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針灸資生經 南宋 王執中

  序

  銅人明堂。黃帝岐伯鬼臾區留以活天下後世。自隔垣透膚之妙無傳。乃謂是能絕筋脈傷。至望而畏之。有疾則甘心于庸醫。百藥之俱試。不知病在巅者。必灸風池風府。非桂枝輩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魂門。雖枳實輩不能下。遂至于束手無策。豈不哀哉。近世朱肱龐安常俱爲針法。許知可亦謂病當以刺愈。三衢鄒握虎以治法爲歌詩該括行。古聖賢活人之意。賴以複傳。今東嘉王叔權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巅末。行分類別。以穴對病。凡百氏之說切于理。自己之見得于心者。悉疏于下。針灸之書。至是始略備。古聖賢活人之意。至是始無遺憾。傳謂爲人子者。不可不學醫。予親年八十。精力強健。非賴此書耶。因俾醫衛世傑訂證不傳見者十有八條。锓木庾司。以補惠民之阙。時嘉定庚辰孟夏朔承議郎提舉淮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徐正卿序

  針灸資生經第一

  偃伏頭部中行十穴

  偃伏頭部中行十穴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發際五分。灸二七壯。止七七壯。岐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

  性輕。多即傷。惟宜灸七壯。止三七壯。禁針。針即發狂。忌生冷雞豬羊酒面動風等物。

  明堂雲:舉火之時。忌熱食。不宜熱衣。

  上星(自此以下。不言一穴。)在鼻直上入發際一寸陷中。(明堂雲。容豆是。)以細三棱針之同。甲乙經、熱穴論注、並刺三分。囟會在上星後(明堂雲。上星上。)一寸陷中。可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罷灸。針入二分。(此後去入字。)留三呼。得氣即瀉。若八歲以下。不得針。緣囟門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忌同。素問注雲:刺四予少刻苦。年逾壯則腦冷。或飲酒過多。則腦疼如破。後因灸此穴。非特腦不複冷。他日酒醉。腦亦不疼矣。凡腦冷者宜灸之。

  前頂在囟會後寸半骨陷中。甄權雲是一寸。今根據素問寸半爲定。針一分。灸三壯。止七七。忌同。素注雲、(此後去問字。)刺四分。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寸半。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灸七壯。止七七。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緣頭頂皮薄。灸不宜多。針二分。得氣即瀉。唐秦鳴鶴刺微出血。頭痛立愈。素舊傳秦鳴鶴針高宗頭風。武後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頭疼立後亟取金帛賜之。是知此穴能治頭風矣。明堂經治中風言語謇澀。半身不遂。凡灸七處。亦先于百會。北人始生子則灸此穴。蓋防他日驚風也。予舊患心氣。偶睹陰陽書。有雲:人身有四穴最急應。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會蓋其一也。因灸此穴而心氣愈。後閱灸經。此穴果主心煩驚悸。健忘無心力。自是間或灸之。百病皆主。不特治此數疾而已也。(一名天滿神聰四穴。在百會四面各相去一寸。理頭風目眩狂亂風痫。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針三分。

  明堂有此四穴。而銅人無之。其穴治頭風目眩狂亂風痫。亦所不可廢者。故附入于此。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發際一寸。理頭風多鼻涕鼻塞。三日一報。針二分。

  按銅人明堂及諸家針灸經。鼻直上入發際一寸。皆雲上星穴。明堂經于此複雲明堂穴。

  不知何所據。且附入于此。所謂疑以傳疑也。(今以諸經校勘。上星穴者是。)

  後頂一名交衝。在百會後寸半枕骨上。灸五壯。針二分。明雲四分。(後凡雲明雲者。明堂經雲也。)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寸半。針二分。灸七壯。明雲五壯。

  腦戶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寸半。禁針。針令人啞。可灸七壯。亦不可妄灸。令人夭。明雲、灸令人失音。針三分。素注雲四分。甲乙雲不可灸。

  銅人雲禁針。素問明堂乃雲針入三分四分。亦可疑矣。不如不針爲穩。素問蓋雲刺腦戶風府一名舌本。在頂後發際上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禁灸。使人失音。針三分。明雲四分。留三呼。又雲舌緩、針風府。(見下)

  岐伯對黃帝傷寒之問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于風府。故爲諸陽主氣也。然則者、固傷寒所自起也。北人皆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護其項。俗謂三角是也。予少怯弱。春冬須數欠感風。自用物護,後無此患矣。凡怯弱者、須護項後可也。(今婦人用帛蔽項。名護項。乃雲蔽垢膩。其名雖存。其義亡矣。)

  啞門(一作喑)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項中央。入發際五分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入系舌本。仰頭取之。禁灸。令人啞。針三分。素注雲:在項後發際宛中。去風府一寸。明雲。舌急不言。如何治。答曰:舌急針喑門。舌緩針風府。得氣即瀉。可小繞針入八分。

  留三呼。瀉五吸。瀉盡更留針取之。得氣即瀉。

  針灸資生經第一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曲差二穴。在神庭兩旁寸半。入發際。針三分。灸三壯。

  五處二穴。在上星兩旁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雲五壯止。

  承光二穴。在五處後寸半。針三分。禁灸。忌同。明雲在五處後二寸。素注雲一寸通天二穴。在承光後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絡卻二穴。一名強陽。又名腦蓋。在通天後寸半。灸三壯。素注雲、刺三分。留五呼玉枕二穴。在絡卻後寸半。(明上下雲。七分半。)俠腦戶(腦戶在強間後寸半。)旁寸三分。

  起肉枕骨入發際上三寸。灸二壯。明雲、針三分。素注雲、留三呼。甲乙經雲、二分。

  銅人雲、玉枕在絡卻後一寸半。明堂上下經皆雲七分半。若以銅人爲誤。則足太陽穴亦同。若以明堂爲誤。不應上下經皆誤也。(小本明堂亦同。)予按素問注雲、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則與明堂之七分半相去不遠矣。固當從素問爲准。然而玉枕二穴既夾腦戶矣。不應止七分則至于天柱二穴。夾項後發際大筋外廉陷中。針五分。得氣即瀉。明雲二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五。忌同。下雲三壯。素注雲刺二分。

  眉衝二穴。一名小竹。當兩眉頭直上入發際是。療目五般痫頭痛鼻塞。不灸。通針三分明堂上經有眉衝穴。而銅人經無之。理目五般痫頭痛鼻塞等疾。所不可廢者。其穴與曲差相近。故附于此。

  針灸資生經第一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臨泣二穴。在目上直入發際五分陷中。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忌同。素注雲灸五壯。足少陽有臨泣穴矣。此亦有之。蓋此乃頭臨泣穴也。

  目窗二穴。在臨泣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今附。三度刺,目大明。

  正營二穴。在目窗後一寸。針三分。灸五壯。

  承靈二穴。在正營後寸半。灸三壯。素注雲、刺三分。

  腦空二穴。一名颞 。在承靈後寸半。夾玉枕骨下陷中。針五分。得氣即瀉。灸三壯。曹操患頭風。發即心亂目眩。華佗針立愈。忌同。素注雲:按腦空在完骨後枕骨上。甲乙經作玉枕骨中。風池二穴。在腦空後發際陷中。針七分。留七呼。灸三壯。明雲在項後發際陷中。甲乙經雲、腦空後發際陷中。針寸二分。大患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者。以經取之。留五呼。瀉七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五。艾炷不用大。忌同。

  當陽二穴。當童人直上入發際一寸。療卒不識人。風眩鼻塞。針三分。(明下)

  銅人無當陽穴。而明堂下經有之。理卒不識人。風眩鼻塞等疾。亦不可廢者。其穴與臨

  針灸資生經第一

  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

  側頭部左右二十六穴 颔厭二穴。在曲周下(足少陽穴無下字。明堂同。)腦空上廉。灸三壯。針七分。留七呼。忌同。明雲、二分。素注雲、在曲角下腦空之上、上廉。刺七分。若深、令人耳無所聞。

