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唇口齒舌喉病門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鵝口
凡小兒初出腹有鵝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劇者,鼻中亦有之。此由兒在胞胎中受谷氣盛故也,或妊娠時嗜糯米使之然。治之之法,以發纏著頭,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日如此,便脫去;如不脫,可煮栗荴汁令濃,以綿纏著頭拭之。若春夏無栗荴,可煮栗木皮,如用井花水法。
重舌
小兒初出腹有連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連其舌下后,令兒言語不發不轉也。可以爪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可燒發作灰末敷之,血便止也。
重腭重龂
小兒出腹六七日后,其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里清凈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籜盛水狀者,若懸癰有脹起者,可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大,以針刺決之,令氣泄,去青黃赤血汁也。一刺之止,消息一日,未消者來日又刺之,不過三刺自消盡。余小小未消,三刺亦止,自然得消也。有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著頰里及上腭如此者名重腭,有著齒龂上者名重龂,皆刺去血汁也。刺后用鹽洗拭,急用如圣散,或一字散摻刷。
齒病論
凡齒龂宣露,多是疳(上匿下蟲)及月蝕,以角蒿灰夜敷龂間使滿,勿食油,不過二三日瘥。食油及干棗即發。所以患齒者,忌油干棗及桂心。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溫水含,揩齒及叩齒百遍,為之不絕,不過五日,口齒印牢密。凡人齒龂不能食果菜者,皆由齒根露也。為此鹽湯揩齒叩齒法,無不愈也,神良。凡人好患齒病,多由月蝕夜食飲之所致也,識者深宜慎之。所以日月蝕未平時,特忌飲食。小兒亦然。
小兒直訣 【宋 錢乙】
弄舌
弄舌者,脾臟微熱,令舌絡牽緊,時時舒熱,當少用瀉黃散。或飲水者脾胃虛而津液少也,兼面黃肌瘦五心煩熱者疳瘦也,用胡黃連丸。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兇。
【注 按小兒舌微露而即收,名弄舌,屬心脾虧損,用溫脾散補之。舌舒長而收緩舌吐舌,乃心脾積熱,少用瀉黃散主之。兼口舌生瘡,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用瀉黃散。作渴畏冷,屬胃經虛熱,用四君子湯。食少作渴,或大便不實,脾胃虛弱也,用七味白朮散。口角流涎,或腮頰患腫,胃虛風熱也,先用人參安胃散,后用七味白朮散。若午后甚者,脾血虛也,四物湯多加參、朮、茯苓:未應用補中益氣湯,及審相勝。其疳瘦證,當參諸疳門。】
舌厚唇燥
急欲乳不能食者,此風邪由臍而蘊熱心脾,至舌厚唇燥,不能吮乳也。
【注 按前證果因外邪而唇口撮緊者,是名為臍風,多不能救。若心脾有熱,舌尖痛不能吮乳,舌本痛不能送乳者,以柳花散敷之。若舌下腫如小舌者,或舌絡牽痛,或齒齦患白星,俱用線針刺出毒血,亦敷前散。若唇腫痛,或裂紋作痛,以當歸膏調前散敷之。若暴病發熱,作渴飲冷,大便秘結,用瀉黃散疏導其熱。若病后發熱,口渴飲湯,大便不實,用異功散調補胃氣。若服攻伐之劑,兼嘔吐或腹痛,脾胃復傷也,用四君子湯。或口角流涎,或痰氣壅盛,脾不能攝也,用六君子湯。若兒自食甘肥,或母食酒面,致兒口舌生瘡,用清胃散以清熱。若作嘔,少食泄瀉,用白朮散以補脾。若手足并冷,或腹痛惡寒,用六君、炮姜以溫中。若因乳母飲食勞役失宜,發熱致兒,用補中益氣湯。因乳母肝膽二經血虛,內熱傳兒,用加味逍遙散、八珍湯。因乳母肝脾郁怒,血傷內熱,致兒為患,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俱加漏蘆,子亦服數滴。仍須參前弄舌類詳看。】
儒門事親 【元 張從政】
口瘡唇緊
凡小兒口瘡唇緊,用酸漿水洗去白痂,臨困點綠袍散;如或不愈,貼赴筵散;又不愈,貼鉛白霜散則愈。
牙疳
牙疳者,齒齲也;齒齲者,牙龂腐爛也。下牙屬手陽明大腸之經,燥金為主;上牙屬足陽明胃經,濕土為主。上下是腸胃二經也。或積熱于內,或因服銀粉、巴豆大毒之藥,入于腸胃,乳食不能勝其毒,毒氣循經而至于齒龂牙縫嫩薄之分、反為害也。可以腐香玉線子治之。乳母臨臥,當服黃連解毒湯一服,牙疳病則愈矣。
平治會萃 【元 朱震亨】
木舌
戴云:木舌者,舌腫硬不和軟也。又言重舌者,亦是此類。二者蓋是熱病,用百草霜、滑石、芒硝為末,酒調敷。
口糜
戴云:謂滿口生瘡者便是。江茶、粉草敷之;或用苦參、黃丹、五倍子、青黛各等分敷之。
世醫得效方 【元 危亦林】
齒不生
齒不生者,由齒者骨之所絡,髓之所養;稟氣不足則髓不能充于骨,故齒久不生。宜服芎黃散。
奇效良方 【明 方賢】
弄舌
夫弄舌者,脾臟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切不可用涼藥下之,少與龍腦飲子,地黃膏治之。若大病未已弄舌者兇,學者慎之。
片玉心書 【明 萬全】
唇瘡
兒疳(上匿下蟲),昏睡煩躁,鼻爛汁臭,齒龂七瘡,下利黑血。蟲食下部為狐,下唇有瘡;蟲食其臟為惑,上唇有瘡。
嬰童百問 【明 魯伯嗣】
鵝口口瘡
巢氏曰:鵝口候者,小兒初生,口里白屑,滿口上古,如鵝之口,故曰鵝口也。此乃胎熱而心脾最盛,熏發于口也。葛氏用發纏指頭,蘸井花水揩拭之;睡時以黃丹煅出火氣,摻于舌上。小兒初出腹有連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連其舌下,后令兒言語不發不轉也。可以爪甲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可燒發作灰末傅之,血便止也。用保命散,枯白礬一錢,馬牙硝半錢,朱砂一分,同研細,取白鵝糞以水攪取汁,調涂舌上頷頰內。先用發纏指揩拭舌上垢了,然后用藥敷之。口瘡候乃小兒血氣盛,兼將養過溫,心臟積熱,熏蒸于上焦,故成口瘡也。宜用南星末,淡酢調貼兩腳心;乳母宜服洗心散,卻用瀉心湯。敷口之法,用黃連末以蜜水調抹口中。黃蘗、青黛、冰片皆可。又以牛黃少許末之,竹瀝調涂口內,治鵝口。以馬牙硝如豆許涂亦好。或口如魚口不能合,或作鴉聲者,難治。
重舌木舌弄舌
巢氏曰:小兒重舌者,心脾俱有熱也。心候于舌而主血,脾之絡脈出于舌下。若心脾有熱,則血氣俱盛,附于舌根,重生壅出如舌而短小是也。有著頰里及上腭者,名曰重腭;著齒齦者,曰重齦。皆當刺去其血,用真蒲黃敷之;或發灰、或馬牙硝、或硼砂、或焰硝敷之;或竹瀝浸黃蘗點之,亦好。
又木舌證,舌者心之候,脾之脈絡于舌也。臟腑壅滯,心脾積熱,熱氣上沖,故令舌腫,漸漸脹大,塞滿口中,是為木舌。若不急療,必致害人。用(石卜)硝二分,紫霜一分,白鹽半分,同研,每半錢竹瀝井花水調敷。不用(石卜)硝及鹽亦可。又方,用黃葵花研細,竟丹半之,同研點七次。又舌脹滿口,單用冰片點之亦妙。
又弄舌者,脾臟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用冷藥下之,當少與瀉黃散漸服之。亦或飲水,醫疑為熱,必以冷藥下之,非也。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也。又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即為疳瘦,宜胡黃連丸輩。大病未愈,用藥后弄舌者,兇。又有舌上白胎并黑色者,用硼砂為末摻之;熱甚者加冰片,或單用黃丹如豆許,以按舌下尤妙。
齒遲
聶氏云:稟受腎氣不足者,即髓不強。蓋骨之所絡而為髓,髓不足故不能充于齒,所以齒生遲也。宜用芎藭、干地黃、山藥、當歸、芍藥、甘草各等分研末,用熟水調服,或時以藥末擦牙齦,齒即生也。
喉痹腮腫
巢氏云:此二證乃風毒之氣客于咽喉,與血氣相搏而結腫成毒,熱入于心,即煩亂不食而死。此候急用金星丸下之。治小兒咽喉腮腫疼痛,當用升麻、馬牙硝、硼砂、牛黃等劑,連翹湯不可缺也,連翹漏蘆湯亦可服。
滯頤
巢氏云:小兒滯頤者,涎流出而漬于頤間也。此由脾冷涎多故也。脾之液為涎,脾胃虛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漬于頤也。張氏溫脾丹主之。一法百藥煎含咽,其涎自不出,亦截法也。益黃散亦治此證,溫脾散亦可服。
醫學正傳 【明 虞摶】
重舌重齦
兒有重舌、重齦者,宜用三棱針刺去血,內服東垣涼膈散。凡口內諸病,惟針最捷。
身經通考方 【明 吳昆】
舌腫
小兒噤風,凡舌腫下必有噤蟲,狀如螻蛄,有頭毛,其頭小白,可燒鐵烙頭上即消;不急治能殺人。世傳走馬喉痹,滿口白瘡如雪,脾虛所致。若帶風邪,當先瀉其邪,進補脾氣生脾血之劑。蓋龍火不宜涼物,宜以甘溫從治也。
保嬰撮要 【明 薛鎧】
滯頤
小兒滯頤者,涎流出而漬于頤間也。脾之液為涎,由脾胃虛寒不能收攝耳。治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凡作渴飲冷者,屬實熱,宜瀉胃火;作渴飲湯者,屬虛熱,宜補中益氣。若脾經實熱,而廉泉不能約制者,用牛黃清心丸;脾經虛熱而廉泉不能統攝者,用六君子加木香。胃經實熱而蟲動,津液流出者,用瀉黃散;處熱,用五味異功散。大便秘結,用清涼飲;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食積內熱,用大安丸。仍參口瘡腮腫條互覽之。
