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治小儿用药宜轻论

  小儿脏腑柔脆。药入不能运化。是以用药宜轻。如外感风寒之邪。解肌疏表之药。每味几分可矣。药味亦不宜多。

  如药多而重。则药反过病。病必不能愈也。惟痘 二症。则宜重而不宜轻。轻则药力不逮。亦不能愈也。何则。痘二症。乃先天之火毒尽发于外。是以人生每只一次。非比他病之常有也。观叶氏案当自知之。

  卷上诸论

  方药针灸按摩薄帖熏蒸各有所宜论

  方药治病。始于伊芳尹。六淫之邪在表在肌在营卫在六腑者。宜用汤剂邪在表者宜汗。在肌者宜解在营卫者宜和。入于六腑。在膈上者宜吐。在肠胃者宜下。在脏则非汤剂所能尽主之知矣。如肺病多有用散者。以肺居最高用药宜轻。心肝脾有或宜丹或宜丸者。以其地位深幽。治之宜缓。肾则多虚少实。故或宜于丸。或宜于膏。内经云。

  肾藏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肾虚者。宜气浊味浓之品。或血肉有情之物。为膏为丸。同类相感。 乃克有济。如病在经络。或疼痛流注。或拘挛弛纵。必用微针以调其外。更佐药酒以和其内。则经络和而隧道通。而疾愈矣。徒事药饵。病必不愈。如小儿惊风。二十四种。惊病必用按摩。更用灸法以治之小儿丹毒及大人恶血留阻。须用砭法。

  砭去恶血。一切沉寒痼冷之久病痞积。以及溃疡虚寒。年久不敛。肌肉黑陷者。非用灸法。不能回春。肿疡疼痛瘕等病。俱宜薄贴。但症有阴阳。而药分寒热耳。如历节痛风筋骨疼痛。须用熏蒸以提其毒。是以病分肌表营卫经络筋骨气血脏腑上中下之部署。而治法则各有所主。先圣立法。一定不易。后世医者。不能通晓。每以方剂通治百病。治之不愈。延为终身之疾者多矣。故为医者必当深考古法博览群书。然后能操纵在手。运用如神也。

  卷上诸论

  补药不宜轻服论

  内经四气调神为摄生之本。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饮食有节。不可过也。过食即有偏胜之患。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落。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KT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而人之所赖以生者谷也。万物之性。中正和平者。亦莫如谷。故人虽百年而不厌其常食也。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则调养以谷味。未尝病后而峻补之者。张仲景为立方之祖。观伤寒论及金匮二书。其方皆是治病。补剂之方甚少。后贤惟张子和得之。病去则教人以糜粥调养。与内经之旨不相违悖。而补方之盛行者。则始于张景岳、赵养葵。动辄参 归地。而薜立斋宗之。后世徒震其名。以为信然。效之者误人无算。

  观其治案中。无不以补中益气。逍遥散、归脾汤三方。通治百病。其余采用之方甚少。即此便可知矣。盖风寒暑湿四时之气。其中于人也。则曰邪气。人在气交之中。其能免乎。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暑则伤气。湿则伤人皮肉筋骨。内伤于脾胃。是四气之伤人也。在表则恶寒发热。在里则四肢困倦。类乎内伤之虚象。即灯结煤而暗之义。前已详论之矣。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尽。误投补剂。必至邪与正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终身之疾。

  可慨也。识者鉴及于此。是以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宁使五谷调养。既可省费。亦无弊窦也。

  卷上诸论

  德以治身药以治病论

  有客论曰。人生之得失。必关乎时运之顺逆。古来英雄。其运未至。饔飧尚属不继。及其至也。则为将为相。别具一番经天纬地大手段。何其前后相去如天渊也。余曰。此理甚明。客请详之。余曰。汝曷观四时之序乎。百卉秋则凋零。冬则枯落。春信一至。齐开竞放。至夏则又盛长矣。此即得时失时之征也。况人与天地参。尤为万物之灵。日星河岳。其来有自。荣辱屈伸岂尽人事。有天运。有气运。有在人之五运。天运关乎时数。气运系乎国家。在人之五运。

  则主人之一身。亦名经气。昼夜营运。出入应乎时刻。可定病之进退。伤寒论云。太阳病欲解。从午至未上。又云病发于阳者夜半愈。发于阴者明日日中愈。又云伤寒六日。六经已周。七日当解。是药之治病也。不过随其偏而调之。亦待经尽而始愈也。曰。然则五运之盛衰。可用药以调之。如运之失时。则何法以治之耶。余曰。安得无法。病以药胜。运以德胜。曰。虽然。不如药之速乎。余曰。德较药而有速曰。何所见耶。余曰。昔有一贵人。马上扬鞭而过。

  一相士视之。见其印堂黑暗。法当暴卒。且主恶死。去至半路。见碍石当道。必害人。乃下马去石而返。则相士复见之。面上已转红润。非但不死。且主富贵。相士拉马惊问其过。曰。适见君去。色现黑暗。必主暴卒恶死。君今返驾。不但不死。且主富贵矣。不有大德。焉能挽天心于顷刻哉。乃告以故。曰。此即救人以自救也。其余如孙叔敖之埋蛇。裴晋公之还带。皆能转祸为福。履险如夷。古书所载。斑斑可考。岂非较药而更速乎。客遂唯唯而去。

  卷上诸论

  辨术者太素脉论

  愚往岁侨寓紫阳山时。有以太素脉能验人之富贵贫贱寿夭。来将一月。就诊者概弗纳焉。细诘其故。则曰择吉开张。其实托人。密向城内访雇随丁。打听其素在绅宦之家。往来而熟悉者。虽辛工稍昂。不与计较。其术已可知矣。诊费重。奔走踵相接也。今曰弗合。则嘱其明日来。明日弗合。则嘱其教日来。后来终必无不合者。人皆称其奇中。迷惑而堕其术中。不数月所获不下千余金。愚谓太素脉内经不载。即有其事。不过按脉而约略计之。如气缓脉长。必寿之征。气急脉薄必夭之征。清而有神。则知其贵。浊而无神。则知其贱。断不能预决其何年何月得失祸福也。愚在杭阅人多矣。荐绅先生。辄蒙不弃。华贵如朱敏生侍郎。丁松生太守。皆得六阴脉。清要如金苕臣。桑春元二观察。李梅生词林。寿考如赵忠甫封翁。陆点青汪良甫诸前辈。皆六阳脉。惟陆点翁六阴脉耳。大都肥盛者多六阴、清 者多六阳。今春二月。同善堂董事邀诊。适应敏斋方伯在座。乘便诊脉。愚素不识面。按而起曰。此必富浓福泽人也。旁观骇然。疑余何以知之。是亦六阴坤浓之脉耳。敏翁不觉大笑。至术者以富贵贫贱寿夭。决其年月。而有前知之明。则非余所敢悉也。徐灵胎谓其必别有术。余以其术亦必若是已矣。

