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脈訣指掌病式圖說 元 李杲

  題丹溪重修脈訣。

  論脈法配天地。

  三部九候圖說。

  九候浮中沈。

  學診例。

  手式寸尺內外圖說。

  右五藏所屬寸尺部位。

  陰陽相乘,覆溢關格圖說。

  總論脈式。

  陳氏辯三藏本脈,息數尺度。

  素問六氣主合至脈。

  辯七情郁發五藏變病脈法。

  辯五髒過不及之爲病。

  辯六淫外傷六經受病脈圖說。

  辯不內外因五用乖違病症。

  辯祟脈,凡鬼祟附著之脈,兩手乍大乍小,乍長乍短,乍密乍疏,乍沈乍浮,

  辯脈體名狀。

  辯七表脈病證。

  辯入裏脈病證。

  辯九道脈病症。

  分關前關後陰陽詩。

  定息數詩。

  六極脈(又名六絕脈皆死脈)。

  辨男女左右手脈法圖序。

  傍通五髒法,橫看。

  論五髒沈遲數應病詩。

  診脈截法斷病歌。

  診暴病歌。

  題丹溪重修脈訣。

  莊子曰,生非吾有也,乃天地之委和,性非吾有也,乃天地之委順,黃帝曰,人之生也,懸命于天,受氣于地,氣以成形,理亦賦焉,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故肖天地之形,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故清陽之,七竅皆見于面,濁陰之二竅皆出于下,地之陽在北,而陰在南,故三陽之脈,皆聚于背,三陰之脈聚于胸腹,況乎脈者,天地之元性,男子之寸脈盛而尺脈弱者,肖乎天也,女子之尺脈盛,而寸脈弱者,肖乎地也,秦越人乃以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三陽從天生,三陰從地長,謬之甚矣。遂令百犬吠聲流至于今,千有余年,莫有能正其謬者,獨先生以神明之資,洞燭物理,乃推本律法混合天人而著論辟之,使千載之誤一旦昭明,豈不韪哉。

  歲在戊申門生龍丘葉英題。

  論脈法配天地。

  昔軒轅黃帝之體天治民也,使伶倫截嶰谷之竹作黃锺律管,以候天之節氣,以觀其太過,不及,修德以禳之命,岐伯取氣口作脈法,以候人之動氣,以察其太過,不及,設九針藥石,以調之,故黃锺之數九分,氣口之數亦九分,律法曰天地之數,始于一,終于十,其一三五七九爲陽,九者陽之成數也,其二四六八十爲陰,十者陰之成數也,黃锺者陽聲之始也,陽氣之動也,故其數皆九,分寸之數,具于聲氣之元,不可得而見,及斷竹爲管吹之而聲和,候之而氣應,然後寸之數,始形焉,此陽唱而陰和,男行而女隨,邵子曰,陰者陽之影,故脈之動也,陽得九分,而盛陰得一寸,而弱其吻合于黃锺者,以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故肖天地之形,且天地之道,陽健而陰順,陽強而陰弱,陽明而陰晦,天不足西北,故西北傾而東南昂,人肖之左耳目明于右耳,目在上者,法乎天地不滿東南,故東南陷下而西北珑起,人肖之右手足強于左手足,在下者法乎地,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故男子寸脈盛而尺脈弱,地之陽在北,而陰在南,故女子尺脈盛而寸脈弱,肖天地之陰陽也,聲音律呂無不然者,黃锺者,氣之先兆,故能測天地之節候,氣口者,脈之要會,故能知人命之死生,實爲醫學之先維流注一身而變化萬端,皆欲取之三部九候之中,其難也可知矣,世之俗醫誦高陽生之妄作,欲以治病求十全之效,其不殺人幾希矣,凡我同志宜精,宜明,然以習俗久,姑從舊,以寸關尺分三部,詳列手圖于後。

  三部九候圖說。

  三部者,從魚際至高骨一寸,名曰寸口,自寸至尺名尺澤,故曰尺中,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爲界,又雲,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從寸口入六分爲關分,從關分又入六分爲尺分,故三部共一寸九分。

  九候浮中沈。

  一部分三候,三三爲九候。

  學診例。

  凡欲診脈,先調自氣,壓取病人,息以候其遲數,過與不及,所謂以我醫彼,智與神會,則莫之敢違。

  凡診脈須先識脈息兩字,脈者神也,息者氣也,脈不自動爲氣使,然所謂長則氣治,短則氣病也。

  凡診脈須識人迎,氣口以辦內外因,其不與人迎氣口相應爲不內外因,所謂關前一分,人命之主。

  凡診脈,須先識五藏,六經本脈,然後方識病脈,歲主藏害,氣候逆傳,陰陽有時與脈爲期,此之謂也。

  凡診脈,須認取二十四字名狀與關前一分相符,推說證狀,與病者相應,使無差忒庶可依原治療。

  手式寸尺內外圖說。

  右五藏所屬寸尺部位。

  左寸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

  左關外以候肝,內以候膈中,右關內以候脾,外以候胃脘。

  左尺外以候腎,內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心主,內以候腰。

  釋曰,五藏六府,十二經絡,候之無踰三部,要之前布六經,乃候淫邪入自經絡而及于藏府,後說五藏乃候七情內郁,自藏府出而應于經內外之辨,颎然明白學診之士,當自此始,外因雖自經絡而入,必及于藏府,須識五藏六府所在,內因郁滿于中,亦必外應于經,亦須循經說證,不可偏局執見,故經雲,上竟上胸候中事也,下竟下腰足中事也,不可不通。