喉痹
小兒喉痹,因膏梁積熱,或稟賦有熱,或乳母七情之火,飲食之毒,當分其邪蓄表里,與證之輕重,經之所主而治之。若左腮色青赤者,肝膽經風熱也,用柴胡梔子散。右腮色赤者,肺經有熱也,用瀉白散。額間色赤者,心與小腸經熱也,用導赤散;若兼青色,風熱相搏也,用加味逍遙散。鼻間色黃,脾胃經有執也,用瀉黃散;若兼青色,木乘土位也,用加味逍遙散;兼赤色,心傳土位也,用柴胡梔子散。頦間色赤,腎經有熱也,用地黃丸。凡此積熱內蘊,二便不通者,當疏利之;風邪外客而發寒熱者,當發散之;外感風邪,大便閉結,煩渴痰盛者,當內疏外解。若因乳母膏梁積熱者,母服東垣清胃散;若因乳母恚怒肝火者,母服加味逍遙散。稟賦陰虛者,兒服地黃丸。大概當用輕和之劑以治其本,切不可用峻利之藥以傷真氣也。
吐舌弄舌
舌屬心脾二經。小兒舌微露而即收者,名弄舌,此屬心脾虧損,用溫脾散補之。舌舒長而良久不收者,名吐舌,乃心脾積熱,用瀉黃散主之。或兼口舌生瘡,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亦用前散。作渴飲熱,屬胃經虛熱,用四君子湯。食少作渴,或大便不實,脾胃虛弱也,用七味白朮散。口角流涎,或腮頰患腫,胃虛風熱也,先用人參安胃散,次用七味白朮散。若午后甚者,脾血虛也,四物多加參、朮、茯苓;未應,用補中益氣湯,及審五臟相勝。若因疳瘦所致,當參諸疳門。
古今醫統 【明 徐春甫】
口瘡
口瘡者,乃脾氣凝滯,風熱加之,則發口瘡。小兒將養太過溫暖,心臟客熱,其口亦瘡。傷寒狐惑之證,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肛。此口瘡內應臟腑之邪熱然也。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口
嬰兒新產出胎,急以綿裹指,揩拭兒口中舌上惡血穢露,謂之玉銜。若啼聲一發,即入腹成百病。
舌
又看舌下,若連舌有膜如石榴子。若啼不出、聲不轉,連以指爪摘斷之,或用葦刀子割之。微有血出即活。若舌下血出多者,以燒亂發灰同豬脂少許和涂之。
齒唇
《圣惠》云:看齒根有黃筋兩條,以葦刀割斷,點豬乳佳。如兒目難開,先點豬乳。
兒上唇與齒齦連處,皆有一筋牽引。若上唇筋緊,即生上煉;下唇筋緊,即生下煉。上煉生瘡,滿頭或眉間,如癬狀。瘙癢不已,復流黃汁,至處生瘡。下煉起腰背,漸至四肢,患亦如上。或疾甚不治,或頭面上下相通,累年不愈,遂致夭折,或成大病。惟每日早晨拭口佳。
口舌瘡
諸疳口瘡,因乳哺失節,或母食膏梁積熱,或乳母七情郁火所致。其證口舌齒齦,如生瘡狀。若發熱作渴飲冷,額間色赤,左寸脈洪數者,此屬心經,先用導赤散清心火,次用地黃丸滋腎水。若寒熱作渴,左頰青赤,左關脈弦洪者,屬肝經,先用柴胡梔子散清肝火,次用六味地黃丸生肝血。若兩腮黃赤,牙齦腐攔,大便酸臭,右關脈洪數,按之則緩者,屬脾經,用四味肥兒丸治脾火,以五味異功散補脾氣。若發熱咳嗽,右腮色赤,右寸脈洪數,按之濇者,屬肺經,先用清肺飲治肺火,用五味異功散補脾胃。若發熱作渴,兩頰黧色,左尺脈數者,屬腎經不足,先用六味地黃丸以生腎水,次用補中益氣湯以生肺氣。又有走馬疳者,因病后脾胃氣血傷損,虛火上炎,或痘疹余毒上攻,其患甚速,急用銅綠散、大蕪荑湯。輕則牙齦腐爛,唇吻腮腫;重則牙齦蝕露,頰腮透爛。若飲食不入,喘促痰甚,此脾胃虛而肺氣敗也;頓腮赤腐不知痛者,此胃氣虛甚而肉死也,并不治。
經云:手少陰之經通于舌,足太陰之經通于口。因心脾二經有熱,則口舌生瘡也。當察面圖部位,分經絡虛實而藥之。若元氣無虧,暴病口生白屑,或重舌者,用亂發纏指,蘸井花水揩之;或刺出毒血,以柳花散敷之。或上腭腫脹,或有泡者,并令刺破,敷前散,或以青黛搽之;刺后又生,又刺。若唇吻坼裂者,用當歸膏調柳花散敷之。若元氣虧損或服寒涼之藥,或兼作嘔少食者,此虛熱也,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若泄瀉作渴者,脾胃虛弱也,用七味白朮散;若腹痛惡寒者,脾胃虛寒也,用六君、姜、桂;若因母食酒面煎煿者,用清胃散;若因母飲食勞役者,用補中益氣湯;肝脾血虛者,用加味逍遙散;郁怒內熱者,用加味歸脾湯,母子并服。若泥用降火,必變慢脾風矣。仍參吐舌弄舌治之。凡針重舌以線針直刺,不可橫挑,恐傷舌絡,致言語不清也。
舌
舌者心之候,脾之脈絡于舌也。二經存熱無所泄而發于舌,如舌絡微緊,時時舒舌,謂之弄舌;附舌下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小,謂之重舌;舌慚漸腫大,塞滿口中,謂之木舌。
曾氏云:凡患此證,是脾與心肝屢受極熱,所謂重舌木舌,又謂之舌黃鵝口,名雖異,皆熱也。大抵重舌生于舌下,挺露如舌,故曰重舌。然脾之絡脈系舌傍,肝之絡脈系舌本,心之絡脈系舌根。凡此三經或為濕熱風寒所中,則舌卷縮、或舒長、或腫滿,宜消黃散、綠袍散主之,及當歸散、羌活散與服。
弄舌
弄舌者,脾臟微熱。田氏云:若肥實者,用牛黃散治之。
重舌
田氏云:重舌治法,用苦竹瀝漬黃蘗末,點舌上;如不愈,后用真蒲黃敷之,不過三次愈。用真蒲黃微炒,紙鋪地上,出火氣,研細,每挑些摻舌下,更以溫水蘸熟帛,裹指輕按之,按罷摻藥。
木舌
曾氏云:木舌者,舌腫硬而妨乳食,此為風熱盛也。以當歸散、瀉黃散、玉露飲皆可服之,次消黃散點擦舌上。蓋舌者心之官,心熱則生瘡破裂,肝壅則血出如涌,脾閉則自胎如雪,熱則腫滿,風則強木,口合不開,四肢壯熱,氣喘語塞,即其候也。治法涼解上焦及心肝脾三經邪熱,疏風化痰。初用百解散加五和湯,水姜燈心煎;次投以牛蒡湯同當歸散,入生地黃,水姜煎服。
咽喉
《心鑒》云:咽喉為一身之總要,與胃氣相接,呼吸之所從出。若胸膈之間,蘊積熱毒,致生風痰,壅滯不散,發而為咽喉之病,喉內生瘡,或狀如肉腐,為腫為痛,窒塞不通,吐咽不下,甚則生出重舌。治之尤重先去風痰,以通咽膈,然后解其熱毒,遲則有不救之患。又有熱毒沖于上腭而生瘡,謂之懸癰及腑寒,亦能令人咽閉,吞吐不利。臨病詳審治之!
咽喉之疾,本傷熱毒上攻也。四時受熱,藏心腑之間,一日所觸上攻咽喉,所謂腎傷寒也。然其證有單肉蛾、雙肉蛾,有重舌、木舌、痄腮,有懸癱腫脹,有里外皆腫,甚者上攻頭面皆腫。大法先洗去口中舌上白胎,其次掃去風涎。如是單雙肉蛾,可針則針;有不可針者,則用熏摻藥退后,方依次用服藥。如是木舌,服藥之外,仍用摻藥。痄腮則用涂藥,輕者但服藥而自退,不須用針及藥點,其瘡自消也。
外科正宗 【明 陳實功】
鵝口瘡
鵝口瘡皆心脾二經胎熱上攻,致滿口皆生白斑雪片,甚則咽間迭迭腫起,致難乳哺,多生啼叫。以青紗一條,裹著頭上,蘸新汲水揩去白胎,以凈為度,重手出血不妨,隨以冰硼散搽之,內服涼膈之藥。
重舌
小兒重舌,乃心火妄動發之。當以線針點刺患上,令出惡血,內服解毒瀉心湯,外以冰硼散搽之。又有紫舌、木舌,亦由心火而發。用飛鹽加冰片少許搽,出涎自愈。又有痰氣結于舌上,成核作痛硬強者,用線針點破出血,用冰硼散搽之,服黃連瀉心湯。
走馬疳
走馬疳,言患迅速不可遲延故也。其患多由痧痘余毒所中,又有雜病熱甚而成者。其患牙根作爛,隨便黑腐作臭,甚者牙齦脫落,根柯黑朽,不數日間,以致穿腮破唇,誠為不治。初起宜用蘆薈消疳飲,外用人中白散,或冰硼散二藥搽之,取去黑腐肉,見紅肉血流者為吉。如取時頑肉不脫,腐爛漸開,焮腫外散,臭味不止,更兼身熱不退者,俱為不治。
牙疳五不治
口臭涎穢者,一不治,黑腐不脫者,二不治;牙落無血者,三不治;穿腮破唇者,四不治;用藥不效者,五不治。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宋,撰人未詳】
唇口病論
風毒濕熱,隨其虛處所著,搏于血氣,則坐瘡瘍。若發于唇上生瘡,乍瘥乍發,謂之緊唇,又曰沉唇。其發頻者,唇常腫大粗厚,或上有瘡不效,甚者以至唇腆。若發于唇里,連兩頰生瘡者,名曰口瘡。若發于口吻兩角生瘡者,名曰燕口。俗云因乳食看視燕子,則生燕口瘡也。
弄舌論
小兒弄舌者,其證有二:一者心熱。心系舌本,熱則舌本干濇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二者脾熱。脾絡連舌,熱則舌亦干濇而緊,故時時吐弄舒緩之。皆欲飲水。心熱則發渴,脾熱則津液耗,皆引飲。二證相似,宜加審別。心熱者面赤,睡即口中氣熱,時時煩躁,喜就其冷,咬牙上竄,治宜退熱。脾熱者大便稠硬,赤黃色,面黃身亦微黃,治宜微導之,不可用冷藥,又不可轉下;若悞下之,則脾胃虛,津液耗,又加五心煩熱,面黃肌瘦,變為疳也。若大病未已,用藥后弄舌者,大兇也。以人參知母散、瀉黃散治之。
舌病論
小兒舌上偶生瘡腫者,由風毒邪熱搏于血氣,隨其虛處著而生病也。發于舌上紫腫者,名曰紫舌脹。若腫粗大,木悶而硬者,名曰木舌脹。若風濕相搏而生瘡者,名曰舌瘡。若風多而舌腫如吹胞者,名曰鼓舌。其紫舌木舌鼓舌腫甚者,則滿口溢出,塞閉氣門,皆能殺人。
咽喉病論
小兒咽喉生病者,由風毒濕熱搏于氣血,隨其經絡虛處所著,則生其病。若發于咽喉者,或為喉痹,或為纏喉風,或為乳鵝;重者或為馬喉痹,又或懸癰腫,或腮頷腫,或喉中生瘡。
諸物梗喉論
小兒有悞吞諸物在喉中,不能下,不能出,妨礙飲食,氣出不快;甚者塞刺疼痛,霎時不佳,便致危殆。
方
升麻湯 【《千金方》,下同】 治小兒喉痛,若毒氣盛便咽塞。
升麻 生姜 射干各二兩 橘皮一兩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又 治小兒卒毒腫著喉頸,壯熱妨乳。
升麻 射干 大黃各一兩
右三味(口父)咀,以水一升五合,煮取八合,一歲兒分三服,以滓敷腫上;大兒以意加之。
辰砂膏 【《身經通考》,下同】 治小兒虛熱,舌腫噤風。
辰砂三錢 硼砂 牙硝各一錢半 明粉二錢 全蝎 真珠末各一錢 麝香一字
右為末,好油紙包裹,自然成膏,每用菉豆許,乳汁調敷乳頭上,吮下;金銀薄荷湯下亦可。有潮熱,甘草湯下。此藥雖涼,有全蝎熱品監制,無過涼之患。或用牛黃細研一錢,以竹瀝調一字灌之,更以豬乳點于口中,此先治其標。
蟾酥丸 治小兒牙疳。
