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傷寒指掌 清 吳坤安

  花序

  上古之人。禀天地渾穆之氣以生。壽永而無病。中古自軒轅氏嘗百草分經絡。始知有藥。始知有病。岐伯氏通脈理辨病因。始知有醫。聖人懼後世疾痼而不求治。則著靈樞素問內經諸書以垂世。後人宗之。代有名醫。各有著論。隨時施治。無非救世之苦心。然而病情多端。其變幻叵測而速于死者。莫如傷寒一症。藥一誤投。

  病不可挽。諸名家述傷寒略而不周。惟張仲景先生定一百一十三方。治分六經。可謂該之。後學誤以類傷寒作正傷寒治。而不分手足。無怪乎病之淺者深。深者危。危者莫救。浙西吳坤安先生。親炙吳中葉天士薛生白兩先生。

  深探傷寒之秘旨。應世三十年。凡傷寒一症。在經治經。杜傳經之漸。無論虛實。數劑而愈。使病者不傷元氣。易于痊複。仁心妙手。聞之耳熟。先生安于家。不肯輕出。余羁職守。南朔間隔。徒忻慕焉。乃弟友石。輯先生平日所著書爲四卷。名之曰傷寒指掌。北來就正于余。並囑序。余讀其自序。觀其門類。及論症用藥處方。

  分條析理。古今來治傷寒之法。莫能越其範圍。知先生得力于仲景者深矣。而前後條辨諸書。胥成渣滓。

  余樂爲之序以共世也。學人獲此卷讀之。循序而進。以治傷寒。分六經之法治雜症。無不應手以盡其妙。豈獨治傷寒一症哉。

  時嘉慶十有二年歲次丁卯中秋太醫院院使花映墀拜題

  自序

  仆少多疾病。薄弱無能。遂究心于醫。以求衛生之道。無如質性魯愚。醫理深奧。會將仲景傷寒。反複研求。不得其旨。用旁索諸家之書。以求其理。惟准繩彙集諸賢之大成。非操明敏之資。

  不能溯流窮源。余皆獨抒所見。別開徑窦。不無與聖訓相悖謬。徒滋心中之蠱惑。迨觀方中行之條辨。

  喻嘉言之尚論。雖彼此互異。均可謂獨出新裁。發明古訓。至掃叔和之僞。明仲景之真。不使魚目溷珠。

  亂玉。非嘉言慧眼靈心。誰能及此。更閱柯韻伯之來蘇集。王晉三之古方注。尤能得仲景之深心。重開生面。

  故其發明方義。兩賢如出一揆。至若辨六日傳經之妄。辟三方鼎立之謬。改服麻桂于太陽未衄之前。移系白散于太陰誤下之後。千古疑團。一朝打破。又謂。仲景傷寒。已兼六氣。六經主病。已該雜症。非專指傷寒立言。柯氏以前。孰能指出厥旨。金劉河間。叔季人也。擾攘之世。炎火統運。見仲景傷寒。每詳于寒而略于溫。特著醫書四種。其直格一書。每多發明溫熱之理。惜雜于正傷寒內。在乎明眼擇取。厥後绀珠一書。

  亦宗河間之法。但以雙解散用代麻黃桂枝等湯。以治傷寒。則竟以傷寒爲溫熱矣。不知仲景麻黃桂枝等湯。原治傷寒。河間雙解通聖等法。原治溫熱。兩不相侔。不可移易。一經倒施。禍如反掌。嗟乎。寒溫之別。判若天洲。寒溫之治。反如冰炭。何朦混若此。

  賴周禹載薛生白諸先生出。見世之傷寒正病絕少。類症殊多。寒症絕少。熱病殊多。恐人誤以傷寒正法施治。乃作溫熱暑疫全書濟世。夫溫熱暑疫。皆熱病也。其雲傷寒。自表達裏。溫熱自內發外。溫病發于少陽。熱病發于陽明。仲景黃芩湯治少陽溫病。白虎湯治陽明熱病。並非傷寒之方。此真發前人所未發。

