之。灸亦得,然不及針。

  玉枕二穴,在絡卻後七分半,俠腦戶傍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髪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灸三壯。主目內連系急,頭風痛,目痛,頭寒、多汗,耳聾,鼻塞。

  風池二穴者,是足少陽、陽維之會。在項後髪際陷中。《甲乙經》雲“風池穴,在颞顱後髪際陷中”。針入一寸二分。大患風者,先補而後瀉,少可患者,以經取之。主肺風,面赤,目視,項強不得回顧,面腫皮軟,腦疼痛。灸亦良,然不及針。問曰“如後發際,亦有項腳長者,其毛首至頭骨;亦有無項腳者,毛齊至天牖穴,即無毛根。何而取穴也?”答曰:“其毛不可辄定,大約如此。若的的定中,風府正相當、即是側、相去各二寸,此之定穴。”

  顱息二穴,在耳後青脈間,(按:《針灸甲乙經》有“手少陽脈氣所發”句)主身熱、頭痛、不可反側,小兒癎喘不得息,耳聾。針入一分,不得多出血,血多即殺人。灸三壯。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發際四寸。足太陽、少陽之會。主風眩,項痛、頭強,寒熱。灸,即依年壯。針入二分。

  大抒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傍各一寸半,陷中。足太陽、手少陽之會。理風,勞氣,咳嗽、氣急,頭痛,目眩,腹痛。針入五分。禁灸。

  風門、熱府(按:《針灸甲乙經》作“風門、一名熱府”)二穴,在第二椎下,兩傍一寸半。督脈、足太陽之會。理傷寒、項強、目瞑、鼻塞,風勞,嘔逆,上氣。胷痛,背痛,氣短不安。針入五分。灸五壯。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相去一寸半。理癫、癎,瘿氣,上氣,吐逆,支滿,脊強、寒熱,不食,肉痛,皮癢,傳屍骨蒸,肺嗽。針入三分。

  厥陰俞二穴,在第四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理逆氣,嘔逆,牙痛,留結、胷悶。針入三分。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理心中風、狂、癎,心氣亂;語悲泣,心腹煩滿、汗不出,結聚,寒痛嘔逆、不食、食即吐血,目痛。不可灸。針入三分。

  督俞二穴,在第六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一名“髙蓋”。主理寒熱,腹中痛、雷鳴,氣逆,心痛。灸三壯。禁針。

  鬲(按:通作“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理心痛,痰飲,吐逆,汗出,寒熱、骨痛,虛脹、支滿,痰瘧,痎癖,氣塊、隔上痛,喉痹、身常溫、不食,切痛。針入三分。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合一寸半。理口幹,中風,支滿、短氣、不食、食不消,吐血,目不明、閉塞,腰痛,肩疼,寒疝。針入三分。灸三壯。

  膽俞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主理心脹滿,吐逆,短氣,痰悶、食難下不消。針入三分。

  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一寸半。理腰身黃、脹滿,腹肚泄利,身重、四支不收,黃疸,邪氣積聚,腹病,寒熱。針入三分。灸三壯。

  胃俞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理煩滿,吐食,腹脹、不能食。針入二分。灸三壯。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主水糓不消,腹脹,腰痛,吐逆。針入三分,灸三壯。

  腎俞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與臍對。理虛勞,耳聾,腎虛,及水藏脹、攣急,腰痛,小便濁,陰中疼、血精出,五勞,七傷,冷嘔,腳膝拘急,好獨臥、身腫如水。針入三分,灸三壯。

  氣海俞二穴,在第十五椎下,兩傍同身寸相去一寸半。理腰痛,痔病,瀉血。灸三壯。

  大腸俞二穴,在第十六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理腰痛,腸鳴、脹滿、遶臍中痛,大便下利或泄利,食不化,脊骨強。針入三分。灸三壯。

  關元俞二穴,在第十七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理風勞,腰痛,泄利、虛脹、小便難,婦人瘕、聚諸疾。針入三分。

  小腸俞二穴,在第十八椎下,兩傍各一寸半。理大便赤澀小便 緊急腳腫,短氣,不食,煩熱疠病大便膿血出食痔疼痛(按:似有缺、誤,不通),婦人帶下。針入三分。灸三壯。

  膀胱俞二穴,在第十九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理風勞,腰痛,泄利、腸痛,大小便難,尿赤,陰生瘡,少氣,足胫冷、拘急、不得屈伸,女人瘕、聚。針入三分。灸三壯。