  懸顱二穴。在曲周上(足少陽穴同。明堂無上字。)腦空中。灸三壯。針三分。留三呼。

  雲、二分。素注雲、在曲角上。腦空下廉。新校正雲、按後手少陽中雲角上。此雲角下。必有一誤。(懸顱二穴。在曲角上是)

  懸厘二穴。在曲周上。(足少陽穴。無上字。)腦空下廉。針三分。灸三壯。

  天衝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寸。(足少陽穴同。)灸七壯。針三分。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發際寸半陷者宛宛中。灸三壯。針三分。明下雲、嚼而取之。

  曲鬓二穴。在耳上發際曲隅陷中。鼓颔有空。(明作穴。)針三分。灸七壯。明下雲、曲發灸三壯。(指迷。在耳上。將耳掩前正尖上。)

  銅人雲、曲鬓足少陽穴同。素問亦同。明堂下經雲、曲發。疑發字誤也。(曲鬓穴是。曲發字誤。)

  角孫二穴。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明作穴。)治目生膚翳。齒龈腫。灸三壯。明堂別無療病法。明雲、主齒牙不嚼物。齲痛腫。針八分。

  按明堂雲、角孫主齒牙不嚼物。齲痛腫。則有療病法矣。銅人乃雲、明堂別無療病法。

  豈後人增益之耶。將所治止此。因謂之無療病法欤。

  竅陰二穴。在枕骨下。(足少陽穴雲。在完骨上。)搖動有空。針三分。灸七壯。明雲、五壯。針四分。在完骨上。枕骨下。(完骨二穴在耳後。入發際四分。)

  此有竅陰矣。足少陽膽經亦有此穴。此當爲頭竅陰也。

  浮白二穴。在耳後。入發際一寸。針五分。灸七壯。明雲、三壯。針三分。

  顱息二穴。在耳後間青絡脈。灸七壯。不宜針。明雲、顱息在耳後青脈間。灸三壯。

  針一分。不得多出血。出血多、殺人。

  脈二穴。一名資脈。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出血多。灸三壯。針一分。明雲、在耳內雞足青脈。

  完骨二穴。在耳後。入發際四分。灸七壯。針三分。明雲、二分。灸根據年壯。

  翳風二穴。在耳後陷中。按之引耳中。針七分。灸七壯。明下雲、三壯。在耳後尖角

  針灸資生經第一

  正面部中行六穴

  正面部中行六穴 素 一名面王。在鼻柱之端。外台雲、不宜灸。針一分。

  水溝一名人中。在鼻柱下。針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不及針。日三壯。若灸、可如小雀糞。風水面腫。針此一穴。出水盡、頓愈。忌同。明雲、日灸三壯。至二百罷。若是水氣。唯得針此穴。若針余穴。水盡即死。下雲、灸五壯。

  兌端在唇上端。針二分。灸三壯。炷如大麥。明下雲、在頤前下唇下。開口取之。

  龈交在唇內齒上龈縫筋中。針三分。灸三壯。

  承漿一名懸漿。在頤前唇下宛宛中。日灸七壯。止七七。灸即血脈通宣。其風立愈。炷箸頭作。針三分。得氣即瀉。忌同。明雲、頤前下唇之下。針三分半。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徐徐引氣而出。日灸七壯。過七七、停四五日。後灸七七。若一向灸。恐足陽明脈斷。令風不差。停息複灸。令血脈通宣。其風立愈。下雲、下唇棱下宛中。

  廉泉一名舌本。在颔下結喉上。(明雲舌本間。)灸三壯。針三分。得氣即瀉。明雲、二分。(千雲。當頤直下骨後陷中。)

  針灸資生經第一

  面第二行左右十穴

  面第二行左右十穴 攢竹二穴。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員柱。在兩眉頭少陷宛宛中。不宜灸。針一分。

  呼。瀉三吸。徐徐出針。宜以細三棱針刺之。宣泄熱氣。三受刺、目大明。忌同。明雲、宜細三棱針。針三分出血。下雲、灸一壯。

  睛明二穴。一名淚孔。在目內 。針寸半。留三呼。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

  禁灸。忌同。明雲、目內 頭外畔陷宛宛中。針分半。留三呼。補不宜灸。一雲、在目內按明堂雲、針一分半。銅人乃雲入一寸半。二者必有一誤。予觀面部所針。淺者入一分。深者四分爾。而素問氣府注亦雲刺入一分。則是銅人誤寫一分爲一寸也。

  巨 二穴。夾鼻孔旁八分。直目瞳子。跷脈足陽明之會。針三分。得氣即瀉。灸七壯。

  明雲、巨 在鼻孔下。夾水溝旁八分。跷脈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灸七七壯。

  迎香二穴。在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針三分。留三呼。不宜灸。忌同。

  禾 二穴。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針二分。又手陽明穴雲、禾 一名長頻。直鼻孔溝旁五分。明雲、和 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下雲、禾 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

  銅人經禾 二穴。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明堂下經作禾 。 即 也。上經乃作和皆雲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則是一穴也。而銅人手少陽穴複有和 二穴。在耳前兌(素發陷中。其穴相去遠矣。恐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也。(今以諸經校勘。禾 穴者是

  針灸資生經第一

  面第三行左右十穴

  面第三行左右十穴 陽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灸三壯。針入二分。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可灸三壯。炷如大麥。忌肉日加長。如桃大。至三十日定。不見物妨。或如五升許大。

  銅人雲、此穴可灸三壯。禁針。針之令人目烏色。明堂乃雲針入四分半。特不宜灸。灸後眼下大如拳。二家必各有所據。未知其孰是。不針不灸可也。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灸七壯。針三分。凡用針穩審方得。下針深、即令人目烏色。

  地倉二穴。夾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有脈微微動是也。針三分。(明雲。針三分半。)留五呼大迎二穴。在曲颔前寸二分。骨陷中動脈。又以口下當兩肩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面第四行左右十穴

  面第四行左右十穴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寸半。一雲、直耳上入發際四分。針二分。灸七壯。(二說相去遠矣。可疑。千雲。耳正直上入發際二分。)

  絲竹空二穴。一名目 。在眉後陷中。針三分。留二呼。宜瀉不宜補。禁灸。使人目小。又令目無所見。

  瞳子 二穴。在目外 五分。灸三壯。針三分。素注、在目外。去 五分。(千注。一名太陽。一名前關。)

  顴 二穴。在面頰骨下廉。兌骨端陷中。針二分。

  頭維二穴。在額角。入發際本神旁寸半。針三分。禁灸。(本神在曲差旁寸半。)

  針灸資生經第一

  側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

  側面部左右十四穴(更二穴) 上關二穴。一名客主人。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動脈宛宛中。灸七壯。艾炷不用大。箸頭作炷。若針、必須側臥張口取之。乃得。禁針深。問曰、何以不得針深。岐伯曰、上關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KT 。下關久留針。即KT 而不得欠。牙關急。是故上關不得刺深。下關不得久留針也。明雲、客主二穴。針入一分。留之。得氣即瀉。日灸七壯至二百。炷不用大。其針灸之。必須側臥張口取之。乃得穴。避風。下雲、灸一壯。

  按素問刺禁曰、刺客主人內陷中脈。爲內漏爲聾。注雲、言刺太深、則交脈破決。故爲耳內之漏。脈內漏則氣不營。故聾。審若是、又不止令人欠而不得KT 而已。用針者所當知也。

  下關二穴。在上關下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即閉。針入四分。得氣即瀉。禁灸。又雲、下關不得久留針。(見上)側臥閉口取穴。

  前關二穴。在目後半寸。亦雲太陽之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目澀。不灸。針三分。(明)