蟾蜍一枚,酥油炙去骨 胡連 宣連 草龍膽 川楝 木香 使君肉 蕪荑各一兩 末之,豬膽汁糊丸麻子大,入青黛、茴香、陳皮,麝少許,各研細,旋滾為衣,常服紫蘇湯下,量兒大小與之。
保命散 【《嬰童百問》,下同】 治小兒口內白屑滿舌上,如鵝口。
枯礬一錢 牙硝半兩,細研 朱砂二錢半
右同研細,每服一字,取白鵝屎以水攪取汁,調涂舌上,含頰內。未用時,先以手指纏亂發拭舌上垢,然后使藥敷之。
吳茱萸散 治初生兒吃乳后,口內即生白屑煩躁。
吳茱萸不拘多少
右用酢調敷腳心內,退即去之。心有客熱口生瘡,以南星末酢調敷腳心。茱萸散亦治口瘡,退即洗去之。
洗心散 治風壅壯熱,頭目昏痛,痰涎壅滯,涕唾稠粘,心神不寧,眼濇睛疼,及鼻塞聲重,咽干多渴,五心煩熱,小便黃赤,大便秘濇,并宜服之。
白朮一錢半 甘草炙 當歸 荊芥穗 麻黃 芍藥 大黃面裹煨去面切焙,各六錢
右銼散,每服四錢,生姜薄荷湯,去滓,乳母服或兒服。
辰砂七寶散 治小兒口瘡壯熱,傷風壅熱,治夾驚傷寒,解諸般熱;亦治疹痘熱;治驚風定搐搦。
麻黃去節 白朮 當歸 大黃 赤芍 荊芥 前胡 生地 甘草各半兩
右為末。傷風發散,用生姜薄荷煎;急驚,加辰砂、薄荷調下。
瀉心散 治心經實熱咬牙,及痰氣實則氣行濇,合臥則氣不通,故喜仰臥,則上下通也。
黃連一兩,去須
右為末,每服半錢或一錢,臨臥時溫水服。
牛黃散 治小兒重舌,木舌,重腭,重齦,腫痛,口中涎出。
牛黃 龍腦 丹砂各二錢半 鉛霜半兩 太陰元精石一兩
右為末,每服半錢。先于腫處針破出血,鹽湯拭口,摻藥在內。
一捻金散 治小兒鵝口,口瘡,重舌,木舌。
雄黃三錢 硼砂一錢 甘草半錢 片腦少許
右為細末,干摻患處,或用蜜調涂。
葛氏方 治小兒鵝口。
黃丹
右炒黑水飛研細,摻舌上即愈,仍服消毒飲。
犀角消毒飲 治嬰孩風毒,赤紫丹瘤,壯熱狂躁,睡臥不安,胸膈滿悶,咽喉腫痛,九道有血妄行,遍身丹毒。
牛旁子炒,一兩半 荊芥穗五錢 生甘草 防風各二錢半 犀角一錢半
右銼散,用水煎,不拘時服。
瀉黃散 治小兒胃經實熱,致生喉痹,咬牙,心脾積熱吐舌。
藿香葉七錢 山梔一兩 石膏 甘草各五錢 防風四兩
右銼散,同蜜酒微炒香,每服二錢,水煎服。
胡黃連丸 治小兒五心煩熱,面黃弄舌。
川黃連 胡黃連各半兩 朱砂一分,另研 將二連為細末,入朱砂末,填入豬膽內,用淡水煮,以杖安銚子上,用綿釣之,勿著底,候一炊久取出,研入蘆薈、麝香各一分,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食后米飲下。一作食前,治疳證有熱者。一方加蝦(蟲麻)半兩,不燒。
青液散 治嬰孩鵝口,重舌,口瘡。
青黛一錢 (石卜)硝一錢 冰片少許
右為細末,蜜調,以鵝翎少許敷上。一方去(石卜)硝。
一字散
朱砂 冰片各少許 蜜調,鵝翎刷口內,咽下無妨。
芎黃散 治齒生遲,或嚼物少力,此方主之。
川芎五錢 山藥 當歸酒炒 白芍藥炒 甘草灸,各二錢半
右為細末,用白湯調化,食后服;或將干藥末摻齒斷。一方加生地半兩,去芍藥。
金星丸 治小兒風熱壅盛,喉中痰鳴,嗽喘氣粗,面頰紅,腮赤腫痛,咽喉壅塞,目閉不開,多眠發熱,狂言煩躁多渴則生驚風,大便不通,小便如血,諸般熱壅,瘡痍煩躁,并宜服之。
真郁金 雄黃飛,各二錢半 膩粉煅,半錢 巴豆七粒,去油
右為末,調勻,酢糊為丸麻子大,薄荷湯下。
連翹漏蘆湯 治小兒癰瘡,丹毒,瘡癤,咽喉腫痛,腮腫。
漏蘆 麻黃去根節 連翹 升麻 黃芩 白蘞各一錢 甘草 枳殼各半錢
右為粗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不拘時溫服。熱甚加大黃、(石卜)硝。
連翹湯 治瘡疹壯熱,小便不通,諸般瘡癤,丹毒,臍風。
連翹 瞿麥 荊芥 木通 當歸 防風 赤芍藥 柴胡 滑石 蟬蛻 甘草炙各一錢 山梔 黃芩各五分
右銼細,每服二錢,加紫草,煎溫服。熱甚加大黃,更詳證加減。
清涼飲子 治小兒百病,變蒸客忤,驚癎壯熱,痰涎壅盛,煩悶頰赤,口干煩渴,項頸結熱,頭面瘡癤,肚中熱痛。
大黃 連翹 芍藥 羌活 當歸 防風 甘草 山梔仁各等分
右銼散,每服二錢,水半盞,煎三分,去滓,不拘時服。
益黃散 治小兒吐瀉,脾虛不食,米谷不化,困倦力少,滑腸夜起;并疳虛,盜汗,滯頤。
陳皮去白,一兩 丁香二錢 訶子炮去核 青皮去穰 甘草炙,各五錢
右為末,每服二錢,水煎三分,食前服。一方,去丁香,加木香。
溫脾丹張渙方 治滯頤。
半夏曲 丁香 木香各一兩 干姜 白朮 青皮 陳皮各半兩
右為末,糊丸如黍米大,一歲十丸,二歲二十丸,大小加減,米湯下。
冰硼散 【《外科正宗》】 治咽喉口齒,新久腫痛,及久嗽痰火,咽啞作痛。
冰片五分 飛過朱砂六分煉過元明粉 硼砂各五分共研極細末,吹搽患上,甚者日搽五六次,最效。
赴筵散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口瘡唇緊。
薄荷 黃蘗
右等分為末,入青黛少許搽之。
鉛霜散 治證同上。
鉛霜研 菉豆粉各半兩
右用蕓薹菜自然汁調涂。
甘露飲 【《醫統》】 治小兒胃中客熱,牙宣牙齦,腫爛,時出膿血,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枳殼麩炒 石斛 枇杷葉拭去毛 熟地黃 生黃芩 山茵陳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天門冬去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右作一服,水二鍾,煎七分,食后服。《本事方》無麥冬、茵陳,加山豆根、犀角屑,大有神效。
如圣散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口瘡,不能吮乳。
江子一粒 朱砂 黃丹各少許
右將江子去皮研爛,不去油,入后二味敷紙絹上,剃開小兒顖門,貼在顖上。如四邊起粟米泡,便用溫水洗去藥,恐成瘡,用菖蒲水洗,其效如神。一方無朱砂。
地骨皮丸 【《入門》】 治小兒肺熱,口中如膠,舌干發渴,小便多。
地骨皮 黃芪 桑白皮 山梔 馬兜鈴各等分
右為細末,甘草膏和丸如芡實大,每一丸食后噙化。
冰蘗丸 【《良方》】 治小兒口瘡。
龍腦少許 黃蘗 硼砂研 薄荷葉各等分
右為細末,研勻,生蜜和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津液化下。瘡甚者,加腦子研。
加減瀉白散 【《直指方》】 治胃中客熱,口臭生瘡。
桑白皮 地骨皮 炙草 知母 黃芩各一錢 五味子 麥門冬 桔梗各七分
右(口父)咀,水煎,去滓,食遠溫服。忌辛熱。
生香膏 【《類要》】
黃蘗半錢 螺青二錢
右同研細,每服一字或半錢,摻患處。
檳榔散 【《大全》】 治諸口瘡。
檳榔 銅綠 貝母各等分
右為細末。如患干瘡,生蜜調掃之:若口瘡濕,則干摻之。
溫胃散 【《薛氏醫案》,下同】 治脾冷涎多,流滯于頤。
丁香一兩 人參 半夏 肉豆蔻 白朮 干姜 甘草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姜水煎。薛己曰:按此方治脾胃虛寒,涎流不止,或嘔吐腹痛之良劑也。脾氣稍溫,但服五味異功散。
麝香散莊氏 治小兒唇口臭爛,齒龂宣露。
麝 雄黃 蘆薈 龍骨各一錢 密陀僧二錢 石膽半兩,生 干蟾一枚,重半兩者,入瓶燒存性
右合研令極勻細,用綿子纏箸頭上,以鹽礬漿水輕輕洗過,然后上藥。
葵根散 【《保幼大全》,下同】 治小兒緊唇。
葵根一兩,燒灰 烏蛇燒灰 黃蘗為細末 鱉甲燒灰,各半兩
右用半錢,豬脂少許和涂唇上,時時用。
發灰散 治小兒口傍瘡,久不軟。
亂發燒灰 故絮灰 黃連去須土 干姜各等分
右為末,每少許傅上,不過三次愈。
七味白朮散 治小兒吐舌、弄舌,飲食所傷,脾胃虛弱,致生馬牙。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藿香葉 木香 甘草 干葛
右水煎,量兒大小與之。
五倍子散 【《證治準繩》】 治牙齒搖及外物所傷,諸藥不效欲落者。
川五倍子 干地龍去土微炒,各半兩
右為細末,先用生姜揩牙根,后以藥末敷之,五日內不得咬硬物。如齒初折落時,熱貼齒槽中,貼藥齒上,即牢如故。
導赤散 【《薛氏醫案》,下同】 治小兒虛熱咬牙,及小腸經熱,咽喉作患。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入淡竹葉水煎。
柴胡清肝散 治小兒肝經實熱咬牙,及風熱致生喉痹。
柴胡 黃芩炒 人參 川芎 山梔炒,各一錢 連翹 甘草 桔梗各五分
右,水煎服。
瀉白散 治小兒肺經實熱咬牙,致生喉痹。
桑白皮炒黃 地骨皮 甘草炒,各等分
右為末,入粳米百粒,水煎。
異功散錢氏 治小兒胃經虛熱咬牙。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炒 陳皮各等分
右為末,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薛氏 治小兒夜間咬牙,風熱相搏,致生喉痹。
當歸 甘草炙 芍藥酒炒 茯苓 白朮炒 柴胡各一錢 山梔炒 牡丹皮各七分
右,水煎服。
桃紅散 【《保幼大全》】 治小兒牙癰,腫爛膿血。
朱砂一錢,研水飛 菉豆粉一兩 硼砂半錢 片腦 麝香各一字
右為末,每用一字敷患處,或揩貼之。
立效飲 【《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牙根舌上發瘡作痛,致言語飲食不便。
凈黃連一兩 北細辛去葉,二錢半 元明粉二錢
右細銼,或曬或焙為末,仍同元明粉乳缽內杵勻,每用一字,干點患處,或以一錢新汲井水調涂瘡上。兒小者畏苦不肯點咽,用蜜水調敷患處,令其自化。咽痛茶清調下。
黃金散 解口內舌上瘡毒,及治痘瘡后目生翳膜。
黃蘗用生蜜潤透,烈日曬干,再涂蜜曬,凡十數次 粉草各一兩
右銼研為細末。治口瘡用藥末干點患處;或用麥門冬熟水調點舌上,令其自化。若痘瘡后目生翳膜,湯泡澄清,無時頻洗,仍投糖煎散、柿煎散二藥。
天竺黃散 治上焦風熱,口鼻生瘡,兩目赤腫,咽膈不利,痰涎壅滯,氣不通暢,驚搐煩悶,神思昏迷。