  陰陽相乘,覆溢關格圖說。

  難經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謂也。丹溪先生曰:陰乘陽則惡寒,陽乘陰則發熱。

  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太過不及者,病遂上逆寸爲溢,爲外關內格,此陰乘陽之脈也;經曰,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以陽氣不得營于陰,陰遂上出而溢于陽之分,爲外關內格也,外關內格,謂陽外閉而不下陰從內出而格拒其陽,此陰乘陽位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沈,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太過不及者病遂下入尺爲覆,爲內關外格,此陽乘陰之脈也;經曰,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以陰氣不得營于陽,陽遂下陷而覆于尺之分,爲內關外格,內關外格爲陰內閉而不上陽,從外入以格拒其陰,此陽乘陰位之脈也。故曰覆溢,而覆者如物之覆,由上而傾于下也,溢者如水之溢,由下而逆于上也,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總論脈式。

  經雲,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乃可診有過之脈,或有作爲,爲停食頃俟定,乃診,師亦如之。

  釋曰,停甯俟之即不拘于平旦,況倉卒病生豈特平旦,學者知之。

  經雲,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可以參決死生之分。

  釋曰,切脈動靜者,以脈之潮會必歸于寸口三部,診之左關前一分爲人迎,以候六淫外傷,爲外所因;右關前一分爲氣口,以候七情內郁,爲內所因,惟其所自用肯經常爲不內外因,三因雖分,猶乃未備,是以前哲類分二十四字,所謂七表八裏九道,雖名狀不同,證候差別,皆以人迎一分而推之與三部相應而說,證則萬無一失也。

  陳氏辯三藏本脈,息數尺度。

  人之脈者,乃血之隧道也,非氣使則不能行,故血爲脈,氣爲息,脈息之名自是而分呼吸者,氣之槖鑰動應者,血之波瀾,其經以身寸度之計,十六丈二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則六動,一動一寸,故一息脈行六寸,十息六尺,百息六丈,二百息十二丈,七十息四丈二尺,計二百七十息,漏水下二刻,盡十六丈二尺,營周一身,百刻之中得五十營,故曰,脈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也,息者以呼吸定之,一日計一萬三千五百息,呼吸進退既遲于脈,故八息三分三毫三厘,方行一寸八,十三息三分三毫行一尺八,百三十三息三分行一丈八,千三百三十三息行十丈余六丈二尺,計五千一百六十七息,通計一萬三千五百息方行盡一十六丈二尺,經絡氣周于一身,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者是也;脈神也,陽也,陽行速,猶太陽之一日一周天,息氣也,陰也,陰行遲,猶太陰之一月一周天,如是則應周天之常度,配四時之定序,春肝脈弦細而長,夏心脈浮大而洪,長夏脾脈軟大而緩,秋肺脈浮濇而短,冬腎脈沈濡而滑,各以其時而候,旺相休囚脈息無不及太過之患,故曰平人,以五藏六府皆禀氣于胃,故脈以胃氣爲本,氣以黃色爲生,取其資成也,合本藏氣三分,參以弦洪緩濇沈,則爲平脈,若真藏脈見,則不從矣,參以形色廣加後說。

  足厥陰肝脈,在左關上,弦細而長;足少陰腎脈,在左尺中,沈濡而滑;足太陰脾脈,在右關上,沈軟而緩;足少陽膽脈,在左關上,弦大而浮;足陽明胃脈,在右關中,浮長而滑;足太陽膀胱脈,在左尺中,洪滑而長;手厥陰心主包絡,在右尺中,沈弦而敦;手少陰心脈,在左寸口,洪而微實;手太陰肺脈在右寸口,濇短而浮;手少陽三焦脈,在右尺中,洪散而急;手陽明大腸脈,在右寸口,浮短而滑;手太陽小腸脈,在左寸口,洪大而緊;此手足陰陽六經脈之常體,及其消息盈虛,則變化不測,運動密移與天地參同,彼春之暖爲夏之暑,彼秋之忿爲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應者,乃氣候之至脈也。

  素問六氣主合至脈。

  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爲初之氣,厥陰風木主令,經雲,厥陰之至,其脈弦(一雲沈短而散)。