  銅人有上關下關各二穴。素問亦同。但明堂上下經有上關而無下關。惟上經有前關穴。

  又不與下關穴同在上關之下。恐別。自是前關穴。一名太陽穴。理風赤眼頭痛目眩澀等疾。所不可廢。故附入于下關之後。

  和 二穴。在耳前兌發下橫動脈。針七分。灸三壯。素注,在耳前銳發下橫動脈。

  和 二穴。在耳前銳發陷中。明堂上經亦有和 二穴。 即 也。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即銅人之禾 。明堂下經之禾 也。或者明堂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爾。恐人以和 和聽會二穴。在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針七分。留三呼。

  得氣即瀉。不須補。日灸五壯。止三七壯。十日後根據前報灸。明雲、針三分。忌冷食呵。

  下雲、灸三壯。(一雲聽呵前一雲後名聽會。)一名聽呵。

  耳門二穴。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針三分。留三呼。

  灸三壯。明下雲禁灸。有病不過三壯。

  聽宮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針三分。灸三壯。明雲、針一分。

  頰車二穴。在耳下曲頰端陷中。針四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止七七。炷如大麥。忌同。

  明下雲、在耳下二韭葉陷中。灸三壯。又雲、耳下曲頰骨後。千雲、一名機關。在耳下八分。小近前。

  針灸資生經第一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井二穴。一名膊井。在肩上陷。(明堂此有 中二字。)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按。當中指下陷中。甲乙經雲、只可針五分。此膊井脈、足陽明之會。乃連入五髒氣。若刺、則令人悶倒不識人。即速須三裏下氣。先補不瀉。須臾平複如故。凡針肩井。皆以三裏下其氣。大良。灸七壯。明雲、針四分。先補而後瀉。特不宜灸。針不得深。深即令人悶。

  若婦人胎落後微損。手足弱者。針肩井立瘥。灸乃勝針。日灸七壯。止一百。若針肩井。必三裏下氣。如不灸三裏。即拔氣上。

  明堂即雲特不宜灸。又雲灸乃勝針。日灸七壯。至百壯罷。則是又可灸矣。不知何自畔其說也。或者肩井不可灸。惟胎落後手足弱者可灸耶。

  天 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中央。針八分。灸三壯。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灸五壯。針寸半。明雲、巨骨一穴。在心脾骨日灸三壯至七壯。禁針。針則倒懸。一食頃乃得下針。針入四分。瀉之勿補。針出始得正臥。忌同。下雲、巨骨二穴。在肩端上兩行骨陷中。灸一壯。(銅雲:雲門在巨骨下夾氣戶旁各二寸。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氣戶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

  銅人雲、巨骨一穴。在肩端上兩叉骨間。明堂下經亦同。但明堂上經雲、巨骨一穴。在心脾骨頭。不特一穴字不同。而穴在心脾骨頭亦異。豈其所謂一穴在心脾頭者。非巨骨耶。不然、即是誤寫二字作一字。肩胛爲心脾也。

  會二穴。一名 。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針七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素注:臂前廉肩端。)肩 二穴。在膊頭骨肩端兩骨間陷宛宛中。舉臂取之。灸七壯。至二七。以瘥爲度。若灸偏風不遂。可七七壯。不宜多。恐手臂細。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

  灸不畏細也。刺即泄肩臂熱氣。唐庫狄欽患風痹。手足不得伸。甄權針此穴。令將弓箭射之。如故。明雲、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不及針。以平手取其穴。日灸七壯。增至二七。若灸偏風不隨。可至二百。若更多灸。恐手臂細。若刺風 風 風病。當其火艾。不畏細也。忌同。(千雲:肩頭正中兩骨間一名中肩井。外台名扁骨。)

  肩 二穴。在肩端 上陷中。舉臂取之。針七分。灸三壯。明雲、五壯。

  肩貞二穴。在肩胛下兩骨解間。肩 後陷中。針五分。

  天宗二穴。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五分。留六呼。

  秉風二穴。在肩上小 後。舉臂有空。灸五壯。針五分。

  俞二穴。在肩 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針八分。灸三壯。素在肩 後。舉臂取之。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灸三壯。針五分。明雲、九分。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骨三寸陷中。針六分。灸三壯。明上雲、一壯。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內廉。去脊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十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大椎一穴。(一作 。)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以年爲壯(明雲: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甲乙雲、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長三尺。折量取俞穴。

  既曰大椎。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必是二穴。非二穴則不言在第一椎上矣。此大椎第一以異也。但銅人雲、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諸經皆同。惟明堂下經雲在第一椎下。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不應大椎亦在第一椎下。必是下經誤寫上字作下字也。考之下經。亦言陶道穴在大椎節下。與銅人合。足見其誤寫上字作下無疑矣。

  陶道在大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灸五壯。針五分。

  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針五分。灸七七壯。明雲、五壯。下雲、三壯。

  神道在五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灸七七壯。止百壯。小兒風痫螈 。可灸七壯。明雲、針五分。灸三壯。下雲、五壯。

  靈台在六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經阙療病法。出素問。

  至陽在七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下雲、七壯。

  筋縮在九椎節下間。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下雲、七壯。

  脊中一名神宗。在十一椎節下間。俯而取之。禁灸。灸令人腰背伛偻。針五分。得氣即明堂作脊俞。一名脊中。在十一椎中央。接脊在十二椎下節間。(下經治小兒疳脫肛。)

  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伏而取之。針三分。灸三壯。明雲、在十二椎下節間。下雲、十一椎下。

  銅人雲、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明堂上經作十二椎節間。下經作十一椎下。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不應懸樞又在十一椎下。固知其誤矣。考之素問。亦與銅人同。當以銅人爲正。明堂上經亦誤三字作二字也。要之、接脊穴在十二椎節下爾。

  命門一名屬累。在十四椎節下間。伏而取之。(明作俯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

  陽關在十六椎下間。伏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阙療病法。出素問。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以挺腹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後乃取其穴。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至七七壯。忌房勞舉重強力。

  甲乙雲、針二寸。留七呼。灸七七壯。明雲、三壯。下雲、五壯。素注雲、針一分。新校正雲、按甲乙經作二寸。水熱穴注亦可二寸。氣府論注、骨空論注作一分。一名髓空。

  長強一名氣之陰 。督脈絡別。其穴跗地取之。甲乙雲、在脊 端。針三分。轉針以大痛爲度。其穴跗地取之乃得。灸不及針。日三十壯。止二百。此痔根本是冷。忌冷食房勞。甲乙雲、針二寸。留七呼。明下雲、五壯。

  自大椎至腰俞。長同身寸三尺。折量取穴。(甲)

  有裏醫言:凡灸椎骨。當灸骨節突處方驗。灸節下當骨無驗。以魚肉骨參之。其言爲可信。盍根據其言。當骨節灸之。

  針灸資生經第一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大杼二穴。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相去各寸半陷中。針五分。可灸七壯。(甲乙同)明雲、禁灸。下經雲、灸五壯。素同。(難疏。骨會大杼。骨病治此。)

  明堂雲禁灸。而銅人雲可灸七壯。必有說也。要非大急、不必灸。

  風門二穴。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相去各寸半。針五分。留七呼。今附。若頻刺泄諸陽熱氣。背永不發癰疽。灸五壯。

  肺俞二穴。在三椎下兩旁各寸半。(自此後不寫相去二字。)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出甲乙經。甄權針經雲、在三椎下兩旁。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是穴。針五分。留七呼。灸百壯。明下雲、三壯。(千。肺俞對乳引繩度之。)

  厥陰俞二穴。在四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灸七七壯。千、扁鵲雲名阙俞。

  心俞二穴。在五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得氣即瀉。不可灸。明下雲、灸五壯。(千雲。第七節對心橫三間。)

  銅人雲、心俞不可灸。可針入三分。世醫因此遂謂心俞禁灸。但可針爾。殊不知刺中心一日可也。豈可泥不可灸之說。而坐受斃耶。

  督俞二穴。一名高蓋。在六椎下兩旁各寸半。禁針通灸。

  銅人經缺此穴。明堂經有之。今根據明堂入在此。恐銅人本不全也。

  膈俞二穴。在七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下雲、五壯。(難疏。血會鬲俞。血病灸此。)