  自世相传有太素脉之说。亦惟于清浊缓急。有神无神。辨其穷达寿夭而已。术者附会穿凿。窃兹名目。相天下士。欺弄诡谲。举国若狂。心禅以冷眼觑破之。又能将其心计。曲曲如绘。笔墨之妙。迥非凡手所及。(淞樵评)

  卷上诸论

  脉有可凭不可凭论

  四诊之法。惟脉最难。然亦惟脉为最可凭也。务必究明夫人迎气口。而求四经十二从。以通贯乎十二原。以达夫三百六十五气穴。三百六十五孙络。则凡经所谓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与夫四时之春弦夏钩秋毛冬营者。庶乎其得之矣。或曰如君言。若生若死。指下可立决也。余曰。是何难欤。沉微为里寒。浮数为表热。芤脉为失血。真藏为不治。皆确可凭信者也。客又曰。庸手俗术。固无论矣。至有当代称为名宿而邀求者。履满户外。

  往往不能决生死于数日之间。脉岂有时不足凭耶。余曰。此又不然。譬如虚劳久病。脉本弦数无神。乃一旦回光返照。俗谓还阳。脉象反有起色、其实乃灯尽复明之征。倘前此一手延医。岂有不知之理。此古人所以必再参之于望闻问也。至于痛极而厥。脉细且沉。伤寒战汗。肢冷脉伏。室女经闭成干血劳。类乎胎脉。怪凭邪祟。脉必屡更。

  又有素常之脉。别有一体。阴脉反阳。阳脉反阴。苟非悉其素体。虽十全上工。亦不得初诊而即知也。大抵应病之脉。按之即知。不应病之脉。又必详晰体认。不可失之毫厘也。或以余言为然耶否耶。

  卷上诸论

  答何勉亭孝廉书附论令正血蛊痰喘危症因由

  衲 昧斟识。于医道略涉崖本。无一长可恃。乃谬荷诸大人先生。格外垂青。殷殷咨询。衲惟殚竭底蕴。聊效土壤细流之助去尔。盖平日既不能于黄帝岐伯诸书。窥见隐奥。使临症仍复苟且从事。是辄以人之身命为儿戏。匪特负人。实以负己。衲自祝发后。心怀悲悯。断不敢草草塞责。每遇奇难病症。百计图维。夜以继日。必细绎其所以受病之故。与夫脏腑之虚实。脉理之平逆。服何药而相宜。服何药而不合。一一详悉。始敢斟酌方剂。今尊壶玉体违和。荏苒三载。痰壅于上。血蛊于下。根深蒂固。药非瞑眩。恐难奏功。今据实条辨以闻。

  凡人之一身。吸食水谷之精华。脏腑受之以生气血通十二经脉。达乎毛窍。运用于四肢百骸。而各有所主心焉皇极居中。肺如华盖。其位最高。肺之叶下有窍。以受诸脏之气。心之下。左有肝。右有肺。为一升一降之道路。而所以司此升降者。权又操于脾肾。故人以肾为先天之根。胃纳水谷。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故又以胃为后天之本。

  水谷入胃。得脾阳之蒸动。清者为津液。浊者为粪溺。其气化而上升。先至于肺。下乃灌注奉心化赤而为血。复由胃之大络通于冲任。冲任实为血海。而其脉又肝之所主。故云肝主藏血。究竟藏血并不在肝。而在冲任二脉也。

  男子之血。营运于周身。女子之血。停贮于冲任。其血一月而一下。不愆其期。名为月信。至生产之后。胃中所升之津液不复化血。而归冲任。即于胃之大络通于两乳。是以乳妇月信不来。其义甚明。现按尊夫人之病。始于风温发疹夫风温之邪。首先犯肺。由肺而传于胃。发疹由于风邪内郁。肺胃热盛。伤其血分。血热于肌肤。则为疹。血热内溢。则为衄。此所以先发疹而后吐血也。发疹吐血。本无二致疹发未透。邪热蕴结于中。则吐血。肝胃有热。津液得火煎炼。则又生痰。故气升而痰亦升。气即火也。火与元气不两立。邪火进一分。正气即退一分。迨邪火充斥。正气日就衰耗。全身经络无处非痰。直与血气混而为一。所以上则气急痰壅。下则血蛊胀满耳。或者谓邪火既极盛如此。火能化物。理应易饥。何以不能食。经云。邪热不杀谷。病当不能食而胀满也。且此病数更寒暑。脉象甚虚。

  声音已哑。而面目神气。宛如盛怒。谓非痰火充塞。痰脉类虚之明征耶。何子翁所定之方。 乎其 。原无可议。但根本已伤。诸邪蟠据。譬诸治军者。贼踪蔓延山野。孤城失援。危如累卵。四向粮饷。无所接济。而犹日坐堂皇。与士卒等讲求大学三章。理虽甚正。其如势所不及何。可知此症痰气塞满经络。血蛊腹胀。其由来者渐。必非一朝一夕之故。使不有斩关夺隘之大将。多领精锐而能操必胜之权。以凯旋者。吾不信也。考之古人治痰成法。多用攻下鄙意药中拟用巴豆未知有当万一否并请高明裁夺。

  心禅与当代士大夫。往来手扎甚多。予概不采录。惟此书论病论脉。体会入细。实与内经相发明。洵足津逮后学。谓之痰壅血蛊治案谁曰不宜。(淞樵评)徐淞樵曰。统观诸作。大有根柢之学。故能元元本本。倾笥而出。其知病也由于博涉。其识脉也由于多诊。其达药也由于屡用。是以论痰不拘拘于喻氏痰饮。独出机杼。自我作古。论痢主通不主涩。挽澜既倒。砥柱中流。至论推摩、针灸。熏蒸、薄贴各法。又皆出自心得。因时制宜。不落前人窠臼。予于虎林僧庐。与之合并数月。其指下活人多矣。且性甚谦和。虚怀若谷。日有延医。归必质正于予。赏奇析疑。相得甚欢。临行不胜怅悒。因乞诗留别。