  春分至,四月小滿爲二之氣,少陰君火主令,經雲,少陰之至,其脈鈎(一雲緊細而微)。

  小滿至,六月大暑爲三之氣,少陽相火主令,經雲,少陽之至,大而浮(一雲乍疏乍數乍短乍長)。

  大暑至,八月秋分爲四之氣,太陰濕土主令,經雲,太陰之至,其脈沈(一雲緊大而長)。

  秋分至,十月小雪爲五之氣,陽明燥金主令,經雲,陽明之至,短而濇(一雲浮大而短)。

  小雪至,十二月大寒爲六之氣,太陽寒水主令,經雲,太陽之至,大而長。

  本脈至脈,雖識體狀,又須推尋六氣交變,南政北政,司天在泉,少陰之脈應與不應,詳細而推知,萬無一失也。

  已醜已未二太歲,太陰司天,少陰在左,少陽在右,故左肘脈不應

  辰戍二歲太陰在泉,少陰在右,少陽在左,故右尺脈沈細不應。

  已亥二歲,厥陰司天,太陽在左,少陰在右,右手寸口脈沈細不應。

  寅申二歲,厥陰在泉,太陽在右,少陰在左,左手尺脈沈細不應。

  子午二歲,少陰司天,厥陰在左,太陰在右,兩手寸脈俱沈細不應。

  卯酉二歲,少陰在泉,太陰在左,厥陰在右,故兩手尺脈俱沈細不應。

  醜未二歲,太陰司天,少陰在左,少陽在右,兩手尺脈俱不應。

  辰戍二歲,太陰在泉,少陽在左,少陰在右,左手寸口脈不應。

  已亥二歲,厥陰司天,太陽在左,少陰在右,左尺脈不應。

  寅申二歲,厥陰在泉,少陰在左,太陽在右,左寸脈不應。

  歲當陽明司天,少陰在泉,法當兩尺脈沈細不應而反浮大,兩寸脈當浮大而反沈細,是太陽與少陰相反,經雲,尺寸反者死。

  歲當陽明在泉,少陰司天,法當兩寸沈細不應而反浮大,兩尺脈當浮大而反沈細,是陽明與少陰尺寸相反,經雲,尺寸反者死。

  北政陽明司天,少陰在泉,法當兩寸沈細不應而反浮大,兩尺脈當浮大而反沈細,是陽明與少陽尺寸相反,經雲,尺寸反者死。

  北政少陰司天,陽明在泉,法當兩尺沈細不應而反浮大,兩寸脈當浮大而反沈細,是陽明與少陰尺寸相反,經雲,尺寸反者死。

  南政少陽在右,少陰在左,左寸脈當沈細不應而反浮大,右寸脈當浮大而反沈細不應,是謂左右交,經雲,左右交者死。

  南政少陽在左,少陰在右,右尺脈當沈細不應而反浮大,左尺脈當浮大而反沈細,是謂左右交,少陰在右而交于左。

  南政太陰在左,少陰在右,右寸脈當沈細不應而反浮大,左寸脈當浮大而反沈細不應,是謂左右交,少陰在右而交于左。

  南政太陽在右,少陰在左,左尺脈當沈細不應而反浮大,右尺脈當浮大而反沈細不應,是謂左右交,少陰在右而交于左。

  北政太陽在左,少陰在右,右寸脈當沈細不應而反浮大,左寸脈當浮大而反沈細,是謂左右交,少陰在右而交于左。

  辯七情郁發五藏變病脈法。

  右手關前一分爲氣口者,以候人之髒氣郁發,與氣兼並過與不及,乘克傳變必見于脈者,以食氣入胃,淫精于脈,脈皆自胃氣出,故候于氣口,經曰,五髒皆禀于胃,胃者五藏之本,藏氣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胃氣而至,邪氣勝胃氣衰則病甚,胃氣絕真髒獨見則死;假如

  春肝,夏心,長夏脾,秋肺,冬腎。

  脈弦, 洪, 濡,  濇, 沈   多胃少

  曰肝, 心, 脾,  肺, 腎   病

  但弦, 洪, 濡,  濇, 沈   無胃氣曰死。

  天地草木無土氣不生,人無胃氣則死,胃氣者和緩不迫之狀也。

  若其乘克相勝,雖有胃氣。

  而春,夏,長夏,秋,冬。

  有濇,沈,弦, 洪,濡   脈微見者。

  秋,冬,春, 夏,長夏  必病。

  濇,沈,弦, 洪,濡   甚者爲今病。

  辯五髒過不及之爲病。

  觀夫,太過不及脈之大要,迫近而散,不可失機審而調之,爲上工矣。學者不可不審察也。

  春肝,  脈合弦細而長,太過則實強, 令善怒,忽忽眩冒巅疾。

  夏心, 洪而微實, 來去皆盛, 身熱膚痛爲浸淫。

  長夏脾, 沈而濡長, 如水之流, 四肢不舉。

  秋肺, 浮而短濇, 中堅傍虛, 逆氣背痛愠愠然。

  冬腎, 沈而緊實, 有如彈石, 解脊痛少氣不能言。

  不及則微虛, 令人胸痛引背,兩脅脹滿心煩。

  來不盛去反盛, 上咳唾,下泄氣,九竅不通。 如鳥之啄, 名曰重強,呼吸少氣,下喘聲。 毛而微, 心懸如饑中清,脊中痛。 來去如數, 少腹滿小便變。人之五髒配木火土金水,以養鬼神意魄志而生怒喜思憂恐故。

  因怒, 則魂門弛張,木 氣奮激,肺金 乘之,脈弦濇,

  喜, 神延融溢,火 赫羲,腎水 沈散,思, 意舍不甯,土 凝結,肝木 弦弱,憂, 魄戶不閉,金 濇聚,心火 洪短,恐, 志室不遂,水 旋卻,脾土 沈緩。此蓋五情,動以不正,侮所不勝,經所謂,不恒其德,恃其能乘而侮之,甚則所勝來,複侮反受邪,此之謂也。凡怒則魂門弛張,木氣奮激,侮其脾土,甚則子金乘其肝虛來複母雠,克其肝木,是謂侮反受邪,肝脈反濇,濇者肺金也,是猶吳王夫差之爭盟侮楚,精銳悉行,國內無備,越王勾踐乘其虛而伐之,遂以破吳,吳本侮楚而越竟破之,侮反受邪,即此義也。