  中膂俞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五分。一名“脊內俞”。是少陰脈理(按:此處誤,應爲“足太陽脈氣所發”)理赤、白痢,虛渴、汗出,腰不得俯仰,腹脹,脅痛。針入三分。

  白環俞二穴,在第二十一椎下,兩傍相去同身寸一寸半。足太陽脈氣所發。理腰脊攣急痛,大小便不利百病。針入三分。《甲乙經》、《甄權經》雲“挺腹地(按:應是“挺身,伏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氣息,令肢肉俱緩,乃取其穴。針入八分。主腰髋疼、不遂,溫虐,腰中冷、不識眠睡,勞損,風虐。忌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卷五

  竅陰一穴,在完骨上、枕骨下。足太陽、少陽之會。主骨疸發厲頭痛引頭也(按:似有缺、誤,不通)。灸五壯。針入三分。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髪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主寒熱,喉痹,欬逆,疝積胷中滿不得喘息(按:似有缺、誤,不通),胷痛,耳聾嘈嘈無所聞。頸項癰腫不能言,及瘿、肩不舉也。針入三分。灸三壯。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傍各三寸。手足太陽之會。主背痛引項。灸五壯。針入三分。

  魄戶二穴,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三寸宛宛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背膊痛,無氣力,勞損,痿黃,五屍走疰,項強不得回顧。針入五分。灸亦得。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肩痛,胷腹滿,灑淅反脊強急(按:似有缺、誤,不通)。灸五壯。針入三分。

  譩嘻二穴,在肩膊內廉,第六椎兩傍三寸。其穴抱肘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因以手重按之,病者言“譩嘻”。針入六分。主溫瘧、寒瘧病,背悶,氣滿、腹脹,氣痃。灸二七壯。忌蔥、白酒。

  膏盲俞二穴,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上氣,欬逆,狂或妄誤。取穴之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動也。從甲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依胛骨之裏、去胛骨各容指許、摩服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于肩中,灸兩胛中一處,至六百壯、多至千壯。當覺下、然流水之狀,亦當有所下出。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若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俛上臂,令前取穴灸之。求穴法,大校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也。左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坐,當伸兩臂,令人俛,兩胛骨俠相離,不爾,肘骨覆穴,不可得也。所伏衣幞,當令大小有常定,不爾,則失其穴也。此灸,訖後,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飬。當取身體平複,其穴近第五椎望取之也,論曰“昔在和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能及,即此之穴是也。人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難追。若能用心此,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按:《針灸資生經卷一》雲“灸膏肓功効,諸經例能言之。而取穴,則未也。《千金》等方之外,荘綽論之最詳。然,繁而無統,不能定于一。予嘗以意取之。令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灸時、亦然),胛骨遂開,其穴立見。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四肋三間之中間,按之酸疼,是穴。灸至千百壯、少亦七七壯。當依《千金》,立點立灸,坐點坐灸,臥點臥灸雲(若尺合爪、在兩膝頭中、點穴亦得)。”)

  鬲(按:通作“膈”)關二穴,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背痛、惡寒,脊強、俛難,食不下、嘔哕、多涎、睡也。灸五壯。針入五分。

  魂門二穴,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二寸陷者中。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便不節、小便赤黃也。灸三壯。針入五分。

  陽綱二穴,在第十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食不下、腹中雷鳴、大小便不節,小便赤黃。灸三壯。針入五分。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腹滿虛脹、大便泄滑,消渇,面黃。灸五十壯。《甲乙經》“灸三壯。針入五分。”

  胃倉二穴,在第十二椎下,兩傍各三寸。主腹內虛脹、水食不消,惡寒、不能俛仰。針入三分。灸五壯。

  肓門二穴,在第十三椎下,兩傍各三寸。《異經》雲“與鸠尾相直”。主心下痛、大堅,婦人乳有余疾。灸三十壯。針入五分。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兩傍各三寸。正坐取之。是太陽脈氣所發。針入五分。灸三壯。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並療之。