  率成长句二律。以志雪泥鸿爪之印云尔。

  有僧把臂最相宜。况是清谭玉屑时。南海林泉君久住。西湖风月我深知。竺干学浅惭留发。灵素功多易察眉。

  更喜能传元化术。金针要度世人述。

  心灯炯炯洛伽悬。普照群迷世大千。学道只今随意试。逃禅自古藉医传。姓名不落徐王后。謦咳应通孔孟前。

  老我此肱惭未折。校雠却为疲丹铅。

分享至 : QQ空间
收藏

7 个回复

倒序浏览
谢谢老师,感恩老师!送上繁体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金針何帖子:治小兒用藥宜輕論 選

治小兒用藥宜輕論

  小兒臟腑柔脆。藥入不能運化。是以用藥宜輕。如外感風寒之邪。解肌疏表之藥。每味幾分可矣。藥味亦不宜多。

  如藥多而重。則藥反過病。病必不能愈也。惟痘 二症。則宜重而不宜輕。輕則藥力不逮。亦不能愈也。何則。痘二症。乃先天之火毒盡發於外。是以人生每只一次。非比他病之常有也。觀葉氏案當自知之。

  卷上諸論

  方藥針灸按摩薄帖薰蒸各有所宜論

  方藥治病。始于伊芳尹。六淫之邪在表在肌在營衛在六腑者。宜用湯劑邪在表者宜汗。在肌者宜解在營衛者宜和。入於六腑。在膈上者宜吐。在腸胃者宜下。在髒則非湯劑所能盡主之知矣。如肺病多有用散者。以肺居最高用藥宜輕。心肝脾有或宜丹或宜丸者。以其地位深幽。治之宜緩。腎則多虛少實。故或宜於丸。或宜於膏。內經雲。

  腎藏精。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故腎虛者。宜氣濁味濃之品。或血肉有情之物。為膏為丸。同類相感。 乃克有濟。如病在經絡。或疼痛流注。或拘攣弛縱。必用微針以調其外。更佐藥酒以和其內。則經絡和而隧道通。而疾愈矣。徒事藥餌。病必不愈。如小兒驚風。二十四種。驚病必用按摩。更用灸法以治之小兒丹毒及大人惡血留阻。須用砭法。

  砭去惡血。一切沉寒痼冷之久病痞積。以及潰瘍虛寒。年久不斂。肌肉黑陷者。非用灸法。不能回春。腫瘍疼痛瘕等病。俱宜薄貼。但症有陰陽。而藥分寒熱耳。如曆節痛風筋骨疼痛。須用薰蒸以提其毒。是以病分肌表營衛經絡筋骨氣血臟腑上中下之部署。而治法則各有所主。先聖立法。一定不易。後世醫者。不能通曉。每以方劑通治百病。治之不愈。延為終身之疾者多矣。故為醫者必當深考古法博覽群書。然後能操縱在手。運用如神也。

  卷上諸論

  補藥不宜輕服論

  內經四氣調神為攝生之本。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果為助。五畜為益。飲食有節。不可過也。過食即有偏勝之患。

  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落。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KT 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而人之所賴以生者穀也。萬物之性。中正和平者。亦莫如穀。故人雖百年而不厭其常食也。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則調養以穀味。未嘗病後而峻補之者。張仲景為立方之祖。觀傷寒論及金匱二書。其方皆是治病。補劑之方甚少。後賢惟張子和得之。病去則教人以糜粥調養。與內經之旨不相違悖。而補方之盛行者。則始于張景岳、趙養葵。動輒參 歸地。而薜立齋宗之。後世徒震其名。以為信然。效之者誤人無算。

  觀其治案中。無不以補中益氣。逍遙散、歸脾湯三方。通治百病。其餘採用之方甚少。即此便可知矣。蓋風寒暑濕四時之氣。其中於人也。則曰邪氣。人在氣交之中。其能免乎。而風則傷衛。寒則傷營。暑則傷氣。濕則傷人皮肉筋骨。內傷於脾胃。是四氣之傷人也。在表則惡寒發熱。在裏則四肢困倦。類乎內傷之虛象。即燈結煤而暗之義。前已詳論之矣。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盡。誤投補劑。必至邪與正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終身之疾。

  可慨也。識者鑒及於此。是以有不服藥為中醫之說。寧使五穀調養。既可省費。亦無弊竇也。

  卷上諸論

  德以治身藥以治病論

  有客論曰。人生之得失。必關乎時運之順逆。古來英雄。其運未至。饔飧尚屬不繼。及其至也。則為將為相。別具一番經天緯地大手段。何其前後相去如天淵也。餘曰。此理甚明。客請詳之。餘曰。汝曷觀四時之序乎。百卉秋則凋零。冬則枯落。春信一至。齊開競放。至夏則又盛長矣。此即得時失時之征也。況人與天地參。尤為萬物之靈。日星河嶽。其來有自。榮辱屈伸豈盡人事。有天運。有氣運。有在人之五運。天運關乎時數。氣運系乎國家。在人之五運。

  則主人之一身。亦名經氣。晝夜營運。出入應乎時刻。可定病之進退。傷寒論雲。太陽病欲解。從午至未上。又雲病發于陽者夜半愈。發于陰者明日日中愈。又雲傷寒六日。六經已周。七日當解。是藥之治病也。不過隨其偏而調之。亦待經盡而始愈也。曰。然則五運之盛衰。可用藥以調之。如運之失時。則何法以治之耶。餘曰。安得無法。病以藥勝。運以德勝。曰。雖然。不如藥之速乎。餘曰。德較藥而有速曰。何所見耶。餘曰。昔有一貴人。馬上揚鞭而過。

  一相士視之。見其印堂黑暗。法當暴卒。且主惡死。去至半路。見礙石當道。必害人。乃下馬去石而返。則相士複見之。面上已轉紅潤。非但不死。且主富貴。相士拉馬驚問其過。曰。適見君去。色現黑暗。必主暴卒惡死。君今返駕。不但不死。且主富貴矣。不有大德。焉能挽天心於頃刻哉。乃告以故。曰。此即救人以自救也。其餘如孫叔敖之埋蛇。裴晉公之還帶。皆能轉禍為福。履險如夷。古書所載。斑斑可考。豈非較藥而更速乎。客遂唯唯而去。