  凡喜則神延融溢,火氣赫羲侮其肺金,甚則子水乘其心虛來複母雠,克其心火,是謂侮反受邪,心脈反沈,沈者腎水脈也,故喜甚有暴中之患而暴怒,亦有暴中之患,皆此意也。

  凡久思則意舍不寍,上氣凝結侮其腎水,甚則子木乘其脾土虛來複母雠,克其脾土,是謂侮反受邪,脾脈反弦,弦者肝脈也。

  凡久憂則魂門不閉,金氣濇聚,侮其肝木,甚則子火乘其肺虛來複母雠,克其肺金,是謂侮反受邪肺脈反洪,洪者心火脈也。

  凡多恐則志室不遂,水氣旋卻侮其胞絡之火,甚則子土乘其腎虛來複母雠,克其腎水,是謂每反受邪腎脈反濡,濡者脾土脈也。

  凡悲則傷肺,故肺脈自虛,經曰,悲則氣消,脈虛心火來乘,金氣自虛故悲則淚下,或因寒飲食之氣上逆,留于胸中,留而不去,久爲寒中,或曰肺金乘肝木而爲淚。

  凡驚則氣亂,驚則肝氣散亂乘其脾土,故小兒驚則瀉青,大人驚則面青者,肝血亂而下降,故青其肝脈亦亂,一曰驚則肝氣乘心,大驚者心脈易位向裏,驚氣人心者多尿血也。

  傳授勝克流變又當詳而論之,故經雲,五髒受氣于其能生,傳之于其所勝,氣舍于其所生死,其所不勝,如

  肝,心,脾,肺,腎受氣于心,脾,肺,腎,肝。

  傳之于脾,肺,腎,肝,心。

  氣合于腎,肝,心,脾,肺。

  至 肺,腎,肝,心,脾 而死。

  則知肝死于肺,候之于秋庚日笃辛日,死余圖于後。

  肝 候于秋 ,庚 日笃,辛 日死,舌卷卵縮。

  心 冬 ,壬 癸 面黑如黎。

  脾 春 ,甲 乙 內滿唇反。

  肺 夏 ,丙 丁 皮枯毛折。

  腎 長夏,戊   已 齒長而枯發無潤澤。

  又如,甲乙,丙丁,戊已, 庚辛,壬癸 日

  則,寅卯,已午,辰戌醜未,申酉,子亥 時死。凡一日之中又分五時,以別死時之早晏,且脾病甲日,病笃乙日,死則死于寅卯時,以脾屬土,日時俱屬木,重木克土,故死于此時,此內傷藏病之傳次也,然暴病卒發者,不必泥于傳次也,或傳化不以次入者,乃憂恐怒喜思驚,七情並傷于令不得以,其次傳所以令人大病,此五髒傳變之指要,學者不可不知也。

  辯六淫外傷六經受病脈圖說。

  左手關前一分爲人迎者,以候天之寒暑燥濕風熱,中傷于人,其邪自經絡而入,以迎納之,故曰人迎;前哲方論謂,太陽爲諸陽主,凡感邪則自太陽始,以此考尋經意,似若不然,風喜傷肝,寒喜傷腎,暑喜傷心包,濕喜傷脾,熱傷心,燥傷肺,以暑熱一氣燥濕同源,故不別論,以類推之,風當自少陽入,濕當自陽明入,暑當自三焦入,寒卻自太陽入,故經雲,陰爲之,主陽與正別于陽者,知病從來,此之謂也,經雲,修已俟,天所以立命也,由是古人調其髒氣而淫邪不入,故先七情而後六淫,經雲,學診之士,必先歲氣,故運氣又先之,以其次第也。