  八椎下兩旁。銅人明堂並缺俞穴。

  肝俞二穴。在九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下雲、七壯。素雲、刺中肝。五日死。

  膽俞二穴。在十椎下兩旁各寸半。正坐取之。灸三壯。針五分。明雲、三分。下經雲、灸五壯。素、刺中膽。一日半死。

  脾俞二穴。在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明下雲、五壯。素雲、刺中脾。十日死。

  胃俞二穴。在十二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七呼。灸隨年爲壯。明雲、三壯。下雲、七壯。

  三俞二穴。在十三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五分。留七呼。灸三壯。明雲、針三分。下雲、灸腎俞二穴。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與臍平。針三分。留七呼。灸以年爲壯。忌同。明雲、三壯下。

  雲、五壯刺中腎六日死。

  氣海俞二穴。在十五椎下兩旁各寸半。通灸。

  按明堂有氣海俞。而銅人無之。恐銅人本不全。故根據明堂附入于此。

  大腸俞二穴。在十六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六呼。灸二壯。

  關元俞二穴。在十七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

  按明堂有關元俞。而銅人無之。恐銅人本不全。故根據明堂附入于此。

  小腸俞二穴。在十八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膀胱俞二穴。在十九椎下兩旁各寸半。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明下雲、七壯。

  中膂內俞二穴。一名脊內俞。在二十椎下兩旁各寸半。俠脊起肉。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明下雲、主腰痛夾脊膂痛。上下按之應者。從項後至此穴痛。皆灸之立愈。

  白環俞二穴。在二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甲乙雲、針如腰戶法同。挺腹地端身。兩手相重支額。縱息令皮膚俱緩。乃取其穴。針八分。得氣即先瀉訖。多補之。不宜灸。忌房勞。不得舉重。明下雲、灸三壯。

  上 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俠脊陷中。針三分。灸七壯。千雲、腰髁下一寸。

  次 二穴。在第一空俠脊陷中。可灸七壯。針三分。

  中 二穴。在第三空俠脊陷中。針二分。留十呼。灸二壯。

  下 二穴。在第四空俠脊陷中。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

  會陽二穴。一名利機。在陰尾骨兩旁。針八分。灸五壯。

  千金八 在腰目下三寸。俠脊相去四寸。(兩邊四穴。故名八 。)其曰夾脊四寸。是除脊各寸半也。凡大杼下穴。皆當除脊各寸半。

  針灸資生經第一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相去俠脊各三寸。灸五壯。針三分。

  魄戶二穴。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取之。針五分。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日灸七壯。止百壯。忌同。明雲、日七壯。至二百。下雲、魂戶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灸三壯。又雲、魄戶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灸五壯。素注雲、魄戶上直附分。

  銅人有魄戶穴。明堂上經亦同。而下經既有魄戶穴。又有魂戶穴。皆雲在三椎下。若謂魄字作魂。不應兩出魄戶穴也。考之下經。既有懸鍾矣。後又有懸鍾。既有天突矣。其治小兒。又有天突。意者魂戶即魄戶。(誤作魂。)而兩出之。不然、何其穴皆在三椎旁欤。

  膏肓俞二穴。在四椎下。(明雲。近五椎。)兩旁各三寸。主無所不療。羸瘦虛損。夢中失精搖。從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灸中間。從胛骨之裏去胛骨容側指許。

  摩去表肋間空處。按之自覺牽引于肩中。灸兩胛中。一處至百壯。多至五百。(明雲。

  百壯多至千壯。)當覺下KT KT 然似流水之狀。亦當有所不出。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當令側臥。挽上臂。令取穴灸之。又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骨覆其穴。灸之無驗。此灸訖後。令人陽氣益盛。當消息以自補養。論曰、昔在和緩。不救晉侯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針藥所不能及。即此穴是也。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病難追。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無疾不愈。出千金外台。

  灸膏肓功效。諸經例能言之。而取穴則未也。千金等方之外。莊綽論之最詳。然繁而無不能定于一。予嘗以意取之。令病患兩手交在兩膊上。(灸時亦然。)胛骨遂開。其穴立見。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四肋三間之中間。按之酸疼是穴。灸至千百壯。少亦七七壯。當根據千金立點立灸。坐點坐灸。臥點臥灸雲。(若只合爪在兩膝頭中點穴。亦得。)

  神堂二穴。在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明下雲、三壯。

  素注雲、上直魄戶。(余同)

  二穴。在肩膊內廉。俠(明堂作在。)六椎下兩旁各三寸。正坐取之。以手痛按之。病者言 。針六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止百壯。忌苋菜白酒。明下雲、五壯。

  膈關二穴。在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壯。

  魂門二穴。在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灸三壯。針五分。

  陽綱二穴。在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闊肩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下雲、七壯。

  意舍二穴。在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五十壯至百壯。明雲、五十壯至百二十壯。甲乙雲、三壯。針五分。下雲、灸七壯。素注、二壯。

  胃倉二穴。在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針五分。灸五十壯。明雲、五十壯。甲乙雲、三壯。

  肓門二穴。在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叉肋間。其(明堂作異。)經雲、與鸠尾相直。灸三十壯。針五分。

  志室二穴。在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明下雲、兩旁各三寸半。灸七壯。

  明堂上經作兩旁各三寸。與銅人經同。而下經乃作三寸半。必是分外半字也。

  胞肓二穴。在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五七壯。針五分。明雲、灸五七壯。至五十壯。甲乙雲、三壯。下雲、五壯。

  秩邊二穴。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伏而取之。灸三壯。針五分。忌同。明雲、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灸三壯。針三分。

  素問氣府論注曰、秩邊在二十一椎下兩旁。上直胞肓。與銅人經明堂經二十椎下不同。

  未知其孰是。姑兩存之。

  以上二十八穴。當准千金方除脊各三寸取穴。

  針灸資生經第一

  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

  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頰後。灸三壯。

  天牖二穴。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明雲。發際上一寸陷中。)

  針一寸。留七呼。不宜補。亦不宜灸。若灸、面腫眼合。先取 。後針天牖風池即瘥。若不先針 。即難療。明雲、針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不宜補。亦不宜灸。下雲、灸三壯。素注同。

  銅人明堂上經皆雲不宜灸。下經素問注乃雲、灸三壯。恐凡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也。

  天窗二穴。一名窗籠。在頸大筋前。曲頰下俠突後、動脈應手陷中。灸三壯。針三分。

  天鼎二穴。在頸缺盆直扶突後一寸。灸三壯。針三分。忌同。明下雲、天頂在項缺盆直扶突氣舍後一寸陷中。灸七壯。素氣府注雲、天鼎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後同身寸之半。按甲乙經作寸半。

  扶突二穴。一名水穴。在人迎後寸半。灸三壯。針三分。素注、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後。仰而取之。

  缺盆二穴。一名天蓋。在肩下橫骨陷中。灸三壯。針三分。(素雲。二分。)不宜刺太深。使人逆息也。明雲、肩上橫骨陷中。(素同)一名天蓋。肩上是穴。

  銅人雲、在肩下橫骨陷中。明堂乃雲、在肩上橫骨陷中。又雲、肩上是穴。恐銅人誤下字也。

  人迎二穴。一名五會。在頸大脈動脈應手俠結喉旁。仰而取之。以候五髒氣。足陽明脈氣所發。

  禁灸。灸之不幸傷人。針四分。

  水突二穴。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人迎下氣舍上。針三分。灸三壯。

  氣舍二穴。在頸直人迎俠天突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膺俞部中行七穴

  膺俞部中行七穴 天突在結喉下夫宛宛中。針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亦得。即不及針。其下針直橫下。

