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易數
天下有不易之理,是理有無窮之變。誠得其理,則變之不窮者,皆理之不易者也。
三五以變錯綜其數
有一物,必有上下,有左右,有前後,有首尾,有背面,有內外,有表裏,故有一必有二,故曰“一生二”,有上下、左右、首尾、前後、表裏、則必有中,中與兩端則爲三矣,故曰“二生三”。故太極不得不判爲兩儀。兩儀之分,天地既位,則人在其中矣。
學說
欲明明德于天下,是入大學的標的。格物致知是下手處。《中庸》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是格物之方。
自古聖人亦因往哲之言,師友之言,乃能有進。況非聖人,豈有自任私智而能進學者?然往哲之言,因時乘理,其指不一。方冊所載,又有正僞純疵,若不能擇,則是泛觀。欲取決于師友,師友之言亦不一,又有是非當否,若不能擇,則是泛從。
《論語》說
惡與過不同,惡可以遽免,過不可以遽免。賢如遽伯玉,欲寡其過而未能,聖如夫子,猶曰“加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況學者豈可遽責其無過哉?至于邪惡所在,則君子之所甚疾,是不可毫發存而斯須犯者也。
無志則不能學,不學則不知道。
德之在人,固不可皆責其全,下焉又不必其三。苟有一焉,即德也。一德之中亦不必其全,苟其性質之中有微善小美之可取而近于一者,亦其德也。苟能據之而不失,亦必日積日進,日著日盛,日廣日大矣。惟其不能據也,故其所能者,亦且日失日喪矣。……故夫子誨之以“據于德”。
常人固未可望之以仁,然亦豈皆頑然而不仁?聖人之所爲,常人固不能盡爲,然亦有爲之者。聖人之所不爲,常人固不能皆不爲,然亦有不爲者。于其爲聖人之所爲與不爲聖人之所不爲者觀之,則皆受天地之中,根一心之靈,而不能泯滅者也。使能于其所不能泯滅者而充之,則仁豈遠乎哉?……故夫子誨之以“依于仁”。
藝者天下之所用,人之所不能不習者也。遊于其間,固無害其志道、據德、依仁,而其道、其德、其仁亦于是而有可見矣。故曰“遊于藝”。
|