  足太陽傷寒,左手尺中與人迎皆浮緊而盛,浮者足太陽脈也,緊者傷寒脈也,盛者病進也,其證頭項腰脊痛,無汗,惡寒,不惡風。

  足陽明傷濕,右手關上與人迎皆濇細而長,濇者足陽明脈也,細者傷濕脈也,長者病襲也,其證關節疼痛,重痹而弱,小便澀秘,大便飧泄。

  足少陽傷風,左手關上與人迎皆弦浮而散,弦者足少陽脈也,浮者傷風脈也,散病至也,其證身熱,惡風,自汗,項強,脅滿。

  手少陽傷暑,左手尺中與人迎皆洪虛而數,洪者手少陽脈也,虛者傷暑脈也,數者病增也,其證身熱,惡寒,頭痛狀如傷寒,煩渴。

  足太陰傷濕,右手關上與人迎皆濡細而沈,濡者太陰脈也,細者濕脈也,沈者病著也,其證身熱,腳弱,關節頭痛,冷痹,脹滿。

  足少陰傷寒,左尺中與人迎皆沈緊而數,沈者足少陰脈也,緊者傷寒脈也,數者病傳也,其證口燥,舌幹而渴,背惡寒反發熱,倦怠。

  足厥陰傷風,左關上與人迎皆弦弱而急,弦者厥陰脈也,弱者風脈也,急者病變也,其證自汗,惡風而倦,小腹急滿。

  手厥陰心包傷暑,左手尺中與人迎皆沈弱而緩,沈者心包脈也,弱者傷暑也,緩者病倦也,其證往來寒熱,狀如瘧,煩渴,眩暈,背寒,面垢。

  此已上分布六經,感傷外部邪之脈也,除燥熱外,敘此四氣揭圖于左,以爲宗兆,使學者易見,不必再三伸問,若其傳變,自當依六經,別論詳究,所傷隨經說證對證施治,以平爲期,或熱燥傷心肺,亦當依經推明理例調治,如四氣兼並,六經交錯,亦當隨其脈證審處別白,或先,或後,或合,或並在絡,在經,入表,入裏,四時之動脈與之應,氣候以時自與脈期,微妙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陰陽生,此之謂也。

  吾嘗觀洛書圖,火七在西方,金九居南位者,則西南二方爲燥熱之氣明矣,況乎離爲兵戈兌主殺伐平治之世,生氣流行,雨晹以時,兆民不安惡有斯氣,唯淆亂之世,生氣消息燥熱逆行,五谷不登,山川焦枯,鬼神欠妥,災疹繁興,予目擊壬辰,首亂已平,民中燥熱者多發熱,痰結,咳嗽,重以醫者不識時變,複投半夏,南星,以益其燥熱,遂至嗽血,滑涎逆湧,咯吐不已,肌肉幹枯而死者多矣,平人則兩寸脈不見,兩尺脈長至半臂,予于內外傷辨,言之備矣,今略具數語以足成書,爲六氣全圖。

  辯不內外因五用乖違病症。

  察脈必以人迎氣口分內外,所因者乃學診之要道也,所以脈贊雲,關前一分人迎主之,然既有三因固不可盡詳而考之于理自備,且如疲極筋力盡神度量,飲食,饑飽,叫呼走氣,房室勞逸,及金瘡踒折,虎狼,毒蟲,鬼痓,客忤鬼壓,溺水等外非六淫,內非七情,內外不收,心屬不內外,雖漢論曰,人迎緊盛傷于寒,氣口緊盛傷于食,殊不知飲食入胃,能助發宿蘊其所應于氣口者,止由七情郁發,因食助見本非宿食能應氣口,且如

  宿食 陽陰。

  則脈浮大而微濇,數而滑實。

  宿食不化 成瘕。

  脈則沈緊, 沈重。

  皆傷胃也。

  宿食窒塞,則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此等名證何曾應于氣口,又如疲極筋力,其脈弦數而實,筋痛則動皆傷肝也,凝思則滑,神耗則散,皆傷心也,吟誦耗氣,氣濡而弱,叫呼走氣脈散而急,皆傷肺也;房勞失精,兩尺脈浮散,男子遺精,女子半産,弦大而革,皆傷腎也,右件明文氣口何與,況藏寒蛔厥脈自微浮及爲腎滑;胃虛不食其脈必緩,亦有微濡;五飲停伏浮細而滑,久畜沈積沈細而軟,形虛自汗脈皆微濡,揮霍變亂脈自沈伏,僵仆墜下脈則細滑,踒折傷損瘀血在內,疝瘕,症癖,並五內作痛,脈皆弦緊,中寒症結,脈則遲濇,五積,六聚,食飲,痰氣伏留不散,隧道節滯,脈皆促結;三消熱中尺中洪大,癫狂神亂關上洪疾,氣實脈浮血實脈滑,氣血相搏脈亦沈實,婦人妊娠脈則和滑。

  辯祟脈,凡鬼祟附著之脈,兩手乍大乍小,乍長乍短,乍密乍疏,乍沈乍浮,

  陽邪來,見脈則浮洪,陰邪來,見脈則沈緊;鬼疰客忤,三部皆滑洪大,袅袅沈沈澤澤,但與病症不相應者,皆五屍鬼邪遁疰之所爲也,又如遁屍屍疰,脈沈而不至寸,或三部皆緊急,如診得此等脈,證雖與人迎氣口相應,亦當分數推尋三因交結,四季料簡。所謂俾內俾外。不內不外。亦內亦外。亦不內外,脈理微玅,藝能難精,學然後知所因,此之謂也,然形于朕兆墮于數義,未有不學而能者,未有學而不成者,宜留心焉,人如忽見異像,驚惑眩亂,脈多失次,急虛,卒中,五藏閉絕,脈不往來,譬如墮溺,脈不可察,與夫金瘡踒折,頓走血氣,脈亦無准,學者當看外證,不必拘脈。