天竺黃 郁金無,山梔仁代 茯神去皮根 甘草各半兩 硼砂 牙硝 白芷 川芎 僵蠶 枳殼麩炒微黃,各二錢半 朱砂飛,二錢 麝香一字 蟬殼十五枚,洗去泥土嘴足
右除硼砂、牙硝、朱砂、麝香四味,乳缽細杵,余九味焙干為末,同入乳缽內,再杵勻,每服半錢或一錢,溫薄荷湯無時調服,或麥門冬湯。
香附散張渙方 治齒不生。
香附揀凈刮去皮 沉香各一兩 雄鼠糞燒灰 干蟾燒灰 檳榔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用羊髓四兩煮爛,和成膏,如黍米大,每服十粒,麝香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清胃散薛氏 治胃火牙痛,或連頭面,膏粱積熱,致生喉痹。
升麻五分 生地黃 牡丹皮 川黃連炒 當歸各三分
右水煎服。加柴胡、山梔,即加味清胃散。薛己曰:愚按前方治脾胃實火作渴,口舌生瘡,或唇口腫痛,齒齦潰爛,焮連頭面,或惡寒發熱,或重舌馬牙,吐舌流涎等證,子母并宜服之。若因脾胃氣虛,寒涼克伐,或虛熱上行,口舌生瘡,弄舌發熱,飲食少思;或嘔吐困睡,大便不實,流涎齦爛者,用五味異功散。
藁本散 【《證治準繩》,下同】 治卒齒痛,及小兒風蚛牙痛。
槁本 白附子 川芎 莽草各半兩,并末,次用 青黛 蘆薈 麝香各一錢,研細
右件都再研勻,每用一字,涂揩患處。
雄黃丸 治小兒牙齒黑蛀,氣息疼痛。
雄黃二錢 麝香半錢
右為細末,軟飯和為梃子,安在牙內。
齒龂腫痛方 【《千金翼》】
生地黃 獨活各三兩
右二味切,以酒漬一宿含之。
又方 【《證治準繩》,下同】 治齒根腫。
松葉一握 鹽一合 好酒三升
右三味,煮取一升含之。
又方 治齒根空腫痛,困弊無聊賴。
獨活四兩 酒三升
右二味,于器中漬之,煻火煨之,令暖,稍稍沸得半,去滓熱含之,不過四五度。
又方 治齒龂疼痛。
杏仁一百枚,去皮尖及雙仁者 鹽末方寸匕
右二味,以水一升煮令沫出,含之,味盡,吐卻更含,不過再三瘥。
圣惠蝦(蟲麻)散 治小兒齒痛,風齲,連腮微腫。
干蝦(蟲麻)一枚 青黛 柑子皮 細辛 白雞糞 熏黃各一分 麝香細研 干姜炮制銼,各半分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都研令勻,以薄綿裹少許,內齲齒孔中,日一易之。
又方
白附子 槁本 細辛 芎藭 莽草各一兩
右件藥搗,細羅為散,以薄綿裹少許,著齲齒上。
又方 治小兒齲齒風疼,及蟲蝕疼痛。
干蝦(蟲麻)一枚,燒灰 青黛一分 蘆薈半分
右件藥,同研令細,以生地黃熬成膏,涂于齒上。
又方 治小兒風齲齒痛,及蟲蝕疼痛黑爛。
青黛細研 雞糞白燒灰 槁本 北細辛 雄黃細研,各一分 麝香少許細研
右件藥,搗羅令細,同研令勻,旋取少許,敷于齒上。
聚寶黃龍散 【《要訣》】 治齒龂疳蝕,有竅子不合者。
龍實龍骨中有之深黃或淡黃色,緊掬人舌者是 白礬灰 蝸牛殼 南粉 牛黃各一錢
右五味為末,每用少許,貼竅子內,時時用之。
黃連石膏湯 【《明醫雜著》】 治小兒齒腫流涎,腮腫馬牙,主陽明之熱。
升麻 川芎 白芍藥 半夏炒,各七分 干葛 生甘草 防風 黃連酒炒,各五分 石膏煅 白朮各一錢 白芷三分
右水煎,每服二錢。若能漱藥者,則含藥漱而吐之。漱藥不用白朮、半夏。
苦參散 【《證治準繩》】 治小兒牙宣,齒縫出血。
苦參末一兩 白礬灰一錢
右為末,一日三次,揩牙上,立驗也。
牛蒡散 【《養生必用》】 治小兒牙病。
牛蒡子炒香,一分 乳香一錢
右為末,入白面少許,溫水調涂。
龍腦飲子 【《良方》,下同】 治小兒脾熱弄舌。
甘草炙 大梔子炒 藿香葉 石膏 縮砂仁 瓜蔞各等分
右為末,蜜水調服,不拘時。
地黃膏 治同上。
郁金皂角水煮切焙 豆粉各半兩 炙草一分 馬牙硝研,一錢
右用生地黃汁、蜂蜜對合熬成膏和藥,每服兩皂子大。并治重舌。用熟水含化,或鵝翎掃口內。
溫脾散 【《薛氏醫案》,下同】 治小兒心脾虧損弄舌。
訶梨勒皮 人參去蘆頭 白朮 木香各一錢 黃芪銼 白茯苓 藿香 陳橘皮湯浸去白焙 桔梗去蘆頭,各二錢
右件搗,粗羅為散,水煎不計時候,量兒大小溫服。
四君子湯 治小兒吐舌,胃經虛熱作渴飲湯。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煎服。
人參安胃散 治小兒胃虛風熱,口角流涎,或腮頰患腫,吐舌弄舌。
黃芪二錢 人參一錢 陳皮去白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芍藥七分 白茯苓四分 黃連二分
右為粗末,每服二三錢,水煎五沸,去滓溫服。
人參知母散 【《大全》】 治大病未已,用藥后弄舌。
知母一兩 藍葉半兩 人參去蘆半兩 釣藤 川升麻 干葛 黃芩各一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竹瀝三兩滴,煎至五分,去滓,無時溫服。
硝黃散 【《證治準繩》,下同】 治風熱上攻,舌硬腫大不消。
風化(石卜)硝 真蒲黃各半兩
右,蒲黃曬干為末,用(石卜)硝乳缽內細研勻,每用一字,或半錢,揩舌上下。
綠袍散 治重舌及滿口內外瘡毒,咽膈不利。
薄荷葉 荊芥穗各五錢 青黛 元明粉 硼砂各二錢半 百藥煎 甘草各三錢
右銼焙為末,除元明粉、硼砂在乳缽內細杵,同前藥未再杵勻,用一字至半錢,干點舌上,令其自化;或新汲水入蜜,調點舌上亦好。
圣濟當歸散 治小兒脾肝心經為濕熱風寒所中,致重舌木舌,或舌卷縮舒長,或腫滿。
當歸去蘆 白芍藥 人參 甘草炙 桔梗 陳皮各一錢
右(口父)咀,煎五分,時時少服。
羌活散 治重舌,木舌,及舌上生瘡。
人參 羌活 赤茯苓 柴胡 前胡 川芎 獨活 桔梗 枳殼 蒼朮 甘草各一兩
右銼,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二片,薄荷三葉,煎七分,無時服。
牛黃散 治脾臟積熱,令舌絡微緊,時時弄舌。
牛黃研 朱砂研飛 麝香 天竺黃并細研 蝎梢 釣藤俱研末,各一分
右件一處研勻,每服一字,新汲水調下。
天竺黃散 治小兒上焦極熱,致生重舌、木舌、鵝口、重腭,并舌口上生瘡。
天竺黃研 郁金 山梔 白僵蠶炒去絲嘴 蟬殼去土 甘草各等分
右為末,一歲半錢,熟水、薄荷湯皆可服,不拘時。
朱砂膏 治同上。
朱砂飛五錢 牙硝 硼砂 元明粉各二錢半 麝香一字 金箔 銀箔各十五片 白附子 枳殼麩炒微黃,各三錢 川芎 粉草各四錢 人參去蘆 黃苓 薄荷葉各二錢
右銼為末,摻口內。
玉露飲 治小兒木舌腫硬,不能乳食。
寒水石中有細紋,手可碎者 石膏各一兩 甘草曬干,天陰火焙,三錢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至一錢,溫湯無時調服。
百解散 治小兒木舌。
干葛 升麻 赤芍 黃芩 麻黃制 薄桂 甘草各等分
右碎,水煎,無時溫服。風熱甚,加薄荷同煎。
五和湯 治木舌。
當歸酒洗 赤茯苓去皮,各半兩 炙草 大黃 枳殼水浸潤去穰銼片,麥麩炒微黃,各七錢半
右水煎,無時溫服。
金朱飲 治驚壯熱,傷寒伏熱,上焦虛熱,重舌口鼻生瘡,赤眼等證。
川郁金銼皂莢水煮焙干佳 天竺黃 炙甘草 馬牙硝各半兩 朱砂一分研 蟬殼十四個 麝香少許
右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蜜湯調下。
(石卜)硝散 【《圣惠》】 治小兒木舌。
(石卜)硝一兩 真紫雪五錢 食鹽二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五分,入竹瀝三兩點,用白湯調涂舌上,咽津無妨。
烏魚散張渙 治小兒重舌。
烏魚骨一兩 蜣螂燒灰 蒲黃炒,各五錢 枯白礬二錢五分
右為極細末,用雞子黃調涂舌下,咽津無妨。
當歸連翹湯 【《準繩》】 治小兒心脾有熱,致生重舌。
當歸尾 連翹 川白芷各三錢 大黃煨 甘草各一錢
右(口父)咀,用水一盞煎,食前服。
加減三黃丸 【《千金翼》】 治舌上黑,有數孔,出血如涌泉。
戎鹽 黃芩 黃蘗 大黃各五兩 人參 桂心各二兩 甘草一兩,炙
右七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丸,日三服;仍燒鐵而烙之。
鐵粉散 【《保幼大全》,下同】 治小兒喉痹腫悶。
鐵葉粉一分 硼砂一分 生白礬半兩
右為末,每服半錢,冷水調下,連二三服。
蛇蛻散 治喉痹腫悶。
蛇蛻一分 白梅肉炒,一分 牛蒡子炒,半兩 生甘草一分
右為散,每服一錢匕,綿裹湯浸少時,含咽津汁,小兒吮之。
定命散 治小兒纏喉,乳鵝等病。
川大黃炒 黃連去須 直白僵蠶炒去絲嘴 生甘草各半兩 五倍子一分 膩粉五筒子
右為細末,每用一字,竹葦筒子吹入喉中。如毒氣攻心,肺喉中生病,咽飲不得者,以乳汁調藥一字,雞羽蘸之,深探入喉中,得吐者活,不吐者死。
犀角散 治小兒馬喉痹,其候如喉痹,更加連咽項頷頰腫甚,咽喉閉塞,但數數噴氣,此證極惡。
射干 桔梗各三分 馬蘭根一錢 甘草炙 川升麻 犀角屑各半兩
右為粗末,每服錢半,水一盞,入竹葉五片,煎至六分,去滓入馬牙硝半錢,攪勻,細細含咽。
綠云散 治小兒口瘡,喉痹,馬喉,鵝乳,重舌,木舌,一切咽喉之疾。
螺青 盆硝 生蒲黃 生甘草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生姜自然汁調,細細含咽。若已閉塞不通者,用葦筒入藥吹入喉中。
如圣湯 治咽喉一切諸疾。
甘草二兩 桔梗去蘆,一兩
右為粗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煎去滓,放溫,時時呷,煎六分。
龍石散 治同上。
寒水石煅通赤,一分 朱砂研水飛,二分半 腦子研,半分
右為細末,每用少許摻患處。病在咽喉者,吹入喉內,細細咽津,日五七次,臨臥一兩次用妙。
如圣圓 治同上。
川大黃末一分 白礬末一分 馬屁勃末一分 蝸牛十四個 陳白梅肉十分
右于五月五日午時取蝸牛,以白梅肉同研爛,入藥和九如楝子大,每用一丸,綿裹含化咽津。若病重不能開口,即研藥作末,葦筒吹入喉中,滴水三兩點送之;或以凈水磨藥,灌之立瘥。