  卷上諸論

  辨術者太素脈論

  愚往歲僑寓紫陽山時。有乙太素脈能驗人之富貴貧賤壽夭。來將一月。就診者概弗納焉。細詰其故。則曰擇吉開張。其實托人。密向城內訪雇隨丁。打聽其素在紳宦之家。往來而熟悉者。雖辛工稍昂。不與計較。其術已可知矣。診費重。奔走踵相接也。今曰弗合。則囑其明日來。明日弗合。則囑其教日來。後來終必無不合者。人皆稱其奇中。迷惑而墮其術中。不數月所獲不下千余金。愚謂太素脈內經不載。即有其事。不過按脈而約略計之。如氣緩脈長。必壽之征。氣急脈薄必夭之征。清而有神。則知其貴。濁而無神。則知其賤。斷不能預決其何年何月得失禍福也。愚在杭閱人多矣。薦紳先生。輒蒙不棄。華貴如朱敏生侍郎。丁松生太守。皆得六陰脈。清要如金苕臣。桑春元二觀察。李梅生詞林。壽考如趙忠甫封翁。陸點青汪良甫諸前輩。皆六陽脈。惟陸點翁六陰脈耳。大都肥盛者多六陰、清 者多六陽。今春二月。同善堂董事邀診。適應敏齋方伯在座。乘便診脈。愚素不識面。按而起曰。此必富濃福澤人也。旁觀駭然。疑餘何以知之。是亦六陰坤濃之脈耳。敏翁不覺大笑。至術者以富貴貧賤壽夭。決其年月。而有前知之明。則非餘所敢悉也。徐靈胎謂其必別有術。餘以其術亦必若是已矣。

  自世相傳有太素脈之說。亦惟於清濁緩急。有神無神。辨其窮達壽夭而已。術者附會穿鑿。竊茲名目。相天下士。欺弄詭譎。舉國若狂。心禪以冷眼覷破之。又能將其心計。曲曲如繪。筆墨之妙。迥非凡手所及。(淞樵評)

  卷上諸論

  脈有可憑不可憑論

  四診之法。惟脈最難。然亦惟脈為最可憑也。務必究明夫人迎氣口。而求四經十二從。以通貫乎十二原。以達夫三百六十五氣穴。三百六十五孫絡。則凡經所謂肝脈弦。心脈鉤。脾脈代。肺脈毛。腎脈石。與夫四時之春弦夏鉤秋毛冬營者。庶乎其得之矣。或曰如君言。若生若死。指下可立決也。餘曰。是何難歟。沉微為裏寒。浮數為表熱。芤脈為失血。真藏為不治。皆確可憑信者也。客又曰。庸手俗術。固無論矣。至有當代稱為名宿而邀求者。履滿戶外。

  往往不能決生死於數日之間。脈豈有時不足憑耶。餘曰。此又不然。譬如虛勞久病。脈本弦數無神。乃一旦迴光返照。俗謂還陽。脈象反有起色、其實乃燈盡複明之征。倘前此一手延醫。豈有不知之理。此古人所以必再參之于望聞問也。至於痛極而厥。脈細且沉。傷寒戰汗。肢冷脈伏。室女經閉成幹血勞。類乎胎脈。怪憑邪祟。脈必屢更。

  又有素常之脈。別有一體。陰脈反陽。陽脈反陰。苟非悉其素體。雖十全上工。亦不得初診而即知也。大抵應病之脈。按之即知。不應病之脈。又必詳晰體認。不可失之毫釐也。或以餘言為然耶否耶。

  卷上諸論

  答何勉亭孝廉書附論令正血蠱痰喘危症因由

  衲 昧斟識。於醫道略涉崖本。無一長可恃。乃謬荷諸大人先生。格外垂青。殷殷諮詢。衲惟殫竭底蘊。聊效土壤細流之助去爾。蓋平日既不能于黃帝岐伯諸書。窺見隱奧。使臨症仍複苟且從事。是輒以人之身命為兒戲。匪特負人。實以負己。衲自祝發後。心懷悲憫。斷不敢草草塞責。每遇奇難病症。百計圖維。夜以繼日。必細繹其所以受病之故。與夫臟腑之虛實。脈理之平逆。服何藥而相宜。服何藥而不合。一一詳悉。始敢斟酌方劑。今尊壺玉體違和。荏苒三載。痰壅於上。血蠱於下。根深蒂固。藥非瞑眩。恐難奏功。今據實條辨以聞。

  凡人之一身。吸食水谷之精華。臟腑受之以生氣血通十二經脈。達乎毛竅。運用於四肢百骸。而各有所主心焉皇極居中。肺如華蓋。其位最高。肺之葉下有竅。以受諸髒之氣。心之下。左有肝。右有肺。為一升一降之道路。而所以司此升降者。權又操於脾腎。故人以腎為先天之根。胃納水穀。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故又以胃為後天之本。

  水穀入胃。得脾陽之蒸動。清者為津液。濁者為糞溺。其氣化而上升。先至於肺。下乃灌注奉心化赤而為血。複由胃之大絡通于沖任。沖任實為血海。而其脈又肝之所主。故雲肝主藏血。究竟藏血並不在肝。而在沖任二脈也。

  男子之血。營運於周身。女子之血。停貯于沖任。其血一月而一下。不愆其期。名為月信。至生產之後。胃中所升之津液不復化血。而歸沖任。即於胃之大絡通於兩乳。是以乳婦月信不來。其義甚明。現按尊夫人之病。始于風溫發疹夫風溫之邪。首先犯肺。由肺而傳於胃。發疹由於風邪內鬱。肺胃熱盛。傷其血分。血熱於肌膚。則為疹。血熱內溢。則為衄。此所以先發疹而後吐血也。發疹吐血。本無二致疹發未透。邪熱蘊結於中。則吐血。肝胃有熱。津液得火煎煉。則又生痰。故氣升而痰亦升。氣即火也。火與元氣不兩立。邪火進一分。正氣即退一分。迨邪火充斥。正氣日就衰耗。全身經絡無處非痰。直與血氣混而為一。所以上則氣急痰壅。下則血蠱脹滿耳。或者謂邪火既極盛如此。火能化物。理應易饑。何以不能食。經雲。邪熱不殺穀。病當不能食而脹滿也。且此病數更寒暑。脈象甚虛。