  辯脈體名狀。

  浮者按之不足,舉之有余,與人迎相應,則風寒在經,與氣口相應,則營血虛損。

  沈者舉之不足,按之有余,與人迎相應,則寒伏陰經,與氣口相應,則血凝腹藏。

  遲者應動極緩,按之盡牢,與人迎相應,則溫寒凝滯,與氣口相應,則虛冷沈積。

  數者去來促急,一息數至,與人迎相應,則風燥熱煩,與氣口相應,則陰虛陽盛。

  虛者遲大而軟,按之豁然,與人迎相應,則經絡傷暑,與氣口相應,則榮衛失本。

  實者按舉有力,不疾不遲,與人迎相應,則風寒貫經,與氣口相應,則氣血壅脈。

  緩者浮大而軟,去來微遲,與人迎相應,則風熱入藏,與氣口相應,則怒極傷筋。

  緊者動轉無常,如紐簍-,與人迎相應,則經絡傷寒,與氣口相應,則髒腑作痛。

  洪者來之至大,去之且長,與人迎相應,則寒壅諸陽,與氣口相應,則氣攻百脈。

  細者指下尋之,來往如線,與人迎相應,則諸經中濕,與氣口相應,則五髒凝涎。

  滑者往來流利,有如貫珠,與人迎相應,則風痰潮溢,與氣口相應,則涎飲凝滯。

  濇者參五不調,如雨沾沙,與人迎相應,則風濕寒痹,與氣口相應,則津汗血枯。

  弦者端緊徑急,如張弓弦,與人迎相應,則風走疰痛,與氣口相應,則飲積溢疼。

  弱者按之欲絕,輕軟無力,與人迎相應,則風濕緩縱,與氣口相應,則筋絕痿弛。

  結者往來遲緩,時止更來,與人迎相應,則陰散陽生,與氣口相應,則積阻氣節。

  促者往來急數,時止複來,與人迎相應,則痰壅陽經,與氣口相應,則積留胃腑。

  芤者中空傍實,如按慈蔥,與人迎相應,則邪壅吐衄,與氣口相應,則榮虛妄行。

  微者極細而軟,似有若無,與人迎相應,則風暑自汗,與氣口相應,則微陽脫泄。

  動者在關如豆,厥厥不行,與人迎相應 則寒疼冷痛,與氣口相應,則心驚膽寒。

  伏者沈伏不出,著骨乃得,與人迎相應,則寒濕痼閉,與氣口相應,則凝思凝神。

  長者往來流利,出于三關,與人迎相應,則微邪自愈,與氣口相應,則藏氣平治。

  短者按舉似數,不及本部,與人迎相應,則邪閉經脈,與氣口相應,則積遏藏氣。

  濡者按之不見,輕手乃得,與人迎相應,則寒濕散漫,與氣口相應,則飧泄緩弱。

  革者沈伏實大,如按鼓皮,與人迎相應,則中風暑濕,與氣口相應,則半産脫精。

  散者有陽無陰,按之滿指,與人迎相應,則淫邪脫泄,與氣口相應,則精血敗耗。

  代者藏絕中止,余藏代動,無問內外所因,得此必死。

  辯七表脈病證。

  浮爲在表,爲風應人迎,爲氣應氣口,爲熱,爲痛,爲嘔,爲脹,爲痞,爲喘,爲厥,爲內結,爲滿不食,浮大爲鼻塞,浮緩爲不仁,浮大長爲風眩癫疾,浮滑疾爲宿食,浮大而濇爲宿食滯氣,浮短爲肺傷諸氣,浮滑爲走刺爲飲,浮細而滑爲傷飲,浮滑疾緊爲百合病,浮數爲大便堅小便數,浮緊爲淋爲癃閉。

  芤主血,寸芤爲吐血,微芤爲衄血,關芤爲大便出血爲腸癰,尺芤爲下焦虛,小便出血。

  滑爲吐,爲滿爲欬爲熱,爲伏痰,爲宿食,爲蓄血,爲經閉,爲鬼奎,爲血氣俱實,滑散爲癱緩,滑數爲結熱,滑實爲胃熱,和滑爲妊娠,滑而大小不勻,必吐,爲病進,爲泄痢,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則陰中痛,小便亦然。

  實爲熱,爲嘔,爲痛,爲氣塞,爲喘欬,爲大便不禁,實緊爲陰不勝,陽爲胃寒,爲腰痛。

  弦爲寒,爲痛,爲飲,爲瘧,爲水氣,爲中虛,爲厥逆,爲拘急,爲寒癖,弦緊爲惡寒,爲疝瘕,爲癖,爲瘀血,雙弦脅急痛,弦而鈎爲脅下刺痛,弦長爲積,隨左右上下。

  緊爲寒,爲痛頭骨肉等,爲欬,爲喘,爲滿,浮緊爲肺有水,緊滑爲蛔動,爲宿食,爲逆吐,緊急爲遁屍,緊數爲寒熱。

  洪爲脹,爲滿,爲痛,爲熱,爲煩,洪實爲癫,洪緊爲癰疽,爲喘急,亦爲脹,洪大爲祟,洪浮爲陽邪來見。

  辯入裏脈病證。

  微爲虛,爲弱,爲衄,爲嘔,爲泄,爲亡汗,爲拘急,微弱爲少氣,爲中寒。

  沈爲在裏,爲實,爲水,爲寒,爲喘,爲症,爲瘕,沈弱爲寒熱,沈細爲少氣,臂不能舉,沈滑爲風水,爲下重,沈緊爲上熱下冷,沈重而直前絕者爲瘀血,沈重而中散爲寒食成瘕,沈重不至寸,徘徊絕者爲遁屍,沈緊爲懸飲,沈遲爲痼冷,沈重爲傷暑發熱。