通關散 治同上。
枯白礬 雄黃水飛 藜蘆微炒 僵蠶去絲嘴 豬牙皂角去皮弦
右各等分為細末,每用一字,鼻內搐之。甚者葦筒吹入喉中,涎出或血出,立愈。
金露膏 治同上。
寒水石煅通赤,四兩研 雄黃一兩,研水飛 硼砂二錢,研 甘草末四錢 腦子一字,研
右拌勻,煉蜜和丸桐子大,食后含化一圓。
射干湯 治同上。
射干 川升麻各一兩 馬牙硝 馬屁勃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荊芥桔梗湯 治喉中生瘡。
荊芥穗 枯梗去蘆 生甘草 牛蒡子炒,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用一錢,水一小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之。
又方 治同上。
桔梗去蘆 生甘草 牛蒡子炒,各一兩
右為粗末,每用一錢,水一小盞,入青鹽少許,煎至六分,去滓放溫,時時呷。
又方 治纏喉風束氣不通。
蛇蛻炙令焦黃 當歸去蘆焙,各等分
右為末,溫酒調下。
又方 治同上。
萆麻子去皮,二個 (石卜)硝二錢
右為末,新水調服;未效再服。
又方 治同上。
生天南星 生白僵蠶去絲嘴,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生姜自然汁調下。
又方 治咽喉腮頰悶。
黃蘗 寒水石各等分
右為末,量腫處以薄荷水調藥,用雞翎掃上;干即再掃。
又方 治小兒喉痹。
桂心 杏仁各半兩
右二味為末,以綿裹如棗大,含咽汁。
張銳雞峰方 治齒間出血。
苦竹葉不拘多少 水濃煎取汁,入鹽少許,寒溫得所含之,冷即吐之。
通氣散 治小兒誤吞金銀銅鐵錢物,在喉中不下。
鵝毛一錢,燒灰 磁石皂子大一塊,煅酢淬研飛 象牙一分,燒存性
右為細末,每服半錢,新水調下。
大圣玉屑無憂散 治諸物梗喉,及一切咽喉諸病,解毒,治百疾,立見效驗。
元參 貫眾 白茯苓炒黃 縮砂仁 滑石 荊芥 川黃連去須 山豆根 甘草炙 硼砂 寒水石水煅埋土中,出火毒,各三兩
右同為末,每用半錢,抄口中,新汲水一口咽之。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十六
小兒唇口齒舌喉病門
單方
小兒緊唇:頭垢涂之。 【《肘后方》】
小兒唇緊:蠐螬研末,豬脂和敷之。 【《千金方》】
又:松脂炙化貼之。 【《圣惠方》,下同】
又:赤莧搗汁洗之,良。
小兒緊唇,脾熱唇瘡:并用烏蛇皮燒灰,酥和敷之。
小兒腫唇:桑木汁涂之,即愈。
小兒緊唇:葵根燒灰,酥調涂之。
又:雞矢白研末敷之,有涎易去。
又:用馬芥子搗汁曝濃,揩破頻涂之。 【《崔氏纂要方》】
又:人屎灰敷之。 【顧知悌方】
又:用頭垢枯礬研勻,豬膽調敷。 【《壽域》】
小兒口瘡:黃葵花燒末敷之。 【《肘后方》】
治小兒口瘡不得吮乳:用大青十八銖,黃連十二銖(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一服一合,日再夜一。 【《千金方》,下同】
又:以蜜二升,甘草如指大三寸,臘月豬脂一斤,合煎相得,含如棗大,稍稍咽之,日三。
又:以礬石如雞子大置酢中,涂兒足下二七遍愈。
治小兒燕口,兩吻生瘡:燒發灰和豬脂敷之。
治小兒口下黃肌瘡:取羖羊髭燒作灰,和臘月豬脂敷之;角亦可用。
治口傍惡瘡:亂發灰、胡絮灰、黃連、干姜四味等分為散,以粉瘡上,不過三遍。
治小兒口中涎出:以白羊屎頻內口中。
又:以東行牛口中沫,涂口中及頤上;又桑白汁涂之瘥。
小兒口緊,不能開口飲食,不語即死:蛇蛻燒灰,拭凈敷之。
治小兒鵝口,不能飲乳:用鵝屎汁瀝兒口中。
又:用黍米汁涂之。
又:取小兒父母亂發凈洗,纏桃枝,沾取井花水,東向向日中,以發拭口,得口中白乳,以置水中,七過瀝洗,三朝作之。
治小兒心熱,口內生瘡,重舌鵝口:用柘根銼五升,無根弓材亦佳,以水五升煎取二升,去滓煎取五合,細細服之,數次,良。
治口瘡白漫漫:先以父凈發拭口,次取桑汁涂之。
小兒流涎,胸膈有痰:新桑根白皮,搗自然汁,涂之甚效,干者煎水。 【《圣惠方》,下同】
小兒鵝口,滿口白爛:貝母去心為末半錢,水五分,蜜少許,煎三沸,繳凈抹之,日四五度。
小兒吻瘡,經年欲腐:葵根燒研敷之。
小兒口噤,病在咽中,如麻豆許,令兒吐沫,不能乳食:葛蔓燒灰一字,和乳汁點之,即瘥。
小兒鵝口重舌:甑帶燒灰,敷舌下。
小兒口瘡:赤葵莖炙干為末,蜜和含之。
燕口吻瘡:胡粉炒一分,黃連半分,為末敷之。 【《普濟方》,下同】
小兒口瘡:寒食面五錢,硝石七錢,水調半錢,涂足心,男左女右。
又:用釜底墨,時時搽之。
又:用大栗煮熟,日日與食之,甚效。
小兒口瘡糜爛:黃丹一錢,生蜜一兩,相和蒸黑,每以雞毛蘸搽甚效。
小兒口瘡及百日內口瘡:用晚蠶蛾為末,入麝香少許摻之。
小兒流涎脾熱也。用鹿角屑末,米飲服一字。
小兒鵝口,滿口白爛:枯礬一錢,朱砂二分為末,每以少許傅之,日三次,神驗。
小兒流涎:用牛噍草絞汁,少少與之服。
小兒燕口,兩角生瘡:發灰三錢,飲汁服。 【《子母秘錄》,下同】
小兒口瘡:五月五日蝦蟆炙,研末敷之,即瘥。
小兒鵝口:桑皮汁和胡粉涂之。
小兒口瘡:用葧薺燒存性,研末摻之。 【《楊起簡便方》,下同】
小兒口疳:白礬裝入五倍子內燒過,同研摻之。
又:用蔗皮燒研摻之。
又:以黃連蘆薈等分為末,每蜜湯服五分,走馬疳,入蟾灰等分,青黛減半,麝香少許。
小兒口瘡風疳:用柳木蛀蟲屎燒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搽之;雜木亦可。 【《幼幼新書》】
小兒赤口:淡竹瀝點之,或入人乳。 【《古今錄驗》】
小兒口瘡,不能吮乳:密陀僧末酢調,涂足心,瘡愈洗去,蔡醫博方也。 【《黎居士簡易方》】
口鼻急疳,數日欲死:以藍淀傅之令遍,日十度,夜四度。 【《本草》】
小兒回瘡,細辛末酢調貼臍上。 【《衛生家寶方》】
治小兒口瘡通白者,及風疳瘡蝕透者:以白僵蠶炒令黃色,拭去蠶上黃肉毛為末,用蜜和敷之,去風熱也。【《身經通考》方】
小兒吻瘡:竹瀝和黃連、黃蘗、黃丹敷之。 【《全幼心鑒》】
小兒口瘡:羊脂煎薏苡根涂之。 【《活幼心書》】
治赤白口瘡,小兒失驚即生口瘡:用生白礬一錢噙嗽之,從瀝頑涎立效。 【《外科精義》,下同】
治小兒疳口瘡:用天南星一 去皮為末,好酢調攤在紙上,男左女右,貼在腳心底,以帛系定,三日外取了,以溫水洗盡腳下藥。
小兒鵝口、重舌、口瘡:用青黛、(石卜)硝各一錢,片腦二分半,蜜調敷,仍視舌上有膜如榴子,則哭聲不絕,隨以指摘破即愈。【《幼幼近編》】
小兒口疳:人中白煅、黃蘗蜜炙焦為末等分,入冰片少許,以青布拭凈摻之。累效。 【《陸氏經驗方》】
小兒口瘡:羊乳細濾入,含之數次愈。 【《小品方》】
小兒鵝口:馬牙硝擦舌上,日五度。 【《簡要濟眾》】
小兒口中白屑,名曰鵝口:用(石卜)硝、兒茶各二分,硼砂一分,為細末,用蠟葉搗自然汁,調搽兒口內,即安。并治馬牙。【《窮鄉便方》】
小兒口瘡痰爛:生硫黃水,調涂手心、足心,效即洗去。 【《危氏得效方》】
小兒流涎,脾熱有痰,皂莢子仁半兩,半夏姜湯泡七次,一錢二分為末,姜汁丸麻子大,每水下五丸。【《圣濟總錄》】
小兒口瘡:鐵銹末,水調敷之。 【《危氏集簡方》,下同】
嬰孩鵝口,白厚如紙:用坯子胭脂,以乳汁調涂之,一宿效。男用女乳,女用男乳。
小兒諸口瘡:以香白芷、銅綠等分為末,摻上立效。 【《保幼大全》,下同】
又:以白錫燒灰敷之。
又:以湯瓶內堿為末,臨臥時以好酢調于腳心底,明書個十字立驗。
治口氣熱臭:用干甜瓜子去殼研細,蜜少許,調成膏,食后含化,或敷齒上。
小兒口舌病,小兒口瘡,難用藥:以天南星取中心,龍眼大為末,酢調涂兒腳心甚妙。【《醫學綱目》,下同】
又:用白礬或吳茱萸為末,酢調涂腳心,亦效。
小兒口瘡:黃蘗、青黛等分,片腦少許為末,竹瀝調敷之。乳母宜服瀉心湯、涼膈散。
小兒口瘡:用薄荷汁拭口內,西瓜水徐徐飲之。 【《入門》】
治小兒齒落久不生:以牛屎中大豆二七枚,小開豆頭,以注齒根處,數度即生。 【《千金方》,下同】
又:取雄鼠屎二七枚,以一屎拭一齒根處,盡此上二十一日即生。雄鼠屎,兩頭尖者是。
治牙齒根搖欲落:以生地黃大者一寸,綿裹著牙上,嚼咽汁,汁盡去之,日三即愈。可十日含之,更不發也。【《千金翼》,下同】
治蟲蝕齒根肉黑:燒腐棘,取瀝涂之十遍,雄黃末敷即愈。若齒黑者,以松木灰揩之,細末雄黃涂龂百日,日再涂之。七日慎油豬肉,神效。
治小兒齒齲:切白馬懸蹄可孔,塞之,不過三度。
治蟲蝕齒疼痛閉氣,細書曰:南方赤頭蟲,飛來入某姓名裂齒里,今得蝎蟲孔,安置耐居上,急急如律令!小箋紙內,若屋柱北邊蝎蟲孔中,取水一杯,禹步如禁法,還誦上文,以水沃孔,以凈黃土泥之,勿令泄氣,永愈。
小兒齒遲:正旦取尿坑中竹木刮涂之,即生。 【《圣惠方》,下同】
一:取路旁遺卻稻粒,于齒路點三七下,其齒自生,神效。
小兒牙疳出血:大鯽魚一尾,去腸留鱗,入當歸末泥固燒存性,入煅過鹽和勻,日用。
小兒齒痛:以皂莢炙去皮子搗未,取少許,著齒痛上瘥。
小兒齲齒:以松柏脂捏銳如錐,柱齲孔內,須臾齲蟲緣松脂出,即差。
小兒牙疳:雄黃一錢,銅綠二錢為末貼之。 【《陳氏小兒方》】
小兒口疳齦爛,氣臭血出:鉛白霜、銅綠各二錢,白礬豆許為末掃之。 【《宣明方》】
小兒風蚛牙:濃煎郁李仁水含之。 【《日華子》】
治裂齒:以腐棘針二百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含漱之,日四五差止。 【《子母秘錄》】
小兒走馬牙疳,侵蝕口鼻:干蚵蚾黃泥裹固煅過,黃連各二錢半,青黛一錢為末,入麝香少許,和研敷之。【《鄭氏小兒方》】
治小兒牙疳:用煉信、青黛、輕粉各一錢,麝香五分,同細末,用小油調,薄攤紙上,用木錘錘實收起,每用臨臥以漿水洗凈印干,可瘡口大小,以藥紙封之,至曉去藥紙嗽凈,勿令咽下,大者不過三上必效。【《外科精義》】
小兒齒不生:用雄鼠屎兩頭圓者三七枚,每日一枚拭其齒,勿食咸酸;或入麝香少許尤妙。【《小品》】