  聲音已啞。而面目神氣。宛如盛怒。謂非痰火充塞。痰脈類虛之明征耶。何子翁所定之方。 乎其 。原無可議。但根本已傷。諸邪蟠據。譬諸治軍者。賊蹤蔓延山野。孤城失援。危如累卵。四向糧餉。無所接濟。而猶日坐堂皇。與士卒等講求大學三章。理雖甚正。其如勢所不及何。可知此症痰氣塞滿經絡。血蠱腹脹。其由來者漸。必非一朝一夕之故。使不有斬關奪隘之大將。多領精銳而能操必勝之權。以凱旋者。吾不信也。考之古人治痰成法。多用攻下鄙意藥中擬用巴豆未知有當萬一否並請高明裁奪。

  心禪與當代士大夫。往來手紮甚多。予概不採錄。惟此書論病論脈。體會入細。實與內經相發明。洵足津逮後學。謂之痰壅血蠱治案誰曰不宜。(淞樵評)徐淞樵曰。統觀諸作。大有根柢之學。故能元元本本。傾笥而出。其知病也由於博涉。其識脈也由於多診。其達藥也由於屢用。是以論痰不拘拘于喻氏痰飲。獨出機杼。自我作古。論痢主通不主澀。挽瀾既倒。砥柱中流。至論推摩、針灸。薰蒸、薄貼各法。又皆出自心得。因時制宜。不落前人窠臼。予于虎林僧廬。與之合併數月。其指下活人多矣。且性甚謙和。虛懷若谷。日有延醫。歸必質正於予。賞奇析疑。相得甚歡。臨行不勝悵悒。因乞詩留別。

  率成長句二律。以志雪泥鴻爪之印雲爾。

  有僧把臂最相宜。況是清譚玉屑時。南海林泉君久住。西湖風月我深知。竺幹學淺慚留發。靈素功多易察眉。

  更喜能傳元化術。金針要度世人述。

  心燈炯炯洛伽懸。普照群迷世大千。學道只今隨意試。逃禪自古藉醫傳。姓名不落徐王后。謦咳應通孔孟前。

  老我此肱慚未折。校讎卻為疲丹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顶~
慢慢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治病当悉未病论

  古云欲知其假。先识其真。若欲治病。必先知未病为要。盖人之脏腑经络气血。原本饮食传导。皆有一定之理。营卫之循行。昼夜有常度。凭腰之上下。而分其清浊。七窍之中。在上受清阳之灌注。在下司浊阴之传导。呼吸应乎开阖。动静分乎阴阳。如脉以四至五至为常。三至二至即为不及。不及则为虚为寒矣。六至七至即为太过。太过则为实为热矣。脉之鼓动应乎肌中。如按之未及于肌而动应皮肤者。即为浮而病应在表。按之肌肉之分。而脉尚未得。必重按至骨。而脉始应者。即应沉而病应在里。故必先知平素之脉。而后乃能识病脉。知表里虚实之大纲。而更推之以部位时令。细切何部之独异。则病无遁情矣。故学医者。必须先读内经。是以素问详论脏腑营卫色脉常变。靡不精细。夫常者一定之理变者化机万端。先知一定之常。而能应变化之万端。如治丝而不紊也。否则乱绪纷纷。从何而下手耶。

  卷上诸论

  烟痢宜通不宜塞论

  痢之一症。古名滞下。以肠胃之中。先有积滞而后下也。痢乃后人之伪名。先贤论之详矣。今则世俗通称为痢而治痢之法。非通即涩。方书亦复如是。近洋烟入于中国。凡食洋烟而病痢者。名曰烟痢。病患先自胆怯。必求峻补速至。医者不知此理。每以漫补止涩而坏事。故不得不辨论之。盖吸烟之大便。每多燥结。平日有五六日一更衣者。有十余日而始一行者。而其所食。未必不与不吸烟者等。则其肠中之积垢。年深月久。可胜道哉。故必通之而始安。余亲见一门子某。素有烟癖。瘾且甚大。后因署中事忙。不暇吸食。每以烟泡过瘾。病痢数月。形如骨立。腹痛后重。一医主以下药。下黑粪如羊矢者甚多。视之皆未化之烟泡也。由是遂愈。而烟瘾亦不作矣。又一鲍姓者。先自吸洋烟。后因歇业。戒而不吸。二年余矣。病痢困惫甚剧。无力医治。日求仙方。一日求得百部一两。众谓此物能杀虱。岂可服一两之多。即服宜减之。病者坚信不摇。服之。腹大痛。众骇极。少顷登厕。下黑小虫数碗。病如失。自是縻粥调养。亦不服药。胃气渐旺。身体壮盛。反逾于昔。然痢之宜下。不独食烟者为然也。又一宁波人。客游闽地。

  一日啖鲜荔枝百余颗。而回宁已十余年矣。患痢疾久之不愈。一医视之。谓病虽久。腹痛拒按。尚有积滞。宜下之。乃用硝黄等药。果下宿物甚多。视之皆鲜荔枝也。下后而病霍然。可知食积肠胃。虽十余年之久。而尚能不化。仍是原物泻出。夫痢病古称滞下。其命名可想见矣。以不吸烟之人。患是症者。宜通降行气。十之八九。至有久病纯虚。

  魄门不藏。而腹不痛。或便出无度而不自知者。又当别论。总之吸烟之人。肠中积宿。愈久愈坚。岂可再用止涩耶。

  或曰吸烟之体多虚。若再下之。难保不暴脱也。余曰。医家病家之所误者。只在此句。盖积滞在内。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有陈积未去。势必不能纳新。所以肌肉日削。外现之虚象百出。若得积垢一下。胃即能纳。脾即能运。何脱之有。但病家见此虚象。一闻宜下。无不吐舌。所以为难也。而医者当委曲开导。转危为安。亦是救人之一端。切勿附人意漫补以杀人耳。予再请以格物之理比例之。譬如久燃一灯。油足则灯明。油枯则灯暗。此自然之理也。