  胞肓二穴,在第十四椎下(按:“十四”應爲“十九”。),兩傍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腰脊痛急,食不消,腹中堅急,陰痛、下腫,並療之。療惡氣,腰背卒痛。灸五七壯。《甲乙經》“灸三壯。針入五分。”

  秩邊二穴,在第二十椎下,兩傍各三寸。伏而取之。足太陽脈氣所發。主腰痛不能俛仰,小便赤黃,尻重不能舉。灸三壯。針入三分。

  颔厭二穴,在曲周颞颥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交會。刺入三分。灸三壯。主風眩,目無所見,偏頭痛、引目外眦急,耳鳴,好啑,頸痛。

  客主人二穴,在耳前上廉起骨,開口有穴。動脈宛宛中。一名“上關”。手少陽足陽明之會。主目風牙疼痛車不開口噤嚼食鳴偏風眼喎通睛(按:似有缺、誤,不通),耳聾狀如蟬聲。針入一分。灸七壯,艾炷如筋頭大,必湏側臥張口取穴,避風。又,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留針。問曰:“上關何以不得深,下關何以不得久留針?”答曰:“上關若深,令人得欠,不得目隨針下關不得久,留針者得不得欠牙關急。是故“上關不得深,下關不得久留針”。

  懸顱二穴,在曲周颞颥中,足陽明脈氣所發(按:據《針灸甲乙經》,應是“足少陽脈氣所發”。《針灸資生經卷一》同)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眦急,身熱、煩滿,汗不出,齒痛,面皮赤痛。針入三分。灸三壯。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罅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當其中指下、陷者中是穴。一名“膊井”。手足少陽、陽維之會。主五勞,七傷,頭項不得回顧,背膊痛、兩手不得向頭,或因馬抝傷腰髋疼,腳氣。入針四分。不宜灸。針不得深,深即令人悶。《甲乙經》雲“針只可五分”。此膊井脈,足陽明之會,乃連入五髒氣。若深,便引五髒之氣,乃令人短壽。大肥人,亦可倍之。若悶倒不識人,即湏三裏下氣。雖不悶倒,但針膊井,並即湏三裏下氣,大良。及婦人懷胎、落訖,覺後微損、手足弱者,針肩井,手足立差。若有灼然解針者,遣針。不解針者,不可遣針。灸乃勝針,日灸七壯。若針肩井,必三裏下氣,如不灸三裏,即拔氣上。其針 膊並出《甄權經》。

  肩髃二穴,在膊骨頭、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是。平手取其穴。手陽明、蹻脈之會。針入八分。主療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疹風胷俛仰風刺風風虛(按:似有缺、誤,不通),手不得上頭、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細無力、酸疼,臂冷而緩。患刺風者,百日刺筋、百日刺骨、方可得瘳。灸亦得,然不及針,還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壯,差爲度。

  臂臑二穴,在肩髃下一寸、兩筋間、兩骨罅、陷者宛宛中。宜灸,不宜針。日灸七壯。主療勞,瘿,臂細無力、手不得向頭。其穴平手取之,不得拏手令急,其穴即閉。若針,不得過三五,過多生惡。

  曲池二穴者,木也(按:此誤。據《針灸甲乙經》、《針灸資生經卷一》等,俱作“土也”)。在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宛宛中、陷者是。手陽明脈之所入爲合也。手拱胷,取之外畔、文頭即是。療偏風、半身不遂,刺風疹,疼痛冷緩捉物不得,挽弓不開、屈伸難引脈風(按:似有缺、誤,不通)臂肘細而無力。針入七分。灸亦良,但令斷風抽氣而已。

  通谷二穴,在夾上管(按:通作“脘”)兩傍,相去三寸。衝脈、足少陰之會。治幹嘔、又無所出,又治勞食欲鬲(按:通作“膈”),結。針入五分。灸五壯。

  章門二穴,一名“長平”,一名“脅”。是脾之募。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必須側臥,令伸下腳、縮上腳,乃得穴。足厥陰、少陽之會。主膀胱氣癖,疝瘕氣,膀胱氣痛、狀如雷聲,積聚氣。針入六分。灸亦良。

  伏兎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坐取之。足陽明脈氣所發。治風勞,痹逆,狂邪,膝冷,手節攣縮,身隠疹,腹脹、少氣,婦人八部諸病。針入三分。禁灸。