初生小兒生馬牙:以熟針挑去白點,須有血出為妙。用白綿拭去血,薄荷煎湯摩上好京墨頻涂之,即愈。【《窮鄉便方》】
小兒齒疳:鴨觜膽礬一錢匙上煅紅,麝香少許,研勻敷齒上立效。 【《活幼口議》】
小兒牙齒不生:用黑豆三十粒,牛糞火內燒令煙盡,研入麝香少許,先以針挑破血出,以少許揩之,不得見風,忌酸咸物。【《經驗方》】
走馬牙疳:以小便盆內白屑取下,入甕瓶內,鹽泥固濟,煅紅研末,入麝香少許貼之。【《汴梁李提領方》】
齒縫出血:用蚯蚓糞水和作團,以火燒令極赤,末之如粉,以臘月豬脂敷龂上,日三即瘥。【《外臺》】
小兒齒不生:用雄雌雞糞各十四顆焙干,同研如粉,入麝香少許,仍先以針挑破損齒腳下血出,將散子敷之,生齒神效。【《靈苑》】
走馬牙疳:小兒口內生瘡,牙齦潰爛,齒黑欲脫,或出血臭氣。白芷五錢,馬牙硝、銅青各一錢,麝香一字,未之,敷口角擦齒上,仍服蟾酥丸。又用燒蚵蚾黃連青黛各等分,入麝香少許,為末敷之。【《身經通考》,下同】
治牙疳:用人腳上皺垢焙黃色研末,上二次效。
小兒齒裂:取死曲蟮未敷痛處,即止。 【《本草》,下同】
齒縫出血:用童子小便半升,分為兩三次含之,冷即吐了。
走馬牙疳:用婦人尿桶中白垢火煅一錢,銅綠三分,麝香一分,和勻貼之,尤有神效。【《本草綱目》,下同】
又:用鯽魚一個,去腸入砒一分,生地黃一兩,紙包燒存性,入枯白礬麝香少許為末,摻之。
治小兒牙痛:用大硼砂研細,水化,雞羽掃。 【《證治準繩》,下同】
齒根空腫痛:燒松柏槐枝令熱,柱病齒孔,須臾蟲緣枝出。
小兒風齲齒痛,及蟲蝕疼痛黑爛:以郁李根白皮五兩銼,以水一大盞半,煎取一盞,熱含,冷吐之,當吐蟲出。
一以雞舌香半兩,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熱含,冷吐。
齒齦腫痛,常以白鹽末封齒龂上,日三夜二。
一每日扣齒三百下,日一夜二,即終身不發,至老不病齒。
又:以風化石灰一塊,大火中煅通赤取出,放冷為末,每用少許,旋入麝香少許,敷牙根上。【《保幼大全》,下同】
小兒齒齲:以黃連為末,入麝香研勻,貼病處。
一以馬鞭草煎湯含漱之。
治牙齒宣爛臭有血:以皂角一挺,羊脛骨一銖煅為末,如常揩齒用之,三上瘥。
治重舌、舌強不能收唾:以鹿角末如大豆許,安舌下,日三四度;亦治小兒不能乳。 【《千金方》,下同】
又:取蛇蛻燒末,以雞毛蘸醇酢,點藥掠舌下,愈。重腭亦可用。
治小兒重舌:取田中蜂房燒灰,酒和涂舌下,愈。
又:衣魚涂舌上,千金翼云:衣魚燒灰傅舌上,愈。
又:灶月下黃土末,苦酒和涂舌上。
又:以二家屠肉切令如指大,摩舌上,兒立能啼。
又:以赤小豆末,酢和涂舌上。
又:燒簸箕灰,敷舌上。
又:用黃蘗以竹瀝漬,取細細點舌上,良。
小兒重舌出涎:驢乳、豬乳各二升,煎一升五合服。
小兒舌瘡,飲乳不得:白礬和雞子置酢中,涂兒足底,二七日,愈。
治小兒舌上瘡:蜂房燒灰,屋間塵各等分,和勻傅之良。
又:桑白汁涂乳上,與兒飲之。
又:羊骨蹄中生髓,和胡粉敷之。
又:舌腫強滿,滿口含糖酢良。
又:飲羖羊乳即瘥。
小兒重舌:皂角刺灰入(石卜)硝或腦子少許,漱口,滲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下同】
小兒木舌,長大滿口:鯉魚切片貼之,以帛系定。
小兒重舌腫木:用伏龍肝末、牛蒡汁涂之。
小兒木舌:黃蜀葵花為末一錢,黃丹五分傅之。 【《直指方》】
小兒重舌:木蘭皮一尺,廣四寸,削去粗皮,入酢一升,漬汁噙之。 【《子母秘錄》,下同】
小兒重舌:蜣螂燒末,唾和敷舌上。
小兒重舌:嚼粟米哺之。
小兒重舌:黃丹一豆大安舌下。
小兒舌瘡:胡粉和豬(骨同)骨中髓,日三服之。【《食醫心鑒》】
初生小兒,有白膜皮裹舌,或遍舌根:可以指甲刮破令血出,以燒礬末半綠豆許敷之,若不摘去,其兒必啞。【《姚和眾至寶方》】
小兒重舌:用三棱針于舌下,紫筋刺出惡血,即愈。又用竹瀝調蒲黃末,敷舌上效。 【《幼幼近編》】
小兒生下,舌下有膜如榴子,連于舌根,令兒語言不發:可摘斷,微有血;如血不止,燒發灰摻之。又用白礬灰釜底墨,酒調用。此瘡名七星瘡,或以細針撥之。【《瘡瘍全書》】
小兒舌瘡:野薔薇根銼碎,每用一匙頭,以水二盞,煎至六分,去滓熱含,冷即吐了。治口舌生瘡久不瘥。【《張雞峰方》】
治木舌:用紫雪二錢半,竹瀝半合,和之,時時抹入口中自消。 【《局方》】
一用百草霜、滑石、芒硝為末,酒調傅。 【《證治準繩》,下同】
小兒舌上瘡:燒葵根為灰,每日少許傅之。
小兒重舌:用真蒲黃微炒,紙鋪地上出火氣,研細,每挑些摻舌下,更以溫水蘸熟帛裹指,輕輕按之,按罷然后以藥摻之,不過三次愈。
小兒重舌:燒烏賊魚骨細研,和雞子黃敷喉及舌上,又取亂發灰細研,以半錢敷舌下,日不住用之。
小兒舌腫:鮮鯽魚切片貼之,頻換。 【《總微論》】
重舌、鵝口:桂末和姜汁涂之。
治小兒卒毒腫著喉頸,肚熱妨乳:用升麻、射干、大黃各一兩(口父)咀,以水一升五合,煮取八合,一歲兒分三服,以滓敷腫上,冷更暖以敷。大兒以意加之。 【《千金方》】
治小兒喉痹:桂心、杏仁各半兩為末,以綿裹如棗大,含咽汁。
小兒咽腫痹痛:用鯉魚膽二七枚,和灶底土以涂咽外,立效。 【《千金方》】
小兒喉痹:棘針燒灰,水服半錢。 【《圣惠方》】
小兒咽腫:杏仁炒黑研爛,含咽。 【《普濟方》,下同】
小兒咽腫:牛蒡根搗汁細咽之。
稻芒入喉中:取鵝涎灌之,立出。 【《瘡瘍全書》,下同】
釣魚針勾入喉中難出:先用木針撐口,次以糯米珠如算盤珠樣穿線,中扯直即出。
小兒喉痹腫悶:以露蜂房燒灰研細末,每一錢乳汁調服。 【《保幼大全》,下同】
一以蛇脫皮燒灰研細末,每一錢乳汁調服。
一以川升麻令含一片。
一以韭一把杵爛,熬敷上,冷即易。
一以白礬棋子大含之。
一以陳白梅一個,取肉裹白僵蠶一枚,含咽津。
一以地龍一條研攔,內雞子白和勻,便傾入喉咽中,良。
一以繩纏扎手大指,屈于節上,針挑刺出血,即瘥。
小兒喉痹咽腫,出氣不快:以鼠粘子二兩炒焦,甘草半兩炙黃,同為細末,每服一錢,用新汲水調下,更入蜜少許。
小兒喉痹不能語,以大豆煎汁,放冷含之。
一以黿膽少許,生姜薄荷汁化服,得吐便愈。
一青魚膽亦得,收得以青黛釀之。
小兒纏喉風,束氣不通:以白僵蠶二個去絲為末,生姜自然汁調,更入蜜少許拌勻,分二三服,或只用半錢一字,旋調服之。
纏喉、乳鵝、喉痹、咽喉、頷項,腫悶閉塞,氣不得通者:令患人先呷好麻油少許,后以茶葉燒灰,細末,水調下半錢,立效。大者增之。
一方:以馬銜一具,水二盞煎至半,量大小分服。
治懸癰忽倒:以白礬灰鹽各半兩研細,箸頭點上撥正;亦治腫悶,日七八遍。
治咽喉腮頰腫悶:以蒜塞耳鼻中。
又:以馬鞭草根截去兩頭,取在中者,搗汁服之。
小兒咽喉腫塞悶:以桑上螳螂窠一兩燒灰,馬屁勃半兩,同研勻細。煉蜜丸桐子大,三歲煎犀角湯研下三圓。大者加之。
小兒飲乳不快,覺似喉痹:以沙牛角燒刮取灰,涂乳上吮兒,咽下即差。
治小兒悞吞針刺喉中:以磁石如棗核大,磨令光鉆作竅子,以線穿系定,令兒含之,針則自出。若悞吞錢者,用棗大。治悞吞竹木入喉,燒秤錘通赤,漬酒飲之。
治悞吞金銀銅鐵錢物,在喉中不下:以南天燭根燒灰研細,熟水調服一錢,立下。
治悞吞金銀銅鐵錢等物,在腹內不下:以石灰一皂子許,硫黃半皂子許,同研為末,酒服之。
又:以胡粉一兩,水調分服,量大小加減。
治魚骨鯁喉不下:以硇砂少許,口中咀嚼,咽之立下。又以故魚網覆頸項,則下;未可,煮汁飲之立下。
又:以鸕鶿毛燒灰,水調服,量大小與。
冶一切諸般骨刺,竹木簽刺,梗喉不下:于臘月取鱖魚膽,北檐下陰干,每用少許,酒煎化溫呷,得逆便吐,梗乃隨出。未吐再服。其梗刺雖咽在腹內,久痛黃瘦者,服之亦出,極妙。無鱖魚,取青魚鯉蠡魚膽亦可。并治喉痹。
治桃李果梗:以狗頭煮湯摩頭上。
治諸物梗喉:以瞿麥為末,水調半錢,或一錢服。
治一切珠珰錢等物極喉:以弩弓銅牙燒赤,內水中,放冷飲之。
針灸
《千金方》曰:小兒重舌,灸行間隨年壯。穴在足大趾岐中。又灸兩足外踝上三壯。
《古今醫統》曰:小兒乳鵝,針少商一分,灸則一壯。少商在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白肉際宛宛中,肺脈所出,為井木。單乳鵝針合谷三分,灸則三壯。合谷一名虎口,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手陽明大腸脈所過為原。
小兒五六歲不語者,心氣不足,舌本無力,發轉難,灸心俞穴三壯,在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陷中。
小兒急喉痹,天突穴一穴,灸一壯,在結喉下三寸。
《幼幼近編》曰:凡小兒患喉蛾,急以銀針挑破發頂上,出血即愈。
醫案
萬氏《幼科發揮》曰:一兒患口舌生瘡,醫用藥服之搽之者,皆芩、連、知、藥類,無效。予曰:心熱所為。苦入心而反助其熱,宜無效。乃作洗心散與之,一服而安。
予甥滿口生瘡,咽喉唇舌皆是。予用蘗、連一錢,朱砂、白礬五分,鼠婦焙干三分,共為研細敷之,立效,乃奇方也。
《薛氏醫案》曰:一小兒弄舌發搐,手指不冷,余謂肝脾虛熱,用異功散加升麻、柴胡而愈。后傷乳腹脹,服克伐作瀉,弄舌手指發熱。審乳母肝火,與小柴胡湯加升麻、白朮治之,母子并愈。
一小兒乳食過多,患吐瀉,用大劑異功散加柴胡、升麻,母子服之而愈。后因驚服至寶丹之類,發搐弄舌,幾至慢驚,余用六君子湯加白附子服之而愈。
一小兒吐舌,發熱飲冷,額鼻黃赤,吐舌流涎,余謂心脾實熱,用導赤瀉黃二散而愈。后復作,別服清熱等藥,更弄舌,余用異功散加釣藤鉤而安,又用六君子湯全愈。
《證治準繩》曰:一小兒喉間腫痛,驚悸,飲水,服驚風降火之藥益甚。他醫仍欲攻風痰。余曰:驚悸飲水,心經虛證。蓋胃為五臟之本。先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加桔梗、甘草以消毒,諸證頓退;后用牛蒡子湯加柴胡而愈。
一小兒發熱飲冷,大便黃色,手足并熱,不能吮乳。視口內無患,們其喉間則哭。此喉內作痛,乃脾胃實熱也。用瀉黃、清胃二散各一劑,母子并服而愈。后因乳母飲酒,兒躁不安,口內流涎。仍用前二散而愈。