  乃久燃者油尚有余。因其上结。灯煤。如不从而揭去之。其灯必暗。使不知致暗之油。而徒添其油以望灯之明也难矣。明乎此。而内本真实。外视虚象者。或峻补耶。抑降下耶。此内经所云。去菀陈则正气复是也。再小儿秋患泻痢最多。其症由于暑秽挟食滞者。十有七八。治以芳香醒脾逐秽。内清暑邪。佐以化积之品。一二剂而即愈。其若日久脾虚。则佐以健脾之品。余治是症。用是药。无不应手而愈。方则每多相同。其食切忌温燥。以致胃液干枯。不能敷布于上。而为腹硬咳嗽变成疳劳之症。如芳香则宜藿香、菖蒲、佩兰叶、佛手柑等。清暑则宜鲜荷叶。鲜青蒿、六一散、黑山栀、条芩、川连等。苦味坚肠。且以止痢也。运气则宜广皮、木香、槟榔、腹皮等。消食则宜神曲、谷芽、麦芽、山楂、午时茶、五谷虫、鸡内金之类。健脾则宜西洋参、茯苓、炒麦冬、炒扁豆、甘草、粳米之类。养胃阴则宜石斛、麦冬、木瓜、乌梅之类。利小便则宜车前子、泽泻、滑石之类。杀虫则宜胡黄连、榧子、使君子、槟榔之类。然必佐以甘药以诱之。使虫喜甘而求食也。儿医之治泻痢。每用葛根。观叶氏书。当知所忌。以上诸药。平淡无奇。善用之变化无穷。秋间小儿诸病。或疳积腹硬。青筋突起。或疰夏不食。体日羸瘦。或肝强多怒多啼等症。皆可变化治之。

  而药亦不出以上数味而已。盖小儿之病。多在肝脾二经。饮食果饵。伤其脾胃。脏腑柔弱。运化不逮。变生诸病。古云伤食恶食是也。又云若要小儿身体安。常带三分饥与寒。真至论也。

  卷上诸论

  萝卜缨为治痢妙药论

  夏秋间痢症最多。其病多由于暑秽食积而成者。萝卜治之最宜。务于冬至日。连根叶置于屋上。任其风雨霜雪日晒。至清明收下。其内空松如缨。名曰萝卜缨。性能清暑消积。又加雨雪日晒寒暑交蒸。受天之清气。以解肠胃之浊邪。无论赤白痢。俱极效验。而富贵之家。厌其轻贱。弃而不用。惜哉。岂知物虽贱而效至神。若能制以施送。则造福无量矣。盖是物至贱。存心济人者。人人可以制送。愿医者广为传说。则亦造福之一端也。

  卷上诸论

  痰症随宜施治论

  人之痰病甚多。全部内经。无一痰字。金匮又以痰饮咳嗽同列一门。以致后世治痰。专责于肺。不知古人以肾为生痰之本。胃为贮痰之器。理固甚精。盖肾主五液。入肺为涕。痰与涕。同为津液之化。而津液又生于胃。为水谷所归。炼气存精。为之津液。上升肺而下输脾。则又随气营运。痰因气而周历四肢巅顶。无所不到。故内伤外感。皆能生痰。治外感寒则温之。火则清之。治内伤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壅上宜吐。滞下宜攻。此大略也。如痰因风生。则用轻剂疏其表。风为阳邪。从皮毛而入腠理。渐渐达于肺胃。必致水谷之精液。不能上升。因郁结而化痰。仍当从肺窍咳出。肺位最高。故宜轻剂。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吴氏之银翘散、桑菊饮、是也。如风已化热。热蒸胃液而成痰。宜佐以清胃之品。知母、花粉、石膏、竹叶、等是也。如感寒邪而生痰。则毛窍闭拒。肺气逆满。太阳之气。

  无以发泄于外。宜杏苏散、麻杏甘石汤之类。热盛则佐以条芩、知母、桑皮、山栀等。如暑邪由口鼻吸受。直趋中道。

  入于胃府。积滞而为热痰。宜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之类。宣泄热邪。如湿郁于中。脾胃不克升降。壅阻为痰。务须运脾清胃。运脾宜浓朴、干姜、腹皮、山楂、茯苓、苍术、藿香、豆蔻、橘皮之类。清胃宜竹茹、条芩、知母、甘草、花粉之类。或加淡渗利水之味。如湿郁变成热症。又宜透湿清热。如芩、连、知、柏、豆卷、通草、滑石之类。详见吴氏条辨。薛氏湿热病篇。如伤秋金燥气。消烁肺胃之津液而化痰。宜滋养肺胃之阴。喻氏主清燥救肺汤。或佐以五汁。养阴甘凉润燥。即雪羹之类亦是。且六淫之中。火最生痰。火有君相之别。五志之分。治肝火以苦泄。治胃火以苦降。苦泄与苦降不同。

  苦泄如山栀、青黛、龙胆、芦荟、猪胆等。苦降如大黄、黄连、黄芩、知母、黄柏、枳实等。又痰郁久而化火。其升于上则怔忡眩晕。嘈杂不寐。入于经络。则疼痛瘫痪麻木结核。入于肌腠。则凝滞而成痈疽。流于下焦。则必痿痹鹤膝骨疽。

  入于胞络。则又痰厥癫痫痴呆昏迷。大抵怔忡眩晕。嘈杂不寐。宜清火以治肝。佐以安神之药。如羚羊角、桑叶、丹皮、山栀、钩藤、天竺黄、连翘、麦冬、茯神、远志、青黛、牡蛎、石决明之属。疼痛瘫痪麻木、则宜控涎丹、滚痰丸、及荆沥、竹沥之属。盖痰居深远。不克吐出。不得不从下也。凝结肌腠而成痈疽。宜调和营卫。佐以芳香透络。开腠如归、芍、穿山甲、白芥子、桃仁、乳香、没药、皂角之属。攻其瘀积而导散之。痿、痹、鹤膝、骨疽。则宜大活络、控涎丹之属。

  诚以下焦之痰。非峻药不能通达也。痰、厥、癫、痫、痴、呆、昏迷。又宜运出胞络之痰。先用藜芦汤吐之。至症急口噤。用藜芦为末。

  搐入鼻内。亦能致吐。若过吐不止。用葱汤饮之即解。次用牛黄清心丸、或白金丸、以清余邪。又次用安魂定神丸。

  以善其后。无不效验如神。以上皆六淫外邪之治法也。至有因内伤者。形寒饮冷则伤肺。肺被伤则寒邪郁结于内。而下得出。势必喘逆咳嗽。喉中作水鸡声。即金匮支饮、悬饮、是也。轻则苏子降气汤。重则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以寒邪非温散不可耳。如饮食不调。失饥伤饱。劳倦伤脾。脾阳不升。宜补中益气汤。小建中汤。调其中而痰自化。如暴怒伤肝。肝气逆而犯胃。亦能生痰。又必胁痛呕吐。口苦嗳酸。宜逍遥散加丹皮、山栀、青黛、竹茹。或越鞠丸用青黛为衣。或加石斛、木瓜、乌梅、川连、辈以平胃气。或用代赭、海石、蒺藜、辈以镇肝。使土木无忤则安矣。