  其覺迷救世之功。誠非淺鮮。近又出傷寒第一書。雲仲景傷寒。治分九州。此書專主揚州分野。雖其說不足憑信。然觀其用藥。遠熱投涼。以透 解毒爲主。亦治溫熱之良法也。第求其六淫之治。未免寡陋。獨葉天士先生所留治案。每寓傷寒于六氣之中。妙法精義。無不畢備。其雲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熱。須究三焦。此即先生分治寒溫之大法。明示人不可以足經之藥。混治手經之病。只此二語。已得傷寒之肯綮。奈世人不察。反憾葉案無傷寒。甚矣。傷寒之難明也。仆自矜管窺之見。一割之能。述六經本病一卷。變病類病一卷。先古法。次新法。古法悉本准繩金鑒選注來蘇集之注釋。新法則參葉案第一書溫熱全書之治焉。書成。非敢出而問世。姑存之。以就有道之政雲爾。

  時嘉慶元年仲秋吉日苕南吳貞坤安氏識。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3 个回复

倒序浏览
 卷一

  類傷寒辨

  凡感四時六淫之邪。而病身熱者。今人悉以傷寒名之。是傷寒者。熱病之總名也。

  其因于寒者。自是正病。若夫因暑因濕。因燥因風。因六淫之兼氣。或非時之戾氣。發爲風溫、濕溫、溫病、寒疫等症。皆類傷寒耳。病熱雖同。所因各異。不可概以傷寒法治之。且傷寒正病絕少。類症尤多。

  苟不辨明。未免有毫厘千裏之差。准繩獨以類症弁諸首。亦以辨症爲先務也。用仿其意。首列類症。凡同傷寒之例而治者十一症。不同者八症。共一十九症。庶臨症者得其先務雲。

  冬溫 春溫 寒疫 熱病 濕溫 風溫 霍亂 痙 濕痹 風濕 中

  (以上十一症同傷寒施治)

  傷食 痰 香港腳 內癰 虛煩 蓄血 黃耳 赤胸

  (以上八症不同傷寒施治)

  自霜降以後。天氣寒冷。感之而病者。傷寒也。

  霜降以後。當寒不寒。乃更溫暖。因而衣被單薄。以致感寒而病者。冬溫也。

  邵評:冬溫者。冬時受邪而即病者也。症多客寒包火。

  春時天道和暖。有人壯熱口渴。而不惡寒者。溫病也。以辛溫藥汗之。則壞矣。若天令尚寒。

  冰雪未解。感寒而病者。亦傷寒也。

  邵評:春溫病有兩種。冬受寒邪不即病。至春而伏氣發熱者。名曰春溫。若春令太熱。外受時邪而病者。

  此感而即發之春溫也。辨症之法。伏氣春溫。初起但熱不寒而口渴。此自內而發出于外也。感而即發之春溫。初起微寒。後則但熱不寒。此由肺衛而受也。

  三月以後。八月以前。天道或有暴寒。感之而病者。時行寒疫也。此寒疫亦傷寒也。不得以正疫治之。

  夏至以後。時令炎熱。有人壯熱煩渴。而不惡寒者。熱病也。熱病與中暑相似。但熱病脈盛。中暑脈虛。

  邵評:熱病中暑兩病。同在夏天。故必以脈辨之。熱病脈盛。大而有力。中暑脈虛。弦而芤細。

  夏月有病。頭痛谵語。自汗。身不甚熱。兩胫逆冷。四肢沈重。胸腹滿而渴者。濕溫也。

  其人常傷于濕。因而中暑。濕熱相搏。故發此病。不可發汗。

  頭痛身熱自汗。與傷寒同。而脈尺寸俱浮。身重默默。但欲眠鼻鼾。語言難出。四肢不收者。風溫也。不可發汗。

  病嘔吐而腹痛泄瀉。惡寒發熱。或吐或利。而發熱者。霍亂也。

  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也。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爲剛痙。發熱汗出。不惡寒者。爲柔痙。

  邵評:以有汗無汗。惡寒不惡寒。分別剛柔二痙。剛爲寒。柔爲風。

  太陽病。關節痛而煩。脈沈而細。此名濕痹。其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病者一身盡痛。發熱晡劇。脈浮而濡。額上微汗。不欲去衣被。或四肢浮腫。此風溫也。不可大汗。若汗大出。風去濕不去。但令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太陽中熱。 是也。發熱惡寒。身重而痛。汗出而渴。脈微弱。以上十一症。同傷寒施治。