一小兒喉間腫痛,發熱咳嗽,大便秘結,此肝與大腸有熱,先用牛蒡子湯加硝、黃一服,大便隨通;乃去硝黃,再劑頓愈。審其母有肝火發熱,用柴胡清肝散,母子并服而痊。
《薛氏醫案》曰:一小兒喉腫作渴,大便干實,右腮赤色,此肺與大腸經實熱也。用柴胡飲子一服而愈。后因飲食停滯,服峻厲之藥,喉間仍腫,腹中脹痛,此脾氣復傷也,用異功散加升麻、當歸而痊。
一小兒因母忿怒,患前證,兼咬牙呵欠,余謂肝經虛熱之證,子用甘桔湯加柴胡、山梔、牛蒡子,母服加味逍遙散而愈。
一小兒嗜膏梁之味,喉間腫痛,痰涎壅盛,服巴豆丸,前證益甚,口鼻出血,唇舌生瘡,大便不實。余用犀角地黃湯解膏粱之熱,用東垣安胃散解巴豆之毒,又用桔梗湯而愈。
一小兒喉間腫痛,左腮色青赤,此心肝二經之熱也,用柴胡清肝散而愈。后因驚服至寶丹,吐痰發搐,手足指冷,此肝木虛而肺金乘之,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六味地黃丸以滋肝腎而痊。
一小兒額間赤,足心熱,喉中常痛,服清胃敗毒之藥,余謂稟腎水不足,而心火熾甚也,當用地黃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不悟,口舌赤烈,小便如淋而歿。
一小兒喉間腫痛,口角流涎,手足并熱,用瀉黃、清胃二散,母子服之而愈。后因母大怒,兒憎寒發熱,仍復流涎,用柴胡清肝散加漏蘆,母子服之而愈。
一女子六歲,喉間腫痛,鼻中息肉,寒熱往來,小便頻數,良久變白,此肝疳之證,先用加味逍遙散加炒黑焦龍膽草,熱癢漸退;乃去龍膽草,佐以四味肥兒丸而愈。
小兒胸背手足病門
小兒直訣 【宋、錢乙】
龜胸龜背
龜胸龜背者,由兒生下風客于脊,入于骨髓,致成龜背;若肺熱脹滿,攻于胸膈,即成龜胸。并用龜尿點其骨節自愈。其取尿法,用青蓮葉安龜在上,用鏡照之,其尿自出。
【注 按小兒元氣未充,腠理不密,風邪乘之;或痰飲蘊熱于肺,風熱交攻而致;或坐早風入骨髓。治當調補脾肺為主。若因乳母厚味辛辣而致者,當兼治其母。若因稟父肝腎虛熱者,用六味地黃丸。若稟腎氣不足者,用八味地黃丸。】
行遲
長大不行,行則腳軟,胎弱也。
【注 小兒行遲:有肝腎虛,長而不能行者;有肝氣虛而手足拳攣者;有肝腎虛而腳不能舒展者。并用地黃丸滋補之。】
片玉心書 【明 萬全】
龜胸龜背
龜胸者,其胸高腫,狀如龜樣,此肺熱也。加減葶藶丸主之。
小兒龜胸證,肺熱脹于胸,加減葶藶丸服之,有神功。龜背者,坐臥傴僂,狀如龜背,由客風吹脊入于骨髓,此證多成痼疾。間有灸肺俞二穴第三椎骨節下兩傍各寸半,膈俞穴第二骨下兩傍各寸半,如此而收功者,然未盡見效也。以枳殼丸主之。
龜背為惡證,腎風入骨髓。內服枳殼丸,灸法宜相繼。
行遲
行遲者何也?蓋骨乃髓之所養,血氣不充則髓不滿骨,故弱軟不能行。此由腎與肝俱虛得之。蓋肝主筋,筋弱而不能早行;腎主骨,骨弱而不堅。加味地黃丸主之。
肝腎兩虛行不足,肝主筋兮腎主骨。若要二經氣血充,加味地黃能助補。
鶴膝
腳細者稟受不足,氣血不充,故肌肉瘦薄,骨節俱露,如鶴之膝。此亦由腎虛,名鶴膝節。加味地黃丸主之。
小兒鶴膝,此屬腎虛。地黃加味。服卻無虞。
嬰童百問 【明 魯伯嗣】
龜背龜胸鶴膝行遲
《圣惠》論:小兒龜胸者,緣肺熱氣脹滿而成此疾;乳母多食辛辣之物,亦成此候;或乳母有宿乳,乳兒亦成此疾。常捏去宿乳,則無此證也。當用圣惠龜胸丸治之。
《圣惠》論:龜背者,小兒初生未滿半周,強令早坐,逐使客風吹脊,故令背高如龜之狀也,有灸法可療。
又有鶴膝證,錢氏地黃丸加鹿茸以補腎氣。
又有行遲之證,地黃丸加牛膝、五加皮、補骨脂、及酒炙鹿茸,又有五加皮散治之。
又治龜首,有龜胸丸以散其熱。松蕊丹、百合丹,治龜胸龜背尤佳。羚羊角丸治五六歲不能行走。
保嬰撮要 【明 薛鎧】
龜胸龜背
龜胸龜背,法當調補脾肺為主,而以清熱消痰佐之。若因乳母膏梁厚味者,當以清胃散治其母,子亦服少許。
鶴膝風
鶴膝風者,其腿慚細,其膝愈粗,狀如鶴膝,是以名之。此因稟腎經不足,外邪所乘而患之。初則膝內作痛,外色不變,伸屈艱難。若一二月間,焮腫色赤而作膿者,可治;腫硬色白而不作膿者難治。初起者用大防風湯為主,佐以益氣養榮湯;成者用補中益氣湯為主,佐以大防風湯,切勿用十宣流氣等藥。若不潰不斂,或發熱等證者,須調補脾胃為善,否則必變敗證矣。
醫學綱目 【明 樓英】
行遲
小兒三歲不能行者,由受氣不足,體力虛怯,腰脊腳膝,筋骨軟,足故不能行。用真五加皮為末,粥飲調,次入好酒少許,每服一栗殼許,日三服效。
尊生書
龜胸
龜胸乃肺熱脹滿,有痰成之。忌破氣發散,肺虛也;亦忌收濇,宜降氣消痰。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龜胸
張氏云:乳母乳兒,常捏去宿乳;夏常洗乳凈,捏去熱乳。若令兒飲熱乳,損傷肺氣,胸高脹滿,令兒胸高如龜,乃名龜胸。
曾氏云:此候因風痰停飲,聚積心胸,再感風熱。肺為諸臟華蓋,居于膈上,水氣泛溢,則肺為之浮,日久凝而為痰,停滯心胸,兼以風熱內發,其外證唇紅面赤,咳嗽喘促,致胸骨高如覆掌,名曰龜胸。治法寬肺化痰利膈,以除肺經痰飲。先用五苓散和寬氣飲,入姜汁蔥湯調服;次清肺飲、雄黃散、碧玉丸、如意膏為治。若投前藥愈而復作,傳變目睛直視,痰涎上涌,兼以發搐,則難治矣。
龜背
坐兒稍早,為客風吹脊,風氣達髓,使背高如龜。雖有藥方,多成痼疾,以灸法為要。在百日內不治。
行遲
張氏云:凡兒生至周歲三百六十日,膝骨成,乃能行。近世小兒多因父母氣血不足,故令胎氣不強,骨氣軟弱,筋脈無力,不能行步。鹿茸丹主之,曾經大效。
湯氏云:小兒不能行,治法當用錢氏補腎地黃丸加鹿茸、五加皮、麝香。外甥黃知錄之子,三歲不能行,遂合此方服之,有驗。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手足
手軟,無力以動也。所受肝弱,兩手筋縮不能舒伸。薏苡丸主之。
腳軟行遲,乃骨髓不滿,氣血不充,筋弱不能束骨。宜腎氣丸加牛膝、五加皮、鹿茸。五六歲不行者,羊角丸;三歲不能行者,用五加皮一兩、牛膝、木瓜各五錢為末,每二錢,米飲入酒少許,調服。有腳指蜷縮無力,不能展伸者,海桐散主之。有鶴節風,俗云鼓捶風,乃腎虛精髓內耗,為風邪所襲,皮膚不榮,日漸枯瘁,如鶴腳之節。宜腎氣丸加五加皮、鹿茸、牛膝。
幼幼近編 【明 陳治】
龜胸
肺經受熱,故胸高腫滿,狀似龜胸也。輕則瀉白散加山梔、天門冬,甚則百合丹。切禁五辛酒面炙煿煎炒之物。
龜背
風寒客于脊髓,故令背高如龜也。宜二活散。外灸肺俞,三椎下兩旁;膈俞,七椎下,各三五壯。亦有坐早致傴僂者,用六味丸加薏仁、木瓜、當歸、肉桂。
行遲
行遲,屬肝腎俱虛。腎主骨,腎虛則髓不滿骨,故骨軟不能行;肝主筋,肝虛則血不榮筋,故筋痿不能束骨也。宜虎脛丸。
方
地黃丸 【《小兒直訣》,下同】 治腎虛解顱,或行遲、語遲等證。
熟地黃八錢,酒洗;益腎水,滋真陰,補血生精 山茱萸肉補腎添精 干山藥各四錢,涼而能補 牡丹皮涼腎瀉陰中之火,治足少陰無汗之骨蒸 澤瀉補陰入腎經 白茯苓各三錢,入壬癸
右地黃杵膏,余為末,加煉蜜丸桐子大,每股二三十丸,空心白湯下。薛己曰:按前丸治腎經,虛熱作渴,小便淋秘,痰氣上壅;或肝經血虛,燥熱,風客淫氣而患瘰疬結核;或四肢發搐,眼目瞤動;或肺經虛火咳嗽,吐血,頭目眩暈;或咽喉燥痛,口舌瘡裂;或心經血虛有火,自汗盜汗,便血諸血;或脾虛濕熱,下刑于腎,腰膝不利;或疥癬瘡痛等證,并用前藥為主,而佐以各臟之藥。大抵此藥為天一生水之劑。若稟賦不足,肢體瘦弱,解顱失音,或畏明下竄,五遲五軟,腎疳、肝疳,或早近女色,精氣虧耗,五臟齊損,凡諸虛不足之證,皆用此以滋化源,其功不能盡述。
紅內消散 【《本草綱目》】 治小兒龜背。
紅內消即赤何首烏
右為末,用龜尿調,點背上骨節,久久自安。
加味地黃丸 【《片玉心書》,下同】 治小兒行遲。
虎脛骨酒炙 生地黃 酸棗仁炒 辣桂 白茯苓 防風 當歸 煉蜜為丸,白湯下。如驚后得前證者,加羌活。腎弱失音者,本六味加巴戟去心、石菖蒲各三錢為丸,麥冬湯下。
加減葶藶丸
大黃煨 天冬去心 杏仁去皮尖另研 百合 桑白皮炒 木通 甜葶藶炒 蜜丸,滾白水送下。
龜胸丸 【《嬰童百問》,下同】 治小兒龜胸龜背,緣肺熱氣脹滿而漸成此疾;乳母多食辛辣之物,亦能成此證。
大黃煨,一錢 天門冬去心 百合 木通去節 杏仁去皮尖炒 枳殼麩炒 桑白皮蜜炙 甜葶藶炒 (石卜)硝各五錢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用一丸,溫湯化服,食后。
枳殼防風丸
枳殼麩炒 防風 獨活 大黃煨 前胡 當歸 麻黃去節,各三錢
右為細末,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飲食后服。
大黃丸 【《證治準繩》,下同】 治龜胸,肺熱壅滯,心膈悶滿。
大黃七錢半,微炒 天冬焙 杏仁麩炒微黃 百合 木通 桑白皮 甜葶藶隔紙炙紫 (石卜)硝各五錢
右為細末,蜜丸如綠豆大,不時溫水研五丸,量兒大小加減。《幼科類萃》去(石卜)硝,加石膏。
百合丹 即前大黃丸加減。
百合一兩 (石卜)硝 杏仁湯浸去皮尖 桑白皮 木通 川大黃 天門冬各五錢
右為極細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送下,量兒大小加減。
龜胸丸
蒼朮 黃蘗酒炒 芍藥酒炒 陳皮 防風 山楂 威靈仙 當歸
右為末,蜜丸,食后溫水下,利后加生地黃。
松蕊丹 治龜背病。
川大黃炮 前胡 麻黃去根節 桂心各半兩 松花洗焙 枳殼去瓤麩炒 獨活 防風各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粥飲下,量兒大小加減。圣惠麻黃丸多芍藥,少前胡。一方多檳榔、訶皮。一方無松花,有當歸,煮面和丸,名枳殼防風丸。
鹿茸丹 治數歲不能行。
麝香 鹿茸酥炙黃 生地黃 虎脛骨酥涂炙 當歸洗焙干 黃芪銼
右件各一兩為細末,用羊髓四兩煮爛,和成膏,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磨沉香湯下,乳食前,日三服。
羚羊角丸 治小兒腎虛,或病后筋骨弱,五六歲不能行,宜補益肝腎。