  如因房劳伤肾。水泛为痰。亦必喘逆倚息不能卧。然与寒邪伤肺之喘逆有间。气邪伤肺。其脉必弦。或沉细而寸口滑数。

  肾虚之喘逆。其脉必虚大。尺脉反浮。可按验也。水泛为痰。宜治温补。轻则建中汤。重则二加龙牡汤。或八味肾气丸作煎剂。使肾中温暖。水不上泛。而痰喘自除矣。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必用杞子、当归、鹿角胶、潼蒺藜、海螵蛸、杜仲、补骨脂、雄骏之物。乃克有济。年久老痰。窠囊锢结。当遵喻氏法以运出之。又须继以补脾。而为填空之计。胸腹堆酿成痰癖。坚大如盂如盘。当用丸药攻之。如大黄、三棱、莪术、归须、桃仁、巴豆、莱菔子等为丸。然终不可过服。以伤正气。予因治痰古无成法。妄为评论。尚希高明裁正。

  卷上诸论

  治喉症宜分三大纲论

  咽喉诸症。古人分七十二名目。其实三大纲统之矣。三大纲者何。一曰喉蛾。二曰喉痹。三曰喉风。喉蛾者。初起恶寒发热。形圆高肿。色赤脉数或紧。四五日即脓成,治法于未溃时。宜刺少。商、少冲、中冲、出血。药宜解毒消肿。

  方剂如银花、赤芍、丹皮、黄连、黄芩、皂角、生甘草、贝母、枳壳之类。吹药如稀涎散。开关散之类。或用桐油探吐其痰。关窍一通。即能消肿进食。如四五日后。脓已成。其色或赤或紫。脉洪大而数。须刺破患处。泄其脓毒恶血。内服解毒清火。如银花、连翘、丹皮、山栀、黄连、黄芩、生甘草、贝母、归地之类。外吹排脓化毒之药。如黄连、黄芩、朴硝、冰片、硼砂。少加轻粉、牛黄。即冰硼散随症加味可也。如溃久不愈。则名烂喉蛾。有虚实二种。虚者色白腐。脉虚数。实者色紫而脉沉紧。虚者宜人参养荣汤、生脉散之类。实者宜鲜菊叶、紫花地丁草之类。火毒盛者。仍用芩、黄、丹皮等清之。甚者加犀角、大黄。喉痹乃君相二火相并所发。形如小棋。初起无发热恶寒之表症。十余日方成脓。内经云。一阴一阳结而为喉痹。一阴者。手少阴君火之脉气也。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之脉气也。二脉共络于喉。气盛则内结而肿胀。胀甚则气痹痹者闭也。故治喉痹。当以散结泻火为主。初起亦宜刺少商等穴出血。治与喉蛾大同小异。方中宜加桔梗、僵蚕、玉枢丹等散结之品。吹药如吕雪、品雪、锡类散等类。惟喉风形症。与前不同。治亦迥异。其症初起漫肿不高。或外连颈肿。必发热恶寒。而脉浮数。痰涎壅塞。初起宜普济消毒饮、张氏六味汤、随症加减。吹药宜疏凡化痰顺气。如皂角、薄荷、僵蚕、人中白、黄芩、黄连、硼砂、冰片之类。溃烂色紫。必加珍珠、西牛黄、琥珀之类。

  以生肌败毒。如虚烂日久。色白脉虚。方药宜用温补。吹药亦勿过寒。如芩、连、西牛黄、冰片之类。咸在所忌。宜用琥珀、珍珠、滴乳石、人中白、朱砂之类。生肌和血。又有弄舌喉风。哑喉风。乃毒盛于内。必重用解毒。缠喉风乃风毒上盛。主以辛凉轻散。锁喉风真者。乃绝症不治。面青瞠目。轻者以桂附八味加玉枢丹一锭。磨冲。此须开其上而温其下也。

  喉症之书甚多。大略不越于此。更能深思类推。则游刃有余矣。近有时疫白喉一书。论症以足三阴为主。盖喉症皆在手经。不关足经。古书具在。何得经脉倒置。真是无知妄作。明者自知。姑勿深辨耳。

  卷上诸论

  喉症吹药论

  喉症以吹药为外治之要。不可不深究也。盖外科每每不知药性。修合几种通治之药。若遇重症。非但不效。必至误事。况喉症吹药。尤当随症制配。各味预研极细粉霜。庶药与症对。奏功乃捷速耳。初起肿痛。牙关不开。痰涎上壅。宜用玉枢丹。茶汁磨以漱口。或用牙皂开关。或用桐油以鹅翎蘸之卷入喉中。涌去其痰。即关窍通而能饮食矣。如牙关紧急。挖之不开。可用牙皂为末。吹入鼻内。则口即开。或以藜芦末吹入鼻孔。亦能吐痰开关。或用生半夏擦两颊车皆效。如脓成肿胀。于患处点破。去其脓毒、恶血。如畏刀针。以人指甲、壁钱、瓦上焙枯为末。加冰片少许吹入患处。亦能穿破。名代刀散。如肿痛痰壅。玉枢丹、土牛膝根、万年青根、捣汁入醋二三滴滴口最妙。硼砂、朴硝、胆矾、牛胆、硝矾。皆能消肿化毒去腐。赤肿火盛。则黄连、黄芩。青鱼胆、青黛、西瓜霜。皆能清火解毒。风火上壅。宜薄荷、僵蚕、冰片、青黛等凉散之品。毒盛者。宜西牛黄、雄精、人中白、为解毒之良药。溃烂新肉不生。宜用珍珠、西黄、朱砂、琥珀之类以生肌。然必腐尽乃可用之。若腐肉不去。即用生肌等药。反致毒邪内伏。不能收功。