  頭痛發熱。與傷寒同。而身不痛。右關短滑。左脈和平者。傷食也。中脘必痞悶。亦有停食兼感寒者。

  人迎氣口脈俱大。

  憎寒發熱。惡風自汗。胸滿氣上衝咽。不得息。與傷寒相似。而頭不痛。或時痛時止。

  其脈緊而不大者。痰也。痰在上焦。則寸口脈沈滑。或沈伏。痰在中焦。則右關脈滑大。有氣郁。則沈而滑。夾食。則短而滑。凡脈弦滑者。有痰飲。偏弦者主飲。沈弦者。有懸飲內痛。

  發熱憎寒頭痛。肢節痛。嘔惡。與傷寒相似。而痛起自腳。腳膝腫痛。兩胫腫滿。或枯細。大便堅者。香港腳也。

  脈浮數發熱。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內癰也。胸中隱隱痛。振寒脈數。咽幹不渴。口中咳。時出濁唾腥臭。久而吐膿者。肺癰也。小腹重皮急。按之痛。便數如淋。久必便膿血。時時汗出。複惡寒。脈滑而數者。腸癰也。胃脘隱隱而痛。手不可近。

  胃脈沈細。人迎逆而盛者。胃脘癰也。

  煩熱與傷寒相似。而脈不浮緊。頭不疼。身不痛。不惡寒。或煩時頭亦痛。煩止而痛止者。虛煩也。

  發熱如傷寒。而其人有所從高墜下。 撲損傷。或盛怒叫呼。或強力負荷。無何而病。小便自利。

  口不甚渴。按胸脅臍腹間有痛處。或手不可近者。蓄血也。(以上出准繩)

  發熱惡寒。脊強背直。有似痙狀。耳中策策作痛者。黃耳也。此屬太陽。風入腎經。以荊防敗毒散、加蟬蛻、黃芩、赤芍、紫荊皮。寒邪重者。以小續命湯、加白附、天蟲、天麻。外治法。用苦參磨水滴耳中。

  發熱惡寒頭痛。似傷寒。而胸膈赤腫疼痛者。赤胸也。屬少陽風熱。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栝蒌、元參、赤芍、升麻、紫荊皮、大便燥實加大黃。外治法。用三棱針刺其血。則腫消痛止矣。(黃耳赤胸出傷寒奧旨)以上八症。不同傷寒施治。

  按傷寒類症雖多。惟溫熱關于傷寒爲尤重。以今之傷寒。大半屬于溫熱也。且治法與傷寒不侔。傷寒入足經。而溫邪兼入手經。傷寒宜表。而溫邪忌汗。傷寒藥宜辛溫。而溫邪藥宜辛涼。苟不辨明。必有誤治。故茲集特參以溫熱立論。而以溫熱之法爲兼治焉。凡列于太陽症內。

  是傷寒正病。而列于陽明少陽經中。其症都兼溫熱。蓋少陽木火之原。陽明濕熱之薮。其風溫溫熱之邪。自是同氣之感。他如霍亂香港腳等症。治法各備本門。

  邵評:此數句。分別傷寒溫熱之來路不同。治法用藥之各異。大宜著眼。

  卷一

  察舌辨症法

  病之經絡、髒腑、營衛、氣血、表裏、陰陽、寒熱、虛實。畢形于舌。故辨症以舌爲主。而以脈症兼參之。此要法也。茲將舌之部位形色。詳列于左。實臨症者之金鑒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卷一 察舌辨症法

  部位

  滿舌屬胃。中心亦屬胃。舌尖屬心。舌根屬腎。兩旁屬肝膽。四畔屬脾。

  (又)舌尖屬上脘。舌中屬中脘。舌根屬下脘。

  卷一 察舌辨症法

  形色

  白苔肺經。绛苔心經。黃苔胃經。鮮紅膽經。黑苔脾經。紫色腎經。焦紫起刺肝經。青滑肝經。

  卷一 察舌辨症法

  診察

  白苔肺經。候衛分氣分之表邪也。(肺屬金故白苔應肺)

  肺主衛。主氣。主皮毛。風寒先入皮毛。內應乎肺。又太陽主一身之表。故肺家之邪。即可以候太陽之表。仲景麻黃湯。亦瀉肺分之邪也。舌無苔而潤。或微白而薄者。風寒也。外症必惡寒發熱。而口不渴。