羚羊角尖細而節密者錯取末 生干地黃焙 虎脛骨敲破,涂酥炙黃 酸棗仁去皮稱炒 白茯苓各半兩 桂去皮,取有味處,不得見火 防風 當歸 黃芪切焙,各二錢半
右同為細末,煉蜜和成劑,每服一皂子大,兒大者加之,食前溫水化下,日三四服,久服取效。
生干地黃丸 治兒十歲不行。
生地黃 當歸焙 防風 酸棗仁微炒 赤茯 黃芪 芎藭 羚羊角 羌活 甘草炙微赤 桂心各等分
右,搗羅蜜九如菉豆大,食前溫酒下,量兒加減。
虎骨散
虎脛骨酒炙 生地黃 酸棗仁酒浸去皮炒 辣桂去皮 白茯苓去皮 防風 當歸俱去蘆 川芎 牛膝酒浸去蘆,各等分
右為極細末,每服一錢半,以粥飲調,次入好酒二滴再調,食前服,日二。一方用煉蜜丸如黍米大,木瓜湯下五丸,或十丸。《寶鑒》加黃芪。
三因五加皮散 治小兒三歲不能行者,由受氣不足,體力虛怯,腰脊腳膝筋軟,足故不能行。
真五加皮 為末,粥飲調,次入好酒少許,每服一栗殼許,日三服效。
柴胡飲 治小兒骨熱,肺脈寒,長不能行,骨熱疳勞,肌肉消瘦。
柴胡 鱉甲米酢涂炙黃色 知母 桔梗 枳殼麩炒 元參 升麻
右件各等分,細銼,三歲以下藥半兩,水五合煎二合,分二服,空心食前服。忌毒物。服后澡浴。
澡浴方
苦參 茯苓皮 蒼朮 桑白皮 白礬各半兩 蔥白少許
右銼,沸水二升,浸藥一兩,通與兒浴,溫處避風。
左經丸 治筋骨諸疾,手足不隨,不能行步走動。
草烏頭生肉白者去皮臍 木鱉去殼 白膠香 五靈脂各三兩半 盤蝥去翅足,一百枚,酢煮熟 當歸一兩
右為末,黑豆去皮,生杵粉一斤,酢糊丸雞頭實大,酒磨下一丸。不曾針灸傷筋絡者,四五丸必效。十歲兒一丸,分三服。此藥能通榮衛,導經絡,專治心腎肝三經,服后小便少淋濇,乃其驗也。按此方非內有污血痼疾,不宜用。
續命丹 治小兒銼骨,行步艱難,腳無力。
防風 乳香 蔓荊子 牛膝 麻黃 羚羊角 棗仁 草烏頭 沒藥 白朮 茯苓各二錢半 天麻酒煮 胡麻炒 當歸 續斷各半兩 川烏頭去皮 黃芪各四錢 蒺藜一錢二分半
右為細末,蜜丸小彈大,每服一丸,煎酒細嚼,一日三五服。用后洗藥,服藥三日方洗。
洗藥方
草烏頭 當歸 地龍 木鱉子 紫貝草 椒目 蔥須 荊芥各一兩 為末煎湯,露腳指甲從上淋洗,次用熏法。
熏藥方
柴胡 草烏頭 赤小豆 吳茱萸 羌活 晚蠶沙各一兩 末黑豆三升,熱水泡,少頃去黑豆,入前藥煮,盆盛熏銼閃處,令出骨中汗。
降氣消痰湯 【《活幼精要》】
蘇子 枇杷葉 桑皮 花粉 沙參 百合 薄荷 射干 前胡 貝母
右,水煎。
百合丹 【《幼幼近編》,下同】
大黃酒煨,七錢半 天冬 杏仁 百合 桑皮 葶藶炒 石膏 枳殼 桔梗 生甘草各五錢 煉蜜為丸。
二活散
羌活 獨活 人參 黃芪 薏苡仁 當歸 肉桂 杜仲
按:此方原缺分量及制服法。
虎脛丸
虎脛骨 熟地 山茱萸 牛膝 山藥 當歸 木瓜 川芎 鹿茸 薏苡仁 五加皮 肉桂 蜜丸梧子大,三歲兒日服三丸。內熱者去桂。
加味熟地黃丸
熟地黃 山茱萸 牡丹皮 山藥 牛膝 澤瀉 鹿茸 肉桂 補骨脂 人參童便浸炙 白茯苓 煉蜜為丸。
薏苡丸 【《醫學入門》,下同】 治小兒兩手筋縮,不能舒伸。
薏苡仁二兩 當歸 秦艽 酸棗仁 防風 羌活各一兩
右為末,蜜丸,芡實大,每一丸至二丸,麝香荊芥煎湯化下。
海桐散 治小兒腳指蜷縮無力,不能展伸。
海桐皮 牡丹皮 當歸 熟地 牛膝各二分 山茱萸 補骨脂各一分
右,蔥煎服。
五加皮散 【《得效方》】 治三歲不能行。
五加皮二錢半 牛膝 木瓜各一錢二分半
右末,每一錢,米飲調下。
調元散 【《萬病回春》】 治行遲。
山藥五分 白朮 白芍藥 熟地黃 當歸 川芎 黃芪蜜炒,各二分半 人參 白茯苓 茯神各二分 甘草一分半 石菖蒲一分
右銼,作一貼,姜三棗二,水煎服。
地黃丸 治頭顖不合,體瘦骨露,有如鶴膝,皆腎虛不足;并治腎疳,天柱傾倒。腎主骨也。
熟地黃洗焙,八錢 澤瀉洗,二錢 牡丹皮去心 白茯苓各三錢 山茱萸肉 牛膝 鹿茸酥炙 山藥各四錢
右末,蜜丸梧子大,三歲以下三二丸,溫水空心化下。
哺兒方 【《千金方》】 治數歲不行。
葬家未閉戶,盜食與哺,日三,便行。《千金翼》云:未閉戶,嬰孺就墓門中哺。
針灸
田氏曰:小兒龜胸,取兩乳前各一寸五分,上兩行三骨罅間,六處各三壯,炷如麥。春夏從下灸上,秋冬從上灸下。
莊氏曰:龜胸取九家灰一斗,盛簸箕中,令兒合面印胸跡,于龜胸印,從上當中及兩邊,令三姓人同下火,各于灰上灸三壯,棄灰河流或水中。
《圣惠》曰:小兒龜背,當灸第三椎骨節下兩傍各一寸半肺俞穴,又第五椎骨節下兩傍各一寸半心俞穴,又第七椎骨節下兩傍各一寸半膈俞穴。以小兒中指節為一寸。艾炷如小麥大,三五壯即止。此法累用,十有一二得效,亦無全效之功。
《寶鑒》曰:小兒數歲不行,灸兩足踝各三壯。
醫案
《顱顖經》曰:符殿直之孫,龜背,紹熙辛亥春,灸即效。
萬氏《幼科發揮》曰:黃州府甘秀才女,驚后右手大指屈而不能伸,醫用全蝎、僵蠶治之,不效。問予求治法。肝主筋,筋賴血養,故曰掌得血而能屈也。血燥則筋枯屈而不能伸也。手大指,手太陰之脈以起也,金本性燥,復用風藥以治之,燥益甚矣。劉宗厚云: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乃授一方,用人參固本丸加黃芩、黃蘗、知母,作丸服之。
《外科心法》曰:一三歲小兒,臂患毒焮痛,服解毒丸,搽神功散而消。嘗治便秘或煩躁,服五福化毒丹,亦效。若膿成者,急刺去,用紙捻蘸麻油纴瘡內,以膏藥貼之。若兒安靜,不必服藥,候有膿取去,仍用纴貼。有小兒瘡毒不愈,或愈而復發,皆因母食炙煿辛辣,或有熱證,宜先治母熱,就于母藥中加漏蘆煎服,兒瘡亦愈。若小兒自患前證,不能飲藥者,將藥加漏蘆,令母服之,其瘡亦愈。
一小兒臂患痘毒不寧,按之復起。此膿脹痛而然也,遂刺之,以托里藥而愈。有痘后肢節作腫,而色不赤飲以金銀花散,更以生黃豆末,熱水調敷,能以水潤之,自消。若敷六七日不消,膿已成,急刺之,宜服托里藥。
《保嬰撮要》曰:愚治一小兒,體瘦腿細,不能行步,齒不堅固,發稀短少,屬足三陰虛,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年余諸證悉愈,形體充實。
一小兒三歲言步未能,牙發稀少,體瘦骨立,發熱作渴,目黑睛少,服肥兒丸不應。此腎虛疳證也。前丸乃脾胃經之藥,久服則腎益虛而疳益甚。不信,牙發漸落。用六味丸加鹿茸、五味子,半載而愈。
一小兒七成,左腿細短寸許,不良于行,目睛白多,或有盜汗,發黃成穗,用地黃丸加鹿茸、五味子為主,佐以補中益氣湯,半載,行履如故。
《薛氏醫案》曰:一小兒十五歲,手足痿軟,齒不能嚙堅物,內熱晡熱,小便濇滯如淋。服分利之劑,小便如淋;服滋陰之劑,內熱益甚;服燥濕之劑,大便重墜。余謂此稟腎氣不足,早犯色欲所致。故精血篇云:男子精未滿而御女,以通其精,五臟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老人陰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則精不出而內敗,小便濇痛如淋。若陰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則愈痛,正謂此也。遂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煎服,各三十余劑,諸證漸愈。后夢遺諸證復作,手足時冷,痰氣上急,用十全大補湯加味八味丸料各八劑,二便稍利,手足稍溫;仍用前二藥三月余,元氣漸復,飲食如常。又飲食停滯,吐瀉腹痛,按之不疼,此脾胃受傷也,用六君子湯加木香、肉豆蔻治之,其吐未已,左尺右關二脈輕診浮大,按之如無。經云:腎開竅于二陰。用五味子散四服,大便頓止;后又傷食咽酸,作瀉,大便重墜,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君子湯加木香、干姜而痊。
一老年得子,四肢痿軟而惡風寒,見日則喜。余令乳母日服加減八味丸三次,十全大補湯一劑,兼與其子,年余肢體漸強,至二周而能行。
一小兒五歲,稟賦腿軟,不便于行,早喪天真。年至十七,畢姻后,腿軟,頭顖自覺開大。喜其自謹,寓居道舍。遂朝服補中益氣蕩,夕用地黃丸料加五味子、鹿茸煎服,年余而健。
一小兒九歲,患腿作痛,用蔥熨法及大防風湯,腫起色赤,用仙方活命飲,補中益氣湯間服,腫漸消。又以獨活寄生湯,與補中益氣湯間服;二三日,用蔥熨一次,至兩月余而消。
一小兒患此,大潰不斂,體倦食少,口干發熱,日晡尤甚。此脾氣虛甚也,用補中益氣湯五劑以補元氣,乃用大防風湯一劑以治其瘡。如是月余,諸證悉退。遂月十全大補湯。佐以大防風湯而斂。
一小兒患此,潰而不斂,不時寒熱,小便赤濇,此血氣虛也,用十全大補湯、加麥門冬五味,諸證頓退。乃去桂令常服,佐以和血定痛丸而愈。
一女子左腿作痛,服流氣飲之類,左膝腫硬,頭運吐痰。余謂此鶴膝風也。其脈弦數而無力,乃稟賦肝脾腎三經之證。此形氣病氣俱虛者,當先調補脾胃為主。不信,仍攻邪氣,諸證蜂起。余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干姜、肉桂,脾氣稍健;又用異功散、八珍湯而潰;卻間服大防風湯、地黃丸而痊。
一小兒兩膝漸腫,敷服皆消毒之藥,足頸赤腫,此稟父腎氣不足,用地黃八珍湯而消。若用流氣敗毒等藥,必致不起。
《正體驗要》曰:一小兒足傷作痛,肉色不變,傷在骨也,頻用炒蔥熨之,五更用和血定痛丸,日間用健脾胃生氣血之劑,數月后,服地黃丸三月余而瘥。
一小兒臂骨出臼,接入腫痛發熱,服流氣等藥益甚,飲食少思。余以蔥熨之,其痛即止;以六君子、黃芪、柴胡、桔梗、續斷、骨碎補治之,飲食進而腫消;又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治之,氣血和而熱退,愈矣。
一小兒閃肭,腿腕壅腫,形氣怯弱,余欲治以補氣血為主,佐以行散之劑。不信,乃內服流氣飲,外敷寒涼藥,如寒熱體倦。余曰:惡寒發熱,脈息洪大,氣血虛極也,治之無功。后內潰,瀝盡氣血而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