  宜知之也。喉症应用之药品无多。知其性以随症配合。自然灵妙异常。起危症于须臾耳。

  卷上诸论

  推摩法论

  推摩法。乃先师之真传秘法。按病推之。有立竿见影之效。因后世不得传授手法。以致弃置不用。几于失传。盖小儿脏腑柔脆。受风寒暑湿之邪。即便发热。或受惊吓。肝胆气浮。热发于内。血热沸腾。医者不能见病知源。发表清里。用药杂乱。则以小儿柔脆之脏腑。运化乳食。尚且不逮。何能再加猛烈之药性。岂有不反增药病耶。何如推摩法。既稳而又速效哉。近来是术盛行。而精者不一二觏。其法以手五指分主五脏。指尖属脏。本节属腑。热清寒温。实泻虚补。分顺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以定温清补泻之法。俱有下数。或三百或五百。不可乱推。又有揉以运气。掐以定惊。面上亦各有所主之部位。肚腹手足。俱可推摩。有十大手诀做法。乃先师之秘法也。若能精是术者。广行于世。则小儿之病。庶几无夭札之虞矣。

  卷上诸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治小儿用药宜轻论

  小儿脏腑柔脆。药入不能运化。是以用药宜轻。如外感风寒之邪。解肌疏表之药。每味几分可矣。药味亦不宜多。

  如药多而重。则药反过病。病必不能愈也。惟痘 二症。则宜重而不宜轻。轻则药力不逮。亦不能愈也。何则。痘二症。乃先天之火毒尽发于外。是以人生每只一次。非比他病之常有也。观叶氏案当自知之。

  卷上诸论

  方药针灸按摩薄帖熏蒸各有所宜论

  方药治病。始于伊芳尹。六淫之邪在表在肌在营卫在六腑者。宜用汤剂邪在表者宜汗。在肌者宜解在营卫者宜和。入于六腑。在膈上者宜吐。在肠胃者宜下。在脏则非汤剂所能尽主之知矣。如肺病多有用散者。以肺居最高用药宜轻。心肝脾有或宜丹或宜丸者。以其地位深幽。治之宜缓。肾则多虚少实。故或宜于丸。或宜于膏。内经云。

  肾藏精。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肾虚者。宜气浊味浓之品。或血肉有情之物。为膏为丸。同类相感。 乃克有济。如病在经络。或疼痛流注。或拘挛弛纵。必用微针以调其外。更佐药酒以和其内。则经络和而隧道通。而疾愈矣。徒事药饵。病必不愈。如小儿惊风。二十四种。惊病必用按摩。更用灸法以治之小儿丹毒及大人恶血留阻。须用砭法。

  砭去恶血。一切沉寒痼冷之久病痞积。以及溃疡虚寒。年久不敛。肌肉黑陷者。非用灸法。不能回春。肿疡疼痛瘕等病。俱宜薄贴。但症有阴阳。而药分寒热耳。如历节痛风筋骨疼痛。须用熏蒸以提其毒。是以病分肌表营卫经络筋骨气血脏腑上中下之部署。而治法则各有所主。先圣立法。一定不易。后世医者。不能通晓。每以方剂通治百病。治之不愈。延为终身之疾者多矣。故为医者必当深考古法博览群书。然后能操纵在手。运用如神也。

  卷上诸论

  补药不宜轻服论

  内经四气调神为摄生之本。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饮食有节。不可过也。过食即有偏胜之患。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落。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KT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而人之所赖以生者谷也。万物之性。中正和平者。亦莫如谷。故人虽百年而不厌其常食也。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则调养以谷味。未尝病后而峻补之者。张仲景为立方之祖。观伤寒论及金匮二书。其方皆是治病。补剂之方甚少。后贤惟张子和得之。病去则教人以糜粥调养。与内经之旨不相违悖。而补方之盛行者。则始于张景岳、赵养葵。动辄参 归地。而薜立斋宗之。后世徒震其名。以为信然。效之者误人无算。

  观其治案中。无不以补中益气。逍遥散、归脾汤三方。通治百病。其余采用之方甚少。即此便可知矣。盖风寒暑湿四时之气。其中于人也。则曰邪气。人在气交之中。其能免乎。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暑则伤气。湿则伤人皮肉筋骨。内伤于脾胃。是四气之伤人也。在表则恶寒发热。在里则四肢困倦。类乎内伤之虚象。即灯结煤而暗之义。前已详论之矣。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尽。误投补剂。必至邪与正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终身之疾。

  可慨也。识者鉴及于此。是以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宁使五谷调养。既可省费。亦无弊窦也。

  卷上诸论

  德以治身药以治病论

  有客论曰。人生之得失。必关乎时运之顺逆。古来英雄。其运未至。饔飧尚属不继。及其至也。则为将为相。别具一番经天纬地大手段。何其前后相去如天渊也。余曰。此理甚明。客请详之。余曰。汝曷观四时之序乎。百卉秋则凋零。冬则枯落。春信一至。齐开竞放。至夏则又盛长矣。此即得时失时之征也。况人与天地参。尤为万物之灵。日星河岳。其来有自。荣辱屈伸岂尽人事。有天运。有气运。有在人之五运。天运关乎时数。气运系乎国家。在人之五运。

  则主人之一身。亦名经气。昼夜营运。出入应乎时刻。可定病之进退。伤寒论云。太阳病欲解。从午至未上。又云病发于阳者夜半愈。发于阴者明日日中愈。又云伤寒六日。六经已周。七日当解。是药之治病也。不过随其偏而调之。亦待经尽而始愈也。曰。然则五运之盛衰。可用药以调之。如运之失时。则何法以治之耶。余曰。安得无法。病以药胜。运以德胜。曰。虽然。不如药之速乎。余曰。德较药而有速曰。何所见耶。余曰。昔有一贵人。马上扬鞭而过。

  一相士视之。见其印堂黑暗。法当暴卒。且主恶死。去至半路。见碍石当道。必害人。乃下马去石而返。则相士复见之。面上已转红润。非但不死。且主富贵。相士拉马惊问其过。曰。适见君去。色现黑暗。必主暴卒恶死。君今返驾。不但不死。且主富贵矣。不有大德。焉能挽天心于顷刻哉。乃告以故。曰。此即救人以自救也。其余如孙叔敖之埋蛇。裴晋公之还带。皆能转祸为福。履险如夷。古书所载。斑斑可考。岂非较药而更速乎。客遂唯唯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治小儿用药宜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老妪 版主 2015-10-10 09:43
8#
本帖最后由 老妪 于 2015-10-10 09:46 编辑

病以药胜。运以德胜。德较药而有速!
學習!受教!履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