  緩在下爲風,爲寒,爲弱,爲痹,爲疼,爲不仁,爲氣不足,爲眩暈,緩而滑爲熱中,緩而遲爲虛寒相搏,食冷則咽痛。

  濇爲少血,爲亡汗,熱氣不足,爲逆冷,爲下痢,爲心痛,濇而緊爲痹爲寒濕,濇細爲大寒。

  遲爲寒,爲痛,遲而濇爲症瘕咽酸,遲滑爲脹,遲緩爲寒。

  伏爲霍亂,爲疝瘕,爲水氣,爲溏泄,爲停痰,爲宿食,爲諸氣上衝,爲惡膿貫肌。

  濡爲虛,爲痹,爲自汗,爲氣弱,爲下重,濡而弱爲內熱外冷,自汗,爲小便難。弱爲虛,爲風熱,爲自汗。

  辯九道脈病症。

  細爲氣血俱虛,爲病在內,爲積,爲傷濕,爲後泄,爲寒,爲神勞,爲憂傷過度,爲腹滿,細而緊爲症瘕積聚,爲刺痛,細而滑爲僵仆,爲發熱,爲嘔吐。

  數爲熱,爲虛,爲吐,爲痛,爲煩渴,爲煩滿。

  動爲痛,爲驚,爲痹,爲泄,爲恐。

  虛爲寒,爲虛,爲腳弱,爲食不消化,爲傷暑。

  促脈經並無文,釋曰,其促有五,一曰氣,二曰血,三曰飲,四曰食,五曰痰,但藏熱則脈數,以氣血痰飲留滯不行,則止促,止促非惡脈也。

  結爲痰,爲飲,爲血,爲積,爲氣,釋曰,氣寒脈緩,則爲結數,則爲促,雖緩數不同結,亦當如促脈分則可也。

  散脈經無文,釋曰,六腑氣絕于內,則手足寒,上氣,五髒氣絕于內,則下利不禁,甚者不仁,其脈皆散,散則不聚病亦危矣。

  革爲滿,爲急,爲虛寒相抟,婦人半産漏下,釋曰,革者,革也,固結不移之狀,三部應之皆危脈也。

  代者一藏絕,他藏代至,釋曰,代其死脈,不分三部,隨應皆是。

  如前所說,凡例皆本聖經,學者當熟讀,令心開眼明,識取體狀,然後交結互究,與夫六經外感,五髒內傷,參以四時旺相,依各部位推尋所因,必使了然不疑,方爲盡善,其如隨病分門,諸脈諸證,尤當參對詳審,如是精研,方可爲醫門萬分之一,否則倚傍聖教,欺妄取財,爲含靈之臣賊,幸祈勉旃。

  詩曰。

  浮,芤,滑,實,弦,緊,洪,名爲七表,屬陽宮;微,沈,緩,濇,遲,並伏,濡,弱爲陰八裏,同細,數,動,虛,促,結,散,代,革,同歸九道中,在經,在府,並在藏,識得根源爲上工。

  分關前關後陰陽詩。

  掌後高骨號爲關,傍骨關脈形宛然,次第推排寸關尺,配合天地人三元,關前爲陽名寸口,尺脈爲陰在關後,陽弦頭痛定無疑,陰弦腹痛何方走,陽數即吐兼頭痛,關微即瀉腸中吼,陽實應知面赤風,陰微盜汗勞兼有,陽實大滑應舌強,關數脾熱並口臭,陽微浮弱定心寒,關滑食注脾家咎,關前關後別陰陽,察得病源爲國手。

  定息數詩。

  先賢切脈論太素,周行一身五十度,晝則行陽自陰出,夜則行陰自陽入,晝夜各行二十五,上合天度爲常則,血榮氣衛定息數,一萬三千五百息,此是平人脈行度,太過不及皆非吉,一息四至平無他,更加一至身安和,三遲二敗冷爲甚,七數六極熱生多,八脫九死十歸墓,十一十二魂已去,一息一至元氣敗,兩息一至死非怪,我今括取作長歌,囑汝心通並意解。

  六極脈(又名六絕脈皆死脈)。

  雀啄連來四五啄,屋漏半日一點落,彈石來硬尋即散,搭指散滿如解索,魚翔似有一似無,蝦遊靜中忽一躍,寄語醫家仔細看,六脈見一休下藥。

  辨男女左右手脈法圖序。

  黃炎帝之拯民疾也,參天地究人事,以立脈法,嗟乎,脈者,先天之神也,故其晝夜出入,莫不與天地等,夫神寤則出于心而見于眼,故脈晝行陽二十五度,寐則棲于腎而息于精,故脈夜行陰亦二十五度,其動靜棲息皆與天地晝夜四時相合,且以天道右旋而主乎生化,則男子先生右腎,右屬陽,爲三魂降精氣,赤以鎮丹田,故男子命脈在右手尺部,地道左旋主乎成物,則女子先生左腎,左屬陰,爲七魄降真氣,黑以鎮子宮,故女子命脈在左手尺部,若男子病右尺部,命脈好,病雖危不死;若女子病左尺部,命脈好,病雖危亦不死,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故男子寸脈盛,而尺脈弱,陽在寸,陰在尺也,地之陽在北,而陰在南,故女子尺脈盛,而寸脈弱,陽在尺,陰在寸也,陽強陰弱天之道也,非反也,反之者病,故男得女脈爲不足,女得男脈爲太過,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男左女右地之定位也,非天也,蓋人立形于地,故從地化,楚人尚右者,夷道也,地道也,故男子左脈強而右脈弱,女子則右脈強而左脈弱,天以陰爲用,故人之左耳目明于右耳目,地以陽爲使,故人之右手足強于左手足,陰陽互用也,非反也。凡男子診脈必先伸左手,女子診脈必先伸右手,男子得陽氣多,故左脈盛,女子得陰氣多,故右脈盛,若反者病脈也,男子以左尺爲精腑,女子以右尺爲血海,此天地之神化也,所以別男女決死生者也;苟不知此,則男女莫辯而生死懵然矣,于是列圖于左,以诏來者,李希範曰,近年以來,人心巇崄,習俗刁薄,有兩手瑩淨,男子往往居帏帳之中,面目蒙蔽,伸手求診,粗工受欺,遂致嗤笑,噫昔諸葛公,嘗以巾帼婦人之服,遺司馬將軍,天下恥之,況乎甘心臥帏帳作婦人,以自欺耶,斯亦不足稱也矣。