  陰市二穴,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兎下是穴。足陽明脈氣所發。主寒疝、下至腰腳如冷水,小腸諸疝,按之在膝上,伏兎下(按:疑衍)。寒疝,腹脹滿,痿厥,少氣。針入三分。灸三壯。

  犢鼻二穴,在膝膑下骭、俠罅、大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主犢鼻腫,洗熨去之。其久堅,勿攻,攻者死。膝中痛、不仁、難跪起、諸腫節潰者死,不潰可療。針入三分。灸三壯。

  委中二穴者,土也。在腘中央、約文中動脈。甄權雲“在曲內、兩筋、兩骨中、宛宛是”。足太陽脈氣之所入爲合也。令人面挺腹地(按:應是“挺身,伏地”)而取之。主腳弱無力,風濕痹、筋急,半身不遂。灸不及針。針入八分。灸三壯。

  三裏二穴者,土也。在膝下三寸外廉、陷者宛宛中是。足陽明脈之所入爲合也。主腰(按:疑應爲“腹”)滿、堅塊、不能食,胷氣不足,反胃,胷脅積氣,腳弱。針腹、背,毎須取三裏穴。入八分。灸亦良。

卷六

  角孫二穴,在耳廓中間,開口有穴。手足少陽、手太陽(按:據《針灸甲乙經》,應是“手陽明”)之會。主齒不嚼物,齲痛腫。灸三壯。針入三分。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主耳有膿及底,耳,耳痛、鳴,聾,並齒齲。針入三分。灸三壯。

  聽會二穴,在耳前陷中,上闗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足少陽脈氣所發。針入三分。主耳聾,耳中狀如彈聲,通耳,牙車急、疼痛不得嚼食,牙車脫臼、相離一寸。其穴側臥,張口得之。灸亦良。

  天牖二穴,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髪際上一寸、陷者宛宛中。手少陽氣所發。主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轉,夜夢顛倒,面青黃、無顔色。針入五分。不宜灸。若灸,面腫滿。合先取譩嘻,後針天牖、風池,其病即差。

  天府二穴(按:據《針灸甲乙經》、《針灸資生經卷一》等俱作“淵腋”),在兩腋下三寸、宛宛中。手太陰(按:據《針灸甲乙經》,應是“足少陽”)脈氣所發。主頭眩,目瞑,遠視。針入四分。灸七壯,不除再灸百壯。《甲乙經》禁灸。

  曲澤二穴者,水也。在肘內廉下,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心主脈之所入爲合也。主心痛,出穴則(按:疑衍。)心下澹澹、喜驚,身熱,煩心,口幹,逆氣,嘔血,時瘈瘲言搖頭青汗出不過肩(按:似有缺、誤,不通),傷寒病溫、身熱、口幹。灸三壯。針入三分。

  少海二穴者,水也。一名“曲節”。手少陰脈之所入爲合也。在肘內橫文頭,屈手向頭取之,陷者宛宛中。《甲乙經》雲“穴在肘內廉,節後陷者中,動應手”。療腋下瘰疬,痹疼、屈伸不得,風痹疼,疰病。針入三分。禁灸。

  巨虛上廉二穴,在三裏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間,陷者宛宛中。足陽明與太陽(按:誤。據《針灸甲乙經》,應是“大腸”)合。針入八分。主大腸氣不足,偏風、腰腿腳不遂、不得履地,腳氣,刺風、痶風、腳冷,寒瘧。灸之大良。

  條口二穴,在上廉下一寸。足陽明脈氣所發。主胫寒不得臥、疼痛,足緩失履,濕痹,足下熱、不能久立。針入八分。灸三壯。

  巨虛下廉二穴,足陽明與小腸合。在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者宛宛中。蹲地坐而取之。針入六分。又,針入三分。灸三壯。主小腸氣不足,面無顔色,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灸亦良,不及針。灸瘡差,冷痹即已。

  承山二穴,一名“魚腹山”,一名“傷山”。在兌腸下,分肉間、陷者中,定腹取之。主腳弱無力,腳重,偏風不遂。針入八分。灸亦得。

  上昆侖二穴者,火也。足太陽脈之所行爲經也。在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治惡血,風氣腫痛,腳腫水。針入五分。灸三壯。