  宜溫散之。舌苔白而燥刺者。溫邪也。

  邵評:風寒在表。故無苔而薄白。

  外症必微寒。繼即發熱不已。此傷在手太陰肺經。宜涼散之。忌足經辛溫藥。

  舌白而粘膩者。濕邪在于氣分也。外症必發熱頭重身痛。而口不渴。宜解肌去濕。如桂枝、秦艽、羌活、紫蘇、二陳、二苓之類。

  邵評:濕邪幹犯氣分。

  肺分雖兼太陽。惟寒邪可用足經辛溫藥。若風溫入肺。症見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舌苔白燥。或白兼邊紅。治宜輕清涼解肺經。如栀、豉、桑、杏、蒌皮、象貝、前胡、薄荷、蘇子、黃芩、桔梗之類。

  邵評:風溫犯肺之正法。

  绛苔心經。候營分血分之溫熱也。(心屬火故绛色應心绛深紅色)

  心主營。主血。舌苔绛燥。邪已入營中。宜清絡中之熱。血分之火。忌用氣分藥。

  凡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如舌苔先白後紅者。邪先入氣分。後入營分也。如初起舌即绛色者。

  邪不入氣分。而入營分也。宜清解營分之熱。犀角、鮮生地、(北方無此)丹皮、元參之類。暑邪溫疫。

  如遇此苔。亦宜泄營解毒。凡白苔邪在氣分。宜解表。忌清裏。绛苔邪在營分。宜清熱。忌發汗。經主氣。

  絡主血。衛主氣。營主血。臨症最宜辨清。

  黃苔胃經。辨陽明裏症之熱邪也。(陽明燥金從土化故黃色應胃)

  邪入手經。以舌之绛白。分心營肺衛矣。邪入足經。又當以舌之黃白。分表裏爲治也。蓋白苔主表。黃苔主裏。太陽主表。陽明主裏。故黃苔專主陽明裏症而言。

  辨症之法。但看舌苔帶一分白。病亦帶一分表。必純黃無白。邪方離表而入裏。

  邵評:此以舌苔黃白。分邪之在表在裏。

  如見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是邪初入陽明。猶帶表症。微兼惡寒。宜涼散之。如黃而兼燥。外症不惡寒。反惡熱。是傷寒外邪。初入陽明之裏。或溫熱內邪。欲出陽明之表。

  斯時胃家。熱而未實。宜栀豉白虎之類。清之可也。如濃黃燥刺。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臍腹脹滿硬痛。

  乃陽明裏症也。承氣湯下之。

  紅色膽經 候少陽內發之溫邪也。(少陽相火從火化故紅色應膽)

  少陽以木火爲用。溫邪內發。必借少陽爲出路。乃同氣之應也。如淡紅嫩紅。白中帶紅。是溫邪之輕者。初起微寒。即發熱不已。口渴甚者。是也。宜柴、芩、栀、翹等清解之。如純紅。鮮紅起刺。

  此膽火熾。而營分熱。急宜犀角、翹、丹等清解之。如不解。此溫邪伏于少陰。而發于少陽之表也。

  症匪輕渺。速宜重加鮮生地、麥冬、元參之類。以滋少陰之水。而少陽之火自解矣。大忌風藥。

  內伏之溫邪。自少陰而從少陽發出。以救陰泄熱爲要。又風溫瘟疫等症。如見舌苔鮮紅者。當從手少陰治。

  邵評:從手厥陰心包絡施治。即是治心。

  黑苔脾經。辨太陰濕土之寒熱也。(太陰濕土從濕化易雲水就濕故黑苔應脾)