  不得低手。即五髒之氣。傷人短壽。忌同。明下雲、在項結喉下五分中央宛宛中。灸五壯。

  素氣穴注雲、在頸結喉下四寸中央宛宛中。刺一寸。灸三壯。甲乙雲、在結喉下五寸。明下、灸小兒雲、結喉下三寸兩骨間。(千名天瞿。今校勘在結喉下五寸是穴。)

  璇玑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灸五壯。針入三分。

  華蓋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頭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明下雲、三壯。一本雲、五壯。

  紫宮在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灸五壯。針三分。明下雲、在華蓋下一寸。

  灸七壯。(小本亦同)

  玉堂一名玉英。在紫宮下寸六分陷中。灸五壯。針三分。

  膻中(一作 。)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橫直兩乳間陷中。仰臥取之。灸七七壯針。不幸令人夭。明雲、日灸七壯。止七七。禁針。不幸令人死。甲乙雲、針三分。下雲、灸三壯。千雲、鸠尾上一寸。

  靈蘭秘典雲、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說者曰、膻中爲氣之海。然心主爲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氣布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分布陰陽。故官爲臣使也。然則中者、乃十二髒之一。臣使之官。爲氣之海。分布陰陽。非其他穴比者。或患氣噎鬲氣。肺氣上喘。不得下食。胸中如塞等疾。宜灸此。(難疏。氣會三焦。外筋直兩乳間。氣病治此中庭在膻中下寸六分陷中。灸五壯。針三分。明雲、二分。下雲、膻中下一寸。灸三

  針灸資生經第一

  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

  膺俞第二行左右十二穴 府(素作俞。)二穴。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明雲。仰臥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明下雲、輸府灸三壯。

  中二穴。在 府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明雲。仰臥取之。)針四分。灸五壯。明下雲、輸府下一寸。灸三壯。

  神藏二穴。在 中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

  靈墟二穴。在神藏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

  神封二穴。在靈墟下寸六分。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

  步郎二穴。在神封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膺俞第三行左右十二穴 氣戶二穴。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針三分。灸五壯。

  庫房二穴。在氣戶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

  屋翳二穴。在庫房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寸六分。灸五壯。針四分。

  乳中二穴。當乳是。足陽明脈氣所發。禁灸。灸不幸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可治。

  瘡中有 肉、若蝕瘡者死。微刺三分。(亦相去寸六分。)

  乳根二穴。在乳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灸五壯。針三分。

  以上十二穴。去膺中行各四寸。遞相去寸六分。

  針灸資生經第一

  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

  膺俞第四行左右十二穴 雲門二穴。在巨骨下俠氣戶旁各二寸陷中。灸五壯。針三分。刺深使人氣逆。不宜深刺。明雲、雲門在巨骨下。氣戶兩旁各二寸陷中。動脈應手。舉臂取之。山眺經雲、在人迎下第二骨間。相去二寸三分。通灸禁針。甲乙雲、灸五壯。針七分。若深、令人氣逆。

  中府二穴。一名膺中俞。肺之募。在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針三分。留五呼。灸五壯。素注、在膺中行兩旁相去六寸。雲門下一寸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仰而取之。

  周榮二穴。在中府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四分。明下雲、灸五壯。

  胸鄉二穴。在周榮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四分。灸五壯。

  天溪二穴。在胸鄉下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針四分。灸五壯。

  食窦二穴。在天溪下寸六分陷中。舉臂取之。針四分。灸五壯。

  以上十二穴。去膺中行各六寸六分。

  針灸資生經第一

  側腋左右八穴

  側腋左右八穴 淵腋二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禁灸。灸之、不幸令人生腫蝕馬瘍。內潰者死。寒熱生馬瘍可消。針三分。

  辄筋二穴。在腋下三寸複前一寸著脅。灸三壯。針六分。

  天池二穴。一名天會。在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腋橛肋間。灸三壯。針三分。

  大包二穴。在淵腋下三寸。脾之大絡。布胸脅中。出九肋間。灸三壯。針三分。

  針灸資生經第一

  腹部中行十五穴

  腹部中行十五穴 鸠尾一名尾翳。一名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可灸。令人畢世少心力。

  此穴大難針。大好手方可下針。不然、取氣多令人夭。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倍之。忌同。明下雲、灸三壯。素注、在臆前蔽骨下五分。不可灸刺。人無蔽骨者。從岐骨際下行一寸。

  巨阙心之募。在鸠尾下一寸。鸠尾拒者。少令強一寸中。人有鸠尾拒之。針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可灸七壯。止七七。忌同。

  上脘(一作管。)在巨阙下一寸。當寸五分。去蔽骨三寸。(明雲。去巨骨三寸。)針八分。先補後瀉。神驗。如風痫熱病。宜先瀉後補。立愈。日灸二七壯至百壯。未愈、倍之。忌同。

  明下雲、三壯。(千。一名胃管。)

  中脘一名太倉。胃之募。在上脘下一寸。上紀者、中脘也。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

  疾出針。灸二七壯。止百壯。忌同。明雲、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千。一名胃募。在心下四寸。胃管下一寸。)

  按氣穴論注雲、中脘居心蔽骨與臍之中。(上下各四寸。)刺入寸二分。與銅人稍異。宜從銅人爲穩。其曰胃之募。蓋飲食蓄積于此也。予嘗苦脾疼。嘗灸此穴。覺冷氣從兩脅下而止。

  至灸處即散。此灸之功也。自後頻灸之。亦每教人灸此。凡脾疼不可忍。飲食全不進者。皆宜灸。(難疏。府會太倉。府病治此。在心下四寸。)

  建裏在中脘下一寸。針五分。留十呼。灸五壯。明雲、針寸二分。

  下脘在建裏下一寸。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止二百。

  水分在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若水病灸大良。可灸七壯。

  止百壯。禁針。針水盡即斃。明雲、分水穴若水病灸大良。日灸七壯。止四百。針五分。留三呼。(明雲。水氣惟得針水溝。針余穴水盡即死。何于此卻雲可針。今校勘不針爲是。)

  明堂雲、若是水病。灸之大良。針入五分。而銅人雲、若是水病。灸之大良。禁不可針。針水盡即斃。是又不可針矣。恐人但知明堂之可針。不知銅人不可針也。于是書之。以示世醫雲。(水分穴校之不針爲是。)

  神阙一名氣合。當臍中。灸百壯。禁針。忌同。素注、禁刺。刺之、使人臍中惡瘍潰。矢出者死不可治。灸三壯。

  臍中、千金等經不言灸。只雲禁針。銅人雲、宜灸百壯。近世名醫遇人中風不省。急灸臍中皆效。徐 卒中不省。得桃源簿爲灸臍中百壯始蘇。更數月、乃不起。鄭糾雲、有一親卒中風。醫者爲灸五百壯而蘇。後年余八十。向使徐 灸至三五百壯。安知其不永年耶。(論神陰交一名橫戶。素問雲、在臍下一寸。針八分。得氣即瀉。灸百壯止。明雲、灸不及針。日三七壯。止百壯。

  氣海一名脖 。一名下肓。在臍下寸半宛宛中。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灸百壯。

  今附。氣海者。是男子生氣之海也。治髒氣虛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皆灸之。忌同。明下雲、灸七壯。

  此經以氣海爲生氣之海。難經疏以爲元氣之海。則氣海者、蓋人之元氣所生也。故柳公度曰、吾養生無它術。但不使元氣佐喜怒使氣海常溫爾。今人既不能不以元氣佐喜怒矣。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予舊多病。常苦氣短。醫者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之。則以氣怯故也。

  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在臍下二寸。灸亦良。可灸二七壯。止百壯。婦人不可針。

  針之終身絕子。明雲、甲乙經雲、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針八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下雲、灸七壯。千雲、灸絕孕。針五分。

  臍下二寸名石門。明堂載甲乙經雲、一名丹田。千金素問注亦謂丹田在臍下二寸。世醫因是遂以石門爲丹田誤矣。丹田乃在臍下三寸。難經疏論之詳而有據。當以難經疏爲正。(詳見關元。)銅人雲、針之絕子。千金雲、灸之絕孕。要之、婦人不必針灸此。(論丹田穴。當以臍下二寸爲是。)