  下昆侖二穴,一名“內昆侖”。在外踝下一寸,大筋後內陷骨、宛宛中。主刺風,風熱、風冷痹,腰疼,偏風、半身不遂,腳重、疼、不履地。針入四分。灸之亦良。其穴,蹲地旁,引刺之,灸百壯止。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形。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針入一分。灸三壯。主耳聾、填如無所聞,嘬嘬嘈嘈彈鳴,及心膓滿,臂痛,失聲。

  缺盆上二穴,肩上橫骨陷中。一名“天蓋”。肩上是穴。主寒熱,瘰疬,缺盆中腫(外潰不死),胷中熱滿,腹大少氣,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灸三壯。針入三分。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手太陰郄。治熱病汗不出,吐血,失瘖、咽腫痛、惡血。針入三分。灸亦得。

  列缺二穴,在腕上一寸半,(按:據《針灸資生經卷一》,有“以手”兩字, 應是)交叉頭,兩筋、兩骨罅、宛宛中。手太陰絡。主療偏風、口喎、半身不遂。針入三分。灸亦得。若患偏風,灸至一百壯。若患腕勞,灸至妙。

  經渠二穴者,金也。在寸口中、陷者中。手太陰脈之所行爲經也。主寒熱,胷背急痛,胷中膨膨痛,喉痹,掌中熱,主咳逆,上氣,喘數,久熱病、汗不出,暴瘅,喘逆,心痛、欲嘔,針入三分。不可灸,灸即傷人神明。(按:似將太淵穴混入)

  少衝二穴者,木也。一名“經如(按:據《針灸甲乙經》、《針灸資生經卷一》等,俱作“始”)”在手小指內廉之端,去甲如韭葉。手少陰脈之所出爲井也。主熱病,煩心,上氣,心痛、冷、煩滿、少氣、悲恐喜驚,掌熱,肘、腋、胷中痛,口中熱,咽中酸,乍寒熱,手拳不伸,掌痛引腋。針入一分。灸一壯。

  勞宮二穴者,火也。一名“五裏”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以屈無名指、頭著處是。手心主脈之所流(按:通作“溜”)爲營(按:應爲“荥”)也。主手掌後痹,手痹、白屑起。針入二分,只過一度,如過兩度,令人虛。不得灸,灸即生息肉。

  髀關二穴,在膝上伏兎後,交分中。主脈寒不仁,痹痿不屈伸也。灸三壯。針入三分。

  梁丘二穴,足陽明郄。在膝上三寸、兩筋間。治大驚,胫痛、冷痹,膝痛不能伸屈。針入五分。

  隱白二穴者,木也。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足太陰脈之所出爲井。主腹中有寒熱起,氣喘,衄血不止,腹中脹、逆,胫中寒,熱不得臥,氣滿胷中熱,暴泄,鬲(按:通作“膈”)中,嘔吐不欲食。飲渴屍厥不知人脈動如渴飲,身體疼痛唾也(按:似有缺、誤,不通)針入一分。灸三壯。

  承筋二穴,一名“腸”,一名“直腸”。在胫後,從腳跟後上七寸、中央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治風勞、熱足煩腫痛轉筋(按:似有缺、誤,不通)、急痛,身隱疹,大小便不止。針入三分

  陽蹻二穴,在外髁前一寸、陷者宛宛中。治腳氣,腎氣,婦人血氣。針入三分。(按:據《針灸資生經卷一》雲“《明堂》上經、有陽蹻穴。而《銅人》無此穴。惟有申脈二穴,陽蹻脈所出、在外踝下陥中。與陽蹻穴同,而未知其故。予按,《素問?氣穴論》‘陰、陽蹻穴’注雲‘陽蹻穴、是謂申脈、陽蹻所出、在外踝下陥中’,則與《銅人》申脈穴合。是則陽蹻、即申脈也。”)

  陰蹻二穴。在足內踝陷者中、宛宛是。卒疝、小腹痛病者,左取右,右取左,立已。女子不月水,驚,喜悲不樂如墮墜,汗出、面黒、病饑不欲食,婦人淋瀝,陰挺出,四肢淫泺,心悶,暴虐及諸淋,目痛,小腹偏痛,嘔逆,嗜臥,偏枯不能行,大風、暴不知人,臥驚視如見星,尿如黃水,小腹熱,咽幹也。灸三壯。針入三分。(按:據《針灸資生經卷一》雲“《明堂》上、下經,有陰蹻穴,而《銅人》無之,惟有照海穴,亦在內踝下,與陰蹻同,而未知其故。予按,《素問?氣穴論》‘陰蹻穴、在內踝下’。是謂照海、陰蹻所生,則與《銅人》照海穴合矣。則是陰蹻,即照海也。”)