  太陰濕土所主。而水就濕。故脾家見症。每每舌現黑色。如舌苔灰黑而滑者。

  此寒水侮土。太陰中寒症也。外症腹痛吐利手足指冷。六脈沈細。宜理中湯主之。

  邵評:寒中之太陰脾。自宜溫中爲定法。

  如雜症而現黑滑苔者。必是濕飲傷脾。宜溫中和脾逐飲治之。

  邵評:寒濕水飲傷脾。自宜溫中逐飲。

  如白苔而兼帶灰黑色。更兼粘膩浮滑者。此太陰在經之濕邪。是從雨霧中得之。宜解肌滲濕。

  如五苓散加羌、防之類。

  邵評:濕入。太陰之表。故可解肌利濕。

  如白帶黑點。或兼黑紋而粘膩者。亦屬太陰氣分之濕。宜行濕和脾。如黃中帶黑。而浮滑粘膩者。

  是太陰濕熱內結。宜利濕清熱。

  若黑而燥刺。是陽經注入太陰之熱邪。宜清火解毒。兼陽明治。如屢清不解。腹無痞滿硬痛之症者。不可妄投承氣。是胃中津液幹涸。少陰腎水不支。宜大小甘露飲主之。

  邵評前半條。陽經熱邪注入太陰。而陽明胃熱。宜兼陽明治而用清解。後半條。是胃中陰液枯涸。宜滋養而不可下。

  如舌苔黑刺。大便秘結。臍腹硬滿攻痛。此燥矢爲患也。承氣湯下之。仍從陽明治。若黑而堅斂。焦刺如荔枝形者。

  乃陽亢陰竭。胃汁腎液俱涸也。不治。若諸書但以黑苔爲腎氣淩心水來克火。百無一治。庸有未驗。

  邵評:此系腎陰胃液俱竭。熱陽亢極。陰涸而死。故曰不治。不得已用大劑滋陰清熱之法。藥勿間斷。希救萬一。

  又有以舌之五色分五髒。乃五行之。死法。不足以測傷寒之變。

  紫色腎經。察少陰本髒之虛邪也。(少陰君火從火化故紫色應腎)

  六經惟腎無實症。故仲景于少陰症中。揭出脈微細。但欲寐。爲主病。示正氣之虛也。如見舌形紫而幹澀。口渴唇燥。外見少陰症者。此腎陰不足。坎中水虧。宜壯水爲主。六味飲一陰煎之類。如兼谵語神昏。又當從手少陰治。微清痰火。如生地、丹參、茯苓、川貝、菖蒲、鈎藤、天竺黃之類。如舌形胖嫩。而色淡紅者。外症必見躁擾不甯。六脈遲微。或動氣內發。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陽躁狂。六脈洪數無根。

  此腎氣大虧。坎中火衰。宜益火之原。人參八味主之。

  邵評:腎陽衰而虛火上逆。治以補火壯水。與上條水虧不同。

  如舌形紫燥。唇焦齒黑。二便俱秘。此爲陰中兼陽。可兼陽明以治。犀角、地黃、甘露飲之類。

  邵評:腎水虧而陽明熱。治以滋水清熱。

  凡舌形圓大胖嫩。皆屬少陰虛症。

  不拘傷寒雜證。如見舌色紫如豬肝。枯晦絕無津液者。此腎液已涸。不治。痢疾見此苔。胃陰已竭。必死。

  傷寒更衣後。舌苔頓去。而見紫色如豬肝者。此元氣下泄。胃陰已絕。不治。如舌苔去。而見淡紅有神者佳。

  邵評:此腎胃陰液涸絕舌苔。

  焦紫肝經。辨厥陰陽毒之危候也。(厥陰風木從火化故焦紫應肝)

  凡舌苔焦紫起刺如楊梅狀者。此陽邪熱毒已及肝髒。險症也。大便秘者。急以更衣散下之。金汁、人中黃之類大清大解之。

  邵評:熱毒入于厥陰。陰傷陽陷。故危險。

  凡舌苔肝膽部位。有紅紫點者。肝髒伏毒也。大凶之症。急用犀角尖、人中黃透之解之。此陽毒。謂陽邪熱盛不解。其毒及于厥陰肝髒。非金匮所稱陰陽毒也。乃熱毒陷入至陰。

  青滑肝經。辨厥陰陰毒之危症也。(肝屬木故青色應肝)

  凡舌苔青滑乃陰寒之象。急宜四逆吳萸輩溫之。外症若見面青唇紫囊縮厥逆筋急直視等症者。厥陰敗症也。不治。凡舌苔焦紫如刺。厥陰熱毒。難治。青滑厥陰寒邪。吳萸溫之即愈。

  邵評:陰寒直中厥陰。陽氣虛弱欲脫。故爲敗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卷一 察舌辨症法

  部位

  滿舌屬胃。中心亦屬胃。舌尖屬心。舌根屬腎。兩旁屬肝膽。四畔屬脾。

  (又)舌尖屬上脘。舌中屬中脘。舌根屬下脘。

  卷一 察舌辨症法

  形色

  白苔肺經。绛苔心經。黃苔胃經。鮮紅膽經。黑苔脾經。紫色腎經。焦紫起刺肝經。青滑肝經。

  卷一 察舌辨症法

  診察

  白苔肺經。候衛分氣分之表邪也。(肺屬金故白苔應肺)