  關元在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百壯。止三百壯。忌同。明雲、若懷胎、必不針。若針而落胎。胎多不出。而針外昆侖立出。灸不及針。日三十壯。下雲、五壯。岐伯雲、但是積冷虛乏皆宜灸。

  關元、乃丹田也。諸經不言。惟難經疏雲、丹田在臍下三寸。方員四寸。著脊梁兩腎間中央赤是也。左青右白。上黃下黑。三寸法三光。四寸法四時。五色法五行。兩腎間名大海。而貯其血氣。亦名大中極。言取人身之上下四向最爲中也。老醫與人灸。皆從此說。多者千余壯。少亦三二百。不知全活者幾何人。然亦宜頻灸。故曰、若要安、丹田三裏不曾幹。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在關元下一寸。針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百壯。止三明雲、主婦人斷緒。四度針。(銅人作以度針。)針即有子。故卻時任針也。灸不及針。日三七壯。下雲、五壯。

  曲骨在橫骨上毛際陷中。灸七壯。至七七。針二寸。明下雲、橫骨上中及下一寸毛際陷中。千雲、臍下五寸。

  會陰一名屏翳。在兩陰間。任脈別絡。俠督脈波脈之會。灸三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腹第二行左右二十二穴 幽門二穴。俠巨阙兩旁各五分。灸五壯。針五分。明雲、在巨阙旁各寸半陷中。千腎藏雲、夾巨阙各一寸。

  銅人雲、幽門夾巨阙肓俞夾臍旁各五分。(相去一寸。)明堂乃雲、幽門在巨阙旁寸半。

  通天夾上管旁相去三寸。按千金四滿(第二行穴。)在丹田(今石門。)兩邊各寸半。與明堂合。始知銅人誤雲。

  通谷二穴。在幽門下一寸。針五分。灸五壯。明雲、夾上管兩旁相去三寸。下雲、灸三壯。

  陰都二穴。一名食宮。在通谷下一寸。灸三壯。針三分。

  石關二穴。在陰都下一寸。灸三壯。針一寸。

  商曲二穴。在石關下一寸。灸五壯。針一寸。

  肓俞二穴。在商曲下一寸。臍旁各五分。灸五壯。針一寸。

  中注二穴。在肓 下一寸。灸五壯。針一寸。

  四滿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針三分。灸三壯。(千。丹田旁各寸半。即心下八寸。臍下橫文是。今校勘四滿二穴。千金雲。在丹田旁各寸半。即心下八寸臍下橫文是。尤證得丹田在二寸。)

  氣穴二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灸五壯。針三分。

  大赫二穴。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灸五壯。針三分。

  橫骨二穴。在大赫下一寸。灸三壯。(千雲。名屈骨端。在陰上橫骨中宛曲如卻月中央是。)

  以上二十二穴。去腹中行。皆當爲寸半。說見幽門。

  針灸資生經第一

  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腹第三行左右二十四穴 不容二穴。在幽門兩旁各寸半。灸五壯。針五分。明雲、在上管兩旁各一寸。灸三壯。(素注。在第四肋端。)

  素問雲、夾鸠尾外當乳下三寸。夾胃管各五。不容至太一也。夾臍廣三寸各三。滑肉門天樞外陵也。下臍二寸。夾之各三。大巨水道歸來也。皆腹第三行穴也。新校正雲、甲乙經天樞旁各二寸。與諸書同。特此經爲異。信若是、則其穴不當乳下可也。必當乳下。則廣三寸之說爲當。

  承滿二穴。在不容下一寸。針三分。灸五壯。明雲、三壯。(千。夾巨阙兩旁各一寸半。)

  梁門二穴。在承滿下一寸。灸五壯。針三分。

  關門二穴。在梁門下一寸。針八分。灸五壯。

  太一二穴。在關門下一寸。灸五壯。針八分。

  滑肉門二穴。在太一下一寸。灸五壯。針八分(下一寸至天樞。)

  天樞二穴。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大腸之募。去肓俞寸半。夾臍旁各二寸陷中。灸五壯。針五分。留十呼。(千。魂魄之舍。不可針。合齊相去可三寸。)

  外陵二穴。在天樞下一寸。灸五壯。針三分。

  大巨二穴。在長溪下二寸。灸五壯。針五分。(長溪。天樞也。千。在臍下一寸。兩旁各二寸。)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灸五壯。針三寸半。

  歸來二穴。在水道下二寸。灸五壯。針八分。(外台。水道下三寸。今校勘歸來二穴在水道下二寸爲是。)

  氣衝二穴。一名氣街。在歸來下。鼠鼷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禁針。灸七壯立愈。

  炷如大麥。

  明下雲、五壯。素注雲、在腹臍下橫骨兩端鼠鼷上。針三分。千雲、歸來下一寸。

  以上二十六穴。去腹中行當各三寸。

  針灸資生經第一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腹第四行左右十四穴 期門二穴。肝之募。在不容旁寸半。直兩乳第二肋端。針四分。灸五壯。(千。直兩乳下第二肋端旁寸半。又雲乳直下寸半。)

  日月二穴。膽之募。在期門下五分陷中。灸五壯。針五分。(千名神光。一名膽募。)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寸半。針三分。

  大橫二穴。在腹哀下三寸半。直臍旁。灸三壯。針七分。

  肓俞去臍旁當一寸半。天樞去臍當三寸。大橫去臍當四寸半。其去章門合爲六寸。難經疏乃雲、章門在臍上二寸兩旁九寸。爲可疑焉耳。

  腹結二穴。一名腸窟。在大橫下三分。針七分。灸五壯。

  府舍二穴。在腹結下三寸。足太陰厥陰陰維之交會。此三脈上下三入腹。絡肝脾。結心肺。從脅上至肩。此太陰 三陰陽明之別。針七分。灸五壯。

  衝門二穴。一名慈宮。上去大橫五寸。府舍下橫骨兩端約中動脈。針七分。灸五壯。

  以上十四穴。去腹中行各當爲四寸半。

  針灸資生經第一

  側脅左右十二穴

  側脅左右十二穴 章門二穴。一名長平。一名脅 。脾之募。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

  針六分,灸百壯。明雲、日七壯。止五百。忌同。(難疏。藏會季脅。章門也。髒病治此。是脅骨下短脅在臍上二寸兩旁九寸。)

  京門二穴。一名氣 。一名氣府。腎之募。在監骨腰中季脅本俠脊。灸三壯。針三分。

  留七呼。

  帶脈二穴。在季脅下寸八分陷中。針六分。灸五壯。明下雲、七壯。(如帶繞身。管束諸經脈。千雲。在季脅端。)

  五樞二穴。在帶脈下三寸。一雲、在水道旁寸半陷中。針一寸。灸五壯。明下雲、三維道二穴。在章門下五寸三分。針八分。灸三壯。

  居 二穴。在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灸三壯。針八分。

  脅堂二穴。在腋下二骨間陷中。舉腋取之。灸五壯。

  明堂下經有脅堂穴。主胸脅氣滿。噫哕喘逆。目黃遠視KT KT 。而銅人無之。故附入于此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太陰肺經左右十八穴

  手太陰肺經左右十八穴 少商二穴。木也。在手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明雲。白肉際宛宛中。)以三棱針刺之微出血。泄諸髒熱湊。不宜灸。成君綽忽腮颔腫大如升。喉中閉塞。水粒不下。甄權針之立愈。明雲、針一分。留三呼。瀉五吸。宜針不宜灸。以三棱針刺之。令血出。勝氣針。

  所以勝氣針者。此脈脹腮之候。腮中有氣。人不能食。故刺出血以宣諸髒腠也。忌冷熱食。

  下雲、灸三壯。(甲乙作一壯。)