  風府一穴,本在項後入髪際一寸、大筋上、宛宛中起肉,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脈陽維之會。不可灸。針入三分。主頭項急、不可傾側,目眩,鼻窒不得息,瘖不能言,嗌痛,足不仁,狂走、欲自殺,目反妄視。

  瘈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內雞足青脈是穴(按:據《針灸甲乙經》作“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主頭風,耳後痛,小兒驚、癎,瘈瘲,嘔吐,泄注,驚恐失精,視瞻不明, 眩瞢。灸三壯。針入一分。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主肩不舉、不得帶衣。灸三壯。針入三分。

  消泺二穴,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主寒熱,風痹。頭痛、頭背急,針入六分。灸三壯。

  肩外俞二穴,在肩脾上陷,去脊三寸、陷者中。主肩胛痛熱、而寒至肘。灸一壯。針入六分。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者中、按之應手痛是穴。主肩痛、周痹。灸三壯。針入九分。

  二間一穴者,水也。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者中。手陽明脈之所流(按:通作“溜”)爲營(按:應爲“荥”)也。主喉痹,多臥喜睡,肩髃喉痹咽如眦物傷忽振寒(按:似有缺、誤,不通)。針入三分。灸三壯。

  三間二穴者,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之後、內側陷者中。手陽明脈之所注爲俞也。主喉痹,咽如骨鲠,齒齲痛,多臥喜睡,胷滿,腹鳴,虛寒熱、唇口幹,身熱,喘息,目急痛。針入三分。

  少澤二穴者,金也。一名“少吉(按:據《針灸甲乙經》、《針灸資生經卷一》等,俱作“小吉”)”。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出爲井也。主虐、寒熱,汗不出,頭痛,咳嗽,瘈瘲,口幹,頭痛不可顧也。針入一分。灸一壯。

  前谷二穴者,水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流(按:通作“溜”)營(按:應爲“荥”)也。刺入一分。灸三壯。主目轉甲小指痛(按:似有缺、誤,不通)

  陽谷二穴者,火也。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行爲經也。主癫疾、狂走,熱病汗不出,脅痛,頸腫、寒熱,耳聾,耳鳴,牙齒齲痛,臂腕外側痛不舉,吐舌,戾頸妄言不得左右顧俛瘈瘲頭眩(按:似有缺、誤,不通)眼痛。針入二分。灸三壯。

  飛陽二穴,一名“厥陽”。足太陽絡。在外踝上七寸,別走少陰者。刺入三分。灸三壯。主頭眩,目痛。

  束骨二穴者,木也。在足小脂外本節後、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注爲俞也。刺入三分。灸三壯。主頭痛,目眩,身熱、肌肉動。

  湧泉二穴者,木也。一名“地衝”。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陰脈之所出爲並也。主小便不利,心中結熱,腳底白肉際不得履地,刺風,風癎。灸亦得,然不及針者。灸,廢人行動,不可傳之于後。針入五分。

  膝眼四穴,在膝頭骨下、兩傍陷者、宛宛中是穴。針入五分,留三呼,瀉五吸。主膝冷、疼痛不已。禁灸。

 卷七

  針灸吉日

  丁卯、庚午、甲戌、丙子、壬午、甲申、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亥、己未、庚子、辛醜、甲辰、乙巳、丙午、戊申、壬子、癸醜、乙卯、丙辰、壬戌、丙戌

  以上並吉。又宜用除日、破日、開日、天醫、要安,並吉。

  針灸忌日

  丁醜、及白虎,血忌血支(按:似有缺、誤,不通),月厭、月殺、月刑、死別獨火凶(按:似有缺、誤,不通)。又男忌除日,女忌破日。

  十幹日不治病:

  甲不治頭,乙不治喉,丙不治肩,丁不治心戊己不治腹,庚不治腰,辛不治膝,壬不治胫,癸不治足

  十幹日不針灸

  甲日頭、乙日耳、丙日肩、丁日背、戊巳日腹脾、庚日肺腰、辛日膝、壬日腎經、癸日手足

  此神農所制:一歳起坤,二歲震,逐年順飛,九宮周而複始,行年到處,則所主敗體,切忌針灸,如誤犯之,必致喪命。或發癰疽,宜速治之。

  一歳起心,二歳喉,逐歳依次順行一部,終而複始,行年所值者,切忌針灸。

  一歳起臍,二歳心。逐歳順行,周而複始,行所值處,忌針灸。(所録見明堂經)

  推四時太乙所在,雲:“六腑、鬲(按:通作“膈”)下、三藏,應四季。中州其有戊巳日,大禁。太乙所在,忌針灸。”

  左足(應立春日其日戊子己醜) ,左胷(應春分其日乙卯),左手(應立夏日戊辰己巳),頭一(應夏至其日丙午),右手(應立秋日戊申己未),右胷(應秋分其日辛),右足(應立冬日戊戌己亥),腰尻丁竅(應冬至丙午)。 

  推四時人神所在:

  春,左脅;夏,臍;秋,右脅;冬,腰。

  推三旬人神在,誤針灸者各致其疾。

  初一在足大指,厥陰分。針之主發跗腫。

  初二在外踝,少陽分。針之經筋緩。

  初三在股,少陰分。針之主小腹痛。

  初四在腰,太陽分。針之主腰偻無力。

  初五在口,太陰分。針之主舌強。

  初六在太咽半(按:似有缺、誤),陽明分。針之咽門不開。

  初七在內踝,少陰分。針之陰經筋急。

  初八在手腕,太陽分。針灸腕不收。

  初九在尻,厥陰分。針灸之病結。

  初十在背腰,太陽分。針灸之腰背偻。

  十一在鼻柱,陽明分。針灸之齒面腫。

  十二在發際,少陽分。針之耳重聽。

  十三在牙齒,少陰分。針灸之氣寒。

  十四在胃腕,陽明分。針之氣脹。

  十五在遍身,不補不瀉。大忌針灸。

  十六在胷,太陰分。針之逓息。

  十七在氣衝,陽明分。針之難息。

  十八在股內,少陰分。針之引陰氣痛。

  十九在足陽明分。針之發腫。

  二十在內踝,少陰分。針之經脈亦手。(按:似有缺、誤,不通)

  二十一在手小指,太陽分。針之手不仁。

  二十二在外踝,少陽分。針之筋經緩。

  三十三在肝及足厥陰分。針之發轉筋。

  二十四在手陽明分。針灸咽中不利。

  二十五在足陽明分。針之胃氣脹。

  二十六在胷太陽分。針灸之令人喘嗽。

  二十七在膝陽明分。針之足經厥逆。

  二十八在陰,少陰分。針之小腹急疼。

  二十九在膝胫,厥陰分。針之筋痿少力。

  三十在足跌,陽明分。日空亡不瀉忌針(按:有缺、誤)

  推十二支人神所在處,忌針灸。  

  子日(在目)   醜日(在脾,一雲耳)  寅日(在胷)  卯日(在脾,一雲胷) 

  辰日(在 )  巳日(在手)  午日(在心)   未日(在手,一雲頭) 

  申日(在頭,一雲背) 酉日(在背)   戌日(在面,一雲頸)  亥日(在雲) (按:似有缺、誤)

  推十二時人神

  子時 (在踝)   醜時 (在腰)   寅時 (在目)   卯時 (在面)

  辰時 (在頭)   巳時 (在手)   午時 (在胷)   未時 (在腹)

  申時 (在心)   酉時 (在背)   戌時 (在項)   亥時 (在股)

  量穴法

  凡量穴,當以病人手中指、第二節、兩橫文相去之間、爲寸。凡量穴時,湏要身平正,不可拳曲,切湏慎之。

  灸艾雜說

  凡灸艾,皆以日正午以後,方可下火灸。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糓氣虛,令人癫眩不可臥灸,謹之!謹之!大槩如此,卒急者又不可拘此。若遇陰霧大起、風雪忽降、猛雨,暑雷電、虹霓、且暫停,候晴明可方下火。灸時,不得傷飽、大饑、飲酒、生硬物,兼不可思慮、憂愁、呼罵、歎息,一切不祥,切須忌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