  肺主衛。主氣。主皮毛。風寒先入皮毛。內應乎肺。又太陽主一身之表。故肺家之邪。即可以候太陽之表。仲景麻黃湯。亦瀉肺分之邪也。舌無苔而潤。或微白而薄者。風寒也。外症必惡寒發熱。而口不渴。

  宜溫散之。舌苔白而燥刺者。溫邪也。

  邵評:風寒在表。故無苔而薄白。

  外症必微寒。繼即發熱不已。此傷在手太陰肺經。宜涼散之。忌足經辛溫藥。

  舌白而粘膩者。濕邪在于氣分也。外症必發熱頭重身痛。而口不渴。宜解肌去濕。如桂枝、秦艽、羌活、紫蘇、二陳、二苓之類。

  邵評:濕邪幹犯氣分。

  肺分雖兼太陽。惟寒邪可用足經辛溫藥。若風溫入肺。症見發熱口渴。咳嗽喉痛。舌苔白燥。或白兼邊紅。治宜輕清涼解肺經。如栀、豉、桑、杏、蒌皮、象貝、前胡、薄荷、蘇子、黃芩、桔梗之類。

  邵評:風溫犯肺之正法。

  绛苔心經。候營分血分之溫熱也。(心屬火故绛色應心绛深紅色)

  心主營。主血。舌苔绛燥。邪已入營中。宜清絡中之熱。血分之火。忌用氣分藥。

  凡溫邪從口鼻吸入。上焦心肺先受。如舌苔先白後紅者。邪先入氣分。後入營分也。如初起舌即绛色者。

  邪不入氣分。而入營分也。宜清解營分之熱。犀角、鮮生地、(北方無此)丹皮、元參之類。暑邪溫疫。

  如遇此苔。亦宜泄營解毒。凡白苔邪在氣分。宜解表。忌清裏。绛苔邪在營分。宜清熱。忌發汗。經主氣。

  絡主血。衛主氣。營主血。臨症最宜辨清。

  黃苔胃經。辨陽明裏症之熱邪也。(陽明燥金從土化故黃色應胃)

  邪入手經。以舌之绛白。分心營肺衛矣。邪入足經。又當以舌之黃白。分表裏爲治也。蓋白苔主表。黃苔主裏。太陽主表。陽明主裏。故黃苔專主陽明裏症而言。

  辨症之法。但看舌苔帶一分白。病亦帶一分表。必純黃無白。邪方離表而入裏。

  邵評:此以舌苔黃白。分邪之在表在裏。

  如見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是邪初入陽明。猶帶表症。微兼惡寒。宜涼散之。如黃而兼燥。外症不惡寒。反惡熱。是傷寒外邪。初入陽明之裏。或溫熱內邪。欲出陽明之表。

  斯時胃家。熱而未實。宜栀豉白虎之類。清之可也。如濃黃燥刺。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臍腹脹滿硬痛。

  乃陽明裏症也。承氣湯下之。

  紅色膽經 候少陽內發之溫邪也。(少陽相火從火化故紅色應膽)

  少陽以木火爲用。溫邪內發。必借少陽爲出路。乃同氣之應也。如淡紅嫩紅。白中帶紅。是溫邪之輕者。初起微寒。即發熱不已。口渴甚者。是也。宜柴、芩、栀、翹等清解之。如純紅。鮮紅起刺。

  此膽火熾。而營分熱。急宜犀角、翹、丹等清解之。如不解。此溫邪伏于少陰。而發于少陽之表也。

  症匪輕渺。速宜重加鮮生地、麥冬、元參之類。以滋少陰之水。而少陽之火自解矣。大忌風藥。

  內伏之溫邪。自少陰而從少陽發出。以救陰泄熱爲要。又風溫瘟疫等症。如見舌苔鮮紅者。當從手少陰治。

  邵評:從手厥陰心包絡施治。即是治心。

  黑苔脾經。辨太陰濕土之寒熱也。(太陰濕土從濕化易雲水就濕故黑苔應脾)