  魚際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本節後內側散脈中。針一分。留二呼。素注、二分。灸三壯。

  太淵二穴。在掌後陷中。灸三壯。針一分。素注、二分。明下雲、太泉在手中掌後橫文頭陷中。灸五壯。(難。掌後魚際下。脈會太淵。脈病治此。)

  銅人曰、太淵。明堂曰、太泉。疑是二穴也。予按千金方注雲、太泉即太淵也。避唐祖名改之。于是書之。以示世醫。(泉脈清冷泉同。)

  經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針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傷人神。

  列缺二穴。在腕側上寸半。(明堂下雲腕上一寸。)以手交叉頭指末兩筋兩骨罅中。針二分。留二呼。瀉五吸。灸七壯。忌同。明雲、針三分。日灸七壯。若患偏風。灸至百。若患腕勞。灸七七。下雲、三壯。素注雲、腕上寸半。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明下雲陷者宛宛中。)手太陰 。治熱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壯。即汗出。咳逆臂厥痛。針三分。灸五壯。明下雲、灸三壯。

  尺澤二穴。水也。在肘中約上動脈中。針三分。灸五壯。明雲、肘中約上兩筋動脈中。

  甄權雲、在臂屈伸橫文中筋骨罅陷中。不宜灸。主癫病。不可向手臂。不得上頭。素刺禁雲、刺肘中內陷。氣歸之。爲不屈伸。注雲、肘中謂肘屈折之中。尺澤穴中也。刺過陷脈。惡氣歸之。氣閉關節。故不屈伸。(難疏言。尺之一寸外爲尺澤也。言尺脈入澤。如水入大澤。)

  銅人雲、灸五壯。明堂下經乃雲不宜灸。主癫病。不可向手臂。不得上頭。既曰不宜灸矣。

  乃曰主癫病。是又可灸也。此必有誤。且從銅人灸五壯。明堂亦雲、禁穴許灸一壯至三壯故也。

  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動脈中。針三分。灸五壯。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動脈中。以鼻取之。禁灸。使人逆氣。今附。刺鼻衄血不止。針四分。留三呼。

  明雲、四分。留七呼。灸二七壯。不除、至百壯。出明堂經。其甲乙經禁灸。

  甲乙銅人皆雲禁灸。明堂乃雲灸二七壯至百壯。亦甚不同矣。要非大急、不必灸。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二十八穴

  手陽明大腸經左右二十八穴 商陽二穴。金也。一名絕陽。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灸三壯。針一分。

  留一呼。

  二間二穴。水也。一名間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前內側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三間二穴。木也。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明雲。手大指兩骨罅間宛宛中。)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今附。若婦人妊娠不可刺。刺損胎氣。(千雲。手大指虎口兩骨間。)

  陽溪二穴。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二壯。忌同。

  偏曆二穴。手陽明絡。在腕後三寸。別走太陰。針二分。留七呼。灸三壯。明下雲、五壯。

  溫溜二穴。一名逆注。一名池頭。在腕後。大士三寸。小士六寸。針三分。灸三壯。

  明雲、在腕後五寸六寸間。

  下廉二穴。在輔骨下。去上廉一寸輔兌肉其分外斜。針五分。留二呼。灸三壯。

  此有下廉。足陽明亦有下廉。蓋在足者,乃下巨虛也。

  上廉二穴。在三裏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針五分。灸五壯。

  此有上廉。足陽明亦有上廉。蓋在足者、乃上巨虛也。

  三裏二穴。在曲池下三寸。(手陽明穴雲二寸。)按之肉起兌肉之端。灸三壯。針二分。

  明雲、一名手三裏。在曲池下二寸。

  三裏有二。有手三裏。有足三裏。此手三裏也。故明堂雲、一名手三裏。是也。銅人雲、三裏在曲池下三寸。明堂乃雲二寸。在手陽明穴亦雲二寸。恐銅人本誤二字作三字也。

  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輔骨屈肘曲中。以手拱胸取之。針七分。得氣先瀉後補之。灸大良。可三壯。明雲、曲池、木也。在肘外輔骨曲肘橫文頭陷中。日灸七壯。至二百。且停十余日。更下止至二百罷。忌同。下雲、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紋頭。素注、肘外輔屈肘兩骨中。

  千、肘外曲頭陷中。肘 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灸三壯。針三分。

  五裏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裏大脈中央。灸十壯。禁針。素氣穴論雲、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注雲、謂五裏穴也。謂之大禁者、禁不可刺也。又曰、五裏者、尺澤之後五裏五裏有二。其一在足厥陰肝經部。與此穴爲二。此當爲手五裏也。素問所謂在天府下者。指此五裏也。注雲、尺澤之後五裏亦指此五裏也。尺澤穴在手太陰。

  臂 二穴。在肘上七寸 肉端。手陽明絡。灸三壯。針三分。明雲、在肩 下一夫骨罅陷宛中。平手取之。不得拿手令急。其穴即閉。宜灸不宜針。日七壯至百。若針、不得過三五。過多恐惡。忌同。千名頭衝。(肩 在肩部。)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少陰心經左右十八穴

  手少陰心經左右十八穴 少衝二穴。木也。一名經始。在小指內廉端。(明下作側。)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

  灸三壯。明雲、一壯。

  少府二穴。火也。在手小指本節後陷中。直勞宮。(勞宮在手厥陰。)

  針二分。灸七壯。明雲、三壯。

  神門二穴。土也。一名兌衝。在掌後兌骨端陷中。灸七壯。炷如小麥。針三分。留七呼。

  陰 二穴。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針三分。灸七壯。

  通裏二穴。在腕後一寸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明雲、七壯。

  靈道二穴。金也。去掌後寸半。或一寸。灸三壯。針三分。

  少海二穴。水也。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又雲、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得之。針三分。灸三壯。甄權雲、屈手向頭取之。治齒寒腦風頭痛。不宜灸。針五分。明雲、在肘內橫紋頭。屈手向頭取之陷宛中。甲乙雲、穴在肘內廉即後陷中動應手。針二分。留三呼。

  瀉五吸。不宜灸。下雲、灸五壯。素注、五壯。

  銅人雲、灸三壯。明堂下經素問注皆雲灸五壯。上經甄權皆雲不宜灸。亦可疑矣。非大急、亦不必灸。

  青靈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灸七壯。明下雲、三壯。

  極泉二穴。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灸七壯。針三分。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十六穴

  手太陽小腸經左右十六穴 少澤二穴。金也。一名小吉。在手小指端。去爪甲下一分陷中。灸一壯。針一分。

  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針一分。灸一壯。明雲、三壯。

  後溪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灸一壯。針一分。明雲、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灸三壯。

  腕骨二穴。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二分。留三呼。

  陽谷二穴。火也。在手外側腕中兌(素作銳。)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二分。留二呼。

  養老二穴。在手踝骨上空寸陷中。灸三壯。針三分。

  支正二穴。在腕後五寸。別走少陰。灸三壯。針三分。明雲、在手太陽腕後五寸。去養老穴四寸陷中。灸五壯。

  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甄權雲、屈手向頭取之。灸三壯。

  針二分。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厥陰心主脈左右十六穴

  手厥陰心主脈左右十六穴 中衝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陷中。針一分。明雲、灸一壯。

  勞宮二穴。火也。一名五裏。在掌中央橫文動脈中。屈無名指著處是。灸三壯。明雲、針二分。得氣即瀉。只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不得灸。灸令 肉日加。忌同。素注、灸三壯。(一名掌中。)

  趙岐釋孟子雲、無名之指。手第四指也。今曰屈無名指著處是穴。蓋屈第四指也。(無名指當屈中指爲是。今說屈第四指。非也。)

  太陵二穴。土也。在掌後兩筋間陷中。針五分。灸三壯。

  內關二穴。在掌後去腕二寸。別走少陽。針五分。灸三壯。

  間使二穴。金也。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明下雲、七壯。(千雲。腕後三寸。或雲掌後陷中。)