  傍通五髒法,橫看。

  論五髒沈遲數應病詩。

  左手心部。

  浮數沈遲熱瞢騰,浮遲腹冷胃虛真,沈數狂言並舌強,沈遲氣短力難成( 生氣不相接續)。

  肝部。

  浮數患風筋即抽,浮遲冷眼淚難收,沈數疾生常怒氣,沈遲不睡損雙眸。

  腎部。

  浮數勞熱小便赤,浮遲聽重濁來侵,沈數腰疼生赤濁,沈遲白濁耳虛鳴。

  右手肺部。

  浮數中風兼熱秘,浮遲冷氣瀉難禁,沈數風痰並氣喘,沈遲氣弱冷涎停。

  脾部。

  浮數龈宣並盜汗,浮遲胃冷氣虛膨,沈數熱多並口臭,沈遲腹滿脹堅生。

  包絡部。

  浮數精泄三焦熱,浮遲冷氣濁難任,沈數渴來小便數,沈遲虛冷小便頻。

  診脈截法斷病歌。

  左右手脈。

  心脈迢迢恰似弦,頭痛心熱數狂癫,男子騰空女騰跌,腎弦氣痛小腸連。

  心脈頻頻來得實,其人煩悶氣喘疾,若還止絕更加臨,壬癸死之是端的。

  心脈微微嘈似饑,瀉心補腎卻相宜,若共肝微能左癱,醫人調理不須疑。

  心脈遲遲主嘔吐,沈加怒氣痛牽連,斯人偃息雖無事,醫者能調便與宣。

  肝實眼翳能生疖,腹痛尤加腳手酸,更被酰酸來刺也,調和補藥便能安。

  肝微內障甚筋攣,失血吞酸頭更旋,洪在大腸能泄利,腎微腳冷定相連。

  肝經帶緩氣須疼,食拒心頭主刺酸,止代庚申辛酉死,醫人調理定難安。

  肝脈浮洪偏眼赤,刺酸盜汗定相隨,數脈忽然潮熱至,斷然翻胃更無疑。

  腎微經脈不調勻,腳疼衛氣不能升,帶下肝陰精不禁,肝微血敗小便頻。

  腎緩腲疼尤腹痛,小便白濁色如霜,止代若遲時戊已,其人必定命傾亡。

  腎洪白濁耳蟬鳴,腳熱尤加血不勻,虛熱瘖生虛又瘇,沈腰浮主血虛人。

  腎脈琴弦赤小便,頭旋腹痛數兼淋,血氣又來浮腹脹,肝微白濁帶相並。

  右手。

  肺緩虛邪鼻塞時,失聲飒飒好猜疑,緩脈浮遲能吐瀉,沈遲怒氣痛難支。

  肺洪勞倦兼痰熱,潮熱尤兼吐瀉來,大數中風兼鼻塞,丙丁止代已焉哉。

  肺脈弦來元主嗽,平時氣急喘呼呼,頭痛更加身發熱,十分重病也能蘇。

  肺實冷嗽胸中痛,倦勞寒熱不曾停,浮數大腸能秘結,浮遲冷痢更來侵。

  脾脈浮洪水積儲,睡魔甜鬼每相如,倦怠更加潮熱至,其人脾困藥能除。

  脾脈遲弦主冷凝,朝朝貪睡不曾停,浮在脈中應腹脹,沈弦有積腹中疼。

  脾實口臭胃經熱,脾困寒熱又相侵,胃翻酸水頻頻吐,纔吃兒便逼心。

  脾脈微微胃不生,終朝飲食拒人心,微濇脈來因腹脹,甲寅止代定歸真。

  命門弦主渴來侵,濁帶加之更患淋,實脈轉筋兼帶濁,脈洪虛汗渴將臨。

  命門微細小便頻,緩脈膀胱冷氣侵,沈緩腰疼浮緩渴,更兼遲緩小便生。

  診暴病歌。

  兩動一止或三四,三動一止六七死,四動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依次。

  池氏曰,暴病者喜怒驚恐,其氣暴逆,致風寒暑濕所侵,病生卒暴,損動胃氣而絕,即死不過日也,脈兩動而一止,乃胃氣相絕,猶三四日方死,三動一止而胃氣將盡,猶將六七日谷氣絕盡方死,後仿此至若十五動而一止乃死,期在于一年也。

  脈訣指掌圖終。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0 个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