  太陰濕土所主。而水就濕。故脾家見症。每每舌現黑色。如舌苔灰黑而滑者。

  此寒水侮土。太陰中寒症也。外症腹痛吐利手足指冷。六脈沈細。宜理中湯主之。

  邵評:寒中之太陰脾。自宜溫中爲定法。

  如雜症而現黑滑苔者。必是濕飲傷脾。宜溫中和脾逐飲治之。

  邵評:寒濕水飲傷脾。自宜溫中逐飲。

  如白苔而兼帶灰黑色。更兼粘膩浮滑者。此太陰在經之濕邪。是從雨霧中得之。宜解肌滲濕。

  如五苓散加羌、防之類。

  邵評:濕入。太陰之表。故可解肌利濕。

  如白帶黑點。或兼黑紋而粘膩者。亦屬太陰氣分之濕。宜行濕和脾。如黃中帶黑。而浮滑粘膩者。

  是太陰濕熱內結。宜利濕清熱。

  若黑而燥刺。是陽經注入太陰之熱邪。宜清火解毒。兼陽明治。如屢清不解。腹無痞滿硬痛之症者。不可妄投承氣。是胃中津液幹涸。少陰腎水不支。宜大小甘露飲主之。

  邵評前半條。陽經熱邪注入太陰。而陽明胃熱。宜兼陽明治而用清解。後半條。是胃中陰液枯涸。宜滋養而不可下。

  如舌苔黑刺。大便秘結。臍腹硬滿攻痛。此燥矢爲患也。承氣湯下之。仍從陽明治。若黑而堅斂。焦刺如荔枝形者。

  乃陽亢陰竭。胃汁腎液俱涸也。不治。若諸書但以黑苔爲腎氣淩心水來克火。百無一治。庸有未驗。

  邵評:此系腎陰胃液俱竭。熱陽亢極。陰涸而死。故曰不治。不得已用大劑滋陰清熱之法。藥勿間斷。希救萬一。

  又有以舌之五色分五髒。乃五行之。死法。不足以測傷寒之變。

  紫色腎經。察少陰本髒之虛邪也。(少陰君火從火化故紫色應腎)

  六經惟腎無實症。故仲景于少陰症中。揭出脈微細。但欲寐。爲主病。示正氣之虛也。如見舌形紫而幹澀。口渴唇燥。外見少陰症者。此腎陰不足。坎中水虧。宜壯水爲主。六味飲一陰煎之類。如兼谵語神昏。又當從手少陰治。微清痰火。如生地、丹參、茯苓、川貝、菖蒲、鈎藤、天竺黃之類。如舌形胖嫩。而色淡紅者。外症必見躁擾不甯。六脈遲微。或動氣內發。腹寒畏冷。或初起吐利。手足逆冷。或格陽躁狂。六脈洪數無根。

  此腎氣大虧。坎中火衰。宜益火之原。人參八味主之。

  邵評:腎陽衰而虛火上逆。治以補火壯水。與上條水虧不同。

  如舌形紫燥。唇焦齒黑。二便俱秘。此爲陰中兼陽。可兼陽明以治。犀角、地黃、甘露飲之類。

  邵評:腎水虧而陽明熱。治以滋水清熱。

  凡舌形圓大胖嫩。皆屬少陰虛症。

  不拘傷寒雜證。如見舌色紫如豬肝。枯晦絕無津液者。此腎液已涸。不治。痢疾見此苔。胃陰已竭。必死。

  傷寒更衣後。舌苔頓去。而見紫色如豬肝者。此元氣下泄。胃陰已絕。不治。如舌苔去。而見淡紅有神者佳。

  邵評:此腎胃陰液涸絕舌苔。

  焦紫肝經。辨厥陰陽毒之危候也。(厥陰風木從火化故焦紫應肝)

  凡舌苔焦紫起刺如楊梅狀者。此陽邪熱毒已及肝髒。險症也。大便秘者。急以更衣散下之。金汁、人中黃之類大清大解之。

  邵評:熱毒入于厥陰。陰傷陽陷。故危險。

  凡舌苔肝膽部位。有紅紫點者。肝髒伏毒也。大凶之症。急用犀角尖、人中黃透之解之。此陽毒。謂陽邪熱盛不解。其毒及于厥陰肝髒。非金匮所稱陰陽毒也。乃熱毒陷入至陰。

  青滑肝經。辨厥陰陰毒之危症也。(肝屬木故青色應肝)

  凡舌苔青滑乃陰寒之象。急宜四逆吳萸輩溫之。外症若見面青唇紫囊縮厥逆筋急直視等症者。厥陰敗症也。不治。凡舌苔焦紫如刺。厥陰熱毒。難治。青滑厥陰寒邪。吳萸溫之即愈。

  邵評:陰寒直中厥陰。陽氣虛弱欲脫。故爲敗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