  門二穴。去腕五寸。手厥陰 。針三分。灸五壯。

  曲澤二穴。水也。在肘內廉陷中。屈肘取之。灸三壯。針三分。留七呼。素注、內廉下。

  天泉二穴。一名天濕。在曲腋下二寸。舉臂取。針六分。灸三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

  手少陽三焦經左右二十四穴 關衝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針一分。灸一壯。忌同。素注、三壯。(一雲。握拳取之。)

  液門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間陷中。針二分。灸三壯。(一雲。握拳取之。)

  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明雲、二壯。

  陽池二穴。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中。針二分。留三呼。不可灸。忌同。素注、灸三壯。

  外關二穴。正少陽絡。在腕後二寸陷中。針三分。留七呼。灸二壯。明雲、三壯。

  支溝二穴。火也。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針二分。灸二七壯。忌同。明雲、五壯素注、三壯。(千雲。腕後臂外三寸。)

  會宗二穴。在腕後三寸空中一寸。針三分。灸三壯。

  三陽絡二穴。在臂上大交脈。(明雲。肘前五寸外廉陷中。)支溝上一寸。禁針。灸七壯。明雲:五壯。

  四渎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灸三壯。針六分。留七呼。

  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後肘上(明堂作後。)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甄權雲、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兩筋骨罅。針三分。灸三壯。忌同。明雲、五壯。素注、刺一寸。(千。肘後兩筋間。)

  清冷淵二穴。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灸三壯。針三分。

  消泺二穴。在肩下臂外腋斜肘分下行。針一分。灸二壯。明雲、在肩下外關腋斜肘分下行。針六分。灸三壯。素注、肩下臂外關腋。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足厥陰肝經左右二十二穴 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灸三壯。針三分。留六呼。

  千雲、足大指聚毛中。

  行間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間動脈應手陷中。灸三壯。針六分。留十呼。

  太衝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寸半陷中。今附。凡診太衝脈。可決男子病死生針。

  三分。留十呼。灸三壯。明雲、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骨罅間陷中。灸五壯。素注、在足大指間本節後二寸動脈應手。刺腰痛注雲、在大指本節後內間二寸。

  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內踝前一寸。仰足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素注、內踝前寸半。甲乙雲、一寸。(千與素同。又雲內踝前一寸斜行小脈上。一名懸泉。)

  蠡溝二穴。在足內踝上五寸。別走少陽。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明下雲、七壯。

  (又雲交儀在內踝上五寸。恐即蠡溝穴。但別出蠡溝。故不可曉。蠡溝二穴。亦名交儀。)

  中都二穴。一名中 。在內踝上七寸 骨中。與少陰相直。針三分。灸五壯。

  膝關二穴。在犢鼻下二寸陷中。針四分。灸五壯。(犢鼻在足陽明。)

  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內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又雲、正膝屈內外兩筋間宛宛中。又在膝曲橫紋頭。針六分。灸三壯。

  陰包(明堂作胞。)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針六分。灸三壯。明雲、七壯。

  五裏二穴。在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灸五壯。針六分。治腸中滿熱閉不得溺。氣衝在腹部第三行。(陰廉穴氣衝同。)

  五裏有二。其一在手陽明肘上三寸。其一在此。當爲足五裏也。

  陰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灸三壯。即有子。針八分。留七呼。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少陽膽經左右二十八穴

  足少陽膽經左右二十八穴 竅陰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灸三壯。針一分。

  竅陰有二。其一在此。其一在側頭部。此當爲足竅陰也。

  俠溪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間本節前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明雲、臨泣去俠溪寸半。地五會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去俠溪一寸。針一分。不可灸。灸使人羸瘦。不出三年卒。

  臨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中。去俠溪寸半。灸三壯。針二分。

  偃伏第三行既有臨泣穴矣。此亦有臨泣穴。此當蓋足臨泣也。

  丘墟二穴。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

  懸鍾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千雲、一名絕骨。(外踝上三寸。又雲四寸。)

  陽輔二穴。火也。在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千雲、外踝上輔骨前。(余同。)

  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明下雲、七壯。治 疼不能久外丘二穴。在外踝上七寸。針三分。灸三壯。

  陽交二穴。一名別陽。在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灸三壯。針六分。留七呼。

  千雲、一名足 。在外踝上七寸。(一雲三寸。)

  陽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針六分。得氣即瀉。又宜久留針。灸七壯。

  七壯即止。明下雲、一壯。素注、三壯。(千雲。膝下外尖骨前。難疏。胫骨中微側少許陽關二穴。在陽陵泉上二寸。犢鼻外陷中。針五分。不可灸。千雲、關陽。(一雲關中渎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灸五壯。針五分。留七呼。

  環跳二穴。在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取之。灸五十壯。針一寸。留十呼。忌同。

  明下雲、在硯子骨宛宛中。灸三壯。甲乙雲、五壯。

  風市二穴。在膝外兩筋間。立舒下兩手著腿。當中指頭陷中。療冷痹腳胫麻。腿膝酸痛。腰重起坐難。(明下)

  予冬月當風市處多冷痹。急擦熱手溫之。略止。日或兩三痹。偶謬刺以溫針。遂愈。信乎能。將其本不全耶。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太陰脾經左右二十二穴

  足太陰脾經左右二十二穴 隱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宛宛中。針三分。今附。婦人月事過時不止。

  刺立愈。明雲、針一分。留三呼。灸三壯。

  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節後陷中。灸三壯。針三分。千注、本節內側白肉際。

  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內側核骨下陷中。灸三壯。針三分。千雲、足大指內側。

  公孫二穴。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灸三壯。針四分。

  商丘二穴。金也。在內踝下微前陷中。灸三壯。針三分。

  三陰交二穴。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明雲。內踝上八寸陷中。)灸三壯。針三分。昔宋太子善醫術。出苑。逢一妊婦。太子診曰:女。令徐文伯診。曰:一男一女。針之。瀉三陰交。

  補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言。故妊娠不可刺。千雲、內踝上八寸骨下。(又雲:內踝上三寸。)

  漏谷二穴。亦名太陰絡。在內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針三分。明下雲、灸三壯。

  地機二穴。亦名脾舍。足太陰 。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灸三壯。針三分。明雲、膝內側轉骨下陷中。伸足取之。

  陰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中。伸足取之。針五分。當曲膝取之。

  血海二穴。在膝膑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灸三壯。針五分。千雲、白肉際二寸半。注雲、一作三寸。

  箕門二穴。在魚腹上越筋間動脈應手。在陰股內。一雲、上起筋間。灸三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穴

  足陽明胃經左右三十穴 厲兌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針一分。灸一壯。

  內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灸三壯。針三分。

  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衝陽二穴。在足跗上。去陷谷三寸。針五分。灸三壯。素注、跗上五寸骨間動脈。刺三分。千雲、跗上五寸骨間。去陷谷三寸。(一雲二寸。)

  解溪二穴。火也。在衝陽後寸半腕上陷中。(明下雲。在系鞋處。)針五分。灸三壯。

  素注、在衝陽後二寸半。

  新校正雲、刺瘧注作三寸半。二注不同。當從甲乙經作寸半。

  豐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 外廉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明下雲、七壯。

  下廉二穴。一名下巨虛。在上廉下三寸。當舉足取穴。針八分。灸三壯。明雲、上廉下三寸。兩筋兩骨罅陷宛宛中。蹲地坐取之。針六分。得氣即瀉。甲乙雲、針三分。灸三壯。主小腸氣不足。面無顔色。偏風熱風。冷痹不遂。風濕痹。灸亦良。日七七壯。素注、足陽明與小腸合。在上廉下三寸。針三分。

  手陽明亦有下廉。此乃足下廉也。

  條口二穴。在廉上一寸。舉足取之。針五分。明雲、在上廉下一寸。針八分。灸三壯上廉二穴。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0 个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